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思考和反思的一种方式,反映了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心得体会的写作要有逻辑性,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顺序进行。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能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和力量。
鸿门宴心得体会50字篇一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鸿门宴》读后感。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鸿门宴》读后感。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时!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悲剧看成其性格的悲剧,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黄钟被毁,瓦釜雷鸣。好人受欺,小人得志。这是人性的异化,审美的错位。
今天,刘邦一类的奸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
鸿门宴心得体会50字篇二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鸿门宴心得体会50字篇三
(一)。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文档为doc格式。
鸿门宴心得体会50字篇四
说起读书,长了这么大,还头一次审视读书。因为从自己当学生开始到身为人师,我们都时刻与书为伴,只不过我们太习以为常了,甚至没能好好静下心来,去品味以下读书的感觉和收获。一直到走上工作岗位,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已经不能使自己从容的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求知面孔,甚至无法控制他们灵活的四肢,使得课堂内外,散乱不已。这时,一种再度学习的愿望油然而生!
在这一次的寒假读书计划书单中,我选择了《简爱》这本书。打开书架,取出爸爸送给我的那本《简爱》翻了起来。在朦朦胧胧的迷雾中,出现了一个弱小的身影,慢慢地走近了。
简爱的第一个身份是里德太太的侄女。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从小受尽两个表姐和表哥的欺负,总是待人受过。而且“无论怎么讨别人的欢心,都有人从早到晚地骂我淘气、阴暗、讨厌、鬼头鬼脑”。这种强烈的不公终于在简的心中激起了她的反抗。她鼓起勇气教训了约翰,并且冲破了长期以来一直束缚着她的那个服从长辈的观念。她勇敢的站起来,诉说心中的不公平,控诉以恩人自居的舅妈的罪行。她一针见血地骂她是伪善的女人,把她斥责得抬不起头。面对强权,她开始反抗,也开始走向成熟。她学会了独立。
当走出舅妈的家时,简爱的心情是阴暗的。因为她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已经领悟到第二个住所――劳渥德慈善学校对她不可能会轻松。果然,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但她并没有下决心与全世界作战。她对谭波尔小姐和好朋友海伦彭斯都有极大的热心和热爱。在劳渥德,她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区别对待。这给她的反抗蒙上了一层是非和正义。她以别人对待她的方式对待别人,她成熟了。随着成长,简爱的反抗精神真正的散发出光芒。
简爱一生的转折发生之处便是桑菲尔德府。她来到这里,做了一名家庭女教师。而18岁的她,渐渐地与主人罗切斯特产生了爱情。罗切斯特家召开宴会,简爱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贵族的小姐太太们相处,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她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是炙热的,也是强烈的。但她决不会因此失去原则。当她误认为主人要娶一位贵族小姐,又要同时把她留在身边,使她成为无足轻重的人时,她愤怒地反驳了罗切斯特。在这个时候,她的愤怒的斥责,正是使我们感到敬佩的。
而命运似乎还要考验简。在她与罗切斯特的婚礼上,她才发现罗切斯特早已娶妻。她不顾内心的反抗,情感的痛苦毅然出走。她用法律的条款约束自己,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光明的天堂。她是自立而独立的。她为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华彩的乐章!
命运是公正的。简最后与罗切斯特获得了幸福的结局。而她的精神也如经久不衰的珍宝,永不褪色。
最后,伦敦的迷雾又加深了。那个瘦小但坚强的身影远去了。我合上书。19世纪的英国渐渐如一艘航船从思绪的海洋中退去。
简爱的一生,从幼稚到成熟;从柔弱到坚强;从懵懂到智慧,她改变了许多,成长了许多。而我们,也在成长,也在从幼稚变成熟,从懵懂变智慧。
简爱的一生,不变的是她的反抗,她的精神。而我们,让我们保留一点不变的精神,总有一天,它会像金子一般发出光芒。
文档为doc格式。
鸿门宴心得体会50字篇五
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鸿门宴心得体会50字篇六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公元前2,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公元前2,楚汉相争已近尾声。项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不免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但在最后一战中,他孤身奋战群敌,“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倒退)数里。”可以想见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阳遭犬欺”,终究摆脱不了受围困的处境,故有乌江边赠马亭长之举,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以自刎之举成全急欲领赏的汉军将领。一代英雄,自我毁灭。死得坦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也不禁赞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项羽,岂不是将整个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英雄,只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他坑杀秦军降卒20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举,岂不是要将历史车轮拉回到战国时代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负英雄,说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政治上优柔寡断,目光短浅,不屑于耍弄权术,又怎能玩得过年长他24岁又极有心计极有野心的刘邦呢总之,项羽能作一员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屠洪刚在一曲《霸王别姬》中唱道:“问世间谁是英雄”后人却更感慨于他生离死别时表现出来的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为作了最好的注解。
曾经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他能抗起千斤大鼎、他能以一人之力敌千军万马,无可否认,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可他终究未能逃过悲剧的命运,故事,在一场“鸿门宴”中悄然拉开了帷幕。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时!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悲剧看成其性格的悲剧,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鸿门宴的结局,最终决定了楚汉之争的结果,四面楚歌时,项羽迷惘了,最终,他选择了自刎,一命呜呼,一代天骄自此陨落!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心得体会50字篇七
寒假里,仔细看了老师推荐的书。其中有一段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讲述了中国人的性格——温良的中国人。
说中国人温良,不是精神颓废的驯良,而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这是麦嘉温博士的原话。其实,寒假中我亦写了一篇关于中国人性格的文章。上述语段给我的触动便是,当我像愤青一般地用文字发力,他人用优美的文字在赞颂。我一直在思考着对于我的祖国同胞应持何种态度。
柏杨写过《丑陋的中国人》,怎么说呢,题目确是惊雷,也许他太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觉得只有最尖刻的漫骂才能唤醒我们。我不想就书中内容进行评析,只是觉得一个民族应是需要不断敲打的,防止某些地方生锈,某些地方僵硬定势。若一棍子打得重些,疼痛难免,但可以让我们立即清醒过来,在病患未入膏肓之前将其拔除。我没有拂尘,可以施展什么道术仙法,无痛治病;也拿不起打狗棒狠狠一击。
我只能先敲打敲打自己,或许有一天能再关照别人。因着看了几本涉及宗教的闲书,让我想到了一个关于宗教信仰和信念的问题。最近背哲学考点背得发晕,虽然终于弄清了什么唯物、唯心,但我总觉得有时候唯心一些没有坏处,尤其关于宗教信仰上。观中国人的思想领域进化,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封建社会的奴性崇拜直到今日的自由支配,我以为跳跃得有些大了。我总觉得国民的许多问题需要民族的思想境界提升来解决,但话并不止于此。人心中的道德律仍需一方净土。说白了,就是现在我们心中的自我约束力并不能与我们的言行相匹配,脱节了,于是暴露出种种问题。而张口闭口喊的唯物主义倒成了妆点一切、颠倒黑白的理由,哲学的奥义被如此扭曲,实不是大多数人所想见。
而宗教文明俨然是块踏板,一段过渡,在人类未能自我控制之时,用神明给予人内心以畏惧,去拥有对罪恶的愧疚之情。正常的心理暗示和精神压力并不为压力,只是在我们尚未决裁,尚未判断之时,让世界井然有序。我以为人们皈依宗教是对秩序的交托,就像牛顿,他晚年又信奉了上帝,对此评价有惋惜,有不解,有讽刺。
我不愿为基督教大言其好,但我总认为牛顿在崇尚科学后又归属上帝,这段心路历程的原因定不是宗教中那些琐屑的糟粕,也许他认为自己仍不能够完全随精神,随意识,更改地圈禁自己,并非禁锢。依附外力的控制并非人类的终极目标,如今看来,人的思想领空尚不能进驻自己,又不愿使他人进驻。
宗教信仰和信念未真有何种关系,只是对上帝,对佛教的诚挚一如支持自己的首先,成为言行准则,既不借助他人,也无自身的空洞。
鸿门宴心得体会50字篇八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一个无法磨灭的历史印记。在幼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关于鸿门宴的故事,而最近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深入了解了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涉及到的人物,也从中汲取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会用五段式的思路来谈一下我的想法。
第一段:事件发生背景。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六国在秦朝的压迫下不得不进行了反抗。项羽领导的楚军在荥阳大败秦军,进入关中后,刘邦领导的汉军也随即入侵。两军在鸿门相遇,项羽、刘邦会面,并共同宴会。然而,宴会上出现了意外。
第二段:事件经过。
在宴会上,刘邦假装醉了,撕下了鞋底,把一封书信递给了项羽。这封书信上写着:“愿欲与将军共尽天下之忧”。项羽看到这封信后,非常高兴,以为刘邦愿意让位于他。然而,当他打开书信看到“项某如意算盘功亏一篑”的时候,他才明白了刘邦的真实想法。
第三段:事件导向。
鸿门宴之后,汉军和楚军的战局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两军先后在下邳、垓下等战役中决战,最终汉军获胜,打败了项羽的楚军,建立了汉朝。然而,这场战争也给中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让后人对于背信弃义的行为深感忧虑,也明白了《尚书》所说的“夫慎始者败之,勇于立者荣之”。
第四段:鸿门宴的影响。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阴谋事件之一。它反映了古代人们思想观念的特点,说明了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很多人的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以至于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自己的良心和道德。鸿门宴也让后人了解到,一个历史的背叛会对于一个时代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后代对于忠诚、信仰这些道德的认识。
第五段:我的感想。
通过对鸿门宴历史的了解,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想。首先,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化和道德的传承,而文化和道德往往要靠历史遗产来维护和传承。然后,人类当然要对历史进行反省,历史虽然不可重演,但却是我们前进的底气和动力。我相信,只有深刻认识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未来才能更加美好,历史才能成为人类文明漫长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鸿门宴发生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这个事件的历史意义却是深遂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历史不仅是借鉴的宝库,更是激荡灵魂的洗礼,希望大家能够从鸿门宴中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鸿门宴心得体会50字篇九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风云变幻的时期,战国时期充斥着各种谋略和诡计,尤其是楚汉之争。其中,有一场被誉为“古代奇迹”的鸿门宴更是备受人们关注。鸿门宴发生于公元前206年,是项羽和刘邦两大势力的最后一场较量。这场宴会传奇故事中充满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经历和感悟,更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思考的一个历史事件。
鸿门宴的著名事件,是刘邦派遣陈平早早做出了打破围困的准备。这个准备就是在被困期间,及早派人打探敌情,潜伏在敌方内部。这样,当时机成熟时,就能够乘机逃脱围困。在整个鸿门宴上,陈平(扮演张良角色)的成功埋伏,使得刘邦得以及时脱颖而出,最终打破了项羽的攻势,走向了终极胜利。
鸿门宴中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选将”。既然已经成功预谋,为何不在敌方中选出一些勇猛的人才充实自己的部队呢?于是,在宴席上,项羽让和他一直不和的韩信和他供桌,韩信和项羽同席之时,酗酒醉睡。此时刘邦派遣夏侯婴将韩信解救,并让韩信成为自己麾下的大将之一。通过这个策略,刘邦成功得到了韩信的帮助,为自己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历史的启示。
鸿门宴虽然距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其中上演的那些戏剧性的场景和故事却仍然让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历史的磨难和生命的丰富多彩。我们从中获取到很多启示,例如在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打好防线,以便及时脱颖而出;在计划行动时,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争取在对手身边潜伏,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以求最大的机会。
第五段:结尾总结。
通过鸿门宴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生的较量。我们也看到了那些成功的胜者和那些失败的失败者,他们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挑战和困难,都需要保持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头脑,解决问题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只有保持持续的行动和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迎接未来的挑战,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鸿门宴心得体会50字篇十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阴谋事件之一。它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项羽与刘邦正在争夺天下的霸权。项羽曾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而刘邦则以他的政治智慧和谨慎著称。他们的故事百转千回,深深地印在历史长河中。今天,我们来看看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事件的情况。公元前206年,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争夺已经持续了几年。项羽以刻下长江为自己的地盘,刘邦则选择了一些小的城镇,他们之间时不时爆发小规模的冲突。在鸿门宴事件之前,刘邦被项羽包围在一座城市里,粮食逐渐减少,形势对他非常不利。这时,项羽打算打击刘邦的士气,他邀请刘邦和他的顾问参加宴会,试图用一些巧妙的手段把刘邦诱骗出来。
第二段,刘邦的反应。在鸿门宴即将开始之际,刘邦感到有些不安,他觉得项羽的举动很可疑。但他在自己的顾问的帮助下,决定参加这个宴会,试图了解项羽的真正意图。在宴会上,项羽向刘邦提出了几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刘邦使用机智和镇定的态度化解了局面,向项羽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这使项羽感到非常不满。
第三段,刘邦和项羽的体贴思考。在鸿门宴之后,项羽开始考虑阴谋,他决定覆盖刘邦。但是刘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利用自己的谨慎和毅力,逃离了项羽的暗杀,他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任皇帝。这一事件反映出了刘邦和项羽的不同思考方式,他们在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况时都有不同的策略和决策。
第四段,领导者的责任。在鸿门宴之后,刘邦和项羽的关系恶化了。此时,领导者应该承担起他们的责任,采取合适的方式来让员工相互合作。在这一事件中,需要有人引导,减少敌对情绪,协调双方的利益。虽然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关系最终并没有被修复,但是在类似的情况下,领导者的角色非常重要。他们应该能够带领团队相互合作,消除对抗,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第五段,纪念鸿门宴的重要性。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阴谋事件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刘邦和项羽的个性和思想,以及他们在遇到困难和不利局面时如何应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个事件中学到很多东西。模仿刘邦的机智和反应,以有效地应对挑战和困境。学习如何在领导的角色中起到补救和协调的作用,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协同工作以达到共同目标。
对于我们来说,鸿门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让我们学会如何尽可能地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它向我们展示了领导者在克服困难时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鸿门宴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必须时刻记住这一点。
鸿门宴心得体会50字篇十一
项羽就好比一个有些怪才的考生,潇洒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难度附加题,却在10道正式题中交了白卷,考试砸锅,能怨谁呢?打江山这门大考,可是不太有机会复读的啊!
在中国要谈失败英雄,谈败将中最有脸面的,那得说是楚霸王项羽了,刘邦虽拿了他的人头跟江山,却好歹给开了个追悼会,修了个规格不低的陵园,司马迁更是一篇本纪,把这位失意英雄提到了跟汉朝列祖列宗平起平坐的地位。如今老刘家的纪念碑、纪念堂早已荡然无存,可乌江的项王庙依旧香火鼎盛,为当地搭着文化的台,唱着经济的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您看到这儿心里八成幸灾乐祸--活该,谁让您老鸿门宴上心慈手软放跑了刘邦?上天给你一次机会你不抓住,能当神仙就算运气不错,认命吧您!
其实项羽真的好冤,因为鸿门宴上那一出,他实在没做错,半点都没错。
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中灭秦,项羽带了40万大军入关问罪,跟刘邦的10万人马对峙,刘邦带了个慰问团跑到项羽大营开"心连心"晚会,在经过项伯、项庄半真半假的真人pk,和张良、樊哙的一系列行为艺术之后,刘邦借口上厕所溜之大吉,而项羽始终对参谋长范增的种.种暗示装聋作哑,最终放跑了刘邦。
许多人看到这儿,一定跟范增一样捶胸顿足,骂一声"竖子不足与谋":您把刘邦砍了,不就啥事没有?活该!
反过来看,不杀刘邦又如何?论兵力,刘邦只是项羽的1/4;论名望声势,被天下人当作中了头彩才侥幸先到关中的刘邦,如何比得硬碰硬歼灭秦军主力的项羽?更何况楚怀王还在老项家手里攥着呢。他让刘邦来慰问,刘邦不就老老实实来了?后来他撵刘邦去四川开荒,刘邦不也乖乖地去了?实力对比在那儿搁着,刘邦住在鸿门项羽大营也好,住在咸阳城里也罢,那脑袋还不就在他项羽刀口前搁着么?不杀刘邦,刘邦还是攥在手心,不但可以收买、安抚盟军人心,名正言顺地建立绝对领导权,还可以趁机巩固内部秩序,为自个儿搞一块实实在在的大基业。
可见,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说是他一生中少有的精彩手笔,比起范增,高明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打江山坐江山,好比是参加一次考试,要做的是一整套考题,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社会的,不能说每道题都不能错,但全套做下来,怎么也得拿个85分以上,才算有点把握。
项羽在鸿门宴这道大题上答得固然精彩,可整套考卷里他拿零分甚至负分的题目实在太多:没把关东诸侯搞定就匆匆杀进关中啦,愣头愣脑杀了几十万投降的秦兵啦,鸿门宴后把刘邦放到天高皇帝远、自己鞭长莫及的汉中啦,楚怀王还有价值啦,扔下关中、洛阳,莫名其妙跑到徐州建都啦等,前面说了,他的政治头脑其实比范增强得多,因为他犯这些错的时候,没听见范增提一句不同意见,可在鸿门宴上范增提的意见,却还没他本人的意见高明--只可惜,跟他争江山的不是装深沉的范增,而是偷狗肉的刘邦。
项羽就好比一个有些怪才的考生,潇洒地做出了旁人都做不出的高难度附加题,却在10道正式题中交了白卷,考试砸锅,能怨谁呢?打江山这门大考,可是不太有机会复读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