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写总结需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避免使用太过复杂和晦涩难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总结是沉淀思考的结果,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有详细的记录和观察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让我们在总结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成果和创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大家早上好!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资料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学资料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景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必须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经过自我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景,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终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本事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一)知识目标
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明白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本事目标
经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本事,细致观察本事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明白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难点:经过实验分析,明白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教师那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教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齐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明白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此刻,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齐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教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终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我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景,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教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经过这环节让学生明白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1、谈话:经过实验,我们明白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本人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果实累累的季节》。下面我分七部分将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以说明:
《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
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
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老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题吗?(板书课题)
2、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环节二:
活动一“感知果实”
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2、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
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活动三:“果实分类”
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参加果实大会)接着鼓励学生一起帮助苹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起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接着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
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么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起去,谁知道为什么呀。接着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
活动四:拓展活动。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
果实累累的季节
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而科学课的板书更应该是学生探究事物的参考,我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确果实的共同特征,以此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展开自主的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虽然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岩石以及岩石的用途,但对岩石风化的原因却知之甚少。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内外去搜集、去探究、去观察、去验证。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能对岩石的最终变化结果进行合理的推想,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
四、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积极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课下可让学生到图书室、上网查阅资料,搜集了解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使课题加以延伸和拓展。
带盖塑料瓶、碎石块、酒精灯、镊子、火柴、花岗岩(小块)、水、防护镜、石膏、绿豆等。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我首先出示一块岩石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它上万年前就是这样吗?那上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吗?让学生自由回答。(再集中呈现岩石图片) 欣赏后再提出问题来研究。
(二)、作出假设
(三)、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有趣的活动。
活动一:水流对岩石的作用
在这个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水流对岩石作用的模拟实验,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提醒。比如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可相机提问:你观察到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瓶中的岩石有没有变得像这块鹅卵石一样光滑圆整呢?为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岩石变化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过程。
活动二:冷热对岩石的作用
本活动也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把岩石放到酒精灯上烧,表示热,烧完后放到凉水里,表示冷。冷热变化代表的是白天和夜晚的冷热差别。在实验过程中可相机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给岩石加热的同学带好防护镜等。学生回报交流发现的问题后教师小结。(冷热差别使岩石体积收缩和膨胀,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活动三:生物对岩石的作用
在这个活动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在石膏中种绿豆的实验(课件出示图示)——向杯子里倒入石膏糊,洒上几粒绿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盘子。同学们认为几天以后会有变化吗?(发芽的绿豆能从坚硬的石膏中钻出来吗?)学生猜想后接着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学生讨论后小组领取材料,开始在石膏里种种子,教师巡视指导。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生物对岩石的作用,亲自体验观察、验证的乐趣。
(四)巩固小结
岩石在自然界当中,会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就叫做风化。
(五)运用拓展
1、自由活动
出示图片:山下的这些碎石,不断地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本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变化的最终结果,让学生推想出地球上土壤的形成原来是由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课题延伸
课下让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了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通过这一课后拓展活动使学生对岩石风化有更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在丰富视野的同时,关注与岩石风化有关的研究,把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教材分为三部分:(一)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二)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三)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这三部分对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进行的。
科学学概念:
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对人体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但有时也可能有害。
过程与方法:
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深的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选择食物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学难点:
探究怎样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课件
学生在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1、说教法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我除了采用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作适当的点拨,还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
2、说学法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主题,学生们依据这个主题,从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入手,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等形式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 一 )、我觉得这节课材料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课前的材料准备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板块。
在上课的前一个星期,我就布置学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内吃过的食品包装袋。课前,我对小组间所拥有的包装袋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和补充,确保每个小组都具有不同类型的包装袋,如,有装流质食物的包装袋,有盒装的包装袋,有罐装的包装袋等等。由于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结构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过的,这些研究起来,应该是更真实,更迫切,更得心应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设计师
孩子们在选择食品时更多的是受到广告宣传和精致包装外表的影响,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怎么办?在让学生收集食品袋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食品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仔细观察,询问家长或是上网查一查等。待到上课时,首先开一个“汇报成果庆功会”。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全面。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信息的观察、收集、整理、汇报,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装上有: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份、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内容。注意:净含量、方便撕开口、条形码、环保标志、质量合格标志等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师可做有意识的引导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装的米粉,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为这包米粉设计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创意的包装说明。在设计过程中,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亲身设计,更加有效地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问题了,提高了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我是最聪明的研究生
(1) 研究什么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要求小组内选择五种不同的食品包装进行调查,重点比较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且完成老师给的统计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填表、讨论、比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装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食品保质期的长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请孩子们品尝美味可口的达能饼干,然后,再请同学们依然是分小组来共同探讨,并把探讨内容记录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 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 作用:
孩子们在向纵深方向的观察讨论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不熟悉的配料对人体有没有害处呢?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费者
首先,通过电脑脑播放一段摆满了各种各样食品超市动画。让学生有一种亲临超市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购买欲。然后,让学生运用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知识来清除这个超市中的不合格产品,当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无产品名称、厂址及已经过了期的食品放在购物架上,以此提高学生签别伪劣食品的能力及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最后,我又要求学生根据下列情况来模拟购物:
1、一天,爸爸让小敏随自己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两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顺平去看望奶奶,给 奶奶买些食物。
3、王先生到国外探亲,想带一些国外不易买到的食物带给亲戚。
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高学生选择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能力。
结合各板块的学习,通过对内容与方法的归纳,教师的点拨,最后形成了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儿歌式的板书,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包装上,信息多,同项归类整理好。 生产期,保质期,列表收集要记牢。 细观察,善比较,食用有效身体棒。 大胆猜测勤研讨,关注科学真奇妙!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空中花朵--降落伞》是北师大版课改教材第五册第九单元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空中花朵--降落伞的发明过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观看跳伞表演十分有趣,引出降落伞是怎样发明的故事。第二部分介绍了卢诺尔曼发明降伞的故事。这一部分一样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讲卢诺尔曼从小就富于幻想,常和小伙伴们到附近的一座高塔上玩,幻想着能像小鸟一样飞上蓝天,从而产生了想飞的愿望。第二层写卢诺尔曼长大后发挥想像,敢于实践,终于发明了降落伞。
教材中有一副插图,描绘的是卢诺尔曼从高塔上往下跳进行试验的情景,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材安排,本人从三维角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这个有趣的故事,掌握文中的12个生字的书写,以及兴、系、降、喝、禁这五个多音字在文中的用法与读法。
2、学会用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说一句话。掌握沉浸、聚集、广泛、不可思议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继续学习使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大致掌握文中内容并会复述故事、讲故事,并能说说降落伞的用处。
4、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
5、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质。
6、从小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创新品质。
教学重点: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本课我安排用两课时教完,今天侧重说第一课时。
1、以题统文法: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完课题后,接着说说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疑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习作的学习作铺垫。
2、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我安排了指导学生对文章的2--5自然进行多次的品读,引导学生体会、想像在卢诺尔曼脑海中出现的意境、及其心境,品读感叹句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那我就可以飞上蓝天了。和不要说飞上蓝天,像麻雀那样从塔上飞到地面也行啊!对这两句的教学,我将采用比较法、换词法、缺词对比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卢诺尔曼心中的美好幻想,并不着痕迹地让学生体会感叹句的读法与用法。
3、举一反三法(文本扩展法):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是不有。因此,我抓住文中的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和几个比喻句进行文本扩展。如教学要是一句时,可以出示该句,而后引导学生思考补充说完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就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再过渡到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的两个比喻句时,也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表演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故事,字里行间并不是很难以理解,所以第二段的后一部分的ca88,我将采用表演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橡皮和纸张、手帕等材料,模仿制作小降落伞,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1、快速阅读法。在过完生字关后再读课文,指导学生用默读的方法,较快地把课文读一遍,而后说说文讲了什么故事,能简单复述作品的大意,这也是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的一个技能目标。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文中"沉浸、不可思议、聚集、幻想"等词语的ca88可以采用这种方法ca88。
3、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1、故事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发挥本人语言特长,为学生讲意大利囚犯拉文用雨伞越狱的故事引入,也可以用课件引入,课件的画面应是降落伞从空中落下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
2、揭题。板书课题,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而后直接切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该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句子好,有什么疑问。之后引导学习第一句"观看跳伞十分有趣,降落伞从空中缓缓飘落,好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特别美丽。",并进行文本扩展练习,让学生模仿该句说一句话。
3、学生借助课后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并画下自己不懂的字词,可以请教同学、教师或字典。
4、检查自学情况,过关课文生字的读音及部分生字的书写。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在黑板上写下文中多音字而后进行ca88。
b、词语多种形式的过关读。
c、ca88生字的书写。
难字:幻与幼进行比较。
系统字:演、沉、浸: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他们都是左右结构中含上下结构,而且都有一个"冖"。在教师示范书写后,让学生当堂进行书写练习,每字写两遍。
5、让学生用默读的方法,较快地把课文读一遍,而后说说文讲了什么故事,能简单复述作品的大意。
6、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层。出示第一层的材料,而后指导学生带问题读书,"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做到读读、想想、画画、议议、问问。
交流时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结合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对卢诺尔曼小时候的特点有了深刻了解之后,对描写其想象的两个句子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接着进行"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训练;接着让学生模仿卢诺尔曼这两句话的语气,说说如果你是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幻想,不要求用文中的句,不着痕迹地进行口语训练。而后过渡到对第一层的朗读。
7、最后小结本段的ca88,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卢诺尔曼小时候就富于幻想,从而为长大后设计第一顶降落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作业
a:向同学、家长说说自己曾有过的幻想。
b:收集自己所了解的发明、创造及小科学家的故事,在班级学习园地上交流。
c:熟读课文,向家长讲讲降落伞的故事。
d:抄写已教生字各三遍,并组词。
第二课时将进行以下ca88:
1、继续完成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的原因之二:大胆实践。
2、说说降落伞的用处。
3、完成余下生字的ca88。
4、动手实践,制作一个小降落伞,体验过程。
5、复述故事。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教材分析
科学学科是在遵循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启动的全新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亲历科学》是科学课的起始课。全课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学生常见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学习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是一个“吹纸片”的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吹乒乓球”,目的是通过完整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初步体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进行观察、实验、记录等探究活动。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情感目标:
1.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及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与他人交换意见。
2.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喜欢大胆想象,有乐于探究的愿望,能对探究有趣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兴趣。
3.感到科学课很有意思,对科学课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材料:
纸片、漏斗、乒乓球
课堂实录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science、科学课的时间了。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好吗?(好)那我也非常高兴。我希望同学们在游戏的时候不仅要玩儿得开心,还要把你的小眼睛擦亮认真观察,用你的小手做好记录,行不行?(行)
1.提问引发兴趣,鼓励学生猜想:
师:同学们看(师拿一张纸并向纸吹气)纸怎么飞起来了?
生:因为老师吹它了。
生:因为老师一吹有气了,所以纸就飞起来了。
师:那如果我拿两张纸从上面把它掰开像这样拿着(师一手拿一张纸,捏住纸上沿的中间部位,然后分开)我从上边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这两张纸是向两边分开呢?还是向中间靠拢?或者有其他的可能?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们积极发言,发言的学生都认为纸会向两边分开。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三页,看下边的猜想与假设,书中给我们写出了两种可能,你认为是那种就在后面打对沟。如果你认为有第三种可能,就把它写在(师指书)这条横线上,再在后边打对沟。下面就把你的猜想用对号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猜想与假设,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猜想纸会向两边分开。)
2.进行实验游戏
师: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同学们要像我这样拿着纸(还像刚才那样,一手拿一张)从上面向下吹气,试一试就知道了。我要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先吹,另一个人把你看到的现象认真记录在3页下的横线上,(师在书上给学生明确指出来)然后两个人再调换。为了看的清楚,同学们可以多试几次。好了,开始吧!
(学生进行实验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有一个学生拿着纸向上不停地吹,便暗暗记住了)
3.汇报看到的现象
师:谁愿意把你看到的现象说一说?
生:我看到的现象是纸向中间靠拢。(几乎同学们都说纸向中间靠拢。)
师:你们看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老师我们看到的是向两边分开。
师:那你们能给同学们再演示一下吗?
(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稍稍用些力。)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们看到纸向中间靠拢。
师:刚才老师看到那位同学不停的向上吹纸,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从下面向上面吹纸,纸会向两边分开。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都试一试。
(学生亲自体验从下面向上面吹的感觉。)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纸向中间靠拢。
生:我看到从下面向上吹,纸也向中间靠拢。
(学生在演示过程中发现,无论是从上向下吹还是从下向上吹,纸都会向中间靠拢。)
4.解释现象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把你的解释填在4页上边的方框里,然后再和同桌的、前后位的同学说说,听听他们的解释。开始吧!
(学生在书中写出自己的解释,然后和同桌的同学、前后位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要给学生稍长一点的时间,并在巡视时对语句不通顺的学生略作指导,另外还要注意有创意的想法,在发言时要给他们机会。)
师:现在谁愿意大胆的说说你的解释?
生:我认为是因为你一吹两张纸中间的空气就没有了,所以两张纸就吸在一起了。
师:看来你真的动脑筋思考了。
生:我觉得是因为他们两个是好姐妹,所以不分开。
师:你真实一个可爱的孩子,冒出这么可爱的想法。其他同学,你的解释呢?
生:我觉得这种现象与空气有关。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为什么认为它与空气有关呢?
生:因为我一吹两张纸中间的空气就被吹动了,然后就发生了这种现象。所以我认为与空气有关。
生:老师,我也认为与空气有关。
……
生:不会。
生:明白了。
师:那就把这种意思在书中记下来。
(学生在书中记下正确的解释,对于他们自己的解释,教师没有作让他们改动的要求,学生愿意保留就保留。)
1.总结游戏方法:
师:吹纸片的游戏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再做游戏,在游戏中观察现象,然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又解释了这种现象。(教师边说边板书这五个方面)
2.进行吹乒乓球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的吹乒乓球游戏,我想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步骤(指板书)照书上的样子,分小组做一做。组长要先把你们小组的猜想记下来,然后到前边拿一个漏斗。同学们,这漏斗和书上的不一样,要含者漏斗的嘴吹,不要扎了嘴。组长要继续把你们在游戏中观察到的现象、对这种现象提出的问题,和你们小组的解释都记录好。咱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配合得好。同学们开始行动吧!
3.学生分小组做游戏。(教师巡视注意提醒组长做好记录,同时对做得不太成功的组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巡视中有一个学生兴奋的告诉老师,他发现把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对着球吹气,球也没有掉下来,老师当即表扬了他。)
4.汇报游戏结果:
师:哪位小组长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游戏记录告诉同学们?
生:老师我们小组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我们的问题是乒乓球为什么没有掉下来?我们的解释是与空气有关。(引学生到多媒体前展示记录。)
师:和同学们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做这个游戏的,好吗?
生:好。我们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面,然后用力吹,多吹一会儿,就看到了这种现象。
师:能再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吗?
生按照刚才的做法又成功的做了一遍。
师:哪位小组长还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游戏记录?
师:那能给大家说说原因吗?
生:一开始我们吹的时间短,力气也小,所以没有成功。后来我们慢慢体会到力气大一些,吹得时间长一些,乒乓球就不会掉下来。
师:听了你们小组的汇报,我非常高兴。同学们也要像他们这样,遇到问题不怕困难,积极研究,最后你一定会成功。
生:我发现把乒乓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对着它吹气,乒乓球也不会掉下来。同学们看!
(这个学生按照刚才所说认真的进行了示范。)
生:我们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生:我们也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其他小组的游戏结果和上述几组一样。)
生:非常有意思。
师:我们的science不仅有很多有意思的游戏,还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能帮我们解决一个个“为什么”以后同学们还要多观察、多思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小小科学家。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螺帽,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明显提高。第二部分: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感受尺子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实验验证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
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和宽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教学重点:纸的厚度、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关键: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本课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探究、解决生活问题与课外延伸三部分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逻辑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动化。激趣引入部分:首先安排教师的演示实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引出纸条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也为引出课题做准备。自主探究部分:三组自主实验的设计,完全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服务,用填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合作,积极汇报,得出比较科学的数据。解决生活问题部分,出示建筑图片,目的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与科学的联系,又一次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体现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而实验能力正是创新能力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科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一直是科学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具体的问题有:实验材料难准备,学生实验难驾驭,小组讨论形式化,种种问题制约着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作为科学课研究的小课题显的尤其重要,本节课中为了落实这一课题,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注重实验材料的收集与保管,填充与更新,发动学生备齐实验材料做好实验的前提保证。
2、注重制定明确具体的实验要求,起到约束学生有序实验的作用。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组设置了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观察员,最大限度的使每位学生有事做,有问题想,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
4、注重实验设计的目的性,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效果:一节课中,如果实验没了目的,那么学生实验便乱了方寸,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本节课我共给学生设计了四组不同的实验,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组实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对比试验要控制的条件,抓住这一关键,紧扣这一核心,就为后续实验打好了基础,铺好了路,第二、三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通过这2组实验使学生看到宽度、厚度的增加能明显提高抗弯曲能力这一现象。感受尺子不同方法的放法让学生明白横梁为什么立放的道理。使科学道理回归生活。这些实验的设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目的性强,循序渐进的把学生带入了探究的天地。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是颍州区袁集镇***小学教师张鑫,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九
《水》这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能够用来洗衣服,水能够喝等等。这些知识是趣味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学生对于水也比较感兴趣。
根据对学生情景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
异常是
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整节课我以“找水”来贯穿,这样就比较贴近玩中学。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因为水是学生平时很常见的物质,《水》这课也是第一课,为下头的教学做了铺垫。根据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科学概念
物体能够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资料。
(二)结合课件,认识水。
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经过让学生回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头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三)探究活动,找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个环节我是经过“找水”来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石头、木头、树叶、空气、醋这几种物质里,借助于身体器官来辨认几种物质并找出水。
(四)分类
这一部分让学生把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成固体、液体、
气体。
(五)倡议节水,进行思想教育
(六)课堂小结,谈收获
(七)布置课外作业
总的来说,我的设想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善。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十
教材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并让学生把食物一样一样分解开来。当几十种食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怎么去观察研究呢?这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二个活动,给食物分类。 给食物分类,方法很多。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是按“味道”分,可以按“是否喜欢”分,可以按“早中晚餐”分,这些方法虽然可以,但都较为主观的,分类的结果因人而异。教材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科学的分类方法:如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可分为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和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教材中的素食和荤食的两幅插图,可以使孩子们直观地了解这两类食物的区别,有助于孩子们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了解荤食和素食的主要种类,使孩子们对食物分类的研究更加深入。
这堂课我主要想以孩子们一天当中吃的食物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为了认识和解释这些内容,也要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们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他们不断深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1、课前谈话。通过课前 “猜”这种游戏式谈话拉进师生情感距离,放松心情,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努力的方向。
2、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请学生欣赏食物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食物直接、形象地目视交流,打下一步探究食物的兴趣基础。接着让学生谈了谈自己初步观察、收集资料之后的收获,学生对自己的经历都有了做一个小结式的认识,还能交流记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促使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3、、动一动:给一天的食物分一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从一种无认识的状态逐渐摸索、实践到一种形成认识的状态。首先让学生去玩两个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关注学生寻找、收集、整理信息和证据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生去进行归纳、分析、逻辑推理。同时让学生自选标准给食物分类,目的在于调动他们已有的认识储备,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知道食物的种类很多。
通过学生这种自我反省式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过程的回顾,对食物的探究,提升了学生学习总结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为本单元下一步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一
《不同用途的纸》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纸》单元的第三课,教学内容包括:“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搜集各种纸样”、“研究不同用途的纸(吸水的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承受弯曲的性能)”三部分。
原教材的内容太多,所以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只能是蜻蜓点水。为了能让学生的探究“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只选择“研究不同用途的纸”这个内容中的“纸的吸水性”这个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探究。探究的面只有“一英寸宽”,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一英里深”的探究。
“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和“搜集各种纸样”这两部分内容我会放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完成,而纸的承受拉伸性和承受弯曲性的探究我会放在第二课时。
下面我就从知识储备、技能基础、认知特点这三方面来分析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纸的观察》,学生已经接触过多种纸,他们已经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通过比较不同的纸,学生也认识到不同纸的厚薄不同,也有学生说到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这说明学生在生活中有观察过不同纸吸水性的情况。
通过前面四个单元《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观察比较出事物较明显的不同点。
在设计实验方案方面,学生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已有设计实验的经历,并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变量控制实验是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学生对实验要控制的条件理解比较困难。
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在《水》单元曾经使用过滴管进行实验,知道滴管的使用方法,但控制水滴数量方面不太熟练。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上解除了自我中心性,他们会对自己的选择作出解释。
基于对教材的处理和三年级学生实际,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如下:
知道纸的吸水性有强弱,不同吸水性的纸就有不同的用途。
1.通过经历研究纸的吸水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初步感受变量控制实验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
1. 感受纸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3.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
“研究不同用途的纸”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纸的不同性能,知道人们就是利用纸的不同性能制成了不同用途的纸制品。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通过经历纸吸水性的变量控制实验,认识纸的吸水性有强弱,知道不同吸水性的纸就有不同的用途。
而从上面对学生情况分析可知,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变量控制实验,所以我把教学的难点设定为:
通过设计纸的吸水性强弱实验,初步感受变量控制实验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本课教学的设计上,我是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本课的立脚点放在变量控制实验上。虽然观察能力是三年级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但在前面《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这些单元的学习中都有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变量控制实验是学生初次接触,在设计变量控制实验和变量控制方面学生都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本课把立脚点放在变量控制实验上,而不是实验现象的观察上。
本课先创设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让学生对纸吸水性的强弱进行猜测,接着让学生带着猜测设计并动手做变量控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有了实验的经历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变量控制实验是如何做的,有什么实验发现。最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纸的吸水性特点思考纸的不同用途,让学生知道人们就是利用纸的不同性能制成了不同用途的纸制品。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环节二,实验探究;环节三,交流研讨;环节四,应用、拓展。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刚才老师在准备上课时,不小心把红墨水洒到书皮上了,现在我这里有四张纸,分别是宣纸、打印纸、牛皮纸、报纸,能用哪张把书皮上的红墨水擦干净?学生说到宣纸、报纸能把墨水擦干,因为学生曾试过把水倒洒在报纸上,发现报纸能吸水。通过这个情境能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学生在选择用什么纸擦水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纸吸水性强弱问题的考虑,那宣纸、打印纸、牛皮纸、报纸吸水性强弱的顺序是怎样,学生就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了要验证猜想就要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这课的教学重点。怎样比较纸的吸水性,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滴、插、挤),但学生提出每种实验方法都存在着问题,在试教中发现对每一种方法变量的控制都进行讨论,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后面的交流研讨环节草草收尾。而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已在《比较水的多少》这课有训练过,所以本课对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就不展开讨论。而是在学生提出多种实验方法后,就让全班集中讨论“滴”这种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节省一些时间,使后面的交流研讨有更充裕的时间,并能把学生的关注点集中起来,使思维碰撞出火花。若学生能理解好“滴”这种方法中哪些变量需要控制,怎样控制,那对于其他实验方法中的变量控制,学生一样能掌握。
从学生对“滴”这种实验设计方案的设计中可以发现他们没有注意到实验的相同条件或只注意到其中的一个相同条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的相同条件,先让学生讨论他们熟悉的赛跑规则,让学生对比赛的公平性有所理解,再迁移到本课的吸水性比赛,通过赛跑规则能启发学生关注到吸水性实验的相同条件。
当小组讨论好实验的相同条件后,之前的教学设计是先让各组学生进行交流,在明确了实验要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控制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但发现三年级学生在讨论变量控制实验时精神已经开始分散,学生很想马上动手实验而不是进行变量控制的讨论,于是整个课堂就变成老师和几个学生的互动,这样就达成不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与其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机械学习,不如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哪怕有时有些尝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所以我调整了教学环节的顺序,在小组讨论了“滴”的实验有哪些规则后,没有进行全班的交流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这样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在学生有了实验体验后再进行变量控制的分析,学生对变量控制实验就有更多的认识。
学生实验后,我让其中一组的学生上来演示他们的实验过程,由于全班都是做同一实验,但实验的操作并不相同,下面的同学就立刻发现实验操作的问题,提出滴水的时候没有同时滴,没有滴同样多的水。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说出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通过质疑和研讨就把实验的操作要点理清:同时滴、同一高度滴、滴同样多的水,这其实就是变量控制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最后我顺势总结变量控制实验的要点,就是一个条件改变,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让学生对变量控制实验有更深的认识。通过暴露错误操作——同学相互质疑——老师总结要点的三点策略,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根据宣纸和牛皮纸吸水性的特点,思考它们的用途,这是对本课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提出一个新问题:那如果要用纸做一个袋子,要想提起尽量多的东西,你会选择哪一张纸呢?自然引出了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研究纸的承受弯曲性和承受拉伸性。
遵循“清晰、突出重点”的原则,本课的教学板书设计如下:
纸的吸水性
宣纸 报纸 打印纸 牛皮纸
滴水:同时 同高 同水量 纸同大小
吸水性:强 弱
用途:写毛笔字... 防水...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单元的第1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四个方面对这一课作一个简略的分析。
一、首先对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共2页,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研究…,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教科书设置了几个连续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后,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进行科学的推测。第三部分…本课的教学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对教材研究,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对…实验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明白……
(2)在对…的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历…会…,掌握…
(3)在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问、思考、阐述依据;乐于合作交流,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培养…意识。
本课的主要科学词汇有:数据测量、对比实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等活动,理解…,
由于…,我将难点定为: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
二、对学情的分析
五年级学生通过2年多的科学课学习,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他们已具有了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仍然需要直观形象作支撑。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持续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的探究能力。但学生常常急于动手,过多地沉溺于动手的快乐中,而缺少理性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要强调实验前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五年级学生对于…是有一定认识的,生活中…,他们能够…;但缺乏系统的知识建构,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因此,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在…中理解本课知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实验的方法,学生已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等都需要老师的指导。他们还将学习用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表格处理数据。
三、说教法与学法
科学课堂好比引导学生过河,教学中必须运用好恰当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但又不能越过这个度,教师只着重从内容、方法上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我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景,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讨论法、实验观察法,并结合多媒体来组织课堂教学。
与教法相适应,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科学教学的开放性,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思维互补,在课堂上"授以鱼",更"授之以渔".本课我会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教给学生观察、推测、探究、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为简约课堂教学,以平常心上好常态课,()落实科学作业进课堂,我会灵活运用省教研室与省教材中心合编的作业本。里面的活动记录作为课堂探究记录表使用,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里面的课堂练习作为教师和学生了解自己达到教学要求程度的练习题。
四、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课我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3、设计实验、深入探究;
4、拓展延伸、深化认识。这四个环节的时间比预设为3、10、17、5分钟。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开始,我出示…,并提问:
当学生还在回味…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时,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自己的猜测。
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他们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究中,训练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
1、观察……
2、小组合作记录讨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推测。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作铺垫,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真相的欲望)
第三个环节是设计实验、深入探究…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关键就在与设计好实验,控制住变量,在学生掌握大量事实资料后,通过交流比较分析,抽象归纳形成新概念。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实验结束后,汇报实验现象,我在课件上展示实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这样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师生小结:
1、小组再实验观察、记录现象。
2、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3、归纳整理,对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反馈,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巩固学生知识;提高探究能力,体会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
课到此时,进入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多媒体展示几个常见而没有认真观察过的现象,学生解释。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进一步促使学生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和精细观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课外坚持探究的好习惯)
最后2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巡回面批,对教学进行评价。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了动态的图文式板书,直观的图画,简洁的文字,结合课件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新概念的构建和理解。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突出了以下几点:
1、体现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
2、注重材料的结构性。在某种程度上说,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被材料所控制,在我的教学中,这些教学材料在适当的时候分阶段地呈现或分发给学生,教师注意做好材料在实验前的保密工作。在学生实验完成后,准备反馈交流前及时提醒学生整理回收材料,完善科学记录单,使学生养成一心一意地倾听的习惯。
3、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评价机制的运用,本课我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指导学生实验及报告单填写等过程中,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激励性语言给予适当的鼓励,倡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三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内容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 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一)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十四
大家早上好!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资料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学资料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景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必须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经过自我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景,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终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本事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1、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2、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
(一)知识目标
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明白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本事目标
经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本事,细致观察本事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明白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难点:经过实验分析,明白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故事导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巩固与总结。
(一)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二)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教师那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教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齐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明白浮力的初步定义。
(三)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此刻,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齐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教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终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我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景,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教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经过这环节让学生明白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1、谈话:经过实验,我们明白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五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小刀,盘子。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
(3)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十六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32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液体的酸碱性》。
《液体的酸碱性》一课着眼于让学生认识液体的基本特征之一——酸碱性。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液体的酸与碱,学生通过石蕊试纸检验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初步认识液体有酸碱性特征;第二部分自制指示剂,学生将利用植物的汁液来制作指示剂并利用自制指示剂来检验液体的酸碱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水溶液的酸碱性的认识;第三部分在学生对液体酸碱性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认识酸碱中和现象以及酸碱中和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将是很好的锻炼。
针对教材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将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学习一二部分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下面,我将就第一课时展开说课。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全课的重点,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既要认识液体的酸碱特性,掌握用石蕊和自制试剂测出液体酸碱性的方法,还要为第二课时认识酸碱中和现象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我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第一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液体的基本特征之一——酸碱性,知道用石蕊试纸等方法能够测出液体的酸碱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用石蕊试纸来测出液体的酸碱性,学会自制紫甘蓝汁指示剂,并能用紫甘蓝汁指示剂来测液体酸碱性。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合作,能具备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解读,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用石蕊试纸等方法能够测出液体的酸碱性。因为学生正是通过这一部分的探究才认识液体具有酸碱性,这是本课探究的重点所在。
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以及以往知识的学习情况,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学会自制紫甘蓝汁指示剂,并能用紫甘蓝汁指示剂来测液体酸碱性。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来,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对个别同学给予适当的提醒和帮助。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用石蕊试纸来测出液体的酸碱性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教师准备:石灰水、氨水、石蕊试纸、紫甘蓝、烧杯、热水、玻璃杯等
学生准备:橙汁、汽水、肥皂水、纸杯等
以上所选择的教学具都是充分且必要的,学生利用这些教学具经过有序合理操作能够很好地认识液体的酸碱性。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
有一杯液体是黄色的,很像橙汁,应该可以喝。教师这时可以通过杯底的标签肯定学生的推测,并将橙汁、雪碧奖励给学生。然后,提出液体除了具有气味、颜色等性质外,还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酸碱性的概念。
安排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考虑从口渴这一对于学生感受颇深的生理感觉出发引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探究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来认识事物的特征性质,这样的安排,还复习了液体具有不同的颜色、气味等性质,为下面认识物体具有酸碱性的性质打下基础。
(二)通过演示交给学生用石蕊试纸检测液体酸碱性的方法
在学生知道液体有酸碱性这一性质后,会提出怎样才能知道液体的酸碱性的问题。教师在这时出示石蕊试纸,告诉学生,用石蕊试纸可以测出液体的酸碱性。
1、石蕊试纸分为红色和蓝色两种;
2、石蕊试纸的使用方法
镊子夹取、玻棒蘸液体滴在试纸上(避免共用玻棒,滴一小滴即可测出)
(三)分组探究,用石蕊试纸检测液体酸碱性
1、分发学具
2、学生实验
3、交流结果
4、得出结论
石蕊试纸能检测出液体酸碱性:能让红石蕊试纸变蓝的液体是碱性的,能让蓝石蕊试纸变红的液体是酸性的。
(四)自制紫甘蓝指示剂
1、了解制作方法:
2、检测方法
3、分组检测
4、交流,得出结论
(五)总结
液体有酸碱性的性质,有的液体是酸性的(如柠檬水、白醋),有的液体是碱性的(如肥皂水、石灰水),有的液体是中性的(白开水、糖水)。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液体的酸碱性
红石蕊试纸变蓝(碱性)
石蕊试纸测量
蓝石蕊试纸变红(酸性)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结束语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十七
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瘪乒乓球、杯子,是为了让幼儿进行实验,感知热了能使物体膨胀的现象,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纲要》所提倡的“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记录纸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它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实验的结果,让孩子有据可证,更让幼儿学会尊重科学的实践和真理。
2.笑脸贴纸是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测或是实验结果展现在大记录纸上,便于教师和同伴的统计。大记录纸可以将幼儿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进行汇总,便于幼儿直观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并便于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
3.ppt的内容是由一个生活录像短片“怎么办”和“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图片组成的。录像短片是为了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图片是为了帮助幼儿扩散思维,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采用看录像短片的形式,将生活中现实的场景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困难,激发幼儿帮助他的愿望,继而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办法使乒乓球变圆。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的交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猜测实验
通过幼儿的猜测,让幼儿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允许孩子出错。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