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形与地势说课篇一
执教 黄薇 评析 袁书祺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有l1.6亿。在这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居住了汉、蒙古、西藏、维吾尔、高山等56个民族。祖国不仅人口多,民族复杂,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自然环境要素之一的地形。
师:地形是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它在地理环境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掌握了它,才能进一步理解其它自然要素和各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点以及如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和发展生产等情况。
评: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揭示学习内容的有机联系。
师:学习地形,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地形和地势。
请同学们翻书p.33、p.34。
师:什么叫地形?什么叫地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师:对,答得很好。由于地形表示地表形态(字下有圈者板书,以下同),地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总趋势。所以,地形的概念比较大,地势状况是地形特征之一。评:加以比较,明确两个关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师:地球表面的形状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区别,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二、五种地表形态(板书)
(学生小声讨论,教师进一步讲。)
师:我们可以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表起伏状况等方面加以概括。
(学生边对照五种地形的景观图,边思考并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边板画、填表。)
(出示五种地形比较简表。)
(上表有划线处,均系空白,经边讲、边画、边填,最后内容如上列)
评:概括完整的知识结构,图文并茂地列表比较,清晰而易掌握。边问边讲边填,利于启发。
生:相对高度小。
(教师板书,在表中相对高度栏上填下小字。)
评:针对初中学生在比较时不易区分相似者,再分组对比,有利理解。
生:海拔高度。
师:海拔高度不同是区别它们的重要标志。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并指图,如华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高原海拔大于200—600米(填表及绘表中国,并指图如内蒙古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
评:边讲边填绘,图形典型、简明、印象深。
师:(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下方的②、③图)
评:利用地图册中的图,表现力较强。
师:山地、丘陵地表起伏都大,但有显著不同的特点。(教师边指图观察,边说这可以从顶和坡(板书)两个方面来辨认。山地:一般顶尖坡陡(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丘陵一般顶浑圆,坡缓(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
除顶、坡之外,丘陵和山地它们在海拔和相对高度上有什么不同?
从海拔看:丘陵一般在500米以下(填表)山地在500米以上(填表),但有的丘陵(指图)如黄士高原上的黄土丘陵,海拔有的就达到1000米。
师:所以判定丘陵和山地最主要的标准,是海拔(停顿)还是相对高度?
生:相对高度。
师:对。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填表)丘陵一般在100米以下(填表)。
(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下方的⑤图。)
师:盆地在五种地形中一般是哪两种地表形态的组合?
生:山地和平原。
师:对。它在地表形态上看有什么特征呢?
生:四周高,中央低。(师填表,并绘图)
评:将盆地作为山地和平原的组合,利用巳知推导未知,方式新颖有效。
师:在相对高度上,四周相对高度比较大,底部较小。(师填表),像脸盆一样。我们福州就是一个小盆地,它底部是一个平原,如果我们站在平原的高处,可以看到它的东、西、南、北分别被鼓山、旗山、五虎山、莲花峰所围绕。所以福州盆地有:“东鼓、西旗、南虎、北莲”的说法。
评:联系乡土地理,具体生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五种地形的区别方法,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用一幅综合的剖面图来表示。
(教师边画综合剖面图边说明。)
评:用一幅剖面图综合表现五种地形的特征,既直观集中,又便于相互联系。如此小结方式新颖。
师:请同学们看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呢?三、我国地形、地势概况(板书)
师:从地形类型上看,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下子可能答不清楚,教师指出)
1.特点:(板书)
(1)地形多种多样交错分布(板书)
评:朱启发提问,后板书结论,留有思考余地。
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册p.8,中国地形图,指出:注意地图上的颜色。)
师:(边指图边说明)如四川盆地中有丘陵,青藏高原上有山脉和盆地等,图中黄黄绿绿交错分布着。所以说,祖国地形多种多样,交错分布。
评:经常用到分层设色地形图,多图配合。
师:从地势高低起伏总趋势来看,它有什么特点?注意观察地图上的颜色和高度表。
评:运用已学技能,启发读图,比直告结论好。
(学生议论并作答,教师总结得出:)
(2)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师:大体可分为几级?;。
生:可分为三级。
师:这是第一级阶梯(示复合幻灯片,片上画出第一级阶梯的边界山脉和青藏高原)它位于祖国的西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是祖国地形最高部分,叫青藏高原。阶梯边界的山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评:利用幻灯片分解、组合,将死图变活,逐步展示,符合认识心理过程。
这是第二级阶梯(复上幻灯片第二级)。从第一阶梯往北、往东是我们祖国高原和盆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它与第三级阶梯的边界山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脉一巫山一雪峰山,海拔100q—2000米之间,主要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这是第三级阶梯(复上幻灯片第三级)。从第二级阶梯往东是祖国第三级阶梯,它的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评:将地势阶梯与地形单元相联系,并突出地理界线,很有必要,为后续地形分布奠基。
生:地形剖面图。
师: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板画简明有效。
师:我国为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震动世界的著名的三峡工程的兴建,就要在第五次人大会上通过,而正式确定下来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是祖国的荣誉和骄傲。它就位于祖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之间(指图)。也由于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形区,使各大河上、中、下游的河段特征也不相同了。
评:联系重大时事的地理背景,适时进行国情教育,强化学习动机。
师: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感到兴趣,七嘴八舌地答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师:对这些你们可以答很多,课后你们还可以商量讨论,但最主要还是上面这三点。
评:提供发散思维机会,留有课后思考余地。
师:想一想,如果我国地势西低东高对水汽会有什么影响?(教师边讲边画)
生:东面太平洋来的水汽就难进入内地。
评:利用逆向思维和相反想象,是巩固正面理解、培养应变能力的好方式。
师:对水能资源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评:逐步引导推理。
生:由于水汽减少,水能资源也大大减少了。师: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从西到东的河流交通也不方便了。
师:这些都对。现在再从地形图上看出我国哪种地形面积最大、分布最广?
评:越往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机会越多,符合认识过程规律。
生:(大体可以答出)高原、山地面积大。
生:(大体可以答出)耕地面积小。
师:所以耍“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评:适时自然地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师: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大陆架部分。所以有人把它称为第四级阶梯。
四、大陆架(板书)
评:这样归纳,更有利于系统掌握。
师:大家看祖国地形图,大陆架是什么颜色?生:浅蓝色。
师:(指图说明)从祖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国地形图上浅蓝色部分面积是很大的。
师:请同学们看书p.36第三段。大陆架概念。概念:(板书)
师:关于大陆架概念,我们要注意:(教师边强调要点,边画)
①它是大陆领土向海洋自然延伸部分。(板书)
②深度不大。(板书)
③坡度平缓。(板书)
评:用此板画,有效地说明大陆架概念诸内涵。
师:大陆架在大陆边缘通航条件好,浅海地区矿产资源,如石油等容易开发;浅海地区阳光容易透彻海底,鱼产丰富,且作业 条件好;由于大陆架有这么丰富的资源,被称为“聚宝盆”(板书),正因为如此,现在世界上关于大陆架的争端也越来越剧烈。
2.五种地形的区别。
3.我国地形特点、地势三级阶梯及其意义。
4.大陆架的概念。
评:让学生明确重点所在。
六、课后作业 :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平凉和高原,丘陵和山地的主要区别。
(2)祖国地势三级阶梯的范围和意义。
(3)大陆架的概念。
2.请大家在表中空格里填上有关的内容。
评:设计此表用作小结,简明扼要,方式较新。
总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发扬了我国启发式教学的优良传统,处处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巳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生趣——爱学——增知——长智——修德,教学环节运用得当。学习目标全面落实,且合理、自然,国情国策教育有机融合在知识教学之中;学习目标的层次掌握恰当,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层次分明,比重合宜。是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都较好的一堂课。
(选编)
地形与地势说课篇二
大家好!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第八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大下了基础。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并能解释重要山脉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通过阅读统计图,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思想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1、教学方法
“读图—讨论—讲解”结合法
图表分析、讨论法
启发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
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地形模型图、中国地形图
学生准备:地图册、直尺、纸张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2、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回顾以下。(3分钟)
(2)导入新课: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里,那我们熟悉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自然环境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地势和地形。(板书: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1分钟)
(3)讲解新课:()
①出示中国地形模型图,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的总体地势和地形(1分钟)
②分析课本p22图2.2“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读懂分层设色图,再配以直观形象的“楼梯”形状,让学生得出“阶梯”的分布特点。(活动:让学生在黑板上和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出楼梯图,只要求画三步。)(6分钟)
③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地形”,读出每一级阶梯的位置以及海拔高度。(板书:1、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5分钟)
让学生再对照书本,确定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海拔高度。对于重点的一些字眼用笔画下来。(板书)(3分钟)
④分析p22图2.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让学生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同时能够归纳出第一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第二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第三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3分钟)
⑤讲解:在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东流入海的河流将所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从而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在广阔的近海大陆架区,不仅岛屿星罗棋布,同时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⑥分小组讨论:(5分钟考虑,8分钟回答)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面向海洋,对气候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利于东部湿润气流深入大陆内部,带来降水)
对交通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板书:促进了东西方的往来,阻碍了南北的交通往来。)因此,在我国古代就修筑了京杭大运河来沟通南北的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时,落差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能不能举出一项工程(现在谈论的比较多的)。
(4)巩固新课:(3分钟)
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可请学生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5分钟)
①我国的地势特点是---------,呈---------状分布。
②让学生完成p23“活动”,在图2.3上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6) 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提问(2)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1、三级阶梯状:
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平均海拔1000~20xx米
第三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
2、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对气候:利于东部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富的降水
对河流:使大多数的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
对交通:沟通东西,阻碍南北
地形与地势说课篇三
1、本节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a、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b、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所经历现象跟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相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来。
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生特点分析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问题。
(我这节课在多媒体教室完成)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多媒体放映“中国各大地形区”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从学生的最熟悉的图片入手,首先让学生对地形有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接着复习两个概念:地形和地势。以前学过亚洲的地势,让学生回想亚洲地势特点,那么,中国的地势有什么特征呢?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2、读图分析,探索新知
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让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同时打出一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完成这一组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老师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的结论。
那么,用什么图能更形象地表示我国地势西东低的特点呢?――那就是地形剖面图。让学生用生活中的简单例子解释什么是剖面图,学生会想到比方说切蛋糕,切苹果等,这样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
然后多媒体展示“我国东西(北纬36°)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在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做出纠正与评价。这种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完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读图、画图会很顺利地得出中国地势另一特征―阶梯状分布。到此中国地势特征就分析出来了——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4、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们生活的地区位于第几阶梯,所在区域是什么颜色,说明海拔高还是低?这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学以致用。
5、合作交流,熟悉国情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看大屏幕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我让学生想想哪些诗或歌词里面有描写我国江河向东流的,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歌曲入手,激发学生在兴奋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我给学生展示虎跳峡、壶口瀑布急流图片得出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然后展示我国几座大型水电站图片。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降低了难度。
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有什么影响?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会想到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联系,这时老师就要告诉同学们,看待事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之间是高大的山脉,这些山脉就成为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
6、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等都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国的地势不是这样,比如“东部高,西部低”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根据时间把握展开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参考答案:气流难以深入内陆,干旱面积扩大;河流自东向西流;交通不便,不利对外交流;)
以上这几个问题根据难易程度选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了国情。
7、整合练习,转化能力
接着做一个整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转化能力。
8、课堂小结,交流评价
最后以学生谈收获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