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总结的基础,也是我们成长的关键。总结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读者容易理解。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选,您可以参考一下写作的技巧和风格。
爱莲说篇一
时隔数月,过了夏天最热的季节,十月下旬,因考试之故,终于有幸再次重返南宁!
一大早,险些错过动车,但终于还是赶上了!
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南宁第六职业技术学校,离考试时间尚早,因而有些时间在校园里逛了逛!
学校不大,看上去有些陈旧,与周围雄楼一比很是矮小,然而麻雀虽小,却也是五脏俱全!
周末时光,学校里依稀看得见三三两两的学生或围坐一起,或闲逛于校园!不远处的楼梯上坐着个少年,怀里一把吉他,正在自愉自乐,又或是在为谁而轻声歌唱,隐隐约约听得到些许琴声!
就在不大的球场边上,与一个池塘紧紧相连。
池塘不大,深秋时节,一池残荷,没有了夏季时的接天莲叶,也不见了映日的荷花!
秋风徐徐,吹动的`枯枝黄叶泛起阵阵涟漪。显然是没有了盛夏之时荷塘月色的婀娜多姿!
一池塘水,不知道是何原故,浑浊不清,在旁边坐了很久,硬是难以看到一条小鱼。
这近水处的小小楼台倒是依然几分青秀,然而这一池荷花,花期又已落一季!
随手拔起一技残荷,露出水面的部分干脆异常,一折即断,硬硬的小刺,也有些碴手,仍然埋于泥水中的那一截,隐隐看得到一点点莲藕,不知道埋在下面的莲藕倒底能长到多大呢!
现在也正是莲藕成熟收获的季节,有机会倒是可以再次下去挖出几个来,掰断后,看看什么才叫是真正的藕断丝连!
说起荷花,记得小时候,常和小伙伴们偷偷跑大叔家的鱼塘挖莲藕,总是让莲刺刮得全身花腚腚的。摘几朵莲花,掰下几瓣放于小小溪流里,就成了随波逐流的小小花船!折几片莲叶,戴于头上,便成了小小遮阳帽!或是摘下的荷花放在盛满水的瓶子里,依然能开好久,屋子里便多了几丝清香!在成熟的花盘中,还有莲子,青青绿绿的一枚枚,很是好吃!挖出来的莲藕,用溪水冲冲两下,一口咬下,满嘴清甜,薄荷味,想必名不虚传了!
若是有幸,在盛夏时,摘几片大大荷叶,包住新鲜的鸡肉,再放些佐料,烧一个窖泥,用荷叶把鸡肉包好,埋于烧红的窖中,片刻之后挖出来,就是大名顶顶的荷花鸡了,那叫一个香!
这此都是少年时光,昔日的淡淡记忆!却是如此难忘!
古时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爱莲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颂莲说!
若是面对一池残荷,秋风残落,水主沉浮,不曾细思古人将做何感想:人生无常?花无百日?又或感慨风花不在,岁月无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本为万物自然生长之规律,若总长盛无极,久之定并不以为奇,亦并不以为惜,故而人们常为观昙花一现而彻夜守护!
四季更替,星月轮转,昔日映日荷花只剩着这一池残枝,可曾有多少人还记得它昔日的美丽容颜。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昔日的翩翩少年,经历过多少世事沉浮,当繁花落尽,只剩这一岁枯荣,是否依然难忘初心,不改本色!
文档为doc格式。
爱莲说篇二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
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背诵课文
学生总结收获。
爱莲说篇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代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大多非常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莲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它笔直地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篇四
这是我在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的.教案,.课件还在光盘上,暂时不能发。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篇五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教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 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2、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动为本文设计板书。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导人新课。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二、诵读环节。
1、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2、同学交流课前设计的板书并介绍设计意图。(展示台投影)。
3、二读,个人读,小组读,教师读,大家评。
三、悟读环节。(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3、质疑,解疑。
四、拓展环节。
1、仿句。
五、小结。
2、三读,深情地背诵全文。(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篇六
出示莲花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读一遍。
教学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 颐 蕃 濯 亵 逸 鲜
2、理解 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的写法。
1、朗读:请两位同学给这几个字注音,颐 蕃 濯 亵 逸 鲜
大家齐读两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译文并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检查译文:请几位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4、理解内容:
(1)这篇文章题目是爱莲说,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呢?
讨论归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的这些特点写在了黑板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独立;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
(3)小结:这些描写,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能够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 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
(4)举例说明: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5)归纳主旨: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b:(中等生):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完成练习册。
反思:
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正衬 反衬
菊 —— 莲 —— 牡丹 托物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言志
爱莲说篇七
对莲的钟爱由来已久。
莲亦称荷,又名芙渠、芙蓉、莲、荷、菡萏。在启蒙教育之前,尚不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名句,更勿谈“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之诗篇,与其却有息息相通之感。
记忆里,多年前一个暮春的下午,在一个乡村的院里,在院里的凉棚下,有个六、七岁的女孩,独自在家专心地纳着鞋垫,鞋垫的中间描绘的是一枝莲:那莲浮出水面,清秀、高洁而又端庄。那是母亲临走前为女孩描好,让她依样缝纳的。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想来这应是旧时慧质兰心女子必备的修养。那个下午,女孩专注于针线活,直到天色已晚,才将一双鞋垫纳好。女孩抚摸着那花瓣,似有一股清凉从指尖渗透心灵,眼前的那枝莲,亭亭玉立、摇曳多姿……就是从那时起,女孩认识并同时喜欢上了莲花,而且还自己缝制成品。
再见莲,在那年的一个晴好的日子。女孩看见母亲在院子里晾晒衣裳——那些衣裳原本放在落锁的箱子里,平日难得打开。箱子里有母亲多年珍藏的宝贝:一本书,一些绣花样子,五彩的线,还有一些衣服,有时也放拆洗过的被面被里等布料。
那本书是母亲上夜校时用的课本,母亲曾是那个冬季村里读书最用功的一个,被当作榜样画在村里板报上宣传。那些绣花样子和五彩线是母亲闲暇时做女工用的,但自女孩记事起,母亲极少有时间做那些细活,只记得有一次女孩和姐姐买了同样的围巾,怕混了,母亲便在女孩的头巾上绣了一朵梅花以区分,那朵梅花曾让伙伴们羡慕不已。那里边的衣服,多是家人的换季衣裳。她还见过箱子里一条蓝底带有红色小花的棉布大裆裤,腰部很长、纯蓝色,细密的针脚,手工缝制,还很新。后来,她知道,那是母亲刚嫁过来时穿过的,母亲舍不得再穿,一直压在箱底。
另外还有一件不同寻常的衣服。那衣服是她偶然见到的,纯棉布,白色,肥大,但上面却绣着好看的花。那衣服没有直接晒在太阳下,而是叠放在其他衣服下面。她不小心碰着了,很好奇,嚷着要看,母亲却不高兴。原来,从前的女子大都自己做衣服,尤其那些心灵手巧的女子,都早早将自己寿终时穿的衣服亲手缝制好,放着,怕潮了霉了虫蛀了,就在每年阴历的六月份,选个晴好的日子拿出来晾晒。当然,通常是不示人的。想来,一是怕弄脏了;二是人去后才穿,不便早早让生人看。而她当时被那好看的花吸引,缠着母亲问长问短,母亲这才告诉她,那是寿衣,人死后穿的,那花就是莲花。
据说,从前,因为日子艰难,只要扯得起布,女人都会趁年轻提前给自己做好寿衣,一则自己做的放心;二则免得以后仓促,还麻烦别人。另外,还有健康长寿之寓意。
入学后,有过一个铁皮铅笔盒,盒上是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图画,女孩宝贝得不行,小心使用,生怕磕了碰了,有损画面。期间也看过年画、四屏画等批量印制的贴在墙壁的画,纵然那画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每见画上有莲,她也会情不自禁多看几眼。
中学时,在外地读书,同学中不乏多才多艺之人,而她也喜欢在课余甚至自习课乱写乱画。期间,跟一擅画同学学画,初学即莲,所画之莲清简如素、不蔓不枝,其茎笔挺、多刺,其叶盾圆,很是自得其乐;还取了第一个笔名“雪莲”,并用这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那以后,与莲的故事渐趋丰盈,但一直未得亲见莲。
见到真实的莲,在工作后。那年出差,在济南大明湖,可惜已是深秋,只残存着零星的几枝莲,远远的,看不清楚。后来,居住的小城有了莲。那个夏日,适逢周末,天气闷热异常,听说公园里的荷花开了,便急急赶去观赏。不想,在路上即阴云密布,雷电交加。雨,眼看就要下了,她却全然不顾,直奔公园里的荷花池。
“婀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远远地,就见那亭亭的荷花随风轻摆,似美轮美奂的仙子在湖中漫舞;近看,那绝美的容颜清雅矜贵、超凡脱俗,她一时痴了……耳畔再不闻雷电声,唯有仙音袅袅,叩动心扉,漫溢身心。哦,那魂牵梦萦的莲,她曾从最初的女红中绣织过伊,从众多古诗文里想象过伊,从缤纷图画中欣赏过伊,在梦幻中亲近过伊……如果不是亲见,再好的文字都不足以描述那份圣洁纯静的美。
那一刻,穿越池畔遍地带刺的蔷薇,全然不顾那些羁绊,与莲临水而倚,而语,而痴……情愿让那份美丽成为独享的清欢,不让那雨声滴碎荷声;那一刻,被圣洁灵性的美所牵动所震撼,不管风雨雷电,忘却尘世纷扰,只与莲相伴,将那份美印在心间。
那一刻,她相信:宿命里一定有些什么是冥冥中的安排,与莲的前世今生,必定有着不可捉摸的约定和牵绊。
来世,就做一枝莲。
爱莲说篇八
莲,亭亭玉立的水中仙子;莲,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花中君子。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用优美的语句赞美过它,多少人用美妙的音符歌颂过它。“出淤泥而不燃,濯清链而不妖。”写出拉莲的高尚品质。莲花的美是庄重的,他不像牡丹般美得妖艳,它不像虹一般,美得虚幻。而在莲中,我更喜欢白莲,我认为白莲把莲的纯洁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雨后的白莲“水珠在莲叶上尽情翻滚,有的水珠顺着花瓣的边缘缓缓滑下。更妙的是含包欲放的莲化上立上一只蜻蜓,实有锦上添花之美。莲不空有一身美,它还有一身宝贝。从花到根,细细谈来都有道不完的作用‘药物功能的花芯,消热去毒的莲子,清香美味的藕。我爱莲,不关爱它的美,爱它的作用,还爱它的与众不同。似乎莲总与人隔着一段距离,不让人玩弄于手中,而它直直地立在水中央,想采它也无能为力。我想这也是我爱莲的原因之一吧。玫瑰象征爱情,菊花代表思念,那莲就是带边纯洁拉吧。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爱莲说篇九
教学设想: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重点难点:
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4]。
爱莲说篇十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彩屏显示:课题及彩图。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指名口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误处。
彩屏显示译文。
3.全班齐读课文。
1.讨论文体。
《爱莲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讨论后明确: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讨论重点段落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彩屏显示:莲花图。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齐读第一段。
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明确:从“莲,花之君子”中可看出是君子的化身。
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彩屏显示:莲花图。
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齐读第一段并当堂背诵。(指导学生背诵)。
4.引导学习映衬的手法。
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淡到菊花和牡丹?从文中找出写菊与牡丹的句子。
明确:“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第一段)“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第二段)。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明确:因为菊花不臣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种类似之处。
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对菊也是肯定的,菊是正面形象。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5.引导分析结尾。
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1.默写全文。
2.补充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
(3)中通外直____________。
(4)不蔓不枝____________。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
(6)予谓菊____________。
爱莲说篇十一
出示莲花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读一遍。
疑难字词:颐蕃濯亵逸鲜。
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的写法。
请两位同学给这几个字注音,颐蕃濯亵逸鲜。
大家齐读两遍。
1、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4、(出示小黑板)请几位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5、请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完整的说一遍。
讨论归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独立;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
8、这些描写,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能够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
9、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一定有相似之处,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应的君子的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呢?(污浊的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一样,虽然生活的黑暗污浊的社会中,却能够不与世俗怎么样?(同流合污)剩下的六个花瓣由大家总结。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10、大家总结的很好,我把君子的品德写在了花瓣上,请几位同学把这些君子的品德贴到与莲花相对应的位置.
大家共同绘制了一幅莲花君子,通过这两幅图,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象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借莲来表达自已的志愿,想一下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了。让我们将这一段大声朗读一遍,注意,要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菊花有什么特点,它不与百花争春,开在什么时候?
深秋时节。
深秋时节气候寒冷。它能不畏严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所以作者把菊比成什么?(隐逸者)。
从这一点上,我们将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与世俗作斗争相比较,菊和莲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比菊更加可贵。
所以,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什么作用?(从正面衬托.)。
1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成为富贵者的象征。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名利。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小结: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同学们再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体会作者的感情.
14、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你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爱莲说篇十二
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了。经过两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颐跟着母亲投靠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
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三年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庆历四年(1044年),吏部来分宁考核,周敦颐得到广泛好评,二十八岁的周敦颐开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迁——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庆历四年(1046年),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县令年期间,最突出的政绩是兴教办学。一来郴县,周敦颐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有的县学兴教讲学。
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解职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相互间仰慕已久,在京城,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颐应邀造访了王安石。
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了崇敬,相见恨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他还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忘记了睡觉和吃饭。他们这次的聚会和交谈,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的思想的启悟。
嘉祐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他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
爱莲说篇十三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
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四、设疑自探: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xxxxxxxxxxxx】。
五、解疑合探:
六、质疑再探:
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x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x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爱莲说篇十四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能够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能够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透过对莲花的描述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正因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得很远,(使人觉得)越发清幽,笔挺而洁净地立在那里,能够在远处观赏,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它。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爱莲说篇十五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位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短文两篇》的第二篇。在本单元中,其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从这一单元开始,文言文都采取集中编排的方式。它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意,还要求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一个由表及里的效果。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教材的作用:定篇。
3、对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等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体会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4.课前准备。
1、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提问答疑法”,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2、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法,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设想借助于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设计问题,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在最近发展区内推动学生进步。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多读课文,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对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质疑,与同学探讨,或与教师交流请教。教师再采用指导,点拨的方式,对文中的问题教师提出疑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只把获得答案的途径点拨引导出来,促进学生思考,从中悟出课文思想内容。
1、新课导入。
用以教师的经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要做到简单、明确,及时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作者及文本简介:
对作者几文本作简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难字词。
步骤: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用笔画出难读难写的字词,注音,教师进行指导点拨。这样做,能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文言词语。
3、诵读课文,掌握诵读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把握诵读的方法,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点评、指导。着重于短文中的骈句和排比句的诵读方法的指导和点评。
4、研究课文,解决问题。
步骤:先给学生3分钟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讨论。
然后分步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开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出表现在哪里?试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些。
语句表达了莲花什么样的特点?
(3)“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段议论了些什么呢?找出议论。
莲花的句子。
(4)文中除了写莲花,还写到了什么花?是如何写的?
(5)作者写莲,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
(6)“噫”是个感叹词,作者在感叹什么呢?
5、总结。
对这节课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引导学生对君子的思考,并延伸至自我道德修养的思考。然后,做一课外练笔,把思考所得写出。最后再一次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板书设计。
此板书根据直观性原则,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生长环境——不同流合污。
予——莲:—君子者,何人?
体态香气——正直通达。
风度气质——端庄严肃。
世人——牡丹富贵者,众矣。
爱莲说篇十六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操;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一、导课
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介绍:(出示图片)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教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了解文体“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出示图片,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二)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再读,找出文中描写莲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
香远益清――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
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莲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莲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来朗读这段文字)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做一个像莲一样品德高洁的君子。
作者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想一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托物言志托莲花形象,言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让我们将这一段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注意读出对莲的崇敬之情。
(五)作者写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写莲是为了赞美像莲一样的君子,质朴正直、志洁行廉;将菊比隐逸者,虽具高洁品质却超凡脱俗,不愿没有滞留在世俗之中;将牡丹比富贵者,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提示:菊----惋惜牡丹----鄙视
四、课堂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也不悄于像世俗之人那样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以莲自喻,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是难能可贵,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省略
爱莲说篇十七
首先,这支舞蹈的舞台布置就非常唯美。犹如深蓝丝绒的幕布,几丝彩云点缀其间;一轮金黄的圆月刚刚升起,把倒影留在江面;舞台是一座小岛,岛上桃李缤纷,繁华竞艳,一派春意盎然。随着一阵悠扬的古筝伴奏,舞者仿若仙子下凡般从云雾中飘出,迈着凌波微步,起先是以两把白色羽扇挡住玉容,大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与娇羞美。
舞者扮演的少女身着一袭天蓝色薄纱衣裙,点缀银色亮片,仿佛一朵新开的山茶,清香淡雅。伴随着悠扬的乐器旋律,她游移在繁花丛中,时而抬头望月,时而低头遐思,或轻移莲步,或抚弄花枝。眼波流转,顾盼生辉,把少女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舞蹈动作语汇全部采用的是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动作、姿态和造型,通过“闻花“、“照影“(对着江水映照自己的身影)、“听鸟鸣”、“学鸟飞翔”以及“想像中的爱情幸福”等情节,表现出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个舞蹈创作演出的成功,除了编导栗承廉具有较深的中国古典舞的造诣和编舞的技巧能力外,还与表演者陈爱莲出色地驾驭中国古典舞风韵,动律细腻、深情地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古典少女的舞蹈形象分不开的。
其间有一段旋律轻快,舞者手持羽扇随风舞动,非常优美。在这月色如水的春天的夜晚,良辰美景伴佳人,好一幅美丽的图画。陈爱莲老师的'舞蹈功底很深厚,那些下腰,旋转,她都做得十分到位,腰肢柔软,舞姿柔中带刚,但身轻如燕,因此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很飘逸的。她随舞曲摆动双臂,臂上缠绕的轻纱随风飘扬,而她也像一只翩跹起舞的蝴蝶,在百花丛中寻香。
令人称道的还有陈老师传神到位的表情和眼神。她的一个小小的顾盼,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低眉,一眨眼,都把那种少女特有的娇俏柔媚和羞涩之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还有舞台摄影也很出色,时而的远景让我们看到静谧的夜色中,美丽少女翩翩起舞的美景;近景让我们跟随镜头的移动,去捕捉舞者精妙无双的姿态和传神的表情。
舞蹈最后,舞者依然如出场一般,在一个旋转坐地之后,消失在迷雾之中,平添了一份神秘与缥缈的美感,彷如仙子驾云离去,带给我们无限遐想和梦幻。
爱莲说篇十八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
一自主学习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1、图片展示: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2、作者简介:
3、题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蔓 亵玩 焉
2、译一译: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二、小组交流
三、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2、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3、归纳主题:
4、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a 解释词语: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b 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篇十九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篇二十
1.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及其所寄予的思想情感。
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借助“莲”来表达君子精神品格。
难点:一些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示例一:
千百年来,菊花、牡丹、梅花、莲花等这一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一直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写心中情感的对象,并赋予了特定的人格形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其中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这一篇课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吧!
示例二:
说,这个词语,古今汉语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例如,都指的是说话。人要说话,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意思,也就是解释、说明。《说文》:“说,释也。”《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由此,引申出评议、评论的意思。《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就是议论、评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就不是一般的说说,而是夹着评论。
由评论、议论引申出来,说,就有了学说、观点、言论的意思。苏轼《石钟山记》:“然是说,余尤疑之。”全祖望《梅花岭记》:“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在现代汉语中,有著书立说、异端邪说等,都不是一般的说话,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学说的意思。
由此再引申出来,就成了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蕃(多)濯(洗)妖(娇艳、妖艳)不蔓(用作动词,牵蔓)不枝(用作动词,分枝)植(树立)亵玩(玩弄)。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背诵本段课文。
7.文段赏析:
问题一: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总说,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
明确:写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其目的在于为下文作类比,以强调“予独爱莲”。
问题三:“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这不仅仅是一种描述,而是一种象征。“淤泥”者,此泥必污,惟其污,才肥沃,才能开花,它本来就适合莲花生长。所以于莲花而言,本无所谓污不污。但是,周敦颐从人的角度,而且不是一般人的角度,而是从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淤泥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是,污浊的环境。在污浊肮脏的环境里生长,而精神却不受污染,道德不会退化。
问题四:“濯清涟而不妖”与上句是什么关系?突出了莲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句,是前一句的对句。经过清水洗濯而不妖艳、不轻佻,保持它的朴实的本色。
问题五:“中通外直”仅仅是描写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明确:“通”和“直”,也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象征,是对人品的象征。“通”是通达,“直”是正直。关键就是这个“直”字,后面的“亭亭净植”,也讲的是“直”,不过为了回避重复用词,用了一个“植”,以“亭亭”来强调一下。
问题六:“香远益清”对下文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香远益清”,则不再从外形而是从嗅觉来向品行方面引申。有了这一句,下面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才有根据。闻香和目击,也是一对矛盾。一般地说,闻香自然比目击更有感觉,因为香气宜近,而观则可以远之。近不如远,闻不如视,而在文字上又把近闻以“亵玩”出之,带上贬义色彩。这就是隐藏在普通文字中的哲理内涵。
学习课文第二段。
8.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9.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10.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谓(说,认为)君子(高尚的人)鲜(少)宜(应该、应当)。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判断句式)。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深爱,跟我一样的有什么人呢?“之”,结构助词,表宾语前置)。
11.请学生笔译本段。
12.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13.背诵本段课文。
14.文段赏析:
明确:“予谓”是我认为的意思,用以表明作者的观点。“予谓”后面的宾语又一次在类比中,本段将爱莲的观念加以拓展,三者并列(排比),成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结构,比单独说“莲是花之君子”要有力得多。结构功能大于要素之和。
菊之爱,是隐者之爱,没有什么人继承;莲之爱,是君子之爱,当代也没有什么人认同;只有牡丹之爱,是富贵者之爱,所以十分流行。意思就是牡丹所象征的富贵,成为流俗;而隐逸和君子,则为世俗所冷落。
三、布置作业。
(1)作者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第二课时。
一、从检查作业导入课文的学习。
第一题。
1.指名学生回答。
2.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意见:作者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是从莲与君子的相似之处着笔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第二题。
1.指名学生回答。
2.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意见:文章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的用意,是用以映衬莲花,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二个问题,学生基本掌握得了文章的意思。接下来再提二个问题供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探究。
(1)这一篇文章的主旨是写莲花还是写作者自己,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说出你的理解。
(2)作者对莲花的歌颂,从现实的角度上说还有意义吗?请说出你的意见。
解答步骤如前。
[参考意见]。
(2)作者激赏莲花,在于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种对花中君子的赞美,正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追求和想往。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现实世界里,他依然能够使人勉励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高洁的精神王国,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哪怕象牡丹般的绚烂,最终仍要归于平淡,人格、气节、精神的完善与丰富,才是自身修养的最高追求。
第三题。
1.请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作文。
2.请各小组把大家认为比较好的作文在课堂上宣读。
3.把小组认为好的理由说出来。
4.其他各组进行评价。
5.教师说出自己的意见。
二、相关资料。
参考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单单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妖艳,花茎中间空,外部直,不长藤蔓,不分枝,香气传得越远越显清幽,端庄洁净地挺立着。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好菊花的,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爱好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谁?爱好牡丹的,当然多得很了!
三、“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像莲花那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简言之即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文末的感叹是说,像陶潜那样真正的隐士已很少见,像自己那样向往君子的人不知有谁?而仰慕富贵的人却多了起来;作者感叹的字里行间就是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希望更多的人同他那样,做一个向往君子的人。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二题。
1.多2.洗/妖艳3.越发,更4.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第三题(略)。
第四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