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离骚教案课件(模板22篇)

离骚教案课件(模板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3 19:48:56
离骚教案课件(模板22篇)
    小编:HT书生

让学生在教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要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小编搜集了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离骚教案课件篇一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5)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6)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1)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2)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离骚教案课件篇二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离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离骚教案课件篇三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个习俗延续至今。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主要代表作,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体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代表忧愁,“离骚”即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共有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内心忧国之思的作品。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熟读课文,要求背诵。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3.在诗中,诗人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

4.揣摩语言。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

明确: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明确: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明确: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5.纵观全诗,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用课文中的文字加以描述。

明确: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6.《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7.《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8.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明确:(1)比喻手法的运用。(2)对偶句式的运用。(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相当打的美丽,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同时,它让我们了解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离骚教案课件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二、朗读。

1、教师领读,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参照注释,疏通文义,划分朗读节奏。

三、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1、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高阳,苗裔,胗(秦始皇后成皇帝专称),皇考(如丧考妣),摄提,贞,孟陬。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2、皇考为作者命名。

览揆,初度,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四、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3、作者内美且修能。

纷,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纫。

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汩:水急流通状,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5、时不我待,担心美人迟暮。

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天时运转,春秋轮转,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举贤用能,则将无所成就,表达积极进取、忠君忧国的生活态度。

6、弃秽改度用贤才。

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第二课时。

一、从“昔三后”到“而改路”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

7、赞颂三后之纯粹。

诗人赞颂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种贤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学习。

8、尧舜和桀纣的对比。

耿介,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帝王不同的政治作为,委婉的告诉楚王要向先圣王学习,遵循治国之道,任用贤才。

9、党人和自己的对比。

离骚教案课件篇五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离骚教案。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录音机教学磁带。

3课时。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离骚教案课件篇六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个习俗延续至今。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解题。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主要代表作,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体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代表忧愁,“离骚”即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共有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内心忧国之思的作品。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熟读课文,要求背诵。

课文讲解。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3.在诗中,诗人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

离骚教案课件篇七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结:

骚体特征:一、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听读——品味诗境。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解释: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教案课件篇八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他对内经常和怀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楚怀王非常信任他。当时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兼并。屈原审时度势,实行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因为屈原的政治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对旧贵族势力很不利,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现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和公子子兰。他们结成死党,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用恶语中伤屈原。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公赏识,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却表现为孤傲自大,头脑简单,无一定主见。怀王经不起郑袖、靳尚一伙的挑唆,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搞通撤掉屈原左徒职务,任命他掌管王族三姓事务,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

楚怀王十六年,秦相张仪入楚,用重金通过靳尚贿赂怀王宠妃郑袖,怂恿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楚、齐关系破裂,六国联盟瓦解。怀王受了张仪的欺骗,几次兴兵伐秦,都大败而回,只得再度起用屈原出使齐国,修复楚、齐关系。

此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楚国几乎成了秦国手中的玩物。秦国对楚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累次诱骗楚国上当,削弱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楚怀王三十年,秦国一面出兵攻找楚国,连取楚国八城;一面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去秦国武关与秦昭襄王会晤。这显然又是一个骗局。怀王一意孤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极力主张怀王西行。怀王一进武关便被秦国军队软禁起来,把他押到秦国首都咸阳,以番臣礼遇待他逼他割地便放他回去。怀王不堪凌辱,悄悄逃到赵国。害怕秦国的赵国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掳去,三年后死在秦国。

太子熊横继位是为楚顷襄王,以其异母弟子兰为令尹。这时伸展的楚国已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兵无斗志,元气大伤。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见亲秦派已经得势,趁着怀子耿柩运回郢都,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击。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节这天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所以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民间有粽子、赛龙舟的习俗。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沙士比亚、意大利单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诞生在山青水秀的秭归乐平里。(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离骚教案课件篇九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三、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2.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2.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3.研习课文。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帝高阳之苗裔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惟草木之零落兮。

以又重之以修能。

路幽昧以险隘。

忽奔走以先后兮。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4.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离骚》的内容。

2.了解什么是骚体诗。

3.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教学目标:

1.用赋比兴的方法分析《离骚》。

2.根据《离骚》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

三、教学重难点:。

1.字词的疏通和理解;

2.香花香草作比的写作方法;

3.骚体诗的'特殊句式。

四、教学过程:

1.集体读《离骚》,校正读音和停顿错误(5分钟)。

2.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下面注释,讨论如何翻译本文,并将翻译过程中的疑问记下来(15分钟)。

3.请一组同学起来翻译,其他同学找错误。

4.教师翻译难点部分。

5.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析骚体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

1)与以前的《诗经》进行比较。

2)与后世的其他诗歌比较。

6.教师总结骚体诗的特点:

1)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等都有。

2)句中有楚声“兮”字。

7.以组为单位分析赋比兴在《离骚》中的应用,组内代表发言。

8.以组为单位分析分析屈原的形象,组内代表发言。

9.布置作业:

1)总结“以”的用法。

2)翻译课文在作业本上。

3)写对于屈原一生的评价(注意,不要离开屈原本身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盲目评价)。

4)背诵《离骚》节选部分。

5)预习《孔雀东南飞》,通过扫除文字障碍。

离骚教案课件篇十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案。

【预习指导】。

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离骚教案课件篇十一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二、朗读。

1、教师领读,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参照注释,疏通文义,划分朗读节奏。

三、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1、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高阳,苗裔,胗(秦始皇后成皇帝专称),皇考(如丧考妣),摄提,贞,孟陬。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2、皇考为作者命名。

览揆,初度,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平),灵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四、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3、作者内美且修能。

纷,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纫。

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汩:水急流通状,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5、时不我待,担心美人迟暮。

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天时运转,春秋轮转,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举贤用能,则将无所成就,表达积极进取、忠君忧国的生活态度。

6、弃秽改度用贤才。

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一、从“昔三后”到“而改路”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

7、赞颂三后之纯粹。

诗人赞颂先古三王的美好品行,重用各种贤才,希望楚王能向古圣先王学习。

8、尧舜和桀纣的对比。

耿介,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帝王不同的政治作为,委婉的告诉楚王要向先圣王学习,遵循治国之道,任用贤才。

9、党人和自己的对比。

党人只图享乐,结果祸国殃民,既表示对党人的痛恨又替君王国家担忧,告诉楚往要远小人,任用真正的贤才,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

10、自己忠而被谤的遭遇。

踵:脚后跟,武:足迹,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评析)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却受到众女的嫉妒谗毁,终于被抛弃。

11、患而不舍为灵修。

謇謇:忠贞的样子,正:证,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明知尽忠的为患,但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12、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总结: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嫉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动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艺术欣赏。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二、语法总结。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正:通“证”,作证,为证。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1、不搀杂别的成分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关于军事的。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离骚教案课件篇十二

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我确立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第一课时。

1.导入。

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离骚教案课件篇十三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离骚教案课件篇十四

《离骚》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是中国古典诗歌光辉的一页篇章,而《离骚》作为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又是其中最为灿烂的星辰。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人文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一.屈原及相关简介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他对内经常和怀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楚怀王非常信任他。当时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兼并。屈原审时度势,实行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因为屈原的政治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对旧贵族势力很不利,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现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和公子子兰。他们结成死党,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用恶语中伤屈原。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公赏识,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却表现为孤傲自大。怀王经不起挑唆,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撤掉屈原左徒职务,贬为三闾大夫,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

楚怀王十六年,秦相张仪入楚,用重金通过靳尚贿赂怀王宠妃郑袖,怂恿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楚、齐关系破裂,六国联盟瓦解。怀王受了张仪的欺骗,几次兴兵伐秦,都大败而回,只得再度起用屈原出使齐国,修复楚、齐关系。

此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楚国几乎成了秦国手中的玩物。秦国对楚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累次诱骗楚国上当,削弱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楚怀王三十年,秦国一面出兵攻找楚国,连取楚国八城;一面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去秦国武关与秦昭襄王会晤。这显然又是一个骗局。怀王一意孤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极力主张怀王西行。怀王一进武关便被秦国军队软禁起来,把他押到秦国首都咸阳,以番臣礼遇待他逼他割地便放他回去。怀王不堪,悄悄逃到赵国。害怕秦国的赵国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掳去,三年后死在秦国。

后来的楚国政治,经济崩溃,兵无斗志,元气大伤。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见亲秦派已经得势,趁着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击。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节这天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所以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民间有粽子、赛龙舟的习俗。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沙士比亚、意大利单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诞生在山青水秀的秭归乐平里。(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2.屈原作品

《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渔父》《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汉代以来,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

3.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二.诵读

1、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2、诵读: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

第二遍,学生轻声读,读准字音。

第三遍,学生大声读,力求熟练。

第四遍,指导节奏,指名学生朗读。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第五遍,学生集体朗读,读得正确,读出语气。

三.总结、扩展

课文节选比较集中地表现出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要善于“移情”,学习屈原追求理想、保持节操、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喜爱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并产生共鸣。

四.作业

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三、鉴赏第一段

1、两个学生朗诵。

2、重点字词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 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

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内心苦闷,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离骚教案课件篇十五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

背诵课文。  。

离骚教案课件篇十六

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什么叫楚辞?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

五、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

第二层,到“来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第三层,到结尾。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惨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见课后练习二)。

而且,屈原虽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点和后来的名士是很不一样的。后来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说杜甫,三个月都不梳头,他要是我这种平头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头,而且不剪头啊。屈原不一样,他是非常注重仪表和修饰的。他对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个失恋女子的口吻来描述,那是因为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他对郑袖特别憎恨,那也是对一个情敌的憎恨。

三、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参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勉强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两个方面,一个是忧国,一个是自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的内容。

2、背诵。

文档为doc格式。

离骚教案课件篇十七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1、预习正音见文下。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一、导入。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楚辞的特征,“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任务:

1、初步感知,

2、疏通字词,

3、把握主旨。

一、翻译课文(抽查)。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纯粹:美德,完美。

代替序言的文章1、不搀杂别的成分2、副词,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近路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明确:

(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教学后记:

离骚教案课件篇十八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

能力目标 。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

德育目标 。

教学重点 。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

教学难点 。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

教学方法 。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

教具准备 。

录音机      教学磁带 。

课时安排 。

3课时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二、解题 。

1、简介“楚辞” 。

三、诵读课文 。

1、放录音: 。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

四、整体把握课文 。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

六、小结: 。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

七、作业: 。

背诵课文。教学目标 。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

能力目标 。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

德育目标 。

教学重点 。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

教学难点 。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

教学方法 。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

教具准备 。

录音机      教学磁带 。

课时安排 。

3课时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二、解题 。

1、简介“楚辞” 。

三、诵读课文 。

1、放录音: 。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

四、整体把握课文 。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

六、小结: 。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

七、作业: 。

背诵课文。  。

离骚教案课件篇十九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

述物体的特征。

(2)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3)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看了许多书,了解了很多知识,今天老师想考考大有信心吗?(课件出示谜语并演示)。

谜语一: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

不见了。

(香皂)。

师:你猜得真准!你能否告诉我你怎样猜到的?归纳:抓。

住了香皂的颜色、遇水起泡泡的化学反应等来猜的,颜色、化学反应等就是香皂主要特征。

谜语二: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

(雨伞)。

师:你真是一个猜谜语大师!你是如何想到的?归纳:抓住了伞的材料、用途等主要特征来猜的。下面,我再出一个看谁能最快猜出?并说说你猜谜的方法。

谜语三: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

(西瓜)。

二、展示交流。

活动一:师:下面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件“宝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谁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将它们描述出来?(师展示玩具熊猫、储钱罐)。

(1)老师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看——形状、颜色;

摸——质地、材料;

听——声音;

闻——气味。

(2)生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汇报交流。

活动二:杯子是用什么做的。

(1)课件出示不同材料制成的杯子。

(2)小组交流这些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3)你还见过其他材料做成的杯子吗?

(4)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填写教材22页表格。

三、拓展活动。

小组相互交流从家中带回来的自己喜爱的物品1--2件,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平时我们观察物体要善于抓住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用途、沉浮等主要特征,我们向别人介绍物体的时候,也要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这些特征。

第二课时:猜材料。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述。

物体的特征。

(2)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3)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弄清材料。

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让学生自由说)。

2、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适时归纳:物体都是由材料组成的。橡胶、塑料、陶瓷、玻璃、钢铁、化学纤维、动物毛皮等都是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农业生产用品的常用材料。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知道下列常用物品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请同学们将对应的关系用线条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连线内容,左边出示小图片,右边出示材料)并请同学们操作电脑连线。

气球钢铁。

皮鞋塑料。

汽车轮胎动物毛皮。

酒杯橡胶。

铁轨玻璃。

活动二:

看来这个问题是简单了点儿,许多同学很快就能将线连好,这也说明了平时我们爱观察。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杯子,看看它们。

离骚教案课件篇二十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3课时。

一、导入:背诵《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指国风与离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理解离骚含义:离别的忧愁,包含了巨大的情感力量。了解屈原多少?爱国诗人。读懂诗歌多少?看到“兮”字最多。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ppt2)。

二、文学常识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ppt3)。

2.杰出的政治家(ppt4-5),伟大的诗人屈原(ppt6-7)(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坚决主张联齐抗秦,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3.解题: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ppt7-8)。

三、预习检测1.诵读指导(ppt9)。

3.分析诗歌(ppt24)。

5.精华鉴赏(ppt25):

象征手法的运用: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君王与我有约在先,后来反悔变心有了别的打算。我已不把离别当作难事,只是为国君的多次变卦而悲伤。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

纯洁高大、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五、问题探讨:(ppt34)。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六、诗歌艺术品味(ppt35)。

1.比喻形象,想象瑰丽,富有浪漫色彩: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如用“江离”、“秋兰”来比喻自己博采众长。“朝搴陂之木兰兮,纫秋兰以为佩”比喻坚忍不拔的政治理想。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君主,不仅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2.语言精练华美,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诗中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绚丽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语气词的运用巧妙灵活,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七、课文小结:(ppt36)。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美名:肇锡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美政: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八、作业:(ppt37)。

1.背诵这首诗。

2.以《离骚中的屈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3.完成《优化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离骚教案课件篇二十一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课时。

预习。

1、正音。

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六、板书设计。

出身楚怀王同宗。

内美兴盛楚王。

离骚教案课件篇二十二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

4.背诵全诗。 。

导学点拨窗口 。

【作家作品】 。

【探海导航】 。

【思路结构】 。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

节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

后 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

六 。

节 爱 国 决 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

【疑难指津】 。

【语言揣摩】 。

1.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运用:(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

3.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名题讲析】 。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

讲析:本题原为高中老教材第五册《涉江》一课的练习题。学习了屈原的有关作品,了解了其惯用的比喻、象征等骚体手法和洁白清忠的人格个性后,解答此题就比较容易了。这些知识是应在《离骚》一文的学习中积累掌握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败,我们应该总结教训并从中吸取经验,以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总结要具备客观性,避免主观感情和个人偏见的影响。希望这些范文可以给大家带来启
批判是对事物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的办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虽然这些范文只是一种参考,但
一个良好的计划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如果想写一份较为完美的计划,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以下是一些专家对于计划制定和执行的建议和经验总结,希望对你
在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了坚持学习的重要性。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尾的总结和概括,给读者以启示。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你提升写作水平和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自我,追求更好的未来。总结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阅读下面的总结示范,或许能够帮助你
一份好的报告应该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用词准确,图表清晰,并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写作中,要注意用词准确、简明扼要,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和难懂的句子结构。如果你需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一段时间内的成长和进步。总结应该包含具体的数据和案例,以便更好地说明问题。总结范文中包含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而更好地改善自己和提升自身竞争力。在撰写总结时,应注重突出重点和核心内容。以下是一些总结的模板和方法,供大家参考使用。初中你最
总结不仅是对成功经验的肯定,也是对失败经验的总结和改进的机会。提炼关键信息是一篇完美总结的重要步骤,可以让读者更快速地了解核心内容。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
心得体会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的过程。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范文和经典案例,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
方案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实现某个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它是一个具体和可操作的指南。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方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为个人定位和目标明确提供支持。借助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我想我们需要学会用总结的方式来学习。虽然范文是给别
在总结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客观、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以便更好地分享和交流。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审视和批判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请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总结中可以适当运用图表、数据等形式,提高内容的直观性和可读性。在写总结之前,可以向他人请教和咨询,获取更多
有了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我们可以利用总结来梳理思路。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不只是匆匆忙忙地罗列观点。下面是一些精美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制定方案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数据分析,以确保其可行性。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团队的智慧和经验。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筛选的方案范例,希望能够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
合同是商业活动中法律关系的直接体现,它约束着双方的行为和权益。在国际贸易中,合同的起草应考虑到国际商法和跨国争议解决的特殊性。合同一旦签订,双方应认真履行其中的
合同是交易过程中的法律约束,双方必须履行合同规定的条款。合同的有效期、终止方式以及争议解决机制等也是需要详细约定的事项。以下是一些运用合同策略的案例,掌握技巧提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可以提升自我认知和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主题,确定写作的篇幅和范围。其次,要注意言之有物,内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改进自己,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亮点和关键词,提高文章的吸引力。我们可以从以下范文中找到一些总结的思
总结是一种对自己进行成长评价的方式。如何管理财务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总结是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通过阅读范文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总结写作风格。上班的感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所学和所做,发现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改进提供参考。写总结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结构,如按时间顺序、按重要程度等进行组织。以下是一些范例
合同的解决争议机制是保障合同执行的重要环节。在编写合同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您需要一份符合您特定需求的定制合同,请与专业律师咨询。工程
读后感是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个人情感和思考。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对书中的情节进行总结和概括,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构清晰,逻辑连贯,阐述个人的观点和体会。以下是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你带
总结是一次回顾,它帮助我们回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刻和宝贵的经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接下来,我们将会分享一些总结的写作案例,供大家在写作过
读后感是一种思维的延伸和作品阅读的收获。写读后感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不要拘泥于形式和模板,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探究书中理念和主题的读后感范文,或
总结是思考前进的必备步骤,是成长的支点。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还需要关注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确保文章的流畅性。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企业顾问
总结可以增加我们的反馈意识,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人和团队的目标。总结的内容要客观、真实,既能归纳总结,又能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方向。向大家推荐了一些著名人物的总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与主题。下面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大家可以一起来看一看。青少年红色教
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用来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详细计划,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编写教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来不断提升。下面是一些优秀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经历,思考自己的所思所感,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目标。写心得体会要注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避免夸大和虚假。小编为大家搜集了这些心
方案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我们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一个完美的方案应该从问题的本质和目标出发,确保解决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方案的实施需要参考一些成功的案例,以下是
合同是商务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合作双方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在合同起草时,应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在签订合同之前,可以参考一些成功案例或相关法律法规,了
总结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好总结需要提前规划、收集资料。借鉴一些好的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总结的方法和技巧。社区冬至活动总结篇一二十四节
总结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总结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成果和价值的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这些充满智慧的格言和警句,值得我们牢记
计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好的计划应该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和优先级,以确保任务的有效完成。如果你需要一些建议和支持来制定计划,以下是一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内心感受和观察的文字化表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思路的清晰和层次的分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
总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全面地评价和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成果。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和规划。总结范文是对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的集中
教案是教师为实施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工具,它对教师教学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教案还应考虑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教案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了指导教学而
在工作和生活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取得更好的效果。总结应该具有针对性,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如果你想了解一些运动比赛的技
让我们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完美的总结需要关注细节,确保每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考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我们整理了一些总结的好例子,希望能给您总结写作提供一些
总结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够让他人对我们有更深刻的印象。总结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避免废话和赘述。勤奋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但同时我们也要懂得适度的休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学习或生活经历的回顾和总结。总结应该突出主要的观点和重点,不要流于泛泛而谈。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总结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员工个人总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对所得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体验归纳。通过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反思和总结已有的经验,更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认识问题,提高个人的思考和
总结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写总结时,我们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目标和期望,以激励自己不断提高和进步。这些总结范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体验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加上一定的论述和分析。通过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我们可
总结是提高自己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先回顾自己的经历,思考其中的感悟和教训。写心得体会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写作的
撰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首先,我们可以明确心得体会的目的和主题。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
总结是我进步的催化剂,推动我不断成长。在写心得体会时,应注重思考问题的深层次和本质,不局限于表面现象,挖掘出其中的价值和启示。这里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案例,
总结是记录个人或团队经验教训的有效途径。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你需要一些写总结的启示和帮助,这里有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总结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过去的经历,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借鉴和启示。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反思思考来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以下是
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行动,使事情更加有条不紊。制定计划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行业标准和规范,以便更好地满足外部要求和期望。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善用这些计
报告的目的是传达重要信息,提供详尽的数据和事实,支持决策和提出建议。在撰写报告时,我们可以参考前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前问题。如果你对报告的
通过总结,我们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吸收。这些心得体会范文给我们带来了一些
心得体会的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提炼和总结,也是对未来成长的规划和期许。怎样写一篇有价值的心得体会呢?首先,要对所学知识或经历进行回顾和整理,准确把握重要的观点和感
合同是双方达成一致的书面协议,用于规定交易细节和条件。合同的语言应该简明扼要,避免使用模糊的词汇和歧义的表达。以下是一些行业常用的合同样本,供大家参考和使用。二
总结是一种能力,它帮我们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提炼经验教训,不断进步。在写总结时,可以采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重点整合出来。这里有一些写作示范三人合伙开公司合作协议
10.总结是对过去所做工作效果的总体评价和总结在总结中,我们可以体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也要保持客观和中立。大量优秀学生总结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在未来做出决策和规划。写心得体会要有感人的细节和真实的情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
方案是在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可行性强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案。为了确保方案的成功实施,我们需要明确目标和预期结果。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案例中学到很多关于实施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制定方案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制定方案时,我们要评估各种可能的影响和结果。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方案的质
方案是为了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详细计划。制定方案需要我们考虑到可能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下方案范文是基于实际案例和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春季防火方案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怎样写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写这篇心得体会的目的和主题,以便能够深入思考和总结。其次,要结合实际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在写总结时,应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如果你正在写总结,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开学
总结是一种总结和概括学习、工作、生活等表现的书面材料。在写总结时,应充分考虑到对读者的有效沟通和传达信息的重要性。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写总结的技巧和方
情感表达是人们用语言或文学艺术手段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总结要全面地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或学习情况,尽量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描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总
合同是一种约定,用于确保交易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得到平等对待。合同的撰写需要严谨及时地对双方权益进行全面保护,避免漏洞和纠纷的发生。合同的期限届满后,双方可协商续签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签订合同都是非常重要的法律行为。编写合同时,应当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增加相应的风险和责任条款。在签订合同之前,建议咨询相关法律专家或律
总结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要步骤,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总结的时候可以重点强调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要诚实地反思不足和失误,提出改进的办法。在阅读这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自我完善提供指导。总结的内容应该具体、详细,而且要有条理,不要流于表面和空洞。通过分析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总
有计划地安排生活可以减少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一个好的计划要有明确的时间规划,我们可以将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阶段性目标,以便更好地掌握进度。这里整理了一些关于计划的
总结是我们对自己经历的一段时间内所学到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写总结时,可以适当引用一些例子或数据来支撑自己的结论。以下总结范文选自各个行业的优秀工作者和学生,值得
运动是一种锻炼身体、调节心情的方法,我喜欢跑步、游泳等各种运动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和路径。以范文为参考,可以更好地了解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提升思考能力和提高个人素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首先要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不能浮于表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经验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个人成长。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先明确目标和要点,然后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下是小编精选的一些心得体会
社交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明智地使用它。总结应该围绕主题展开,同时突出重点和亮点,不应过多涉及细枝末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名
总结是对过去的总结和总结的总结,是一种对自己的回顾和归纳。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还需要关注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确保文章的流畅性。了解一些典型的总结范文可以
在写心得体会时,要客观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写心得体会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避免出现冗长和晦涩的表达。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
总结是对我们过去努力和付出的一种回顾和肯定。写总结之前,先梳理一下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做好准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
计划可以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团队的计划需要考虑到不同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总结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更是思考和反思的过程。总结中的反思和收获是重点,要突出重点加以归纳。以下是一些著名人士关于时间管理的名言,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离婚子女
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果有需要,可以结合实例或案例分析,以增加报告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审计人员工作
报告的写作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和精炼,确保信息准确、清晰易懂。报告中应避免出现主观臆断和过分个人色彩的观点,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针对最新的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分析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得失,直面自己的不足,进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路线。总结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才能更准确地概括过去一段时间的经历和成果?这些总结范文展示了一
总结需要我们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价自己的表现,不应该夸大或忽视自己的成绩。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学习别人的表达方式和思路。以下总结范
在撰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进行思考和调整。写心得体会要注重自我思考和分析,不仅要总结经验,还要对自己的表现和成长有所启发
在商务活动中,合同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可靠性。合同中的条款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法律的原则和要求。如果你对合同的内容不确定,可以参考以下范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从成功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需要思考自己的体验过程和所获得的感悟,明确主题和要点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进行详细思考和安排的产物。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观摩他人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编写教案的
计划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目标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避免重复努力和资源浪费。计划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目标完成时间。这些范文只是参考,每个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还需要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心得体会应该坦诚真实,真实的感受和经历能够更好地打动读者。这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可以给大家提供一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心得体会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对自己成长的思考。下面是从各行各业的人中收集的心得体会,或许能够给您一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
写心得体会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或工作的效果,还能够培养自我反思和总结的习惯。写心得体会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用具体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附
通过心得体会,我明白了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写心得体会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要素。首先要确保自己事先对所要总结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写出有深度和观点的
报告的撰写需要充分收集和整理数据、进行逻辑思考和论证。报告的结构应该合理有序,可以根据不同目的选择适当的结构模式,如问题-解决、因果关系、对比等。这些报告范文涵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和成果做出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写总结之前,应该梳理好所要总结的内容和重点。以下是一些写好总结的要素和步骤,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报告应该具备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和逻辑清晰的特点,以确保读者能够获得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在写报告时,要注重细节和准确性,避免错误和误导。范文中的报告范围广泛,涵盖了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