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做好总结,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措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用技巧,供大家参考。
《活着读书笔记》篇一
《最好的告别》开篇就引用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万·伊里奇之死》,列夫托尔斯泰写道“伊万·伊里奇最痛苦的是,由于某种原因,他们都接受了这样的欺骗和谎言,即,他不是快要死了,而只是病了。他只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情,接受治疗,然后,就会出现非常好的结果。”小说是对现实的反映,小说中的人物对生的如此渴望,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我们人类对生的追求。《最好的告别》的作者阿图·葛文德在文中讲述了一个真人真事。约瑟夫·拉扎罗夫(一位市政府的行政官)的故事,拉扎罗夫的妻子几年前死于癌症,在监护室离去时,全身插满管子,戴着呼吸机,那时,拉扎罗夫曾说过,他绝不想这样的情形发生在他身上,可如今当他患上不可治愈的癌症时,他对儿子说:“别放弃我,只要我还有任何机会,你们一定要让我尝试”,拉扎洛夫最终还是走上了跟妻子一样的道路。可见,一个理智的人在死亡降临的时候还是无法舍弃求生的欲望。
读完余华先生的《活着》,我明白了余华先生起这个名字的意义。活着不是像拉扎罗夫那样不肯面对死亡,用尽一切办法留在人世;而是在生命经过无数磨难后仍不放弃生命,活着只为活着,纯粹简单。
福贵,文章的主人公,这个曾经的富少,过着刘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宠。人往往在满足和拥有中堕落,烟花柳巷似无形的磁场,富贵一步步深陷其中,正所谓嫖赌不分家,染上了嫖,离赌也不远了。富贵他爹因为赌输了一半的家产,在富贵这里,把另一半家产也丢了,顿时富贵成了一穷二白的落魄少爷,一夜瘦了一大圈。
家道中落,富贵也在贫困中顿悟,也许这并不算迟,毕竟浪子回头金不换。可厄运的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的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他的父母在家境落败后相继离去,丈人来雪上加霜,带走了他的妻子。当他的妻子生完有庆回来时,我以为富贵会过上幸福的日子了,虽然不能像之前那样锦衣玉食,可是在爱的人的陪伴下,粗茶淡饭胜过锦衣玉食。可命运仍要跟福贵开玩笑,去城里请郎中不幸被国党队伍叫去拉大炮,好不容易捡了条命回来。
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福贵显然是这句话的反例,苦难仍没准备放过他,福贵送走了有庆,女儿嫁了个好人家,却难产死了,妻子家珍也熬不下去了,女婿干活的时候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只有苦根跟自己相依为命,本以为这样富贵在死的时候还有人收尸安葬,可苦根最后也戏剧化的离开了人世,留福贵一个人在这世上继续忍受着苦难。
文章有几个让我深思的点,一个是有庆的死。有庆的死很荒唐,有庆是抽血抽死的,为了救县长的夫人,县长是之前跟福贵有过患难经历的春生。春生那时知道那是福贵的儿子,叹了一口气,相识都如此。如果不是相识,共患难过,我想春生一定会拿钱解决而不放在心上。最让我生气的是那个医生所说的话:“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呢?”没有一丝丝同情,只因你是一个无权无势的人。草菅人命这词虽用的不准确,可有庆的死颇有这点韵味。
还有一个就是春生的死,春生死于文革时期。在春生死之前曾见过福贵一面,福贵劝解他叮嘱他一定要活着,可一个月后,春生还是受不了了,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文革,中国的一个灰暗时期,无数优秀作家都选择了死亡。前段时间,在看公选《民俗资源与旅游》时,仲富兰教授说:“生命要有张力”,意思是生命要有弹力,像弹簧一样可伸可缩。我觉得这句话挺对的,文革时期那些优秀作家选择死亡,我们觉得情有可原,可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大学生动不动就结束自己的生命或祸害他人性命,正是生命缺乏张力的体现。
重读《活着》,耐着性子把序看了一遍(我不会告诉你我不看序的),余华先生在中文版序里写道,写《活着》,是因为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黑奴历经一生的苦难,家人都离他去,可他仍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所以才开始写《活着》。写作个过程他明白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只为活着,简单纯粹,世间万物都应这样纯粹,为喜欢而喜欢,为活着而活着,这样子世界就会简单很多。
《活着读书笔记》篇二
在《活着》中最让我心疼不已的就属凤霞了!打小就又聋又哑,家里又穷,就算是给她找了一个好人家,她的命最后还是在死神的手里徘徊。凤霞是生孩子难产而被死神给看中的',生小孩原本就是女人的鬼门关,再加上她又瘦又小,肯定逃不过这一劫了!而且是一个恶魔般的天气——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狂燥的雪风呜呜乱叫,让地面上的雪花翩翩起舞,周围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见。二喜背着凤霞去往医院,接着凤霞被推进了产房,二喜与福贵(她爸)焦急而兴奋地在外面等待。可是10分钟、30分钟、120分钟,凤霞还迟迟没出来,就连比凤霞晚进去的都出来了,他们这才发现事情大了。这时医生突然出来问:“保大还是保小?”他们一愣后伤心地说:“大的!我要大的!”接着几分钟后,医生又出来说:“是儿子,大的也没事!”他们松了口气。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凤霞就没气了。
《活着读书笔记》篇三
这本书看了有大半年吧,每隔一段时间看一点,看了之后不会刻意去想,再次翻阅时又会重新浮现在脑海。
大概是快餐文字和真正文学的区别了。
这本书,太沉了,又仿佛很轻松,以看客的冷峻笔触描绘出一幕幕非常富有画面感的场景,福贵如同每一个即使满脸皱纹,身上都是老人斑,但眼底淌着清亮的光的老人一样,知世,通透,面对过往,无论是怎样的,他们都能微笑,仿佛过去皆是一吹便能散去的云烟,那是暖色调的沧桑,像这种时间的厚重感非常打动我。
「活着」这个主题本身就是沉重的,但是整本书的开头和结尾,时不时的插叙,始终是暖色调的,一声叹息,一个微笑,一个讲述故事的下午,时间在流逝,太阳在西沉,老牛在池塘边休息,树叶被风吹拂沙沙作响,老人眨着透亮的眼睛用沧桑的声音讲述着自己的过去,声音被风带去了远方。
这一老一少在树下讲述着故事,只过了一天,又仿佛经历了几十年。
福贵的经历,我觉得从一开始,就是灰色的。
不知世的,养尊处优的小少爷,生活空泛,在赌场和青楼进出,骑着胖女人向岳父大摇大摆耀武扬威的请安。最终因自己涉世甚少而把自己推向深渊。而后尝遍生活的艰辛,经历了大多数苦命人的磨难,当然,他本身就是一个时代部分人的缩影。
除了少年时期的富贵,其他时候都几经波折,苦难与挫折接踵而至,日子从没好过。亲人一个个离世,送走了儿子,送走了女儿,送走了妻子,送走了女婿,到最后又亲手送走了外孙。
这苦吗?当然。
那他倒霉吗?也许。
他有一个好的妻子,有一双懂事孝顺的儿女,有个朴实的好女婿,有个省心的好外孙。他有一个虽然无知胆怯但也算有个善心肠的队长,有一群愚昧,有小市民思想,但也会帮助他的村民。
土改时他没死,内战时他被强征入伍没死,文革被他避了过去。
生活不针对任何人。你说它苛待某人,这个话题与我而言就像鸡和蛋一样难以辩解。
苦难的同时它也为人埋下一些能让人能够活着的什么,或者精神,或者物质。
于这本书里的角色,每一个都是这样的。家珍、凤霞、二喜、苦根这些角色也是饱经苦难的,但他们也有被生活善待的时候。
觉得最惨的其实是有庆,他有快乐,但是是最少的,他常年光着的脚,悉心照料却被宰的羊,翻来覆去分的三堆糖果,初进医院献血时的兴奋与回来时没有心跳,青白的脸。
关于这个角色不得不发出一声叹息,苦啊,比苦根还苦。苦根死在天真年纪,但他是渐渐长大的小少年,没等到属于自己的喜悦就提前迎来了死亡。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角色,都让我感慨。
另外觉得有意思的是文中的老牛,那种对应感和老人福贵对老牛福贵说的话与评价都是很有趣的,品一品还挺哲学。
文中印象最深的句子是有庆死亡那一节的比喻,把月光比作盐真是妙,还有文章末尾那首歌。
「少年去游荡,
中年想掘藏,
晚年做和尚。」。
这三句可以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了。
余华先生的笔力真的让我折服,灰色的故事和橙色的开头、插叙和结尾,整个下来是一部史诗,让我感慨万千。
觉得余华先生的序里说的不错。
「活着」这个沉甸甸的词,充满力量。
《活着读书笔记》篇四
看这本书是我刚开始接整个年段第二周5月9日监考的时候,从1班的班级图书角借的。一旦开始看,便一发不可收拾,那几天随身带,一有空闲时间就看一点。同事看到了,我便自嘲,我已经到看《活着》的阶段了。
悲哀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种佩服,虽一生坎坷,命途多舛,可他依然活着,有种乐天知命的感觉。让我感觉,好像有时候人并不需要为了什么高大的目标或伟大的意义活着,好像活着本身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本身就挺伟大挺值得感恩的。
说实话,挺感谢这本书的。刚好在我身体心理都感觉很辛苦的时候,接触了它。我们人似乎有这样一种心理,看到比自己不幸别人,就会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
所以,我想,这本书目前对于我的意义是,让我更了解一点别人的生活,也更感恩自己的生活。
看《一本好书》的时候,记得蒋方舟说过一句话:“书的意义在于重读。”我希望,在日后重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活着读书笔记》篇五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沉重的小说。主人公名为福贵,实则无福无贵。
看完这本书,感觉一切语言在此刻都是苍白与无力的,这本书的阅读是让人恐惧甚至窒息的。
福贵对美好生活燃起过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却终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说他不幸,他也曾经历过幸福,也曾经历过苦难,并且在经历过一切后仍乐观而坚强地活着。正如那句话所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一部《活着》,让我们体会到时代的更替与社会的变迁。可以想见,在那个年代,像福贵这样悲惨遭遇的底层人民不计其数,福贵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实例。
生长于和平年代,生活于城市中的我们很难去设身处地地体会福贵的感受,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要坚强地活着。往事随风逝去,只在心中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迹。时间终究还是会让一切变得苍白无力,“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会遇到困难,但我觉得,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有了深刻的含义。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以,好好活着,好好生活。
《活着读书笔记》篇六
我觉得我必须得说点什么,又觉得我说不出什么来。
往常也看过一些我认为同类型的作品,没有一个像此篇一样让我感觉不能呼吸,几近崩溃到看不下去。每一个死亡,就像切实地发生在我的身边,不,是我的感情,我的心上。我感觉压抑,我的心都好像在被一个濒死的苦命人死死地拽着。
凤霞,多好的姑娘,没有比她更善良更苦命的孩子了。我为她难过,为她生病,为她被卖,为她终于等到了二喜却死在生孩子的时候。她太苦了,我不得不说点为她庆幸的事情安慰自己,她遇上了福贵和家珍这样有心的爹娘,遇上了二喜这样爱他的丈夫。可我还是为她难过。
有庆,那个在雪地里光着脚丫去上学的孩子,最后被抽血抽死了,他们在作者渺小轻飘的语言中,从活着变成死了。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
家珍,二喜,苦根。我不想再回忆起他们的痛苦,只觉得应该有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起始我很是埋怨福贵,把很多的不幸追溯到他身上。可开始的我有多怨他,现在就有多同情他,甚至于可怜心疼。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的语言没能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表达出万分之一,我很羞愧。
《活着读书笔记》篇七
前段时间在别人的推荐下,读了余华的这篇小说《活着》,小说不长,我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读完后感触很深。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以前的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上小学时,我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我还年幼无知;上初中时,我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无忧无虑;上高中时,我也没有去想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想的是语数外,想的是高考;上了大学,我应该去想想这个问题了,但是因为我来了北航,学了计算机专业,每当诸如此类的问题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我是个理工科的学生,这类问题不归我管,于是我一次一次的逃避了这个问题,直到我读了《活着》这篇小说。
用作者的话来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小说中以“我”一位旁听者听一位老人讲述他的过去经历的形式展开。老人用平静的口吻讲述了他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老人叫“富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玩乐——夜以继日地豪赌并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风光,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由于半年赊账的积累,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输得精光,从此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他也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穷苦,厄运的阴影总是追随着他的脚步。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他为病了的娘到城里买药时被抓壮丁,此后的日子饱尝颠沛流离、飘无定所之苦。快两年时,他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亲已病故,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原以为一家人终于团聚可以过好日子了,谁料,苦难才刚刚开始——唯一的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终于长大成人还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却死于了生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她一生忍受苦难,唯一的心愿就是与福贵从今以后再不分开;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居然因吃豆子而撑死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四十年后,他仍然活着!并买了一头老牛,取名“福贵”相依为命。
个人觉得悲剧是所有故事模式中最有心灵震撼力的,往往可以一举击破一个人的心理防线,其影响也更深远,短则几天,故事情节依然萦绕在脑海中,多则月余难以自拔。虽然经历将近三年的工科教育,让我感到自己的思维已经变得逻辑而机械,但是读完后,我还是禁不住的去想那个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小说的主人公的一生太悲惨了,如果说他倾家荡产是因为当少爷时挥霍无度的报应,那么这报应自那一开始就没有结束过。从地主少爷变成佣人,被抓去当兵,经历土地改革,自然灾害没有饭吃,又经历_的动荡,这些生活上的苦已经将一家子的人折磨的很惨了,但“富贵”还是要一次一次接受亲人各种意外死亡的打击。最后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了,他只有和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想一想“富贵”的一生,尤其是以我们现在人的观点看,那样的生活不单单是没有意义,更是没有让人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但主人公却一直坚强的活了下来,什么都没有了,可是什么都没有击垮他!我看不出他活着的希望是什么,但我知道他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希望和力量啊,支持“富贵”挺过那一切的苦难。
上了大学后,我逐渐明白,人来到这世上就是要受苦的。上高中时候在我的想象中大学生活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但实际品尝了快三年的大学生活后,我明白那是的我太天真。上学期上过一门世界三大宗教的选修课,清晰的记得老师在讲佛教时说过,人的脸就是一个大大的苦字。我们每天拼命的学习,为了什么,实际点人说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当我们真的开始工作了呢,我们又要拼命地工作,这又为了什么,正常的人会说为了多赚钱,生活更好。我们就是在自己编织的一个一个谎言中傻傻的奋斗。有时候我们可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感到生活太苦太累,但看了这篇小说后,我觉得现在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小困境,根本算不上什么。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想想我们的来路,哪一步会是轻松快活而长久?来到人世的一瞬,我们就开始承受来自时间和空间的无形挤压。于是,坚忍的存在下来。活着,总有一抹挥之不去的悲情色彩!想要活着,就要学会忍受!忍受责任附加给生命的沉重,忍受现实给予生命幸福又残忍剥夺幸福的痛苦。
《活着》这部小说,使我明白生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不是说生活的无聊、无趣,而是指它不是异想天开的一步登天,这种平淡它需要我们懂得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懂得我们追求的理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懂得我们渴望的幸福和羡慕之种种其实就在身边。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活着就是不屈,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相信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营养,因为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成长,才会懂得珍惜,去珍爱生命,去感受生活!
《活着读书笔记》篇八
余华的小说《活着》语言平实感人,令人深思。
活着,可以理解为以下三种词性。作为动词,活着的意思就是去活着;作为一个形容词,活着表示某个生物还具有生命;而作为一个名词,对于人来说,活着简直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课题名称。从动词到名词是一个活着的意义越来越丰富的、逐渐上升的过程。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家庭上演了一部凄凉、绝望的悲剧。福贵命运在戏剧般变化,导致了家庭生活极度拮据,再加上家人一一死亡,这种突如其来的、接踵而至的打击让福贵的家庭一一承担。
福贵从一个阔少爷落魄到一个佃户之后穷的叮当响。这种身份落差改变家人的人生轨迹,但他们还是在努力的去活着。在去活着的路上,他们也经历了种种幸福。穷人往往志短,他们的生活盼头总是很低,能够吃顿饱饭,家人在一起,能精打细算地计划买头牲口耕田,即书中的小鸡到鸭子,羊,牛的理想。这是最为普通最为平淡的理想,也是最真实的幸福。然而,命运是一个不可预测的东西,当他们在这种幸福沉浸时,家人却一个一个的发生变故,儿子有庆意外死亡,女儿凤霞生孩子时死了,这种子嗣的变故给福贵和妻子家珍给了晴天霹雳,最终家珍也病死,留下了孤独的福贵、女婿和外孙。然而,命运还是如此狠心地留下了福贵一人孤独地活在世上。这种悲剧一幕接连一幕,但命运并没有消灭这个家庭,这个家庭还是努力地去继续活着。
为什要去活着?活着就有了生命。个人有个人的生命,家庭有家庭的生命。有庆死了,凤霞死了,沉重的打击下福贵和妻子为什么没有结束生命?人死了,家还存在,家还要继续活着,即便死亡了,死亡的灵魂不能无家可归啊,于是死后他们埋在了一起,还是一个家。也许还有些许其他因素,在当时的环境下,生命其实是一个很贱的东西,战乱、饥饿、运动随时都在死人,这虽然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对于死亡的恐惧感,但这种感觉是他人的死给来的,并非自己给自己的。其实,环境也同时给人带来了一种对生命、尊严的淡忘和麻木,他们忘记了自己还有生命,忘记了自己有灵魂,也就忘记了去挣扎心灵上的东西,于是能够和别人一个模式地去活着,不足为奇,这种感觉是自己给自己的。
虽然福贵不会去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但福贵只是毫无察觉的以自己的方。
式,在自己的时代和地点上去回答了这个活着的问题,福贵去活着那是福贵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解答。对于人来说,活着,是一个多么包罗万象,变化多端,高深叵测名称。时代的命运往往会强制的加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常说时代变了,人变了,然而又是每一个人们共同创造了时代的命运。这种自因自果的,复杂多变的命运的几乎是我们不能企及的事情。活着虽如此复杂,我们还得以自己的方式去简单地活着,以我们自己的方式,用我们的脚,走完人生的路。
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去活着。一切思想上的活着其实不过是思想实验。只有去活着才有生命,才能给生命赋予意义。总之,去活着,作为一个生命的诠释者,赋予生命意义。
《活着读书笔记》篇九
在去给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当他历尽艰险回到老家时,等待他的却是更加艰难的现实。最疼爱的儿子有庆因意外身亡;唯一的女儿凤霞分娩时难产而死;妻子家珍也因软骨病离他而去;接着女婿二喜出了工伤而身亡;连最后一个亲人小外孙苦根,也在七岁吃豆子时也被噎死了。
福贵从失去金钱到失去亲人,再到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的叙述却又都变得那样的平淡,他乐于谈论人生,不羞于年少时的放纵,不顿于磨难时的煎熬,也不惧于面对至亲离去时的痛苦。
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
在福贵的故事中,穿插着其他人不同的生命轨迹。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每个人又都是时代的缩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们都在各自的命运里颠簸,自顾不暇。当命运对所有人都不公时,反而是种公平。此时,打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幻想,低到尘埃里去,褪掉所有不忿不平,以一颗被岁月磨砺得粗糙的平常心,专注于当下的自己,活下去,反而难能可贵。
在这么多人物里,二喜是最让我扎心的,他是个总会在幽暗中暖心、给读者以慰藉的偏头汉子,然而噩运的毒花偏偏精准的开在这个好人的坟头,这个讽刺让人不解,甚至埋怨作者的残忍,但也因如此,福贵的精神世界不断得以绝处逢生——拥抱苦难,热爱生活。
一口气读完老人的故事,情绪像吊了沉沉的铅坠,心境却逐渐开阔。“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愿你我日后,像福贵一样,不畏过去,不念将来。
《活着读书笔记》篇十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越是畏惧死亡的人,他(她)就活得越胆小,越懦弱,因为死亡代表着一无所有。活着本身就带有痛苦的色彩,古人有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意的却只剩一二分。然而,我们人生就是为着这一二分的如意而努力的活着,正因为有着这点点的如意,我们才会觉得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都是有价值,都是有回报的,这是我们为活着所要付得责任。
《活着》以第三人称的手法,为我们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离合。小说却以“死亡”贯穿全文,父亲气极猝死,母亲念儿而死,战友中弹身亡,儿子抽血天逝,闺女难产而死,妻子抱病而终,女婿工伤致命,外孙吃豆噎死。各种的不幸都发生在福贵的身上,亲眼看着周围的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最后只剩下了自己,这是一种多么的不幸与哀伤,真令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福贵?富贵?这是不是对他一生的讽刺呢?开始时的富贵逼人,锦衣玉食,尝遍山珍海味,到最后,却家徒四壁,小孙子苦根,因食不果腹,而吃豆子撑死。一前一后的两种极端家境,又是不是对他一种另类的嘲讽。活着,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独的残存于世间。
轻轻合上这本书,仿佛也回到了那个年代,听见他唱起了旧日地歌谣,先是咿呀啦呀唱出长长地引子,接着发现二句歌词——皇帝找俺做女婿,路远迢迢俺不去。在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听着老人带着许些淡然,许些懊悔,许些释然的讲述着一生的年华,一辈子的时光。
时候的福贵是富家子弟,享受着村里最优质的生活,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在享受完饱暖的生活后,自然就陷入了烟花之地,让青楼女子背着穿梭各地,丢尽了所有亲人的脸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嫖赌,有嫖自然就离不开赌。“一子错满盘皆落索。”一下子败光了有的家产,父亲知道后表现的很平静,帮他变卖家产后,便撒手西去了。
“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这里也写出了他的后悔,他的顿悟。父母是世上最为伟大的,他们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我们,甚至包括他们的生命,他们也在所不惜,只是因为我们是他们的儿女,他们就甘愿为我们付出一生。就这样所有的一切都唤醒了福贵的心。
后来,岳父接走了福贵的妻子家珍,他才意思到自己妻子有多好,自己却没有善待她,还好她最终还是回来了,“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此刻,他学会了疼爱自己的妻子,善待妻子。同甘易,共苦难。开始与妻子患难与共,一起养家糊口。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后面看见这一段话,感到很心酸,很悲凉,一种看破世间万物的沧桑,他此刻是不是可以用“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来形容呢?活到最后只剩下了自己,忍受着尘世纷扰,在命运面前依然顽强的活着,以坚韧的意志活着,努力的活着。我们也应该学会这样,生活的百般刁难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不能泯灭我们的希望,消磨掉我们的意志。
我仿佛能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飘来,粗狂而又空灵,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人与牛渐渐消失在夕阳的余晖下,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生活依然在继续,我们依旧要努力的活着,为了那几分的“如意”,要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