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近几年发展心得体会中国年的心得体会篇一
今天我们开展了第一次党员同志的集体学习,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文件下发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文件精神,我们安排了这次学习活动。在修订内容中,提出了“控制变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并作为总要求写入了总则。同时也对入党要求更加完善,更加细致化。
大二时我担任了金融统计q1241团支书,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细则,我发现对于各项要求更加严格,如需要对入党积极分子更加严格的把关,对同学的思想动态要时刻了解。在《细则》第八条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应该采取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优等形式。进一步要求团支书对班级团员思想动态以及学习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实施情况》中也体会到要抓紧对团员的思想建设,在平时多进行思想上的建设以及熏陶,鉴定对党组织的信仰,从而更加贴近的靠近党组织。
一是从严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考察。
二是突出问题的导向,使问题更加具体化,并为其分析作出指导以及规定。 三是注重务实管用,既增加相关规定,又从实际出发简化一些程序,让一些手续更加简单。
党组织在用自己的行动,一步步完善党组织,让制度更加精简变得更加实用,也体现了从开始的地方稳抓党的建设,让党的结构更加扎实,让党员的思想更加真诚,更加端正,让党的步伐走的更加稳健!
在《加强新形势下发张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意见》以及《实施情况》中都提出了控制总量,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这为我们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针,我们需要更加谨慎的去对待每一位渴望入党的同学,要切实考察到,要为支部输送更加优秀的新力量!同时也提出了从严管理、畅通出口、进一步发展党员队伍活力,我们需要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积极调动所在成员的积极性,让每位党员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为党支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会根据党章的细则以及工作意见逐渐完善我们的工作,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
中国近几年发展心得体会中国年的心得体会篇二
科技的发展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请跟我来看看吧!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加优越了。妈妈说以前的学校是用泥土、瓦片盖成的,没有风扇、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教学、更没有电脑课件,学生们只能在夏天热、冬天冷的教室里听课,老师只有用一块擦都擦不干净的黑板教课。不像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解,看着电视、电脑课件,学习起来可带劲了。
科技的发展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请跟我来看看吧!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加优越了。妈妈说以前的学校是用泥土、瓦片盖成的,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教学、更没有电脑课件。学生们只能在夏天热、冬天冷的教室里听课,老师只有用一块擦都擦不干净的黑板教课。不像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解,看着电视、电脑课件,学习起来可带劲了。
科技的进步让叔叔阿姨的工作更加安全、高效了。听奶奶说以前耕田全靠人用锄头一锄一锄的挖,农民伯伯们每天只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人叔叔们搬运再重的物品、干再危险的工作都必须亲力亲为。而现在,农民伯伯有了农耕机,一个人操作一台机器一天能干好多农活,剩余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尽情的玩乐了。工人叔叔们有了机器人的帮忙,工作效率更高了、再也不用亲自去做那些危险的事情。
科技的进步不仅让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它让我们穿得更加舒适、更加漂亮了。从以前的布衣、棉服,到现在的毛衣、真丝裙、羽绒服;从以前的手工缝制,到现在的机器大批量生产,衣服的材质、款式多种多样、变化多端。也让我们吃的更加丰富、更加可口了。以前的人们只能吃当时、当季的食物,而现在的我们,世界各地的、反季的食物随时都能吃到。而且有了电饭锅、高压锅、电烤箱等等的帮忙,食物也更加美味了。
科技的进步还让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以前人们出行都要走好远的路才能坐上火车、汽车,现在不光城市交通便利、就连农村也村村通公路了,高铁、飞机让我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真是数不胜数呀!我们的祖辈、父辈们用他们的辛勤和智慧使科技有了很大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难题,比如:现在的汽车还不能避免侧翻、飞机还有失事、机器人还不能完全代替人们工作等等。
所以,我们必须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让人们享受到更多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中国近几年发展心得体会中国年的心得体会篇三
;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承蒙桂老师的指点,我特意去图书馆寻找书单上所列的书。然而我找遍第六阅览室,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永别了,武器》。但是如获至宝,捧着书站在书架旁就读了起来。
翻开文章的开头,清楚地记得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朗读第一段。开始的时候听老师读完,我有点想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选择一段来读给我们听。但是老师随后的几个问题却激发了我莫大的兴趣。自己又带着老师的问题,细细地读了一遍。
现在,看望全书,回过头来在思考开头的疑问,一切都了然于心了。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短小精练的语句,仅仅是几个景物的描写,如“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高山依稀可见”、“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圆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就像一幅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作品也就是在开头就定下了基调,如“树干也挤满了灰尘”、“那年树叶早落”、“路上只有落叶,空空荡荡的”,暗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性结局。
故事前半部分有着大量的关于战争的描写,作者通过一个军官的眼睛和嘴讲述了战争的形势、战况,描写了饭堂里军官及教士对战争的态度和看法……从这些描写,我们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部分人物的生存状态。海明威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日常用语经过了千锤百炼。
我想任何故事都故事都少不了爱情,没有爱情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一部完整的作品。在《永别了,武器》中,我清晰地看到了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爱情的一步步变化和发展,最终难如人愿。应该说这场爱情是被战争所摧残。
故事开始,对于这场战争,书中主人公亨利对战争尽职尽责。对患肠疝的士兵拔刀相助、第一次进攻时奋不顾身为司机带回吃的、受伤后谦让有英雄气概的等,无不表现这一点。显示了一个军人的勇敢和应有的善良。而且此时,他也开始了与巴克莱小姐的交往,尽管已开始时怀着不纯洁的目的。
战争的时间越来越长。在饭堂里,各种人在讨论着战争。那个让亨利关注的教士让亨利明白了很多,与此同时,不禁让亨利对战争产生了怀疑。在他的疗养期间,他顺利地发展了自己的爱情,也治好了自己的伤。然而现实不能总如人愿,他还要回到战争。亲身经历了战争的种种,尤其是亲眼见到了意大利军不堪入目、溃不成军的撤退场面,看到战友死在自己的眼前,以及宪兵武断地处决与不下失散的军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痛苦,让亨利决心离开战争,远离战争,脱下军装,毅然去寻找自己的爱人……从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故事来看,亨利对战争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变得不再相信战争,不再愿意参与到战争当中去。他到了米兰后,不看报纸,不关心战况,此时的亨利已经完全的要将自己置身于战争之外。只想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冒着生命危险离开了米兰,到了瑞士,可以说这是新生活的开端。亨利和爱人卡萨玲过着简单快乐的乡村生活。此时的它们虽然离开了战乱,但是总给人一种活得不真实的感觉,总害怕这会是一场梦,生活还是让人担忧,总怕梦醒,总怕幸福不再有……
结局还是令人叹息,卡萨玲最终离开亨利而去,这乱世里的爱情之花还是枯萎凋谢了,令人叹惋……
从整个故事来看,海明威是写出了人们对于这场摧残爱情、摧残人性的的战争从投入到怀疑到厌恶继而到冷漠麻木的过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机的“迷茫一代”的精神面貌。书中主人公亨利从尽义务到对战争的指责调侃,到处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对战争的态度,而海明威就是要让人们“从这本书中了解人类在战争中的思想感情”。
现在读来,这篇小说还是有着吸引人之处和可学习借鉴之处。海明威的语言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品味……
作者 xx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近几年发展心得体会中国年的心得体会篇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杰作,也是体现中华文化的范本,放射出灿烂的人文之光。书中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怀和人文理念,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体现中华文化人文品格
习近平同志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道德资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人文品格。这种品格,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和忍耐、崇尚亲和友善、博采众长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忍耐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中华文化是在连绵不断的民族融合中不断充实发展起来的,因而天然具有包容性,这是中华文化不断兴旺发达的内因之所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但使自身力量不断增强,而且能融化外来文化壮大自身。此外,忍耐力也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这种忍耐力是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逐步锤炼形成并不断强化的持久韧性,是中华文化独特的品性。在历史发展的波浪式前进中,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忍耐力而兴盛、绵延。这是中华民族必然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崇尚亲和友善。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中华文化特别重视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中国哲学重人生实践,强调人际关系的调整。《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礼记》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等,都明确表达了这些理念。正因为如此,历史上边疆少数民族才能自然、情愿融入中华民族。习近平同志将这些理念概括为“亲、诚、惠、容”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中华文化善于博采众长、与时俱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进、与时俱进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先哲坚守儒学主体地位,但也认为应吸收佛、道中的某些理论观点以充实儒学。儒学正是由于以丰富多彩的众多文化为源头活水,与日俱进、与时俱进,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博采众长进而得到长足发展的。
弘扬中华文化人文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民族精神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包括责任感、凝聚力和自信心等。民族精神还体现在每个国民的素质中,包括个人的修养和行为等,最终体现为人格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人文精神。
重视人的修为。人的修为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人类文化反过来又为人的修为提供背景和氛围。儒家把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放在一起来讨论,认为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孔子从人最基本和生生不息的普通经验中得出真知灼见,包括孝悌、敬人、交友、知耻、诲人、乐群等。这些真知灼见的持久价值在于其直观的、令人心悦诚服的力量,在于能够适应后来的时代。今天,人们依然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增进个人修为。习近平同志把“严以修身”作为干部改进作风的重要要求,并涵盖了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等内容。
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文化一向注重价值观的践行,在国家发展、社会治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层次各方面,价值熏染和教化无处不在,表现出极强的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始终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这种独特的中国智慧始终为中华文明摆脱困境并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直到今天,这些传统价值观仍有强大生命力,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习近平同志列举了经典的传统价值观,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这些价值观,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丰富中华文化人文思想
中华文化之所以为中华文化,就在于它以人文思想作为最主要的根基、最牢固的磐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历史文化特别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润事、以文资政,不断丰富中华文化人文思想。
“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开篇之作就是讲责任担当,强调担当起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中华文化一直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群乃至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孟子讲“以天下为己任”,“己任”就是责任。习近平同志谆谆教导各级干部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能懈怠、丝毫不能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中华文化坚持“中”“和”,“中”要求恰如其分,“和”要求平衡。孔子的论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在听取各种不同声音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和判断。不同于“争”,“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
“民惟邦本”的仁政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等思想,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儒家主张治国者应实行仁政,认为治世不能光靠强权和武力,而要顺人之心,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太平安宁。《尚书》中已有“民惟邦本”的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的也是爱民思想。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主张君主必须重视民意。这些论述形成了中国社会爱民、重民、利民的政治思想传统,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习近平同志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应结合时代条件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并强调实践智慧必须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宋代以后儒学中“实践”概念广为运用,而实践和躬行连用甚多。明代的王阳明指出,智或知应当是良知,而良知必须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经世致用”。中华思想文化史告诉我们,做人和做学问这二者应当统一,而且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因而,“经世致用”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信念、理想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华文化人文思想的重要理念,也是习近平同志一直所倡导的。他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周易》中忧患意识下的戒慎之心是人文思想发展的基础,戒慎之心就是要养成“临事而惧”的行事态度,引发出来的是畏天修德。所谓“知天命”,就是要意识到客观规律的存在,正确理解人的主观愿望、实际行为及其结果与现实社会、客观规律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把握和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今天我们推动发展,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一定要注意维护和涵养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和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和谐共生”的发展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对待不同文明,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思想。儒家在早期就提出“协和万邦”,这实际就是主张以和平共处、和谐交往为协调天下不同政治实体之间关系的原则。到了宋代,张载进一步提出“为万世开太平”的观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这个世界就是多样事物共同存在的世界,各种对象共处于天地之间,彼此相互作用而非相互排斥,万物可以在彼此相容的状态下共同存在。“道并行而不相悖”,意味着对不同的道德理想、价值理念应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允许不同价值观念并存于这个世界,不应将某种单一的原则强加给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
中国近几年发展心得体会中国年的心得体会篇五
初次听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习,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成人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1.走进教材,学知识,提升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文章。从这些文章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习《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2.走出教材,会生活,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习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习核心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20xx,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中国近几年发展心得体会中国年的心得体会篇六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理学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懈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有科学性,富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六大素养,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给出了现代教育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再也不是仅仅传授知识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全面发展着想。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每节课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中国近几年发展心得体会中国年的心得体会篇七
2050年,我开着我的宇宙飞船回到了我的家乡慈溪,——。啊,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到家,我惊呆了:怎么变得这么小了?就在我疑惑的时候,我妈不慌不忙的按了一个“放大”键。哇,奇迹发生了!原来的小房子变成了大别墅。
来到卧室,发现没有床,但是床从天花板上慢慢的下来了。电视在哪?啊!一张纸其实就是一台电视机,可以折叠,可以撕,可以拼接。多么便携的电视机啊!
中午,妈妈说:“该吃午饭了。该吃饭了。”但是餐桌是空的。妈妈这样对待从火星回来的儿子吗?我妈大概看出了我的想法,轻声说了句“准备午饭”。一个机器人好像收到了特殊的订单。一边哼着欢快的小曲,一边从角落踱到餐桌前,慢慢打开胸前的显示屏,用流利的普通话让我们点菜。我们在屏幕上点了几个喜欢的菜,机器人急匆匆的进了厨房。两分钟后,这些菜都做好了。机器人附上一句话:根据你的地理位置和你小时候的饮食数据,把大米作为主食送人。请慢慢欣赏。祝您用餐愉快!
吃饭的时候,妈妈告诉我,机器人现在真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晚饭后,我参观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仅是我妈妈的好助手,也是我妈妈的好朋友。
最神奇的机器人是气体机器人,如果发现气体泄漏,它可以吸入所有气体,转换后吐出氧气。如果当时主人正好在厨房,机器人会换个防毒面具让主人尽快逃离厨房,然后关上密封门,把气体吸干净。
未来科技生活真美好!
中国近几年发展心得体会中国年的心得体会篇八
中国将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统筹低碳转型和民生需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们将驰而不息,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贡献。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彰显了中国大国担当和决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面临十分艰巨的挑战。一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旺盛,碳排放仍处于攀升期;二是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产业结构偏重,如何在减缓碳排放量增长的同时,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是中国迈向绿色低碳发展新征程的艰巨挑战;三是中国的能源资源“富煤、贫油、少气”,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性大,能源结构转换势必导致能源成本和经济系统结构的变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如此艰巨的挑战,中国仍然做出了庄严的政治承诺,这充分展现了主动承担全球环境责任、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大国担当,彰显了深度参与和积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和勇气。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中国贡献。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为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开展了积极的行动部署。《巴黎协定》开启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向世界发出了清晰而强烈的信号——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碳排放第一大国,中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表态承诺对于全球气候治理产生了建设性的积极作用,作出了中国贡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树立了典范,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我国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从“相对强度减排”逐步过渡到“碳排放总量达峰”,再到“碳排放总量绝对减排”,实现“发展”与“减碳”双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国采取的行动和举措,不仅造福本国民众,还将激励更多国家采取行动,共同建设美好世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落实“双碳”目标任务上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认为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进展成效给其他国家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更多全球性挑战、共同开创更加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责任。中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让地球家园更加美好,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大国贡献。
中国近几年发展心得体会中国年的心得体会篇九
我们的祖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新一代要更加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使我们的祖国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明天。关于20xx年祖国迎来70周年诞辰心得感悟,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祖国迎来70周年心得体会【1】
站在20xx,回首过往,泱泱华夏,可谓饱经沧桑,阅尽坎坷,然力积七十载韬光养晦,筚路蓝缕之功,神州大地如今已地覆天翻,慨当以慷。从“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到港珠澳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面壁十年图破壁”,到一带一路,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风雨如晦,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今日中华,成绩斐然,举世瞩目,中华文明正在强势归来。
然而,时代往往具有双刃剑之特征,既可能酝酿风云际会,又难以避免挑战与危机。正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所预言的:“新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文明冲突或是未来世界和平的威胁。揆诸当下,愈演愈烈的中美冲突似被一语成谶。未来世界,光影相伴,否泰共存;中华之崛起,既逢难得机遇,更临各种艰巨挑战。
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国际风云变幻,面对世界百年难遇之变局,作为炎黄子孙,作为强国一代,作为五四薪火的百载传人,我们必须冷眼看世界,热心强祖国。
《周易》云:“君子终日乾乾,夕若惕,厉无咎。”所谓冷眼看世界,即“终日乾乾,夕若惕”,既不能妄自菲薄,无视我中华当今之迅猛发展;更不可洋洋自得,忘乎所以,迷失于一片叫好和赞美声中。当下,冷眼看世界,是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唯有知己知彼,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热心强国,就是要以深沉的爱、滚烫的赤子之心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一代代的爱国者,如邓稼轩、钱学森、袁隆平、南仁东等,为中华之崛起夙兴夜寐,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宅、丧、麻木、佛系,乃至精致利己主义呢!当下,热心强国,尤需要我们刻苦拼搏,攻克核心科技,沉着应对数字、网络、智能及基因时代的挑战。
冷眼看世界,让我们看清脚下的路;热心强祖国,使我们迎头赶上发展的速度!如此,中华崛起,中国梦圆,指日可待!
强国路上,我和我的祖国一起出发!
祖国迎来70周年心得体会【2】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歌声伴着悠扬的小提琴乐曲传遍在中国各地的大街小巷中。
这是自20xx年国庆以来火遍神州大地的快闪活动,吸引着全国民众参与,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表达对祖国的爱。
这爱可以是纵横万里的大好河山,是横跨五个气候带的多彩风光。东北的无际森林,华北的万顷良田,江南的鱼米之乡,华南的热烈风情,无穷无尽的美景,等着国人用眼睛去领略,一山一水的园林足以让游客流连忘返。
然而仅仅这么爱就够了吗?近代中国灰色的生活难道缺少这些绮丽的风光吗?当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华南,其身后是无穷无尽贪婪的劫匪;当西洋巨剑的大炮轰开江南的大门,一个又一个“通商口岸”是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当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平原上猎杀,万顷良田顺而成了敌人的后勤;当美军飞机越过鸭绿江向中国投弹,东北化为火海、地狱,人们却只能在地上干叹气!积贫积弱的中国需要拯救,拯救中国的绝不是纵情山水的爱风景者,而是能干肯干爱国报国的实干者们。
于是近代的先进分子引进技术,解放思想;战争中的张自忠将军奋勇杀敌,以身许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建设者们焚膏继晷,努力建设现代化国家:他们是真正的爱中国,他们爱的是富强的中国,他们爱的是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在他们付出了泪与汗、血与肉后;在原子弹氢弹震天作响之后;在中国的实力硬起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以前从不敢公开表达对祖国的自豪展示出来了,中国的富强让发自内心的爱生出来了。
这才有外交部记者会上,外长义正言辞,斩钉截铁地铿锵回声;这才有拿着百年前中国外交官低头叹气的照片慨叹“今非昔比”;这才有新时代新生活背景下人们幸福的笑脸,人们笑的是龙腾于天的中国回来了,人们爱的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
爱她就让她更强大吧!任正非掌握华为这样的巨头企业,心中想的仍是对我国教育体制的担忧;王传福当教授研究电池还不够,他要开公司来让先进技术普惠大众……像这样的改革开放中的实业家数不胜数,正是他们给我们做出榜样,爱国就爱一个强盛的中国。
祖国迎来70周年心得体会【3】
大江东去,浪淘尽,浩浩历史长河洗尽了凡俗纤尘,洗尽了桎梏藩篱,华夏九州在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浮沉之后,在一代代的人一点一滴的修葺与传承之下,日新月异。唯有那份爱国的热情,亘古不变,薪尽火传生生不息,在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与澳门回归20周年交汇的伟大时刻,仍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
也许是命运的巧合,我出生的那一天正是澳门回归的日子,就此,一颗爱国的种子便悄无声息地埋进了我的心田,一条报国的路线便深深地扎进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喜欢阅读,爱书画,阅读和思考的确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我常流连于字里行间的好风好景,也常在书画间觅得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庄周的汪洋恣睢、老杜的沉郁顿挫、逸少之遒美健秀、三绝之灵运清秀……它们时常牵动着我的心弦,或让我喜形于色、或让我义愤填膺、或让我潸然泪下,而这其中的情绪跌宕,常应归咎于国家的兴亡、仕途之坎坷。摩挲书页,我们或可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捧卷而读,作者之爱国、报国之辛酸也常如一颗石子,激荡我心海。
古有张载横渠四句胸怀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文正于牌楼村驿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有“当代钱学森”潘建伟、黄大年等科学家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毅然回国,帮助国家在先进领域领跑世界;有故宫中的一群传统手艺坚守者于细微之处展现大国之“工匠精神”。
先人的情怀撼动着现代人的心灵,先人的智慧指引着现代人的前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华文化于千淘万漉后炼下的精粹犹如桥梁,让人思接千里,领悟爱国情怀;犹如翅膀,让人心游万仞,恍见报国之路。我亦于其中得悟一二,感时之迁,境之变,祖国之不易,由此而更加珍惜当下山河稳固、万众归心之局面,更加希望以一己绵薄之力为祖国做出一丝贡献。
我读《陶庵梦忆》,悟得一些深情。《湖心亭看雪》中“崇祯”一词是对故国的深情,谈及于此,张岱的内心一定是隐隐作痛的,这是他不甘承认故国灭亡的表现,前人之述备矣。《方物》中“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北京则萍婆果、黄巤、马牙松……远则岁致之,近则月致之、日致之。耽耽逐逐,日为口腹谋,罪孽固重。”这一段写得真切直白,光是种类就足以令人食指大动。可后两句却毫无预兆地出现了一个转折,仿佛在陈述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实,“但由今思之,四方兵燹,寸寸割裂,钱塘衣带水,犹不敢轻渡,则向之传食四方,不可不谓之福德也。”以前的亲朋俱在变为家破人亡,以前的良辰美景变为山河破碎,就连那些喜欢吃的、每天都能吃到的东西,都成了念想,甚至余生都不可能再吃到,只能写出来让大家知道。这是味蕾对过往的眷恋,最朴实却最深刻,最平常却最沉痛;是这位天仙才子对旧河山的深情,对江山易主的愤恨和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我赏《祭侄文稿》悟得一些气节。那是一生仕途坎坷,却依然壮志不老、一心向国的颜真卿,在经历了巨大的国难与家变后,难忍悲愤,挥泪振笔疾书所就。行文中有多处枯笔、错笔,是他悲痛难抑,于夜灯下、至亲之头颅前,一遍一遍地回想沉痛往事,一字一字地将那刻骨铭心的国恨家仇诉诸纸笔,此时已然忘了墨已写枯,忘了祭文之四字格式……它凝滞了大唐气象走向衰败半壁的历史记忆,象征着炎黄子孙不屈不挠的高贵气节。因此,当听到这件国宝中的国宝竞被台北故宫私自借到日本做政治献媚的消息时,两岸人民无不为之愤怒。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承载了多少忠贞先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而这些先人也曾像我们。这一代一代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人们,在这片旷阔肥沃的土地上、在共同缔造的安定国家里相互影响着、滋养着,鼓起勇气迈出新的步伐,笑面八方。
祖国迎来70周年心得体会【4】
我的祖国伴我成长。上学了,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这是多么的自豪!长大了,我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她还是个礼仪之帮。我在幼儿园时,已学会背诵《三字经》。上了小学,会背诵《弟子规》和《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每个新中国的孩子都在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今天,我们的祖国70华诞,举国上下普天同庆。我弹奏一曲《龙的传人》,大声唱起《歌唱祖国》。早上,我们全家人都目不转睛地收看“阅兵仪式”,我还用相机录下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晚上,我和同学兴奋地来到琶洲看国庆烟花汇演。珠江的夜空,已被渲染得五彩缤纷,火树银花的烟火照耀着欢呼的人群,每个人的脸庞都绽开了幸福的笑容。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祖国给我们带来了无比幸福的生活。
当今,嫦娥赶月,神七飞天,我们的祖国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爱我的祖国!
祖国迎来70周年心得体会【5】
时光记载着久远,历史印证了变迁,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飞速地向前发展。日新月异改变着祖国的面貌,突飞猛进是"历害了我的国"的真实体现。
科技,国防,都取得了辉煌成果,我们己经走到了世界的前面!"人造卫星"环绕着宇宙,"胶龙一号"完成了深水测验,"天眼"瞭望,寻视着太空,"可燃冰"的开采,把深海地下热能点燃。深海大桥画出了一条条彩虹,"天堑变通途",展现出了更多的美景奇观。灵巧的机器人,发挥出智慧的才能,无人驾驶的飞机,也遨翔在无垠的蓝天。如此众多的成就,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更要为伟大的祖国高歌点赞!
山乡巨变,昔日偏僻的小山村,如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再也见不到低矮的茅草屋,路也变得宽敞平坦。湾湾的小河边上砌好了护坡石,河畔路边也都加上围墙拦杆。琉璃瓦的房屋错落有序,明亮的路灯也换成了太阳能光复板。村屯卫生大有改善,清除垃圾,防治汚染,太阳能热水器入住农家,卫生间也都像城里一样安上了坐便。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一切都向现代化迈进,小康的路上大步向前!
农民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延续到如今的灯火炊烟,祖祖辈辈的劳动人民,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滚一身泥巴淌一身血汗。为了一年的收成,每天都是起早贪晚。年年都是耕田的老手,却只能挣扎在温饱的边缘。如今的新型农民,真正地挺起了腰杆,学的是新型农业,搞的是科学种田。掌握了新的农业技术,丢掉了旧的传统观念。不用了种地的木犁,抛弃了铲地的锄板,种地收割都是机械化,再也不用苦干实干。领悟了科学道理,思想意思超前,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辛勤耕耘创建了新的家园。只因为有了绿水青山,才能有致富的金山银山!
中国近几年发展心得体会中国年的心得体会篇十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遵照执行。
20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就显得耐人寻味。
党是由全体党员组成的,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主要体现在每一个党员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素质、能力和实际行动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仅是党保持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更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保证,因此党员的先进性关乎着党的生命之本。
实践告诉我们,党员的先进性是与时俱进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党员队伍和新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着哪些问题,什么地方需要完善,我们就要依据调研总结获取经验教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好党员建设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新的时期,经济建设和民族团结工作中需要如何推进,什么地方需要加强,我们就要依据新时期的各项特点发展党员队伍,以新鲜的血液充实党的执政生命。
当前,我国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党员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虽然从表面上看近年党员的结构有了提高,但在这种表像下,深层次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的“停滞不前”和工作能力、先锋效力、模范动力的“举步维艰”显得日益突出,慢慢浮出了“水面”。
所以,我们必须要清楚的看到: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新发展的党员多是“老员工”,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对发展党员工作不积极主动,观念束缚,不从党的事业出发,大搞形式主义,挫伤了上进同志的入党积极性,个别党员政治素质不高,思想滑坡,扭曲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存在着入党积极分子源头不足、党员发展不合理、个别党组织认识不到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等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
如何破题?值得探讨!细看1990年中央组织部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再读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单从数量上看,细则从三十三条完善至四十四条,其中内容更是在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察、预备党员的接收和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和纪律等方面做了更为详细的解读和完善。
仅仅如此便可一劳永逸吗?在笔者看来,新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在一定程度上定会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但这仅仅是处理好了“面”上的问题,从长远来看,我们更需要的是完善“质”的事情。
首先,要厘清目标,搞好源头建设。要打破传统用人观念,树立发展的观点,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培植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结构好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进而根据既定目标,各级党组织要围绕发展党员工作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制定发展党员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加强对新发展党员的结构分布及相关比例的宏观调控,坚持有计划地发展党员。
其次,要围绕核心工作,强化领导,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干好一项事业,需要建设一个好的班子,在党员队伍的建设中,就需要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建设,选好支部书记,形成一个团结协调,讲政治讲党性的优秀核心。上级党委要做好党支部成员的教育和提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班的形式强化业务知识教育,严格工作程序,完善工作制度,严肃工作纪律,逐步提高党支部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提高发展工作效率。
最后,要转换思想,强化为民意识,加强党员队伍管理。通过宣传教育使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解放思想,正确看待新兴事物和问题。针对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结构偏低等现实问题,党支部在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时要注重方法,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发展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并且要积极树立典型,充分重视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着力引导党员亮出身份,做出表率,用无声的行动激励人、引导人、凝聚人,使党的先进性得到充分发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请每一名党员干部认清形势,一切以人民利益至上,做好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凝聚先进的力量,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