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专题教案篇一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一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这一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由于初中阶段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通过探究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辩证关系的认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3、过程与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师教授古代文明的发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阿基米德取得杰出成就的学习,启迪学生向他学习优秀品质;通过对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认识科学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情绪渲染法: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激情地讲述《伊里亚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希腊社会对英雄主义的崇尚和人类与自然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一起怀着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体朗读教材引用《伊利亚特》中的一段诗歌,体验英雄史诗的雄壮美。
析图法:通过读教材中大量有价值的图片,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隐含信息。如通过观察中外古建筑图片,认识这些建筑的特点并挖掘东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
中外联系法和列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中外古建筑图片,列表比较古代东西方建筑的特点。
合作探究法: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共同探究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
历史专题教案篇二
1、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丁汝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二)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
启示 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1898、6、11-9、2)
2、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
失败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五)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
(一)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近代化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即政治的民主化)开始于维新运动,因此有人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开始于维新运动。
1、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及对近代化的作用 思想主张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维新运动--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或救亡图存)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或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和启示
特点 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启示 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3、近代化精神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是: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二)中国经济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1、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影响: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4、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迫
5、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初期
原因: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意义: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专题教案篇三
;对台湾问题认识的调查问卷
性别: 年龄
1. 你认为海峡两岸迟迟没有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国力不够强大 □台独势力作祟 □国际反华势力的原因
□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其中做了手脚 □其他:_____________
2. 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应该是什么?
a.单纯的和平解决 b.单纯的武力解决
c.在和平的基础上不排除使用武力解决
3.如果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你会有哪些担忧?
□其他国家会乘虚而入 □经济会招到破坏
□战后两岸重建问题
□两岸感情会从此陷入低谷 □其他: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部分台湾民众不期待回归的原因是什么?
□台湾民众对祖国没有太深的感情,没有强烈的归属感
□台湾一旦回归,他们就会丧失在内地的某些经济特权
□台湾民众不满于内地政府的某些政治方面的政策
□其他:____________
5.你认为台湾问题需要如何解决?
a.目前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台湾问题
b.台湾的现状还无法和平解决,我们现在应不惜一切代价,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现在主要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主,台湾问题可以先放一放
6.你认为台湾回归对我国的积极作用在哪里?
□国防建设 □政治格局 □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
□其他:_______________
关于举办中学历史学术专题讲座的通知
各位历史教师、各位同学: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加强历史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实学生历史知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决定举办历史学术专题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时间:2015年3月31日(星期日)上午(8:30-11:50)
2.地点:多媒体教室
3.内容:台湾问题
4.主讲人:周金池
5.参加人员:全体历史教师、历史兴趣小组成员。
龙虬初中政史教研组
? 2015年3月20日
历史专题讲座
台湾问题
主讲人:周金池
一、千年浓情——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中国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距今5000——10000年之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涨100多米,台湾和大陆之间的陆地被海水淹没,形成了一个宽近 200千米的海峡。但茫茫大海挡不住大陆文明的渗透,许多族群漂流到了台湾。考古发现,台湾原始人与“北京猿人”的基因很相近。
公元230年,吴主孙权想通过战争掠夺人口。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了台湾——当时称为夷洲。因疾疫流行,返回建业(今天的南京)时仅剩下千余人。远征是悲惨的,孙权以违诏无功的罪名处死卫温和诸葛直。这也是大陆与台湾交流的最早文字记载。20世纪30年代曾在台北发现吴国船队运来筑城的指掌型砖块,佐证了这一段尘封的历史。
公元607年,隋炀帝派羽骑都尉朱宽入海求异俗。以海师何蛮为向导,在海上航行数日到了台湾——当时称为流求。得知当地一些奇风异俗,如:养猪用来食用,养鸡用来取羽毛装饰,如果他们看到外人吃鸡肉就会感到恶心呕吐。608年,610年,隋朝又派人到流求,曾抓来一些俘虏。
唐朝开始有一些大陆沿海居民集体渡海去流求开发新的土地。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男子下海捕蚌,妇女在田间劳作时用一块布把自己包起来,全身只露出眼睛。当地人凭孔洞大小判断妇女年龄。因为一般人一生就只用一块布遮风挡雨,孔洞小的就年轻些。
元朝为经略流求的方便,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澎湖巡检司职位低,官员只有九品,主要是辑察逃亡罪犯和收缴盐税。尽管巡检司人微言轻,但它说明中央政府已经开始在台湾设立了行政管理机构。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曾到台湾添加淡水,补充粮食。士兵还在今天的凤山县种下了生姜,当地人称为三宝姜,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良药。(附注:郑和被人称为三宝太监)。
国际法上确认领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先占(国家原始取得无人占有的领土的一种方式)。中国大陆与台湾历史上的交往和管辖,雄辩地证明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二、两度回归——台湾与大陆的两次分离与回归
17世纪初,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殖民地。西班牙、荷兰相继占领台湾北部和南部。后来,荷兰人独占台湾。台湾人民奋起反抗荷兰殖民者的统治。
清入关后,郑成功为取得反清复明的根据地,决心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2万多将士,350艘战船,从金门出发,到澎湖及台湾鹿耳门,攻克赤嵌楼。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结束了荷属东印度公司38年的殖民统治。郑成功病逝后,台湾人民为他建祠,称他是“开台第一人”。
1661年,郑成功在岛内建立政权,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承天府)两县(天兴县、万年县),寓兵于农,垦荒耕种。后来,郑成功的子孙不久陷于内乱,无力维持统治。
1683年,康熙帝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派他率水师攻取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与内地联系加强,短短几年内,有数以万计的移民进入台湾。
鸦片战争及其后,台湾不断受到殖民者的骚扰。1883年中法战争之际,台湾道刘璈坚守台湾。刘璈是湖南临湘人,出生地现属岳阳市云溪区,台湾史书都有他的专传。刘璈与清朝援兵淮军名将刘铭传一起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清王朝为加强台湾防务,于1885年改建台湾为行省,以刘铭传为巡抚。
其时,有四位巡抚治台。沈葆桢(林则徐之婿)、丁日昌、岑毓英(以上三人为福建巡抚)、刘铭传领导台湾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短短几十年中实现了与大陆一体化的进程。台湾开始有了铁路、邮政、电报、新式学堂等,弥漫着一股生机勃勃的近代气息。
台湾在战略地位上扼守日本南进的要冲。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甲午战后,李鸿章赴日与伊滕博文等谈判,在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台湾和澎湖给日本。消息传出后,台湾人民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台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工部主事丘逢甲等士绅组织民众,于5月成立“台湾民主国”,以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永清”,寓永远隶属于清朝之意。刘永福、徐骧等率军民浴血奋战。在以后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日本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掠夺台湾财富,大行愚民同化政策。最高行政机关是台湾总督府。历任总督都是在任的海军大将或中将。
1943年,蒋介石参加英美中首脑聚会,三国发表《开罗宣言》,以国际条约的形式明确宣告:中国收回日本占领的台湾、澎湖列岛及东三省。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告投降。10月25日,台湾受降典礼举行。国民政府的代表陈仪宣告“台湾业已光复”。这一天成为“台湾光复节”。
三、绵绵乡愁——台湾问题的形成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有这样一个故事:抗战时,蒋介石有一次在峨眉山求教一位老道。一番交谈后。老道嘱咐:“当前倭寇来犯,老朽送你四字‘胜不离川’;今后若再有灾难,切记‘败不离湾’。”1949年,蒋介石兵败如山倒,他回浙江溪口祭祀了父母之后就揖别了大陆,率领兵将退守台湾。有台湾海峡为屏障,当时人民海军力量尚不够强大,加之以后有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的插手,蒋介石在台湾维持了国民党的统治。
所以,“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引自《反分裂国家法》第三条)
从大陆退台的人士,都有一种浓浓的乡愁。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写有一首苍凉悲戚的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地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著名诗人余光中写有《乡愁》一诗,把乡愁写得特别生动形象:“……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75年,蒋介石病逝于台湾。1986年大陆的一份杂志这样评价蒋介石:蒋介石先生担任“中华民国总统”27个年头,台湾孤悬海外,他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族主义立场,台湾也没有落入外人之手,这是国人有目共睹的。蒋介石先生在台湾20多年,第一,他反对“两个中国”;第二,他反对“台湾独立”。这是明智的。
当局在台湾推行“农地改革”,恢复财政状况,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64年,台湾经济起飞了。1972年台湾人均国民收入为482美元,比1963年增长了三倍。1968年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迄今为止,获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大都有台湾背景,在台湾学习或工作过。台湾教育也有弊端,学生患近视者达317万人,比率高居世界之冠。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是大陆对台政策由武装解放到和平统一的转折。80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和平统一祖国指明了方向,也对台湾产生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两岸的和缓和交流。
2008年1月12日,台湾地区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举行。民进党惨败,陈水扁宣布辞去民进党主席职务。2008年3月22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举行投票。中国国民党籍候选人马英九、萧万长获胜。陈水扁当局推动的所谓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公投遭到失败,再次说明“台独”分裂势力搞“台独”是不得人心的。2009年10月,在国民党十八大上,马英九宣誓就任国民党主席。
2005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对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该法的制定是必要的、适时的,它有利于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005年4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伸出右手,与国民党主席连战紧紧相握。这是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第一次握手。上次是1945年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的握手。2005年还有亲民党宋楚瑜等人访问大陆。
2008年5月、2009年5月,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两次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大陆。此外,还有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之间的数次会谈和访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元旦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所首倡的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在2008年12月25日迈出历史性步伐。随着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2009年2月26日,海峡两岸正式实现了双向邮政电子汇兑。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六点意见: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2009年8月8日,台风“莫拉克”肆虐台湾。大陆及港澳各界竭力提供援助,再次体现了兄弟般的情谊。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台湾回归祖国,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活动以及国际反华势力(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干涉。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坚决反对别国干涉我国的内政。
台湾问题本纯属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始终受到复杂的国际因素的影响。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介入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台湾问题产生、发展和至今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是美国问题。
今后一段时期内,由于美国对台的基本利益和战略目标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从“以台制华”的战略考虑出发,美国发展美台实质关系,尤其是大幅度强化美台军事关系,阻碍中国统一的做法不会改变。对此,两岸中国人要有清醒认识。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制约,美国因素的影响力也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毕竟,美国不会因为美台关系而完全牺牲美中关系。美国对台政策的根本目的仍是维持台海两岸不统不独的现状,使台湾始终成为其亚太战略布局中的一颗重要棋子。
不过美国因素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并不是无限度地扩张的。它必然要受一些因素的制约:一是中美关系的制约。美方十分清楚,从战略上讲,中国大陆对美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台湾省,中美关系是亚太国际关系中的主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在战略利益方面,在亚太地区平衡方面,都需要合作。这决定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不可能走得太远;二是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在经过了1996 年和1999 年的两次“台海危机”以后,美国政府认识到台湾问题在对华关系中的严重性和敏感性,因而在对台政策上适度“降温”,倾向于务实;三是国际环境的影响。尽管世界和平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潜在威胁,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要特征。维持和平、减少争端、预防危机、加强对话,已成为世界上广大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心愿,这一国际大环境客观上为中国追求以和平方式完成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通过这个讲座,大家对台湾问题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那么大家有没有考虑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能为实现祖国统一做些什么呢?我想,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多了解祖国的历史,增加对统一祖国的认识和理解,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积极宣传“一国两制”的方针,与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的言行作斗争。3、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习。只有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把中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同学们,我们都应该坚定这样一个信念:随着祖国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历史专题教案篇四
【基础知识识记】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北三省沦于敌手。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西安事变背景: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②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经过:为了逼蒋抗日,张、杨于1936年12月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血染卢沟桥(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在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一千多人,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