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光的赞歌》读后感200字 读光的赞歌有感800篇一
——白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事迹材料
扬青春风采,展志愿之光。为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青年志愿者活动应运而生。其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青年志愿者活动中重要的部分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其中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实施,多年来,在团省委、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团委认真落实西部计划政策,积极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且卓有成效。
自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白城师范学院累计选拔招募了5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分赴宁夏、内蒙古、四川及吉林省内开展服务。白城师范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不断深化品牌,全力保障西部计划顺利实施,其中学校选派的志愿者得到了各服务单位的广泛赞誉。
一、走进志愿、走进西部,扬白师奉献风采
1.我校志愿者的选拔培训
我校在校党委宣传部、校报记者站、校广播电台的鼎力配合下,利用校园网络、学报、校园广播、飞信等方式,通过宣传报道、媒体栏目、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在基层团支部、班委会以及学生社团中开展广泛的宣传动员,让每个同学都知道志愿者工作的光荣使命与社会优越性。
每年的5,6月份是我校志愿者选拔、培训的紧张时刻,经过近一
个月的宣传动员,我校广大青年学生掀起了一阵志愿投身西部基层工作的浪潮。参与选拔的志愿者都是经过笔试、面试等考核,再经过岗前培训学习合格后择优上岗。
从2003年招募至今,我校西部计划的参与者逐年增长,从开始时的几人报名到现在的百人报名,我们的志愿者人数在不断的突破。2011年、2012年我校所招募志愿人数位居全省第一,志愿者们怀着奉献之心,走进西部,走进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2.志愿者奔赴西部及实地考察
我校2011年吉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在白城师范学院隆重举行。团省委副书记栾国栋、白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任凤春、白城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晓春等领导出席了仪式。
伴随着“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的庄严宣誓,由团省委招募的157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踏上了神圣的征程。其中赴新疆服务志愿者30名,赴宁夏服务志愿者90人,吉林省内服务志愿者37人。
多年来,我院高度重视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落实与开展,并积极开拓学生西部就业市场,了解学生西部就业情况。实地考察中,我校志愿者在宁夏服务地的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高度赞誉。我校分配到中卫市服务的志愿者还有7名同学中途调往中卫市政府各机关部门工作,也获得了领导的一致好评。
3.志愿者的总结与展望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奋斗,我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活动已成为我校的品牌活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对我校支援西部活动进行大篇幅报道,其中中国教育报中《一辈子最难忘的经历》一文,更是对我校的支援西部活动给予了高度赞誉。这表明我校的西部计划志愿活动已成为全省的楷模,这是我们白城师范学院每位志愿者的骄傲,也是我们白城师范学院的自豪。
作为白城师范学院志愿者的强大后盾,在今后的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团中央提出的西部计划政策,将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广大青年志愿者的教育引导及宣传组织工作,鼓励他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诉求和社会价值。
二、情系科尔沁,沙地治理展白师魅力
科尔沁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和辽宁三省区,为中国四大沙地之首,示范区面积共 1平方公里(即100公顷),植被覆盖率曾经为0%,黄沙漫天,环境恶劣。多年来科尔沁沙地治理成为志愿者们难以攻克的课题,但是通过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费时十年,现已恢复沙地植被1500亩,栽种杠柳300亩,保护沙地回归野生动植物200余种,栽种杨树4万余棵,带领沙地群众栽种经济林2万余棵,使当地植被覆盖率恢复到95%以上,生物多样性恢复达85%以上。
为科尔沁沙地治理做出巨大贡献的为起始于2008年的白城师范学院科尔沁沙地志愿服务项目,此项目是由白城师范学院团委主管,白城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执行实施的一项综合型公益项目。其
中,我校的志愿服务地位于吉林省通榆县境内的“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共组织86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项目行列之中,了解了科尔沁沙地的现状,并亲身参与了多项生态恢复的实践活动。志愿者协会荣获白城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杰出团队、白城师范学院优秀社团等荣誉称号,成为白城师范学院较有影响力的组织之一。
三、关爱农民工子女,用温暖感动心灵
一点一滴一颗心,一人一行一份爱。农民工子女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我校的“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是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也正是这份爱的宣传者。近年来,白城师范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以“心手相牵、快乐成长”为主题,以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为主要内容,真正服务于农民工子女成长成才,共捐献爱心助学金2万余元,捐赠爱心图书4500册、衣物60件、学习用品180余件,为农民工子女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提供了帮助。
志愿,一个无上崇高的人生境界。志愿者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甘于奉献,谱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们是一群用青春谱写奉献之歌的最可爱的人。我们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传统,不断创新,将我校志愿者工作推向另一个高峰!
《光的赞歌》读后感200字 读光的赞歌有感800篇二
《光的赞歌》读书笔记
初识艾青,是在中学语文教材当中的一篇《我爱这土地》的课文,尤其是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这是全诗歌最打动我的地方。这种对于祖国的爱,是最深沉、也是最深刻的。这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对于祖国发出的最直接、最动人的表白。
最近读的艾青的另外一首诗《光的赞歌》,写于1978年,发表于1979年1月号的《人民文学》上。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1936)、《北方》(1939)、《向太阳》(1940)、《黎明的通知》(1943)、《归来的歌》(1980)、《雪莲》(1983)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得到彻底平反。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光的赞歌》在艾青的创作生涯中,是又一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艾青一生,追求光明,歌颂光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光明主题”的诗作,《光的赞歌》的完成,使诗人这一主题的创作,终于在诗人晚年的时候,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光的赞歌》,仿佛是命运在不公平中,给予艾青的特殊礼遇。1978年,艾青已经68岁了,这位历尽风霜的老人,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苦难和睿智,来俯瞰人类为光明而斗争的伟大历史,来大幅度地概括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光的赞歌》出现在艾青晚年的创作中,是艾青人生观、哲学观、美学观的诗的总结和表述,因而此时的“光的赞歌”,就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赞歌”,而是一位睿智的老人,把他一生为“光”而奋斗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把他在一生中所确立的理想和信念,薪火相传,深情地交予后来的读者。
《光的赞歌》全诗共分为9节,在第一节里,艾青就指出了“光”是人与生俱来就追求和不可缺少的。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接着诗人用三个“世界要是没有光”为前提来想像我们的生活变化—我们没有了眼睛、航海的没有罗盘、打枪的没有准星、不知道路边有毒蛇、不知道前面有陷阱;我们没有了扬花飞絮的春天、也没有百花争艳的夏天、也没有金果满园的秋天、也没有大雪纷飞的冬天;我们看不见奔腾不息的江河、看不见连绵千里的森林、看不见容易激动的大海、看不见象老人似的雪山。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很少注意没有光的日子会怎样,但是只要想象一下没有光的生活,我相信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不言而喻的。也许正如作者说的:要是我们什么也看不见,我们对世界还有什么留恋?
诗的第二、三节讲的则是光和美的联系:只是因为有了光/我们的大千世界/才显得绚丽多彩……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艺术离开光就没有生命、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这是多么奇妙的物质/没有重量而色如黄金/它可望而不可及/漫游世界而无体形/具有睿智而谦卑/它与美相依为命……由此看来,没有光,我们的生活是暗淡的、无趣的、乏味的,生活当中需要艺术的存在,而艺术是不能没有光的。同时,在第三节当中,作者引出了光是伟大的存在/它因富足而能慷慨/胸怀坦荡、性格开朗/只知放射、不求报偿/大公无私、照耀四方,即光是正面的象征。
后面的几节诗里,诗人从历史的角度上,给光注上了智慧、正义、道德内涵,愚昧就是黑暗//智慧就是光明/光洞察一切、预见一切/可以透过肉体的躯壳/看见人的灵魂;光从不可
估量的高空/俯视着人类历史的长河/我们从周口店到**/象滚滚的波涛在翻腾/不知穿过了多少的险滩和暗礁/我们乘坐的是永不沉的船/从天际投下的光始终照引着我们这是作者告诉我们了生活的哲学。
从第八节开始,作者开始阐释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他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而又互相照耀/在互相照耀中不停地运转/和地球一同在太空中运转/我们在运转中燃烧/我们的生命就是燃烧…然后迸发出璀璨的光;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这里诗人给我们说的是:生命的价值在于燃烧,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认同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即使是恒河岸边的细沙,即使生命象露水一样短暂,也能反映出比本身更大的光。所以作者在之后的诗句当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是大火中的一点火星/趁生命之火没有熄灭/我投入火的队伍、光的队伍/把“一”和“无数”溶合在一起/进行为真理而斗争/和在斗争中前进的人民一同前进;我永远歌颂光明/光明是属于人民的/未来是属于人民的/任何财富都是人民的/和光在一起前进/和光在一起胜利/胜利是属于人民的/和人民在一起所向无敌…这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的承诺。
在诗的最后一节:让我们以最高的速度飞翔吧/让我们以大无畏的精神飞翔吧/让我们从今天出发飞向明天/让我们把每个日子都当做新的起点/或许有一天,总有一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我们最勇敢的阶级/将接受光的邀请/却叩开那些紧闭的大门/访问我们所有的芳邻/让我们从地球出发/飞向太阳……可以说诗人是对于革命胜利的一种喜悦和对祖国未来的期许,这也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艺术家对于祖国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光的赞歌》里,光在艾青的笔下不仅被赋予了生动具体的形象,而且也被赋予了伟大崇高的情怀,艾青所歌唱的光,是大自然的光,更是科学之光、民主之光、文明之光、人类的智慧之光。光象征着真理、正义以及人类一切光辉的创造和伟大的理想。
《光的赞歌》读后感200字 读光的赞歌有感800篇三
电力之光
——致劳模
你像一道炽热的光芒
闪耀出夺目的光亮
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
你像一股激昂的洪流
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力量
引领我们战胜苦难、扬帆起航
你就是电力事业中的先锋者
你就是企业中的明灯
用默默无闻、勤勉开拓的工作作风为我们点亮这漫漫长路
是谁?在凌晨接到电话就立刻奔赴现场
是谁?寸步不离电脑认真细心的完成一个个工单 是谁?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不懈的抢修
是谁?在泥沼中摸爬滚打为了千百户人家能够正常供电 是谁?割舍下刚出生的孩子奋战抗洪抢险的一线...那些不眠的夜晚
那饥饿难耐的恶劣环境
那冻伤的手
那吹红的脸
那浸透的衣裤鞋袜
还有那哭着喊着找爸爸的宝贝......是你们!是绽放溢彩的电力之光!
你们将青春留给一根根电杆
留给电脑键盘
留给电力热线
留给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奋战...是你们!
将年华奉献给国网,奉献给电力事业,奉献给千千万万的人们!是你们!
用生命写着一首又一首的电力赞歌!
你的付出铸就了这个时代的品牌
你从点滴中收获了伟大的成就
你坚持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干好事业的理想信念 你始终肩负为企业不懈奋斗、不断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你像扎根泥土一般立足岗位
无私奉献,锐意进取,默默无闻,求真务实......这劳模的精神感染我们奋进!
这榜样的力量推动我们前行!
让我们携手
用深沉的意志,恢弘的理想,炙热的情感
从平凡的岗位中努力践行
在国家电网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耀眼的希望之光!
xxx公司 xxx
《光的赞歌》读后感200字 读光的赞歌有感800篇四
——读《雁》有感
接触过石钟山的作品都是改编后的电视剧,《激情燃烧岁月中》的石光荣夫妇,《幸福像花儿一样》中的白杨、杜鹃夫妇,两部作品,诉说了两段截然不同的感情生活,但都是以军队为题材,让我一度爱上了军旅片。而《雁》这一短篇小说又让我对石钟山的作品多了几分喜爱,文章语言简练且较平实,但读完后一种悲怆的情绪在心头萦绕,心中隐隐作痛。
文章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雁“凄冷而又孤单”的叫声。这叫声让人心存疑惑,作者娓娓道来,原来是一只翅膀中弹受伤的母雁,落地后与她那盘旋空中的丈夫凄叫迎合,可最终只能“劳燕分飞”。作者着力描写雁的神态、动作渲染悲怆的气氛:雁的“目光充满绝望和恐惧”,“最后垂下了那可高贵美丽的头”。这让人对这身心俱损的孤雁,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不禁担心其她的命运。
带着满心的“屈辱和哀伤”,混杂在张家的鹅群中,即便是张家夫妇想利用她来下蛋卖个好价钱,但是他们还是小心的治好了她的伤,正当我们为她无性命之忧而松了一口气时,作者突然的一笔“为了防止她再一次飞起来,剪掉了她翅膀上漂亮而又坚实的羽毛”
雁的凄鸣声再度响起,这一剪注定了她再也不能起飞,也不能妄想去找寻自己的伴侣了。于是那对原来仅是贪图小利张家夫妇变成了一对扼杀爱情的刽子手。作者此时极力刻画雁痛苦的心理,这与人们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的无情,雁的真情。
冬去春来,折翼的孤雁的叫声变得兴奋,她等来自己的丈夫,可她再也不能飞翔,于是凄惨的雁叫声和着人们的嬉笑声,不绝于耳。与这对凄惨的雁侣心情相反的正是罪魁祸首张家夫妇,他们竟然冷血的盘算起雁肉。让人不禁扪心自问,雁且有如此真情,人为何残忍至如此?难道他们听不到那凄厉绝望的哀鸣声吗?难道他们看不到这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虽断翼但仍情比贞坚的伉俪吗?
是的,他们听不到了,因为“这凄厉哀伤的鸣叫消失了”,他们惊愕的瞳孔中只有“两只头颈相交”而死的雁。真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啊!但是,他们长厮守的方式只有殉情而死吗?在张家“与鹅共舞”,苟延残喘不是还可以活命吗?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他们是雁不是任人摆布随意宰杀的鹅,他们有着“高贵美丽的头”,他们结束自己的生命,殉葬自己的爱情,只为那在蓝天中翱翔的自由。因为雁也懂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一哲理,这对高贵忠贞的雁用悲壮举动诠释着生命的最高境界,让人类为之动容、为之汗颜!他们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这也是爱的悲歌,自由的赞歌!
文章中雁的哀鸣贯穿始终,个人以为可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另外,雁的痛苦的神态、动作、心理与人的“笑”和交谈内容,形成对比,是作者在为雁谱写赞歌的同时,也在控诉人的残忍和冷酷,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结合分析可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