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可以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怎样写一篇总结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总结样例,供大家参考和对比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篇一
摘要:
交通运输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基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起到调节的作用,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逐渐成为了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关键领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实现内部需求的扩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针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以及研究。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前言:
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存在着间接性和直接性的促进作用,对于整体提高交通运输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城市如果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就应该先解决其交通运输方面的问题,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练习,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资源的有效利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外交流开放扩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都与交通运输紧紧相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路运输与轮船、飞机、火车等相比更加灵活,能够覆盖和延伸的范围比较广。
一、交通运输是社会生存的关键基础。
交通运输实际上就是指运用运输工具和设备,在消费、交换、分配以及生产四方面领域之内,有效实现物和人进行位移的过程和活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都与交通运输。人类在发展中为了生存应该进行不断的物质生产,在实际的生产活动当中,劳动者、劳动产品、劳动对象以及生产工具等都会发生一定的位移。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所具有的重要性也在日渐提升[1]。
任何的企业在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通过交通运输在市场当中获得工具、设备以及原材料,将产品转变为商品,想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要通过交换或者是买卖,而这样的运输过程就是需要交通的参与。因此,是社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不能够缺少的关键环节。针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也发挥了非常大的支撑作用。交通运输对于地区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等不同的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和保障的作用。因此,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是不能够缺少的前提和基础。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应该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运输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量将相应增加。我们把交通量增长率和这种关系的国家的经济增长被称为运输弹性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要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它要理顺生产关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增长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限制了二者并将它们连接起来[2]。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增长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给运输带来了更大的需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交通会导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交通发展的具体表现,导致产业结构的改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消除贫困是投资型政府扶贫,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质量,大大缩短了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促进人民生活水平m入高质量阶段。由于国民生产总值始终反映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因此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可以清楚地看出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交通运输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是复杂的、密切的,二者是多层次、多层次的互动关系。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整体,与一定的空间范围相联系,由经济单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双重属性结构特征和空间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大面积发展,区域经济运输的好坏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有没有保证一个良好的运输系统,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没有劳动量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现实,最终将难以成功的大规模发展,更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对区域经济产生了反作用力。区域经济是交通运输子系统的基础和服务对象,各经济部门的原材料和产品在运输领域的人员流动是由区域运输子系统完成的,区域经济水平决定着区域运输的发展水平。
不仅要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需要考虑协调交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研究交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遵循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规律。交通运输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以满足需求为目的,在运输需求的规模上发展。在任何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和物空间置换的需求,是交通运输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基础。没有运输需求,没有运输的运输业是不可想象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发达国家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产生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高潮。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需求规模适度,是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基本的边界。众所周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3]。发达国家先进的运输系统使发展中国家的运输系统相形见绌。人们往往比较发达国家的人均道路长度为目标。但是先进的交通系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技术、资金和丰富的资源,这就需要经济的发展。毕竟,交通运输业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才能成长的行业。
结语: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交通运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生产、消费、交换以及分配有机融合的载体,促进交通运输的经济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以及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对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探究交通运输以及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发展、培育以及完善交通运输市场,并且在这过程中还应该实行非常有效的管理和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长远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篇二
针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人才引进战略的实施,加快科技进步,促进高科技、高消耗、高环保技术的开发,通过加强教育发展和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2加快产业化结构升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加快产业化结构升级,加速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逐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重点调整高污染、高耗能的老旧工业企业。以“耗能减量化,回收再利用、资源节约化”为原则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
3.3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将和谐观念深入实践,把环保意识深入群众,形成全民参与的环保行动。摒弃城市发展的效率模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城市经济环境进行系统的协调,建设和谐美好的城市家园。
4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和明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经济发展的成果才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才能不断得到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两者关系处理得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处理不好则一损俱损。
参考文献。
[1]龚大金.谈谈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经济师,,(4).
[2]万黎琴.浅谈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经济纵横,2007,(6).
[3]林道辉,沈学优,刘亚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
[4]张金华.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几个内在关系[j].中国商界,,(12).
[5]李永军,侯文超.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并重[j].河南城乡经济报,,(3).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篇三
由于思南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思南地区的林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
思南地区属灾害性天气较多的地区,主要灾害有干旱、冰雹、大风、倒春寒、凝冻及暴雨等,危害严重的干旱有春旱和夏旱。
这些自然灾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是极大的,并且不利于思南地区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管理部门不规范。
现在很多的林业部门与市场经济之下的要求是不协调的,也是不符合的,甚至一些林业部门没有充分的发挥林业部门的管理作用。
思南地区林业部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自身定位的不准确,使得林业部门不能够积极地发挥自己部门的作用,不明确自己的管辖范围,管理上也不规范,甚至有的时候出现错位的情况,再者就是有一些部门不了解自己的职责,导致林业部门生产效率和办事效率低下,给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后果。
(三)欠缺可持续发展理念。
林业经济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然而思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经济比较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思南地区的林区大多数又在山区,这些山区往往是思南地区最贫困的地方,人们为了维持生计,对土地资源利用意识淡薄,为里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林区破坏性的掠夺采伐时有发生,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势必会影响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思南地区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缺乏高素质的林业队伍。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由于思南地区处于贵州省一个普通县,缺乏高素质的林业作业人员,缺乏会高科技的专业人员。
再加上思南地区经济发展一般,人们的普遍素质比较低,受教育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思南地区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林业队伍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灾后补救。
要解决思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首先就应该加强灾后补救。
由于思南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比较多,对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进一步促进思南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应该尽量挽回旱灾对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在开展抗旱保苗和全面灾情调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并依托中央和省级营造林补贴项目支持,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在各乡镇进行林业种植。
围绕思南地区进行小班作业,实施造林,发展特色林业经济生产,促进思南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转变林业部门职能。
要解决思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其次还应该加强转变林业部门职能。
在设置林业部门的时候,应该合理的设置,采用比较简单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规范部门,采用统一化的原则切实发挥林业现有的职能机构工作体系的重大积极作用。
在思南地区设置的林业部门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职责,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规范,秉公处理,提高林业部门的工作效率。
此外,还应该提高林业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服务以及自律意识。
思南地区的林业部门在设置的时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其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一定的服务意识,提高整个林业部门的管理的公开与透明,促进现代林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要解决思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再者还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不断完善和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力度,规范了森林资源的利用行为,严格控制资源浪费。
思南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就应该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凭证采伐制度,强化林木采伐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大对森林采伐的检查力度,切实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测,保护森林资源。
加大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整个林业生产过程。
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维护全县森林资源安全,在合理利用的同时,确保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四)加强林业队伍素质的提高。
最后,要解决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应该加强林业队伍素质的提高。
解放思想,积极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思南地区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为加强思南地区林业队伍素质的提高,还应该经常派遣林业从业人员去外地学习,学习各种林业从业科学技术,加强领导班子引导的正确性,把党员干部的心思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思南发展、加快林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上来,增强了队伍活力,从而加强林业队伍素质的提高,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队伍保障。
文档为doc格式。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篇四
摘要: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载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体现了非常大的功能。
为此,本文阐述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及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前提条件,由相同种类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者或者是生产经营农产品者通过一起发展、自愿联合的互帮经济组织,从而推动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收人的增加。
1.1密切群众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政府部门联系农民社员的纽带,可以向政府部门实时地传递农民的需要,以及为农民传达政府部门的有关农业政策,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密切地联系群众和政府。
并且,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将相应的技术提供给农民,且在基层贯彻实施发展农业的良好政策,有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1.2对市场主体当中农民的利益进行维护。
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就是农民,然而缺少较高的组织性,进而难以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利益与表达农民的意愿。
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能够对农民自身的权益进行有效地维护,以及可以将农民的建议与要求反映给政府和相关的部门,进而争取惠农政策的支持。
并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约束与规范各方的行为,从而对行业的矛盾进行解决,确保农民的经济利益与农业市场秩序的和谐。
1.3推动农业发展的产业化。
一是能够组织起薄弱的家庭农户,实现规模化的农业发展,以使农民的市场主体性得有体现,增强农业的标准化能力,让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使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提升,解决大市场和小生产间的矛盾,以使农民敢于团结起来应对市场,从而使规模效益实现。
二是能够将技术服务提供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这有助于推广发达的农业技术,增强农民防御自然灾害、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的技能。
三是注重社员的自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和内部关系进行协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借助组织的形势对农民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农村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产量的增加以及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2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
立足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密切联系主导产业,遵循“农民受益、农民管理、农民办理”的方针,实施“农户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基地”的经营模式,根据资源的优势和农民的特色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
积极地倡导农民加人或者是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当中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
传统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供销社,其具备服务三农的传统、健全的经营服务网络,以及完善的组织服务机制。
有效地体现供销社的引导和组织功能,强化服务功能,能够借助其本来具备的设施、技术、网络等特点,面向市场,选好领导者,引导农民积极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且将全面、系统地服务提供给农民。
政府部门需要发展科技服一104一8月务型、销售合作型、生产合作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且以农民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上有效地执行此工作。
2.2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水平的提升。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结合自身的特性,创建科学的决策和工作体系、一定的组织机构,以及制定规制等。
依据法律进行注册,依据法律开展经济与社会活动。
应当体现产业信息导向的服务作用,有效地体现农业信息网络资源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信息,以及体现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的作用,对农业的新技术进行推广,引导和扶持农民对养殖以及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对优质高效高产的品种进行引进,注重施肥科学性的提升,实现农民效益与农业科技含量的提升,从而使农民的收人增加。
应当拓展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注重农产品的加工资增值,具备加工能力的农民在专业合作社能够根据合同对社员的农产品进行收购,开展进一步地加工事项,跟社员共享增值的部分。
2.3搞好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事项。
依靠区域的高校,有效地体现高校的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优势,创建培训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人员培训基地,将社员的培训事务搞好。
针对培训方法来讲,能够实施“多样性、走下去、多层次、请上来”等一系列的培训方式,其中,“走下去”指的是在县级组织培训班,“多层次”指的是划分培训班为高级、中级、初级的技能培训,对层次不同的人进行培训,确保按部就班和有规划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请上来”指的是在高校组织县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员,注重按批组织培训工作。
总之,政府部门应当对培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事项引起关注,保障培训资金的落实。
2.4增强法制观念,注重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依旧处在初级阶段,其发展要求宽松的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任何的个人或者是单位不可以对其利益构成损害,不可以乱罚款、乱集资、乱收费。
在贩运鲜活农产品的时候,有关的部门应当对绿色通道手续进行优先办理。
在进城的时候,城管与交警都需要进行支持。
应当建设农产品经营的“商标化”与“标准化”,增强商标注册的观念。
注册商标的业务部门应当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速注册生产的农产品的商标,实现农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增加附加值,让农民增收。
农业银行等金融单位需要在每一年组织相应的贷款,且使房贷的条件放宽;国家应当在每一年拿出一些资金,进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
3结语。
总而言之,家庭承包制的一种必然的要求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属于农民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竟争的发展方向,其对农村与农业领域当中的'市场主体进行了确定,实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与丰富,从而有利于农民收人的增加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参考文献:。
[1]潘凤广,孟英超.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作用的对策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
[2]贺东升,冯建国,薛正旗.农村生活污水景观化处理的原理和可行性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01)。
[3]张峻华,王书敏,李兴扬,于慧,郝有志.城市区域绿色屋顶普及对水量水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07)。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篇五
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是人们容易混淆的两个社会学概念。其中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通过立法的手段,保障社会贫困群体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安全性制度模式;而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网络通过一种物质或精神化的手段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无偿性支持的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模式,这两种行为模式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形式以及社会支持这两种制度形式是截然分开的形式,但是,在运行及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这两种社会形式会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一定的安全感。但两种形式在针对主体时,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社会保障而言,是制度化的经济资源分享机制;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广泛的正式或是非正式的融合机制形式。因此,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两种形式的发展需求,正确认识社会保障以及社会支持的基本内涵,掌握内在的联系性以及主要的区别。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社会保障,也被称作社会安全。其主要的内容是指,国家通过基本的立法,积极动员社会中各个方面的资源,确保没有收入、低收入或是遭受意外的公民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可以保证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生育等情况下可以确保自己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我国国民的基本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或政府,其中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过程中最高的权力机关,而政府作为执行国家基本权力的集体代表,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是其主要的职责,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政策建立以及立法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形式。而社会保障的客体,主要是社会中的贫困群体。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整个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全面满足社会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而社会保障中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基本方式的差异性划分为四种基本的模式,分别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的基本手段,主要的形式是立法,国家或政府所实施的社会性行为,是通过法律得到充分保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通过制定法律形式的建立,为社会中贫困群体的日常社会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二、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制度形式。社会制度以及社会行为,这两种实施形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中社会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之上的基本社会结构,主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以及基本的制度模式及规则,是社会行为中的规范性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立法而形成的基本模式,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活动形式,社会保障具有一定的.变异性、稳定性和阶段性。这种保障形式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平,在根本上保证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稳定。
三、社会支持的基本内涵。
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是客观支持的,主要包括援助以题与对策问及社会中网络化以及社团性的服务关系;另一种是主观支持的社会模式,这种形式主要是指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在整个制度建立的过程中,要科学进行相关制度形式的界定,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支持的周延性、确定性,从而为整个社会支持制度性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保证。对于社会支持的主体而言,主要是社会支持的实施者,将这种主体界定为社会网络是较为合理的,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网络是范围相对较为广泛的,在这种网络形式的建立过程中,可以充分满足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发展。社会支持的客体,主要是社会支持的接受者或对象,有些学者将这种群体称之为社会的脆弱性群体,对于这类群体而言,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自身的力量很难维持基本的社会生活,所以是社会支持的主要对象。社会支持的基本特征通过对社会支持中主体、客体以及相关内容的充分了解,可以充分地掌握这一内容的周延性、确定性,但是在整个内容界定的过程中,应该准确认识到其中的周延性以及确定性只是基础形式,而抽象性只是表述性的要求,本质性的问题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支持的过程中,应该站在社会行为的角度对整个内容形式进行充分了解。
四、社会支持的本质性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社会性,也就是说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模式,在内容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社会行为以及历史条件的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社会性的基本特点;第二是选择性,也就是说,在社会支持制度建立的过程中,社会主体在执行社会支持的过程中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这种选择性主要是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相互制约所产生的;第三是无偿性,也就是说,社会支持是对社会中弱势群体进行无偿性的社会行为,社会支持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并没有经济学中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无偿性的支持模式。
五、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的联系。首先,对于两种制度形式而言,历史的起源是相同的,这两种制度形式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在整个社会形式形成的同时,人们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就是通过相互支持、相互依存而生活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类社会建立之初就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其次,整个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其客体是相同的,只是内容表述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虽然存在着内在性联系,但是,在整个内容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性。首先,对于这两种制度形式而言,主体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保障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而社会支持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及政府,还包含着群众及个体;其次,内容制度上存在着差异性,对于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而言,主要是满足贫困群体的基本物质生活,而对于社会支持而言,既要满足社会弱者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社会弱者的精神生活需求。
六、把握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内在联系的意义。
对于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而言,在整个内容形式的建立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保障是一种内在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指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支持的历史起源、客体形式以及目的都保持一致,只是在主体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外延上的差异性。而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人们比较重视社会保障内容形式的建立,对于社会支持没有得到更多的认识,从而出现了用社会保障取代社会支持的现象。通过对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的分析可以发现,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大于社会保障中的相关内容,所以,若想通过社会保障取代社会支持是不合理的。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到这两种形式的联系性,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建立起系统性的制度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存在的基本问题,从而为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的重要作用,通过两种形式的充分应用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将基本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有效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保证。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篇六
当人类在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以后,由于扩大了商品的生产,后来就渐渐形成了国家而且还使得国家的集权不断地加深,为了维护私有制和统治阶级利益,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
设置一个专门性的工商管理机构来对商品经济的市场主体以及一些市场交易行为进行管理与监督,维护并规范市场的经济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为代表的商品经济产生及发展是工商管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我们还不难发现,工商管理机构的形成,正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向成熟和完善迈进。
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是相互促进的。
当商品经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有了市场经济这一产物,它是市场作为一种配置社会资源的“无形的手”在发挥基本的调节功能的经济。从一般的市场经济来看,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的种类不断增多,市场的法规不断完善,市场的发育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自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等,都为我国的工商管理不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及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改良的紧迫性。而且,工商管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促使了市场经济自身更加合理、有序地发展,两者之间是由于互相补充和完善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篇七
摘要:详细介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作用、集安市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的做法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增收;产业化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从事同类或者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依据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利返还的原则,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通俗地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是将发展方向一致,或在一个发展链条的农户或经营个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作用。
1.1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使特色农业得以发展,围绕人参、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1.2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搭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得小打小闹的分散经营得到整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取得了一定的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农民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1.3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发挥本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优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1.4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农民增加了收入,改变了观念,使农民意识到组织起来加强合作的巨大力量,增强了他们致富的信心。
2集安市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
集安市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本土特色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使辖区专业合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三个方面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取得实效。
2.1培育本土特色经济,壮大产业链条。
针对辖区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帮扶成立一批特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惠丰人参专业合作社、小江南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冰葡萄专业合作社等。
合作社的成立既解决了产品卖难的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像这样针对本村特点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在很多村实行,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
在加强合作社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财务人员培训工作,并多次组织人员发放宣传单、相关法律文件等形式进行入社服务,集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朝着特色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前行。
2.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帮扶措施。
集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争取资金,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每年都争取到省政府扶持资金,如为开发区隆盛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经济开发区福田养猪专业合作社争取了省级项目资金30万元。
同时以建行为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业务开通,多措并举进一步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争取资金的同时还为农户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在集安市农村经济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各乡镇农经站为第一服务点,近距离、无保留地帮助和指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并为其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咨询等服务。
在不违反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协调相关部门适当降低登记准入“门槛”,使农民尽快的组织起来,走合作之路,让农民真正触摸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2.3加大“典型社”宣传,提高辐射带动作用。
选取部分组织完善、独具特色、经营规范、效益突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宣传,使广大农民亲眼看到“典型户”的发展及其收益,激发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
同时加强对各合作社的账务指导工作,帮助收集相关致富信息及相关惠民政策,为他们提建议、想点子,及时化解经营中遇到的难题,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
据统计集安市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15个,加入农户15750名,带动农户1万余户。
3今后发展方向。
3.1提高认识、加强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市委、市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典型带动、全面推进。
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必须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做好典型的培养、宣传和推广工作,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此来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目的。
3.3规范管理、创新机制。
要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在发展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运行机制,指导合作社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济共同体,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2]毕洪波.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17):108.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篇八
[提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本文就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离不开经济支撑,经济能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一切物质所需要素。比如像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分健全,覆盖比较全面。在美国,居民遇到危机情况可以拨打911呼叫求救,短时间内公民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是其他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难以达到的高度。在非洲、印度这些欠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够健全,总会有小孩因为饥饿失去生命,而政府却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可见,经济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够使社会始终处于健康、协调发展过程中。中国的gdp总值比较可观,但人均生产总值比较低,根源就在于国人的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高农村的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市场内需,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此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百姓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能够解决社会矛盾,稳定社会。整个社会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更能拉动经济的平稳增长。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水平有差别。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高于乡村的生产总值,城市的人均消费总值也高于乡村的人均消费总值,相应的,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普遍高于乡村,比如城市的环境有统一规划,有清洁人员负责城市环境的绿化与整洁。城市有公园,并配备相应的公共设施,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条件;而在农村,农民的垃圾通常是自己随处扔置、无人管理,也没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对比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社会保障水平高低不同。
(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健全。比如,人们存在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一方面虽然公民的平均工资有所增长,但与此同时,物价也不断上涨,特别是房价的飞涨,很多人成了房奴、车奴;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导致现在的80后和90后都要面临两个人赡养4个老人1个小孩的巨大生活压力,国家却没有相对健全的制度来缓解这种社会矛盾。在看病方面,很多公民表示“病不起”,一个轻微的感冒,到医院去做个检查、拿副药就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更别说什么大病了。这说明我国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在就业方面,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很早以前一则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清华大学毕业生当屠夫卖猪肉”的新闻,还有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等新闻报道,这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也说明了我国在就业方面的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各方面的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
三、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建立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根据城乡人民的收入状况、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调整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让社会保障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比如,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但物价也高,如果看似不断增加的工资只能勉强与不断上涨的物价持平,这样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就会加大,并不能过上和谐舒适的生活。根据经济的发展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求物价部门根据居民收入情况和消费情况对商品价格作出规划,防止因物价过高导致居民生活艰难的局面。
(二)构建城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生活群体,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财富再次统筹分配的作用,为农村居民和生活没有保障的居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这样能够缩小城乡的贫富差距,构建社会和谐。比如,现在实施的田地补助保障措施,就是保障农民在自然灾害的意外情况下,尽管没有收入来源,但有政府的补贴来维持生活。又比如农村合作医疗的举措,就是为农村居民看病求医承担一部分费用,为他们的健康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三)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一方面要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农村及边远地区,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这种社会保障福利。比如,山区的孩子上学难,政府应该派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详细了解山区的情况,根据当地的情况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山区建设学校等,让孩子接受教育。此外,也应该建立相关的教师志愿者保障制度,鼓励城市的年轻教师去山区支教,提高山区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建立全套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居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享受到社会保障,比如从就业到住房、从医疗到养老等等,使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
(四)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政府在合理的情况下,应该增加社会保障方面财力的支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文明和进步,更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平衡和稳定是极为有利的。比如,现在最紧要的住房难和看病难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这两方面的资金投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针对住房问题,可以推出经济适用房这些社会保障措施;针对看病难问题,可以发放医疗卡等社会保障措施。
四、结语。
社会保障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发展。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相应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更多的公民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福利。
主要参考文献: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篇九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达到一定阶段的的产物,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上起到了调节功能。我们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很多地方都为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使其不断地发展,其中表现在:市场范围的扩大、种类的增多、法规的完善;市场的发育程度、主体的自律自主意识以及消费者的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自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等。进而对其进行了优化和改良。而且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有序性的发展是依附于工商管理的不断发展,其两者是互补和相互完善的,进而实现了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一个良好信誉制度的经济环境下,如果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那么这个经济将无法运行下去,难以使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只有交易的双方充分的自觉维护信誉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才能上去,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发展。在政府,各部门职能是一一对应的,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工商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经济行政管理系统上有着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营主体都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仅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在另一方面还要贡献于社会。就长远来看,工商管理部门要做好市场经济主体的引导,使其向目标的长远发展努力奋斗,还要以安全、公平、诚信的环境为前提,使他们在良好的信誉和经济秩序下发展。所以在经济环境下,要充分的强调信誉制度,在强调的同时,也应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制约,是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这就体现了工商管理的地位,只要双方在交易过程中自觉地维护信誉,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和发展才能提高。工商管理部门在对待管理和引导的关系上,一定要以正确的方式有效地促进发展经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从大的层面来讲,利益是共存的。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所有的经济主体,而工商管理部门对待经济主体的问题上必须监督到位、严格要求,要明确国家的利益最大,但是事实表明商品经营者的最终目的是将自己的利益最化,就会不顾国家的利益来实现自己利益,继而使国家利益受损。与此同时,我们要早发现对他们进行劝导纠正,引导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我们要对症下药,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1)对于他们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引导其向最基础的方向发展。(2)引导产业转行对其严格把关,比如象一些设备陈旧、销售效益不佳、污染厉害的产业进行引导转行,在其转行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使企业的改革科学妥善地进行。
二、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进行完善有着推动作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是互补的,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的不断提高,其生产关系同时也要进行调整和提高,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从一开始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商品经济还不复存在,直到进入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时,商品经济才活跃了起来,并在交易的活动中,经济主体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独立的现状,其主体的利益关系在两者之间产生的,其渠道是通过商品交换和生产进行的,但在这样的模式下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了。首先,鉴于经济主体的单一性,其追求的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而在满足了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却与国家的整体经济目标相违背了,所以对于这类情况我们要及时调整和整顿,但是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市场的手段也是力不从心,不尽人意,市场的弊端还是存在的。这时就需要工商部门的管理,在其管理范围内有效地运用其手段和政策措施进行协调和监督。另外,单个经济主体以谋求自身的最大化经济利益为目的,加之在其相互间的交易活动之中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差异,会促使激烈的'市场竞争,会直接导致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出现更加激烈的矛盾,甚至激发新矛盾的出现。这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对实际市场的现有情况加以考虑,以建立和维护有序、公平和开放的竞争型经济市场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干预各个利益主体进行的交易活动。最后,我们将范围扩大到世界市场领域当中来,世界性的市场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进行交易活动。但是和个体经济一样也有自己的利益需要。对商品市场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冲击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外汇制度、倾销以及资本流动贸易的限制。所以工商管理要扩大、提高,解决和协调国际贸易中的矛盾和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交易的公平性、交往秩序的和谐性进行更好地维护。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经济主体在对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更加复杂化了,引起矛盾的根源是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和生产关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由于市场的调节机制过于单一、不够完善,其制约力度有限,所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效地维护、管理监督市场经济,就势必要求工商管理的机制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发展。
三、结束语。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工商管理部门要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就要对各项的职能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整合。这不仅推动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还使得工商管理部门有了创新意识,加快了管理的步伐。为此,我们在促进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健康性,使经济建设发展更快的同时,就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职能的发挥的力度最大化。总之,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是相依附的,工商管理牵制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它的完善是重要的。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篇十
经济发展落后,是难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简单、粗放、单一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再加上我国在生态能源方面的利用率不高,技术落后,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掠夺。
1.2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环境监督机制、激励机制。
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后,导致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现行的环保制度、环境违法处罚制度使得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对公众的环境权利或环境权利界定不足,导致监督的失效。同时,环境保护机制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公民个人、企业单位成为制度的被动遵守者,以致有些不法分子纷纷钻法律法规的空子谋取私利。
1.3环境生态保护意识淡薄,重经济、轻保护唯。
gdp观的政绩观,形成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着这种简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质量,对资源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补偿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行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如果破坏了生态环境基础,无论是人类的生存发展还是经济的发展都将受到严重的制约。
2.2保证改革开放事业成功,保证人民共享开放成果的'保证。
改革开放是我国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关乎经济发展全局。现如今,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攻坚区,要保证改革开放事业的的不断发展,就必须更加深入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保证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把经济发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也才能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国内农机业发生了变化,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其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对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以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一、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现状。
(1)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
受到地理条件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经济及社会发展不够均衡,而且东西发展差异较大,导致机械化的发展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缓慢地区机械化水平很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对体系也并未建立,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缓慢。
(2)原始创新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大多采用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发展模式,缺少对各类产品技术的应用机理、设计理论的研究,难以掌握核心技术。
(3)门类品种问题颇为严重。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环节上的差距很明显,尤其是水田机械的水平过低,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我国水田数量较大,但从其生产情况来看,仍然主要依赖手工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玉米的机械化水平刚刚起步,棉花机械却处于空白,门类品种的缺陷导致农机产品过剩与短缺同时存在,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组织化程度过低,效益较差。
一直以来,农机使用几乎都是一次性的,维修管理水平太差,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业专业服务队、机械等合作服务组织刚刚起步,规范性不足,导致经营总体效益过差,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二、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一)小型低端机械向大型高端机械转化。
目前农机装备存在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低端机械多、高端机械少,老旧机械多、新式机械少问题。
开发中高端水平的农业机械,扭转这一传统落后局面。
大型农业机械作业性能好,粮食收得净,秸秆打得碎,作业效率高。
(二)农业机械多功能化。
多功能整地机械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项目,能同时实现多种作业,一次作业就可以完成灭茬、旋耕、秸秆破碎、深松、起垄、深施肥等联合作业,是一种密集、高效的耕作方式,具有作业宽幅和效率高等优点,还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涝能力,为植物生长创造优良的环境,达到保护性耕作的目的。
(三)农业机械技术性更强。
跟随科技快速发展的方向,其对于科技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从而在以后农业机械的发展过程当中,会着重要求提高其科技含量,从而增强农业机械各方面的能力,进而综合提高农业机械的质量。
另外,加强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提高生产力,更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四)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农业建设已经不仅仅是原有的小部分面积,有很多相关的学者和专家通过相应的研究,预计在2~3a,温室内需要4300套连栋温室。
从这个简单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工业已经与农业技术装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与要求相符合的农业技术装备,当下,设施内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已经基本上实现,在这种前提下,劳动力会大量减少,并且开始逐步实现环保节能、安全可靠的发展路径。
(五)农业机械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代的需要,能较好保护现有资源和环境,技术上适应,经济上有活力,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这一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开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
(六)农业机械向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化方向发展。
精准农业是以“3s”技术为信息基础,这就要求未来农业机械管理实现信息化,先进的信息控制技术将应用于农业生产。
同时,完成精准农业的全过程需要从高新技术到计算机信息网,需要加强农机科研、生产、供销、推广、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即实现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化。
三、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
我国己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大。
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适用,促进农机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二)实施农业机械用油优惠政策。
我国应尽早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国家将要实施的燃油税改革中,应依法对农业用油实行免税政策。
(三)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
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械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农机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刑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
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总之,先进的农业机械科技发展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希望本文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共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以及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的广泛应用,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驰.王健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j].农机化研究,(06)。
[2]王利民.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7)。
[3]张桃林.以农业机械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j].南方农机,(5)。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地级威海市建立以来,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威海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威海市生产总值以年均18%的速度递增,先后荣获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优秀旅游城市群、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坚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一、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坚持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二者相互促进和互利双赢。主要抓四个重点。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节约型产业结构。按照“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发展思路,通过建设现代制造业、旅游度假和海产品加工出口“三大基地”,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积极培育运输设备、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群”,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优化生产要素投向。从资源小市的市情出发,优先把土地、淡水等要素向投入产出率高的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知名品牌集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加大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集约利用资源,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为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在产业项目审批上,坚决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所辖三市综合经济实力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在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城市空气质量全年有一半时间达到一级,达到了国家自然风景区标准。
二、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在城市建设上,坚持世界精品城市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相得益彰,努力打造“居住在威海、创业在威海、成功在威海”的城市品牌。突出抓了五方面工作。提升规划的龙头地位。树立“一体化威海”发展理念,编制覆盖全市范围的城市总体规划,促进中心市区与所辖市区间的对接,建设组团式的城市群。大力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围绕打造世界精品城市,以公路升级、铁路提速、港口扩建、机场开放为重点,展开了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空间结构融为一体、基础设施系统配套、生态环境相互融合、环境面貌各具特色、城乡人口素质优化的城乡发展新格局。积极稳妥地调整镇级区划。根据发展的需要,将原有的72个镇合并为50个,鼓励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转移,努力把乡村建设成城市的生态圈。优化整合工业园区。按照适当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原则,采取“小园拼大园、大园接大区”等方式,对全市的工业园区进行整合,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避免要素分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
三、生态改善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威海得以扬名、聚集人气、创造商机的重要优势。这一优势既要靠现有的环境资源在利用中不受破坏,同时又要不断改善和培育。多年来,以创建生态市为目标,将改善生态与保护环境摆上同等地位,同步推进。重点做到“三个提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广泛开展了“碧海、蓝天、青山”行动,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五小”工业、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强化滩涂、湿地和海岛的保护。实施“绿化、美化、精品工程”,提升城市的精美程度。搞好城市绿化立体化、园林化、森林化和城郊一体化,从在城市里建花园,转变为在花园中建城市;先后实施了“换新装”、“戴红帽”、“改门脸”和“光亮工程”,城市旧貌换新颜;坚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精挑细选,努力做到件件是精品,处处有文化。围绕建设现代人居城市和旅游目的地,提升城市的生态优势。中心市区体现“海在城中、城在山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风格,形成高处山头翠绿、中间红瓦淡墙、低处碧波荡漾,山衬水托、交相辉映,全年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整体风貌。
四、政府推动与社会行动的关系。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公益性、社会性强,必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主要建立完善了“五个机制”。政策协调机制。把生态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在实施中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建立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领导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考核体系,与经济建设成效同等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多元化投入机制。在保障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上。舆论宣传机制。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环境安全和生态忧患意识。社会化参与机制。建立了城市容貌义务清洁日、生态绿化包山头等制度,设立了多渠道的监督网络,调动社会公众积极投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