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的展开,我不断地被感动,被震撼。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文革”期间,她又遭到了那样的欺辱……这些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敷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习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面临选择,于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她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是因为于老师拥有对教育事业无比的热爱和责任感。想想自身,曾经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但其实跟于老师比,所做的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每一个学生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希望,教师身上的责任是巨大的。身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学习前辈们的奉献精神,甘当孺子牛,踏踏实实做好工作,教好学生。
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我感觉要向于漪老师学习的真的很多很多。
首先要学习于漪老师的“真诚”,“教书教必教心,教心必先知心 ”。“知心”不仅仅是了解学生,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教师,只有学生信任了教师,才会向其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习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因为只有在真诚的基础上,师生情谊才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学习于老师对事业的真诚,尽管她教了很多遍的语文教材,一些经典的课文早已滚瓜烂熟,但是她上课前总是要把课本重新仔仔细细备一遍,捉摸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着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习她把学生看得很重,“文章是旧的,但学生是新的,理解怎么可能一样呢?”正是有了这个心态,所以每堂课都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有所得。我如今作为一名区骨干教师,更加要认真地备课。要结合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其次,要学习于漪老师在教学上的刻苦钻研。于漪老师在备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这是很多前辈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什么叫“吃透”,怎样才能“吃透”,于漪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独立思考,反复推敲,从时代背景到字句点滴,为了备好一堂课,常常需要花费10小时,20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在这样慢慢的积累中,她慢慢的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并开始思考语文教学的模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学科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异,但就一颗出为人师的心,却是一样的。在数学教学中,知识本身的脉络以及逻辑关系非常清晰,但是怎样的呈现方式一样是大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同样要上下贯通,前后呼应,自然也需要,也应该投入大量精力。
再次学习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永不满足,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要付出不简单的努力,于漪老师上了20xx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像于漪老师那样拥有永不满足的精神,对于在工作上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不满足,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量不满足,“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把上好每一堂课作为一个起点,认真的积累,谦虚的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相信这样能够使我在教学上更有所增进。
最后,我愿以于漪老师的话与大家共勉“我无怨无悔,因为选择了教师,我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我就一辈子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一辈子的生命,是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教育这多情的土地,选择我们可爱的学生,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一直以来都喜欢看人物传记或回忆录之类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观阅的是别人的事迹,扩充的是自己的人生。看完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更让我觉得强者的风采并非来自功成名就后的光芒,而是来自他们身后那条艰辛踏过的崎岖“荆棘路”,以及一路走来时那种直面挫折的傲然气度与内心不屈的信念。
艰难路上的勇者
书中于老师回顾了自己求学与从教的经历,她娓娓道来,从容淡定,而我细细读来却感慨不已。童年岁月在战火纷飞与颠沛流离中度过,少年时的家庭变故又令求学之路变得千难万难;终于学有所成,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又遭遇病魔;正当可以专心致志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一场暴风雨般突然而至的“文革”动乱又将一切美好粉碎,皮肉受苦,人格受辱,生命受胁迫……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无论谁回想起来都会脊背发冷。而于老师却是一位真正的勇者,她的心中有苦有痛,但无惧无悔,只要一有学习或工作的机会,她便全情投入,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一个人是否能预知人生路上的种种磨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从种种磨难中不断站起、继续前行的勇气,惟有具备了这种勇气,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如果说直面苦难需要勇气,那么在当今的社会敢于直言,坚持真理,捍卫正义更需要勇气。
记得曾给学生做过一个心理游戏。游戏中列出了十几个选项,如豪宅、一个小岛、一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用卡、一门精湛的技艺、一座宏大的图书馆、三五个知心朋友、名垂青史、一张免费旅游世界的机票、和家人共度周未、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等等,学生们可以通过竞拍来获得他们最想拥有的一个选项。游戏最后各项均有归处,只有一项无人问津,那就是“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在游戏分享阶段,我问他们是否有人曾想过要选这项,孩子们说,当时确实犹豫过,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那如果是一生的承诺,要做到就太难了。
真的太难了,这需要何等的勇气。然而在《人民代表为人民》一章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位已年过半百但依然真诚、正直的勇者。在于老师担任人大代表的20xx年中,她为了教育四处奔波,听取真话,了解实情,反思社会现状。如有教育议题,她更是慷慨陈言。看到教育经费被挪用,她更是愤然直言:“共产党为人民,任何人不能因手中有权为私谋利。有两项款子动都不能动,一是救灾款,那是人命关天的事,二是教育款,是为孩子的事,是牵涉到有没有良心的问题。对学生的事要讲良心,党员要讲党性。”这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中折射出的是一位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我想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就是积聚在中国文人内心的这种善良、正直、勇敢的精神力量吧!
笃学慎思的智者
学生都希望自己能遇到一位智慧的老师,老师们自然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位智者,但这智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借助学习与思考不断累积而成的。
在《“门”在哪儿》、《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飞来的“机遇”》这些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教师成长的轨迹。真的,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教育教学中的每一点领悟都是笃学慎思的成果,课堂上传授的课文都是花费10个小时、20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独立钻研后的结晶。这样“深入文本”的工作量对于许多青年教师而言大约只有开设公开课时才会有吧,但对当年同样年轻的于老师而言,却是每课如此,这谈何容易!也就是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才能凝聚起更多的智慧与心灵的力量。
曾在谭小宁一篇名为《唤醒教师不断成长的事业渴望》的文章里看到作者对当下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三种“怪型”的分析。一是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后,便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功臣自居”型,二是在大奖赛中获奖或发表了几篇论文便想着提拔、提薪的“浮躁不安”型,三是工作了许多年后开始依赖经验、疏于备课、漠视研修的“不思进取”型。
这样的教师确实存在,而今也非个别现象。也许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踏上工作岗位,整个过程都是按部就班,顺理成章,无须拼命争取,自然就不觉难得了。再加上而今这个似乎一切都可以“速成”的年代里,人们内心信奉的是“成名要趁早”的信条,青年教师最好能三年得大奖,五年升中级,十年评高级,然后呢,“育分挣钱”,成长的道路不似“钻研”,更似“钻营”。少有人能心甘情愿地耐住寂寞,淡泊着、宁静着,这像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品质。
当然,我们可以抱怨社会,急功近利,崇尚财富,诱惑多多,价值混乱,工作繁忙,压力重重……但静下来扪心自问:除去这些外在因素,我们的内心是否具备了足以让我们保持清醒、明辨是非的智慧与宁静自处、不随波逐流的定力;我们的内心是否还有不断成长的渴望!
在看了《意外的惊喜,清醒的定位》一章后,才明白什么才算拥有了“不断成长渴望”。
当于老师评上了上海市首批中学特级教师后,她所下的决心是:“一切从零开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追求卓越,努力缩短‘实’与‘名’的距离,向名副其实的目标奋然前进,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学生、家长、社会的期待。”
当于老师面对评上特级教师后的种种压力时,她是这样思考的:“要么被压垮,要么变压力为动力,坚强的挺立,其他别无选择。至圣先贤的教导: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自己应建立清晰的内心价值系统,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的张力,内心勇敢,态度从容,以敞亮的胸怀、无限的热忱迎接挑战。”
评上特级教师后的于老师依然坚持自我教育,依然渴望日有长进,月有长进,年有长进。她说:“人的视觉有两种功能。向外,拓展世界;向内,发展内心。内心丰富,纯正,拓展世界就能认识正确,受益甚多。为此我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她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重要的理论反复学,力求正确理解,学能深入,用能浅出。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正如于老师所言,她学做教师,学做语文教师,学做特级教师。正是因为她将自己定位在“学”这一基点上,才有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才会不断丰厚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了真正的智者。
当我重新思考什么是“智慧”时,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智慧是一种能力,一种探究的能力,一种做事坚持到底的能力,一种超越困难的能力,一种能够从失败中走出来又能够清醒面对名利的能力,一种能不断给心灵以力量的能力,一种能够让自己不断成长的能力。
阅读《岁月如歌》,也是在阅读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如果除去荣誉的光环,如果放下世俗的评价,我们眼中的于老师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平凡的人生起点,平凡的日常生活,只因为不曾放下最初的梦想,不曾放弃对教育、对学生的爱与信心,纵然艰辛,却最终登临思想金字塔的巅峰。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我们都只有短暂的一生,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人生,无论以什么名义,都不应白白虚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守住对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在网上浏览,看到《岁月如歌》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吸引我的是于漪老师。
知道于漪老师的名字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因为上的是师范,学校会给我们播放优秀老师的课堂录像。于漪老师的抒情的声音和温柔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我的内心里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这个美好温柔的教师形象和特级教师的称号。我想,那个时候,包括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年以来我都是不能真正了解她的。
静静地读完《岁月如歌》。如果说于漪老师的岁月是一首歌的话,这首歌对于我来说是首老歌(日寇、新中国成立、大炼钢铁、文革、上山下乡——这些名词我是在历史书里知道的),但是歌声依旧浑厚美好且动人,因为我听到的是一个为教育而生的人的生命之歌。
作为一个晚辈,我怯于用词语去简单概括于漪老师给我带来的深刻感召力。我只想说,读了《岁月如歌》,对比出了我的渺小。如果是我,在病魔的淫威之下,体会到身体在病魔前的懦弱之后,我会不会一如既往地坚持理想?会不会有了足够的理由做一点退让和妥协,让身体的生存状态更安适轻松一点?
如果是我,在文革中遭遇了不公平待遇之后,在自己深爱的学生怒斥自己让自己交代怎样“腐蚀学生”的“罪行”甚至侮辱逼杀之后,还有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能不能毫无顾忌毫无防备地继续坚持去说真话做实事?如果是我,在自己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之后在自己已经赢得了公众的赞誉之后,能不能毫无傲慢之心骄躁之气,继续静心地思考自己的不足思考着当前语文教育的困境以期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如果是我,如果是我……假设越多,我越渺小。我很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虽然说,这个时代有新的矛盾冲突有新的社会问题,教育同样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困境,但毕竟,社会的大环境是安定祥和的,教育的环境还是非常自由活泼的,再加上信息交流的便捷和渠道的丰富,这样的条件为一个教育者提供了足够好的平台。
可是,我能做到每一节课都用心用情地去备吗?备一节课用二十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每一篇文章都首先要求自己找准和作者感情的契合点,再思考用什么“点”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我能做到即使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从不重复,时时求新求进步力求完美吗?我能做到每一节课都有深刻的反思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吗?并且让自己的反思可以站得更高,进一步去思考母语教育和语文学科性质的问题吗?
我能做到抓住时间不止步的阅读吗?我能不断反思自己阅读中的不足并用心地进行弥补吗?我能在阅读上既注重传统的面又有个人精深阅读的点的探索吗?我能在阅读上有既关注传统又拓展国外既关注文学又涉足哲学的视野吗?
我能做到抓住时间不停息的写作吗?将思想形成文字,最紧要的一点是这些文字必须有智慧的闪光和思想的结晶,这些,我能做到吗?即使是爱学生吧(我一直自诩自己是爱学生的老师),对比于漪老师,我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吗?我能去与每一个学生交成亲密的朋友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我援助的双手展开我温暖的怀抱吗?我能去分析不同学生口吃的不同原因并作出不同的处理吗?
这样的对比实在是太多,渺小之所以渺小,伟大之所以伟大,事实彰显,不言自明。我知道我不应该用一个生命状态去对比另一个生命状态,因为生命的本质相同但是生命的形式不可能相同。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思考一个问题:热爱之后可以做到什么高度?无疑,热爱是高度的前提,但是仅仅有热爱还不够,还需要有为这份热爱付出的执着地努力。很多人的失败是一生心无所爱,还有很多人的失败是心有所爱却没有为爱付出足够的努力。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样抒写着他的爱。“为什么我的脸上常挂微笑,因为我对这事业爱得深沉。”在这份事业面前,即使是渺小者啊,也要鼓起足够的勇气,做一番哪怕是微弱的坚持,让自己思考得更多、行动得更多,希望渺小者的岁月也可以是一首清新动人的歌。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黄山谷曰: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教师三日不读书,内心便觉荒草丛生。
曾经和于漪老师说:坐在您身边,我感受到一股温暖和力量。因为这种感觉,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一直放在枕边,读过已经不下于三遍了,而每一次捧起都是一份感动,一份激奋,一份崇敬。
20xx年第23届教师节到来之际,参加“于漪《岁月如歌》首发式暨从《岁月如歌》谈教师成长”论坛活动,拿回这本书是一口气读完的,内心充满崇敬,但觉得自己实在难以企及。在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从于漪老师的典型案例看教师成长”这一课题中,与于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拿起这本书,感受到于老师是用爱在抒写,用心在表达,句句是血,字字是情。今天再静静地阅读这本书,更多的是理性思考:于老师成长的契机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她达到如此的高度,于是感受到的是教师的责任,正如于老师上完《海燕》一课回家之后,她的爱人说的一句话:“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
是的,这是一曲生命之歌!在歌声里我们感受的是精神!是力量!是人格!是境界!如果进一步思考,于老师生命的源泉在哪里?那应该是历经劫难时幼小心灵的觉醒和震动;是父亲 “学点本领,做个好人”的临终嘱托;是求知路上的教育前辈给予的“一个大的宇宙”;是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为她树立的做人标杆,赋予她铸造师魂的基因。
有人说,于教师应该用生命来教,用生命来表达。是的,阅读《岁月如歌》,我们感到于老师是用责任在唱歌,她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更要育人;是用行动在唱歌,她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几乎每堂课都有人听,有近20xx节公开课的教学实践;是用爱心在唱歌,于老师把逃学两年的学生带到家中,与他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用爱感染教育孩子,树立孩子的信心;更是用生命在唱歌,在儿子患败血症期间,当时于老师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搁不起,最终她还是咬咬牙去学校上课。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于老师在用生命歌唱的同时,又获得了心灵刻度的提升和灵魂精神的升华。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立足于母语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崇高的教育境界;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人文的教育情怀;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不懈的教育追求。
这就是生命不息,行走不止。我曾经在《行走的力量》一文中写下自己的感受:支持她的是对生的希望,是对生命价值的思索,是对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正是拥有这样坚强的信念,才让她前行的脚步如此坚实。正如谭轶斌老师在《岁月如歌》启示录中曾经写下的:“在信仰的星空下奋力前行”。(20xx年5月14日《中国教师报》)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师工作是万里长跑,不是百米冲刺,教师应该有精神追求,否则难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难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生命如歌,不在乎如何吟唱,只在乎是否曾经唱过。
人生就像是一首歌,而我们就是这首歌的作曲作词者。我们掌控着旋律的快慢节奏,我们掌控着歌词的婉约与豪放,我们还可以掌控整首歌曲的低潮和高潮。生为人师,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在传道授业中谱写出自己的生命之歌!
尽管于老师达到一定的高度,成为当今上海市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但对于教师成长,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今日的教师是最难做的。”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诱惑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绊脚石,但生命的意义在于接受磨练,在于传承精神,在于薪火相传!
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可贵的,每个教师的生命和智慧也是可贵的,教师要唱响生命之歌需要有大胸怀大气度,有大胸怀大气度才会有大力量,教育是“水磨”的功夫,不能急功近利,不可心浮气躁;需要向学生学习,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可以懂得师爱的真谛,品尝到亦师亦友的乐趣;需要有“一登一陟一回顾”的反思精神,不断照镜子,洗涤自己的灵魂,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实现人格的完善。
一直很喜欢于老师的一句话:“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学习和践行这一精神,相当不易。我们面临种种困境,功利化的教育思潮盛行,“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娱乐大众,教育发展距离人民需求越来越远。作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在《岁月如歌》中,我看了《荔枝蜜》课例,写了《语文:辩真善美丑》一文,文中写道:“在文化的百花园里,有鲜花也有杂草,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有品格的坚守,不仅能够分辨发现杂草,轻轻锄去,还能够在荒草地种植鲜花,呵护鲜花,真正做一位锄草种花的人。”(《语文学习》20xx年第9期)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更懂得自己肩负的重任。为了在研训工作岗位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我应该做到:一是自身素质发展和促进教师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自身素质不高,谈何给基层教师以指导?自己心中没有阳光,谈何播洒阳光?二是“研训在课内,功夫在课外”,教研员的生命之根在基层,在课堂,但要提高研训质量必须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整理听课资料,总结教学经验,辐射全区教育教学;三是“生命在于奉献,奉献成就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积极探索,奋勇前行,不断奉献,使教研员生命与基层教师生命共同成长。
教育是一条长河,生命是一曲乐章。波涛不止,乐曲不歇。我们应该用爱、用真诚、用奋斗、用创造谱写一曲嘹亮而悠长、神圣而华美的动人旋律!
在院庆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祈望和更多的进修人一起唱响松江教育的生命之歌!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次见到于漪老师是20xx年在济南大学的一次语文教师培训大会上,于老师被特邀来做专场报告,以前虽闻其名却不太在意,而这一次能与大师面对面,我很快被老人家的演讲所震撼,故此在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报告回来,一直想找于老师的著作拜读,正逢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推荐于漪《岁月如歌》一书,作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籍,于是,怀着好奇,怀着敬意,我开始了阅读。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近了于老师。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做真学问。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 ”,才顺妥。
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 was a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真情待人。于漪老师说,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书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讲到,有一个学生,不是一般的调皮捣蛋,而是身上沾染了很多坏习气,会小偷小摸,转到于漪老师班上后,改正了很多。有一次,那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吵,逃夜出走了。于漪老师四处寻找,总算找到了那位学生,准备带他回于老师自己的家里。于老师想,他会偷东西,怎么办?犹豫了片刻,于老师马上自责起来,连我对他也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真心实意要他变好,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有一个好环境。于是,于老师就把那位特殊学生带回了家。
于老师在文中写到:学生对你教师的一根根肠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前者,即使你话语分量重一点,他们也能接受;如果是后者,那就会顶嘴、顶牛、不买帐,效果适得其反。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为师的深刻道理。
记真人真事。于漪老师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她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她在本书中记述的几件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也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所经历的事,有的甚至是她的过失,但读来真实可信,令人佩服。也是文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写到七五届班上一名女同学在做操时不守纪律,于漪老师忍不住骂了她一句“你又不是十三点”!过后,另一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老师,我们班是没有十三点的,只有阶级姐妹。”
于是,于漪老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并接受了同学对她的批评,她还向那位女同学道了歉。另外,书中所记述一些人物是真实的,就在我们周围能找到的:那位在于漪老师公开课前给予指导的热心的崇明老师,那位平时沉默寡语、令人害怕的语文教研组长,甚至对自己的公开课并不理解的丈夫。于漪老师在记述自己成长历史时不回避真实的过失,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名老师真实的成长道路,读了让人更可信,更具借鉴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于漪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任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奇怪的是,至今人们习惯上还是称呼她于漪老师,足见在人们心目中她的一代师表形象。
岁月如歌,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于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最近,非常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感触颇多。然而,最使我心弦为之震撼的是于老师讲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每每合上书,“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我咀嚼着它的酸辣,品味着它的香甜,感受着它的无穷韵味。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行动的!
于漪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教育事业真正就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教师的追求和学习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的探索下去。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一切为了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一是爱心。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二是信心。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三是专心。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四是恒心。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第五是虚心。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习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辈子做老师,要具备这五心,缺一不可。
“一辈子学做教师”蕴藏着于老师豁达的胸襟,谦逊的为人。于漪老师任教数十年,她是“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是“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辈子学做教师”,“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这样的做人,确实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既感到汗颜,也是一种教育和鞭策。正是这种严于律己、谦逊为人的品德,成就了于老师一番光彩夺目的事业,成为师者之楷模。
“一辈子学做教师” 既是于老师从教事业历程的真实写照,更体现着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执着和追求完善的精神。真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于老师,却教起了语文,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是于老师做到了,从开始教学时的辞不达意,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从开始时“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到“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至高点”等等,无一不说明于老师治学的严谨、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于老师说,教育事业真正遗憾的是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她如此而言,是因为在不断地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育永远是有缺陷的。
轻轻合上《岁月如歌》,无论是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还是作为一名学校领导;无论她屈居于低贱的牛棚里,还是站在那神圣的讲台上,在于老师的生命里,弥漫着的总是不变的大爱光芒,这既是对事业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境界。我坚信,在于老师高贵的大爱光芒照耀下,定能激发我们这辈年轻人更健康的成长。
于漪老师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xx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
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于漪老师上了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
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
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
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
……
读到这儿,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有的人学了一辈子,也不知道怎么做老师;有的人学不会做老师,就挤破了头往上爬,这样就不会有人说他不懂教育,不会做老师了。
于漪一生甘愿当个名副其实的普通教师,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人是没有后悔药好吃的,在人生征途中回顾过去的步履,总觉得稀里糊涂的时候不少,要是清醒一点该多好啊!
什么叫“放卫星”?胡思乱想,信口开河。说幼稚还情有可原,实质是自己根本不能也不会独立思考,追风,跟着起哄,不尊重科学,热热闹闹犯错误。
当时,每个做法我都是从绝对相信开始,但在过程中又会产生种种困惑。解答的办法几乎千篇一律:自己水平低,慢慢就会懂了,只管做就行。真是盲从得可以,盲从得心安理得。
——《放卫星的闹剧》
的确,我也总是遗憾自己人生旅途中,常常是当时惘然,事后清醒,但彼时已经无法回头。我是个笨人,总是要在经历后才渐渐懂得,但时光不可逆转,错已酿成,甚至无法补救。
但是,当时为什么会惘然呢?盖因自己认识水平低,看不清真相本质,以致上当;或存在幻想,把结果想象得过于美好;或盲从随俗,以保安稳;或不愿得罪,让人为难,最终勉强接受,令自己痛苦不堪;或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把别人的价值观当作自己的,最后发现自己离快乐幸福越来越远。
坚持独立思想,保持独立人格,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当然这眼光愈接近客观、科学、真理为好。看多了网上出于一己之私利的个人宣泄,或者抓着一点皮毛就张牙舞爪的肆意批评,那样的“独立”,混淆是非,扰乱视听,还是不看也罢。不喜欢起哄、扎堆、跟风、人云亦云、或奉某人为圭臬,那会没有了自己。听不得谄媚、拍马、故作解语花,人前假扮清高装可怜,人后卑鄙龌龊唯利是图,那是扭曲了自己。
保持独立、清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君子之交淡如水。
然而,不容你解释,打断,叱责,咒骂,咆哮,我深切感到,即使有一千张嘴也无法说。这就是“专政”。
这着的什么魔?人性到哪儿去了呢?我困惑,愤怒,欲哭无泪。善良应该是人的本性,为什么要扼杀?让兽性发作?难以理解。
就在这打、砸、抢横行之时,仍然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师生的情谊,人毕竟是有区别的,做人的判断力、做人的准则,并不因社会动乱而付之东流。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真是人人登台表演,整人的,被整的,灵魂的暴露一清二楚。为了自己脱身,自己亮相,可以栽赃,可以嫁祸于人。一件件具体的事让我不断地照镜子,洗涤自己的灵魂。人总要有人的样子,在任何情况下,要有颗善良的心,不能为自己的私利而加害别人。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于漪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近日,我读了她的著作《岁月如歌》,得益非浅。于漪在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儿时求学的艰辛与欢乐,表达了对自己老师的怀念与崇敬,讲述了从刚上讲台的紧张与困难,到怎样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宰,书中也不乏倾诉一名特级教师的甘苦,当校长管理学校的感悟,以及担任人大代表多年殚尽竭虑为振兴教育和提高教师地位待遇陈言献策的心声。翻阅这本著作,我们能感受到于漪一生从教,不管是担任任课教师,还是担任班主任,始终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她叙述的一个个亲历的故事,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于漪老师一贯提倡教书育人,并且身体力行,书中有她从教50年的经验与体会的总结,有她对学校培养学生、教师成长的真知灼见。
可以说《岁月如歌》写了于老师执教生涯的悲欢和酸甜,写了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也教了我们老师怎么立志立德,教了我们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了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于老师把平凡的执教生涯演绎成崇高的事业信念,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程中,用心精雕细琢每个细节,用自己的心血去教育下一代。她的敬业爱业精神,她的孜孜以求、从不倦怠工作的激情,深深的激励了我。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感受颇多。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我阅读了《岁月如歌》最拨动我心弦的一句话,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于漪老师认为“教师的责任大于天”,“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的追求应该永无止境。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为了一切的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让课堂生活产生持久的魅力,首先在于教师对生活有执著的追求,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我也曾不懈追求,期望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展露才能,交流思想,产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而,由于惰性,总是缺少了一份持续的热情,总是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放弃追求。面对压力,于漪老师通过坚持自我教育来支撑,她说:“我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而我在教学中缺少深刻的反思,缺少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崇高境界。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老师的心路历程,她在艰苦环境中坚信奋斗才能生存的坚定信念;她为疾病所累,仍执著于身体力行;她视每一个学生为己出,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她面对压力时从容,面对荣誉时谦逊……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扣人心弦。她的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忠于教育事业的理想的力量令人折服,让人不由对她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终身。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在工作中要象于漪老师那样有一种恪守敬业的精神状态,有永远乐业的思想境界。我认为,敬业首先要对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敬业前提。英国语言学家罗宾斯曾说“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情”。唯有热情,方可激发您的潜能,驱使你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工作任务。如果你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将可能沦为平庸之辈。当审视于漪老师成功的表面时,不要忘了她背后的努力、拼搏和高于常人百倍的辛苦和汗水。
从语文教学的外行到内行并无捷径可寻。于漪老师虽非科班出身,但正是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她不畏艰险,努力攀登,以有限的业余时间,遨游在人类知识长河中。其涉猎面之广,简直是令人吃惊;她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日积月累,终于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其次,敬业要追求完美,这是敬业的关键。追求完美,就是要做好每一件点滴之事,即所谓细节决定与成败。虽然语文教材于漪老师教了很多遍,一些经典课文早已滚瓜烂熟,可是每次上课前她总是要把课仔仔细细重新备一遍,捉摸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着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正是她的不满足,她的“可以做得更好”,她的“追求永无止境”,才使她的学术生命永葆青春。
今天我们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做教师但不想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不学做教师,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时代在发展,面对社会种种诱惑和压力,有个别教师因为工资低、学生难教、压力大等种种原因不做老师了,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我要向于漪老师学习,“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还要拓展视野广泛学,丰厚自己的底蕴,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向周围的老师们学习。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于漪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作为教师要用细心、用爱心、用责任心,慎读、读好学生这本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