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先明确目标和要点,然后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一
婺源,素有“中国最美小城”之称,是江西省赣州市下辖县级市。我有幸于现实中踏足婺源,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在这里,我结交了不少朋友,体验了深刻的文化内涵,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也收获了良多的感悟。以下我将在五个方面阐述我的婺源心得体会。
1. 独特的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可以说是婺源的瑰宝。走进婺源的大街小巷,无论是瓦当古街、南浔古镇还是江湾诗词亭,都能感受到丰厚的文化底蕴。在那里,我得以欣赏历史悠久的建筑,了解它们的鲜活生命,品味人民先辈的聪慧和智慧。除此之外,我还深入了解了当地的习俗和民俗,这为我继续深入地探索中国文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2. 富有浪漫色彩的自然风光
山清水秀的风光是婺源另一大特色。在婺源,我经常漫步在徽州古村落、百家村落等美景之中,享受四季不同的色彩和韵味。除了这些风光壮美之处外,我还去了赤水、晓起山、菊花岭等地,那里山势起伏,对人们的视觉造成了极大的震撼。我从这些地方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力量,也接触了不同的地质环境,增强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3. 美食文化的探索
婺源的美食文化自然是和旅行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品尝了各种传统美食,比如米粉、腊肉、花鱼等等。这方面的探索为我认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期间甚至还学着了当地厨师的准备技巧,让我对食物的了解更加全面了。
4. 人事物之间的交流与信息的传递
在婺源,我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这里的人真诚友善,都充满了热情与善意。在婺源的旅程中,他们不仅与我分享了他们的知识,也为我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也聆听了当地朋友们的故事和经验,这些经验在我以后的旅行和生活中我不会忘记。
5. 对未来的启示和激励
婺源的旅程让我从多个角度思考了未来的人生和方向。这里碧水清泉、山峦巍峨,让我对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感悟。我会带着这些感悟继续前行,也会挑战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婺源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小城,赋予了旅行者很多的礼物和启示。通过在那里的体验,我更加明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收获了思想上、美食上和礼物上的多种知识。我相信,这个经历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旅程中的重要篇章。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二
婺源,一个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的小城市,素有“中国园林之乡”之称。婺源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和考察。最近,我与几位同事一同前往婺源进行考察,下面是我对此次婺源考察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自然美景令人陶醉
婺源的自然美景令人陶醉。在婺源考察期间,我们前往了龙尾溪、菊峰村、江南第一弯等景点,每一处景点都气势磅礴,风景优美。龙尾溪的水质清澈见底,山间森林葱郁,仿佛走入了仙境。菊峰村的土楼群壮丽独特,被誉为“东方的石头画”。江南第一弯的油菜花海绵延数里,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这些自然景观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深深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
第二段:独特的人文风情令人敬佩
婺源的人文风情同样令人敬佩。在龙尾溪附近的小村庄中,我们有幸见到了当地的居民,他们热情好客,真诚待人。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环境中,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同时,婺源的土楼群也是当地文化的一大亮点。这些土楼群充分展示了中国土著民族的智慧和勤劳,也让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当地人共进晚餐、听他们讲述当地的传统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婺源的人文底蕴和独特魅力。
第三段: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婺源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虽然令人惊叹,但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旅游城市,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婺源的自然环境非常脆弱,居民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谨慎和合理。我们与当地的官员和居民交流,了解到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婺源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以及培养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努力在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这让我深思,旅游业的发展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能牺牲环境的代价。
第四段:考察感受的反思
此次婺源考察使我对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理解更加深入。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文的底蕴。婺源的美景让我感慨万千,也让我对环保和文化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比于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婺源带给人的是宁静和平和。这也使我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
第五段:婺源给我的启示
婺源的美景和人文风情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对身边的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有了更高的要求。回到城市后,我将继续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各种保护活动;同时,我还将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婺源考察的心得体会将成为我努力奋斗的动力和方向,我相信它将对我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三
近年来,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婺源作为江西省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我也有幸去过婺源旅游,深深地被这个地方所吸引。在这次游婺源的旅程中,我不仅欣赏到了婺源的美景,也感受到了婺源人民的淳朴和友好。通过这次旅游,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段二:婺源的自然风光
婺源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亲眼见到了清澈的湖泊、奇峰异石、茂密的森林等壮丽景色。特别是三清山景区,它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我在婺源旅游中最为震撼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和神奇,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此外,还有江湖风情的赋诗岩、表达和平的九龙瀑布等景点,都让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段三:婺源人民的淳朴和友好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婺源人民的淳朴和友好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人们的生活简朴而幸福。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即使面对游客如潮的旅游旺季,他们也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并竭力为游客提供最好的服务。与婺源的居民交流,我不仅了解到了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也体会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这种淳朴和友好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关爱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段四:旅游带来的启发
通过这次游婺源的旅程,我也获得了一些启发。首先,旅游不仅是一种娱乐和放松的方式,更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通过参观和了解不同的地方与文化,我们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旅游还能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婺源的兴旺旅游业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升。而作为游客,我们也可以通过旅游消费来支持当地经济,推动地方的繁荣。
段五:对婺源旅游的期望
通过这次游婺源的旅程,我对婺源旅游的发展充满了期望。希望婺源能够继续保持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不断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希望当地能够加强环境保护,保持生态的纯净和美丽。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也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亲子游、户外运动等多样化的旅游活动,给游客创造更多的快乐和体验的机会。
总结:
通过这次游婺源的旅程,我不仅欣赏到了婺源的美景,也感受到了婺源人民的淳朴和友好。从婺源的自然风光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关爱,旅游带给我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通过旅游,我了解到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关爱有了更深的思考。期望婺源能够继续保持其独特的美丽,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为更多的人带来快乐和美好的回忆。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四
婺源,位于安徽省东北部,素有“中国最美乡村”之称。我第一次踏进婺源,被她那独特的山水风光吸引。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春日的山间风光将人熏染成仙境;秋日的山林,红叶金黄,美不胜收;而婺源小桥流水人家更是另一番景象——石桥卧波、青瓦白墙、溪水潺潺,处处是诗情画意,不愧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
第二段:婺源的人文底蕴
婺源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外,更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婺源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地方,从太平天国时期到发生过抗日战争的地方,人们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这里有古朴的村庄、古老的街道,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传说。如果你去婺源旅游,不妨多了解一些当地的历史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味当地的美食、当地的生活。
第三段:婺源的美食和特产
美食是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婺源旅游中,美食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婺源的特色美食有许多,如鲜鱼、鲜鱼鲞、婺源蛋、腊肉、咸龙糕、烧饼等等,每一道都是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其中,婺源蛋口感醇香,外壳粗糙,是当地特有的土鸡所产,是婺源八大特产之一。除了美食外,婺源木雕、剪纸、手工艺等工艺品也是不容错过的。
第四段:如何玩转婺源之旅
说到婺源旅游,这里的美丽和底蕴自然是让人心动不已。旅行中,玩法多样,有乡村旅游、自然生态、农村文化旅游、鄱阳湖湿地旅游等几大类。在我的旅游中,我最喜欢的是乡村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会将你带回婺源最真实的历史,让你领略婺源人的生活和文化。如果你喜欢自然风光,那么就可以选择去鄱阳湖湿地旅游,享受她那美丽而自然的风景。
第五段:感受婺源之旅的收获
婺源的美丽景点、独特的人文底蕴和美食特产、多样的玩法,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我在婺源旅游中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氛围,更感受到了当地温暖的人情味。婺源并不是一个只能去一次的地方,她的美丽和独特之处都值得每个人去发掘、品味、体验,将这份感受带回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旅行的魅力。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五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中国浙江山区的一部分。这个美丽的地方因其宜人的气候、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遐迩。我有幸游览了婺源,并从中体会到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以下是我的游婺源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广大游客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首先,婺源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有壮丽的山峦、清澈的河流和茂密的森林。在我游览婺源的过程中,我深深被这些自然景观所吸引。尤其是婺源的秀峰,如画般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在登上婺源最高峰梅岭时,我不禁被周围的山水所包围。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近处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感觉。此外,我还参观了婺源的许多名胜古迹,如小江古村和宏村等。这些古村落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古老的建筑风格而闻名。通过参观这些古村落,我对婺源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婺源的人文风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在我问路时,总能得到周围人的热情指引。在我表达对当地特色风味的兴趣时,很多当地人向我推荐了一些当地的美食和手工艺品。这些食物如花糕、粄条等美味让我流连忘返。此外,我还参观了当地的村落剧团,欣赏了他们精彩的表演。通过这些体验,我深深感受到了婺源人民的真诚和友善。
第三,游婺源让我领悟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婺源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他们注重生态旅游,积极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游览婺源山区时,我注意到周围的山水一向保持着清澈、洁净的状态。我看到当地村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保持山村的原汁原味。此外,婺源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值得赞赏,也是其他旅游目的地可以借鉴的。
第四,游婺源让我意识到旅游的重要性。旅游是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的一种探索和享受。通过旅游,我们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地方的独特魅力,了解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传承。婺源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他们把这里当做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窗口。同时,旅游也带动了婺源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说,旅游不仅是人们的需求,也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最后,游婺源让我深深体会到自然的宝贵和脆弱。婺源的美丽景色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后人也能够领略到婺源这样的美景。
总而言之,游婺源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体验和深刻的记忆。我真诚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婺源旅游,亲眼见证这里的美丽风光,感受这里的人文风情。同时,我也呼吁大家更加保护环境,共同努力让婺源这样的自然宝藏能够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片美丽的土地。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六
婺源李坑是一处风景秀美的小山村,它位于中国江西省的北部,自然环境清新而又亲民,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在不久前的一次旅行中,我深入了解了村里的情况,并从中领悟到了很多启示,这对我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第二段:历史传承
婺源李坑很早以前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几百年来一直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婺源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在这座村落的角落,我看到了很多古老而又珍贵的文物遗迹,它们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居民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第三段:山水绝美
婺源李坑的山水宛如一幅画卷,美丽得让人心醉。这里的绿色主题、湖泊和丘陵地貌等都是非常独特的 ,每一处风景都让我感到震撼,它们带给我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良好的身心放松体验。每一条街道都是一道风景线,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这些缓缓而来的美景都让我流连忘返。
第四段:文化交流
在旅行中,我遇到了许多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人,一些当地居民热心地与我们交流,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感性沟通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跨越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并在交流中理解彼此之间的想法。这些交流,让我感受到了婺源李坑的温馨和人性化,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了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
第五段:体验感受
在回家的路途中,我的思绪回到了婺源李坑,回忆起那次旅行给我带来的种种体验和感受。来到这个地方,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文化的魅力,更让我领悟到了人性客观的价值。旅行不是单纯的消遣和享受,更是一种将个人体验和社会文明紧密结合起来的形式,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人性和生命。
结论
在婺源李坑的旅行中,我感受到了更多的是那种超越地域和文化的感性沟通,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让我们更加重视人文环境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这次旅行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这次旅行对我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七
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我曾到过很多美丽的景点。其中,婺源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这次旅行不仅让我体会到了自然的美妙,还让我领悟到人文的温暖。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山水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深深地被这里的景色、文化、人情所吸引。
第一段:壮丽的风景
婺源的风景让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我到过的许多景点都是自然美景,但婺源却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自然之美。在这里,我可以看到丰富的山水景观,有险峻的峡谷、宁静的湖泊、奇特的石峰、缤纷的梯田。五彩缤纷的山、清澈的水、绿茵茵的树木、白花花的油菜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别有风味的山水画卷,让我不忍离去。
第二段:浓郁的人文氛围
与其他旅游胜地不同的是,婺源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这里是中国最富庶的县之一,也是中国农村文化旅游之乡,保存着大量中华文化的精华。古朴的民居、雕刻精美的屏风、瑰丽的木雕画、民俗文化的展览和历史文化的遗迹等丰富的文化资源,都让我感受到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我感受到这里的乡村风情,体验了新农村建设的魅力,还学习了传统文化,这一切都让我爱上了这个地方。
第三段:独特的民俗文化
婺源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也是我深深被感染的地方。这里的节庆活动属于“一年一个节、处处有文化”,每到节日,便有热闹的庙会与盛大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给当地人带来了欢乐,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在这里,我看到了龙船赛、姥姥舞、芦蒸鱼、江湖夜市等激情四溢的场景,这些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精髓,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第四段:美味的特色食品
婺源特色的美食也是我念念不忘的。这里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如板鸭、芙蓉莲子羹、水晶糖藕、宁国鸡、婺源糕点等。这些美味的食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无法忘怀。品尝这些美食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婺源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第五段:总结
婺源是一个让人心灵舒畅的地方,这里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美食。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领略了中国新时代的崭新风貌。这次旅行,让我充满了力量和信心,相信未来的路上,仍然有许多美好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八
婺源风景区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境内,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要资源的旅游度假胜地。婺源地处巨溪山脉之南,是一个山水相映、气候温和的地方。婺源风景区内有不同类型的景点,包括古村落、竹海、溪流和山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旅游胜地。
第二段:古村落游览体验
婺源风景区内有多个古村落,如江湾、思溪、李坑等,独具风情。这些古村落都保存了许多传统的建筑和乡土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古老的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江湾古村落,我看到了许多传统的民居和跨街而过的古桥,跨越在怀抱中的小溪流上,让人感受到乡村的宁静和美丽。而在李坑古村落,我又看到了许多桥梁和茶园。这些景色都让我流连忘返。
第三段:竹海和溪流体验
婺源风景区内的竹海非常受游客欢迎。这些竹子高高耸立,形成了一片苍翠的绿色,令游客有一种置身于森林中的感觉。我在竹海里漫步,又发现了一个遍布着溪流的小山谷。这些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在岩石和水潭之间穿梭流动。我跟着溪流走了一段路,发现了一个被称为“仙人洞”的地方。这个地方是由一块巨大的岩石组成,洞内不时地有清风吹来,让人感到凉爽怡人。
第四段:登山体验
婺源风景区内有一些山峰,如翠岩、寿仙、龙虎山等,都是不错的登山点。登上山顶,眺望四周,不仅可以欣赏到山下的美景,还可以感受到自然带来的力量。在登龙虎山的时候,我经历了许多曲折和陡峭的路段,还遇到了一些危险的地方。但是当我站在山顶上,看到周围的景色,我发现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登山是一种挑战自我的体验,也是一种锻炼意志的方式。
第五段:总结及建议
婺源风景区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这里有许多美景和文化资源,可以让游客感受到中国的传统美丽和人文价值。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活动和文化,如古村落、竹海、溪流和登山。值得注意的是,在游览婺源风景区的时候,游客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和文化,不要随意扰动或破坏。我建议游客可以和朋友一起来婺源游览,一定会有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九
婺源实训是大学教育中一次宝贵的机会,这是我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实时时刻。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训中,我们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项目,并与专业人士合作,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体验。婺源实训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自信,我相信通过这次实践,我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第二段:实训中的挑战与成长
在婺源实训中,我经历了许多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得以成长。首先,与团队相处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实训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学会了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其次,适应能力也是我在实训中获得的成长。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和环境与之前学过的书本知识有所不同,但通过与同学和导师的交流,我一步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总而言之,在婺源实训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获得了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第三段:实训带来的启示和收获
实训不仅带给我技能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对职业生涯的启示和对自我的认知。通过实训,我更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我能够更有自信地选择和追求自己的职业道路。同时,在实训中,我也认识到永远保持学习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迅速,只有不断学习和进修,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竞争力。
第四段:实训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
婺源实训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通过实训,我建立了一定的职业关系网,这些关系将为我日后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实训期间的个人成长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本。在实训中锻炼出的积极、执着和勇于面对挑战的品质,将成为我日后职场发展中的重要优势。此外,实训还提供了实践经验和项目经验,在求职过程中将成为我与其他应聘者的差异化竞争点。
第五段:感谢婺源实训的经历
最后,我要感谢婺源实训给我带来的一切。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个人成长的历练。感谢婺源实训让我学会了团队协作,收获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结交了许多优秀的师兄师姐和同学们,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也让我受益匪浅。婺源实训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将永远铭记。
总结:
通过这次婺源实训,我获益良多。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提升,还发展了许多对个人和职业发展都重要的能力。实训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磨炼自身意志和能力的历练。感谢这次实训为我带来的机会和收获,我相信这将对我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十
婺源是位于中国江西省的一座美丽山水小城,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而闻名于世。曾听闻婺源有着壮美的山水和原始的村落,也曾憧憬过能够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魅力。不久前,我终于有幸踏上了婺源的土地,经历了一段旅程,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会。
首先,婺源的自然景观令人陶醉。在婺源的山水间行走,仿佛进入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尤其是委托区、江湾、大潭等经典景点,让我领略到了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在山间穿行,饱览着千姿百态的奇峰怪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婺源的自然景观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美丽。
其次,婺源的古村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与文化氛围。婺源是江南古村落的代表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传统文化。在古村落的街巷间漫步,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感受着古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智慧。古色古香的民居和红色的门窗,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座古村落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通过导游的介绍,我悉心欣赏着它们的独特之处。无论是乌石古村的汉代水塘,还是江心洲的古窑,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积淀。
再次,婺源的人文风情令人留恋。婺源有着淳朴热情的农民,他们朴实和谦逊却又不失豪爽。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体会到了那种真诚和善良,仿佛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在当地的农家乐中品尝当地的农家菜,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极致。这种质朴的生活方式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追求真实和简单。婺源的人文风情让我看到了当地人民的乐观和智慧,这也是我从中收获的宝贵财富。
最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旅行的意义。旅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逃离现实和放松身心,更是一个可以让人成长和改变的机会。婺源的旅程让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恩得到了升华。通过观察婺源的山水和村落,我明白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更加谦虚地对待大自然的力量和智慧。同时,我也认识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其价值,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和感恩当下的一切。婺源的旅行给我带来了一次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也给我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
总之,婺源之行是一次难得的体验,给了我很多难忘的回忆和宝贵的体会。婺源的自然景观、古村落、人文风情以及旅行的意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希望将这段难忘的经历永远珍藏在心,时常回味和思考其中的启示。同时,我也建议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一次婺源之旅,去感受这片美丽土地的魅力,并从中收获自己的心得体会。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十一
婺源是一座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小城市,这里被誉为是江南古民居的代表之一。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我在过去的几年里去过很多的城市,但是婺源给我留下的是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不仅欣赏到了华美的风景,也品尝到了当地的美食,体会到了婺源的独特魅力。今天,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婺源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风景怡人
在婺源,你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绿色和一水双岛的水波荡漾,这些被誉为是自然界的杰作。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宁静的农田和田园风光。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听着微风轻抚麦穗,感受乡村自然的缓慢节奏,这是婺源最美的一面。这里也有一些独特的景点,例如:江湾画乡和李坑古村。江湾画乡有着浓浓的江南水乡的风情,而李坑古村则是被誉为江南四大古村之一的名胜。
第二段:美食文化
你想尝尝婺源的美食吗?这里有着许多美食让人大快朵颐。婺源以豆腐、特色香肠和石头鸭而闻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叫做“婺源石头鸭”,这道菜的特色就是用石头代替了传统的锅,石头带有特有的香味,所以这道菜煮出来的味道特别好,而且色香味俱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当地的小吃,例如:婺源炒米粉、甚式饺子等等都非常美味。
第三段:文化氛围
一六一万片场,一湖四桥萦绕,一线天,这是婺源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这里的村民都会齐聚一起,举行一场晚会,庆祝夏至。这个晚会非常盛大,可以看舞狮表演,打扮成古代穿传统服装的人们演示古代游戏和技艺。人们彼此互道祝福,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第四段:宜居环境
在婺源,环境非常干净,空气清新,这让这个城市成为了一个适合居住和旅游的地方。你可以在这里度过一个轻松惬意的假期,暂时脱离都市的喧嚣,来到这里治疗自己内心的压力。
第五段:人民热情好客
婺源的人民十分热情好客,他们总是乐于和游客交流,为游客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如果你对他们的乡村生活有兴趣,他们会非常乐意地向你介绍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认为这样才有助于保持婺源的乡土风貌。
总结:人们常说:“去旅行就是为了在陌生的地方寻找熟悉的自己。”在婺源,我找到了我渴望已久的自己。这里的美食、文化、环境,以及这里的人们,都给了我深深的印象。婺源是一个你不能错过的独特城市,希望你有机会能够亲身感受一下这里的美丽。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十二
婺源是一座富含古代文化遗产和自然美景的城市,每一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我有幸能够在近期前往婺源旅游,这次旅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壮美的自然风光。在这次旅行中,我有许多的体会和感受。
第一段:历史文化的传承
婺源是一个富含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这座城市早在唐代就已经有文化的繁荣,在明清时期更是风光无限。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在这里尽情的游览和感受。在婺源的游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建筑物和古文化景点,如秀水古镇、马岭书院和摩崖石刻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婺源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面貌。
第二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婺源的自然风光非常壮美,拥有着大片的茶山和村庄,而茶山中的茶园和茶园中各具特色的建筑,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另外,婺源还有许多的自然景点可以让游客欣赏,如上杭村的红衣山、江湾镇的黄岗岩画和古碓石等。这些美丽的景点,以及许多的自然风光,让我的旅游体验变得更加难忘和精彩。
第三段: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婺源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这和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在婺源,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动,如赶猪节、茶宴等等。这些活动和文化传统,在婺源的人民之间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这次旅行中,我也有幸能够参与这些传统活动中的其中一项,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婺源人民的独特文化底蕴。
第四段:婺源的小吃和风味
除了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以外,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婺源的各个角落,你可以尝到各行各业的美食,这些美食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好吃到让人忍不住一再品尝。婺源的特产,如茶叶、花生、糯米糍和腊味等,以及各种小吃摊,如烧烤摊、蛋糕摊、奶茶摊等等都能够让人大饱口福。
第五段:总结和建议
综合来看,婺源是一个迷人而浪漫的城市,这个城市充满了历史文化遗产、自然美景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在这里,我不仅尝到了各种美食,还游览了数不胜数的景点,并且参与了婺源人民的传统活动。如果你也想前来婺源旅游,我建议你一定要到这个城市一探究竟,来亲身感受婺源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十三
2、十里水墨藏烟雨,万亩花海晒春秋。作者:山东烟台赵
3、纵展梯云风情,横晒徽韵经典。作者:上海陈权
4、乡愁风景,最美晒秋。作者:山东德州胡爱华
5、地艺术,美晒秋。作者:内蒙古呼和浩特戴强
6、闻香识篁岭,花海月月新。作者:广东南海黄亚飞
7、唱绝天下胜景,晒尽人间春秋。作者:上海胥明翔
8、晒秋图腾,农韵盛典。作者:广东汕头李江
9、篁岭四季美,岂止一晒秋。作者:湖北宜昌熊汉宣
10、篁岭,“徽”之不去的乡愁风景。作者:河南郑州李金奎
11、乐在八岭湖,美醉自然中。作者:石宁
12、乐游八岭湖,悠然忘归途。作者:孔丽娟
13、八岭千秋韵,一湖生态情。作者:许世其
14、十景秀山水,一醉八岭湖。作者:汪
15、景秀老嘉山,醉美八岭湖。作者:徐景良
16、畅游八岭湖,情归自然。作者:黄瑞平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十四
篁岭是一座美丽而神秘的山峰,位于我国南部的云南省。近年来,许多旅游者前往篁岭度假胜地,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放松身心。我也有幸参与其中,亲自走进篁岭的怀抱,体会了它的独特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而我将在下面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篁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壮丽和宁静。整个山峰由密集的竹子组成,从远处望去,它们仿佛是一个巍峨的碧绿的屏障。每一根竹子都笔直挺拔,更重要的是,它们仿佛在宣示着自己的存在。当我走进这片竹林时,我感到自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竹子的颜色和触感使我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非常安静和平静的环境中。这样的氛围使我的心灵得到了独特的宁静,使我能够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放松身心。
其次,篁岭是一个充满秘密和神话的地方。当我在竹林中漫步时,我注意到了一些富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和物品。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山脚下的一座古庙。这座庙宇被围绕着竹子,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据当地人说,这座庙宇建于几百年前,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中心。庙内供奉着一尊历史悠久的佛像,据说它具有神奇的魔力。在参观庙宇时,我被古老的建筑和神秘的氛围所吸引,感受到了过去时代的魅力和深度。
再次,篁岭还以其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在篁岭的深山之中,有许多珍稀的植物和动物栖息。我曾经看到过一只稀有的金丝猴,它在树上跳来跳去,引得众人驻足观看。这只金丝猴毛色金黄,显得非常漂亮。它的动作灵活而优雅,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除了金丝猴,还有许多其他珍稀的动物在篁岭生活,例如云豹和滇池鱼。在篁岭度过的时光,使我深深地了解到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和它们的栖息地。
最后,篁岭之旅给了我一个机会与当地居民交流和了解他们的文化。我参观了一个当地村庄,与当地居民分享了美食和工艺品。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然而宁静的环境中,他们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他们的生活中,竹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源,他们利用竹子制作家具、工艺品和食物。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益和珍贵的,它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了解到一个全新的文化,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综上所述,篁岭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与篁岭接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它的壮丽和宁静,感受到了它的神秘和历史,也感受到了它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与当地居民交流的机会。这个旅程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和难忘的。我希望将来还有机会来到篁岭,继续探索这个令人着迷的地方,并与更多的人分享它的美丽和魅力。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十五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西婺源篁岭导游词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江南徽州婺源的精髓在篁岭,这个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地方。因为,篁岭是婺源的集大成之地,梯田油菜花、古村落古树、晒秋文化、徽派建筑、风俗传说...这些都是婺源的精华,而篁岭全都有。
篁岭,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它地处婺源石耳山脉之间,整个古村就坐落在海拔不到五百米朝南的山坡上,是典型的“山居人家”。顺着进村步道可轻松到村落水口,篁岭枕山面水,山后来龙,水口成了聚落核心。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排布,属于典型u字型聚落古村。全村约有128栋古徽州民居,黛瓦白墙,飞檐拱门,沿坡而建,层层叠起,高低错落。它们“向上生长”,几近山顶,层次极为分明,村子全部被周边山体上的树木所掩盖。古村的中间,是一条约有千米之长的街道,当地人称之为“天街”。因为古村时常会被山间的浓雾所笼罩,时隐时现的街道,犹如天上的街市一样。而半山腰之下,便是村民们祖祖辈辈修建起的山间梯田,弯曲回绕,密如斑马条纹。
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村落“天街”似玉带将经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 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四季花海展示惊艳的“大地艺术”。
婺源是什么
在婺源,一直流传着婺女的美丽传说:尧帝时,天下洪水滔滔,婺源这样一个山区,也家家户户被水淹没了。就在很多山民被水包围、无处逃离的时候,远方漂来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骑在一条巨大的鳙鱼的背上,逆水而上,把一个个孤立无援的山里人拉上鱼背,逃出了洪水包围。后来,水消退了,大鳙鱼干死了,化为婺源境内的大鳙山,那个美丽的女子,也飞上了天,化成了“婺女星”,每到夜晚都向人们眨着眼睛……所以,婺源,乃古星名,古神话中的婺女,能文能武,是智慧的化身。
婺源的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徽州仍是他们难以割舍的心灵故园。如今婺源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观均极丰富,而且不少新建的粉墙黛瓦仍旧是徽味十足,较现在的徽州核心地带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人极为直观地看出婺源人对于传统徽州文化的固守。
不过问题来了,婺源不是江西上饶的吗?怎么会与江南徽州纠缠不清呢?这可是婺源人的一个结。
婺源从唐宋以来就一直隶属于徽州,历时已千余年。翻开清代的地图,徽州府位于安徽省南部,包括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歙县。徽州府的西南一角突出,深深地插入江西省,有记载:“徽州府在省极南,所辖六县歙为首,休宁祁门婺源角,绩溪府北黟西守。”这是用诗歌的形式,对徽州一府六县的地理位置做了形象的概括。这就是说,徽州府所辖的六县中,歙县是首县,为徽州府治所在,而婺源县则恰恰处于整个徽州府的西南一“角”。
所以,婺源人说自己是徽州人这点没错,不过意思是指古徽州这一府六县的地方,并不是安徽省这个概念!在婺源著名的回皖运动中,他们强调,婺源从文化、军事、经济及民生等各个方面来看,都与徽州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并标语要求:重回徽国 ,甚至有“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隶赣,死不隶赣,生生死死决不隶赣。”还有“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宁做安徽鬼,不做江西人。”我勒个去,可见民间对于徽州的认同感!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婺源划归江西的呢?这要说到民国时期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国共两党的纷争,婺源两度被并入江西。第一次是在1934年,蒋介石出于所谓剿匪的需要,婺源被第一次划归江西省管辖。这引起了徽州人强烈的不满,婺源县紫阳书院以及旅京、旅沪、旅(无)锡、旅休(宁)等处婺源同乡会疾声力呼,纷纷请求免于改隶。1946年,在著名人士徽州绩溪人胡适的参与下,婺源终于划回安徽。据说,原先该县买食江西盐是2角7分,婺源回皖后,一下子就变成了1角9分,所以老百姓兴高采烈,认为还真是回皖好啊!
到了1949年,由于婺源及赣东北等地区由解放军“二野”解放,以屯溪为中心的徽州地区由“三野”部队接管。在两支部队军管会分割的体制下,婺源县于同年 5月再次脱离安徽,婺源又再度被强制划入江西,隶属浮梁专区。
呵呵,就这样一不小心,徽州婺源人变成了热情的江西老表。
篁岭的故事
篁岭的老祖宗是来自中原的曹姓人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古代,北方战乱时往往引发了大量的北人南迁,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移民。篁岭的曹氏先祖就是在唐末黄巢起义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始南迁的。曹氏一脉相传是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脉,他们先在歙县停留六代,后辗转反复二百余年才最终在这片幽篁之地——篁岭驻足。
不仅是篁岭,整个婺源,甚至整个徽州府都是北人为避战乱南迁的重要之地。最后也许是这儿的如画山水、也许是这儿的温润气候,颠沛流离几个世纪的心灵累了,他们停下来、静下来去欣赏这片桃花源式的美景。这儿也许是最像他们老家的地方。
曹氏传人曹文侃是篁岭古村的先祖,创始人。传说,一日他在篁岭的山脚下耕田欲返家时,耕牛却死也不愿走,曹文侃遂指耕牛前的一堆柴火说:明早吾归,此火堆不熄,以示此地宜居,子孙后世生生不息。这个传说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迄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曹文侃生有三子:元吉、元清、元昌,然后子孙繁衍,成为篁岭的曹氏宗族至今。
在清朝时,篁岭成为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镛的故里,曹氏父子俩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大半历史都在他们父子的影响之下。嘉庆皇帝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不得了了,宰相行使皇帝的权利,呵呵,民间至今听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俗谚。
说到篁岭水口,它可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缩影。所谓“水口”,风水书籍这么说:“水口者,水既过堂,与龙虎案山内诸水相会合流而出之处也”。形象地说,水口的很多作用与今天的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徽州村落整体建筑格局中有“门户”和“灵魂”之誉的水口,是村落文明的象征。篁岭水口不仅指水源所从出之口,具有出入口功用,相当于村口,更在于对风水的诉求,是村民命运、前程的象征,也寄托着群落、宗族美好希望。为了达到自然环境与风水相合模式,需人工造景调整,如溪流架桥“关锁”作用;辅亭阁、牌坊、水碓以镇物;培植水口林藉以“藏风聚气”。篁岭水口居然存活了近百株百年以上“植物中大熊猫”红豆杉,这仅靠“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约束是不够的。
“山居人家”篁岭,共有“三桥六井(塘)九巷与天街”,构造村庄的主体。“三桥”,即步蟾桥、安泰桥和通福桥。六井·塘”,有五色鱼塘、方塘、尚源井、忠延井、霞披井和廉井。“九巷”,即大丰巷、担水巷、添丁巷、厅屋巷、团箕巷、五桂巷、犁尖巷、月光巷和方竹巷。它们在以天街为“主轴”的基础上纵横交织,曲折延伸,通达于村庄的每家每户,每个角落。已有百年历史的天街历来是古村落原住民商业交往、聚集议事、庙会采风交流场所。
篁岭的建筑有一百多幢,其中“官厅”和“五桂堂”最为有名。
“官厅”,顾名思义是供权贵人物遂行祭拜奠仪的地方。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奠仪之用。这座嘉庆年间官厅双层构造,顶带轩棚,气势较大,显示了主人的身份。规避战火、择吉而居的古徽先民,明清时期活跃在士界商界,他们“商而兼士,贾而好儒”。深厚的宗族思想与乡土观念促使其一有积蓄便携资奉亲归里,充分展示儒雅才能,大兴土木修园林、建广厦颐养天年,久之成就了徽派建筑体系的辉煌。
“五桂堂”的故事要从一张封条说起。在篁岭村落的历史里,家家户户每逢嫁女,都会在嫁妆上贴上封条,上面书写“山东祖樵国郡上蔡世家五桂堂”十余字,再挑到夫家。为何在几百年的历史里,一个南方村落嫁女会写一个北方早已不存在的地名?其实前面的字不重要,重点在最后三字——“五桂堂”。它是村落的一处宅院之名,但更深远地讲,它是曹氏族人的荣光。记不清过了多少代,篁岭曹家五世一品,也就是五代都做了一品大员,有感于在功名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曹家取“蟾宫折桂”之意,命名了“五桂堂”。它是整个篁岭曹氏族人的荣誉,也成了他们身处于大山之地,不废耕读、勤于奋进的写照。从此篁岭一脉的曹氏,就用一张封条——“山东祖樵国郡上蔡世家五桂堂”为自己的出身还有名望做了名片。
晒秋文化
春秋季节的篁岭似打翻的颜料桶,漫山遍野大红、大黄、深绿、浅白。人们将一年劳作成果用竹筛匾晾晒,才有了闻名遐迩、世界独一无二的“篁岭晒秋”,成为最美中国符号。
在古时,劳动人民在辛苦耕作之余,把收获的粮食农作物如稻谷、玉米、辣椒等,放在太阳下晾晒干燥,以便可以长时间保存。
然而篁岭因为是在山坡地上,村民家几乎没什么院子,日常生活中的晾晒,只能借天了。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本世纪初,有写生的画家来到这个山村,立马被村民晾晒的场景所折服,这也是“篁岭晒秋”最早的版本了。发展到现在,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篁岭晒秋已经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化符号”地方。晒秋,使人真切听到了大地万物同太阳之间亘古的呼唤和应答。
山居人家,对晒秋有着深厚的情感,篁岭晒秋代表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岭也被外界称为“晒秋人家”。
[石牌坊]
走进篁岭,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过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样的牌坊遍布乡村。徽州牌坊是与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徽州牌坊种类很多,有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贞节坊等。
篁岭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被载入县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岭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数都在文革中被毁,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经过巨资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
这座牌坊属于功名坊,叫“功勋坊”。整个结构属于五凤楼格式,雕刻的图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题为主,也配有梅兰竹菊等雅趣的表现。正面高处“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准的,是恩宠荣耀的象征。两侧的对联是:“旌自国家,操捷雪沙菱镜;建诸天地,微流壁水兰基。”
牌坊的背面,高处“御赐”二字与正面“圣旨”相呼应。有意思的是,中间嵌入的匾额“上善诺水”。
哲学家老子说:"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人生犹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简化版可不用,但导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诺,言而有信。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上善“诺”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说是美德,有人说是错字,见仁见智。
(注:“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边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庙前,其用意是鼓励族人致力科举,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见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启,是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字近薇,号荠原,歙县籍篁岭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任经筵讲官,派充南书房供奉,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为不忘身世,倡导孝友,曹文埴在显贵之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曹廷启,以报答曹廷启的生育之恩。
据家谱记载,五桂堂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这些东西摆在这里比较恰当,如果摆在正堂,那就闹出大笑话了。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槛(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形状,真是别具一格、别有意味啊。
[晒工坊]
晒工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工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竹山书院。婺源是书乡,历来重视读书,尊师重教。篁岭也不例外,明清以来一直科第绵延,人才辈出。历史上的篁岭竹山书院,还与歙县雄县有密切联系、因为捐资兴建书院的,正是歙县籍篁岭人、被誉为“父子尚书”的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传说,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岭曹廷启的儿子,是出生后过继给歙县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镛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实在篁岭。这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为什么要捐建篁岭书院的原因。
现在这座竹山书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规模和形制基本沿袭了老样。整座书院占地42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三天井,一二进为单层,第三进为两层,整个格局简洁明朗、宽敞大方,体现了书院的功能。
当年进行书院选址时,是颇有讲究的:书院大门对着祠堂,一方面是让篁岭曹氏先祖护佑后代儿孙读书上进,科甲联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读书士子,面对列祖列宗,应该慎终追远,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金榜题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谓深远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这座木雕特别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辉煌的门面朩雕吧。上排从左至右:刘备赴江东、夜访寇准、杨业战韩昌、文王访贤、弃官寻母;下排从左至右:子孙满堂、战长沙、八仙祝寿、讨荊州、连中三元。朩雕画面还有丹凤朝阳、金玉满堂、梅兰竹菊、荷叶、圆月、宝瓶……等等,中国承续了千百年传统木雕“教训子孙、礼义廉耻”的题材,都在这座怡心堂门面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徽州木雕很少飞金描彩,而这座怡心堂却是五彩缤纷、美仑美奂。原来,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许村镇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当时闻名江南的茶商许畅芝(又名许云薪)的客馆。
许村镇属于婺源的西南乡,与乐平市、德兴市毗邻,自古以来就与赣鄱大地联系密切,深受赣文化影响。从这座怡心堂的雕刻风格来看,就带有鲜明的赣雕特色,是徽雕与赣雕相融合后开出的艳丽奇葩,被誉为徽式建筑的精品。从1987年以来,就有《聊斋》等电视剧把怡心堂作为拍摄基地。
把怡心堂从许村搬迁、“改嫁”到篁岭来,这是我们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这种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虽然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古建筑专家的称赞,但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进入怡心堂)
整个怡心堂属于徽州传统的三间结构,但两边的边厢都没有房间,就使得本来不大的厅堂显得宽敞起来。抬头看看头顶那圆形木雕、环环相扣,谁知道它叫什么吗?对了,叫藻井。藻井本来专用于祠堂、亭阁的天花板装饰,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馆里构建了藻井,可见他的别出心裁、财大气粗。
整个怡心堂,包括一楼、二楼的门窗、天花板、天井四围板和窗板,飞金雕刻的主题主要是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双凤朝阳、梅兰竹菊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细细欣赏,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这栋不起眼的甚至显得比较窄小的民居,它有个独特的名称,叫“怪屋”,怎么个怪法?还是让我们走进去,亲身感受和体验吧。
怪屋的一楼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门和窗户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觉?头晕站不住了吧?(原理:因为人习惯了平地生活,一下进入倾斜地带,大脑就会感觉失去了平衡,会东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脑在这东倒西歪的时候,残留的晕向记忆就苏醒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正常房子的空间位置,在大脑中已存在着某种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会感觉空间错乱,)告诉大家一个避免头晕的诀窍吧:不能直着站,要斜着站。
怪屋的二楼就叫“倒屋”。什么东西都倒过来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东西都颠倒着。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整个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抬头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题特别能反映主人对后代的期许。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门一方是“福禄双寿”,两边为“六郎出山”和“一马当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启蒙读本,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与《朱子家训》匹配一起的一个个小型木雕图案,它们的主题都是围绕着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八仙器物等来表现的,表现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动的场景,大家不妨细细欣赏。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寓意“终生平静”。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篁岭人曹永护。据光绪八年[1882]《婺源县志·质行传》所记载:曹永护,字义千。他的祖父曹彦张、父亲曹宗善,都是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人,在乡村很有口碑。曹永护从小就受家训影响,能继承祖传的美德。他性情宽厚,待人接物温和谦恭,从不干伤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蛮横的人找上门来寻衅滋事,他也能处之泰然。有人把听来的别人背后中伤他的话传给他,他对那报信者说:“你一定是听错了,别人不会说那样的话。”因为篁岭历来地皮非常紧张,他居住的这栋房子与邻居相连,物产也互相交错,而遇有争议,曹永护总是主动退让。每当饥困月份,或是到了年关岁末,他就暗暗观察哪些人家困苦无依,把别人急需的东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从不张扬。他曾在自家庭院内手植了五株桂花树,还把自己的居屋自号为“桂轩”。他对儿子曹希例说:“我们家,从你曾祖到你,四代单传。你虽然没有兄弟,比较孤单,但要始终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万不可失当自大,做出有违祖训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美德美名比父亲曹永护的影响还要大。四代行善积德,最终获得丰厚回报。后来,曹希例果然有了五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曾孙、玄孙有二百多人。连大学士叶向高都欣然为曹永护父子的居所题写“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还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据说,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篁岭种田种地所需的农具,在这后堂也有摆布。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的形状,别具一格。
附:光绪壬午《婺源县志·质行传》原文:曹永护,字义千,篁岭人。祖彦张,父宗善,皆好义。护能世其德。性尤宽厚,与物无忤。横逆至,处之泰然。或以侵侮告,曰:“君误听尔。”居产与乡人连,有争,必举而让之。每荒月及岁杪,密察邻家之急,阴馈之,不以语人。尝手植五桂于庭,自号“桂轩”。谓子希例曰:“汝虽只立,培以善根,勿失当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扩焉。后例果举五子,二十七孙,曾元二百有馀焉。
[晒功坊]
晒功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切的时候有什么讲究,晒的时候又有什么讲究?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功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篁岭的竹山书院,顾名思义,它就是一所学校,一所乡村的高级学校。虽然在传统的婺源县志里没有篁岭竹山书院的记载,但它的名气却很大,因为歙县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的家乡,就有同名的竹山书院。
这座竹山书院,位于曹氏宗祠侧边,原书院由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捐赀创建。曹振镛,字怿嘉,歙县籍篁岭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至大学士。把竹山书院建于曹氏宗祠侧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绵世泽”的意思。
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由此看来,篁岭的竹山书院比雄村的竹山书院要晚好几十年。但是,它们又都与曹文埴、曹振镛有关联,其中有许多传说故事,真是极具传奇色彩,非常引人入胜哩。
书院大门前,靠山一边的这个类似塔楼的小建筑,它叫焚纸塔,也叫字纸炉,古代人“敬惜字纸”, 对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丟弃,否则有辱斯文,焚纸塔就是供书院师生焚烧废弃字纸的。当然,隔壁宗祠里烧过的香签、废纸、枯枝败叶什么的,也可以扫拢来,放进这焚纸塔内彻底焚烧。
书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别强调“敬慎”。所以,整个书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简洁朴素、慎终追远、格物致知而远离奢华。
先看大门的门楼。门楼上的砖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凤楼格式,整体上是一卷打开的书卷或画轴。“竹山书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为“兄弟登科”,右为“孟母教子”。都与读书有关,寄托了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殷切期望。
走进大门,有风雨廊,遮风挡雨。侧边墙壁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熹为岳麓书院题写的碑刻,它不仅是岳麓书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传播朱子理学为主的书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思想,作为书院教育的优秀传统,被世代继承和发扬着。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骄傲,顶礼膜拜的偶像,他的学说和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脉里。
竹山书院分前堂和后堂两大部分,我们现在站的前堂是教学区,类似一个开放大教室,读书士子就是在这里接受先生教诲和指点的。墙壁上的万字砖图案,两边厢的行书屏风,都对讲堂起烘托、对学子起警策的作用。
书院的后堂,正中是读书处,相当于阅览室。楼上是藏书楼,准确说是藏经阁。而在书院教学的先生,则住在后堂的边厢。
可能有朋友会心存疑问:后堂的厢板上怎么会装了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发明。是的,篁岭的竹山书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间曾数毁数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根据村中老人回忆民国时期的竹山书院恢复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货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凡是有钱有势的,都以居室安装西洋花玻璃窗为荣,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现在我们走出书院,看看书院后门(其实也是边门)上方的砖雕图案吧,那些砖雕图案,场面宏大,人物生动传神,是真正的徽州砖雕的精彩表现。谁能看出上下两块砖雕图案的主题?原来,上图是“校场赛艺”,下图是“畅游琼林”。两块合在一起,就隐含着文武双全的意思,当然也是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游客接待中心·欢迎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的篁岭景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小x,今天很荣幸由我给大家担任向导,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的篁岭之行带来快乐。篁岭是婺源古村落的经典作表,保存了大量的农耕文明时代特征。整个篁岭景区,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大地飞歌”,体验多色块梯田组成的大地艺术对视觉的冲击;二是“云中漫步”,彰显大跨度索桥、溜索对胆量的历练;三是“天上人间”,展现篁岭古村的村落构造,古民居上的晒秋传统,还有古老天街的商贾、美食、民居、民俗的无穷魅力。让每一位游客真正体验到“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
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有秩序地上缆车。在观赏风景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哦!
[出缆车]
我们刚刚乘坐的是婺源第一条载人观光索道,全长960米,高差195米,空中运行时间为16分钟,各位在缆车上就已经小小领略了多彩的梯田风光,但“好戏还在后头”,下面将一幕幕呈现给大家。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岭岭头,因“修篁遍岭”才有了篁岭的雅名,“篁”其实是一种竹子,篁岭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观音竹等,我们景区沿途也随处可见这些竹子。以前村民世代居住在这里,而今全都搬迁到由我们公司出资兴建的岭下新房子里,也就是我们游客中心对面的那些整齐的新房子。
[二十四节气长廊]
接下来我们就跨入二十四节气长廊,进入篁岭的第一篇章,该篇章以体现大地艺术的农耕文化为主题。二十四节气长廊全长700米,分别用春和楼、夏耘亭、秋实亭、冬蕴坊作为一年四季的节点标志。
春和楼: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春和楼”,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属于徽建五凤楼构造,“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明清时期被徽派建筑广泛用于祠堂门楼,寄寓宗族人才辈出,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此楼沾沾灵气吧。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婺源最美的季节,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两次回乡省亲选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开始便进入辛勤劳作期,“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晚。”“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懵懵懂懂,清明下种。”这些都是婺源人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农谚。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对春季劳作场景的介绍,为了烘托氛围,景区打造四季花海,春天种的是油菜花、萝卜花、二月兰等,夏天种的是醉蝶花、紫罗兰、紫薇等,秋天种的是金光菊、万寿菊等,冬天种的三角梅等。愿每个游客都能成为“护花使者”,而非“采花大盗”哦!
夏耘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白色亭子叫夏耘亭,取夏季耕耘之意,属于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桥十里一亭”之说,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饮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里摆放茶水,供路人饮用。这也是古时亲人迎送,妻儿惜别之处。夏季是火热的,篁岭的海拔虽不是很高,但夏季温差很大,夜晚需盖被而卧,颇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之意境。文化墙上是夏季劳作场景的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认真观赏下。
秋实亭:眼前的这座亭子是秋实亭,取春华秋实之意。左手边文化墙上是秋季劳作场景的介绍,“霜叶红于二月花”,婺源的秋天像打翻的颜料桶,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尤其是地无三尺平的篁岭,人们将一年的收成用竹筛匾晒晒,成就了闻名遐迩的“篁岭晒秋”。而花卉则有桂花、山茶花、野菊花等。游步道边上的这些油茶树,是篁岭村民种植的经济作物,我们当地叫“柽籽”。这油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因此也被誉为“东方橄槛油”。
冬蕴坊(篁岭牌坊):冬蕴坊,取冬藏之意。牌坊、民居与祠堂并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借用牌坊作为冬季的节点标志,并成为篁岭村的门头,寓意深远。牌坊上的“圣旨”二字是曹氏旺族在朝为官的彰显。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冬季生活场景介绍,冬季是婺源的“休闲季”,人们过着“脚踩一盆火,手捧苞萝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冬季又是婺源的“欢乐季”,民俗活动和乡村饮食文化成了主角,过大年,走亲朋,舞龙灯,出抬阁,闹元宵.....人们在自酿的农家米酒中、在走街串巷的火龙舞动的弧线中,聊慰终岁的辛劳。
[水口林]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篁岭村的水口。所谓水口,是指水源出村之口。徽州人认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还必须密密地种上树木,这样才能达到“关锁”的效果,从而为整个村庄“藏风聚气”。篁岭水口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典型缩影,水口林里存活了78株“植物大熊猫”——红豆杉,红豆杉是世界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抗癌植物,也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篁岭有如此规模的红豆杉群,实属罕见。印象中竹都是圆的,方竹,见过么?除了红豆杉,香樟、香枫、翠柏、桂花树、香榧树,还有难得一见的方竹等等名贵树木和竹子,在我们篁岭水口这儿全都有。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树养人丁,水养财”,“赤膊龙脉光水口,子孙代代往外走”的古训,有“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这些,是我们水口林保存这么完整的原因。
“杀猪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哪个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树,如果砍了,就会受到惩罚,也就是要把自家养的猪杀了分给大家吃。以前人都吃不饱,养猪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却要杀自家养的猪,可见是非常严重的惩罚,因此没有人会去砍树。
“生子植树”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出生,都会为其种下一棵树。特别是在女孩出生时,会为其种下一棵樟树,等到出嫁时,再把那樟树砍了做樟木箱,作为陪嫁的嫁妆。
[五显庙]左手边是一座五显庙,供奉的是起源于婺源的五显神。在婺源老县志中,记载了唐代光启年间,居住在婺源县城紫阳镇王瑜家有五位神人从天而降的传奇。王瑜动员城中百姓倾力建庙,塑像供奉,虔诚祈祷,无不应验。南宋时五显神期跨越海峡传到中国台湾,现在中国台湾还有200多万的信众。宋元明三代,五显被历代皇帝褒封,因其封首字都为“显”,故称为五显神。
[步蟾桥]“步蟾”的意思是月宫折桂,比喻科举登第,步步高升之意,也是乡民对子孙的祈望。让我们步蟾桥上走一走,祈愿登科在后头。
[如来佛柱]这是如来佛柱,如来佛柱的正式名称是“佛家八面多宝台”。它寄寓的是避邪保平安。
[夫妻树]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棵树是枫香,因为他们长到一块了,我们当地人又称为“夫妻树”。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大概就这意思吧。
[雷击红豆杉]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棵红豆杉是被雷击过的,现在只剩下半边树干。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树争一层皮。”树是靠树皮来吸收养分,因此它依然还存活着,真是“树坚强”啊。
[农业观光园]
篁岭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落,除了少数士子习儒读书之外,大多数村民都是终生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篁岭几乎没有平畈的段田,都是些梯田,一层一层重叠而上的梯田,看上去比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还要繁密。
看到远处那座烟云缭绕的高山了吗?它叫石耳山,山脚下就是上晓鳙村,而篁岭则是从上晓鳙分迁出来的。婺源地处万山中,境内山峰起伏,河流密布。婺源的最高山是大鄣山,它是整个江南山脉的鼻祖。而石耳山呢,则是婺源的东部屏障。翻过石耳山,就是浙江省的开化县地界。在没有公路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出行,要么靠两条腿走,要么坐船,而对婺源人来说,往往都是靠着双脚走出大山,走遍天下。
[1号观景台]
各位朋友,我们来到景区的1号观景台,这是个360º全画幅观景平台,周边是层层叠叠、流光溢彩的千亩梯田。右下方的这口塘,当地人称为“篁岭的酒窝”。在这里,人们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春赏油菜夏观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四季花海在这不断演变着各种“断魂”主题,大地艺术在这里成就了最强音符。请大家在此拍照留影吧!说不定你的倩影,也会融入别人的镜头,成为定格的“花仙子”、“花相公”。
[卧云悬索桥]
现在我们进入篁岭故事第二篇章“云中漫步”,也开始了对诸位胆量与气魄的考量。前方就是卧云悬索桥,全长186米,是江西省目前最长的悬索桥。桥很牢固,承载量达20吨,大家尽管放心迈步。你也可以唱着“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的歌上桥,不过请不要在桥面上跑动,也不要摇晃以免影响他人。走过这段桥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景区还有溜索和高空热气球等娱乐项目,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一下。
[五色鱼塘]
现在我们回到了古村落,开始探寻篁岭村落的秘密了。
左手边的这个不规则圆形水塘,叫五色鱼塘。传说这方鱼塘是篁岭进士曹升开凿的。曹升曾任浙江按察司经历,离职退休时,从杭州带回五色鱼放养在这个鱼塘里。但为什么修在这里呢?按五行说法,南方属火,篁岭山高缺水,又朝着火向,早年的篁岭经常发生火灾。曹升精通风水术,在此修口水塘,让篁岭村的建筑倒映在鱼塘的水中,以克制南方的火,从此篁岭村就很少发生火灾了。右边的这棵红豆杉是本地最大的一棵,又称“团圆树”,因为它是由无数细根簇拥而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戏台]
一个偏远的山野村落,居然还有古戏台,想不到吧?
过去,篁岭因交通不便,非常闭塞,民众的文化娱乐很少。但篁岭人好热闹,热情好客,于是每逢婚丧嫁娶,生日寿诞,村里的大户人家,就会出资聘请邻近省份的戏班来这戏台上演戏庆贺。全村人白天喝酒,晚上看戏,一家有喜,全村快乐。以后景区也会有民俗表演,如徽剧、傩舞、茶艺等。
[培德堂]
这栋房屋叫培德堂,原主人叫曹鸣鹤。他是篁岭进士曹鸣远的族兄,在篁岭村是家喻户晓的响当当的人物。培德堂整个占地约140平方米,屋前有小院,院内有鱼池、假山,院墙上的雕花漏窗非常小巧精致。
正屋为三间两厢二层楼结构,大门上方就是水檐天井,是比较少见的三披水檐天井。天井三面的木雕以三国故事为主题,人物众多,形态逼真。一楼有房间4个:进门两边有2个小耳房,堂前两边为2个厢房。这种房屋结构,就是徽州古建筑中典型的“对朝堂”格局。二楼在天井两边还有2个小姐绣楼,边上的“美人靠”为小姐绣楼增添秀色。关于美人靠,婺源历来就有这样的俗语,说是“美人靠,靠美人,越靠越美。”所以啊,各位朋友,特别是美女们,要去上去多坐坐啊。
[晒秋景观]
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岭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镛的故里。曹氏父子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协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庆皇帝出巡时,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因此民间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
秉承祖上遗风,篁岭先民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形交流。祖辈起,他们就用竹筛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时令变化,竹晒匾里所晒之物也在不断换新,你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满意的晒秋作品。这里也是景区的观景台,整个篁岭村是枕高山面水口。后山为来龙去脉,以水口为聚落核心,居所呈扇形排布,是典型的u字型古村落。天街恰似一条玉带将屋舍串接,前店后坊,简直是缩写版的“清明上河图”。
[摄影吧]
如果朋友们觉得站在天街拍摄还不过瘾,还想拍到更好的画面,喏,边上的这栋房子就是“摄影吧”。那是我们景区专为摄影爱好者打造的摄影交流创作基地,主要提供影视摄影创作、器材配件租售、影视作品展示、业内互动交流等服务。
摄影吧共三层,一层为摄影辅助器材配件销售出租;二层为休闲展厅,可以休闲娱乐,展示摄影作品,摄影经验交流;三层为创作观景台,是村落晒秋景观最佳拍摄点之一。
[树和堂]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一幢官厅,叫“树和堂”。官厅是供权贵人物遂行祭拜奠仪之地,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奠仪之用。这座官厅建于清嘉庆年间,它的主人是曹鸣远,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进士,官至江西才子之乡抚州府临川知县。
根据徽州民居的传统,这个院落里种了梨树、枣树,“梨”在婺源话的谐音为“利”,意为吉祥、吉利之意;“枣”寓意“早生贵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经商前会在院子里种下梨树,或带走一捧土,寓意离乡不离土。
砖雕门楼被称为“文化门”,这官厅虽属常见的字匾门,但整体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门罩飞桅戗角,瓦当勾连,彰显气势。水磨青砖精雕细刻,花边人物应有尽有,“杰应歧灵”的门额则显示了主人“英雄不问出处”的境界。徽式民居两边院墙要略高一些,因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又称封火墙。
树和堂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进门有一块石雕,是以游龙飞凤构成福字,代表福临门,大福大贵之意。官厅内饰较为简单,一般都会有天井,主要是采光通风,天井下摆了一口缸,缸里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称无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鸿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铜锁状,寓意锁住水源,锁住财源,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有幅对联“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意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恒之心,让仁爱和正义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为准则成为自己的老师和做人的标准。我们再来看中堂的摆设,堂名为“树和堂”,意为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人和睦,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这样的堂匾。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有没有名堂的来历,就是说它是一个有名字的堂。高悬匾额下是中堂字画,“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为曾国藩题写,此人是晚清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为文正,后人称之为“曾文正”或“文正公”。
边上挂的是唐伯虎的一幅书法《吴门避暑》,这首诗,描绘的是他刚进入避暑的“密遮竹叶凉冰檐”佳境时,忽遭“风雨”的喜出望外心情与美妙场景,可谓活灵活现。字画下长条案桌,中间摆放了自鸣钟,两边摆花瓶和屏风镜,意为终身平静,一生平安;自鸣钟也叫长鸣钟,寓意为长寿之意。
院子里的这墙上嵌有一个焚纸炉,以前写过字的纸或用过的纸都必须烧掉,不能乱扔,乱扔是对文化的不敬重。
[许村文化站·怡心堂]
怡心堂,是从许村镇搬移到篁岭来的文化站老屋。这是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该种模式,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啊。
[香榧树]
这株古树叫香榧树,它的果实可以食用,食用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都很高。其果实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有止咳、润肺、消痔、驱蛔虫等药用功效。这里是篁岭村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可以俯看篁岭村的全貌,当然也是最佳的拍摄点之一。
[五桂堂]
五桂堂正屋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是大户人家。堂名取自院内和附近的五棵桂花树,开黄花的金桂和开白花的银桂都有,而且是“月月桂”,一年四季,屋内屋外都充盈着清雅的桂花香气。
正屋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屋内的木雕相当大气而精致。可是,人们至于还没能解读出那些木雕图案所表现的主题,博学多才的朋友们不妨试试。
此屋原主人曹廷启,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显贵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以报不忘生身之恩。
曹文埴为生身父亲兴建了这座五桂堂,而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则捐资兴建了篁岭的竹山书院,就在曹氏宗祠边,等会儿我们会经过那儿,再为朋友们细说吧。
[慎德堂]
慎德堂是曹鸣远父亲、被朝廷有司旌表为“孝友”的曹孜学的宅第。慎德堂总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包括小院、客馆、正堂和书房4个主要部分,另有鱼池3口,整体结构小巧雅致,功能多样,是篁岭最“考究”的民居之一。
庭院门上“淮兴里”就是说不管你在外面经商,还是做官有成就后都要落叶归根,荣归故里。正房门罩下水磨青砖雕刻了“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八卦”是道教的象征,两块地袱石分别雕刻了丹凤朝阳和鱼化龙。进门同样是四水归明堂,石雕水井照壁“游龙飞凤”构成福字。两边牛腿雕刻的是明八仙,而堂名为“慎德堂”,意思是提醒后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中堂对联“地灵人秀诞豪杰,绛阙清都想盛容”为晚清重臣左宗棠题写。
后进院落有幽静书房和观鱼池。我们再来客馆参观,客馆正中横匾为“绣窗入静”,两边对联为“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清代书法家吴清望所写。客馆的边厢墙壁上还挂有“吴门四杰”之一文征明的书法作品《煮茶》。文征明就《煮茶》写过几首同题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朋友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一张床。不错,它确实是一张床,但又不普通,它有一个很美的名称,叫“绣榻”,周围刻满了绣花纹,是过去大户人家老爷、太太睡觉用的床。床上这个像茶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它叫“鞋踏”,也叫“踏台”。它本来是放在床前地上的,人上床睡觉之前,得先把鞋子脱下来放在踏台上。
客馆门面是晚清时期的“全雕扇”样式,雕工精细,修饰华丽,在讲究“财不外露”的徽州古建中较为罕见。内屋回字围嵌入八仙的“法器”,称为“暗八仙”。屋外上门檐与牛腿雕刻“和合二仙”。
[天街]
篁岭村空间布局别致:一条长388米的天街横贯南北、三座桥岗通往村内外、六口井塘寓意六六大顺、九条巷道蜿蜒曲折。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巷,是篁岭最重要最平坦最宽阔的巷道,就是是著名“天街”。 天街是篁岭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我们已经来到了天街的核心,也是村落核心,当地老百姓闲暇之余都在此聊天,拉家常,因此又称之为“新闻发布中心”。
[众屋·绣楼]
这幢建筑就是篁岭的众屋,也就相当于村委会,是长辈,族群开会议事之地。门额上“圣旨”两字体现了曹氏在朝为官的地位。大门为牌楼门,徽居比较注重风水,一般朝南朝东,如受限制会在门口加小院落或改变朝向,避免直冲西向而不吉利。以后西式酒吧将会进驻中式厅堂。众屋隔壁是绣楼,以前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般只能呆在楼上,有护栏的地方叫美人靠,就是小姐休息的地方,也是以前小姐抛绣球选夫婿之地。门楼下“奕挹”二字,就告诫了绣楼小姐自己要举止端庄、知书达理,选择的夫婿要门当户对、恪守礼教。
[茶禅一味·京卫府]
这栋房子名叫京卫府,现在改造成一个品茶、赏茶、购茶的场所,所以挂了“茶禅一味”的牌匾。
京卫府原主人是曹廷咨,清代嘉庆年间,担任京城军事总机构“都指挥使司”的六品衔“京卫经历”,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局长。主人任职满期后退休回家乡,修建了这座京卫府,作为接见官员、会客聚友的场所。
京卫府临街及外沿的两面都做成木门窗,木雕线条简洁大方,与京卫府的庄重相协调,也体现了主人的清正廉明。大门上方的4个圆“门头”,是等级的象征,说某人“有来头”,来源就出在这里。
[竹虚厅]
竹虚厅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祯八年(1635年)拔贡,授职湖广兴山县知县。竹虚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整体为三间结构,但一楼没有厢房,这与它作为读书、教育的场所有关。竹虚厅最显著的特色,是临街一面全部为木雕,图案精美繁复,极尽奢华,令人叹为观止。门面上的6方木雕图案,左上是“赵子龙救阿斗”,左下是“关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王访贤”,右上是“周文王打猎”,右下是“状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梁撑的木雕主题,从右到左,依次是福、禄、禧、寿。门罩上裂纹还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为“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竹子又代表竹报平安、步步高升、节节高之意。整个竹虚厅,简直就是一座木雕艺术的宝库啊!
中堂画《喜上眉梢图》是“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画的,配的诗是:“尔性何灵异,喜上最高枝。探得好消息,报与主翁知。报与主翁知,双双集凤池。梅花春信早,喜遇圣明时。”
竹虚厅的屋外有木楼梯通到二楼,二楼的外侧有一个大晒台,也是观景台,站在楼上眺望远山的景色,真是心旷神怡。楼内还有2间相通的房间,作为住宿之用。
[客馆]
对面这幢房子是客馆,也就是现在的宾馆、饭店,上檐板雕刻的是“双龙戏珠”,挑檐枋则雕刻了“八仙过海”,下檐枋浮雕了“姜太公钓鱼”。四根托柱则雕了四个象头,代表吉祥吉利之意。两边还雕有雌雄狮子,俗话说:“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代表好运连连之意。
[结束语]
朋友们,本次篁岭之旅就告一段落。请记住导游小×,更记住篁岭!篁岭时刻都期盼着各位再次光临,再续今缘,共同谱写我们新的“篁岭故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 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在唐代开元20xx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十六
婺源是中国少数名城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巨大的旅游魅力。作为一名热爱旅游的人士,前不久我参加了婺源的一次调研活动。在此次调研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婺源的独特之处,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体会。
第一段:婺源名城的独特之处
在婺源这座名城的独特之处,首先是山川壮美。这里有超过3800个名胜,以“绿水青山、瑰丽奇异、古色古香、悠久神秘、奇峰怪石、奇树异花、山泉瀑布”为特色。其次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婺源拥有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和地标建筑,如中阁山和小江山等。这些景点和建筑见证了婺源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最后,婺源还以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美食为特色,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欣赏和品尝。
第二段:婺源旅游引导意义
在婺源的旅游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旅游引导的重要性。因为有了引导员,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景点的历史和文化,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风俗,听闻当地故事。只有通过引导员,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充满情趣的注重人与自然的旅游之美。
第三段:质量营销是重中之重
在工商业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认识到婺源对于质量营销的重要性。以“优质、特别、独具、典雅”(简称“优特”)为营销策略,婺源不仅在吸引更多游客方面做足了功夫,也从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使得旅游业能够在经济营销方面有所突破,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消费者。
第四段:社会责任的意义
在婺源调研中,我们发现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体现社会责任的行为。游客乱扔垃圾,摘取野花和破坏景点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对此,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联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让婺源的旅游资源得到长远的保护。
第五段:婺源调研的启示和体会
通过这次婺源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明白了旅游工作中的关键要素,同时也能够看到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更好地谋划。希望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婺源也能够在不断的发展中立足于全国知名旅游城市之列。
总之,婺源是个充满着历史文化和旅游魅力的城市。通过此次调研,我认识到了它的独特之处,理解了旅游引导和质量营销的重要性,并且也看到了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婺源在未来能够在持续的发展中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和腾飞。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十七
走进篁岭,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过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样的牌坊遍布乡村。徽州牌坊是与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徽州牌坊种类很多,有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贞节坊等。
篁岭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被载入县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岭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数都在中被毁,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经过巨资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
这座牌坊属于功名坊,叫“功勋坊”。整个结构属于五凤楼格式,雕刻的图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题为主,也配有梅兰竹菊等雅趣的表现。正面高处“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准的,是恩宠荣耀的象征。两侧的对联是:“旌自国家,操捷雪沙菱镜;建诸天地,微流壁水兰基。”
牌坊的背面,高处“御赐”二字与正面“圣旨”相呼应。有意思的是,中间嵌入的匾额“上善诺水”。
哲学家老子说:"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人生犹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简化版可不用,但导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诺,言而有信。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上善“诺”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说是美德,有人说是错字,见仁见智。
(注:“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边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庙前,其用意是鼓励族人致力科举,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见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启,是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字近薇,号荠原,歙县籍篁岭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任经筵讲官,派充南书房供奉,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为不忘身世,倡导孝友,曹文埴在显贵之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曹廷启,以报答曹廷启的生育之恩。
据家谱记载,五桂堂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这些东西摆在这里比较恰当,如果摆在正堂,那就闹出大笑话了。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槛(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形状,真是别具一格、别有意味啊。
[晒工坊]
晒工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工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竹山书院。婺源是书乡,历来重视读书,尊师重教。篁岭也不例外,明清以来一直科第绵延,人才辈出。历史上的篁岭竹山书院,还与歙县雄县有密切联系、因为捐资兴建书院的,正是歙县籍篁岭人、被誉为“父子尚书”的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传说,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岭曹廷启的儿子,是出生后过继给歙县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镛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实在篁岭。这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为什么要捐建篁岭书院的原因。
现在这座竹山书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规模和形制基本沿袭了老样。整座书院占地42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三天井,一二进为单层,第三进为两层,整个格局简洁明朗、宽敞大方,体现了书院的功能。
当年进行书院选址时,是颇有讲究的:书院大门对着祠堂,一方面是让篁岭曹氏先祖护佑后代儿孙读书上进,科甲联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读书士子,面对列祖列宗,应该慎终追远,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金榜题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谓深远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这座木雕特别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辉煌的门面朩雕吧。上排从左至右:刘备赴江东、夜访寇准、杨业战韩昌、文王访贤、弃官寻母;下排从左至右:子孙满堂、战长沙、八仙祝寿、讨荆州、连中三元。朩雕画面还有丹凤朝阳、金玉满堂、梅兰竹菊、荷叶、圆月、宝瓶……等等,中国承续了千百年传统木雕“教训子孙、礼义廉耻”的题材,都在这座怡心堂门面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徽州木雕很少飞金描彩,而这座怡心堂却是五彩缤纷、美仑美奂。原来,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许村镇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当时闻名江南的茶商许畅芝(又名许云薪)的客馆。
许村镇属于婺源的西南乡,与乐平市、德兴市毗邻,自古以来就与赣鄱大地联系密切,深受赣文化影响。从这座怡心堂的雕刻风格来看,就带有鲜明的赣雕特色,是徽雕与赣雕相融合后开出的艳丽奇葩,被誉为徽式建筑的精品。从1987年以来,就有《聊斋》等电视剧把怡心堂作为拍摄基地。
把怡心堂从许村搬迁、“改嫁”到篁岭来,这是我们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这种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虽然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古建筑专家的称赞,但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进入怡心堂)
整个怡心堂属于徽州传统的三间结构,但两边的边厢都没有房间,就使得本来不大的厅堂显得宽敞起来。抬头看看头顶那圆形木雕、环环相扣,谁知道它叫什么吗?对了,叫藻井。藻井本来专用于祠堂、亭阁的天花板装饰,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馆里构建了藻井,可见他的别出心裁、财大气粗。
整个怡心堂,包括一楼、二楼的门窗、天花板、天井四围板和窗板,飞金雕刻的主题主要是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双凤朝阳、梅兰竹菊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细细欣赏,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这栋不起眼的甚至显得比较窄小的民居,它有个独特的名称,叫“怪屋”,怎么个怪法?还是让我们走进去,亲身感受和体验吧。
怪屋的一楼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门和窗户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觉?头晕站不住了吧?(原理:因为人习惯了平地生活,一下进入倾斜地带,大脑就会感觉失去了平衡,会东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脑在这东倒西歪的时候,残留的晕向记忆就苏醒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正常房子的空间位置,在大脑中已存在着某种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会感觉空间错乱,)告诉大家一个避免头晕的诀窍吧:不能直着站,要斜着站。
怪屋的二楼就叫“倒屋”。什么东西都倒过来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东西都颠倒着。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整个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抬头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题特别能反映主人对后代的期许。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门一方是“福禄双寿”,两边为“六郎出山”和“一马当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启蒙读本,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与《朱子家训》匹配一起的一个个小型木雕图案,它们的主题都是围绕着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八仙器物等来表现的,表现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动的场景,大家不妨细细欣赏。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寓意“终生平静”。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篁岭人曹永护。据光绪八年[1882]《婺源县志·质行传》所记载:曹永护,字义千。他的祖父曹彦张、父亲曹宗善,都是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人,在乡村很有口碑。曹永护从小就受家训影响,能继承祖传的美德。他性情宽厚,待人接物温和谦恭,从不干伤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蛮横的人找上门来寻衅滋事,他也能处之泰然。有人把听来的别人背后中伤他的话传给他,他对那报信者说:“你一定是听错了,别人不会说那样的话。”因为篁岭历来地皮非常紧张,他居住的这栋房子与邻居相连,物产也互相交错,而遇有争议,曹永护总是主动退让。每当饥困月份,或是到了年关岁末,他就暗暗观察哪些人家困苦无依,把别人急需的东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从不张扬。他曾在自家庭院内手植了五株桂花树,还把自己的居屋自号为“桂轩”。他对儿子曹希例说:“我们家,从你曾祖到你,四代单传。你虽然没有兄弟,比较孤单,但要始终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万不可失当自大,做出有违祖训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美德美名比父亲曹永护的影响还要大。四代行善积德,最终获得丰厚回报。后来,曹希例果然有了五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曾孙、玄孙有二百多人。连大学士叶向高都欣然为曹永护父子的居所题写“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还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据说,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篁岭种田种地所需的农具,在这后堂也有摆布。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的形状,别具一格。
附:光绪壬午《婺源县志·质行传》原文:曹永护,字义千,篁岭人。祖彦张,父宗善,皆好义。护能世其德。性尤宽厚,与物无忤。横逆至,处之泰然。或以侵侮告,曰:“君误听尔。”居产与乡人连,有争,必举而让之。每荒月及岁杪,密察邻家之急,阴馈之,不以语人。尝手植五桂于庭,自号“桂轩”。谓子希例曰:“汝虽只立,培以善根,勿失当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扩焉。后例果举五子,二十七孙,曾元二百有馀焉。
[晒功坊]
晒功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切的时候有什么讲究,晒的时候又有什么讲究?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功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篁岭的竹山书院,顾名思义,它就是一所学校,一所乡村的高级学校。虽然在传统的婺源县志里没有篁岭竹山书院的记载,但它的名气却很大,因为歙县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的家乡,就有同名的竹山书院。
这座竹山书院,位于曹氏宗祠侧边,原书院由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捐赀创建。曹振镛,字怿嘉,歙县籍篁岭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至大学士。把竹山书院建于曹氏宗祠侧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绵世泽”的意思。
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由此看来,篁岭的竹山书院比雄村的竹山书院要晚好几十年。但是,它们又都与曹文埴、曹振镛有关联,其中有许多传说故事,真是极具传奇色彩,非常引人入胜哩。
书院大门前,靠山一边的这个类似塔楼的小建筑,它叫焚纸塔,也叫字纸炉,古代人“敬惜字纸”, 对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否则有辱斯文,焚纸塔就是供书院师生焚烧废弃字纸的。当然,隔壁宗祠里烧过的香签、废纸、枯枝败叶什么的,也可以扫拢来,放进这焚纸塔内彻底焚烧。
书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别强调“敬慎”。所以,整个书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简洁朴素、慎终追远、格物致知而远离奢华。
先看大门的门楼。门楼上的砖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凤楼格式,整体上是一卷打开的书卷或画轴。“竹山书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为“兄弟登科”,右为“孟母教子”。都与读书有关,寄托了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殷切期望。
走进大门,有风雨廊,遮风挡雨。侧边墙壁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熹为岳麓书院题写的碑刻,它不仅是岳麓书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传播朱子理学为主的书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思想,作为书院教育的优秀传统,被世代继承和发扬着。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骄傲,顶礼膜拜的偶像,他的学说和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脉里。
竹山书院分前堂和后堂两大部分,我们现在站的前堂是教学区,类似一个开放大教室,读书士子就是在这里接受先生教诲和指点的。墙壁上的万字砖图案,两边厢的行书屏风,都对讲堂起烘托、对学子起警策的作用。
书院的后堂,正中是读书处,相当于阅览室。楼上是藏书楼,准确说是藏经阁。而在书院教学的先生,则住在后堂的边厢。
可能有朋友会心存疑问:后堂的厢板上怎么会装了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发明。是的,篁岭的竹山书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间曾数毁数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根据村中老人回忆民国时期的竹山书院恢复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货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凡是有钱有势的,都以居室安装西洋花玻璃窗为荣,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现在我们走出书院,看看书院后门(其实也是边门)上方的砖雕图案吧,那些砖雕图案,场面宏大,人物生动传神,是真正的徽州砖雕的精彩表现。谁能看出上下两块砖雕图案的主题?原来,上图是“校场赛艺”,下图是“畅游琼林”。两块合在一起,就隐含着文武双全的意思,当然也是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十八
篁岭,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是一个以竹林为主题的旅游景点。自从我有了机会亲自前往篁岭游玩,我对于这个地方的美景和文化传承有了深刻的感悟。在这里,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人文的魅力,收获了难以言喻的快乐和启迪。下面我将简要叙述我的篁岭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我的旅行经历。
起初,当我踏入篁岭的时候,我被眼前的竹海景深深吸引。无边无际的竹林,在几千年的岁月中生长,形成了宏伟壮丽的景观。绿色的竹叶随着微风轻轻摇摆,仿佛在讲述着无声的故事。我心里不由得涌起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仿佛身处在世外桃源。而且,经过导游的讲解,我才意识到竹子对于中国民族的文化意义和重要性。从竹制品到竹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在篁岭这片竹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竹子像一位温柔的母亲,倾注着她的智慧和情感,为人们带来美好和希望。
除了竹海,篁岭还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景点。我最喜欢的是那片风车场。一排排巨大的风车迎风转动,发出低沉的嗡嗡声,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官享受。站在风车旁边,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风车的旋转,让我明白生命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才能产生动力和活力。在这片青山绿水中,我强烈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从大自然中获取力量,学会去爱护它,呵护它。
在游览过程中,我还发现了篁岭的人文之美。篁岭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文化遗址,它们见证了篁岭的发展和变迁。尤其是篁岭的传统工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参观了竹雕和编织的工作室,看到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创作灵感。他们凭借着双手和智慧,将竹子变成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这些传统工艺不仅保存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也传承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我被这种精神和情感所感动,深受启发。
最后,篁岭给我的感受是快乐和启迪。在这里,我可以暂时远离繁忙的生活,忘却尘世的纷扰。与自然融为一体,我感到内心的平静和愉悦。而且,篁岭也给了我无尽的启迪。它告诉我要保持对大自然敬畏和感悟的心态,同时也要坚守传统的智慧和美德。这种启迪让我更加明白生活的真谛和目标,给予我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希望。
总之,篁岭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智慧的地方。在那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人文的魅力。我认为,篁岭不仅提供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也传达了人类对于自然和文化的思考和探索。这次旅行给我的心灵带来了独特的滋养和启示,让我更加珍视生活中的每个瞬间。我相信,篁岭会给每个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游婺源篁岭心得体会篇十九
彩虹桥最大的特点:设计非常科学,其
学校给了我们这次“江西婺源写生之旅”的机会,让我们来到这么优美的地方写生,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对艺术深层次的了解,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自然与人文之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契合,感叹艺术的殿堂原来如此美妙! 然而,看着眼前婺源的湖光秀色,真让人陶冶在这巧夺天工的自然风光之中!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婺源的先辈们,建造出了这么神奇的一处“牛形村落”,惊艳之余,也情不自禁地惊叹前人的智慧与结晶,深思人类智慧的无限宽广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