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经验,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的合理性。教案是一份教师为指导和实施教学而编写的教学设计和安排的书面材料。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方式等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每一份教案都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以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为了编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教师们应该首先熟悉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此外,教师应尽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教师们编写教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设计,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借助批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小的改变开始的道理,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美。
3、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绘声绘色讲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曾听过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读一个故事。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学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3、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绘声绘色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查检复习。
1、指名认读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脏兮兮”“协调”“焕然一新”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街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化?”、“小姑娘的蓝裙子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
4、都是小结: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的一认识:与美的事物不协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的话,我们就能创造美,我们的本身就是美了。
5、教方法指导学生讲故事。
(1)指导学生抓住三“不协调”和三“不对劲”来记住这个故事。
(2)指导学生在讲故事时注意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做到绘声绘色。
(3)学生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评议,比一比谁讲得好。
(4)自愿者讲给全班听。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课文内容以及对比辨析、近义互解等方法理解文中“道别、叮咛、歌韵、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秋天的声音,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声韵美、景色美,激发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特色,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中的新词,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美。
教法:情境诵读法、迁移引导法。
学法:对比练习法、阅读想象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指名学生发言,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去了解秋天。)。
是啊,有人喜欢看秋天,看它的五彩斑斓。今天,让我们来听秋天,听秋的声音。
(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指导朗读,读出停顿,读出静心,读出陶醉,读出号召。)。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诗,读好它就是最美的语文课。
二、学习新课:
1.自己读一读,注意带拼音的生字,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每人一节,检查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3.检测朗读:
(1)指名分节朗读。
(2)词语认读检测。
4.分节朗读,读出节奏:
出示第一、二节:
老师也想来读,请你仔细听,这样读好吗?
(老师范读第一节,学生点评,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读出秋天的幽静。学生练读第二节。)。
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两节放在一起读吗?
(引导学生发现诗节语句结构的相似性,第一节写秋风吹树叶,第二节写蟋蟀鸣叫。)。
当你找到了规律,就可以把它读得很好。现在请你在诗中找一找,还有类似的语句吗?
(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节、第五节、第六节中的近似语句,指导读出节奏和情感。)。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指导读好“暖暖的叮咛”“掠过”“歌吟”。)。
(2)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指导读出排比句的起伏变化。)。
(3)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指导读好“远方”“匆匆”。)。
还有一节,谁能来试着读读?其他同学听听他是怎么读的。
再出示: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好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5.想象朗读,读出趣味:
听着大家的朗读,我仿佛也走进了作者眼中的秋天里。
(1)出示第一、二节:老师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听,你能看到那幅画吗?
(引导学生想象秋风吹黄叶、蟋蟀擦翅的场景,补充语言训练:黄叶会说什么?蟋蟀会唱什么?)。
(2)我们把诗歌变成了图画,你能把图画变成诗歌吗?
(出示秋雨图和诗歌架构,让学生尝试填空式表达。)。
(3)出示第三小节,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能用这样的句子再来说说吗?
(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听到的雨声。)。
(4)试着自己读读,还能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来?和同桌说一说。
(5)组织全班交流,让秋天的美丽个性化呈现。
6.一咏三叹,读好结尾: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声音渐小,秋去秋来。)。
三、小结:
听听,秋的声音——看看,秋的风景。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三
(一)、启发谈话。
简介赵州桥(播放赵州桥的图片)。
打开地图,我国东部的川流映入眼帘,对于跨越河道,有利民生的桥梁,古人有许多幻想和实践,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就因一天造一桥,造福人类而得到赞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建桥技术,汉代的画像砖上刻有为数不少的拱桥图形。我国现存最早的拱桥,是建于一千四百年前的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横跨赵州(今河北赵县)的洨河之上,全长50.82米,拱券净跨37.37米,桥面宽9米,是一座单孔坦拱式桥梁。赵州桥由著名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建造。李春在拱桥建造工艺上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创造。他创造的坦拱式、敞肩式建桥法,在当时堪称独步,桥梁质量上乘。由于李春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赵州桥结构合理,外型秀丽,富有民族风格,素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美誉。
赵州桥建成之后,成为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南通东都洛阳的交通要冲。历经千年风霜以及车压人行、洪水冲击的考验,至今仍可通行车辆,成为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公元14世纪,法国在泰克河上建造过一座拱形桥,但已毁坏,赵州桥因此更加引起世人注目,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拱桥。
我国古代造桥技艺在实践中继承发扬,留下了许多杰作,如广西侗乡的风雨桥,又称廊桥;河北程阳的永济桥等等。如今,横跨江河湖海的大桥比比皆是,谱写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崭新一页。
(二)、指导预习: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1、标标(自然段)、圈圈(生字)、划划(用直线划出新词,用波浪线划出能回答上述问题的有关词句。)。
2、拼读生字音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初知课文内容(建造年代久远,坚固而且美观。)。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的意思。
2、指名回答查字典的结果。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四)、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
1、齐读单元提示语第1、2记录。一段话中,有些词语或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阅读时,要找出这些词句,想想跟其他词句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下面我们来看第一段,大家仔细找找这一段的重点词语是哪一句。板书: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3、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年代久:隋朝李春建造的,已经有1300多年了。解释:“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距今1300多年。
设计上的独特:这座桥闻名的另一个原因是设计上的独特,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将会学到。
4、指名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课堂练习。
1、抄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2、预习课文并想想习题1、2的回答。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四
1.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新词:
富饶岛屿海防前哨交错五光十色异常高耸低陷。
峡谷绽开蠕动威武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庞大栖息。
重点理解带点的词语。
3.学习把句子的意思写得更具体。
4.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总起分述的记叙特点。懂得“总、分、总”、“并列”“因果”段式分层和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五
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神笔“神”在哪里,马良用神笔为穷人做了哪些好事。
3、能正确快速的朗读课文,并能一边读,一边想,学会思考问题。
4、能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为人们做好事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人文目标:培养孩子名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马良用神笔为穷人做了哪些好事。懂得分辨善恶为人们做好事就会受到尊重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揭题。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篇新课文《神笔马良》(教师板书)。神笔“神”在哪里呢?好我们来看一下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指导朗读。教师适当范读,让学生注意语气。
三、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找出哪些段落是描写马良为穷人画画的,哪些段落是描写马良与大官做斗争的。
(鼓励学生大胆的说)。
引导学生讨论,说说马良是个怎样的人?
(不畏强暴,淳朴善良)。
四、总结课文。
提出问题:马良的笔“神”在哪里?
(马良的神笔能出神入化地画出他想得到的东西。其“神”。就在于马良对待画画有一种执著的精神,他经过刻苦的锻炼才会有那样的结果。
(要学习马良的这种精神,而不是只羡慕那只笔。)。
五、说说如果你有马良那样的一支笔,你会怎样用?
(引导学生用“神笔”来描绘自己的愿望和想象未来美好的生活,或为人们、为社会、为改变环境做更多的事情。)。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六
2.揭题。
3.指名朗读与课题相对应的课文段落。
4.解题: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说的是谁?
5.再读课题。
(二)探究体悟。
1.躲红军。
反动军队对老百姓做了哪些坏事?
师穿插介绍红军。
(ppt)理解“藏族同胞……谁也不露面。”
(1)抓住关键词体会藏胞的害怕程度。
(2)指导朗读。
朱德总司令得知后急得不得了,因为他担心——,他忧虑——,他不想看到——。
对比:反动军队的司令会着急吗?
2.找藏胞。
(1)(ppt)指名读。
(2)加标点再读,体会语气。
(3)对比:要是反动军队会去找找藏胞吗?
(4)指导朗读。
(5)生自由读四至七段,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有菩萨般的心肠?
3.抢春耕。
(1)汇报:“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结果……”
指名读并说原因。
理解:朱德同志的第一句话就是怕藏胞挨饿。
因为种自己的地来不得一丝一毫马虎,所以朱德同志要求战士用心耕种。
指导朗读。
理解第二句话并指导朗读。
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吃的苦,所受的累。
对比:反动军队会这么做吗?
(2)汇报:“这也怨不得……抢种上。”
挡住百姓眼睛的乌云是谁?
朱总司令着急吗?为什么而急?
对比:想藏胞之所想,急藏胞之所急。
(3)再读朱总司令的三段话。
4.夸红军。
(1)得知这一消息的藏胞悄悄返回家园,也许他们在想什么?
(2)看到红军不仅不拿他们的一针一线,还打扫,整治,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组内练说。
班内交流。
(3)他们以前伤心流泪是因为——,他们现在感动得流泪是因为——。
(三)延伸内化。
1.过渡:同学们,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解放军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不仅把种子种在了藏胞的心间,也种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
2.看图感受: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解放军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解放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3.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读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七
1.知识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3.情感目标: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1课时。
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图,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1、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洒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师小结。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长城和运河。
奇迹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九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赏读品味有关描写杏花的句子。
教学重点:
读通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2、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3、板书《第一朵杏花》。
4、读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情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2、情景演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及品字析句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析、演,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1-5自然段,感悟文章的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说说你感受了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观察的精确、细致及长期的观察习惯。
3、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三、情景演示,体会人物心情.(6-15自然段)。
1、读课文,小组中分角色演示当时的情景。
2、指名演示对话,其它同学仔细看,仔细品,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评评同学的表演。
3、给这段对话加上一定的提示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理解“精确”一词。
(先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什么才称得上是“精确”。)。
五、通读全文,总结。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汇报交流。
3、学习了本文,你觉得竺爷爷搞科研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他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进一步搜集竺可桢的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