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一
然而,朱丽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有一天见到张海迪,零距离聆听她的教诲。昨天,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嘉兴赛区的活动后,晚上7时40分,抽空在嘉兴国际奥林匹克酒店12楼,与朱丽华坐在了一起。
两个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年龄仅相差2岁的女性,一见面,都显得十分激动。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精神饱满地望着身旁的朱丽华,谈人生、谈学医、谈心得,时而细声细语,时而开怀大笑。
第一次现场听到张海迪的声音,朱丽华脑海里立即浮现1983年听广播的情景。“您的声音和故事,很快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朱丽华动情地说,由于意外事故,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少女,五彩缤纷的世界从此变成了无法抹去的黑色,是张海迪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她挑战自己,战胜困难。
20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朱丽华凭着顽强的毅力,认真学习钻研按摩技术,自学成才取得大专文凭,成为一名中医师,并且热心传帮带其他盲人从事推拿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她将推拿诊所办得红红火火,还解决了10多名盲人的就业问题。从事推拿工作至今,她累计治疗的患者已达17万余人,有百余患儿在她手下神奇站立起来。
听了朱丽华的经历,张海迪十分开心,并回忆起自己15岁时,随父母学习针灸和行医的经历,她意味深长地说:“盲人心里应该有个太阳,永远乐观面对生活。”朱丽华也感慨地说:“你的精神感染了我,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说话间,两人都开心地笑了。
当了解到朱丽华如今不仅是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还是市政协委员,并先后获得嘉兴市残疾人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等各种荣誉时,张海迪连连称赞。
谈话很快就超过半小时。作别张海迪,走出门外的朱丽华仍显得十分激动:“这半小时将是我人生的一大财富,我将永远珍藏,继续努力,多为残疾人事业贡献力量。”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二
“做光明的举灯人,哪里有使命的召唤,哪里就有她积极的回声。”连日来,盲人朱丽华的先进事迹感动嘉兴全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各级党组织纷纷开展向朱丽华同志学习活动,朱丽华坚守初心、身残志坚、乐于奉献、奋发有为等品格和精神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党员中掀起一波又一波学习和热议的高潮。
参加全省首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成为嘉兴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相继刊发,推拿实践升华为理论;拿到全省首次向优秀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的“中医师”证书……
“朱丽华虽然是盲人,但她不仅在生活中自立自强,还在盲人中医推拿技术上不断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令人感佩的成绩,她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们眼科支部的党员们。”市中医医院眼科党支部书记、眼科病区主任杜诚说,作为红船旁的健康卫士,就要不断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专业技术和服务管理上不断创新实践,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服务,真正做好光明与希望的“守护者”。
各类白内障手术、玻璃体及视网膜疾病常规及疑难手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一项项学科技术不断创新、成熟;《羊膜移植在眼表重建中的应用》《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微创摘除术》《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诊疗规范及诊疗技术研究》……一项项科研课题频频获奖。近些年,市中医医院眼科在省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20__年门诊量约18万人次,住院人数6700余人,住院总手术量达7400余台。目前已经成为“浙江省中医眼底病治疗建设基地”“浙江省中医临床眼底病医疗中心”“省市共建重点专科”“嘉兴市重点支撑学科”,还是嘉兴市唯一的国家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
“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为了这个奋斗目标,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就算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也不松懈……几十年来,朱丽华坚持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推”出一片光明。
昨晚,嘉兴市快速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会议室灯火通明,该公司党支部“每周夜讲堂”如期开讲,白天在工地上紧锣密鼓全力奋战的党员们,正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专题学习朱丽华的先进事迹。
“朱丽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染。作为市区快速路环线工程的党员建设者,要学习好朱丽华的优秀品质和奋斗精神,围绕工程目标,为早日建成市区快速路环线而不懈奋斗。”该公司总经理刘江军说。
记者了解到,自启动建设以来,市区快速路环线工程就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嘉通集团秉承市委、市政府“开局就要奔跑”和“早一天也好”的理念,以红船精神为引领,发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通过组建“快速路项目攻坚战队”、全面推行节点计划管理、开展立功竞赛活动、建立迁改过程定期协调机制、狠抓细节管控等措施,一举摘得一季度“红旗项目”,并形成高效运作、破难攻坚、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同时,该公司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红船领航·匠心筑梦”党建品牌创建,与一期工程各标段党支部签订“党建引领、助力攻坚”党建结对大联建协议,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并通过开设“每周夜讲堂”,与沿线街道、社区共同发起“红色四方联盟”,统一思想,提振士气,全力推动市区快速路环线工程建设。截至10月10日,一期工程桥梁钻孔灌注桩、地道立柱钻孔灌注桩及隔断桩施工完成率均超过60%。
“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样的我才不负红船旁共产党员的称谓!”朱丽华的党员宣言掷地有声,她心有大爱的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我要为朱丽华点赞!我与她有缘相识在1986年10月,她20__年8月作为第一批加盟者加入了96345,此后常常放弃休息,参加96345志愿服务活动,到社区为群众推拿。三十多年过去了,她初心未变,心灵永远这么美,敬佩她,向她学习。”市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党支部书记骆叶青表示,在嘉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党员加入了志愿服务的队伍。
20__年9月12日,我市依托“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成立了“96345党员志愿者总站”,组织党员志愿者亮身份、展风采,搭建了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新平台。今年,该站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挖掘党员志愿者资源,扩大志愿者队伍,健全志愿者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为民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全市已有近万名党员本着“奉献社会”的理念投身到志愿服务行列,并组建了卫生医疗、水电安装、居家养老等18支特色服务分队,建立了68个具有区域特色和志愿者个性特征的服务功能区域与服务站点。自成立以来,该站已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中大型活动640多次,参与党员18万多人次,服务居民46万多人次,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大品牌”等100多项荣誉。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然而,浪花翻滚的惊艳里,总是浸透了迎击磨难、战胜挫折的泪腺。
当62岁的盲人推拿师朱丽华因为巨额捐资助学再次被媒体聚焦时,人们惊奇地发现:
虽然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布满荆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于市区斜西街313号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内11个平方米的一间房、一张床、一位盲人靠着一双手艰难起步的推拿诊所,如今已经扩展到467平方米、20个床位。“朱丽华”三个字则已成为嘉兴市盲人推拿界响当当的品牌;
她以爱为源,以心引心,带着残疾人朋友向着光亮那方,学着坚强,带着理想,不断强壮自己逆风的力量。她的丽华推拿诊所让100多名残疾人朋友拥有了谋生的技能,不但实现了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而且还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队;
她用“行”示范,做光明的举灯人,哪里有使命的召唤,哪里就有她积极的回声。抗震救灾、扶贫帮困、救死扶伤……她总是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凭着一双手的起早贪黑,支撑起480多人次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想。从1991年希望工程开始,一直到现在,累计捐款333万元。
作为一名追光者,她是无所畏惧的;作为一名造光者,她是积极有为的;作为一名发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温暖的。这就是盲人朱丽华的光明世界。
当追光者:“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人生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这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想象中、梦境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与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那时的无助、那时的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清晰如昨,“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力量的转折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感动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0__年10月12日,朱丽华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这个时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国残联主席,而朱丽华因为自强自立、乐于奉献被推举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孤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尽管当一名医生是她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她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愠怒。这个时候的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是关隘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松懈。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1986年,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她的精湛技术不但让她赢得了众多回头客,还伴随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迅速在嘉兴市区打开局面。
《病残儿童的福音》《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的相继刊发,让越来越多的嘉兴人忽然发现,朱丽华的推拿实践,已经升华为理论,指导并造福更多的人群。
“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我终于不再是家人的累赘了!”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朱丽华把所有的委屈、无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泪下。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这样的证书。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当造光者:“让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样走出黑暗”
经历过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过绝望,才懂得绝望中那一丝光亮多么珍贵。
如今的丽华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有人问:“朱医师,你的诊所就业大门为什么独独为盲人而敞开?”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喜欢将心比心。她觉得随着推拿诊所的美誉度日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唯一。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她想通过诊所营造的光亮,让更多盲人在颓废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与朱丽华相伴了28年的吴阿姨说,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会是啥模样?两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难也要相携着手闯出一片天的心境,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把我带到哪里,用心关照着我,比自己亲姐妹还亲。我比较笨,朱医师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啥也看不见的我不被抛下,多亏了她带着我、推着我。”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多了一个身份——师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还免收学费。28年来,已经有100余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就业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医师,你每培养一个徒弟,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何苦呢?”
听到这样的感叹,朱丽华很淡然:“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过岁月的风尘,朱丽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豁达与坚毅,感染并带动了许多人。47岁的陈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陈永明在丽华推拿诊所已经干了16年。同样,如果不是朱丽华,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活法。
清瘦的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__年病情恶化,他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的诊所接收了他。朱丽华一有空就给他推拿。一个月,人能起来了;两个月,脚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20__年我们诊所搬家,我跟永明说,搬家拐杖不要忘记了,他说,我早就不用了。我一惊,什么时候不用的,我哪里晓得啊,我又看不见……”朱丽华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开心。陈永明病情好转后,也学习推拿按摩,现在在丽华推拿诊所做着管理工作,每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里工资最高的“顶梁柱”。
正是朱丽华的爱,给了吴阿姨、陈永明等经历磨难的人们一双“眼睛”、一缕阳光、一种希望。朱丽华用行动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一个人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拯救灵魂于黑暗之中!
当发光者:“我要当好新时代的光明使者”
命运以痛吻了朱丽华,而朱丽华报之以歌。如今的朱丽华已不满足自己是一个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当一个发光者,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阴郁中赐予别人光亮。
朱丽华在嘉兴推拿界声名鹊起,是她的推拿医疗技术给脑瘫患儿带来福音。而她与脑瘫患儿结缘,纯属偶然。1988年4月,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男孩找到她:“朱医师,帮帮忙,这孩子四岁了还不能独自坐立,我们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医院,都说这病,难医!你这里有啥法子?哪怕是缓解一下病痛,也谢天谢地!”
本来就对声音极其敏感的朱丽华,从这对夫妇的苦苦哀求里,听到了这个家庭几代人的那种绝望。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年的父母、当年笼罩在全家人头顶上的哀伤。
“我能不能帮帮他们?我应该尽我所能帮帮他们!即便没有疗效,也可以用我的热情回馈给他们温暖。”曾经的经历,让朱丽华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她决定用手中仅有的技术——推拿,尽力帮这对夫妇、这个家庭拨开乌云。
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丽华根据孩子的病情和经络走向,不断创新推拿方法。奇迹也在她的呕心沥血付出中出现了:持续推拿两个月,孩子会爬了;第五个月,孩子能扶着墙走了;第八个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万谢中,朱丽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医道的崇高与伟大。好的医师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热情。
她说:“小孩站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中国就少了一个残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负‘医师’这个称谓!”
她的确没有辜负社会对她的期待、患者对她的信赖。31年来,她治疗的308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90%以上,部分脑瘫患儿甚至能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学,还有25例小儿哮喘病人经过她的治疗无一复发……“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熟悉朱丽华的人用这句话来描述她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的常态。面对每一个患者,朱丽华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次穴位的精细把控,为艰难前行的他们努力点亮生命的明灯!
其实,脑瘫治疗是世界级难题,发病的原因千差万别。曾有朋友这样对她说:“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人称心如意。何必这么累呢?”
朱丽华总喜欢用一个故事作答:“大海刚退潮时,沙滩上留下了浅浅的水洼,里面有一群小鱼在苦苦挣扎。有个孩子一条条把它们捡起来,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过来说:谁还在乎那一两条小鱼,这么多,你扔得完吗?小孩没有停手,边重复着动作边答: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每一条都希望自己能回归大海。我想,我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捡鱼的小孩一样,多救治一个,社会的负担就少一个,世间的欢快就多一分!”
朱丽华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个体的力量虽然如萤火之渺小,但只要汇聚起萤火虫之光,定能光芒万丈,照亮一片美丽的精神天空!也因为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几十年来,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脚底下的这块土地需要,凡有召唤,她必率先响应、带头践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顾大局、识大体,彰显当代共产党员的新魅力:
1990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当于奉献出了两个月的薪资所得;
20__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她二话没说捐款1万元;
20__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动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说是无论如何要为抗震救灾奉献绵薄之力;
每年的寒门学子结对,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万元,结对46名寒门学子;
……
朋友问:“朱医师,你对自己吝啬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脚上那双新布鞋只花了20多块钞票还嚷嚷着嫌贵,对国家、对别人却那么慷慨。你的钱都是血汗钱,靠平时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积攒的,何苦呢?值得吗?”
“不能这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个盲人,能有今天发光发热的机会,也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让我去培训,帮我安排了工作,后来又借着改制的东风,盘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诊所,带着一群盲人朋友过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给予的光亮,还要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样的我才不负红船旁共产党员的称谓!”朱丽华说,我们虽不像太阳那样光芒万丈,让光辉温暖万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个发光体,用真诚、纯粹、善良和宽广,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朱丽华总害怕给他人带来麻烦。去年4月27日,在母亲去世25天后,她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说:“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最是寻常见真情,最是细节显品格。因为不幸,朱丽华的眼睛从光明走向黑暗;因为自强,她的心灵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进灵魂,把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带着梦想追光,带着情怀造光,带着使命发光,在最平凡的岗位展现坚毅与自强的力量,传递奉献与担当!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四
哪有什么永远安逸的生活,只是有人一直在负重前行罢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句话都适用。在过去,战士们为了保护我们的祖国不受外敌侵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不知有多少人曾为祖国受过伤,并牺牲在战场上,这些人都值得我们尊敬!
1950年,在朝鲜长津湖250高地上,发生了令我们十分心痛的一幕。敌军仗着自身武装力量强横,对处于250高地的我军战士进行了疯狂的攻击。敌军的数次攻击使我军驻250高地的志愿军战士死伤惨重,到最后就只剩下一名战士站在战场上。
他望着前方来势汹汹的敌军,看着躺在地上不知生死的战友,这时的他没有退缩,只想继续战斗,他要为战友们报仇。擦干脸上的泪水,端起手中的机枪,他朝着敌军奔去,大喊道:“就算我死,也要把你们一起拉下去!”
听着这名战士如此洪亮的喊叫声,敌军被吓得一愣,他们停止了向前的步伐,转而往那名战士所在处扔手榴弹。随着几声巨响,这名战士也躺在了战场上。幸好,他活了下来,可他却生不如死!
这名战士就是朱彦夫。
幼年贫苦,长大后为国奋斗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出生在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父母共育有7个孩子,可家中只有几分薄田,朱彦夫的父母只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不被饿死,其他的什么都保证不了。可就算是只管几个孩子的吃食,这也是一项非常难完成的任务。
为了能养活孩子,父母每日天不亮就出门,天黑后才回来。长此以往,父母的身体都有些病痛。更不幸的是,本就贫苦的生活还遇上了邪恶的日寇。日寇攻进了朱彦夫一家所在的村子,幸好父母及时将他们藏了起来,他们七兄妹才成功躲开了日寇的搜查。
可在之后的日子里,日寇时常造访张家泉村,村子里的食物都被抢光了。1943年某天,父亲为保护自家的粮食不被抢走,被日寇活活打死。被抢走食物的朱彦夫一家生活变得十分困难。祸不单行,这年村子又遇上了饥荒,朱彦夫的4位兄弟姐妹都因饥饿或疾病接连死去。
家中长辈也只剩了母亲一人,为了养活孩子,她只能在不种地时带着孩子上街乞讨。村子里的村民们在看到朱彦夫的母亲时,即使自家也很难,可也会分一点食物出来,这让朱彦夫家非常感谢。
沂源县于1944年解放。解放后,朱彦夫家分到了土地,且种植得到的粮食都能自己拿着,因此朱彦夫家的生活变好了许多。看着在街道上走来走去的八路军战士们,朱彦夫的脑海中涌出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加入八路军。
某天,朱彦夫拉住了一名在街道上的八路军战士,他说:“我也想加入八路军,可以吗?”八路军战士见朱彦夫年纪不大,便说:“可以是可以,但是战场上很危险,稍有不慎小命可能就没有了,你确定要现在加入吗?还是等你长大一点再加入吧。”说完,这位战士摸了摸朱彦夫的头就走了。
朱彦夫对战士觉得自己年纪太小不让自己加入八路军的行为,感到十分气愤,他想着:“为什么我不能加入,年纪小不代表不能上战场啊,他这是偏见!战场上哪有那么多伤亡,肯定是在骗我。”之后的某天,朱彦夫得知战场上战士们的伤亡情况后,内心霎时陷入迷茫。
他想:“原来那位八路军说的是真的,战场上真的很危险,那我还要加入吗?还是在家陪母亲?”再后来,八路军走了,埋伏在附近的国民党军队来到了村子,将村子上的粮食和牲畜洗劫一空。看着自己养了许久才长成的家禽被夺走,听着大家的哭泣声,朱彦夫握紧了拳头。
1947年,他终于下定决心:他要参军。就算会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也要参军,他要让曾帮助过他家的村民们,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都过上好日子。他先是与母亲说了这件事,他说:“娘,我想加入解放军,把那些坏人都赶跑。”
可是母亲却说:“彦夫啊,你有这个想法娘很赞同,但是你的年纪还太小了。村子里去参军的人年纪都不小,你要么等过几年再去参军吧。”朱彦夫反驳道:“娘,我不小了,我已经14岁了。我就想去参军,我就想让娘和村子里的人过上好日子,不用每天都担惊受怕的。”
就算朱彦夫反驳,母亲也不同意他参军,朱彦夫对此十分沮丧,可他并没有因为母亲反对就放弃参军的想法。他认为既然母亲不同意,那他可以自己偷偷去。
某天夜里,朱彦夫拿起早就准备好的包袱,轻轻推开门,朝着一支解放军队伍的驻扎地前进,不知走了多久,他终于走到了。来到解放军驻扎地后,他对一名解放军战士说:“同志你好,我想加入解放军,我想让村民们和我家人都过上和平的日子。”朱彦夫在说这句话时,眼神中散发着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坚定,这让那名解放军战士无法说出拒绝的话。
终于,他成功加入了解放军部队。在简单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后,他就跟着部队参加了孟良崮(gù)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朱彦夫勇往直前,不退缩,得到了部队战士们的称赞,他们都说:“你这小战士不错,要再接再厉啊!”听着战士们的夸赞,朱彦夫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朱彦夫在后来又跟着部队进行过许多次战斗,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合起来差不多有上百场。他的身体也因此多处负伤,可他从没想过退缩。此时,朱彦夫年龄虽不大,可他早已锻炼出了钢铁一般的战斗意志。
1949年,朱彦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这年他才16岁。看着敌人节节败退,朱彦夫心想:“敌人应该很快就能被击退了,我也可以回家了。不知道娘有没有生我的气,当时没跟她说就偷偷跑出来参军了,娘不会不理我了吧?”
怀揣着对母亲的思念,朱彦夫在战斗时更加拼命,他想早日回家看望母亲,跟母亲说一声抱歉。可他没想到,国民党被击退后,朝鲜战争又爆发了。为保护我国疆土,我国派出了一批志愿军前往朝鲜战场。
当时,朱彦夫有些拿不定主意,可最终他还是觉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因此他毅然跟着志愿军队伍前往了朝鲜。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五
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着火点在海拔3800余米左右,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通讯不便。据应急管理部最新消息,截至4月1日18:30,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灭火中失联的30名扑火队员的遗体已全部找到,包括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央视新闻网)
有数据统计显示,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职业,就是消防救援人员。十余年来,中国消防救援人员牺牲人数已超300人,像20xx年衡阳大火、20xx年天津爆炸,单次事故牺牲的消防员就高达数十至上百人。而此次凉山森林火灾,牺牲的30名扑火人员,是自去年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应急救援人员伤亡最多的一次。他们是和平年代守护家园最可爱的人。
说不出的痛心难过,27名消防员中有1名80后,24名90后,2名00后,3名地方扑火人员为70后,他们大多与我岁数相差不多,还有的比我年龄小的,有太多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为我们负重前行,换来我们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危难面前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无愧于自己的职责和称号,灾难过后我们不仅要悼念英雄,还要深思,避免灾难再次发生。
这些英雄值得所有人的尊敬和哀悼。灾难的发生需要我们去反思,同时希望不要盲目指责指挥机构决策不利,在调查结果没出来之前,没有任何凭据就指责指挥不利的,和重庆公交车事件中指责小车司机的有何区别呢。安心等待调查结果,而不是预设立场,毕竟即使有最科学专业的指挥,也只能降低危险,难以在瞬息万变的灾害面前面面俱到。
曾经最被不看好的90后一代人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投身救援他们正在和新生代的00后一起挑起了这个时代的重担,所以我们应该拒绝网络暴力,拒绝贴标签,每个年代都有英雄,也有汉奸,贴标签本来就是将自己的主观臆断不负责任的强加在他人身上,客观的对人对事使我们每个成年人的道德底线。
英雄俩个字真的是很沉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能载入史册,逝者已逝,但是他们的亲人要继续坚强的走下去,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他们的家人,给予生活上的保障,独生子女的父母保障,他们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过上更好的生活。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六
与孔子“对话”的习惯,维吾尔族女孩希尔娜依·麦麦提已经保持了6年。
每天早操前,她都要面对校园里一尊3米高的孔子像鞠躬三次,认真地朗诵一段爱国誓词。周而复始的仪式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言已开始影响希尔娜依的学习生活。有一次,远赴几千公里以外参加夏令营时,她参观了“梦想中的孔庙和孔子像”,也发现了她所生活的乡村以外“更大的世界”。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希尔娜依快小学毕业了,她最大的愿望是考进“疆内初中班”,走出农村到大城市接受教育。连续多年超过80%的“疆内初中班”录取率,让这所小学的名气越来越大。
每到开学季,周边村子、乡镇甚至县城的维吾尔族老百姓纷纷带着孩子在校门口等待入学报名,尽管附近有免费的公立小学,但一些人宁愿掏一些学费也要让孩子上这所小学。
20xx年,库尔班·尼亚孜拿出积蓄在家乡前进镇(原依麻木镇)办学,镇里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办学初期有不少质疑声甚至各种阻扰,但库尔班·尼亚孜坚持了下来。他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20xx年年底,库尔班·尼亚孜成为全国100名“改革先锋”之一,获得“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库尔班·尼亚孜和他的这所小学经历了不少困难。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七
战场受伤依旧发光发热
后经鉴定,朱彦夫身上的伤十分严重,唯一的右眼视力也下降为0.3,加上他的四肢都被截肢,因此被评为特等伤残病人,国家会给予经济上的补助以及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之后的日子有保障。可朱彦夫却觉得,他不用其他人帮助也能自食其力。
在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后,朱彦夫的身体情况很快有所好转,他也被转到了休养所进行休养。在休养所那段日子,朱彦夫受到了极其优越的照顾,可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他不想只能躺在床上被人照顾。
1956年,朱彦夫从休养所离开,回到了老家张家泉村。从接到朱彦夫要回来的消息时,母亲就开始期待了,她已经有很多年没见过孩子了,她心想:“孩子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有没有长高?战场上那么危险,希望不要受伤啊!”就这样,母亲每天都坐在村门口等待,终于她等到了儿子,可当她看见儿子的模样时,直接吓得晕了过去。
醒来后,她看见坐在床边的儿子,看着儿子残缺的四肢以及眼睛,她抱着朱彦夫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彦夫啊,我的儿啊,你怎么成这样了?明明走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回来就成这样了?早知道会变成这样,娘当初就应该拼命挡着不让你走!”
朱彦夫说:“娘,我不后悔,如果没去战场我才会后悔。娘你别伤心了,我又不是完全没手没脚了,你看还能动的,我还能走起来。等我再练习一下,保准变得跟以前一样,娘,你要信我。”随着朱彦夫的安慰,母亲的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她双眼含泪说:“彦夫啊,娘信你。”
之后,朱彦夫每日都练习拿勺子吃饭。因为没有双手,朱彦夫就只能用手肘处夹着勺子,其困难可想而知。一个不慎,勺子里的饭就会全部洒掉,碗也会从桌上掉落,在砸了上百个碗,将饭菜洒了数百次后,朱彦夫终于掌握了用手肘拿勺子吃饭的诀窍。
此外,学习装假肢、练习走路也是朱彦夫每天的必修课,装假肢还好说,练习走路却十分困难。每次愈合的腿部伤口都会被假肢磨出血,他的房间总会传出一阵痛呼,这让母亲担心不已,但她还是选择相信儿子。8个月后,朱彦夫终于能下地走路了。
自从朱彦夫生活能够自理后,他注意到家乡毫无变化,他之所以参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好。可现在的生活还是十分贫穷,甚至很多人家中都揭不开锅。朱彦夫急切想助家乡脱贫,那他又能做什么呢?
成为村子里的朱老师
在部队接受过一些文化的朱彦夫,觉得要想让乡亲们富起来,就必须先提高乡亲们的文化水平。想到这,朱彦夫立刻与母亲商量,将自家的一间房子腾出来当做村里的图书馆,他还用国家发给他的补助金买了200本书供村民阅读。
其实,村民们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实在太穷,没钱读书。一听到朱彦夫在家办了个图书馆,还能让他们免费进去阅读,大家都立刻跑到朱彦夫家中。可一段时间后,村民们的热情褪去,朱彦夫家中的图书馆基本无人造访,这种现象让朱彦夫有些摸不着头脑。
询问得知,村民们白天都要去地里干活,没时间来看书,关键是他们不识字,有书也看不懂。朱彦夫又开始办起了夜校,自己当老师。村民一听竟有免费的书读,纷纷都报名这个夜校。一段时间下来,村民们大都认识了些字,图书馆也逐渐迎来了许多人。
办这个夜校有一个十分困难的地方,那就是走夜路。虽然朱彦夫已经能在平地上走路了,可夜校离朱彦夫家有2里多路,一路上还有许多沟壑,若是白天还好,晚上黑灯瞎火的,朱彦夫经常因路面不平而摔倒。
不过朱彦夫一直都没有放弃,他觉得学知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若累他一个人让村子里大多数人都摘掉“文盲”的标签,他也是十分高兴的!
成为村子里的村支书
1957年,朱彦夫被选为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张家泉村改变落后的现状,发展种植业。可朱彦夫对村子的地理以及土壤环境都不了解,他只能拖着假肢爬上村子的各个山头,观察村子的环境,为村子制定合适的种植计划。
朱彦夫的假肢足有17斤重,长时间走路极累,村民们都劝朱彦夫不要出门,想了解什么问他们就行,他们去帮忙查。朱彦夫为了不让村民们担心,只能听从大家的劝说。当时,他并没有停止对村子地形的调查,只是将时间从白天挪到了晚上而已。
调查完毕后,朱彦夫带着村子里的村民在山头打造梯田,开垦出了200多亩可种植的良田。不仅如此,为了缓解村里水源困难的现象,他还带领村民到各个山头寻找合适钻井的位置。山路很难走,经常会有看不见的沟渠,导致朱彦夫多次摔倒。
某天,朱彦夫又和村民们分头在山上寻找钻井位置。可一不留神,直接摔进了沟里,他的拐杖和假肢都被摔掉了,他只能用残肢撑起自己,一点点爬出沟。可他怎么都够不着沟的边缘,身上也被沟里的小石子刮出了很多伤口。
幸好这时,离朱彦夫不远的村民听到动静赶了过来。看到这一幕,村民瞬间红了眼,他赶紧将朱彦夫从沟里抱出来,看到朱彦夫的模样,村民忍不住哭了出来,他说:“老朱啊,你这是何苦呢?为了我们值得吗?”朱彦夫回道:“值得!”
时间过去数年,村子里终于有了12口井,还种上了2万株桑树,10万株花椒,40亩苹果园。在1978年时,朱彦夫通过多方走访,成功让村里通上了电,这些都让原本贫穷的小山村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村子在朱彦夫及村民们的努力下慢慢变好。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八
3月30日下午5点,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瞬间形成巨大火球,在现场的扑火人员紧急避险,但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
经全力搜救,昨天晚上6点半,这30名失联扑火人员已全部找到,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
其中,24个90后,2个00后,1个80后,3个70后。
4月2日上午,十一届凉山州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在西昌召开,专题研究木 里“3.30”森林火灾中牺牲人员申报评定为烈士的相关事宜。在此次森林火灾扑救中牺牲的另外27名凉山森林消防支队官兵,已经通过相关渠道上报评定烈士。杨达瓦、邹平、捌斤三位同志符合评定烈士的相关条件及要求,决定以州政府名义报省政府审批。
看到这里,老编想到某个电视剧的一个场景,主人公的父亲也是一位烈士,因为如此她在读书期间得到很多人的关怀,老师和学生眼中的”榜样“。她背负着英雄的女儿的称号,可是她却一点也不开心。她说她讨厌这个称号,因为这个称号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自己,父亲已经离开人世的事实。她宁愿自己的父亲是位普通的老百姓,而不是英雄.......
在这30名救火英雄中
有一名叫张浩的勇士
在他的朋友圈现显示
他刚刚结婚不久
最近每一个动态却都是在任务途中
张浩离开了,刚刚与他结婚的妻子该是多么痛彻心扉
在这30名救火英雄中
有一名叫蒋飞飞的勇士
最后的朋友圈同样是
奔赴火场的画面。
何为“逆行者”,这大概是最动人的诠释。
在这30名救火英雄中
有一名叫汪耀峰的勇士,今年26岁
初识汪耀峰的人常说,他言语不多;熟悉汪耀峰的人说,他总是默默付出,把豪言壮语埋在心间。
浏览汪耀峰的qq空间发现,他在火场中的壮举,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朴实的言语,道尽英雄初心:
在这30名救火英雄中
有一名叫陈益波的勇士,他刚满20岁
家人说,他两年多没回家,本想等今年9月休假
就在事发前两天,他还在电话中说,打算给小侄子买新衣服。
陈父说,小儿子从小就懂事,一放学就回家帮忙干活,“背着装满猪草的背篓小步跑”,然后还会做饭给家人吃。职中毕业后,家里不放心他出去打工,便合计去部队锻炼一下。孩子倒也争气,通过了新兵训练,成为凉山州一名森林消防员,2年后,他跟家里商量,决定再干3年。
在这期间,陈益波一直都没有回家,父母想去看望,他也不让来,“他跟我说他这边很忙,来了不能带我们出去转转,我们在外面他也不放心。”
“他爸爸经常喊腿脚疼,他就让人帮忙买药回来,上次带回来的药还没用完。”陈母提起自己的这个小儿子来,满眼骄傲,说他是个乖孩子,没怎么让家里人操心。执行任务时,父母问起,也都是“没事,不要担心,不危险。”
陈益华说,自从弟弟离家,兄弟俩见面的机会变得极少。3月28日晚上,弟弟给母亲打来视频通话,只看他身后全黑,不像在屋里,他回复道,“刚打火回来,还在山上”。母亲抱着哥哥家的孩子打招呼,他在电话那头笑着说,“乖乖,等小爸(叔)回来给你买新衣服。”
“不要买新衣服啦,就盼着你赶紧回来。”陈母回忆,那天晚上,山上信号不好,画面断断续续,没聊几句就挂断了。本想着,今年9月小儿子当消防员就满3年了,届时就会有探亲假,家里人还都盼着等着他回家。
陈益华记得,弟弟跟他提起复员后就回家开个餐馆,自己还开玩笑说他手艺一般。“我们是亲兄弟,感情不用说,我肯定会支持他。”
此次森林火灾中,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部分遗体已于4月2日运回西昌殡仪馆,进行家属认领。即使是深夜凌晨,人们也都在路口迎接着他们回家,他们走了,却给人们留下了无止尽的遗憾。
昨日,森林消防西昌大队牺牲的27名消防员的姓名与照片相继公布,也让全中国的人们认识了他们,他们虽然已经离开,但是这30张可爱的面孔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愿我们的救火英雄一路走好,也愿天堂没有山火!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九
整个中国社会21日一片沸腾,原由是中国女子排球队北京时间当天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20xx年重夺奥运金牌。电视台获得久未有过的超高收视率,几乎“全部微信群”在短时间里只剩下女排一个主题,无数微信群为庆祝女排胜利大发红包。因为体育中国人很久没有这样了,21日这天,我们经历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情绪释放。
“女排精神”这个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热词强势复活,郎平的传奇经历被以各种形式在舆论场上一遍遍重放,她成为不同年龄和经历、乃至不同价值观的人们眼里的共同英雄。她不仅是“女排精神”的象征,而且她对很多人来说代表了一个时代,展示了这个国家一路走过来的顽强和宽阔度。
女排是“80年代”最难忘的记忆之一,它激昂、正面,像蓝天白云般晴朗。之后的中国变得丰富,也复杂了不少,很多靓丽风景和突出争议让成绩走下巅峰的女排少了关注。这次里约奥运会,女排不是夺冠热门。它在分组赛中输3赢2,更不被看好。
希望是从女排1/4决赛战胜巴西队开始重燃的,那是场空前艰苦的比赛和近乎奇迹般的胜利。半决赛它战胜荷兰队,打得同样艰苦。21日与中国女排争冠的塞尔维亚队分组赛中曾3:0击败中国队,决赛一开始又1:0先声夺人。郎平带领的年轻队伍完全处于逆境,她们绝地反击,一分一分咬着牙打,通过电视网络和互联网,全中国社会重现了与女排姑娘们一起心跳一起呼吸回肠荡气的一幕。
在今天,体育几乎“回归体育了”,但21日的这一刻,女排重新超越了体育。当队长惠若琪拿下最后一分奠定胜利时,女排姑娘们喜极而泣,惠若琪激动得痛哭,而电视机前不知有多少中国人同时泪奔。大家为女排姑娘们的不容易而感动,为郎平高兴,同时我们还忍不住为女排甚至这个国家几十年一路走来的沧桑而唏嘘,百感交集。
80年代五连冠之后,中国女排几经沉浮,郎平作为女排的最突出符号则选择了坎坷的人生之路,留学,为生计打球,直至在西方体育市场上二次崛起。她在中国举国体制与西方市场化体制之间穿梭,执教过中国国家队和美国国家队,既得赞扬,也受争议,她大概是中国女运动员中体育生涯最长,经历最广、维度最多的人。
郎平的成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体育的想象力,她的付出不仅创造了个人传奇,也为中国体育贡献了一份独特的经验。很多人为郎平鼓掌,既是祝贺她率女排夺冠,也是对她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表达一份钦佩。
女排的这次胜利来得可谓正是时候。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面临了一些我们过去不熟悉的困难。来自国际上的政治压力是改革开放以来少见的,国内的多元化导致了价值冲突,有部分人感到困惑,对不确定性的谈论在增多。
本届奥运会前半程对中国队来说是近20xx年相对“最沉闷”的一次,不能不说,人们心中积蓄了许多期待,需要一次爆发。
女排21日充满惊险的逆转胜利为中国人创造了这样决堤般的释放。我们这一次的激动和受到的鼓舞几乎可以和30多年前女排第一次夺冠时相比。已经复杂、多元了的中国社会竟然能为了女排如此集合起来,一起呐喊,一起流泪,这也是蛮意外的。
中国社会依然充满了信仰,并且不忘初心。一种与“中国”连在一起的神圣情感仍在我们的社会中流淌。我们绝大多数人过着平凡的日子,但我们的精神并不卑微,我们更个性化了,但对集体与国家荣誉的渴望从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潜意识。就在今天,我们的那些美好情感随着女排的胜利哗的一声奔涌而出,那种特殊的幸福感永远不可取代。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
周秀芳老师年逾七旬,为溆浦筹资捐建了29所希望小学荣获20xx年度“感动湖南人物”
听闻周秀芳要来,孩子们早早地自发来到学校迎接她。看到熟悉的孩子们,周秀芳一个个问候最近的情况。记者石芳宇摄
“周奶奶您回来啦!”8月9日上午,72岁的周秀芳刚踏进怀化市溆浦县北斗溪镇桐林弘盛希望小学,孩子们鱼贯而出将她围住,孩子们甜甜的声音此起彼伏。周秀芳笑得合不拢嘴,用手轻轻抚摸每个孩子的额头和脸蛋,与孩子们互相问好、其乐融融。
周秀芳是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20xx年,她走进溆浦山村小学,就再也挪不开脚步。五年里,她一边支教,一边从爱心人士处筹集善款,帮助当地捐建29所小学,成为当地学童敬爱的“周奶奶”。20xx年,她曾在由三湘都市报具体承办的“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活动中,高票当选“年度感动湖南人物”。■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石芳宇实习生谢文慧雷其荣
从宁波到湖南,她倾尽所有一心支教
20xx年,周秀芳从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后又在私立学校从教。“我当年是面临辍学得到老师资助才坚持下来的,我也要为别人做点什么。”20xx年,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去贵州参与支教。20xx年春节,听好友说湖南溆浦九溪江乡或许更加需要支援,她便决定去看看。这一看,她就再也没离开。“你只要到过那儿,就不会忍心甩手离去。”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眼眶湿润。
从溆浦县城开往九溪江乡的路上,汽车在之字形山道上盘旋,她不敢看另一侧深不见底的悬崖。因恐高和高血压,她一路闭着眼睛坐过去,手把前面的座椅背都抠出了印。绕过上百个弯后,终于抵达桐林小学。“当时正下着雪,三十多个孩子挤在教室里,虽然生了三个炉子,孩子们还是小脸冻得发红,浑身瑟瑟发抖。”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周秀芳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她决定留下来。
山上的学校教室是茅草棚子,四面透风;山里的学生住得分散,走访一个学生都要走半天路……而这一切并没有击倒她。“为了孩子们,我不想停下来,根本停不下来。”一年多来,她走遍了原九溪江乡每一个村,片区11所学校,她都去上过课,并看望过每一个贫困学生。九溪江中心小学校长向延志说,周老师生活十分节俭,经常一碗粥加一个小菜就是一顿。有一次她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后,工资卡上仅剩3.6元。
“她为了支教倾尽所有,每个月七八千的退休工资全部用来帮助这里的孩子。她常常为一个生病的孩子没有得到及时医治而自责,而自己一件30元的短袖要穿5年,买一件150元的衣服会心疼几天。上次去北京参加活动还是翻出了30年前学校发放的旧西装。”周秀芳的儿媳说。
从个人到社会,爱心接力捐建29所学校
在周老师支教期间,她时不时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当地教学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传播,大家纷纷点赞,并用实际行动支持周秀芳。
当时远在美国洽谈业务的学生张刚,看到昔日恩师的爱心召集后,完成业务就直奔溆浦。当他看到破烂的校舍、简陋的课桌椅和落后的教学条件,看到年迈却毅然选择在贫困地区支教的老师时,灵魂被深深地涤荡了。他当即决定捐资30余万元重建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
此后,在周秀芳的牵线搭桥下,不少宁波人也纷纷伸出了援手,爱心在溆浦播撒。象山爱心人士傅萃拿出省吃俭用的20万元援建来凤小学;宁波5313名市民爱心接力,为红花村希望小学众筹50万元;就在今年,91岁宁海王春文老人被周秀芳的事迹所打动,花了3个月时间找到她后,一次性掏出250万元,捐建5所希望小学……截至目前,周秀芳为全县筹资捐建了29所希望小学,结对帮扶近400名贫困学生,累计捐款捐物达3500万元。
宝山天三希望小学今年7月1日落成,这是周秀芳牵线捐建投用的第18所希望小学。当天,周边的村民都来到现场庆祝。家长刘欢娥兴奋地说,以前孩子去读书要走2个小时的路,现在走十多分钟就能到这里上学了。
从输血到造血,架起精准扶贫爱心桥
20xx年开始,周秀芳以爱心支教为支点,尝试在劳动力转移、产业扶贫等领域对溆浦进行帮扶。这些年,每年都有来自溆浦的农民走进宁波的企业,当起了工人。
张清花是最早去宁波的一批,在周秀芳的牵线搭桥下,她进入象山一家制衣厂工作。“企业提供食宿,工资从最初的3000多元一个月提高到7000多元,每年都能存下几万元带回老家,家里吃穿不用愁了。”截至目前,经周秀芳介绍到宁波企业打工的溆浦山区村民已有近百人。
此外,周秀芳还邀请浙江茶叶集团董事长毛立民到北斗溪镇。在她的牵线下,茶叶生产帮扶就在宁波和溆浦间开展起来。她发现溆浦和象山的纬度差不多,气候、土壤等条件也相似,又在象山引进520株“红美人”柑橘树苗在溆浦开种,“红美人”将在溆浦落地生根。
周秀芳的爱心之路一直在溆浦延续着。她常常说:“看到孩子们满足的笑容,我觉得自己很富有。若是有一天我倒下了,就把我埋在那片土地上。”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一
“这几天,忙着处理支教物资的事情呢!”国庆假期,浙江宁波“支教奶奶”周秀芳从湖南回到了浙江宁波的家乡。前些天,在湖南溆浦山区,由她牵线捐建的29所学校全部建成。这几日,在宁波家中,她仍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山区,安排起当地学校多媒体一体机等教学设备的落地事宜。
全国道德模范周秀芳,原本是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后的她常常辗转于贵州、湖南两地,进行长期支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支教奶奶”。
周秀芳的支教路从20xx年开始。“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支教梦’。”周秀芳说,50岁时,她曾因年龄大而被拒绝过支教申请。直到20xx年,看到贵州省惠水县招募支教老师,“不甘心”的她又燃起了这个梦想。
支教之路,远非易事。山路陡峭,蜿蜒曲折,走访学生时,周秀芳常常手脚并用,抓着身边的树枝、茅草,一点点艰难前行。艰苦的物质生活对她的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如果不保养膝盖,晚年或许就要在轮椅上度过。”医生曾这样告诫过周秀芳。
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止她的支教脚步。在贵州、湖南执教后,周秀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更多的人关注起这些教育资源贫瘠的地区。
电话、微信、微博……在周秀芳的支教事迹被广为报道后,她收到越来越多的爱心捐款。如今,周秀芳已不仅仅是一名支教老师,更化身为一名“爱心搬运工”,将来自遥远的爱意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大山深处。
“因为周奶奶和其他奉献爱心的叔叔阿姨,我们才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来自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观音阁镇颜家垅村兴华希望小学的小美(化名)说。前不久,在周秀芳牵线建成的第29所希望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小美第一回听到了宁波鄞州的老师进行的视频同步授课。
这一次,周秀芳又在溆浦山区连续待上了数日。为了带领着爱心人士一起走访学校和村子,年逾古稀的她经常忙到深夜,才躺下休息。
最终,在周秀芳的奔走和呼吁下,宁波地区爱心群体先后捐建了36台多媒体一体机,并相继投入使用。“我们想让这里的孩子也接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谈及筹划多媒体教室的初衷,周秀芳坦言。
这个国庆假期,从湖南回到宁波,周秀芳还是没有闲下来。接起一个又一个电话,她又询问起了一千多公里外大山里的孩子们上学的事情……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二
当惠若琪的探头球落地后,郎平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从1996年奥运会的亚军以来,郎平用了20年的时间经历了三届奥运会,终于以主教练的身份站上了最高领奖台,什么亚军魔咒,什么逢决赛不胜,在北京时间8月21日这天都可以结束了。
四年前,俞觉敏的女排在伦敦被日本女排挡在四强之外,彼时,几乎没有人再去接女排这块烫手的山芋,谁都明白,郎平又要出手了——所有人都明白,这个世界上只有郎平能够振兴中国女排了。
在里约,郎平的个人魅力和临场应变都得到了完美体现,一支在小组赛磕磕绊绊进入淘汰赛的球队,竟然在win or go home的绝境中挺了过来,她将巴西观众的嘘声当成了一种褒扬,然后巴西在她的倔强中成为了故事,要知道在那场比赛之前,郎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应该是我带她们的最后一次训练,站好最后一班岗!”
没曾想,郎平的“最后一班岗”竟然坚持到了女排的决赛场,决赛,第一局被压制,郎平仍然微笑着告诉姑娘们——我们一直都这样,我们一路都是这么过来的,果然,姑娘们很快忘记了小组赛0-3的不堪,凭借着第二局精确制导的发球以及贯彻全场的防守,塞尔维亚人已经不知如何去解决郎平的布置了,虽然没有如半决赛那样用遍手中的12名球员,但大幅度的轮换依然是郎平用兵的精妙所在,这其实也是给郎平近四年来的人才储备战略的最好回报。
人们喜欢用郎平此前的失败说事儿,20年前在亚特兰大,她将败无可败的女排带进了最后的决赛——能够进入本身就是奇迹,你怎能奢望她们战胜当时排坛的霸主古巴队呢?8年前在北京,她带领的美国队将中国女排挡在了半决赛之外,但她又碰上了处于巅峰期的巴西队,再次饮恨……
于是郎平的决赛魔咒不胫而走,可作为中国女排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郎平何种场面未曾见过,而就在去年,她已经带领自己的这帮年轻姑娘冲破了世界大赛无冠的魔咒——世界杯的夺冠彻底激发了姑娘们心中的斗志,而女排精神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着这支平均年龄仅为24岁的球队。
关于郎平,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膜拜,对手能做的只能是臣服——从半决赛到决赛,郎平战胜的全是小组赛让女排吃尽苦头的对手,但最终郎平诠释了何为睿智,何为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美的真谛
朱丽华生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朱丽华 感动中国事迹篇十三
20xx年9月,徐前凯从部队退伍分配到遵义车务段工作,20xx年调入重庆车务段荣昌车站。
20xx年7月6日,徐前凯跟往常一样进行调车作业,指挥着车列推送前进。大约行进到车站联络线道岔处时,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一位老人正准备横穿股道。他急忙向司机发出停车指令,然后大声呼喊,“快走开,快走开!”
老人丝毫没有反应,继续往线路中心靠近,他又使劲地吹响口笛,可是,老人依然没有任何躲闪的迹象。徐前凯来不及多想,纵身跳下车,一个箭步冲上去,拽住老人的手臂往外拉。
老人被突如其来的举动吓懵了,下意识挣脱。这时,车列在惯性作用下还在继续滑行,生命危急,他跨步上前,用力抱住老人,使劲往后一倒,就在此刻,车轮从他来不及抽回的右腿碾过……
很快,车站同事、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大家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抬上担架。徐前凯强忍着剧痛,挤出一丝笑容说:“帮下忙,担架移过来一点。”
在那一刻,在刚刚身受重伤筋骨还在断裂伤口还在流血的时刻,就在大家的注目中,自己侧身翻进了担架。即便身负重伤,徐前凯对待工作依然是这样的一丝不苟、井井有条。
在上救护车的时候,他突然叫住工友陈周锐说:“来,你把对讲机、钥匙拿回去,活还没干完。”然后自己强撑起来,把身上的对讲机和钥匙一一取下来。
被送去医院后,老人并无大碍,而徐前凯右腿高位假肢,后经鉴定为三级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