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感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及感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大学生篇一
小说的女主人公安娜,在自己的少女时代就嫁了人,嫁给了一个比自己达20岁的高级官员卡列宁。安娜过着衣食无缺的生活,可又有谁知道安娜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小说中描绘出的安娜,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少女,花一样的少女,就像那人们花园里的花朵,渴望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空间,自己所渴望的幸福生活。在丈夫面前,安娜是一个善良而又贤惠的妻子,在儿女面前,她又是一个温柔美丽的母亲。但是这并不是安娜所渴望的幸福空间,并不是她所渴望的美满幸福的生活,因此,她总是郁郁寡欢,强把自己对生活的渴望深深地埋在心灵深处。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娜邂逅了渥伦斯基,一个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对安娜展开了疯狂热烈的追求,而安娜也陷入了情网。他俩不顾社交界人们的非议,公然同居,而安娜也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却在分娩时差点死掉。虽然因为这件事情安娜得以和自己的丈夫和解,但最终她仍和渥伦斯基一起逃到意大利,在那里度过了两年的时间。在这虚掷的光阴里,两人的生活极为空虚。后来安娜回到俄国,又走入她所熟悉的社交领域,但物是人非,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她,不再欢迎她,用冷言冷语将其拒于千里之外。与此同时,渥伦斯基也弃她而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庄园,并置身于新的农业经营。两人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隔阂而逐渐疏远,变得冷若冰霜。安娜也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虽然依旧美丽,但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幸福的空间或是什么幸福的生活。最终,生活的苦闷,无人支持了解。最终,安娜带着自己那美丽纯洁的追求和梦想,结束了自己空虚的生活,卧轨自杀,了结了自己在空中飘忽不定的短暂生命。读过这部小说,我深刻的体会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内心世界。我同情安娜在自己花般年华的时候就嫁给了自己生活中陌生的一个人;同情她在邂逅了渥伦斯基后,大胆面对世人异样的眼光,勇敢的和自己所爱的人居住在一起,但却不能将这美好的时光持续永久;同情她美丽的生命却和有着和他同样命运的人一样,因走投无路,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这部小说中,呈现出了作者所想要呈现出来的社会形态。
教堂、法庭、军国主义、‘合法婚姻’、资产阶级科学是维持一切的制度,而安娜纯洁的梦想与渴望期待和娜所谓的“维持一切”的内在的虚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安娜用自己的死来说明自己追求的正当性,来说明她的道德与感情的纯洁性,说明她的理想的合理性。她以自己的死表明了她和上流社会、专制制度、虚伪道德的彻底决裂,而安娜所表现出的这种彻底精神与无比勇气正反映了人的自觉意识的升华与光彩。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死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安娜?卡列尼娜的生命虽没有如洪水般奔流不息,但她却碰到了无数的岛屿和无以计数的暗礁,她并没有像洪水的碎片那样幸运地逃过次此劫难,最终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化作碧空中一朵不断追求着的白云,将自己的灵魂永远留在这片曾经想往的人间。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及感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大学生篇二
没有太过繁复的舞台布景,或者太过华美的服饰,支撑起一部现代芭蕾的,是情和心。正如艾夫曼自己一直所强调的,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展现人物的心理为主,整部舞剧正是以人物心理的细致变化而展开,情节的有意弱化,心理变化的强化与凸显,让人看见了那个叫做“灵魂”的东西。
安娜对爱的追求和挣扎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也是成就列夫·托尔斯泰这样一部经典的关键因素。在艾夫曼的《安娜·卡列尼娜》当中,对于安娜的心理展现得非常细致,一开始与卡列宁在一起的痛苦与无奈,接着是遇见沃伦斯基而燃起爱情之火的幸福与奋不顾身,然后是对于流言蜚语的恐惧与无助,最后是在爱与痛苦之间挣扎的失常与疯癫……
安娜的疯癫状态是最为高潮与精彩的部分,当她的爱成为痛苦,而她又毫无能力摆脱的时候,也就只能进入“失常”的幻境,无数个赤裸的女性身体,或许是无数个安娜,或许是她幻境当中爱与欲的化身,就像之前看过的芭蕾舞剧《莲》当中西门庆垂死时那一幕,也是无数个赤裸的男人,拽住他,让他无法挣脱。安娜被拽住,被困住,无法脱身,而这拽住或者困住她的——那些与她同样赤裸的女人,或许是爱,或许是现实的阻力,或许是她内心无法逾越的屏障。最后她选择了死亡来解脱,因为痛苦,因为无助。
在多数人看来,卡列宁是一个保守、自私而虚伪的人,但在艾夫曼的这一部芭蕾舞剧当中,似乎试图以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这个人物。通过卡列宁与安娜的多次摩擦与碰撞,明显感觉到的是这个男人内心欲望的躁动,对于安娜,他是充满欲望的。这一版的难得之处在于,让人看见了卡列宁的柔软之处,他其实同安娜一样缺爱,也同样渴望爱。只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以对于安娜的情欲和控制欲来表现。
沃伦斯基还是一贯的迷人与英俊,他对于安娜的爱与柔情,以及欲望,在剧中展现得很细腻,相较于安娜与卡列宁,他所展现的矛盾要少很多,他只有对于爱的焦虑,但是这并没有削弱他的存在感,而是以另一种人物的质感丰富了舞台。
区别于传统的古典芭蕾注重的叙事性情节的展开,艾夫曼的《安娜·卡列尼娜》则直截了当地将人物的情感与内心的跌宕用舞蹈强烈地宣泄了出来,它考验的是演员情感的充沛度,这是十足的现代舞的表现形式。整部舞剧对于人物心理的诠释,通过舞蹈表现得张力十足,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颤动。
演员的功底与技巧均属上乘,这也是一直以来俄罗斯芭蕾拥有显赫地位的重要原因,他们对于肢体的表现力非常重视,不仅注重技法上的精益求精,同时还注重表现力上的自然与张弛有度,让观众看了会觉得很舒服。虽然《安娜·卡列尼娜》是以现代舞的质感来演绎的,但并没有就此抛却传统的芭蕾技法,这也是现代芭蕾舞剧的一个基本特点。这样一部芭蕾舞剧,不仅需要演员在芭蕾技巧上的训练有素,也需要演员对于人物的充分理解,要走进人物内心,将自己完全交给角色。
同时多处的意象化与虚化的处理也加深了矛盾的冲突,比如黑色的群舞,比如上半场最后安娜在玩具火车轨道中的定格。舞台的布景没有太大的变动,而是以灯光随着不同人物的不同情节以及心理历程在变换,正因为没有太过绚丽的布景以及色调冲突的灯光,才能使观众更加注重舞蹈本身,回归人物的内心。
可以说这是一部不同以往的《安娜·卡列尼娜》,以细致的心理呈现代替了情节的铺叙延展。而在所有的情绪与情感的表达当中,或许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角色,而也看见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都是有“心”的人,我们都承受着爱的馈赠与折磨。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及感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大学生篇三
我是酷爱读书的,但我又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高中的时候就曾尝试去读这本书,大学的时候又来过一次,但两次都没读的下去,读了没几页便半途而废,所以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如今的年龄再读安娜,才真正读出了很多况味,俄国的等级制度,底层人民的无奈,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感受到安娜、弗伦斯基的赛马、舞会、晚宴等,也见识了列文乡村生活中广阔的田野、漫天大雪中的桦树林。书中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鲜明,除了安娜、卡列宁和弗伦斯基三位主人公之外,列文、吉蒂、奥勃朗斯基、陶丽两对夫妇也同样牵动着我的心。
安娜像书籍封面一样的美丽、端庄、又魅力四射,她游走于上层社会之间,热爱组织参加各种贵族式的聚会,是高高在上的贵夫人。但她并不是遥不可及不食人间烟火的,她有独特的亲切和和蔼,让所有见过她的夫人、小姐都爱上她、喜欢她。无论从何种观点来看,身为皇室后裔的贵妇人,有一个前程锦绣、事无巨细的丈夫,和一个天真可爱的儿子,这是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的生活吧,就是这样一位让人人羡慕的贵妇人,因为一次与青年才俊弗伦斯基的相遇,开启了一场不要命的热情。
在安娜和卡列宁的关系中,安娜自认为自己是一直活在卡列宁的手掌中,以至于她每次想起自己的丈夫,总是在想自己某一天终要冲破卡列宁“用虚伪和谎言编织的网”,她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正如在和弗伦斯基的恋情开始之初,她收到卡列宁“迷途知返”的信件时所说,“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
但她又何尝不是和卡列宁一样深受传统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呢,她的内心认可自己是在做一件可怕且不道德的事情,无法真正的去面对自己,正视和弗伦斯基以及卡列宁的感情。她在终于做出决定和弗伦斯基双双私奔之后,时时刻刻挂念自己的儿子,请求卡列宁和他离婚并交出儿子的抚养权,她在弗伦斯的乡下庄园中过的胆战心惊、敏感多疑,怀疑一切人看她的眼光,甚至坐着马车走在街上,都觉得路人对她投来鄙夷的目光,与其说是别人给她的不如说是安娜给自己设定的“坏女人”“背叛”等等骂名,她在这样的纠结往复中最终抵不过内心的煎熬,选择卧轨自尽,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多的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封建思想和传统教义毁了她,她毁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纵观这段家庭悲剧,不得不承认,故事中的每一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安娜也许是在封建宗法制和上流社会的压迫下(其婚姻由安娜的姑姑促成,具体细节书中并未交代)十几岁便嫁给了三十几岁的卡列宁,在安娜的眼中,卡列宁是一架冰冷的机器,每天周旋于官场和各种官文之中,不能满足安娜对爱情的幻想和要求,但这并不代表卡列宁就是不爱安娜的,相反我会认为他是爱着安娜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何况安娜本就是一位气质超群的千金小姐,十几岁的豆蔻年华,试问正常的理念下,又有哪个男人会不爱呢?
更别说按照书中的描述,安娜的一个眼神便能让已婚钢铁直男列文失了分寸。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待爱情的定义不尽相同,也许卡列宁不善于表达、不懂浪漫,久经官场的他更是少了那份安娜追求的激情与狂热。安娜和弗伦斯基结合与爱情,以至于在和弗伦斯基的相遇中,她把爱情当成了生命的全部,但弗伦斯基不同,他除了爱情还需要事业,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因此也对弗伦斯基苛刻的要求起来,求而不得,两人开始互相猜疑,关系越加疏远,此时失去一切的安娜选择用自尽报复弗伦斯基,对他而言,她觉得她只剩下“死”可以作为唯一的筹码。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福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婚姻不像爱情,两个人恋爱时出了差错可以和平分手,但是具有法律效益的婚姻一旦形成,便也多了更多责任和负担,婚姻出了问题,双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上,大概我也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竟对卡列宁多了一些同情和理解。十分欣赏卡列宁的行为,在得知安娜和弗伦斯基的传闻之初,卡列宁首先给安娜写了一封“迷途知返”的信件,信件中并未直接直白的说明安娜和情人的问题,只是告诉她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失了分寸,即使放在现在来看,这也算是一个宽容的丈夫给自己妻子所留的最大情面。
而在安娜的眼中这样的行为却变成了一件及其虚伪甚至让她恶心的事情,她认为自己找到了爱情,而卡列宁却不放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安娜怀了弗伦斯基的孩子,生产的时候仍然在卡列宁的家里,她性命垂危,托人带消息喊来了弗伦斯基,此时卡列宁也闻讯赶到了家里,他坐在床边握着安娜的手臂,望着安娜和刚出生的弗伦斯基的女儿,满眼都是爱意和心疼,而此时弗伦斯基就坐在床边另一侧椅子上,一间屋子四个人,只有卡列宁是外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自己的妻子生产情人的孩子,他不但没有气到发疯,还对刚遭受生产之痛过的妻子满怀怜惜。安娜说卡列宁是冰冷到没有感情也许是对的,他冰冷到即使你不爱我,我也一样爱你。
安娜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来源于爱情,爱情本没有对错,错就错在她疯的不够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