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不仅可以提升个人效能,还可以提高团队的协作和整体工作效率。在制定计划时,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各种情况和需求。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计划以及它们的实施效果。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一
摘要: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河南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于解决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农村劳动力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出对策建议。
(一)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增加农业投入,改革农村税费制度等,这些措施对促进农村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三农”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这是因为“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转移,“三农”问题就一直存在。
因此,推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河南省“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有: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如果不就业,农闲时没事干,人闲就会生事,这极不利于社会和谐。
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做的工作最辛苦,可是收入却不高,当他们看到一些人拿着高工资,工作却很轻松时,会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
这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通过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也过上富裕的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亲戚介绍是主要途径,大部分人出门务工,都是亲戚朋友给介绍的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占56.8%,其次是自发外出,农忙结束后,农民在家闲着,就自己出门找工作。
这部分占34.8%,而靠中介组织介绍的占4.9%。
大部分农民根本不知道不了解中介组织。
政府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只有3.5%,政府组织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部分也是比较富裕的农民,偏远地区的农民政府也组织不到。
虽然政府和中介组织组织的劳动力务工数量有所提高,可是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劳务输出的能力仍然相当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是以自发流动为主。
(二)省外转移数量减少,省内增多。
从总体转移趋势来看,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到省外打工的趋势有所转变,近年来,许多农民已放弃了去省外打工,而是选择在省内打工,省内就业形势良好。
省内劳动力转移人数达1234万人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增长省外转移的总人数是609万人与前些年相比减少了很多。
这说明劳动就业岗位增加迅速。
近年来,我省非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如制造业,金属业等。
农民工待遇得到很大提高,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薪酬水平。
不少务工的农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有一些农民选择在家做一些小本生意,比如说开超市,到邻近的集市上卖一些小商品。
或者比较富裕的农民在自家田地里盖个小工厂,生产一些产品,他们不仅自己就业,还让同村的农民找到了工作,这吸纳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
(三)就业结构优化,二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主要从事的是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外出务工的男子大多选择从事建筑业,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大部分都是农民工的杰作。
外出务工的女子大部分大多选择从事制造业,一般都是进一些工厂,从事一线制造工作。
转移行业中除了以制造业和建筑业外,还有服务业、批零贸易业、交通运输业等,如有的农民外出工作选择去酒店饭店做服务员,或者有驾照的农民选择去做司机的也比较多,而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对较少。
(一)组织化程度低,转移存在盲目性。
自发转移是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虽然说近年来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数明显增多,但是从劳动力转移的总人数来看,政府起的作用仍然很小。
农民工自发转移,没目的没计划,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使得一部分农民工进城后,由于信息不通畅或者信息错误,危害社会的稳定最终只能再回到农村,无法及时就业。
另外,政府对农民工就业也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划,中介组织不完善。
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更加艰巨。
政府需要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组织和指导。
(二)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
现阶段,促进农民收入的方法已不再局限于土地的增加。
而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主要原因。
外出务工的人员,一般有技术有文化的工资较高,而没文化的农民干的活很累,工资又不高。
特别是贫苦地区的农民,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又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思想观念落后。
自古以来,河南省一直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很慢,所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这不仅造就了农民生活上的贫穷,也使得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一些落后的山区例如象信阳等地的山区至今还坚持“女主内”的落后思想。
这使一些女性宁愿在家闲着穷着,也不愿意出门挣钱,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
文化水平偏低。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总人口达460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达58万人,占1.2%。
高中学历共520万人,占11.3%。
初中学历2780万人,占60.4%,小学以下学历1242万人,占27%。
大部分农民因为贫穷,上不起学,所以文化程度不高,还有的思想有问题,觉得上学没用。
所以就不上学,直接出去打工。
由数据可知初中小学文化的农村劳动力仍占绝大多数。
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进城只能从事于建筑业和制造业或者服务行业,很难从事管理层或者科研开发工作等。
(三)受社会政策制度的制约。
社会制度,是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或适应某种需求,建立起的有系统、有组织,众所周知的行为模式。
包括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政治经济制度等。
1.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民即使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更何况现在国家对每亩地都有经济上的补助。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工作不稳定,土地就成了农民的最后保障,农民会抱着如果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回老家种地的想法,所以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彻底的转移。
另外有些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没有时间经营土地,就把土地承包给亲戚或者朋友,土地的承包价格,国家的经济补助等矛盾纠纷就由此而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
因为土地制度不合理,造成的问题很多,农民呼吁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的实现。
2.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
我国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样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虽然进城务工了,但是却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社会身份。
这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居住、就业、社保等问题都缺乏完善的保障。
另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大部分农民工的子女不能获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待遇,所以只能选择在农村上学。
这就使一部分农村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又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总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工资低,受歧视,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医疗保险、同工同酬等待遇。
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有所解决,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经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不能把农村劳动力当成国家的包袱,针对一些不愿意出门务工在家闲置的农民,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成立村委会宣传部,多宣传一些出门打工生活走向小康的例子。
同时还可以深入村庄村委会,为群众做好思想工作,各个村的村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增强其外出务工的观念。
在制定规划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有效转移,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
比如说有的单位不要农民工,他们不是担心他们工作做的不好,而是担心他们素质低,出现偷盗打架的事件等。
因此,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这其中不仅包括文化素质,还包括科技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技能,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工作收入低而且很累,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技之长。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到两门的专业技能,摆脱单纯靠力气吃饭的境地。
政府要把农民工的培训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
政府可以在乡镇办一些免费培训的学校,可以开一些公益性的图书馆,也可鼓励私人开办培训学校。
另外,颁发国家统一的技能证书,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健全法规政策。
1.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
只有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才能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保留农民的土地永久使用权。
使农民在城市能够安心务工,准许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土地或者住宅转让租赁给其他人,同时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土地转让给别人,这样既利用了土地,又可以收些租金,防止土地荒芜造成浪费,提高土地使用率。
2.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分开划分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虽然进城了,可是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可以把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依据,这样农民就不会收到不公平的待遇,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进城务工的子女也应受到同市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改革住房制度,使买房或者租房不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找到归属感,不会觉得自己是外地人,能够安心在城市务工。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一个国家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困走向富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这些剩余劳动力要就业,只能到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
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不用在田地里干活,他们只能再寻找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小城镇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但是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实施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1.加快城市郊区的发展。
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但是,城市的承载能力毕竟有限,如果农民都涌入城市,会造成城市的混乱。
城市郊区既接近城市,可以方便的把城市中的资金人才引进,又靠近农村,方便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城市郊区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把郊区发展成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实现现代城市文明。
使农民最大程度的实现非农业就业,用工业化,现代化取代原来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2.形成合理的城镇层次结构。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还表现在城镇化层次不合理。
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
以我省为例,应重点发展省会城市,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同时重点培育两个到三个有特色的大中型城市。
关于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要有适度的规模和数量,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要与大城市协调发展,并合理进行布局调整。
3.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增多,农民外出务工的就多,但由于在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加之各方面的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在城市定居还有很大的难度。
可以鼓励打工者回乡创业,群众合伙创业等,建设有特色的乡镇企业,加快乡镇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志东,王建民.转移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构建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7).
[2]兰景力,佟光霁.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启示与制度完善[j].学习与探索,,(02).
[3]侯明利.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关联特点、影响因素及破解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
[4]黄敏.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7).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二
同志们: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全省各市“阳光工程”进展不平衡,个别市虽转发了号文件但没有制定实施细则。二是个别市存在等靠思想,工作主动性不高。三是部分市县缺乏工作经费,影响了工作进度。四是宣传工作不到位。
为使阳光工程更加扎实、有效、规范地运行,全面推动我省阳光工程的深入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注重落实。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成员单位及各市务必提高认识,保证政策、资金、组织、措施“四落实”。一要保证政策落实。要将国家和省确定的一系列惠泽农民的培训政策落实到位。二要保证资金落实。目前,国家和省级资金已到位,省资金分配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后很快下达各市。各市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争取工作经费尽快到位。三要保证组织落实。各市、县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抓好阳光工程工作,力争在年阳光工程实施期间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四要保证措施落实。要使季报、督导、检查等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避免走过场。今年底,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将把各市目标完成情况通报各市政府。
二、抓好基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各市要按照号文件要求,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基础性工作。各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要与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基地签订任务责任书,并要求各基地设有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台账资料;要把基地的培训收费标准和国家补贴标准张贴上墙,确保国家财政补贴资金足额用到农民身上;及后培训要统一使用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或开发的教材,尤其是引导性教材,全省务必统一,要将各市使用引导性教材的数量作为对各市开展引导性培训的统计考核依据。要将国家印制的阳光工程宣传品在培训基地统一张贴,以扩大阳光工程的影响;各市要按照要求按季上报阳光工程进展情况。
三、公开公正,选好基地。
筛选和认定培训基地,是关系到阳光工程能否完成、培训质量能否保证的关键环节。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公开、公正、公平地认定基地,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建设等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目前还没有完成基地认定工作的.市请务于。
月日前完成该项工作。已经完成认定工作的市尽快开展培训工作。
四、抓好典型,全面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新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因而,抓好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方法尤为显得重要。经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上报、省阳光工作办公室确认的培训示范县、创业培训试点县及扶贫技能培训试点县要严格按照阳光工程办公室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培训台账和就业台账。确保各级财政的培训补助落实到每个受训农民的身上,让广大农民切身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及时总结各试点县的经验,充分发挥示范性作用,从而全面推动我省阳光工程的全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五、加强督导,确保进度。
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督导检查工作,确保该项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省阳光工程办公室要经常对各市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对好的做法经验进行表扬推广。目前还没有开展启动仪式的市务必于近期开启动仪式。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拟在月份组织对各市阳光工程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年底国家阳光工程办公室将对我省的阳光工程工作进行抽查,希望各市要做好准备迎接检查。
六、搞好宣传,扩大影响。
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要把政策印成小册子散发到广大农民兄弟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宣传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宣传农民兄弟参加培训后成功就业或创业的典型,想方设法扩大阳光工程的社会影响,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阳光工程的良好局面,为加快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志们,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坚定信心、勇于开拓,扎实、有效地把我省阳光工程推向深入,为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做出新的贡献!
月日前完成该项工作。已经完成认定工作的市尽快开展培训工作。
四、抓好典型,全面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新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因而,抓好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方法尤为显得重要。经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上报、省阳光工作办公室确认的培训示范县、创业培训试点县及扶贫技能培训试点县要严格按照阳光工程办公室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培训台账和就业台账。确保各级财政的培训补助落实到每个受训农民的身上,让广大农民切身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及时总结各试点县的经验,充分发挥示范性作用,从而全面推动我省阳光工程的全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五、加强督导,确保进度。
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督导检查工作,确保该项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省阳光工程办公室要经常对各市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对好的做法经验进行表扬推广。目前还没有开展启动仪式的市务必于近期开启动仪式。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拟在月份组织对各市阳光工程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年底国家阳光工程办公室将对我省的阳光工程工作进行抽查,希望各市要做好准备迎接检查。
六、搞好宣传,扩大影响。
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要把政策印成小册子散发到广大农民兄弟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宣传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宣传农民兄弟参加培训后成功就业或创业的典型,想方设法扩大阳光工程的社会影响,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阳光工程的良好局面,为加快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志们,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坚定信心、勇于开拓,扎实、有效地把我省阳光工程推向深入,为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做出新的贡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三
为了贯彻落实“培训促进就业,学习提高竞争能力”的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我校以“培训为就业服务,培训和专业相结合”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根本,以开展职业技能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并制定xx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
1.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
2.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率。
1.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及闲散劳动力为培训主体。
2.具有相对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群众给予创业指导。
3.本年度,我校计划在xx年12月至xx年4月期间,在乌苏市九间楼乡、夹河子乡开展中式面点、中式烹饪职业技能培训班17班次,共计850人数。
1.中式面点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如面包、油条、包子、抓饭等特色小吃。
2. 中式烹饪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如常用鲜活原料的初步加工,干货原料的涨发,出肉、取料和去骨,刀工技术,配菜,火候技术,调味技术,冷热菜制作技术等。
3.培训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专业教师授课,课
后疑难问题解答及后续专业问题指导,其次对所授内容进行实操演练并对所培训人员结业后的创业进行跟踪式指导等方式。
xx年12月--xx年4月,主要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xx年5月--xx年11月,技能培训学校对以培训的培训资料进行整理,并办理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完成“三定”培训任务。
建立健全学员培训档案管理。每期培训办班结束后,要将所需的材料按期装订成册整理归档,并上报县劳动就业中心。办班所需的材料:
1、封面、材料目录表;
2、花名册;
3、作息时间表;
4、课程表;
5、教师授课计划表;
6、学籍卡;
7、考勤表;
8、试卷(另外装订)等。
通过此次培训,实现对培训对象理论知识考试通过率为80%,在糕点、面点技术上实现所有学员的熟练掌握.
本校在培训后将建立培训相关专业创业指导站,为所接受培训的学员开通技能培训、创业热线,随时为学员提供相关信息咨询。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四
同志们:
今天,我们××区农民就业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们全区万农民的一件大事,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今天这次会议,我们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刚才锦春区长已经宣读了下一步推进阳光培训工程实施方案,方案就如何推动阳光工程已经做了非常具体的部署,请各乡镇、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迅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我区农民就业和农民工培训问题,我讲三方面意见:
一、充分认识和把握目前农民就业的形势。
目前,农民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农村问题专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农民就业将会是世纪的头等难题。
从整体上看,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从农村内部看,我们国家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劳动力总量比较多,国家统计的劳动年龄人口中,劳动力总数是亿,加上岁以下和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大约超过亿。我们××区,到××年末,农村劳动力为万人。按照目前我国农村生产资料和科技水平计算,全国亿亩耕地,有亿多劳动力已经足够。
从我们区看,万亩耕地,劳动力需求应该在―左右。剩余的劳动力就需要在农业之外寻找出路。而且从生产技术进步,农村人口增长因素考虑,农民就业压力也正在逐年增大。
从农村外部情况看,一是城镇化应该是农民就业的首要载体。经过多年城镇化改革,我们国家的建设镇,从年的个,增加到了年的个,但是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被遗留到土地之外,统计部门统计,在这个期间,我国大约有余万农民应该转化为城镇居民,但没有做到。二是乡镇企业作为农民就业的渠道作用正在减弱。国家一些部门综合统计,乡镇企业最多时曾经吸纳了亿农民就业,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工的需求已经开始下降。三是随着劳务输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劳务市场对外劳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他们懂当地语言,精通一些专业知识,这样,就使广大农民就业增加了很大很大难度。
从我们区农民就业的现状看,目前我们全区万人口中有万是农民,劳动力总量为万人,我们全区现有耕地万亩,按劳动力计算,人均只有亩,按农民人口计算,人均只有亩,如果按照国家认定的现有农业生产水平计算,我们只需要万多农民,就可以完成万亩耕地耕种任务,其余的万多人就必须在农业之外寻求收入。
这些情况说明,目前,农民就业是个难题,我们区的农民就业问题也已经成为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发展定位是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一要大力推动项目建设,迅速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另一个重点就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只有工农业齐头并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也正是基于这个考虑,这次区委、区政府下了很大决心,专门批了个编制,成立专门的农民服务中心,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服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把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主要着力点来抓。温家保总理早在前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要求。今天,我们××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也开始正式启动,我们各乡镇、九龙街道和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二要从促进全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性。我们区人多地少,非农经济也不发达,农民生产生活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仅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元,其中,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说明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缩小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就必须从“农”字以外找出路,在立足农业抓增效的同时,跳出农业抓增收,通过培训农民,提高农。
民专业技能,实现农民向进城务工和非农业产业转移,真正实现“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效果。使之成为解决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性。几年来,我们通过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形式向外输出一批劳务人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区就业压力。就目前我区情况来看,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年增多,各类企业的并轨改制,下岗失业人员涌向社会,加上××矿务局政策性破产进程加快,预计失业人员要达到将近万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会形成非常大的就业冲击。扎实开展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有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在短期内努力练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尽快提高农民就业和转移的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保持社会稳定。
农村劳动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由政府财政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概括起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
政府推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政府行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构建有效机制,抓好责任落实。另一方面,区财政有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经费实行政府与农民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财政补贴为辅,政府的补贴起一个引导与推动的作用。
学校主办。学校或教学机构经过区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定为培训基地,由培训基地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联系安排就业,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培训单位搞好宣传发动,组织生源。
部门监管。是指劳动、财政、农业、教育、科技、城建等部门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培训转移工作的监督管理。保证培训任务真正落实,确保绝大部分农民培训后能够真正实现转移就业。
农民受益。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最根本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提高转移就业的竞争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二是财政资金对参加学习的农民给予直接补贴,降低农民参加学习的成本。
我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目标是:××年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其中,通过实施阳光工程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年每年培训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人。
一要面向市场、按需培训。各乡镇、街道要在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之前,对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再进行一次细致的调查,对各年龄段的人数、受教育程度、就业的迫切程度等情况都要排摸清楚;各用人单位要及时统计本单位的用工人数、所需条件,工资待遇等情况,及时与培训机构沟通,达成共识。培训机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及时确定相培训内容、专业科目、目标任务等,通过采取订单培训、委托培训等形式,把培训和产业结合起来,提高培训转移就业率,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要强化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是国家设立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短期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用于对受培训农民的学费补助,以培训券或现金等形式直接补贴给受培训农民。财政部门要保证配比资金及时到位,也要依法加强对培训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和稽查等工作。培训资金只能用于参加转移培训农民的补贴,真正让农民受益。各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把资金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改善和技能鉴定开支。劳动、财政、农业、教育、科技、城建等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转移工作的监督管理,要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一项富民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和众多部门,需要各部门全力配合。各乡镇、九龙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整合劳动力资源,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学校承办、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切实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落到实处。
五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确保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效果,区政府已经成立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就业管理局。各乡镇街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要把转移培训工作摆在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切实将农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同志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农民群众利益出发,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开创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新局面。
民专业技能,实现农民向进城务工和非农业产业转移,真正实现“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效果。使之成为解决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性。几年来,我们通过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形式向外输出一批劳务人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区就业压力。就目前我区情况来看,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年增多,各类企业的并轨改制,下岗失业人员涌向社会,加上××矿务局政策性破产进程加快,预计失业人员要达到将近万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会形成非常大的就业冲击。扎实开展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有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在短期内努力练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尽快提高农民就业和转移的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保持社会稳定。
农村劳动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由政府财政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概括起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
政府推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政府行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构建有效机制,抓好责任落实。另一方面,区财政有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经费实行政府与农民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财政补贴为辅,政府的补贴起一个引导与推动的作用。
学校主办。学校或教学机构经过区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定为培训基地,由培训基地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联系安排就业,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培训单位搞好宣传发动,组织生源。
部门监管。是指劳动、财政、农业、教育、科技、城建等部门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培训转移工作的监督管理。保证培训任务真正落实,确保绝大部分农民培训后能够真正实现转移就业。
农民受益。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最根本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提高转移就业的竞争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二是财政资金对参加学习的农民给予直接补贴,降低农民参加学习的成本。
我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目标是:××年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其中,通过实施阳光工程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年每年培训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人。
一要面向市场、按需培训。各乡镇、街道要在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之前,对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再进行一次细致的调查,对各年龄段的人数、受教育程度、就业的迫切程度等情况都要排摸清楚;各用人单位要及时统计本单位的用工人数、所需条件,工资待遇等情况,及时与培训机构沟通,达成共识。培训机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及时确定相培训内容、专业科目、目标任务等,通过采取订单培训、委托培训等形式,把培训和产业结合起来,提高培训转移就业率,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要强化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是国家设立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短期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用于对受培训农民的学费补助,以培训券或现金等形式直接补贴给受培训农民。财政部门要保证配比资金及时到位,也要依法加强对培训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和稽查等工作。培训资金只能用于参加转移培训农民的补贴,真正让农民受益。各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把资金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改善和技能鉴定开支。劳动、财政、农业、教育、科技、城建等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转移工作的监督管理,要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一项富民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和众多部门,需要各部门全力配合。各乡镇、九龙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整合劳动力资源,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学校承办、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切实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落到实处。
五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确保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效果,区政府已经成立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就业管理局。各乡镇街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要把转移培训工作摆在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切实将农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同志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农民群众利益出发,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开创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新局面。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五
如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有效解决农村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民通过转移就业而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迅猛增长,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科学调控、合理引导、依法保障、全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将成为今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题。一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农民工以自发和亲友介绍输出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比较大;二是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就业渠道较少,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内容简单,对外出就业帮助不大;三是外出就业以短暂输出为主,缺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四是缺乏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五是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配置和运用好劳动力资源。
各级政府要尽快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打工的相关政策,为农民合理流动提供政策支持。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打工的各种手续,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和风险。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积极与务工人员集聚地的司法、计生、劳动人事等部门取得联系,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规范劳动力中介组织,全面搜集和及时反馈各地务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劳务信息,使农民“外流”由自发松散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从完善镇、村级劳务市场入手,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首先进入镇内劳务市场,积累经验和技能,然后逐步向省内和省外劳务市场进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梯度转移,使农村劳动力一旦转移出去就能站得稳,立得住。
二、大力开展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增强其转移就业的能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订单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并驾齐驱快速增长。
要在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进行认真摸底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状况及不同思想状态的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逐年加大政府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尽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促使更多的农民离土离乡,务工创业。
要抓好在校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部门在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上,应从抓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以使更多的后备劳动力在义务教育中接受到职业技能,各类职业学校要面向城市办学,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农民工”的办学模式,实行订单式办学,使之成为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培训的主要基地。
三、完善机制,强化保障,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步伐,分步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让外出的游子从繁杂的养老送终和子女教育等事务中解脱出来。
必须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推广龙泉等地“林保姆”的做法,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帮助和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合理流转土地,使耕地、森林资源向种植能手和种养大户集中,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入,防止耕地、森林撂荒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六
××县职业中学作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于20xx年7月前完成了上年度的转培任务,并通过了县、市两级验收。下面就20xx年度基地培训工作和工作体会作简要总结。
一、基本情况。
学校于20xx年8月开始实施本年度培训计划,至20xx年5月完成培训人数共400人。专业为中式烹调183人,电焊工217人,获职业资格证书371人,获证率93%,省外就业215人,其余大部分在省内就业。在校本部共培训193人,其中中式烹调师66人,电焊工127人;在宁利乡共培训147人,其中中式烹调师82人,电焊工65人;在红桥乡和红旗社区共培训60人,其中中式烹调师35人,电焊工25人。
20xx年度使用省拨经费20万元,报台帐20万元;使用市拨经费10万元,报账10万元。经费使用情况已通过县审计局审计。
二、转培计划切实,培训方式灵活,培训效果好。
1、培训计划切实。培训前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计划,培训工作按计划开展,做到有条不紊,实实在在。
2、送教下乡,就地培训。学校具有多年送教下乡的办学经验,把这种经验引入到转移培训的机制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择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师资队伍驻扎在乡镇,把培训场所和实习基地放在乡镇所在地,贴近农村,方便农民。如此就地培训,送教下乡,能够大大增加学员数量和提高培训质量,实施后效果很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培训新路子。
3、灵活的培训时间,多种多样的招培方式,丰富实用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参培学员的数量。学校选择的培训时间,主要在彝年和春节前后。选择这段时间,一是正值农闲季节,农民闲散时间较多;二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回家过年,他们中没有技能证的人很多,可以参加培训。加上培训内容实在、实用,送教到家门口,方便了学员,因此招生报名十分踊跃,培训点一般都超计划地进行。学校采用的招培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依托乡、村干部,联合劳务输出中介经纪人,委托招生,联合招生,就地培训,就地考核鉴定。学校非常注重培训内容,开设的培训课程较多,除了专业课外,还开设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常识、法律法规等内容。
4、积极探索储备培训。××县职中在培训过程中,对少数台帐外的学员也进行培训。这部分学员暂时不准备外出务工,但有机会时也会外出或在当地就业。因此对他们进行超前培训,把他们列入储备培训计划中,也同样值得去探索。
三、做好学员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
通过培训后,部分学员能在当地自主创业。学中式烹调的学员,有的在乡镇所在地、旅游区开起了食店,如红桥乡的向军丽、詹玉菊等学员,分别在红桥、泸沽湖开食店,实现了自主创业;有些学电焊的.学员,自筹资金开起了铺子,如忽建新、代建华等学员,分别在县城、新营盘乡开了电焊铺子。如电焊班学员郑明华,经培训后到攀枝花市找到工作,老板包吃住外的月工资是2800元。自主创业的学员,他们的收入高于一般的外出打工者,而且还能带动其他学员就业,以创业促就业,是一种比较好的劳动力转移方式。学校非常重视和支持学员自主创业,实现就地就近转移,特别是在今年就业环境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学员能够自主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应该给予大力扶持。
利用学校优势,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给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进行实用技术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历来是学校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是学校已经开展的教学工作。20xx年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到红桥乡西瓢落自然村的返乡农民工郑绍松家开办了一个禽类孵化场和土鸡生态养殖场。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帮助下,郑绍松购进了微电脑全自动孵化机,修建了脱温室。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郑绍松就成功地孵化出当地土鸡,并放养在生态养殖场中,而且通过销售脱温鸡苗,取得了相当好的经济效益。土鸡孵化的成功,必将带动一些返乡农户养殖土鸡,从而增加经济收入。今后学校还要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试点工作,比如很快就要实施的天麻有性繁殖等项目,将会惠及更多的农户,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学校将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做好扶持农民工创业的工作。
四、经费使用。
省拨经费20万元和市拨经费10万元,用于技能培训400人,主要用于学员食宿补助、学员技能鉴定费用、培训教材费、外聘教师授课费等。经费使用情况已通过县审计局审计,详见财务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五、工作体会。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很多农村贫困劳动力,有离开土地、外出脱贫的强烈愿望,又因没有技能不能长久在外立足和发展。我们的培训工作,就是将“体能型”转向“技能型”,从根本上提高转移效益。
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工外出打工时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等创业要素积累到一定水平时的一种理性创业行为,是农民外出务工进入的一个新的阶段。以往进城打工只为“盖房子”、“娶媳妇”的想法已不再是他们的最终追求,一部分有经济实力和经营思路的农民工具有要当老板的强烈愿望,家乡自然是最佳选择。学校适时地引导农民工寻找到适合个人特点、有前景、效益高的现代农业项目,有效地将返乡农民工打工时掌握和积累的资源与家乡农业资源特色融合起来,就能够加快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步伐。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七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本文从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
一、相关概念。
1、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同一行业的地区之间流动,就地区来说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的转移。所以,就全国讲,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了。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底达到1。8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预计达到1。9亿人。
当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也出现了从事单一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总体上讲,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1、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发展滞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尝试寻找途径走出农村寻找工作。但是,由于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使“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目益突出。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在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一些地区却出现了用人紧缺的“招工难”现象。这主要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企业在招聘农民工时存在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拖欠工资,在农民工出现工伤时推卸责任,致使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劳动力输出地没有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后续保障和管理,使农村劳动力在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3、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5、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份额一直在下降。这是因为新农业政策的实施激活了农民的经济意识,许多劳动力开始脱离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本要素加速向农业流入替代了部分劳动。
四、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
受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arthurlewis)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基础上,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显而易见,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差异,把工业化过程、经济增长过程与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分析,这为发展中国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与此同时,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为现代工业部门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本国自身情况,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府需要制定多元的、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对剩余劳动力流动给予指导,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确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与有效转移。
1、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和数量。平均生产规模大、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少,这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太多,使农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很重要,但是,只有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结构调整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成功。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当前我国剩余劳动力人数庞大,但文化素质和技能较低,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劳动力素质与专业技能较低,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因此,迫切需要由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与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质量,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及时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以此引导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学习;加大农村劳动力法律、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3、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就业结构失衡。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大大阻碍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自由流动,政府必须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首先,建立城乡公平的就业制度;其次,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及与此相关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再次,彻底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公平性政策,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壁垒,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4、城市部门必须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第二产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大量企业职工失业,城市部门就业形式严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更加剧了城市的就业矛盾。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部门时,政府要对劳动力流动采取措施,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开拓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5、农业部门必须得到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重新吸收剩余劳动力。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再认识表明,农业领域也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新吸收一些剩余劳动力。因此,政府应逐步改善农业部门的投资环境,提高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避免由于农业部门生产能力的下降而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放缓剩余劳动力外流速度,减轻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就业压力。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结语。
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其转移的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其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但无可否认,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众多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探讨出我国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是有重大意义的,这将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临、孙鹤: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经济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8)。
[2]雷倩、诸锡斌:农业大于性规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作用――以昆明市官渡区中坝村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
[10]侯美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以山西省定襄县为例[j]。农业经济,2011(5)。
[11]邢雪平、王志彬: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swot分析[j]。农业经济,201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八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低成本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米泉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宣传教育,典型引路等多项措施,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今年,我市累计转移劳动力36215人,相当于全市60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有序流动。实现劳务收入近2亿元,来自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占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0,为米泉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市的具体做法是:
离开赖以生存的家乡和土地外出务工,对于祖祖辈辈守着家门和土地的农民来说,存在着种种困难和不便。为此,我市采取四种方式进行引导。一是组织引导。市政府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主抓,分管市领导具体负责。各乡镇也都相应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村上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协调落实,乡镇、村均设置劳动保障专(兼)职信息服务员,各乡镇、办事处均有3—5人具体负责劳务信息工作。各乡镇、村都提供了办公室和一定数额办公经费。与此同时,我市主动出击,为富余劳动力找出路。每年都组织开展企业用工调查,同当地企业负责人座谈,征求企业用工意见,实行订单培训,有组织输送,受到企业欢迎。今年调查企业265家,空岗1867人。如保温瓶厂、瓷砖厂先后吸纳当地农民工1000多人。二是政策引导。为了让富余农民走得放心,加强了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首先,推广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制度。利用各类培训网点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使其具有在外长期转移的技能。凡参加培训的农民除食宿自理外,免收其它一切费用。仅今年上半年,已发放技能培训合格证书875个。其次,狠抓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的落实,明确规定在城区买房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可免费在城市落户,其子女入托、就学、就业、参军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第三,加强劳务输出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发现问题,提前介入,及时解决,切实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多万元用于支持劳动力转移工作,各乡镇也用当年财政收入的2支持转移劳动力工作。三是信息引导。针对以往信息闭塞,农民转移成本和转移风险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市狠抓信息服务工作,使富余农民无论通过哪一级网络,都可以了解用工信息。首先,市、乡镇全部配备了电脑,实现微机联网,建立起覆盖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其次,建立了市、乡镇两级劳务市场,及时向富余劳动力发布信息;第三,建立了咨询服务中心,解决富余劳动力遇到的疑难问题;第四,市劳动部门在根据企业需要,有计划地培训农民,发展订单劳务的基础上,还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络,扩大劳务输出空间。从20__年起,我市连续向吉尔吉斯坦输出种水稻的农民18人次,并积累了向外输出劳务的经验。四是活动引导。在采用电视、各种会议、培训班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今年,我市筛选组织了十几名劳动力转移致富能手,分赴各乡镇、村进行宣讲3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万多人。通过介绍自身在转移过程中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做的,战胜了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成绩,谈经验,谈感受,谈体会,从而影响身边群众。同时,各乡镇组织了具有现实说服力的展示活动,引导鼓励广大农牧民外出务工。尤其是铁厂沟镇举办的“农家乐”烤全羊技能大赛和羊毛工镇举办的清真饮食制作大赛,设四大类,十多个小类,参赛选手达200多人,吸引4000多观众,由区、州专家评审,现场发放劳动力技能培训上岗证书。今年,当场有10多人被6家宾馆聘走。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广大农民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广大农民转移出去的积极性。据了解,今年在这两个乡镇累计转移出去的8834人中,就有2967人是受到这些活动的影响,占转移出去人数的`34。
劳动力市场功能发挥不充分是劳动力转移的一大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先后规范和建立了市、乡镇级7个劳务市场,并支持成立了2个劳务派遣公司、3个民办职业介绍所。每年由市人才劳务市场牵头举行2次大型人才交流会的基础上,今年举办乡镇级人才交流会60场次;除此之外,因企业生产需要每年还定期举行人才交流会23次。灵活的交流形式,激活了人才资源,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通过人才交流就使新就业的人数达1100人。
三、加大综合素质培训力度,为劳动力长期转移提供技能保证。
无技术、低素质是走出家门的富余劳动力的一大弱点。劳务输出的关键是必须把农民培训成技术工人,实现角色转换。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市想方设法在培训上下功夫,一是合理配置、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从根本上杜绝新“文盲”、新“科盲”的产生。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建立以职业培训中心为主体的“米泉市就业培训中心”,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和“春风进万家”等培训活动,分别由该中心和市成职教中心有计划地培训转移农民,使之拿上技能证书走上岗位。目前,我市先后有5000多人取得岗位就业证书,占外出农民总数的17.1。三是加强科技、法律、法规综合培训。劳动、就业、科教部门建立市、乡、村三级立体培训体系,对外出农民工进行劳动政策法规、特种安全操作、餐饮服务、食用菌栽培技术、牛羊育肥等实用种(养)技术共10个专业的培训,今年举办专题培训班213期,培训人员10246人。其中技能培训18期,培训人员20__多人。四是加强基地培训。我市分别建立了食用菌、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多个实践性培训基地,让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免费进入基地接受技能培训,通过跟班学习,现场操作,获得最直接的工作技能。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进城提供创业空间。今年,仅米东新区石化工业园建设、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今年已投资1.4亿元。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共使用季节性当地民工20__多人,实现创收100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元;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依法招商、以利富商等多种措施,力争今年招商引资达12亿元,吸纳当地农民工1300多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市是回民族集聚地,广大回民有经商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各级政府提倡一帮一,一带一等形式,鼓励党员和先富起来的农民帮助、带动贫困群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乌市赛马场从事旧车交易、依托通汇市场从事牛羊贩运及服务于市内外各大宾馆饭店的从业人员去年就达到900多人,形成了辐射效应。
五、鼓励返乡创业,帮助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在近几年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我市有相当部分农民闯出了市场,积累了资本,对这些致富典型,政府充分利用煤体,进行表彰宣传。同时尽可能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这批有资金、有技术、先富起来的农牧民返乡领办、创办、兴办各类经济实体、服务机构等,象羊毛工织布厂、琉璃瓦厂、精洁米厂这类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截至去年底就达10余家,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
六、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农民走出去一是担心家中的地无人耕种而撂荒,得不偿失;二是担心走出去,失去了土地,生活无着落;三是担心家中缺少劳动力,种不好,管不好,收不好。为解决这些后顾之忧,我市进行了土地流转的探索。一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依法制定了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从而为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文书保证。二是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的监督,确保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三是公平合理确定土地承包费和流转金标准以及土地流转期限,做好原承包土地投入补偿的协调工作、土地流转后的动态监测工作、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兑[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现工作、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解工作等,保证转移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失。四是对未进行土地流转的外出务工家庭在种、管、收等方面组织党团员提供无偿服务,解除外出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九
党性分析材料,是对照《党章》,分析个人的党性原则、党性锻炼、党性修养的情况。主要是查找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整改措施等内容。然而,党性分析不乏流于形式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文过饰非。应当透彻剖析的,却只浮于表面,泛泛而谈,不痒不痛;优点下重笔,缺点被淡写,把党性分析材料写成个人歌功颂德的文章。由于没有心思找问题或者根本不想找问题,所以分析起来也不可能到位。谈到廉洁奉公问题时一句带过:没有任何的违法行为,连违规行为也没有,绝对没有,有的话也仅是偶尔迟到早退,严重一点的就是吃了当事人几餐饭。如果真这样,反腐败工作当休矣。当然,也没必要按照这个套路写:自己不是人、为什么不是人、如何重新做人。
二是人云亦云。普遍存在的缺点重点讲,自身特有的.缺点少点讲。任何人都可能存在的诸如学习不够、水平不高、认识不足等,当作自己的主要问题来讲。任何工作人员都可能存在的诸如点子不多、方法单一、安于现状、调查研究不深、满足于一般化等,也当作重点来分析。网络上出现分析材料的范本,照抄照搬,做“文抄公”。有的抄袭其他同志的材料,把别人的不足加在自己身上。审阅材料时发现一篇写得好的,结果其它几篇却只是它的翻版,在章节字句上颠来倒去,或者是整段整段的照搬了过来。这也算集体智慧的结晶了。
三是不知所云。“精神状态有时不佳。”有谁可以保持每天24小时精神状态很佳?即使是甲亢的人也不可以。生理现象与党性何干?“觉得工作太繁重,有疲惫心态。”是否懂得劳逸结合,只是个技术问题,不是性质问题。“学习不系统、没有计划。”除了国民教育,自学能很系统吗?“发展我市经济意思不强,考虑得不够。”这缺点也够大的了,难怪经济没上去。有的集中写单位的问题,把单位的问题说成是自己的问题,这不是将单位当作自己私有的又是什么?有的大谈特谈体会和感想,剖析材料成了。这里不一一举例。
四是断头缺尾。重点讲成绩,即使讲问题也不作分析;分析只讲大道理,分析与自身问题脱节,成了空话大话;有问题有分析却没有整改措施。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十
二0一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工作,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西兴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劳转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展开了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兴乡位于孙吴县城西郊是我县四个平原乡之一,全乡辖区面积299平方公里,总人口8043人,辖区9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2011年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1300人,其中省外、省内215人,省外国内175人,乡外县内转移325人,乡内转移585人,实现收685万元。
二、主要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为此,得到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乡充分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真正将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2、深入基层,切实做好调查、登记、建档工作。
为了全面掌握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我乡劳动力转移办根据县劳动力转移办的安排,结合西兴乡实际情况对全乡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内容全面、数据详实、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责任到人、层层负责。
为了认真做好各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年初,乡党委、政府就根据各村的富余劳动力分布情况,制定了今年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计划。计划2011年转移1260人,实际转移1300人,并与各村签定了考核责任书,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加大了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力度。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大部分富余劳动力观念比较陈旧,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方式,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土地,同时对外出从业的工作性质、收入、环境都要求比较高,怕失体面,宁愿闲在家里,也不愿外出就业。因此,乡政府充分利用党员培训、科技之冬、各类专业技术短期培训等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有关省、市、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并向农民宣传农民闯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农民坚持信念,转变观念,树立闯市场、闯大业的思想。
5、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
123。
总结。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是依托我乡城郊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县内转移。截止目前,县城从事服务业及各种行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910人。二是加快发展各村二三产业,以市场开发引导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转移不离乡,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就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引导、中介机构操作、农民自主择业,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西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是从2011年转移1400人左右,具体措施如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着眼于全局,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城乡共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认真贯彻上级会议精神,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城乡结合之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经费,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抓好落实。
2、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要充分利用城郊优势,优势互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得到合理利用,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开发县城劳动力市场的潜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之一。
3、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用先进的文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通过大力培养,树立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要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先进典型,在各村巡回宣讲现身说法,宣传他们的成功之道,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农民工增强信心。
4、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一是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对党员、村干部集中培训和组织专业人才向农民工讲述实用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二是采取培训中心+用人单位+当地政府,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我乡转移劳动力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为进一步保护在外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乡劳转办的职能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寻找门路。
5、组织协调互通信息及时统计。乡劳转办要积极主动的和各部门各村协调此工作关系,互通信息。要组织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总结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和二、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时准确的统计我乡外出务工的情况,寻找可挖掘的潜力和途径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条件,按期准确的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统计报表。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抓住的机遇和西兴乡的城郊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县城的带动作用,通力合作,加快西兴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农民增收和西兴乡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努力工作。
文档为doc格式。
。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十一
20××年,xx市科协把实施阳光工程作为科普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实行领导、人力、物力、财力多方倾斜,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加农民收入。现总结汇报如下。
根据我市初选的7所培训基地的性质不同,我单位把党校、技工学校和科技职校定为培训基地,并分别在这三个培训基地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0××年培训农村劳动力到60人。
培训基地要执行工作月报制,在月底前上报上个月培训转移有关统计数据,每个班次结束时要到培训点进行检查验收,对培训就业的学员采取就业跟踪或深入农户的形式,抽查转移就业情况。
培训基地将公开“阳光工程”招生简章,明确对培训岗位、内容、时间、收费及补贴标准,并公开学员名字,随时接受学员监督,对于接受培训的学员要实行承诺制原则,为他们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大工程,我们将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发挥科协最大职能,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为打造“和谐xx”做出贡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十二
90年代的中国劳动力就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带来大量职业下岗,这一过程又伴随着城市化加速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国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压力一直居高不下,使得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就业“冲击波”(图一)。
在城市失业大量发生的情形下反而发生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且产生向城市的持久移民倾向,这是一个与刘易斯著名的二元就业模型(lewis,1954)相违背的问题。因为该模型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有关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当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动时,由于传统部门不按照边际产品原则定价,因此保留着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两部门的边际产出并不相等。在刘易斯看来,经济发展就是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部门“剩余劳动”蓄水池全部吸干。这就是说,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劳动剩余,而现代部门里不存在。
这一问题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harris-todaromodel,1970)中可以找到答案。他们指出,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城市流入。这里,城市工资有政府法令规定而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时,预期工资就可能对农村移民有刺激力。
门劳动边际产出相等,均衡工资就是wc。在均衡工资条件下,总劳动力中的ol部分配置给农村,lo’配置给城市,全社会没有剩余劳动。但是,如果城市标准工资(wu)定的高于均衡工资水平,即wuwc,城市就业就会减少,城市出现公开或隐蔽的失业(ll);但此时城市期望工资(w),即标准工资与城市就业概率的乘积,仍然高于农村均衡工资,因此农村就业量还仍然按照xx’曲线向城市流动,形成农村劳动力供给价格提高,农村就业减少,而城市公开或隐蔽的失业进一步增加,从ll增加到ll。
以上模型假定农村劳动力可以自由向城市部门流动。但是如果存在着禁锢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情形又会不同。在部门间劳动流动被隔绝的条件下,城乡之间可能持久保持工资水平的显著差异而没有发生相应的劳动力流动。“两元模型”无从分析这样的情形,因为“两元”之间的隔绝,使得每个部门都近乎孤立地决定其内部劳动力的供求和定价。这正是改革前中国的情况。正如我们将在后文中看到的,只有当城乡隔绝的体制松动后,哈里斯—托罗达模型才可能重新作为一种有用分析工具。
显然,在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和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的这一双向进程中,关键因素是城乡的工资差别,不同性质的劳动力对于城市期望工资的预期差异对于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就业形势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我们将会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来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1、城镇下岗与失业1992年以来,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步上升,自1996年达到3.0%时,1997、1998年两年保持在3.1%的水平上。但是中国的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和新增从业人员始终分别在1.3%左右和1.2%左右的水平上保持着。
如果把下岗职工考虑在内,中国1997年的城镇失业率将达到9.36%,就业压力将会更为突出(孟庆红等,1999)。1992年中国的城镇失业人中、下岗人数分别为420万人和300万人,而到199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变为620万人和1435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929万)(胡鞍钢,1999a);1998年进一步变为892万人和571万人(陈淮,1999b)。显然,中国的城镇的失业问题越来越多地通过职工下岗这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据原劳动部的一项调查分析,至1999年6月底,下岗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例为11.2%,而全国下岗职工总人数为711万人(原劳动部培训就业司,1999)。而杨宜勇估计,1999年全国下岗未就业人口为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口为620万人,企业新下岗300万人,城镇新增劳动力274万人,机构改革预计分流300万人,农转非估计有300万人,绝对数总计达到2394万人,比1998年多出460万人,即1999年就业压力将比1998年增加23.7%(刘诗白,1999)。而且,杨宜勇等人估计表明,在1999到2001年三年间,中国劳动力总供给中,农转非的人口约为1000万人,其中需要就业的劳动力600万人;城镇国有企业富余人员新下岗850万人,扣除当年再就业的70%,将会有255万人等待就业;机关事业单位分流82万人,1998年年底结转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托管的下岗职工614万人,这样仅仅因为劳动力总量的调整就将会为城镇增加1551万人的就业压力(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1999)。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国有企业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走出困境,减员增效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率的放慢意味着经济对就业的吸收作用减小;但是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得新增就业人员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加,这样整个经济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岗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那些本就因为自身技能较差而被调整下来的下岗职工重新就业的可能性变得更为渺茫。由于城镇职工的下岗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双重特征,经济疲软和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对就业构成的压力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的就业压力更为严重。
这一下岗趋势是对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效率过低局面的一种纠正。在中央根据计划指令来配置经济资源,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并且因此形成由国家行政等级组织垄断工业和商业,管制农业和实行城乡隔绝的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国有企业由于管理公有制僵化,缺乏自主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受到扼制,导致企业无力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结果是企业的效率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甚至亏损;企业的剩余也被政府以利税的形式拿走,作为补偿,职工获得了“城里人”身份:较低的工资水平(但是这一工资水平相对于农村的工资水平还是很高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安排。这相当于一种“借旧债还新债”的制度安排,即运用当期企业的利税来支付对国有企业职工的历史负债,但是随着这一负债水平的提高和当期企业效益的下降,这样的制度安排无法继续维持下去。职工的下岗就在所难免。由于整个经济发展前景暗淡导致劳动岗位供给不足、下岗职工自身竞争力差、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度很大。于是,各地政府费尽心机寻找再就业门路,甚至是关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徙的通道。这样一方面使得最具有竞争力的那一部分劳动力找到工作的概率在大减少,从而阻碍了城乡开通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这些举措混淆了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界限,造成了城市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局面,同时使得城市中大量使用外来劳动力的那部分经济竞争力大大下降,这样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如果在面临城市就业压力时,政府开始选择退却,那么城市就业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将丧失殆尽。
2、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压力剧增这一进程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趋势相互冲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就业通过三个途径得到缓解:第一,农业内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机会增加了;第二,农村的非农就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吸收;第三,城市的吸收,即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镇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转移。据作者参加的劳动部一项研究的结果估计,16年间(1978-1992)农业内部有效利用劳动力的机会共增加了约50%,农村非农就业提供了近1亿个新的岗位,另外约有3000万农民工转移到县城以上的城市就业。另外,据范芹估计,截至1997年,中国的乡镇企业已安排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农业劳动力总数的25%,1.9万多个小城镇累计吸收农村劳动力3000多万,约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30%(范芹,1997;转自邓大松等1999成都)。
但是,当前乡镇企业由于中国经济状况不佳、融资需要远远不能得到满足、乡企自身面临制度创新等原因,发展速度显著放慢,其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也随之减少。1991年以来中国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一直呈现绝对下降的趋势,也即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寻找新的出路,乡镇企业无法满足其要求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徙就成为其主要出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力主要在于城乡工资差别,如果城市就业的期望工资(城市工资水平乘以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高于农村的工资水平,农民就会流向城市。显然,随着乡镇企业界的不景气,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业的工资水平大大下降,这无疑加大了城乡工资差别,使得劳动力更有激励流向城市就业。如果城市改革止步不前,城市工资水平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农民工的流动带给城市的就业压力就会更大。
而政府在这个问题上采取的是“关门”政策,即城市由于下岗压力对农村劳动力关闭了大门。但是,这只是部分影响到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城市工资水平难以下调,而农村的工资水平则随着乡镇企业停滞而大幅下降,这样就意味着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因此,政府“关门”政策的结果是农民工“清而不退”,这一巨大的劳动力人口的一部分通过重新回到土地上转变成为隐性失业堵塞,大部分则通过采取种种规避措施在城市的灰色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就业机会;而且,一旦农民工在某一地区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可能就会习惯于城市的生活,即便暂时失业,也不愿意返回农村。在1995、1996和1997年三年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字达到2400万、2500万和3000万(陈淮,1999)。这一压力在中西部的一些人口大省,如四川、湖南,反映的更为明显;很难想像这些跳出“龙门”的农村劳动力因为城市的大门紧锁而全部返回农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协调这一人口转移压力在城镇就业压力日渐严重的.今天更凸现其重要性。
3、新增劳动力压力中国的就业压力不仅反映在劳动力存量的变化上,而且来自于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在h-t模型中,如果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水平没有较大的改进,而劳动力总量却发生了较大的增加,这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和城市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相等的那一点所决定的就业水平没有大的增加,最后的结果是总失业水平面的上升。
因此,把中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放到中国总的人口增加框架下,我们对于中国窘迫的就业状况将会有更好理解。由图三可知,中国总人口增量在1982年达到了一个高峰,1986-1990年达到了另一个高峰,其中在1987年达到峰值;而中国新增城市人口则分别在1981年有一个大的增量,1984年达到高峰;新增农村人口在1982年就已经达到一个高峰,1984年后更是一直持续增加到1991年。如果以16岁作为劳动力开始要求参加工作的年龄,那么中国的就业压力在1998年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2002年再度加大,2003年达到高峰,并且一直持续到2006年左右。而城市就业压力将在1997年达到第一个高峰,2001年左右达到另一个高峰;如果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自2000年以后持续增加的压力,中国的就业状况将会更为严峻。
文档为doc格式。
。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十三
政府行政支持方面的立法滞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及就业中介组织自身的信用差、信息缺乏、服务针对性不够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中介组织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研究对劳动力转移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劳动力就业中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与协调。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导和协调机构,加强劳务管理,切实可行担起责任。
政府劳动部门的职能应由城镇延伸到农村,统筹开发城乡劳动力资源,疏通城乡两条就业渠道。
劳动部门要着重掌握地域之间、省际之间乃至国际间的供求信息,及时提供外地劳务需求情况,对务工农民进行科学有效地指导和服务,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增加就业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理应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纳入政府管理目标,层层落实。
如广州开发区,市、区劳动局通过大力提倡各街道办积极申报广州市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而街道办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标准,抓好工作落实,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使得街道各企业全面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企业人力资源全面优化,逐步提高职工社保参保率和生活福利水平,形成鲜明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高标准实现了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的规定指标。
通过这样的创建活动,企业完善了经营管理,规范了用工行为,健全了诚信体系,积极履行了社会责任,依法保障了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达到了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成果的建设目标。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展至今,全国城市和大部分县都建立了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窗口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安全的服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社会效益。
但是,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现状与社会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在公共就业服务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及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劳务信息,帮助他们实现有效转移。
广州开发区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的负面影响,保持各街道就业局势的稳定,解决辖区内高校毕业生、各类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搭建求职人员与用人单位直接洽谈的正式渠道与平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每年举办“春风行动”来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而各个街道办事处紧密联同开发区就业服务管理中心“轻骑队”开展大量的招聘活动。
由工作人员提前一个星期在宣传栏张贴招聘会通知及上门到有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家做动员工作,由于宣传到位,为有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搭建就业平台,创造就业机会,受到群众的好评。
4.3规范职业劳动力中介市场运营秩序。
规范职介市场秩序,首先要强调的是管理。
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职介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改变职介市场无序状态的主导因素。
由政府扶持建立的公共职介机构与其他职介所相比较,管理较规范,业务开拓能力较强,加强公共职介服务机构建设,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拓信息渠道,进行信息的分类与整合。
二加强服务条件的建设,创新服务形式。
应该建立一个面向更广泛求职者的窗口,营造亲切的、平易近人的服务氛围,三是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经常地进行市场研究,了解供求信息,挖掘市场潜力。
四是提高机构的信誉,从有利于用人单位的事业发展出发,推介用人单位所需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石遐.劳动关系中介化[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社,,(3).
[2]易红.劳动市场中介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5).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十四
摘要:为农村务农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历史赋予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
文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对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十五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容环境,提高农村文明。
2. 告别不文明行为,人人从我做起。
3. 注重卫生,保持清洁。
4. 少一件垃圾,多一块净土。
5. 农村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6. 文明卫生健康你我他,和谐社会幸福千万家!
7. 农村是我家,整洁靠大家。
8. 手牵手根治环境脏乱差,心连心创建卫生洁净美。
9. 环境好一点,心情爽一点。
10. 热爱安康热心创卫!
11. 建设新农村,卫生要先行。
12. 培育文明新风,构建和谐农村。
13.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清洁生活环境!
14. 家家讲卫生,户户比洁净。
15. 卫生关联你我他,齐抓共管靠大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十六
3. “阳光工程”普照农民培训。
4. 帮助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
5. 帮助企业解决用工所需,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6. 帮助企业与农民紧密联系,破解发展难题,共建和谐社会。
7. 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
8. 创社会认可的技能培训机构,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9. 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劳务形象。
10. 大力发展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建设人才。
1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
12. 读完初中学技术,外出打工能致富。
13. 多掌握一门技能,多一个就业机会。
14. 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15. 反对歧视,维护农民工权益。
16. 广泛开展群众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广大劳动者整体素质。
17. 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18. 积极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宽松环境。
19. 技能开发是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根本性措施。
20. 技能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十七
二0一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工作,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西兴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劳转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展开了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兴乡位于孙吴县城西郊是我县四个平原乡之一,全乡辖区面积299平方公里,总人口8043人,辖区9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1300人,其中省外、省内215人,省外国内175人,乡外县内转移325人,乡内转移585人,实现收685万元。
二、主要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为此,得到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乡充分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真正将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2、深入基层,切实做好调查、登记、建档工作。
为了全面掌握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我乡劳动力转移办根据县劳动力转移办的安排,结合西兴乡实际情况对全乡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内容全面、数据详实、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责任到人、层层负责。
为了认真做好各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年初,乡党委、政府就根据各村的富余劳动力分布情况,制定了今年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计划。计划20转移1260人,实际转移1300人,并与各村签定了考核责任书,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加大了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力度。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大部分富余劳动力观念比较陈旧,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方式,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土地,同时对外出从业的工作性质、收入、环境都要求比较高,怕失体面,宁愿闲在家里,也不愿外出就业。因此,乡政府充分利用党员培训、科技之冬、各类专业技术短期培训等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有关省、市、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并向农民宣传农民闯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农民坚持信念,转变观念,树立闯市场、闯大业的思想。
5、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
123。
总结。
如:平度村截止目前已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0余人。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是依托我乡城郊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县内转移。截止目前,县城从事服务业及各种行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910人。二是加快发展各村二三产业,以市场开发引导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转移不离乡,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就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引导、中介机构操作、农民自主择业,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西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是从2011年转移1400人左右,具体措施如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着眼于全局,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城乡共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认真贯彻上级会议精神,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城乡结合之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经费,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抓好落实。
2、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要充分利用城郊优势,优势互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得到合理利用,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开发县城劳动力市场的潜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之一。
3、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用先进的文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通过大力培养,树立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要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先进典型,在各村巡回宣讲现身说法,宣传他们的成功之道,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农民工增强信心。
4、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一是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对党员、村干部集中培训和组织专业人才向农民工讲述实用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二是采取培训中心+用人单位+当地政府,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我乡转移劳动力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为进一步保护在外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乡劳转办的职能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寻找门路。
5、组织协调互通信息及时统计。乡劳转办要积极主动的和各部门各村协调此工作关系,互通信息。要组织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总结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和二、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时准确的统计我乡外出务工的情况,寻找可挖掘的潜力和途径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条件,按期准确的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统计报表。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抓住的机遇和西兴乡的城郊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县城的带动作用,通力合作,加快西兴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农民增收和西兴乡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努力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十八
1.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推进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3. 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4. 加快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5. 加强安全技术培训,人人学会保护自己。
6. 加强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能力。
7. 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努力推动我县职业教育发展
8. 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9. 坚持“四自主”加强农民培训。
10.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推动、校企参与、上下联动,确保圆满完成竞赛任务。
11. 今天外出打,明天返乡创业。
12.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源。
13. 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就业之门。
14. 就业有竞争,上岗凭技能。
15. 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
16. 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是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状况的必要手段。
17. 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是重大的市情调查。
18.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形成尊重技能、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19.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技能人才选拔、培养。
20.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十九
农
村劳。
动人口117447人。
占农业人口的46.95%;农村劳动力人口增加到123482人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为49.31%比20增加了2.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4%高中以上占36%。这样的劳动文化素质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限制了城镇非农户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容量。在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从事脏、累、苦、险和低收入的产业干一些城里人不愿干而退出的工作。
2、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乡镇企业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一般情况下,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越快,经济效益越好,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人数就多;反之,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低,经济效益不好,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人数就少。近几年,由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出现下滑,经济效益持续不理想,使得乡镇企业就业能力减弱。
3、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难以令人乐观。城市职工下岗失业使农民就业机会下降。因为生产过剩和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城市职工下岗失业,而城市劳动部门为安置城市下岗职工,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制造了许多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相关规定,有的甚至采取了强制性的限制措施,部分原来农民劳动力可以从事的岗位也主要用来安置城市职工。这些政策无疑增大了农民进入非农产业领域就业的难度。
4、资金缺、小富即安思维的制约。我县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脆弱,农民生活水平不高,仍然是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县。较低的收入使农民也无力投资,致使农业技术落后和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约束了农业劳动力的退出和转移。在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过程中,必须有一定量的资金进行配套投入,才能够达到好的效果。有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甚至将就过得去的观念,束缚了他们外出务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部分农民就不愿意转移剩余劳动力,不愿意进城就业。
由于现期城镇正考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削弱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接纳,引起了。
年以后转移速度大大减慢,加上每年自然新增劳动力,更加大了转移的'压力,如此发展下去,劳动力的转移幅度就会停滞不前,难于上升。
根据国家“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把引导和组织农业劳动力进行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农村就业的主要渠道。结合寻乌的实际情况,今后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我县的山地、林地、荒山、荒坡、水面资源极为丰富,利用这些资源着力进行中药材种植、经济林发展和水面养殖以及脐橙为主的果业开发,可以消化安置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创汇农业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从而吸纳农村劳动力。
2、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各级政府必须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不违反政策规定基础上给予更多扶持,使其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3、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文化科学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转移的巨大障碍。必须在抓好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严格培训,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建立农村劳务市场和中介组织,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为劳务输出提供优质、快捷、便利的服务。
改革中要本着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允许和鼓励兼业、外出经商务工和离士离乡的农民依法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正常流转,逐步集中,这既有利于外出、兼业劳动力放弃土地经营,实现向非农领域转移,解除后顾之忧,也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5、加快城镇化建设,拓宽就业领域,把城镇打造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集散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目前来说,加快小城镇建设,也就是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非农化建设改变甚至消除城乡对立、工农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变,即实现“传统农民的始结”,使农民也能分享城市化、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据测算,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左右,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扩张城区规模,增加城市人口容量的基础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快速度建设一批小城镇,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平台。
6、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的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深化城镇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改革,取消一切制约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制度。加快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大胆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租赁新路子;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国家就业政策和管理范畴,实行职业分类。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淡化和消除农民靠土地作为养老保险心理。
文章出处:
原创。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二十
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农业、农村、农民成为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其要义就是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渭南作为陕西省典型的农业大市,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本文对此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孙仲东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陕西,渭南,714000刊名:西安金融英文刊名:xi'anfinance年,卷(期):“”(3)分类号:f830.31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二十一
1.“阳光工程”培训。
1.“三单制”的农民培训模式。
(一)引导性培训。
1.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
(一)传统教育培训模式。
劳务经纪人培训模式就是通过对农村劳务经纪人进行劳务输出宣传、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劳务经纪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使之能够组织和带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劳动力转移的一种培训模式。
近年来,我国劳务输出质量不断提高,创造了一大批劳务输出品牌,例如,重庆市的石龙技工,黑龙江的“龙哥龙妹”等,有的还注册了劳务品牌商标,有效提高了劳动力转移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3]申家龙.分工协作是完善农村职教体系的基本途径[j].职教论坛,/01.
[4]吕洪渠,薛珑.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实证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二十二
滩歌镇位于**县西**,距县城22公里,与**县锁龙乡、**县东泉乡接壤,辖29个行政村,157个村民小组,8200户,3.86万人,现有劳动力2.1万人,占总人口的62.18%,外出就业劳动力8100人,剩余劳动力1.29万人,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1.43%,是一个劳动力相对富足的乡镇。镇域总面积186.7平方公里,镇区占地2.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4万亩,山地4.27万亩,川地4700亩,人均占地1.2亩。2012年全镇生产总值达1.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0元。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滩歌镇在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大好政策的支持下,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农村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利用,并未社会创造相应的社会财富。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新农民,特别是要把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劳动力资本,完成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在于农村劳动力通过发展规模化农业和劳动力转移。同时,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现实情况下,必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发展小城镇规模,是一部分农民逐渐脱离从事农业工作,这是极其必要的。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需要。近年来滩歌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其中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滩歌镇是**县**阴湿乡镇,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是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乡镇内基本没有较大的企业,不能够大规模的就地转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44531'镇域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县劳务办的指导下,镇劳务工作站积极配合开展各项农民工技能培训,使得部分的农民工成为了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门路和报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2年全镇共转移剩余劳动力0.81万人,实现务工收入0.9404亿元,人均2436.27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45%。实践证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我镇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注重技能培训,通过镇劳务工作站进行有组织的输转。平常注重组织农民工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从业技能。同时,农民通过外出务工,能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积累财富,成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推动力量。在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人士,有的在外成就了一番事业,真正变成了'城里人',有的返乡投资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也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力的就地转移。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不够,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农民的收入低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部分农户至今无法脱贫。长此下去必将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村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时发现存在两个方面的文体,一方面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却出现了'转移难'的现象。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自身因素导致'转移难'。一些农民知道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不敢转移。集中表现为'五怕':一怕变化。认为在家务农虽然苦了点,但是自由自在,想在什么时候休息就休息,可以照顾老婆孩子的思想严重。二怕欺负。受本村或邻村打工人员讨要工钱难的事情影响,认为打工挣钱不怎么好。出力挣钱要不到手,还不如在家种上几亩薄田,粜了粮食等农作物得到的是现钱,少受麻烦。三怕风险。因多数人年龄偏大,接受文化教育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不适**市产业多样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风险;四怕碰壁。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五怕限制。就业渠道不畅,怕权益得不到保障。毕竟每年的有组织输转人员都是一些受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人,而且年龄也相对比较轻。
第二,社会环境导致了'转移难'。一是少数地方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实际上是农民的隐性失业现象。目前,政府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民的转移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社会服务不够。在县一级组织中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但毕竟能够得到培训的农民工毕竟是少数。而农民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三是城乡差别大。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虽然镇政府积极协调县劳务办公室促进农民转移,而大城市却通过限期清理等政策压缩雇佣农民工;四是就业空间不够。从近年来'民工潮'流动的去向来看,越是大中型城市越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是城市过大、民工过多,又会造成交通、治安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混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五是政策保障缺位。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非常薄弱,没有很好的连续性。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乎农民生存、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我镇需高度关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上下互动、各司其职、合力攻坚、强力推进'的镇、村劳务输出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制定发展目标。制定打工经济发展目标和技能培训规划,大力推进'两转两型一输出',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着力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劳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强化宣传工作。通过在镇区中心花园进行宣传、村级广播经常播放劳务用工信息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知识、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特别是落实有关保障和扶持政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四是加大投入力度。镇财政要结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加大投入力度,预算专项资金,用于劳务输出的培训、输出、奖励、担保贷款、应急基金和配套设施建设。
(二)整合资源,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针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低、就业难的状况,坚持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方针,把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本领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首要环节来抓。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社会办学等教育资源,通过资格审查,确定培训基地。紧扣市场需求,配合上级部门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编写劳动法律法规、务工常识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劳动技能知识手册,作为培训教材。二是探索培训途径。要积极探索各种实用、实效的培训方式,着力让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对接,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多途径地培训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与职业中学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将培训重心外向企业延伸、内向乡镇延伸。三是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对初高中毕业回家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试考核,发放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并定向输出就业。四是创新投入机制。要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校担保、银行放贷、政府贴息、签订合同、免费培训、打工还本'的扶持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新路子。
(三)依托市场,探索模式,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针对农民外出打工存在盲目性、活难找、效益差等问题,立足市场,采取'领导干部走出去、把用工单位请进来'的方式,巩固老基地,发展新伙伴,大力开拓外埠劳务市场,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规模输出、有序转移。一是依托骨干企业定向输出。与部分企业签订常年劳务输出协议,实施定向培训、定点转移。二是政府间合作输出。由政府出面,与劳务输入地政府结为友好县市、友好乡镇,签订常年劳务协议,政府间合作开展劳务输出。三是劳务派遣输出。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组建劳务派遣公司,组织人员派往企业务工,配合用工单位共同管理,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四是打工能人带动输出。以打工能人为依托,带领本地劳动力成规模对外输出。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本人走访了两个村,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某某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截至2015年末,全镇耕地面积2938公顷,占全镇总面积的30.2%;农业人口5.8万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2015年至2015年,某某镇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1.81万人、1.80万人、1.73万人和1.75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3%、48.1%、48%、47.5%和47.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的调查结果看,2015年转移的203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5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2015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1.6%,亲友帮带的占42.2%,自闯的占41.8%,其他形式的占4.4%。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经统计,2015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二、三产业的分别占0.9%、56.1%和43.0%。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2015年,某某镇转移的1.75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21.3%、78.6和0.1%,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15年,某某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分别占13.1%、70.5%、15.6%和0.8%。入户调查的'203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48.7%、38.8%。
二、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5年来,某某镇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2.5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调查,2015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4127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臵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6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镇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镇返乡创业成功的有86人,兴办企业37家,解决了1900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如某某镇化工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15年返乡创业,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300万元成立化工有限公司,2015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上缴税金42万元。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5年公司再投资200万元建设二期生产线,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值过5千万,上缴税金上150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臵偏、灌溉不便的劣质田被荒芜,荒芜比例低的村有1%,高的达4%,被抛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另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部分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100户样本家庭调查显示,61%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播种比例在75%左右。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务工,懂经营会生产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据统计,近两年来某某镇农民粮食收入占农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与该镇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无关系。
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工、集资的难度较大。
4、衍生众多社会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的现状是,夫妻二人外出务工,老人在家耕地种田,带着孙子(女)上学。由此导致的两个社会问题:老人精神空虚、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关怀;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亲情的关爱,受到爷爷奶奶的过度骄纵,不良习惯容易形成,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成长成材。
三、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2、加强立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是农民宝贵的资源,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统一的农户承包权,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进行出租、入股或抵押。国家可考虑加强土地流转立法,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而忽视了对本地民营企业的扶持。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多在外发财致富的务工者都有回乡创业的强烈欲望,但因内地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佳而不能如愿。建议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有所寄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5、搞好就地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外出务工不是实质上的劳动力转移,而是一种简单的务工方式转变。要想实现本质上的、更为经济的、更为人性化的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社会成本方面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能缓解当下由于大量劳务输出带来的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社会治安等多种社会问题,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既能有效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又大量节约劳动力转移成本,减缓转移中的交通运输和转移前后的社会管理等压力。
一、依安县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被调查的96户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农村劳力输出初具规模。全县劳动力总数为41.9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 17.4%,占劳动力总人数的27%,其中占农村16周岁以上人口的22.6%。在此次100户调查中,外出务工87人,户均0.8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比2015年增长3个百分点,可以说淅川县的劳动力输出初具规模。
第二,外出务工人员的人数随年龄、性别的不同,外出差异明显。在外出务工人员中,16—25周岁的人口所占比例最高,为39%;26—35周岁次之,占38%;36—45周岁再次之,占18.1%;46—55周岁又次之,占3.1%;56周岁及以上最少,仅占0.6%。其中,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是16—25周岁34.8%,26—35周岁38.1%,36—45周岁22.9%,46—55周岁3%,56周岁及以上1.2%;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是16—25周岁48%,26—35周岁35.7%,36—45周岁14.5%,46—55周岁2.3%,56周岁及以上0.5%.
第三,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区域趋势多元化。既有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也有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几乎遍及各个省区,去向相对比较集中的省份有广东、新疆、宁夏、浙江、江苏等。各个地区人员流向具体情况是:县内流动占15.9%,县外市内占11.3%,市外省内占33%,省外39.8%。人员流动各个年龄段上在选择地域上呈现一定特点,如青年人大部分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中年人则去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居多,年龄大的则在县境内流动多。
第四,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时间1—2年比重较大,长期固定在外的人员数量较低。在所调查的87口外出人员中,在外一年以下的19人,占22%;在外1—2年的47人,占55%;在外3—5年的13人,占15%;5—10年的5人,占6%;10年以上的2人,占2%。
第五,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5年淅川县外出务工收入达到8.5亿元,平均每个务工农民创收7390元,据此推算,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38%,仅此一项就使农民人均增收336元,占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67%。
二、存在问题、建议和形成原因
2
依安县劳务输出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务收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但通过调查我们应看到劳务输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是劳务输出强度偏小。推断结果表明,尽管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约11.5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7.4%,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但是,这个数量也只占到全县劳动力总资源的三成还弱,仍有七成以上的人劳作在自家那贫瘠的一亩三分地上。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一年中农民在田间的劳作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三个月,大量富裕时间被白白浪费掉,况且淅川县的这11.5万外出人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10%)农忙时节回来种地,同时兼顾家庭副业,真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也就10万人左右。因而,淅川县劳务输出的总量还有很大的潜力。按照调查测算的农村家庭户均4人和常规年报统计的41.9万劳动力总资源的数据推算,如果平均每个农村家庭有一个外出务工人员的话,全县应该常年稳定在外务工人员应该达到14万人的水平,且留在家里的人除种地外,还可家庭外帮工,加上这部分人,全县全年家庭外务工人员应该达到16万人水平。
二是外出人口中性别差异较大。在所调查的全部外出人口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女性仅占到男性的72%。而且女性外出人口随着年龄的增加与男性比较外出人口的比例也大幅度下降,如16—25周岁的外出人口女性占到男性的六成多,26—35周岁仅占男性的五成还弱,36周岁以上女性也就只占到男性的二成左右了。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全社会整体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是社会问题,部分用工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或者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突出,从而导致外出务工人员性别不平衡。
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层次上不均衡。低年龄层次的外出人口占该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大,而高年龄层次的外出人员占该年龄层次的人口比重较小。这也是个观念改变的问题,当然也与用工单位对招收人员的年龄限制有很大关系。
三、加强劳务输出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劳务输出氛围。充分利用简报、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意义和重要性,宣传党的劳动方针政策和劳务输出典型事例,利用典型引路,转变农村“小富即安”“老守田园”的陈旧观念,通过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通过身边人带动周围人,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局部,以局部带整体的方法,打消农民思想顾虑,激励他们勇敢地走出去,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推动淅川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深入开展。
快的适应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让农民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如:电工、电脑、电子装配、电焊、木工、瓦工、架子工、铸造工、水暖工、缝纫工、修理工、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篇二十三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7月12日21:39
农
村劳
动人口117447人
,占农业人口的46.95%;2001年农村劳动力人口增加到123482人,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为49.31%,比2000年增加了2.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4%,高中以上占36%。这样的劳动文化素质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限制了城镇非农户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容量。在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从事脏、累、苦、险和低收入的产业,干一些城里人不愿干而退出的工作。
2、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乡镇企业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一般情况下,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越快,经济效益越好,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人数就多;反之,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低,经济效益不好,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人数就少。近几年,由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出现下滑,经济效益持续不理想,使得乡镇企业就业能力减弱。
3、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难以令人乐观。城市职工下岗失业使农民就业机会下降。因为生产过剩和结构调整导致一部分城市职工下岗失业,而城市劳动部门为安置城市下岗职工,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制造了许多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相关规定,有的甚至采取了强制性的限制措施,部分原来农民劳动力可以从事的岗位也主要用来安置城市职工。这些政策无疑增大了农民进入非农产业领域就业的难度。
4、资金缺、小富即安思维的制约。我县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脆弱,农民生活水平不高,仍然是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县。较低的收入使农民也无力投资,致使农业技术落后和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约束了农业劳动力的退出和转移。在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过程中,必须有一定量的资金进行配套投入,才能够达到好的效果。有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甚至将就过得去的观念,束缚了他们外出务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部分农民就不愿意转移剩余劳动力,不愿意进城就业。
5、转移后劲不足,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由于现期城镇正考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削弱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接纳,引起了1997
年以后转移速度大大减慢,加上每年自然新增劳动力,更加大了转移的'压力,如此发展下去,劳动力的转移幅度就会停滞不前,难于上升。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根据国家“九五”计划和2012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把引导和组织农业劳动力进行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农村就业的主要渠道。结合寻乌的实际情况,今后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我县的山地、林地、荒山、荒坡、水面资源极为丰富,利用这些资源着力进行中药材种植、经济林发展和水面养殖以及脐橙为主的果业开发,可以消化安置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创汇农业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从而吸纳农村劳动力。
2、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各级政府必须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不违反政策规定基础上给予更多扶持,使其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3、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文化科学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转移的巨大障碍。必须在抓好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严格培训,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建立农村劳务市场和中介组织,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为劳务输出提供优质、快捷、便利的服务。
改革中要本着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允许和鼓励兼业、外出经商务工和离士离乡的农民依法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正常流转,逐步集中,这既有利于外出、兼业劳动力放弃土地经营,实现向非农领域转移,解除后顾之忧,也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5、加快城镇化建设,拓宽就业领域,把城镇打造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集散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目前来说,加快小城镇建设,也就是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非农化建设改变甚至消除城乡对立、工农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变,即实现“传统农民的始结”,使农民也能分享城市化、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据测算,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左右,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扩张城区规模,增加城市人口容量的基础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快速度建设一批小城镇,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平台。
6、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的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深化城镇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改革,取消一切制约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制度。加快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大胆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租赁新路子;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国家就业政策和管理范畴,实行职业分类。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淡化和消除农民靠土地作为养老保险心理。
文章出处:
原创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