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的礼仪常识篇一
1.上菜顺序:标准的中餐,不论何种风味,其上菜顺序大体相同。通常是首先上冷盘,接着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喝汤,最后上水果拼盘。当冷盘吃剩三分之一时,开始上第一道菜,一般每桌要安排十个热菜,宴会上桌数再多,各桌也要同时上菜。
上菜时如果由服务员给每个人上菜,要按照先主宾侯主人,先女士后男士或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进行。如果有个人取菜,每道菜应放在主宾面前,有主宾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取菜。却不可迫不及待地越位取菜。
2.上菜后,不要先拿筷,应等主人邀请,主宾拿筷时再拿筷。取菜时要相互礼让,依次进行,不要争抢。取菜时要适量,不要把对自己口味的好菜一人包干。
3.为表示友好、热情,彼此之间可以让菜,劝对方品尝,但不要为他人布菜,不要擅自做主,不论对方是否喜欢,不要主动为其夹菜、添饭,以免让人家为难。
4.进食有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桌上吐,也不要往地上吐,影响同桌的胃口。最好是用手把骨头放到自己的碟子里。
5.夹菜。为客人夹菜, -定要用公筷,卫生又礼貌。
6.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得"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原则。
7.敬酒。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8.入座: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中国的礼仪常识篇二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 为,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 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保留完整,如、及,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 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 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 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圆满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餐桌礼仪在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 餐饮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则中国餐饮礼仪常识中国餐饮礼仪常识。
圆形餐桌颇受。因为可以坐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 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 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 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上的香烛,被认为是 不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 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 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 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节日 如中秋节等,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的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人十分重视聚首 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中国餐饮礼仪常识默认。
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 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 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客人与传统的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俗,用饭时注意不要多样的,因为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便会惹来衰运。例 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 船只的航行;此外,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入碗饭的,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 饭了”,这意谓自己已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 光碗中饭的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或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人的饮食礼仪。
在饭食方式方面,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人则有一定的用饭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位置,各人有一碗饭 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 上的菜肴,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 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巾,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 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 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中国的礼仪常识篇三
入座时,请客人先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的座位上。
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
进餐时不要打嗝,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如果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节气氛,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的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最好不要再餐桌上剔牙,如果剔牙,记得用纸巾挡住自己的嘴巴噢。
最后离席时必须要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在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谢。
总之,和客人长辈等众人一起吃饭时,作为主人公和晚辈的我们要使他们感到轻松愉悦,并营造出一种快乐和谐的氛围。
中国的礼仪常识篇四
1.用餐卫生
有的孩子吃饭喜欢挑来拣去,家长们要记得和孩子说:“吃饭时,我们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那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抄,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的。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说:‘请大家慢用’。
2.公筷布菜
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动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4.垃圾放碟子
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的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5.不宜打嗝
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6.客人、长者先动筷子
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俗,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7.闭嘴咀嚼食物
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时喜欢用劲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8.转盘要点
有人夹菜时,不可以转动桌上的转盘;有人转动转盘时,要留意有无刮到桌上的餐具、酒杯及饮料杯。
9.好吃的东西要分享
1.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餐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2.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清主次。
3.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餐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4.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餐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他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5.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餐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而忽略了众人。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
中国的礼仪常识篇五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中国的礼仪常识篇六
1.入座。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2.点菜。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当然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再来一点餐后甜品,最后上水果。在点菜时还应该顾忌到客人的口味。
3.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辈动筷。吃饭喝汤时声音小一些,不要打扰到同桌人。特别是有的人吃饭喜欢吧唧嘴,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礼貌的。
4.进食有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桌上吐,也不要往地上吐,影响同桌的胃口。最好是用手把骨头放到自己的碟子里。
5.夹菜。为客人夹菜,一定要用公筷,卫生又礼貌。
6.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得“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原则。
7.敬酒。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1.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影响同桌的胃口。
2.用筷。不要把筷子直直的插到饭菜中间,寓意很不好;不要越过别人的筷子去夹菜;不要因为要找自己喜欢的菜就用筷子在碗里扒拉;不要用筷子剔牙。
3.菜再美味,也记得不要一味埋头苦干哦,适时地和周围的人说几句风趣又不失礼的话调节气氛。
4.进餐时不要打嗝或是发出其他不文雅的声音。
5.如果宴席尚未结束,但是你已经用好餐了,也不用随意离席,等主人或主宾离席再走。
6.为别人夹菜记得“鸡不献头,鸭不献掌,鱼不献脊”。
7.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有自己的饮食禁忌,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尊重他人也能为自己赢得尊重。
8.敬酒。可以多人敬一人,但是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中国的礼仪常识篇七
标准的中餐,不论何种风味,其上菜顺序大体相同。通常是首先上冷盘,接着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喝汤,最后上水果拼盘。当冷盘吃剩三分之一时,开始上第一道菜,一般每桌要安排十个热菜,宴会上桌数再多,各桌也要同时上菜。
上菜时如果由服务员给每个人上菜,要按照先主宾侯主人,先女士后男士或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进行。如果有个人取菜,每道菜应放在主宾面前,有主宾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取菜。却不可迫不及待地越位取菜。
正式宴会前,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条湿毛巾,它是用来擦手的,不能用来擦脸、擦嘴、擦汗。宴会结束时,再上一块湿毛巾,它是用来擦嘴的,不能用来擦脸、擦汗。正式宴会上,还为每位用餐者准备一条餐巾。它应当铺放在并拢之后的大腿上,而不能把它围在脖子上,或掖在衣领里、腰带上。餐巾可用于轻抹嘴部和手,但不能用于擦餐具或擦汗。
由于中餐的特点和食用习惯,参见中餐宴会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上菜后,不要先拿筷,应等主人邀请,主宾拿筷时再拿筷。取菜时要相互礼让,依次进行,不要争抢。取菜时要适量,不要把对自己口味的好菜一人包干。
2、为表示友好、热情,彼此之间可以让菜,劝对方品尝,但不要为他人布菜,不要擅自做主,不论对方是否喜欢,不要主动为其夹菜、添饭,以免让人家为难。
3、不要挑菜,不要在共用的菜盘里挑挑拣拣、翻来翻去、挑肥拣瘦。取菜时,要看准后夹住立即取走。不能夹起来又放下,或取回来又放回去。
1、聚会是时常有的是,大的,小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一周就有好几天,有时还安排不过来,面对不同的场合,随着性质的不同,我们参加时候的心态也会不一样,例如是参加 一个闺蜜的生日party,那当然是轻松愉悦的,显得比较随意。但如果是参加公司同行聚会,就会提高警惕,以防出错。所有,心态的不同就会导致人在此次聚会的表现。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个就是入座的问题。这个要跟大家强调的是,一般在入座时是从椅子的左侧入座。如果大家都是遵循这样的礼仪,那么就不会再人多或紧张的时候因为方向的问题而发生碰撞。而且入座后姿势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随意伸直。男女都一样,因为在一下场合,女性的衣着可能会比较简短,这也是为了避免误会。坐下之后,肘不可靠边缘,或者放在邻椅的椅背上。这样的姿态也显得特别不美观,会降低个人档次。
2、用餐时,无论是饥寒碌碌还是什么其他情况,始终要保持温文尔雅,从容冷静,不可急躁。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还要关心他人,更不可以在遇到自己喜爱口味的饭菜就使劲地吃,有失大体。尤其是招呼两侧的客人。时不时寒暄几句,表示关心。因为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口味都是各不相同。这也给聚餐时添加一点气氛。同事还应该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这样会给人的感觉很不卫生。万一不禁,应该马上把头低下或转过身去,同时应说声对不起。彰显礼貌。
3、在中国的餐桌上,一般都会放着牙签筒,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习俗,因为很多人吃完之后习惯了剔牙。但这里要说的是,切忌用手指直接掏牙,很不卫生,更是很不大体,给人的印象会大打折扣。饭后如果需要剔牙的应用牙签,并用手帕或者手遮住。更不可张大嘴巴用牙签剔牙。
4、吃饭,免不了的就是喝酒,这是常有的事,而敬酒有时也会令人尴尬。敬酒以礼到为止,不可劝酒,猜拳,吆喝。尤其是领导多的时候,切不可以抢了领导的风头。如果餐具坠地,可请服务员拾起。不可慌乱,如果是在别人家中聚会的,打翻了饭菜,应该say sorry,同时不忘夸奖食物的美味,不忘给予主人赞赏。如果遇到意外,将酒水汤汁溅在他人衣服上,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会另局面陷入尴尬。
中国的礼仪常识篇八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根据传统,晚辈要向长辈拜年,以表达对过去一年养育的感谢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祝福。口头上的问候拜年自然必不可少,还可以让孩子通过一些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情。比如,饭后洗碗擦桌,帮老人削个苹果剥个桔子,陪坐在家人中间,与老人拉拉家常。要知道,真正的骨肉亲情大多是小溪般涓涓地流淌出来的。看似不起眼的举动,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又能让他们享受到自己的行动营造出来的亲情氛围。
春节期间,孩子们会跟着爸爸妈妈去探亲访友做客人,也会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招呼客人做小主人。无论做主人还是客人,都应该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受欢迎,春节期间,可以来一个“文明礼仪强化培训”。
首先,要教会孩子怎样称呼。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平时亲戚走动也有所减少,亲戚间的称呼许多孩子搞不清楚,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
还可以教会孩子餐桌上的礼仪。春节在饭桌上聚会肯定不少,应该讲究餐桌文化,好吃的东西不能自己一个人吃,要留给别人吃;取菜时,尽量取自己面前的,不要“飞龙过海”;看准哪块就夹它,不要翻来覆去地挑,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夹带汤汁的肉菜时,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自己或者别人的衣服;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对还没吃完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外出做客时,应让孩子先轻轻敲门,经允许后方可进入。千万不可以随便翻抄主人的东西;主人递给东西时,要双手接。有客人来自己家里时,要礼貌待客。给客人敬茶,不能倒满,只需倒半杯茶,因为茶凉了可续茶;敬茶时只端茶杯的下半部,双手递给客人。亲戚朋友送红包时,千万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应该双手接过,说声“谢谢”。
趁着春节,教孩子如何称呼、祝辞,这对训练孩子的胆量、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大有裨益,能让孩子年龄大一岁,懂事多一点。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人跟他们争夺什么。可是去有孩子的家庭做客,或者有孩子的来自己家里做客,情况就不同了。家长若不加以教育,孩子之间常会有不愉快。
对宝宝来说,最难接待的是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小客人。因此,事先跟宝宝打招呼,教会他如何接待小客人。当你们看的电视频道不一致时怎么办?你们喜欢的玩具只有一个怎么办?这些问题都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
趁春节带孩子去亲朋好友家做客,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大一岁,懂事多一点,请父母一定要抓住春节这个好机会。
春节时,安全教育是最重要的。外出旅行时,应带上本人有效证件,注意交通安全,遵守规则,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不要向陌生人透露家庭任何信息(尤其是家庭成员、住址和联系方式),谨防诈骗;假期外出乘车、旅游、购物、娱乐和聚会时保持警惕,注意防扒窃;在商场、市场和公共娱乐场所,注意疏散指示标志和通道,一旦发生险情,能保证迅速逃生自救,确保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告诫孩子,不要到河边、湖边溜冰玩耍。另外,家长还要教育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所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一顿”来喜迎新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