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和总结自己的表现,不要过于主观或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结合实际例子来具体描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情况。接下来是一些成功者的心得体会和分享,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新课程标准对于方程这部分内容在本学段有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
3、了解方程的作用,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4、能解简单的方程。
在这一节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
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进一步深化,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稍复杂的方程”这块内容分三个例题,例题1:ax-b=c及其应用;例题2:ax+bx=c及其应用;例题3:ax+bx=c及其应用。这节课要思考的主要是探究学习例题1:形如ax-b=c的方程及其应用,本节课作为学生初次接触“稍复杂的方程”的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是根据题目里的已知信息列出等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稍复杂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索列方程解决较复杂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和解简单的分数乘法计算和解简单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促进知识迁移。在教学例题之前,我出示了两组简单乘法应用题的线段图,着重引导学生明确所求问题都是已知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用一步解答,并进一步明确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在例2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在汇报中明确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第一种是先求出已知是总量的几分之几的部分量,再用总量减去这个部分量,求出另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个部分量是多少。通过对这两种思路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两种思考方法的认识,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迁移。
2.注重对关键句的新旧知识的对比。在教学中,如男生有40人,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多10人;男生有40人,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多1/4;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第一个关键句用一步计算,第二个关键句用两步计算。
不足之处:
出现学生不理解题意,把整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混淆,用实际数量加减分率的现象。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
2、教学目标。
(1)本节课在已经学过分数应用题和会解决基本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2)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慨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独思西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掌握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合作、提问、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本节课中完全掌握新知识,并能独立解决百分数问题实际,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三、说学情。
本节课我采用复习导入法,这样能够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熟悉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爱思考、探索的习惯,充分发挥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
四、说教学程序。
(1)指名上黑板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集体订正。
设计理念:能够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熟悉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主动探索。
(1)出示复习题,并把以知条件4/5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改成80%,并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设计理念:直观地表示出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熟悉感推动学生的求知欲。
(3)提出要求:你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吗?(学生画线段图,一位同学板演。全班交流画线段图的情况。)。
设计理念: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列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4)探索、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指名回答,并板书)。
女生人数+男生人数=美术组总人数。
单位“1”的量是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女生人数是80%x。
(5)学生尝试练习,一位同学板演,交流计算结果,并检验。
解:设男生人数为x人。
x+80%x=36。
1。8x=36。
x=20。
80%x=20×80%=16。
答:男生人数是20人,女生人数是16人。
学生尝试检验:
检验:36—16=20(人)或16+20=36或16÷20=4/5。
设计理念:通过检验,不仅让学生知道答案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沟通相关百分数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3、巩固扩展。
(1)完成“练一练”1和“练一练”2。
设计理念:通过解题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并体会列方程解问题的思考特点。
(2)完成练习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最后让学生认识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整数、分数表示与用百分数表示,在本质上是相同。因此,解题时思考方法与解答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相同的。
设计理念:通过对比练习,帮助学生沟通百分数问题与倍数、分数问题之间的联系,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结够。
4、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省略线段图。
女生人数+男生人数=美术组总人数。
解:设男生人数为x人。
x+80%x=36。
(1+80%)x=36。
1.8x=36。
x=36÷1.8。
x=20。
80%x=20×80%=16。
答:男生人数是20人,女生人数是16人。
检验:36—16=20(人)或16+20=36或16÷20=4/5。
l六、设计理念:
让学生直观感受,能直接理解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潜力。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特点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学习活动。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中,我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练习设计充分体现开放性。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例5是已知朝阳小学美术组的总人数,以及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对题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合适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中,我进行了铺垫。我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改成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后,让学生方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说单位“1”是哪个,怎么找,解方程后要注意什么。然后将题目改回“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让学生尝试。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仅有两人做错。一问,学生齐答:“80%就是,跟刚才的题目一样的。”
哈哈,以不变应万变。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其实,这不仅是学生,就包括我们成人在内,在遇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时都要认真考虑如何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有必要帮助学生一步步突破这种用方程解答含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的难点。而在这一环节,我觉得我做得非常到位,我设计了一个“这道题中应该把谁设为未知数x,试着列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这样一个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重难点,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因为他们知道怎样正确设未知数,就能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了。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和倍(差倍)实际问题。可以说他涵盖了此种类型应用题的全部正确过程。因为难点突破的比较实在可行,学生印象扎实,学生当然消化吸收得好。我想:就是学困生虽然一时理解不上来,但他课后一定会慢慢回忆起老师一步步引导的过程,从而解决问题。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
(1)设未知数。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
解方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一、情景导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课件出示: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山羊、小猴、小狗、小兔在做游戏)。
让学生猜测如果让山羊和小猴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结果。
(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出现跷跷板不平衡的画面)。
提问:怎样才能让小动物开心地玩起来呢?
学生:让小狗、小兔加入到小猴那边。
(课件演示:跷跷板逐渐平衡。并能一上一下动起来。)。
教师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时,跷跷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地玩游戏了。
[评析]:动物是学生们喜欢的形象,以故事情境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的优势,使学生初步感受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二、探究新知。
师: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平衡工具,猜猜是什么?
1、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教师向学生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提问: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2、继续实验,自主发现。
1)分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每个小组发一些有重量的砝码和学生自己手中的书本等)。
要求:三组设计平衡状态,三组设计不平衡状态。并据此列式。
2)、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作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平衡状态的:50+10=6050=20+书……。
不平衡状态的:50+30﹥两本书50﹤三本书……。
4)、学生动手把不平衡状态的天平调平衡并列式。
50+30=四本书50+10=三本书。
5)、师生一起把书用字母代替:。
3、整理分类,认识方程。
1)、学生把上没面的式子进行分类。
2)、让学生明确:像这些含有等号的式子都是等式。(板书:等式,标出大集合圈)。
观察右边三个等式与左边一个等式有什么区别?
学生很快明确:右边的等式里都含有未知数。(在等式前面板书:含有未知数)。
教师。
总结。
:我们把右边这三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学生齐读方程的意义,同桌互相说出一个方程。
[评析]:这部分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分类、交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初步渗透了数学中的集合思想。
三、
巩固拓展。
课件出示两个小动物争吵的画面。
小狗:我知道了,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小兔:不对不对,应该说所有的等式一定都是方程。
判断谁说的对,并叙述理由。
四、总结。
学生阅读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1题。
1、利用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生活是兴趣的源泉,体验是主动参与的动力。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加入了学习的热流中来。教学当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关注情景教学。
在本节课中,将枯燥的方程概念融于浅显生动的情景中。导入利用小动物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背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对天平的所有情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天平称重的实验,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了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识。
教学反思《方程意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