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一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三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五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对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
教学重点:植物的用途
教学难点:植物的用途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我们的许多食物来自植物。
2、新课教学
1、哪些食物来自植物?这些植物长什么样?如: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
2、植物还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保护植物?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认真小结归纳。
三、拓展与应用:神奇的植物——黄花蒿。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六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动植物正在灭绝或已经灭绝了。
2、认识一些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了解一种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提出我们保护性的建议。
4、认识到爱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我国一些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教学难点:会写一份关于某种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课前做的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你们知道地球上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动植物吗?
把你们了解到的情况向其他同学介绍。(教师补充介绍:19世纪,朱鹮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由于战争和环境破坏,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为朱鹮已经灭绝了。直到1981年,人们在陕西秦岭重新发现7只朱鹮,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朱鹮现存248只。)
二、探究过程
1、认识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1)请学生说出书上图中珍稀动植物的名称,说一说这些珍稀动植物的情况。
(2)请学生介绍其他珍稀动植物的情况,也可以介绍当地有特色的动植物。
(3)教师要做好相应准备,进行必要的补充介绍。
2、写一份关于某种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报告。
(1)自主选题,可以选珍稀动植物,也可以选本地有特色的动植物。
(2)交流调查活动计划。
(3)调查活动安排课后进行。
3、小结。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七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2.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八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学习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学习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学习流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
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
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九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让学生在观看国产飞机图片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激情;
3.让学生学会纸飞机的一些儿常用折法;
教学内容:
1.引题:有人说,理想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由黑暗走向光明,走向成功。老师想问一下,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注:可以让学生思考1分钟,然后让大家举手发言,亦可点名发言。总之,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教师总结:同学们的理想都很好,希望你们以后多多努力。刚才某某同学说想当一名飞行员,请问谁能描述一下飞机的样子?你能说出几种比较的飞机的名字吗?
2.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儿的飞机的图片,并对中国的飞机予以重点介绍。
3.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学习折纸飞机》:在生活中,我们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见过飞机,但是大家可能没有亲手没过飞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纸飞机的折法,满足大家的愿望。(由教师示范几种折叠纸飞机的方法,让大家观摩)
4.让学生6人一组,运用创造性思维,集思广益地去学习和创新纸飞机的折法。(可以点名让每个小组到讲台上展示成果,由大家进行评选。然后,让大家相互赠送纸飞机,并写上祝福语)
5.可以向学生简单讲述一下纸飞机的飞行原理,但不要求学生掌握。(纸飞机的飞行原理与实际真飞机的飞行原理是一样的。即飞机在飞行时,机翼上下的空气运动速度不一样,机翼上快,机翼下慢,根据伯努利流体力学方程(流体速度越快,其压力越小),机翼上下就有压力差,其差就是上升力,将飞机上举而飞行了)
6.结束: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今天我学习了纸飞机的不同折法,并欣赏了一些儿飞机的图片。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思考,创新几种纸飞机的折法,老师可是会奖励一朵小红花的哦!好了,下课!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知道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规律的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
增强观察月相的探究兴趣。
勇于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分享他人信息。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完成月相记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2.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月相。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一张月相记录卡
2.教师使用: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预设3分钟)
1.同学们为了我们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请来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她是谁呢?(播放有关月亮的课件)
2.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板书)
3.在过去的一周你发现月亮形状有什么不同?
4.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吧!板书课题《观察月相》
二、观察、描述月相(预设10分钟)
1.月相是月亮在每个农历月中的形状变化,接下来请你仔细地观察月相你有什么发现?(无序出示上半月相图课件。)2.你认为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3.小组观察。
4.交流发现,月相图排序。(板书: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边
5.推测下半月的月相。
6.出示下半月月相图课件。
(板书: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边)
【注:在板书相对应位置贴典型月相图,便于学生观察掌握月相变化】
三、观察记录月相(预设20分钟)
1.过渡:月相在每个农历月中变化顺序是由缺到圆;由圆到缺。今天我们利用高科技,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月相课件)
2.你能用什么方法把观察的月相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呢?(用铅笔画)
3.能不能制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么办法能显示月亮的球形。用什么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初一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么表示?(黑色的球)
5.用白纸剪下月相形状贴在黑色球相应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
6.学生动手制作月相。
7.小组展示。
8.班级评价。
四、研讨交流,课外延伸(预设7分钟)
1.通过观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吗?
2.在这节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观察是做科学研究一种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很多月亮的知识,实际上月相变化还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对月相进行实际观察,要注意确定固定的观察地点和时间,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进行记录。看谁发现的多!
板书设计:
观察月相
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边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边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
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知道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有关草原和沙尘暴的图片、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
“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维护生态平衡这个话题。”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草原上的鹰、兔、草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设想事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
推测: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
让学生讨论后作出分析。
(对老鹰、兔子的猎杀;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
2、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阅读p57,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有关情况。
师介绍: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_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_驯熟后可帮人打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问题。
三、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后拓展: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样做?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十二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习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学习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学习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学习流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流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十三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大树的年轮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够记录时间的长短。
2、经历一次运用各种方法寻找时间留下的各种痕迹的活动过程。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事物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教学重点:会寻找时间的痕迹,知道时间的可贵。
教学难点: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事物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旧衣物等,搜集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植物与动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都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以我们人的意愿而停留,在这个世界里,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够记录自己所经历的时间呢?
揭示课题:寻找时间的痕迹
二、探究过程
1、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生物。
(1)请学生介绍记录时间的事物。
(2)师:刚才有同学讲到大树的年轮能够记录自己生活时间的长短。观察书本上p40页的大树年轮,你能说出这棵大树生长几年了?
2、寻找时间的痕迹。
(1)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从你周围的事物中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
(2)小组讨论时间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迹,利用学生带来的物品,全班汇报。
(3)参观学校(或教室)并记录时间在学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迹。
(4)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
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 地幔 地核
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
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是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家们从这些表象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许多信息,其实,他们还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讲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里面装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准备如何做,得出方法:摇,钻等。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师:刚才的游戏我们进行得很成功。我们都当了一次小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揭开地球内部的结构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先捏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再捏一个直径约1.7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外核。
(3)然后捏一个直径约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五、拓展引伸。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还有许多迷团,许多信息科学家也是一种预测。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能多搜集一些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好吗?下课!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十六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流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重点】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学习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学习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学习流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十八
学情分析
食物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最爱吃什么最讨厌什么,谈起来滔滔不绝。然而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这是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采用卡片来记录,摆卡片来研究,最终得出对人的食物的一般认识。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们一天要吃很多种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食物名称记录卡片,拼摆食物记录卡片,对食物进行数量的统计和类别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难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会给多种食物组成的食品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发放一天的食物调查记录表(附后),让学生在家里做好记录。[学生记录的过程不单是为上课准备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学习在家里学习,实现了学习的空间的开放;让学生的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前,实现了学习时间的开放;让学生向家长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学生记录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开放的科学学习的过程。]
二、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食物。关于食物你了解多少?[学生的科学学习是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这一问题正是为了了解学生对食物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此要引导学生对食品与食物这二个概念加以区别,以防止在书写卡片时两者相混淆。]
2、你最爱吃什么食物?
3、你最讨厌什么食物?
4、提出研究的问题:我们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来寻找答案吧。
[最喜欢吃的食物与最讨厌的食物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发现同一种食物有的同学喜欢,有的同学讨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吃什么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
三、讨论研究方法
1、交流研究方法。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开始我们的研究?
2、启发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应注意选取样本。我们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为样本来研究。
[研究方法的确定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环节的活动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选取与研究内容的关系,并初步学习选取研究方法。]
四、记录与统计
我们的研究其实从昨天已经开始,拿出我们昨天填写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并且了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学交流一下?[这一交流活动是对家庭学习的验收,也为下一步填写卡片做好了准备。]
1、下面我们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记录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提示语来指导填写卡片的方法)
2、一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名称。
重复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别记录。
多种食物组成的食品要用多张卡片记录食物名。
3、学生根据记录表填写卡片。
4、初步统计。
6、数一数共用了几张卡片?这说明了什么?把重复的食物卡片用钉书器钉在一起。重复最多的是那些食物?这又说明了什么?
五、整理与研究
1、小组内将重复的卡片钉在一起。
2、把卡片平摆在桌子上。这么多食物我们怎么研究呢?启发给它们分类。
3、如何分类呢?讨论确定分类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与熟食的食物;主食与副食;动物类与植物类食物)
[给物体分类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其生活经验所限,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有些食物分类不清的情况。为此,组织全班同学首先将食物分成动物与植物类,分类中出现了诸如水、盐、食品填加剂等无法归属的问题。这时指导用“其他”来涵概。]
4、分组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将食物分类。
5、讨论交流分类方法。组织学生间的讨论,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对人的食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人一天中应该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过本问题的讨论旨在使学生明白,人是杂食性动物,因此,没有一种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纠正学生的偏食现象。]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实验器材:
分组:酒精灯、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放大镜
1组-4组砂土、5组-8组粘土、9组-12组黑土、湿抹布、小盘
演示:滴管、装有土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片、试管夹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谈话:【出示泥塑图片】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其实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随问题依次交流:
3.教师小结: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强,除此之外粘土还具有颗粒细、耐火度高等特点。所以人们经常利用它来制作泥塑。
【教学过程、评价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师从不同的环境中取来的土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前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判断一下这些土壤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开始吧!
2.学生汇报:哪个同学来说说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师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
3.教师小结:究竟这些土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1-4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花坛里取来的;5-8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的种植园取来的;9-12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树底下取来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用眼睛观察土壤
1.谈话:你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观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话,可以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放大镜来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可别忘记填写记录单。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发记录单1)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发现了土壤中有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黏土;还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腐殖质。
(二)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土壤中还会有其他的物质成分吗?
2.学生猜测:你认为土壤里还有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随学生回答板书】
3.谈话: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要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4.学生交流:
生1:查电脑【网络可以帮助我们验证这些猜想,但课堂上老师没给大家准备,我们怎么验证这些猜想?】
生2:做实验。
5.教师小结:因为有时我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要想获得正确科学的结论需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认识实验材料】
1.谈话:为了便于观察和实验,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土壤和实验材料,看一下,认识它们吗?【生:认识】谁来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
【设计实验方案】
1.谈话:利用这些实验材料,你想怎样验证这些猜想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注意,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不要动手去操作,讨论开始。
2.学生分组商量实验方案、记录:
3.学生交流:
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里有什么?你们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
【验证空气:我们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空气,我们想把土壤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里面有空气,如果没有气泡,就说明没有空气。这个实验方案有没有道理?生:有道理。师:好!实验方案通过!】其它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
【验证水:我们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水。我们想把土壤放在易拉罐中加热,看看是否有水蒸汽。如果有,说明含有水,如果没有,说明没有。师:其实,这个同学的方案没问题,但是描述的有点问题,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水蒸汽,看到的是水蒸气凝结成的白汽。2、如果土壤里含水多,全班一起捏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含水少怎么办?】
【验证腐殖质:我们想知道土壤里是不是有腐殖质,我们的方法是把土壤放在易拉罐盒里,用酒精灯烧,如果有烧焦的气味,说明里面有腐殖质,如果没有那种气味,则说明里面没有腐殖质。师小结:其它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
【验证砂和黏土:师:哪个小组想验证土壤里含有砂和黏土?生:我们小组想验证砂子和黏土。我们想把土壤放在烧杯里,加入水搅拌均匀后,静置一会儿,观察烧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师:也就是说看看土壤会不会分层。老师提醒你——等待一会儿,实验现象会更明显。
【验证养料、养份:师:养料、养分的验证实验比较难,这样吧,我们先来验证前面的四项内容,最后再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温馨提示:
1.土壤分层沉淀(dian)需要一段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先做分层沉淀的实验,把它放在一边沉淀着,再做其它实验,等其它时间做完了,沉淀也完成了,再进行观察。
2.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触加热后的实验材料,防止烫伤!
3.观察时,要及时把发现写在记录单上。
4.谈话:那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同学们交流的都很好,老师也有几点提示请看大屏幕(投影)
【实验探究】
1.谈话:大家听清楚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实验时先做哪个实验?为什么?做土壤分层沉淀实验时,一直不停的搅拌吗?那应该怎么样呢?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想到的方法开始实验吧!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与交流:
解决难题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砂、黏土、水、空气。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土壤里是否含有养料、养份。
2.师边演示,边讲解:我们知道养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的是一些比较大的杂质或腐殖质等,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过滤装置过滤掉这些杂质,由于时间的关系,上课前,老师已经过滤好了土壤的溶液,在这。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将玻璃片夹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待溶液蒸发后,观察一下玻璃片会出现什么?怎么样,会做了吗?注意不要用手接触加热的玻璃片,下面请小组长到前面来取实验器材,其他组员点燃酒精灯,按照老师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学生操作:
4.学生交流: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家发现了吗?
5.教师小结:这层白色的污渍就是养料的一种,我们把它统称为无机盐。(板书:无机盐。)土壤里的养料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让植物生长的更好,农民伯伯会在适当的时候为土壤施肥、补充养料。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下面让我们再通过视频了解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播放视频。
2.学生观察:
3.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砂、黏土、无机盐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长才会更加茂盛,任何一种物质的缺失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其实关于土壤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说,南方的土壤与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与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有关资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观察一下它们的颜色和特点,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土壤里有什么
石子砂微生物
黏土
树叶、草根腐殖质
水
空气
养料、养分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二十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3.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 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 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二十一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学习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学习流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流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流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流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到很多动物都要产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构造。
2、知道卵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发育成动物。
3、知道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孩子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
2、用查资料和看视频的方法,经历观察青蛙、小鸡等孵化的过程。
3、建立青蛙卵孵化过程观察的水族箱,引导学生课后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生命繁殖的相似性,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培养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卵的基本构造,知道卵可以发育成新生命。
【教学难点】卵孵化过程的观察,了解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份:
a、鱼卵、鸡蛋、鹌鹑蛋、鸭蛋、毛巾、放大镜放在盒子里;(课前放好)
b、磕好的生鸡蛋、剖好的熟鸡蛋放在盘子里;(课中领取)
教师材料:
a、青蛙卵、水族箱(附记录表)。(放在讲台旁)
b、课件:各种动物卵的图片,各种卵的孵化过程等。
【教学过程】
谈话:师:你养蚕了吗?蚕宝宝出生前是什么啊?谈谈在养蚕过程中的发现!
师:蚕卵其实就是一个小生命,它能够孵出蚕宝宝来。
一、激趣引入
1、老师这里有一袋东西,里面是什么呢?谁来摸一摸?
(猜到奖励)
2、这些我们也把它叫作“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卵》。板书课题。
二、探究展开
(一)、动物的卵
各种动物的卵。
1、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卵?(生说)大家了解的真是不少!想不想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师课件出示各种动物的卵。
2、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动物的卵。有鸡卵、鸭卵、鹌鹑卵、鱼卵。让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请材料员把盒子拿出来。
3、学生观察,师巡视。
4、反馈交流。你比较出了什么?
5、小结:各种动物的卵从外形看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他们都酝酿着一个小生命。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以熟悉的鸡蛋为例,一起来好好的观察观察。
鸡蛋的观察。
1、蛋壳的观察。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鸡蛋的外壳,看看有什么发现?(小孔)这些小孔我们称它为气孔,那你觉得蛋壳上为什么要有这些气孔吗?(卵是有生命的,它需要呼吸,所以必须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大家都知道,这个鸡蛋一不小心就会磕破,鸡蛋壳是很脆的!你们看,师扳鸡蛋壳。可我如果把它整个握在手中,却怎么也握不破。不信,你们看!(师握鸡蛋)谁想来试试?这么脆的鸡蛋壳为什么现在这么结实了呢?(生说)
师小结:这与鸡蛋壳的椭圆形形状有关,鸡蛋蛋壳这样的形状结构,它可以分散受到的力,所以可以使它承受更大的力量而不破,从而更好的保护了里面的小生命。这样的形状结构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也是很广泛的!比如说:悉尼的歌剧院等。
2、鸡蛋内部的观察。
过渡:蛋壳很好的保护了里面的小生命,但现在也影响了我们对它的深入观察。
蛋壳里面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现在就来看一看。
老师给大家磕好了一个生鸡蛋,切好了一个熟鸡蛋。让我们一起把鸡蛋内部的结构看个清楚!请材料员依次上来领取。
学生观察,师巡视。
汇报: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鸡蛋的内部结构”?(一个小组汇报后,问:还有补充吗?)
小结: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我们的发现。(结合课件)明确:蛋壳、气室、蛋白、蛋黄、胚胎、系带、膜等。
鸡蛋各部分对胚胎发育的作用。
讨论:你觉得鸡蛋各个部分对胚胎发育会有什么作用呢?(可安排小组讨论)
课件播放小鸡孵化的图片资料。师配文字:鸡蛋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开始孵化,小小的胚胎细胞开始分裂、生长,并不断的从蛋黄蛋白中吸收营养和水分,小鸡的模样开始形成了,蛋黄、蛋白慢慢萎缩,大约经过三个星期,小鸡长成了,它会自己破壳而出。
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文字资料,请大家阅读文字资料(一)。
生阅读资料。
小结:鸡蛋各部分的作用——蛋白是供给养料和水分的;蛋黄是提供营养的;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鸡蛋能够孵出小鸡,那随便就一定能孵出来吗?需要哪些条件呢?请大家继续阅读资料。
生阅读资料。
小结:小鸡孵化所需要的条件——种蛋选择、温度、湿度、通风等。
三、拓展、欣赏、小结
刚才看了小鸡孵化。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孵化过程,想不想看?
1、观看蜜蜂、青蛙、鱼卵的孵化过程录象。还想看吗?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大家的资料纸上也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去学习。
2、小结:像刚才这些动物,它们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板书“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这些动物我们把他们叫做卵生动物。(板书“卵生动物”)
3、指导课后进行孵化青蛙卵的活动。
刚才我们欣赏了好几种动物从卵里面孵化出来的过程,要是我们能够亲自试着去孵化一种动物,那就更好了。你孵化过小动物吗?
老师昨天找来了一些青蛙卵,想不想亲自来孵一孵?青蛙卵能在10天左右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能在几星期内长成一只小青蛙。这个饲养水箱就放在大家的教室里,让我们一起观察并记录好青蛙卵的孵化过程,好吗?
提醒:等所有的小蝌蚪全孵化出来后,请把它们送回大自然。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的变化的活
动,感受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欲望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观察春天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和对动植物的进一步了解的观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能体验与自然接触的快乐和惊喜。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变化的活动。
教学用具:
春天里动植物的图片、影象、剪贴画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播放“春天在那里”音乐、课件
2、提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课件:春天悄悄的来了
2、寻找小动物
师:同学们在寻找春天的时候,除了花草树木发生了变化,还看到了什么?
放课件:春天的小动物
三、总结
师:老师也去寻找春天了,你们想看看吗?(放春天的录象)
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春天说什么?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礼物,嫩绿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温暖的春风,动听的鸟鸣。你想用什么方式赞美春天呢?谁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
老师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赞美春天,可以吗?(课件)
这么没的春天,我们都看不够了,你看:(简笔画)远山变绿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树发芽了,再画上什么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描绘一幅春景图。
这是课前同学们画的,谁来帖一帖?
老师放音乐,几个学生上黑板帖图,其他同学唱歌。我们的春天真美丽,那么祖国的春天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放课件)
齐读:祝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范例 小学科学教案详案篇二十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