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改进的方向。写总结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具体实例,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让总结更具说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议论文摘录,希望能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一
1.b。
2.a。
3.d。
4.c。
二、
5.a。
6.b。
7.a。
8.c。
9.
(1)清洁被污浊的东西,疏通被堵住的地方,补足缺漏的地方。
(2)当官不能清白的原因,大概是家里人喜欢奢侈才使得他这样的。
(3)假如为了子孙而做这件事的,子孙却不能拯救我。
三、10.(1)春江花月夜。
(2)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11.(1)荒忽兮远望。
(2)悟言一室之内。
(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四、12.发电供电。
13.c。
14.a。
五、
15、(名窑)碗;插叙。
16、反衬/衬托,烘托。以水声摇橹声语声雷声雨声衬托周围环境的宁静(静谧),渲染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17、母亲安慰“我”,并感叹拥有和失去是人生的常态。母亲的最后一句话中有对这样人生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也是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的超然与洒脱,所以说的很淡很轻,又是对我善意的提醒,对于这样的人生中的拥有和失去你应该做好一切心里准备。
18、“我”对家庭教师布置及修改的文章很不满不开心,此时想起老法师赠予我的名窑碗,感到安慰内心愉悦;出行前发现碗忘记放进箱笼里很不舍惦念不忘想回去拿,母亲不让去拿,陷入失望懊悔的情绪;船夫来送碗,内心舒畅愉快;碗不小心掉入水中,无尽的难过懊恼;母亲安慰我,我不知所措,现在想来,终于释怀。
六、
19、
材料一的意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方和圆不能合作。
材料二中“割”是分割的意思,“失”是误差,分割到不可分割,方和圆就可以合体而没有误差。意思是圆可以变成方,方也可以变成圆,方和圆是可以互相转化合作的。
20、诗歌语言美丽、纯粹,诗歌可以表达最高的理想,诗歌可以带你走向自由神秘的世界。而青春的我们跟诗歌一样清澈干净单纯,不复杂不世故,我们现在的精神状态跟诗歌的灵魂互相契合,所以青春的我们会被诗歌所吸引,跟它走入诗歌那个神圣又神奇的世界,青春的我们应该多读诗歌,是读诗的旺季,读诗最好的时候。
21、略。符合语境即可。
七、
22、立意一:大树面对飞禽走兽的拒绝,并不灰心丧气,而是自己想办法,自力更生。
立意二:梦想的实现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二
温馨提示:作文是人工阅卷,别管内容如何,首先把字写好才是王道!
技巧二、认真练习真题,不搞题海战术。
大家注意,每天除了有计划地根据资料背诵积累点外,一定要坚持做高考真题,在刷题的过程中要给自己限定时间,依据高考各科的考试时间,规划好各种题目的做题时间,提前适应高考答题节奏。
在做题时要反复琢磨试卷的出题方向。做完题后就要核对答案,总结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意识。易错题型再反复刷3遍以上,彻底弄懂弄透。
技巧三、抓住必考类型、往死里背。
首先还是要放弃难题,将注意力转移到重要的基础知识,比如必考词句、古文的背诵、高频敬语谦辞、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满分作文等,这些没有速成的技巧,考生必须要记牢,并且在背诵时多动手,把易错字多写几遍不要出现“背过写错”的情况。知识点的选取,老师会根据高频考点为同学选择合适的题目,跟着老师的节奏来就基本没有问题。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三
原则1:宁多不要少!
主观题的作答上,宁可多写,不要少答。在不确定有几点的时候,就都写上。作答时,要分小步骤写清楚,如以“本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为例,在回答时可以分别从环境上、人物上、主题上、情节上四个方面出发,细致分析,所得分数肯定不低。
原则2:回到原文,再写答案。
在做阅读选择题时要牢记回到原文进行一一对应。阅读选择题部分要明确做题步骤,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根据选项定位到文章的内容,在逐字逐句反复阅读比对,遇到表述不是很清晰的,可以先把错误选项快速排除,再结合上下两句的含义确定答案,实在模棱两可的只能凭感觉选一个,并且在检查试卷时,这种题也不要再修改了。拿不准的题相信第一感觉就好,因为经验告诉我们,改成错误的几率比改对要大很多。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四
总的来说,2007年湖南语文试题继续保持了2005年以后基本形成的湖南卷的特点。在具体解析2007年湖南试题之前。我们需要对湖南卷的基本特点有一个大致了解。
在2004年高考分省命题大幅度铺开后,经过2004年一年的过渡调整,从2005年起,各地都在寻求自己的命题特色,以适应地方性的教育规划和文化特点。而语文题的创新无疑首当其冲。2006年湖南省考试院语文命题组在发表的“命题思路”中说,湖南卷追求的特色是“典雅厚重,务实创新”。这样的一个定位,决定了湖南卷在题型结构、选材和试卷容量等方面的实际操作。
“典雅”主要指试卷的形式风格、语言色调,而“厚重”偏指内容特点。2007年的语文试题不仅依据这一特点命题,而且比往年更突出了这一特点,比如文言文选材来自先秦,现代文选材来自鲁迅散文,作文题指向诗性哲学……它们在色调上是“典雅”的,而在内容上相当“厚重”。
“务实”和“创新”是矛盾的统一。“务实”是“创新”的基础,“创新”也是“务实”的内在诉求。高考命题要考虑当前中学教学实际,考虑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还要遵循教育部《考试大纲》和先期湖南省考试院颁布的《考试说明》,这都是“务实”的内涵;它的另一含义是“持续、稳定”。因而“务实创新”就是“稳中求新”,在大“体”稳定的框架下求变化。当然,不同的年份变化有大小之别,2007年是变化较小的一年。
以2003年全国卷为参照,湖南卷的创新之处主要在文言文选材打破了“不离史传”的传统、删除“语言运用(应用)”题而增设“文章赏析”题、作文采用“命题作文”形式并“限制文体”。其中,文言文选材的创新在各地产生了良好影响,拓宽了选材思路;而“文章赏析”和“限制文体”却基本未被外地认同。而湖南卷的其他题型,在命题形式、选材和赋分等方面则没有大的变化,尤以“语言知识及运用”题、“科技文阅读”题与原全国卷连贯性最强。从整体上说,除第六大题“语言应用”改为了“文章赏析”,原全国卷其他题型都还“健在”,甚至连顺序都没有改变;仍是七道大题,七个模块,选择题赋分与非选择题赋分比由原来42s108微调为36s11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旧瓶装新酒”形容湖南卷的特点,应该是合适的。
下面根据试卷结构,具体解析2007年湖南卷的基本特点:
一.语言知识和运用题。字音、字形、词义、语病是必考的内容。要贯彻教育部考纲的要求,这一模块很难改动。
二.科技文阅读题。湖南卷一直以自然科学类文章为素材,设题一直是四道选择题。以2007年新课程考纲来衡量,它一直没有选“论述类”作品,而偏向于“说明类”一隅。尽管落实了考纲对于“理解”“分析综合”的要求,但导向比较消极。
三.文言文阅读题。湖南卷背离了传统的从史传取材的.做法,主张从作家散文中选材,而于时代、地域则没有偏向。内容上注意“厚重”,形式上注意选文是否兼有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从难度上说,湖南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题。湖南卷的“古诗词”鉴赏实际上是“古诗”鉴赏。鉴赏和默写都注重整体。鉴赏的重点是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及其表达技巧。
五.文学作品阅读题。除了选文注意文章类型的轮换,答题要求注意关涉整体语境,以及注意与下一题“文章赏析”的互补外,湖南卷本题的主导特征还不是特别明显,可以说还处于探索的阶段。
六.文章赏析题。2005年推出的这道题至今是湖南卷独有的题型。考查的方式比较固定:三个赏析角度任选其一,赏析点不出结构、线索、写景、联想、修辞、人物形象等几种,绝大多数考生都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准备。
七.作文题。湖南作文命题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限制文体,这是最突出的特点;(2)提出“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要求考生写出真情实感,矛头指向套作和形式主义;(3)不设二元式关系命题;(4)内容上指向考生的人生体验和人生观。
湖南卷的这些具体特点,湖南省的语文教师和研究人员必须加以把握。只有把握住湖南卷的基本特点,在应试指导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从比较视域看湖南卷。
2005年后,全国《考试大纲》取消试卷结构规定、题量规定、内容赋分规定,意味着各地高考命题获得了很大的自主空间。经过三年的探索,全国近20套语文试题中,在题型、选材、命题方式、答题要求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比如“现代文阅读”的选材可谓百花齐放,其中科学类文章不再是一种色调,题材涉及建筑、民间艺术、地理、环保、文化遗产等各个方面,原有的“科普文”概念已被“实用文”概念所置换;文学类文章方面,当代文学散文渐渐占据主流,选文越来越贴近考生的语言体验。文言文阅读方面,文体的多元代替了传统的史传一元,序言、论说、谱牒甚至小说等等。曾被湖南命题组视为“走进了死胡同”的“语用题”,这几年随着时代的话语变迁焕发了新的生机,看图写话、写对联、修改发言稿、制作短信、签发意见、写欢迎词等等,形式多样且富于时代气息。在作文方面,延续数年的话题作文已经不占主流,作文命题形式多元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有材料话题作文,有不含材料的话题作文;有直接命题作文,有提供背景材料的命题作文;还有看图作文等。
在这个背景下来审查2007年湖南卷,我们既能看到它的可贵探索,也能看到它的不足。好处暂时按下不表,先说说不足。
如果说2005年的湖南卷因为改革幅度大、文质俱美而使它颇受好评,则两年下来,为保持所谓的“湖南特色”,它又走向了平庸甚至偏执。比如“文章赏析”题,刚出现时它确实是试卷中的一大亮点,而且被固定下来。其实,就在此道题出现以后,就有省外专家认为:“湖南卷删去语言应用题,把分数加到现代文阅读的鉴赏题上,这种内容取舍和赋分配置,在今年16套试卷中是绝无仅有的。过分强化文学鉴赏的考查内容势必淡化语言实用交际功能的考查”。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忽视语言的日常实用功能和交际功能,一方面未能充分体现新课标设定的相关原则;另一方面,从考生作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考生的语言应用的规范意识正在弱化,形式主义文风明显抬头。而从其他省市继续保留的语言应用题看,由于密切联系时代和社会,近两年这道题又成为了许多省市语文卷中的亮点之一。再比如作文题,限制文体也是2005年以后湖南卷的显著特点,2007年全国18道作文题中也是独此一家。限制文体对于反拨话题作文导致的文体失范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限制文体的局限性以及作文题如何落实文体的要求却未能引起充分注意。事实上,关于“记叙文”或“议论文”等文体分类只是中小学的一种教学分类,而不是从写作实际出发进行的分类;用这样的文体概念衡量考生作文,就不得不放宽为“以议论或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这样一来,对于文体的规定就不如直接落实为对表达方式的要求(如台湾作文题)。
此外,与一些沿海省市相比,湖南卷在贴近新课程标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方面比较欠缺。湖南卷科技文阅读选文一直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都在生命科学范围内),而且是比较纯粹的论文,学术性较强,相比之下,沿海地区的这类试题大都淡化了选文的科学性,而突出时代性和人文性,比如2007年广东卷的选文是国内学者写的一篇社科文《创新与想象》,上海卷是一篇介绍包豪斯艺术学校的文章,浙江卷的选文探讨琵琶的乐音,兼具科学认知与审美鉴赏……概括起来,2007年全国18套试题中,超过70%的科技文阅读选文具有较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时代气息。与大部分省市的富有成效的创新相比,湖南卷在这道题上所体现的惰性令人惊奇。
2007年的新课程考试大纲特别强调“时代性与实践性”,创新意识比较强的其他省市命题组也是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功夫;而从湖南卷整套试题来看,这一点几乎难觅踪影。多听取一线老师建议,了解学生学语文的现状,虚心学习外地命题的先进经验,是湖南语文命题组必做的功课。
三.湖南卷的变化及命题走向。
2007年湖南高考试题中也有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地方,这些“变”与“新”,当然也有失误之处,但更多的是成功转换,是可喜的进步。
这些变化反映了命题组的一些新认识,其中蕴含了某种走向,值得深思。下面根据各大题模块加以解析。
1.“语言知识及运用”题。与2006年湖南卷相比,第1小题将原来的在语境中辨析语音的命题形式改为传统的词语辨音形式;并增加一道语用题(第5小题)。第1小题其所以要改回来,是有专家提出只考四个字的语音太少了,所以还是恢复到传统的四组16个字音。增加一道语用题则是考虑到2005年湖南卷删掉了原来全国卷的语用题后,言语交际的能力点未能得到考查,加上这一题尽量弥补两年来忽视语用的欠缺。
2.“文言文阅读”题从先秦选材,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尽管加了几个注释,但出自《韩非子外储说》的这几段文字还是超出了“浅易”的要求。出于难易度、区分度的考虑,湖南卷选文可能还是会回到唐宋及以后。至于在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主观题型,则是大势所趋。将来还可能加大主观题分值,增设断句、古文常识等考点。材料也可以由一篇改为两个文段等等。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五
古典诗歌鉴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六
20的春天这一场经历,显然不是平坦的,如同命运行走时遇到的那些艰难险阻,需要一种强大的生命精神,才能够支撑与改变。它更是一种个人品格的情怀历练,而这种情怀在东方传统文化美德范畴内,是一种担当与光芒。
面对生活的突如其来,是激发对生命价值的再一次思考,是重建对于生活的信心,是一颗心对于美好重新认知。美好在哪里?它的美好就在创造奇迹,就在于拉近人与人、心与心的距离。
经过生命的光阴,没有败给生活的故事、情节和遭遇,没有败给困厄的磨难、曲折和苍凉,经历生活的波折跌宕,承载的也不是叹息,抱怨的也不是遭遇,感叹的也不是失落。
因为热爱,人格成为一种光辉;因为热爱,情怀成为一种光芒;因为善待,情操成为一种光亮。终究要成为一种精神,终究成就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超脱、坚定、豪迈,而且为此付出生命所有的情怀,努力活成了一个内心可以欣慰、生命可以坦然、对待世界可以呈现从容的生命形象。
人海茫茫,每个人都秉持着善良的信念、生命的信心,让所有的美好与明亮成一片海洋,让所有的信念链接成一种枢纽,让所有的祝愿成为继往开来的生命光环,延续,生生不息,光明灿烂。
就算是在风雨中奔跑,那么也跑出风雨中的洒脱、豪迈和心底的更加明亮;就算风雨加身,也要扛起舍我其谁的担当与责任,活出生命信念的阳光灿烂。经历生活的磨难,没有辜负对时光的热爱,没有辜负对生命的热爱,没有背离对别人的热爱,这是一场力量的接力、信念的拥抱、美好的承载,这是对生命价值最真诚的赞美。
经风雨,见心地,永远不是旁观者;经世事,历胆魄,认同生命的信心与力量。做一个不惧风雨的人,做一个面对风雨、能够善加对待,积极化解的人。经风经雨才能历练志向,经历磨难辛苦才能淬炼心智,经历艰难和麻烦,才能历练自我的选择和内心的靠岸。
岁月付我于风雨,我付岁月以高歌;岁月付我以艰难,我付岁月以拥抱;岁月付我以嘲笑,我付岁月以点赞,经过这段不平凡的时光,传递人心的温情与力量。
2020年春天的这一场考验,注定会汇入华夏精神的时代洪流与时光进程的生动画卷,也必将成为华夏情怀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给未来世界带来福祉与思考。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七
4.培养反向思路,换个角度能让你的文章先声夺人。当然,要在言之成理的范围内;。
5.培养在作文中驾驭情感的能力;。
6.多看看《荷塘月色》,多体会修辞的运用;。
7.不要以为名著读得多就等于语文学得好;。
8.看看小小说,试着写两篇。小小说惜墨如金的精简能让你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
9.多记两首诗,尽量用诗人的角度理解诗歌;。
10.早上大声朗读课文,不仅是用声音,还要用心读;。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八
在高考志愿填报的过程中,许多考生面对众多的专业会无从下手,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选择。填报师建议广大考生先根据自己选考的科目确定学科的大体方向,选择自然科学类或人文社科类。
2.选择报考专业。
根据考生框定的大体学科方向,可以再具体细分选择想要报考的专业。自然科学包括理、工、农、医类的专业,人文社科包括经济、历史、政治、文学等类的专业。
3.分数定位学校。
考生根据高考成绩位次排名,框定学校的选择范围。框选好后再根据自身的专业选择等情况进行筛选,排除那些不符合的学校。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九
平行志愿是指在某个规定的录取批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但有先后顺序的院校志愿,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实行平行志愿前,采取的是志愿优先的投档、录取原则,简称排序志愿。
平行志愿对于整体考生是“分数优先按志愿,分数相同看科目”;而对于单个考生则是“逐个检索,一档一投,能投则投,投后不检,无投再检,检完则完”的投档原则和操作步骤。
在填报平行志愿之前,考生和家长应该提前掌握好各高校及专业的详细信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考生应该对于全省的投档线、心仪的学校及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以及考生的成绩在本省的排名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考生可以填报4个学校,每个学校可以填报6个专业。在填报志愿时,注意院校和专业代码一定要准确。
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把第一个学校填的稍微高一些,第二个和第三个填和你成绩排名差不多的,第四个可以填的稍低一些,这样可以保底。这样拉开梯度,有利于避免落榜。
3、每个省份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多少学校,都是不一样的。有的省份可以填报1-6所,有的省份则是可以填报1-10所。
但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学校要认真挑选,最好是在自己分数线内的学校,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保证被录取。
如果考生填的是一本志愿,在填完之后,可以继续填报二本志愿填报,可以选择填报也可以选择不填报。如果考生填报的二本志愿,在填完之后也可以继续填报三本的志愿。
高考结束后该如何估分。
1、参考平时成绩。
高中的学习是没有必然性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考生高考成绩都是和平时差不多的,当然不乏发挥好的和发挥差的考生,所以估分的分数大部分都是和平时成绩差不多,估分可以参考平时成绩。
2、对照答案估分。
高考结束后几天教育部门就会公布高考试卷的答案,估分肯定是要参考答案才可以估分的,估分的过程中尽量要保守一点估分,对自己做的模糊的试题尽量不要太乐观,这样等成绩下来不会让自己太失落。
3、语文估分。
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是最难估分的,语文中不仅有写作这一项,而且有很多的阅读理解等,但考生也不要太过担心,语文成绩是最稳定的一门课程,所以对照好选择题基本就可以参考你平时的成绩了。
4、到学校估分。
很多学校都会组织考生到学校估分,这是因为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估分参考意见,所以考生有时间还是尽量去学校进行估分。
5、估分尽量估低。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十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十一
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需要考生们平常多做题多练习。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成人高考高起点大学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预祝考生们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 “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注: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的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比较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4分)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十二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技巧: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2.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1)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2)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3)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3.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答题技巧: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4.文言文翻译。
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没有哪一位阅卷人会在空白处打对号的。所以那些杠杠框框该填的必须填上,不论自己答对还是答错。
答题技巧: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十三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答案】1.b2.c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使得……”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第二段说的是“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无法说明是“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且“最重要的现象”错误,文中说的是“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选项忽略了“之一”这一词语,夸大其词。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是从经典作品的魅力到阅读经典,再到成就今典,并非是论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错误,“不再是……而是”改变了文章的意思,第四段说的是“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文中是“不仅仅是……,还将是……”,两者都包含。c项,“如果……就”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第五段只是说“‘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文中说的是“需要……”,但并非这样做了就一定能避免。d项,“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最后一段说的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选项把“技术发展”换为“知识更新”。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也出生在棣花的这片土地上,人因为贾平凹而来棣花,因为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为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说要去看看棣花的荷,于是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原来,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济南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这样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确实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像,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着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在这里,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也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作者没有去棣花观荷,认为棣花的荷花是个传说,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c.看到棣花的荷塘,让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5.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6.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十四
1、保证升学。应以保证被录取为首要目标,平时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又渴望升学的同学应优先考虑这个原则。
2、就业优先。对于有希望升学的同学,应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考虑到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尊重人性。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出于自身实际,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发展能否与所报志愿相匹配。
4、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填报志愿很重要的因素,它关系到考生能否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家庭条件不富裕的考生,应总体权衡那些学费相对较低的师范类院校或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体制比较完善的高校就读。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十五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a.b.。
c.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十六
1.加强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细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
2.吃透题目要求,严格按要求答题。
3.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区间,有时阅读区间跨度比较大,注意筛选、截取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精心概括,合理重组,必要调整,适当转换。
4.答案要完整,用词准确,所组句子要文通字顺。
5.根据命题者设题“由浅入深”的特点,后面的题目可能会为前面题目作注脚。
6.在不限定字数的前提下,根据所赋分值的多少,所留空间的大小作答,注意采点答题。
7.答案书写虽不赋分,也要认真。一般阅卷老师不会仔细琢磨你的答案,只有让他们速读时一目了然,才不至于丢失冤枉分。答案要做到每一句都有依据,有出处,万不可凭想当然,率性而为。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十七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a.b.。
c.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文档为doc格式。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十八
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寻读与略读不同,略读时,读者事先对材料一无所知,而寻读则是在读者对材料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对于某一个具体问题,读者可以采取寻读的方法来找到答案。寻读既可以保证阅读的速度,又做到准确无误,所以寻读技巧也很有实用价值。
扩大视距提高语文阅读速度。
扩大视距,提高整体的认识能力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把一些短语或短句写在卡片或其他小纸上,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眼前扫过,然后说出短语或短句的内容;也可以把一些字数相同的短语或短句放在一组,按照字数由少到多的顺序逐组排列,依次练习;另外,还可以把一篇文章提前用铅笔圈出一些短语或短句,以圈好的单位进行练习,以扩大视距,提高自己的整体认识能力。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十九
【谋篇布局】。
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写作在确定了立意和题目后基本相同,但材料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在开始引题方面以定要结合材料,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引”、“析”、“提”、“联”、“结”
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
引述时应注意:
(1)、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2)、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4、“联”--材料作文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而要联想联系,论证论点。“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考生可以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陈少华语),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完成材料作文的'写作,学生常患两种毛病,或照抄原材料列于文首,或对原材料随便提及几句,有的甚至一句也不提。材料作文意在让学生在原材料中提炼观点,如果不作引论,不叙原材料,不分析原材料,习作观点横空出世,就会使人摸不着头脑。因此考生要抓主原材料的重点信息在简洁的引论中展开“是什么”的问题,接着“为什么”的探究中层层深入论证或展开记叙,最后从“怎么样”的角度明确方法或升华主题。(冠华作文网)。
【写作范例】。
让未来记住今天。
被人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一百年前生活的社会我们也许已经无法感知,但我们都知道这位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是在怎样清贫艰苦的环境中奋斗的故事,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当我们探寻他们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的动力时,居里夫人的那句话仿佛又响起在我的耳旁,她说“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是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活在哪个时期或什么样的环境中,要想过的“有趣而且有用”在于我们个人的内心世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我不知道屈原是否抱怨过他生活的时代,当楚怀王不再相信他的时候,当他的祖国抛弃他的时候,走到汨罗江边的诗人的心中已经对未来没有了期许,但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今天还回荡在时代的天空,屈原让未来记住了他。比屈原稍早一些时期,在泗水的岸边埋葬着一个中国乃至于世界伟大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个曾经是管理仓廪和放牛羊的小官,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十五即“志于学”,周游列国,推行“仁爱”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今在全世界有一百多所以他名字名命的学院,他就是孔子,“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和沟通着世界与中国的桥梁。这个早年丧父,家境衰落的没落贵族子弟孔子不知是否也曾抱怨过生活和时代对他的不公!,但孔子让未来记住了他,这位对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吧!--但丁。
余秋雨先生曾所说他最想生活在魏晋时代,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人物,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陶渊明。发现一片“世外桃源”,那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座寺院敲响的晚钟,在山中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一汩汩清澈的流水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暮霭中天边的飞鸟依恋着旧林,回归的浣女在竹喧中隐约可见,相信你你一定能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需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留下我们的足迹--拿破伦一世。
我们不能挽留昨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定未来,但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今天。
每个时代里,都有那么一些守候自己信仰的人,从而留下了他们坚韧的足迹。这些被称为“孤独的舞者”的舞姿也成了无数后人所敬仰的姿态。史铁生不能走路了。于是他与北京地坛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读书,看日出日落,他说:“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地坛公园弥漫着沉静的光芒,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了这样一处安静的地方,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的身影,对这位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的青年,时代没有特别眷顾这位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的伟大作家,读罢他的作品你会从他睿智的言辞中感到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史铁生走了,然而他的足迹是那样的鲜明,史铁生也让未来记住了他。
正如一位哲思的人物说过“时代不是从青天上叮当一响掉下来的,是无数的我的呼吸与湮灭铸成的”,如果有人问我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会说我愿意生活在“我的时代”里,在一个时代里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今天,让未来记住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