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现象篇一
化学这门自然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的炼丹炼铜到现代的纳米材料,无不体现着化学的应用价值,化学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说,化学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将生活中的化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这样学生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化学教学的发展。
在讲解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时,引入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的是固态有机化合物在受热时融化成液体,同时液态的有机化合物在受热时气化成蒸汽进而燃烧。在讲解碳酸钙的知识时引入明朝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句诗词讲述的是石灰石在煅烧的作用下受热分解成氧化钙,氧化钙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又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这些诗词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十分熟悉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再次提出,新旧知识相互交融,降低了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讲卤素单质氯气的性质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喝刚烧开的水时,有的时候会闻到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明白那是氯气的味道,这能够很好的引出氯气的物理性质。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个小调查,让学生到自我家附近的超市调研下漂白液、消毒剂的种类,然后回家和家长讨论各类漂白液、消毒剂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氯气具有漂泊的性质,同时顺势提出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经过这样学习,学生不仅仅清楚明白氯气的性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本事和分析本事。
在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的资料时,带几根铅笔进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上的标志,并思考铅笔上h、b的含义。铅笔芯是由石墨和黏土混合制成的,当黏土含量较高时铅笔芯硬度增大,反之石墨的含量提高,黑色增强。h代表铅笔的坚硬程度,h值愈大,铅笔愈坚硬;而b则代表黑色的深度,b值愈大,则铅笔愈深色。这样,学生能深切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化学,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食品本身就是物质。在讲解盐、电解质的知识时,让学生在能够时间搜集关于盐的知识。经过这种方式,学生明白食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调味品,更是调节人体机能的一种电解质。如果人体中缺少了盐分,人就会头晕、全身泛力、不思饮食,长期下去就会引发许多水肿等疾病。电解质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资料,把生活中的化学带入课堂教学中,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讲解酸的资料之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于醋酸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家里烧一个加了醋的菜,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酸的味道。在课堂中,讲述醋具有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有利于消化;在流行性感冒时,可在家里喷点白醋,这样能够起到杀菌的作用,防止感冒传染;有时候不细心把小鱼刺吞入喉咙,能够喝点白醋使鱼刺软化。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提高生活本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化学知识已经渗入到我们日常的吃、穿、住、行中了,教师要善于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融入到化学教学中,传播化学的正能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化学教学的发展。
生活中的现象篇二
在我的周围已有太多与现实相违背的事情,这些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说真的我实在搞不清楚,可能与现代人的思想有关吧!
在我的生活中,我很多时候都被“人缘不好”所困,有时候我在想:我真的是什么都不如人,连人际关系都不行吗?可渐渐的我想通了:其实不是我的人缘差,只是我与他们不“同流合污”罢了,因为他们处的都是一些带着他们吃喝玩的狗肉朋友,到正经时候只会找借口逃避不会给予一点帮助,可想而知,这样的朋友还不如不处,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有福同想,有难同当,互相帮助,共度人生的红颜知己。
在学习的管理中,我发现负责的人反而成了被攻击的对象,被批评的对象,而不负责的人却成了大家喜爱的“明星”,唉!真是事实颠倒,这样以后还会有人负责吗?即使有人想要负责,也会在周围人不负责的思想影响下改变自己认真负责的思想,不是吗?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一些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的方法,另外教育那些负责的学生应该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不放弃,永远相信自己总会得到别人的肯定。
在学习上,为什么学不好就要被嘲讽呢?难道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聪明智慧,每个人都可以做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总有人要做默默无闻的平凡人,不是吗?因此我想劝全世界爱嘲讽的人就此停手,也想鼓励被嘲讽的人不灰心,不气馁,乐观开朗的过自己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生活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我们不能做一个别人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人,我们要做自己的主宰者,理智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不被迷惑,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最主要的是教育部门要重视对老师的教导,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这只是在我生活中的现象,只有一部分,但我希望这些现象能够快点消失。
生活中的现象篇三
一说到化学,很多人都立即想到:在中学或大学课堂里开设的化学课程;或认为“化学”是那些化学家、科学家们的事,与我无关。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比如钢铁生锈、物体燃烧、蛋白质使人中毒、酸雨……等等都属于化学现象。
那么,什么是化学呢?通俗的说,就是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化合成另一种具有新的特性的物质的现象。
例如钢铁生锈就是一种化学现象。众所周知,一般的铁器,放在一个潮湿、通风处,过不了一、二个月就锈迹斑斑的。你能够到博物馆去看,那里陈列的铁器没有一个不是铁锈斑斑的。铁之所以会生锈,是因为它的内部包含杂质碳,而碳与空气中的氧在常温条件下会发生发应。在水(空气中的水蒸气)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氧便打进铁的内部,与铁化合成另外一种物质——四氧化三铁。水是使铁生锈的罪魁祸首。化学家以往证明:铁放在绝水的空气中,几年都不会生锈。如果把一块铁放在煮沸的、全封闭的蒸馏水瓶里(瓶里无空气),也不会生锈。仅有当氧气与水结伴同时向铁进攻时,铁才会生锈。另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铁里也会使铁生锈。铁锈又松又软,像海绵一样会不断吸收水分,使铁生锈面积不断增大。锈蚀速度不断加快。我做过实验,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竟比原先的几倍还大。某些金属与也会生锈(即“氧化”)。如铝锅,使用久的后,其表面光泽会逐渐消失,被一层“铝锈”所覆盖,这“铝锈”就是氧化铝——是铝与空气中的氧起了化学反应作用后而构成的。为了减少铁生锈,冶炼工人就把经初步炼制的的普通铁又经过高温加氧冶炼进一步除掉生铁中所含的碳。经过这样的冶炼的铁在性能上,在防氧化反应上比原先提高了。这时,铁就成了“钢”。
人们已经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保护钢铁。最普通的办法,是给铁穿“衣服”——在铁的表面涂上油漆或镀上别的不容易生锈的金属。例如小汽车上就穿着一身闪闪发亮的喷漆;暖气管上涂了铝漆;做罐头用的马口铁镀了一层锡;白铁皮表面镀了一层锌等等。其目的就是让钢铁与水和空气隔绝,使其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原先,物体是否燃烧,除了需要空气(氧气)外,还需要有一个温度界限,称作“燃点”。即到达了必须的温度,物体在没有火种的情景下,也会燃烧。干燥的纸张、树木燃点很低,在高温中就很容易无火自燃,上头的案例及森林火灾就是这样产生的。
物体燃烧看起来和化学毫无关系,其实关系却十分密切。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现象:是物质在高温中与空气(氧)发生氧化,生成另一种物质(如二氧化碳)。在氧化反应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热能,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火苗。纸张、木材、树叶所含中碳在高温下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叫做二氧化碳的气体物质飘散到空气中不见了。所以,汽油燃烧后就没有了;纸张、衣物、木材燃烧后只剩下少而轻的灰烬。这些灰烬是物体中所含的不能与氧发生反应的其它杂质。煤、汽油、衣物以及其它物体燃烧的情景也与此类似。
明白了燃烧的原理后,人们已想出各种办法来防火灭火。比如用耐高温的防火材料来建房、做家具;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等。如果你在炒菜时,油锅因温度过高而燃烧,先不要惊慌,只要顺手将锅盖立即盖上,油锅的火就灭了。如果电器因老化、短路而发生火灾,也不要害怕,立即用厚棉被捂上着火的电器就能够灭火了。请你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油锅着火用水浇会使火更旺;电器着火用水会伤人)。
人们使用的火柴在摩擦中无火自燃也是一种化学反应现象。在火柴头里有硫磺颗粒和火药等物质。“擦皮”是用粗糙的纸涂上一层磷而成。硫磺、火药、磷等都是燃点很低的易燃物质。取火时只要将火柴头在磷纸上用力擦划一下,这时磷与硫磺因摩擦而产生高温,木棒便会被点燃。但以前的火柴梗在墙壁上也能擦着,是不安全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的火柴就是这种火柴。
你听说过人吃了干净、卫生的食物也会中毒的吗?其实,这也是一种人体化学反应过分剧烈而产生的不幸现象。
举个例:1945年,关在希特勒集中营的人获救了,受到盛宴款待。之后没几天,这些人中不少人却奇怪的断送了性命。
上例事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必须的营养之一。蛋白质是属于氨基酸的一种。氨基酸在人体消化吸收过程中,都会释放出一些有毒的氨来。健康人的肝脏有分解有毒氨的功能,所以不会中毒。而长久饥饿和有心脏病的人吃太多高蛋白质食物,肝脏负荷大大增加。蛋白质和糖、脂肪不一样,剩余的糖和脂肪会变成人体的一部分储存在肌肉里,可供慢慢使用。而蛋白质却不一样,它在人体里只能消化而不能储存,它都要想方设法变成氨基酸而分解出氨来,分解出来的氨超过了人体正常需要量时,人就“中毒”了。人体肝脏解毒过程就是或人体中毒就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化学过程。
在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和动物体内的消化过程都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300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叫海尔蒙的科学家用杨柳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烤干的泥土用秤称了后装在一个木桶里,把要种的小树苗也称了重量再种植在木桶里。然后每一天只浇纯净的雨水,不施一点肥。五年后,海尔蒙把长大的树苗从木桶里拔出,弄净根上的泥土。用秤一称:比五年前刚种时增加了382千克。他又把桶里的泥土烘干了再称,结果只比原先减少了0.1千克。从而的出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仅有很少的部分来自泥土,绝大部分是靠自力更生“生产”出来的!
那么,植物是用什么来给自我生产长身体的营养呢?之后,经过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最终弄清了其中的原因。
原先,植物是用自我体内的叶绿体来加工自我为“食品”的。每株植物的体内有无数粒叶绿体。每一粒叶绿体就像一个加工厂,将从根部吸收的水和从身体气孔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原料。在加工厂里,在太阳的照射下,合成供自我长身体用的养料(如淀粉等)。同时还向体外排出一种副产品——氧气。这个过程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种复杂而精细的化学反应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仅为它自我制造了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供给了养料(如粮食、蔬菜、水果、木材、药物)和氧气。能够说,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没有人类和各种动物!
我们人类生长、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就是糖类。这些糖类主要是从植物的淀粉中来。人体要把植物的淀粉转化成自我需要的糖,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化学反应过程。面粉和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我们在吃饭时,口腔里会分泌出唾液,唾液里就包含一种消化食物的酶。这消化酶与食物的淀粉相遇后,就把淀粉转变成了另一种物质——葡萄糖。
在人体里,对其它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消化与吸收,也需要化学反应的参与。否则,虽然饱食终日,但也是会活活“饿死”!所以,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人体就是一座小小的、十分精密的化工厂!
大家都明白,人在剧烈的运动后,会出现疲劳的现象。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疲劳和人体的化学反应有关系。汽车、摩托车等机器要开动起来,就需要能源——汽油或电流。而人体这台活着的“机器”,在生命运动中,也需要能源来支持。即人体要把从食物中获得的糖与脂肪作为人体机器运转的“能源”。平时,这些能源被“燃烧”(即糖与脂肪与体内的氧发生氧化反应)变成能量后,就充斥身体各部分,人就会感到精神饱满,刚健有力。但人在很多的、剧烈的运动中消耗很多的能量。而人体这台机器又来不及将糖和脂肪“燃烧”,能量供不应求。这时,人就会感到疲倦了。
所以,那些体质虚弱或重病入院的人,医生常常要给他的血液里注输葡萄糖溶液,用以增强抵抗力,维持生命活动;而那些体质肥胖、臃肿的人,医生又常常叫他们多做运动,以求减肥、美容。其科学依据就在于人体内部的“化学”工作原理。
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如物体褪色、建筑物被腐蚀、人们用洗衣粉、清洁剂洗涤衣物、器具时,都有“化学”的参与。所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应当对“化学”有了初步了解了吧。化学世界是形形色色的,发展是永不停息的,以后有更加多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生活中的现象篇四
这是由于热胀冷缩,保温瓶多少会吸入部分冷空气,但是瓶中都是热水,盖紧瓶盖后冷空气变热会膨胀顶起瓶盖。
水的热胀冷缩
对于一般物体,热胀冷缩是成立的。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动能增加,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增加,所以表现为热胀;同理,当物体温降低时,分子的动能减小,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减少,所以表现为冷缩。但也有例外,比如说水,这并不是说热胀冷缩对水不成立啦~!而是水中存在氢键,在温度下降情况下,水中的氢键数量增加,导致体积随温度下降体积反而增大。根据物质粒子最小的原子结构来看,物质的热胀冷缩应该是由物质原子的内部加速运动形成的。从原子的内部结构来讲,当原子受热后,核内质子和中子以及核外电子呈现为粒子运动的加速状态。
首先来说,由于原子核的自转以及电场的作用,牵引了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做公转运动。原子核的自转速度决定着外围电子受离心力大小的变化,这也决定着原子内核与电子层轨道之间的距离和电场的高低。只有原子核的自旋和外层电子的公转受到外部能量的激发,才会构成原子内部的离心力和电场力的变化,从而也就体现了物质热胀冷缩的自然现象。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也提到了关于对原子的热能和光能的激发作用。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层之间的电场距离是随温度变化的,也是一种变量状态。物质受外部能量的激发可使原子的内部产生动态变化,原子核的最外层电子最容易受到能量的激发而成为飘逸的自由电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等离子态,上述的两个条件是必备的。
生活中的现象篇五
1、物理学研究:物质、能量、作用力、波、粒子、场、时间、空间等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2、心理学研究:欲望、感觉、知觉、认知、语言、思维、意义、意志、情感、情绪、动机、观察、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心情、心境、个性等心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3、如果我们用“奥卡姆剃刀”对人生宇宙现象做一个极简分析,一通李逵式的胡乱“咔嚓”下去以后,剩下的无非就是一个“心—物关系问题”(我们的教科书也把它当做“哲学的基本问题”);繁芜的理论体系可能就剩下“物理学”与“心理学”(当然现在的“心理学”只是勉强一用,它离“心的研究”相差甚远)。其它的问题、其它的理论,都是从“心—物关系”这个极简结构中派生出来的。
5、所以,我们提出一个简单的对治方法——“物理学现象还原”。“物理学现象还原”讲的是:尽量把生活中“复杂的心理纠缠问题”分解开,剥离出“简单物理学现象”;不要把“多余的”心理因素如选择性的观察、注意、记忆、认知、情绪、想象、概念等附加其上,关闭“意义的无限纠缠”通道。这个方法的要义,是不使我们陷于人为的复杂性纠缠。这里需要另一把“奥卡姆剃刀” ——智慧剃刀。
6、所谓“简单物理学现象”,即单纯的物理现象、事件、事实,及其简单的因果关系。如:一个杯子不小心掉地下了,碎了;关上门,发出“砰”的声音;地面有水,“噗呲”,滑了一跤;家里人说话,随嗓门大小而产生不同的声波震动和传导,等等,如此而已,只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的因果关系,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不必附加心理活动过程。
7、更多的生活现象,是以“简单的物理学问题”为内核,加入了另外一些东西,如化学的问题、生理的问题、心理的问题、语言的问题、伦理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等,显得稍微“复杂”一些,但总有“简单物理学问题”可供复原。例如,身体上的问题虽然属于生理学或医学,但一些最简单的身体现象也可归于“简单物理学问题”,或者可以做物理学类比,如:肚子饿了,会有饥饿感,产生求食欲;肌肉连续紧张,会造成疲劳。如此而已。
8、“简单物理学问题”经常会被夸大成“复杂心理学问题”。夸大的机制在于“意义”的编织、生成。打一个比较粗鲁的比方(之所以要“粗鲁”一些,目的在于消解意义编织、心理构造的“精致性”、“高雅性”、“权威性”,这还是为了“物理学现象还原”的需要),某个人在你周围搞了一个小动静,从“简单物理学现象”来讲,就是在你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声波震动和传导现象,被你的耳朵听到了;顶多加上一点化学反应,产生了某些气味,被你的嗅觉捕捉到了,如此而已。但我们一般不愿意停留在“如此而已”;我们通常会加入“意义”的编织。这就开始麻烦了!经过“意义”的考量,我们会形成一系列“有关小动静的意义分类”,如“物理学小动静”(只是单纯机械响声)、“化学小动静”(有混合气味)、“心理学小动静”(有某种暗示作用)、“文学小动静”(带某种修饰)、“经济学小动静(有不少潜在收益方面的盘算)”、“军事学小动静”(挑起事端,含某些威胁)、“政治学小动静”(搞人际关系,陷害人,嫁祸于人),等等。这就很麻烦了!会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所以,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知识就是麻烦”!现在知识在无限构造,世界的麻烦也在等比膨胀。
9、现在的心理学一般只涉及“心的纹理”(现象),而不涉及“心的本体”(本心)的,这是它的根本问题。心理没有心体,是无法自明、自察、自安的,它一直会躁动下去。如果没有“心学”——关于心的体相用的理论体系——的指引和规约,心理学会比较麻烦,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麻烦制造者”(trouble maker)
10、麻烦就是这个“意义的无限纠缠”!人类的通病是:善于把简单物理学问题糅上复杂心理学,经过心理学的量的极度放大、质的极度混合、时间膨胀、空间膨胀……结果把自己完全弄糊涂了,无端耗尽了时间心力,苦死了、累死了!人类的许多重要心理疾病或心源性疾病,如失眠、阳痿、洁癖、强迫、抑郁、焦虑、猜疑、刻板、自恋、妄想、受虐、社交恐惧、时间恐惧、未来恐惧……都与“意义的无限纠缠”这个发病机制有关。
11、 心理学会通过下面的途径把自己的概念无限放大——
(1) 数学心理学(量的急剧变化);
(2) 化学心理学(心理因素的化学反应、质的急剧变化);
(3) 社会心理学(空间关系膨胀);
(4) 历史心理学(时间关系膨胀)。
12、当今家长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众多家长通过“意义的无限纠缠”这个发病机制,已经造成难以纾解的“泛心理坚固连接”,无论遇到什么人、无论遇到什么事,“触目第一念”,哪哪都是复杂纠缠!念念都纠缠,念念都复杂,念念都疲惫!随便哪里听到一声小动静,都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人们无法回归于简单现象、简单生活、简单关系、简单快乐;家庭紧张、夫妻反目、亲子忤逆、众叛亲离、身心俱疲。
13、我们在家庭生活中提出“物理学现象还原”,就是为了让家长能够平息内在的狂乱和躁动,减少人为的意义附加、概念连接、心理纠缠,回归简单现象、简单生活、简单关系、简单快乐。我们对“物理学现象还原”的基本理解是:把六根与六尘相互缠绕的“复杂问题”,复原成“简单物理学事实”,复原成常识,复原成平常心。
14、我们主张“不要那么执著地盯着世界看(环境、社会、他人)”,因为你一“盯着看”,就加入了概念、期待、梦想、情绪、想象,就加入了心潮澎湃,就加入了“心理学混合物”,这就让世界变形、走样。我们主张“让世界来看你”,就是让世界自然地向你敞开,向你扑面而来。我们要在世界面前保持必要的“被动性”,这个被动性就是“无为”,而“无为”能够获得简单真相。
15、猫再能转,也转不过自己高速旋转的尾巴;人类再能思考,也思考不过自己的妄想。人类的妄想源于把自己高速旋转的尾巴当成了“发展目标”来疯狂追逐,那样就把自己跑死了。人类生于思考,死于妄想。人类会筋疲力尽地死于妄想造成的无休止旋转和复杂纠缠。
16、一切“意义”都是从“无意义”的巨大虚空背景中提取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提取“意义”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游戏方式和规则。“意义”的本质是缘起性空。所有的“意义”都是人为约定,因缘和合,构造而成,有生有灭,因而执著不得。执著“意义”经常会导致妄想。拿“意义”来编织人生是必要而有益的,它会给人生一种价值感、安定感和满足感。只是,编织需要一个限度,需要“知止”,不要编织得那么密实,那么繁杂,那么“较真”。“意义”编得太密实了,生命就紊乱了,就窒息了。
18、宇宙图像是唯心所现的,那么,能否实现“物理学现象还原”,回归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快乐,就决定于心性觉知的状态。心净则世界净;心简单则世界简单。
19、所以我们经常讲“如如不动+了了分明+心心相印=相拥而舞”的道理。这个道理讲的是:(1)如如不动:心体是“自己本有的”,恒久不变,固若金汤;(2)了了分明:心性智慧知道事件真相是什么,因果是什么;知道妄心妄念在“事件”上面加了什么,知道所“加”的那个东西固有的构造性、虚妄性;(3)心心相印:怀着这个“自己本有的”如如不动和了了分明,去印证生活中出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一切相、一切心。
生活中的现象篇六
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太阳系九大行星从里到外的顺序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肥皂泡呈现彩色,瀑布在太阳光下呈现彩虹,通过狭缝观察发光的日光灯时看到的彩色条纹,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光的干涉、色散和衍射。
冬天雪地里脏雪颜色深,吸收的光热多,比干净的雪融化地快。
我国南方有一种凉水壶,夏天将开水放入后很快冷却,且一般略比气温低,这是因为这种凉水壶是用陶土做成的,水可以渗透出来,渗透到容器外壁的水会很快蒸发,而水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改大量的热量,因而使水温很快的降低到和容器外的水温相同时,水还会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使水温继续降低。
对着电视机画面拍照,应该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从而会导致拍摄效果模糊不清晰,因此应该选择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
吊扇转动和天然气炉喷气背后的秘密
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力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生活中的现象篇七
我们学习了化学之后,很多人会发此刻我们化学现象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只是以前我们不了解。化学会设计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我们大家回家之后仔细钻研一下,会感觉自我就处于一个化学的世界中。下头就是小编为大家总结的一些生活中的化学,我们大家看看。
水壶使用时间长了会构成一层水垢,水垢的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向水壶中倒入一些醋,浸泡一段时间水垢就溶解了,这是因为食醋中的醋酸能够和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反应,使它们转化成易溶于水的醋酸钙和醋酸镁,从而除去水垢。
(1)大家都吃过馒头,馒头松软可口,这其中可少不了碱面的功劳。碱面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钠。面粉发酵产生的有机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从而使馒头松软多孔。如果面粉发酵不够充分,产生的有机酸就少,这时能够用小苏打代替碱面,小苏打的化学成分是碳酸氢钠,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比,碳酸氢钠消耗的酸少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所以使用碳酸氢钠能够在有机酸较少的情景下产生足够多的二氧化碳。
(2)在洗涤剂被很多使用之前,人们在厨房里用碱面去油污。油污的主要成分是一些油脂,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油脂在碱性条件下能水解。
(3)在厨房中对能够用煮沸的方法一些餐具的消毒,这是因为加热能够使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发生变性从而失去生理活性,这样细菌和病毒就被杀死了。
(4)用来盛装食品的塑料袋应当用聚乙烯塑料,不能用聚氯乙烯塑料,鉴别这两种塑料的方法:取一块塑料点燃,有刺激性气味的是聚氯乙烯塑料,没有刺激性气味的是聚乙烯塑料。
(5)着着火的灶台上,滴几滴水在火上,火焰会突然旺一下,这是因为炉灶中的铁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了易燃的氢气。
上面的这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就很了解了,期望大家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发现,多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