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选择《红楼梦》人物对话及其英译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杨宪益、戴乃迭译文和霍克斯译文作为分析文本,抓住《红楼梦》中具有典型性的对话实例作深入分析,分析了译者如何翻译人物对话中的言外之意。
[论文关键词]对话翻译;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语篇分析
本文运用数据统计方法,选取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adreamofredmansion和霍克斯(davidhawkes)所译的thestoryofthestone(以下简称霍译)中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意义的例子,在比较宏观的视野范围内对人物对话的英译进行比较和分析。笔者从人物对话言语行为的语用力量人手,分析译文命题内容的语用效果。接着,分析命题内容的变异现象,比较译者的翻译策略。最后,结合语用力量和命题内容两方面,分析杨译和霍译翻译施事句中的行为动词显隐化处理的策略。
《红楼梦》的两个译本(杨译和霍译),综合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构建的言语环境,分析了译者如何处理言语行为,体现原文对话的语用力量。
1.文化语境在言语行为翻译时的体现
“语境可以指语篇内部的环境,即‘上下文’(1inguisticcontext,co—text);它可以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可称之为‘情景语境’,(situationalcontext);它可以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属该言语社团的人一般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意义,可称之为‘文化语境’(culturalcontext)”。按照语境的分类,译者在翻译言语行为时,既要着眼于大的文化语境,又需综合对话的情景语境,以便正确理解对话内容中的言语行为。基于这个基础,译者尽量在译文中重构一个与原文大致对应的言语环境,将原文的言语行为比较充分地加以翻译。
例如原文对话中“阿弥陀佛”一词,从文化语境角度看,它表现出汉文化历史环境中经过佛教信仰的潜移默化,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受到的影响。原文主人公在表达强烈情感时会发出“阿弥陀佛”的感叹。杨译和霍译因读者群取向和文化意识的差异,在翻译上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倾向。
杨译把“阿弥陀佛”多直译成amidabuddha,霍译采取归化处理,译文带有西方基督教文化色彩,如holyname,blesshisholyname等。霍译对“阿弥陀佛”的归化处理,按照对应的言语行为,取了西方人表达情感的口头语形式,但在某些语境造成了不易调和的矛盾。例如文中有两处主人公念了“阿弥陀佛”,都被听者拿来取笑做文章的情节。一处在第二十五回黛玉保佑宝玉康复,一处是第五十七回一向不信神佛的宝玉,为了林妹妹早日康健,也忍不住“病急乱投医”地“阿弥陀佛”。
例1:闻得吃了米汤,省了人事,别人未开口,林黛玉先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薛宝钗便回头看了他半日,嗤的一声笑。众人都不会意,贾惜春道:“宝姐姐,好好的笑什么?”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第二十五回)
例2:正值黛玉才歇午觉,宝玉不敢惊动,因紫鹃正在回廊上手里做针凿,便来问他:“昨日夜里咳嗽可好了?”紫鹃道:“好些了。”宝玉笑道:“阿弥陀佛!宁可好了罢。”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宝玉笑道:“所谓‘病笃乱投医’了。”(第五十七回)
以上两例,如来佛译成了主和上帝,霍译把原文的汉文化背景处理成西方基督教文化,置换了原文语用力量依存的文化语境。
2.情景语境在言语行为翻译时的体现
译者考虑文化语境是一方面,同时综合对话的说话者、说话对象、事件缘由等因素考虑情景语境又是一方面。“阿弥陀佛”在上下文语境中表达了不同言语行为,译者要根据这些语境调整译文的表述。
据统计,《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直接出现在人物对话中的“阿弥陀佛”共有27次,发语人15位。译者根据不同说话对象、事由和“阿弥陀佛”表现的言语行为,调整表达形式。表1归纳了“阿弥陀佛”出现的章回、说话者与说话对象、发语事由、言语行为,结合杨译与霍译的对照,作直观比较说明。
表1统计表明,杨译有amidabuddha,buddhabepraised,graciousbuddha,mercifulbuddha四种表述;霍译有holyname,thankthelord,godblessmysoul,blessyou,blessusandsaveus,blesshisholyname,blessednameofthelord,blessmysoul八种表述。杨译处理感谢、称快、赞同等言语行为,多用buddhabepraised,一般人或信佛者的口头语多用amidabuddha,体现文化特征,也表现发语词传递的言语行为。比如王夫人对袭人和晴雯说的“阿弥陀佛”怀有完全不同的心情,对前者大加赞同,对后者言带讽刺,译者根据情景语境的差异变换命题内容形式,杨译分别译成graciousbuddha和amidabuddha,可以帮助读者分辨不同言语行为。
即便翻译简单的口头语,译者既要从文化接受角度考虑文化语境,也要在原文基础上分辨情景语境中不同的言语行为,在译文中构建相对完整的言语环境,调整命题内容来表达语用力量。
我们在实际翻译中因文化信息的缺失或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完全等值的对应,导致译本在内容上出现与原文的差异。对话英译的命题内容出现变异的现象,基本有三种情况:1)因字词理解差异造成译文变异;2)译者解释性增译使命题内容增加;3)不同补偿策略的运用造成命题内容变异。
1.因字词理解差异造成的译文变异
这种情况缘于译者对某些字词意义的理解出现了分歧,导致译文命题内容与原文不同。
特别是汉语的一字之差,不说严重时造成毫厘千里的差别,就是混淆了一个字的本义,连带引申义或比喻义都会出错。
而霍译可能取了过去红注的解释,把“僵”字理解为僵死,故译为“thebeastwithahun—dredlegsisalongtimedying”。
此例说明译者在理解原文对话时,因某些字义理解差别而导致译文出现差异,也导致命题内容的语用力量发生变化。
2.译者解释性增译使命题内容增加
霍译的增译造成译文命题内容与原文在量上的差异,尤其形成了典型的解释性增译。他的增译一是考虑译文读者理解的需要,二是因为不同版本的差异迫使译者调整改动内容。大多数情况下霍克斯的增译以解释性的说明为主。
“不必说了”的话语命题内容两处相同,说话人和听话人没变,只因为时间导致语境因素改变,从而语用力量也发生了变化。第一句因贾蓉前来,熙凤打断刘姥姥,第二句是熙凤早对刘姥姥的意图心领神会,所以让她不用说,其中自然掺杂了不同的情感信息。译者通过不同命题内容表现语用力量的变化。第一处杨译直接把语用力量翻了出来:“cuttinggrannyliushort,hsi—fengasked,‘whereismasterjung?’’h第二个“不必说了”译为:“don1sayanymore.iunde~tand.”|8霍译两处都译为“thereisnoneedtotellme.”为传递话语的情感细节,霍译增加了一些内容:“itwasabundantlycleartoxi—fengthattheoldladywastooembar—rassedtogoon,andsheputheroutofhermiserywithagracioussmile.”这句增译说明了刘姥姥的窘态和凤姐的心领神会。但是译文中的熙凤读起来似乎比原文的更善解人意,特别是霍译在thereisnoneedtotellme.之前添加了一句it’8quiteallright.读来觉得熙凤对刘姥姥态度很友好。或许是霍译的个人理解使然,这些增译改变了原文命题内容的语用力量轻重。
3.不同补偿策略的运用造成命题内容变异
newmark认为补偿主要用来弥补译文在语义、声音效果、修辞及语用效果等方面的缺损,而且译文可以在不同于原文的语句中再现这种效果。《红楼梦》对话中包含很多带有谐音或一语双关的词句,翻译时造成了形式与内容无法同时译出的问题。译者需要通过各种补偿策略,如加注的异化补偿和归化手段,尽可能地传递语用力量。
例如:第十九回里宝玉用“香芋”故事逗趣黛玉的例子里,因为“芋”与“玉”在原文中的音义结合无法在译文中得到完美融合。杨译采用了加注的补偿策略,注释中说明:thisisanuntranslatablepun.theyuintai—yu’snamehasthesamesoundasyumeaning“taro”.…霍译为“thedaughterofourrespectedsaltcommissionerlinisalsoasweetpotato.sheisthesweetestsweetpotatoofthemla1.”l霍克斯把“香芋”直译为sweetpotato,省略了谐音。
这种情况下,译者较难在英语中同时表现“芋”和“玉”,语用效果未能在译文中完整体现,不可避免。
可见,译文因字词含义的.不同理解、解释性的增译和不同补偿策略的运用使对话命题内容与原文产生了差异的现象。译者须通过语境等各要素,敏锐地把握语用力量的轻重,采取增译和各种补偿策略,尽量还原原文对话的语用力量。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客观地评价不同译文的命题内容,同时,译者各自的处理办法也能为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译者在理解阶段首先要识别对话内容包含的不同施事行为,翻译时考虑到译文读者的理解需要,可通过不同方法将句子中的施事行为表现在英译中。原文施事句分两类情况,一类说话行为的语言表达式是显施事句时,施事行为或言语行为力量由具体施事动词表现。另一类句子中没有具体施事动词,施事行为不是“显明”,而是“隐化”的,构成了隐施事句。针对第二类施事句,译者需要把隐化的施事动词显明,帮助译文读者理解施事行为。奥斯汀认为,对于隐施事句的施事行为(一个或多个),总可以找到适当的施事动词和显施事句,把所做的施事行为明确地点出来。译者的困难在于如何翻译隐施事句,首先要正确理解隐含的施事行为,其次是如何在翻译中将施事行为显化,涉及到施事动词显化的种种策略。分析发现,将原文的隐施事句在英译中作显化处理,通过添加施事动词表明具体言语行为及施事力量,是《红楼梦》对话英译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英译中把表示说话动词的施事行为显化,杨译和霍译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笔者将选取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的具体实例,通过数据统计的方法,研究“说”、“笑”及相关表示说话动词的英译,分析杨译和霍译不同的翻译策略。
1.对话中“笑”类动词英译的归类与分析
《红楼梦》中表示“笑”的动词在原文对话中多数以隐施事形态出现,译者对待简单的“笑道”,可以简单直译也可以选择不同下义词具体描述。就言语行为分析,这些表示“笑”的动词含有丰富的“施事”成分,译者要根据不同的主人公以及表现动作的不同方式和程度,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比如一个笑的动作,可以细化为表示不同程度的下义动词。表2将杨译和霍译对不同人物的“笑”做了归类和比较。
表2说明,译者英译“笑”时,运用多种笑的下义词作显化处理,使动作具体化,表现出人物笑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
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
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
霍译把三个“笑道”都译成了said,没有译出笑的意思,相对杨译来说比较单一。杨译将第一个“笑道”翻成了“cackledgrannyliu”。“cackle”本身指人是高声谈笑(ofaperson)talkorlaughnoisily,此处用于形容刘姥姥这个村妇很合适。第二个众人的“笑”译成“gasp”,带有急促呼吸之意,表现出众人笑得喘不过气的样子,使读者能想象出刘姥姥当时被“打扮”得如何怪诞可笑。第三个刘姥姥的“笑道”,杨译为“chuckle”,该词意义是轻声发笑,带有高兴和满足。杨译把原文笼统的“笑道”显化为不同的下义词,表现了不同情景中各个人物笑的程度和方式。
2.施事动词英译时由隐转显的表达法
表达法1:用副词修饰动词,用添加的副词表现人物情感,比如smilingly;teasingly;scofn—fully;hurriedly;regretfully;laughing;approvingly;reassuringly等词。
例2:贾母笑道:“我才说来迟了的要罚他,不想姨太太就来迟了。”
例3: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
表达法2:用动名词短语修饰“说”、“笑”,翻译成伴随状态。
例4:刘姥姥也觑着眼看个不了,念佛说道:“……”
例5:凤姐忙答应了,仍令人送去。
表达法3:用叙述和描写来避免引号或说话动词。
例6:贾母听了,说“很是”。
例7: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
例8:(李纨)又回头向刘姥姥笑道:“……”
霍译:she(liwan)tunredtogrannieliu.(此处没有翻出“笑”)
例9:刘姥姥听了,喜的忙跑过来,拉着惜春说道:“……”
通过以上的数据统计、归纳和比较,分析了杨译和霍译说话动词英译的不同处理。在施事动词的显隐化处理上,译者需要准确识别不同语境中施事行为的变化,选取不同的表达法来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能够帮助译者理解人物对话内容,也识别话语的言外之意。理解原文阶段,译者需要结合语境,正确识别对话内容中的言语行为。翻译时为确保语用力量的传递,译者要适当调整对话内容,采取不同翻译策略。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论文篇二
袭人:全名“花袭人”,曹雪芹所著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位,宝玉房里大丫鬟之首。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红楼梦中袭人的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仅供参考。
袭人是丫鬟中唯一与宝玉结有私情的,在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一节中,宝玉神游太虚境后,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袭人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自此,宝玉视袭人更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俞先生说袭人是在勾引宝玉,平心而论,袭人并无任何勾引宝玉的言行,小说中明写宝玉强拉时,她还扭捏了半日,才半推半就的顺从。她是贾母安排给宝玉的,而宝玉素喜袭人柔媚娇俏,袭人又一贯性格温柔和顺,是宝玉甘心情愿的亲近她,爱惜她,故而从袭人的角度看,关于她们的私情,无可非议。
当袭人发现宝玉和黛玉在园内互诉肺腑之言时,使她感到又吃惊,又难堪,又失望,但袭人不可能像有些丫鬟那样,偷着帮助公子小姐恋爱,做一个红娘式的人物,她本人比较正统,是一个循规导矩的女子,她又深知贾府家规极严,绝不容许发生此类事件,她作为丫鬟,在宝玉的纠缠强求之下,与宝玉结有私情,主子们知道也不认为有伤大雅,但宝玉如头脑发热,与黛玉暗恋,即便是暗恋不慎暴露,必将大祸临头。她想要制止事态发展,于是,宝玉挨打之后,王夫人召见,得到王夫人的鼓励,她说:“论理二爷也该老爷教训两顿才是呢!”她还建议王夫人:“怎么变个法儿,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大吃一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连忙回答:“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况且二爷素日的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偏好在我们堆里闹,倘或不防,前后说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嘴杂——那些坏人的嘴,太太还不知道呢,心顺了,说得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没有忌讳了。”王夫人听了袭人一席话后直叫“我的儿!真真好孩子”④袭人分析宝玉在贾府中的形势合情合理,更符合事实。从此袭人得到了与赵姨娘同等的月钱,就此有人认为袭人是告密,有意陷害同伴,甚至把她晴雯之死联系起来,这纯属主观臆断,很难自圆其说,晴雯和宝玉说话时毫无防人之心,让平时妒忌怀恨着这些年轻、美貌、得势的丫头的老婆子们听到后,不断有人去告密,这才是事实的真相,周思源先生在《百家讲坛》节目里,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晴雯之死是王善保家的进谗和告密,而并非袭人。要说袭人向主子表扬邀宠还可以,说她有意陷害同伴则不妥,再则,袭人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宝玉不出事。
袭人的所有心思都放在宝玉身上,她任劳任怨,忠于职守,所以看到宝玉的心情乖僻,坚持不断地规劝,宝玉不听,她还心中着实的忧郁,袭人的责任心是非常强的,平时尽心服侍宝玉的生活,每次宝玉和他身边的丫头出现差错或发生坏事,她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袭人对通灵宝玉的保管,极其细心负责,要每天做好这件事,体现了她极大的耐性和韧性。袭人对宝玉的关怀无微不至,令人感动,最令人感动的是她宝玉有牺牲精神,宝玉生气时踢人,错踢到袭人身上,袭人又是羞,又是气,又是疼,但料到宝玉不是存心踢她,便忍着痛仍替宝玉换衣服,还反过来不断地安慰宝玉,体现出她对宝玉无限的爱和责任心。可凤文学在《经楼梦死亡意识三题》中却说:“袭人因为做了王夫人的坐探,有告密行径,也免不了遭踹一脚。”这难免让人觉得是对作者意图、作品内容的误解,宝玉踹她一脚纯属无意,这是再也清楚不过的,一般所谓袭人告密指宝玉挨打之后,而袭人遭踢则远在宝玉挨打之前,更不必说宝玉误踢后的种种言行了。
袭人为人处世虽有世俗的一面,但她性格的主导方面是善良的,贾母是富有经验的治家的主母,看人识人也是极准的,她袭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使用,对袭人所作的“心地纯良,恪尽职守”的'评价,无疑是准确的,之所以她才放心将她安放在宝玉的身边,不少评论家说袭人善于笼络人,我认为她也的确善待她们,如果真正待人好,就不能讲是笼络,而是生性善良,晴雯在场面上揭袭之短,袭人也一再忍让,宝玉气得要当场撵出晴雯,袭人带领众丫头跪在地上,恳求宝玉宽恕晴雯;当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后,袭人不禁说:“想来都是一个人,不过名分里头差些,何苦这样毒?”同对金钏儿的死,薛宝钗认为金钏儿是“糊涂人”“毫不值得可惜”⑤而袭人却唬了一跳,不敢相信并流下泪来,这些无不是其善良的流露。
袭人的性格是丰富复杂的,这既有现实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因素。她所出生的食不糊口的城市贫民家庭环境,当与她富有同情心的善良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她后来所生活的等级森严的正统封建家庭及其所处的奴婢地位,也让她形成了为人处世,小心加细心的性格,而她那息事宁人的性格正是传统的“宽容”“平和”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贾府众多的丫鬟中,只有袭人的结局最好、最幸福,袭人最终嫁给宝玉的好朋友蒋玉菡,并接受他的爱情,这也可看作是命运的安排,有人说:宝玉恶恶而不能去,宝玉离家出走,是他看不惯世道,是他看破了红尘,并不是讨厌袭人,从他对袭人的听从可以看出他对袭人是依念的,关于袭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这样写道:“枉自温柔和顺,空去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袭人是一个善良有情有义的形象,作者对她的不幸命运是同情的,对她的温柔和顺是怀念的。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论文篇三
《红楼梦》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的乃至世界文学上都有着很好高的文学成就,而林黛玉作为书中的主人公之一,具有着复杂的性格,本文就作品中林黛玉的复杂的性格进行梳理与分析,找到这种性格形成的深刻的原因,完善我们对林黛玉的认识,深刻的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的形成机制。
林黛玉的性格是极其敏感细心的,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就充分的显示出她这一点,虽然众所周知女孩子的性格都有敏感细心的成分,但是林黛玉的性格却是过度的敏感细心,有点背后的小事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敏感的性格本身是正常的体现,也可以看作是女孩子的正常的保护自己,而细心可以说是女孩子的美好的品质,它可以使女孩子在做事情时充分发挥这种细心,来很好地完成任务,但是林黛玉由于环境与身体的原因,这就过度的细心了,以至于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的烦恼,自己的生活的空间也较为的狭窄。这种性格也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贾府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而自己又是寄人篱下,所以这种特殊的敏感使自己的精神时刻处于绷紧的状态,大大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而林黛玉的性格中也是淡泊的,这充分的表现在对贾宝玉的态度上,林黛玉是满腹诗书,所以对物质的生活方式还是淡泊的,所以对贾宝玉的爱可谓是一种至情之物,虽然林黛玉的家境一度的落魄,而且还寄居在贾府,可谓是非常贫穷的,这与贾府中的公子贾宝玉在物质上对比可谓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却不是因为林黛玉贪慕贾宝玉家的财富,而是与贾宝玉是真心相爱,所以这种淡泊的性格也注定了这场爱情的纯洁性,此外,林黛玉的这种淡泊还渗透到自身的气质上,在贾府中林黛玉的一言一行,可谓是落落大方,没有那样拘谨,也是由于这种淡泊的性格,对贾府的财富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淡泊的心里,也就表现为内在的一种气质,这也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
林黛玉的性格中也是真实的,这种真实表现在,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中充分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境地,真实的表现出自己的性格,这些都是宝贵的品质。而且林黛玉的性格在书中也有不好的地方,例如尖酸刻薄,小心眼等都有所体现。但是往往这样的性格才使一种真实的表达,作为一位女孩子,这种小心眼的行为是无疑的,人在生活中都不是完美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瑕疵的,这在林黛玉的身上也是一样的,虽然书中可以很明显的是在充分的肯定林黛玉,但是对林黛玉的身上的弱者也是写的较为的全面,而这恰恰才是一个真实的林黛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另外,林黛玉的真实的表达出自己的相法,也看出了在林黛玉的身上这种真实性的充分的表达,我们看到了一个洒脱的女子的形象,性格的真实的表达,在贾府中是极为宝贵的。
林黛玉性格的重要的一点就是易伤感,这种容易伤感的性格有着多种的因素,在《红楼梦》的书中曾多次表现林黛玉的伤感之情,很明显的就是“黛玉葬花”林黛玉对华的伤感也是充分的表达内心的苦楚,林黛玉把花比作自己,认为花也也是一样的有着生命,所以对花的死去就显得很是痛苦,对花的伤感,对自己的处境伤感、对与贾宝玉的爱情伤感等等,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这种伤感是致命的也是被大家所充分诟病的,所以大家对林黛玉的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贾府她的这种伤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人们远离林黛玉认为她为人不好,殊不知林黛玉的这种伤感也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的`生活更为的苦难,更为的不幸,也是自己的一种情感上的抒发。
林黛玉也是绝顶聪明的,可以说林黛玉的在贾府与其他人的智慧是不可与她相比的,这种聪明一方面来源于林黛玉的家庭的教育,另外一个方面来自自身的对生活的感悟,在《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一回,就充分的显示出了林黛玉的作诗的智慧,而且在贾府生活,林黛玉的这种绝顶聪明还表现在察言观色上,与不同人的接触上,与刘姥姥接触,与王熙凤接触,与薛宝钗接触其方式都是不同的。林黛玉的绝顶的聪明是大家所公认的,也是林黛玉重要的品质之一,这种绝顶的聪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林黛玉带来你要的保护,但是这种聪明也有可能给林黛玉带来一定的不良的影响,例如,对林黛玉的聪明的表现出的一定的厌恶。所以林黛玉身上的这种绝顶聪明,是需要客观地对待的。
林黛玉的悟性是极强的,领悟能力超出一般人,往往大家在大观园里面的问题的讨论,刚刚进行一半,或者刚刚开始,林黛玉就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而且这种超强的领悟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就是在林黛玉的家庭的环境的熏陶下,得到的一种能力,而且这也和她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是来自贾府的压力,另外一方面是来自于薛宝钗等人在爱情竞争对手上的压力,这些都促使林黛玉要有着极强的领悟能力,才可以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还能够与贾宝玉在爱情上得以继续,这些都看出了林黛玉的迫不得已,所以在这种悟性极强的能力上运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
林黛玉的特殊的性格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这些都和她自身与其复杂的处境是密切相连的,所以在总结林黛玉性格的同时,要对这种性格所形成的因素进行客观的分析,才是解开林黛玉性格的真正的钥匙。《红楼梦》为我国的四大名著,在其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林黛玉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在原著中,都深深的体现出林黛玉的性格的复杂性,对爱情是义无反顾,对人们的嘲讽,她也是接受,所以我们看到了林黛玉作为一个出生在富贵人家却家道中落的无奈,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似乎与后来的贾宝玉有着同样的故事,而林黛玉的病死也是这一性格的终结,我们不仅仅是为林黛玉感到遗憾也为《红楼梦》的故事的发展感到心酸,而恰恰这也是曹雪芹告诉我们的深刻的寓意所在。《红楼梦》的经典缘于一定的历史的大家族的衰落,这些都是我们所深深思考的,无论是林黛玉的聪明与机制还是贾宝玉的玲珑,还是薛宝钗的睿智都体现出贾府的复杂的环境,这也是林黛玉的性格的形成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