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一种锻炼身体、调节心情的方法,我喜欢跑步、游泳等各种运动方式。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参考他人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们的做法和方法。这些范文可供大家参考,了解写作的技巧和格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一
在今年由赵瑞宾总裁和佳航老师主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曲目精神的培训中,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尤其是曲美精神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三字经》中的篇章,对曲美精神亦是一知半解,通过一年的学习,宾总、佳航老是用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高超的演讲艺术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曲美精神!
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
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能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在工作中,对同事、下属要宽厚仁爱,互相体谅对方的难处,这样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我要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是可耻的,作为一个曲美人不牢记曲美精神是渺小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很多人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曲美精神是老一辈曲美开拓者留下的智慧结晶。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希望2018年的培训办得更好,也衷心感谢两位老师无私的奉献,希望新的一年我们能从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智慧的大爱!
祝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二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引《归去来兮辞》东晋陶渊明。
学习传统文化之心得体会可以陶渊明先生之言概括,以下标题非有哗众取宠之他意,此道非彼道,末学理解的“道”只是伦常道,过去日用而不知,读传统文化经典后方知而已。
研究生毕业前未接触或正视过传统文化,以之为封建迷信,颇为不屑。接触、学习传统文化后才知自己属“无知者无畏”,其实不是封建迷信,是“自己”迷信!迷信于自己的武断。
何谓迷信?迷是迷失,信是判断,迷失了自己的判断而盲目地相信自己或他人。迷信自己谓之武断,迷信他人谓之人云亦云。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不可以下结论,对这句哲言耳熟能详,然理是理,我是我,道理好像是懂,然知而不行,不能落实于生活工作之中,故常犯强词夺理、武断、自大、卖弄之毛病。
想到圣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甚是惭愧,能说不是学问,能做才是学问啊。
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原来学就是做。王凤仪先生亦言此之为“空学没习”!
古人又云“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想到此不禁惊心,想想工作、生活中之诸多不顺确实多由此而起。
感激我的同事何先生,因其单身,闲暇时多在办公室,我此时有家无室,亦多呆在办公室,故与其交流较多,说是交流,其实应是听讲,因其所讲对我多是闻所未闻,其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地理、文学、艺术、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国的诸子百家均耳熟能详,何先生所讲真若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妙语连珠,正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骂人都骂得入木三分,如形容张爱玲“小资的教母,汉奸的姘头”。
开始时心里尽管很钦佩何先生博学多识,但心里又不服,心想你是研究生,我也是研究生,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发表两篇国家一级刊物呢,你有吗?!与何先生之差距自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承认而已,且因何先生语言犀利,我们曾因此还红过脸呢,想想真是惭愧!
因为不愿服他,因此在办公室聊天时故意寻找其语言漏洞,反唇相讥以此捞回面子,然未成功过,比如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如此点评,几天后其观点又截然相反,以之为终于逮到机会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不料其轻松化解,道理在其手中变化无穷,好像活了一般,正如其引用古人之言“宇宙在手万物随心”、亦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通过长期相处,我知其天资聪颖,国学功底更是深厚,方知与其相差太远,方才对其口服心服。何先生看我真的服了他,又见我从图书馆借了一堆国学书籍,知道我对国学也有了兴趣,就建议我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战国策、孙子兵法等不要看,直到读懂了《论语别裁》才可去看。虽当时虽不能理解其深意,但幸亏当时我服了他,看了一年的《论语别裁》(很是惭愧,一年才磕磕绊绊读完,因为读读就犯困,后来才知是自己的性命之能量场不够,就如用100伏的电压带220伏的灯泡)。
当然我现在明白其深意:德者本也,术者末也。德行未立,术多害己,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啊。明白如何做人才是最基础的,基础未稳,大厦建的快,倒的也快!亦如当代诸多发财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人者,仁也,曾子诠释为“忠恕”,责己为尽忠,责人为用恕,亦如孟子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我想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吧,动物也有忠孝节悌,雀困笼中宁死不食,羊有跪乳之恩,鸦知反哺之孝,狗不嫌家贫,却有儿嫌母丑,想想有许多方面我们人类尚不若动物,照圣人所发露人之标准,有很多人虽长着人身、说着人话,但所行却非人事了。
感恩何先生,他用闲暇时间不厌其烦给我讲了6年,佛说人有四难(生值佛世难、生为人身难、生在中国难、得遇名师难),很是幸运遇到何先生,他比我大一岁,何先生是我良师,然我却不够格做其益友。
我们都喜欢说知道,但是否真的知“道”?也许是我们只知“道”之表,但不知“道”之里(理)啊。
道是什么?《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人之本源,“道”是性之途径,“教”就是找寻到途径在哪里(当然也包括教会别人)。比如“性”若是山顶,“道”就是通往山顶的路,“教”就是寻找到能上山顶的路。
能有如此认识,感恩王凤仪先生及其传人,有机缘拜读后发现其所倡伦常道与孔圣人之道殊途而同归,亦难怪梁冬先生称其为儒家之惠能。
这人人之五伦“事实上而非理论上”将整个世界的人类连结在一起,西方亦有人研究发现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能找到联系,而且只要为数不多的几次即可。
我们的`祖宗真是太伟大了,因大道至简,他们将如此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高度总结,化繁为简为五伦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多种身份:为人子、为人父(母)、为人夫(妇)、为人兄(弟)、为人君(臣)、为人友(朋)。
身份对应着位置,位置对应着责任: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诚友信,即在其位谋其政,且应“素其位而行”,不越位亦不缺位,即过犹不及。
想想看,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顺其序”,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世界,这恐将是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圣人孔子薄天下(卫国)不为而宁愿饿困于陈蔡之理想吧。
想一想,人生确实就是一场戏,每个人须同时演多个角色且不得辞演,只是有人演的好;有人演的不好,其关键在演的到不到位(素其位而行),如是而已。
再一想,既然人一生都是在演各种角色,亦即做演员,都是为别人而演,那自己呢?自己又是谁呢?这恐亦是子路替我等中人以下所疑惑的吧,故其有问孔子“敢问死”、“问事鬼神”,圣人未直接回答,大概是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之故,故其不语“怪、力、乱、神”,既然“天道远,人道迩”,且天道亦由人道始,那就安心行人道吧,故圣人言传身教“尽人事以安天命”。
圣人又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由此亦知,其所言、所行不可须臾离身之道便是人道。
当然不管我们知不知这个须臾不离我们身的“道”,其都是客观存在的,能做到须臾不离就是合道,而离了就是非道,非道就是不合道,不合道也就是背道,背道而行自然灾夫逮及身,这不是迷信,这是客观规律,因道就是客观规律啊。
事实上,由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环境等一切不顺及灾难之根源均在于人道之不立、不行。
皆因不知其位、不守其位,不行其位,强不知以为知,以贪欲为中心,视道德为无物,肆无忌惮不择手段之争夺为生存法则,以丑为美、拿无耻做光荣之事,如此者当今社会比比皆是。
高强度、高压力、快节奏、物欲化、空虚化、焦虑化成为现代人的典型特征,如此社会,人人自危。
噫,人退化为动物,社会则变成弱肉强食之丛林。
如此,正常的成为不正常,不正常的反倒成为正常,此为当今社会之写照。
古人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其国必亡”,先哲之警语犹言在耳,贵中心诸贤人君子发心振兴传统文化之目的盖由乎此:序圣贤文化之慧命,扶华夏民族之将倾。
吾非贤人君子,然睹诸贤人君子无私之心行,虽恐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三
。
经过为期三天的传统文化培训,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无论是蔡礼旭老师、钟茂森博士的"孝"主题讲座,还是肖陈颖老师的运用弟子规来教育感化学生,无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灵得到了净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让我在听讲座的同时,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颜。
在几位名师的讲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专题讲座。肖老师亲切、大方,还有那发自内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带入了她的讲述中。肖老师体态优美,语言流畅,讲话速度比起一般语速要慢些,却显得更加稳重,脸上始终面带笑容,让听课的人心里很舒服,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这样面带笑容上课,学生一定也会感觉上课是种享受吧。
肖陈颖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率先用《弟子规》教学法,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爱与感恩,使得孩子们的道德素质与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肖陈颖老师讲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规来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听了讲座,重新拜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之后,引发了我作为一个女儿,一个老师的深刻的反思。
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师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话真是一点也不错。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快速的节奏和浮躁的氛围,不仅让学生也让我们老师内心不再是那么沉静。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任教,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课堂秩序不尽如人意。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学生成长和在教学工作中懈怠的借口。我原来在教学中总是容易“三分钟热度”,在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时间长了,当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的时候,就会心生懈怠,只重视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做班主任工作时,一开始也是苦口婆心,谆谆教导,但当学生一再犯错时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一份真正的爱心。没有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后我一定要在这一方面努力改进,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自信的不断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败。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像肖老师说的,教育学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则。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只要我们用心、用行动去做每一件事,不仅仅能让我们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会培育出许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让我们把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四
中国传统文化是广博而深奥的,它影响了数千年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上一学期的学习中,我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程,收获颇丰。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自身的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观也不断被触碰和丰富。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文章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依据不同的角度,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面。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思想文化”和“道德文化”两个层面。思想文化是指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等思想体系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与贡献,如孔子的“仁爱之心”的思想,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其次是道德文化,道德方面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中国古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道德体系,诸如“治家务本,扫洒前门,雕梁画栋,不如内修以简为美”等深受人们尊崇。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它经久不衰,能够融合当代现代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家庭,注重家风的传承,家风是“养子成人,送子成才”的根本精神财富。由于具有鲜明的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上看似异于其他文化,但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上依然充满生机。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品格,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其较高的思考性和深刻的哲学性。这一内核集中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其中以“仁、义、智、信、恭、孝、节、忠”八字为代表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修养,倾力培育自身的品德,强调谦虚、坦荡、诚信。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磅礴思考和深刻性。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其能够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与日常生活提供重要的借鉴。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理解,防范人的利己主义,营造共同人类价值的文化氛围,推动当代文明的发展。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性,为开展全球性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全球各种不同社会实现交流突破。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沉淀中产生的精神传承和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文化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和智能资本。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于当今时代文化创新的重要促进。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探索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开拓和前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五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门从广泛的、多元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精彩的内容,石刻艺术、诗歌文学、戏曲表演等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文字上的阐述,更是一种独特的、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需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学习和吸取。
首先,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过程中,我对中国传统艺术这一门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而艺术作为这一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石刻、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中国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它们所传达的是我们民族炎黄子孙对生命与人性的向往与探究。在与老师、同学的讨论中,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对灵魂的挖掘和启示,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传承。
其次,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兼容并包的概念。对于西方文明的抨击,中国文化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不以统一为唯一标准。例如早期的佛教传入,中国儒家文化却能与之和谐共存。我不禁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一些辩论和争论,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看待事物时,只看到它们的表面,而实质、本质则更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研究。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需要学会多方面地看待事物,不仅仅是现象的表面,而是全面地对待。
再次,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更加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今天依然产生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一直以来有着“文化大国”的美誉,而这一美誉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更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充满活力。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态度都是我们现代社会中所需要借鉴和学习的。例如道家思想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功,不为名”等等思想会让我们去看待事物时,更加深入内在,注重人情、人性与人本的价值,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认知不足。我们常说要爱国,也常说我们是中国人,但真正掌握中国文化内涵并不是那么容易。更多的时候,我们所了解的是一些表面的词句和形式。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认识到需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更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民族的文化基因。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一课程,我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美性,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认知不足。生命之于人是宝贵的,而心灵之于人则更显重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升华,深化内在的一个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六
对于传统文化,我最开始以为就是学生时代学习的“之乎者也”,但当我真正接触时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刚开始,看到董事长、汪总、秦总等其他各位领导学完传统文化后的变化,我内心非常期待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但是呢,听说6天的课程压缩到4天、特别是看到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博大精深,4天的时间能学到什么东西,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个人,那么在我看来四天的学习可能连这个人脚趾甲里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费生命,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呢,我就开始了四天的培训,但是结果却让我又恨又喜,恨是因为相见恨晚,喜是因为如梦初醒。四天的封闭学习使我这颗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淀和洗礼,也给我的'心灵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两点,也是我这次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非常非常重要的两点:
1、知道我以前错哪了;
2、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那么先我就谈谈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
我的第一个如梦初醒就是对孝、忠、礼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说孝那谁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觉得我非常懂孝,就觉得自己挺孝顺父母的,有时发工资了给爸妈打点钱,有时他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网上给他们一买邮回去,或者回去的时候买点吃的、用的,从小到大也非常听我爸我妈的话,爸爸妈妈让去干的活也都会去做,而且我这个人不抽烟,不酗酒,不赌钱,自我感觉也没有好吃懒惰的恶习,我总觉得在同龄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觉得我就是老师口中所说的那个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从来没有给我爸我妈洗过一次脚;想起了我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打架斗殴、晚上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想起了我大学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浑浑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杠、吵架;想起了我妈每一次唠叨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耐烦。从来没有注意到我妈眼角的鱼尾纹越来越深,皮肤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时已经直不起来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光芒。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老了。
课堂上肖老师说孝顺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给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对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点:
1、孝就是爱惜自己。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喜欢下河洗澡,因为安康河特别多,但是我妈不让我去,只有她去河里洗衣服时才带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结果第二天着凉生病了,起都起不来,整个身体都是软的,难受的我直哭,那时我妈就做我床边也哭,她就坐那边哭边说:难受也没办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难受就好了。就是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深。所以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那是咱们行孝的工具,如果咱们抽烟、喝酒、打架、违法犯罪、和别人生气等等做出一些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的行为,使身体有丝毫损伤,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
2、孝就是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养父母之身就要关心爸爸妈妈的冷暖、温饱,要时时刻刻去关怀爸爸妈妈的身体,年纪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咛他们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带他们去医院检查一次身体,抽时间应该去研究一些正确的养生之道,让爸爸妈妈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药物来度过。养父母之心就是恒顺爸爸妈妈的心,就是要时时能够关注到爸爸妈妈的心情,主动陪爸爸妈妈吃顿饭,做点家务事,聊聊天,让爸爸妈妈不再为咱们操心,这就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给爸爸妈妈增添了光彩,为家族光宗耀祖,让爸妈脸上有面子,因为在爸爸妈妈的眼中,他们一生的成就就是看见咱们有出息,这就是养父母之志。所以,我们在企业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七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其中,武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武术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我从小就开始练武术,虽然学武术很苦很累,但我一直在坚持,并且乐在其中。寒冷的冬天也要早早起来,我却在练功房里练得满头大汗,夏天就更不用说了。但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养成了勇于拼搏、不怕吃苦的武德精神。
记得有一次,我食物过敏扁桃体肿大,还发了烧,妈妈在头天晚上问我,第二天去不去练武术,我毫不犹豫地说要去。那天在课上我仍然练得很认真,喊得很起劲,徐老师说我很棒,我真高兴!
不过,练武术可不是用来打架的哦!你看!这个“武”字就是结合了“止”与“戈”的会意字,它的意思是以止戈为目的,才是真正的武。
以后,我不光要自己好好练武术,强身健体,还要将中国的武术发扬光大,让它走向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很强大!
我喜欢刺绣,你没听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刺绣。无聊的时候我总是用刺绣来打发时间,但是我想并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喜欢刺绣的。
说到刺绣,你又了解多少关于刺的事情呢?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之一,刺绣与养蚕,剿丝是分不开的,所以刺绣又叫做丝绣。
你知道上海的什么刺绣最有名吗?那当然是“露香园顾绣”了。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
现在,中国的刺绣工艺几乎遍布全国——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镯绣,广东的粤绣。各具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发展到今天的刺绣艺术品,工艺精细复杂。例如: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之一。艺人们把一根头发粗细的绣发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细线绣,并将十万多个线头藏的无影无踪。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都可以看倒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绣猫最难的是一对猫眼睛,艺人们要用二十多种丝线才能把猫眼睛绣的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你知道现在拍卖会上的刺绣能占怎样的地位吗?你一定不会想到。在中国古代的刺绣价格平平,直到1993年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收集。据市场分析家推论:要使刺绣成为市场上的“新宠儿”还需要收藏家十年的努力。可是在近两年的拍卖会上刺绣拍品价格却非常高。
通过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刺绣了呢?跟我一起拿起针绣看看吧,一起体验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技艺如何高超。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八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但通过短短九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触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学多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如果潜意识里(思想深处)不扎根,是无济无事的。这次学习深入了灵魂,对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无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将深入学习和理解、传播,不断去落实。二是太上感应篇对我的警示力,“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证。
三、做践行传统文化的使者。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再做,不在说。
一是自己要按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播种福田。
二是传播好传统文化。
三是除正恶,不断反省自己,忏悔自己,除不作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九
党的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xx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从特定历史坐标和相应评价标准来看,其内容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样可以作出优秀与落后的相对区分。概略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弦歌不绝,而且浴火重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日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日益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梦集中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夙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成为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振兴中华”成为全体志士仁人发自心底的激壮呐喊和艰辛探索的时代主题。在各种力量的交锋整合和各种道路的尝试比较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伊始,就扛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数十年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才使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新探索和新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因此,中国梦建基于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准确把握,对中国人民共同理想、根本利益的深刻体察,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统一。
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固然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特殊背景下凸显出来的,但它之所以格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还在于它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首先,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带给中国人民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其次,中国梦所包含和显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历史上,中华民族先贤留下了无数壮怀激烈、感人至深的爱国事迹和诗篇。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精神信念,是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最美丽的花朵。再次,中国梦所涉及的诸多要素深深地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所彰显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所强调的个人梦想和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所主张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诉求,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经典话语、内在依据和有力支撑。因此,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
伟大的梦想基于伟大的实践。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基础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要义是不断提升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着眼点是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xx强调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13亿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奋力拼搏,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汲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强大正能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更为丰富、更加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不断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与时俱进地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正视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内部资源流失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富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梦能够更好地在人民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效建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强化保障,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政策引导、舆论导向、文艺创作、学校教育、民间传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等方方面面。总之,我们应具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精神力量的高度自觉,进而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十
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
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
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
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一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解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并通过解释一些汉字的渊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临摹经典范本,由此学生在学习书法时既了解了文字的根源,又学习了文字与文化的结合,可谓一举两得;三是不能忽视教师的现场示范,教师讲得再多、再精彩,对于学生而言不如现场具体示范效果显著,最主要的是现场示范更直接,往往许多难以口头讲明白的知识点现场一演示学生就悟到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示范的好处,千万不能省掉。
总而言之,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最终还是要回到根源上来。现在,有的人不愿拿笔,不谈文化只谈名利,沉迷于手机、网络,看到这样的情景,教育者有必要及时作出应有的反思与行动。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以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笔者希望大家共同守护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十一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悠久历史创造了数之不尽的灿烂文化,发明了世界的科学技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科技方面研究成果丰硕,创造了令人骄傲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_,还在思想、艺术、制造、教育等各领域遍地开花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我们应该学习苏步青爷爷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精神,还要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每一个人都要担负起国家民族兴亡的责任。我觉得爱国是一条光明的道路。
我们不仅要热爱祖国,还要传承祖国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文化,热爱艺术,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魅力永恒的文化。中华文化有博大精深的内涵,有益于世界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现在全世界正兴起中国文化热,这正是中华文化有益于促进世界发展的证明。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对于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依恋,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节日,共同的礼仪美德和民族精神。正是这些共同让我们血脉相承,中华民族文化连绵不断。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得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源,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而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所以我们把祖国视为“母亲”。失去祖国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我们就变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祖国繁荣富强需要每一个儿女倾注爱的力量,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许下坚定的誓言:为国争光。
中华一家亲,只有五十六个民族拧成一股绳,中华民族才能拥有强大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才能维护祖国统一安全,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一家亲首先要关爱伙伴,种下友谊之树,结下友谊之果。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记:尊敬长辈,爱护弟弟妹妹。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每个人应该做的。
“文明是一种运动,而不是状态;它是一次航行,而不是一个港口。”这是法国作家雨果的话。举止文明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弘扬文明传统,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只要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它就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自己文明的同时,也要提醒身边的人文明。
民族复兴,首先是文化复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复兴中华做出应尽的贡献。
对于学习,我们不仅要充满兴趣,爱读书,爱学习,还要牢牢记住雷锋叔叔的钉子精神,刻苦钻研,争取早日成才,以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有这样一句话,“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激昂向上的心态,做一个阳光少年,那么中华民族的前途必会如初升的太阳一般蓬勃向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十二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有一对夫妇,下班回家买来一些新鲜水果,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把水果全部藏起来,等老人休息后,才偷偷拿出来,并告诉儿子,这些都是给你的,谁都不给。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现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都不想吃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谁又会想到,福祸两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可以说是各占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祸、先受累,那剩下来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尽是想享福,那剩下来的就是祸,就是累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富不过三辈。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自己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释怀。
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十三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涉及宗教、教育、书法、思想、音乐、文学等方方面面。自古至今无一人可统一而论,又岂我一凡夫俗子可为之!凡事必有线索或言核心。五千年来,经济最繁华时莫过于唐朝,军事鼎盛时当属元朝。其主要不分都是封建王朝,他们奉行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如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此时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仁者爱人,修身崇德;贵和尚中,推崇和谐……这些宝贵的文化精神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脊柱,几千年来指导着人们的言行。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之学为学术代表,主要作品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
提及儒家思想,当然其鼻祖应是谈论的第一个重点。创始人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其祖先曾为贵族,后落魄为贫民。其父叔梁纥因战功升任陬邑宰,跻身士大夫的行列。孔子三岁丧父,孤儿寡母过着贫贱的生活。孔子云:“吾少而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勤奋好学,志向高远。51岁时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因政见不和,54岁带领弟子游说列国。当时没得到政治家们的认可,虽备尝艰辛,却无功而返。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古典整理。他的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编程《论语》。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礼、中庸之道、学思知行的统一。仁,是孔子儒学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孝悌”为仁之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人人之间仅仅有亲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泛爱”之心,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人”(《论语》)。此为王者所必须之德。孔子的“仁”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与民,而能济众”(《论语》)这是仁者爱民的“重民”观。
“礼”是用于严格区别亲疏、长幼、贵贱、尊卑、上下、男女的宗教制度、贵族等级制度、财产分配原理和伦理道德规范。“礼”既是基本的社会准则,又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孔子一生都在研究礼、演绎礼、发展礼,使礼成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理论支柱的作用。
“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中庸”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在处理君臣之间关系上,要求加强君主的权利与尊重君臣权利相统一。“中庸”认为“民慢官残”是非常有害的,都会破坏统一和稳定。民众必须知礼而为,官府必须宽政惠民,双方达到“不慢”、“不残”的“中”才是最理想的社会环境。
教育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办私学的过程中,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并以培养君子作为宗旨,以知识和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以启发教学作为基本方法。学是孔子强调最多的问题,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与修养道德。孔子云:“学而常习之,不亦说乎!”“思”是大脑运用知识进行思维的过程。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乃知道、聪明、智慧的含义。孔子对弟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行”是实践的过程。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该之。”
儒家的第二位巨人就是孟子。孟子名柯,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幼年时家先由墓地附近迁至集市,后又迁至学府旁,所以孟子自幼便受到当代文人的熏陶。孟子也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依然不得赏识。孟子全面的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论。其记载皆在《孟子》一书中。孟子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心底善良的,恶乃后天形成的。这与西方的人性本恶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但其地位却要高于西方。
被誉为亚圣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继承了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思想。人的基本道德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人于生俱来的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就是这四种道德的萌芽,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俱有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有四肢一样。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仁政”与“民本”学说上。“民本”即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孟子还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据此孟子认为国君对百姓必须实施“仁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统治者应当以“制民之产”的方式实施“仁政”,百姓富裕,国家才能富强。孟子一开始曾以此观点游说于梁惠王。梁惠王初败,需要充足的兵力,而孟子提出的却是仁政的曲线强国,不能及时满足梁惠王的要求,所以没能立即被采纳。待梁惠王准备实施仁政时,却又仙逝啦。新继位的国君年少气盛,孟子也就遭到冷落,被迫悄悄离开梁国。
荀子是儒家的又一继承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15岁便离家到齐国的“稷下学宫”求学。他崇尚孔子,而斥责儒家的其他派别。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者与孟子的“人性善”是截然相反的。还提出“人定胜天”的看法。不认命,曰:“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光”(《荀子·天论》)。
儒家思想对以后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起了支撑作用。对整个中华民族影响深远。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又以董仲舒、郑玄为最。学校教育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繁荣,为国家培育了大批官吏,这也是政治进步的重要动力。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也有人说是“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天下第一楷书颜真卿及与其起名的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颜体楷书端庄厚重、气度伟岸。
书法离不开文房四宝。乃笔、墨、纸、砚。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乃四宝之代表。文房四宝。笔居首位。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鹅毛笔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墨字,浓黑而稳定,可千年不退色,所以至今仍有无数水墨画及书法典籍完整的保存下来。纸,乃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为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砚,国外之不可见。其种类繁多,文人之不可无。砚台经秦汉,越魏晋,到了唐宋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十四
悠悠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史书,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足以让我们所有中华儿女引以为豪,激发着我们不断探索它的决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不论是它的产生根源,还是在以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都是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形态。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过着群体打猎的生活,渐渐地也就人们相互之间一种凝聚力,也形成了文化的一种基础,人与人之间注重和谐,把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相结合起来就是当时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也使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它包罗万象,以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各种文化,是中国文化拥有了广度,让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发展的一个邹形。
随着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传统文化变成了一种奴化的文化,为奴隶社会服务。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出现了文字,也就是第一种文字——甲骨文,这后来是历史记录奠定了基础。还有的就是在奴隶社会末期,也就是春秋时代,奴隶社会的文化达到鼎城,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文化,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最为繁荣。期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步伟大诗篇《诗经》,描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人们的生活风貌,文化背景,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的历史文献。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君主制度,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在各代君皇的统治历程中,儒家文化渐渐地被确立为主导思想,深受历代君主的提倡,慢慢的演变成宗权族权文化,提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等级制度。科举考试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举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逐渐发生改变,直到明朝以后以八股科举考试为主,这成为科举考试的一次败笔,毒害了无数学子积极追求文化知识的心态,制约着中国文化的进步。在漫长的社会,人们习惯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占据主要地位,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残酷的剥削着老百姓的劳动成果。由于受着封建儒家思想的桎梏,人们养成了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对外来文化的排斥,以至于中国慢慢的从世界文化中落伍,成为晚清政府深受列强欺压的根源。总的来说,虽然封建社会极大的束缚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但也形成了封建文化独特的一面,值得我们去研究,取吸取,取传承。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说不明道不尽,既爱之又恨之。我们爱她得的精髓,恨她的。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起到了一定得的影响作用。首先,在人文素养方面,她把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各族文化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和人文素养,养成我们热情,好客,淳朴,勤俭的良好风俗习惯。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建筑风格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崇尚人与自然的相处,提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在各种建筑物的周边都或多或少的与自然地的花花草草相互依托,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本质,直到现在这种建筑风格依然影响着现代的建筑物。再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都已各时代的文化特点统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点在封建时期尤为突出,他们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思想,大力发展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几个鼎城时期,如:汉朝的汉武帝时期,大唐的贞观之治,清朝的乾隆年代,这些时期都是经济的顶峰,也是儒家文化盛行的时期。同时这时候,各个不同文化也很流行,比如佛教,这点尤其在唐朝尤为明显,在南宋和北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沿者无罪,不杀文人成为铁的规定。再到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因为由于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不同的民族文化开始与大汉文化撞击,相互融合,出项繁荣的现象,把不同的文化一起融入到生活,政治,经济当中,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对我们有利的一面。
每种事物都有两面性,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也有其暇陋,一些文化中的陋习制约着文化前进的脚步。这当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的焚书事件了。秦始皇驰骋战场,以扫六国,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政策,开辟封建社会。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秦始皇导演史上著名的坑儒焚书事件,史书中除《秦纪》外,六国史书全部烧掉,此外,秦始皇还屠杀大量的儒生,造成人才流失。这对后来的统治政策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始实行文字狱,制约文人学者们的言论自由,文人大都为达官贵族作辞赋乐,供他们娱乐,极大的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时期多种不同文化争鸣的现象,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独尊儒术,尤其是在汉代将儒家学说明确为基本统治思想以后,其他各派的学说都遭到遗弃。虽然说当时的这种做法对汉朝的统治有利,但对于中国文明和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以后的进程中付出惨重的代价。尤其是在封建后期,中国逐渐在世界文明中落伍,使中国在近代科学在迈进是举步维艰。个人觉得,中国开始在世界文明中;落伍应该算是从明朝开始,明朝时期,开始实施八股科举考试,想尽一切束缚学者们得思想,使得他们整天沉迷于四书五经之中,而此时的西方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各种思想文化盛行,出行了盛行一时的文艺复兴,为西方的近代文明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说在明朝时期也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在当时的治国方针下是不容存在的。所以,中国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攻击,在世界文明的浪潮中落伍。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很多陋习,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改进,将其完善。
正如培根所说的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它既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也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也可以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教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展望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十五
3 月18日—20日,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论坛”,第一天上午是音乐的来自两岸老师的同课异构课程,下午是美术的同课异构课程;第二天是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大陆和中国台湾嘉宾的致辞与授牌仪式;第三天是一堂来自中国台湾体育老师林泊莹的体育课。
来自海峡两岸的音乐老师讲的都是初一教材里的一篇《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之所以选择这一课的内容,因为两位老师觉得,民歌曾经和人们息息相关,但是现在却越来越远,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田园生活,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淡化,民歌就失去了发展的沃土,而且现在的孩子喜欢潮流、喜欢摇滚、喜欢周杰伦、喜欢t-fboy,民歌逐渐走向了末路,怎样保护保护民歌,并使它发扬光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更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两位老师鼓励老师们的学生们学习民歌,因为民歌是我们的歌,走到哪里也不要忘了根。针对孩子们不喜欢民歌,两位老师也给出了建议,可以把民歌进行包装下,让民歌更加国际化,让孩子们更喜欢。
在互动环节中,针对我校开始勋的课程,我咨询了来中国台湾的张万苓老师,因为当时我们学校刚开始开展勋的课程时,我朋友圈的家长,有的就开始质疑,家长们认为勋的课程不适合在小学开始,他们觉得勋吹起来沉闷,不符合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的气质……,我就请教了张老师,问张老师:“您认为勋是否可以在小学进行开设呢?”张老师回答了四个字:“非常合适,因为勋比较便于携带,随时可以拿出来表演,随时可以拿出来秀一秀,这样就会使孩子超有成就感……”第二个问题,我问张老师:“中国台湾的小学的音乐都开设了哪些呢?”张老师回答:“中国台湾的孩子们从接触音乐开始,就先学习五线谱。小学阶段八成的孩子会弹钢琴,让孩子们都学会的一项乐器是笛子。”
第一天下午的课程是美术课,先是来自清华附小的张婷婷老师对清华附小的美术课的开展现状,她说艺术不仅要画出来,还要运用到生活中。清华附小低年级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感情与生活,会让孩子们认识校园的雕塑、植物、建筑等,并让他们画出来;中年级的孩子们会让他们关注生活与社会,会让他们画一些学校附近的社区、菜市场等;高年级会让孩子们关注历史与文化,借助清华大学的便利和优势,带领孩子们参观清华大学,会让他们画出一些古老的景点,比如:清华大学的校门等。中国台湾的美术老师是采用表演的方式看图书画,我在现场录了一段视频,请大家观看。(视频播放)视频中的孩子扮演成米罗身边的小鸟,让孩子进行两分钟的介绍米罗的作品,这样不仅使孩子更加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还锻炼了孩子们的口才表达能力。
体育课是由中国台湾的体育老师林柏莹,为大家献上的一节精彩的体育课,在参加培训之前,知道有一节是体育,心想中国台湾体育老师会讲跑?跳?投?……但是,当我拿到主办方发的内部资料的时候,一看是龙拳,随即百度查阅有关龙拳的相关信息,但是并没有任何关于龙拳的相关信息,直到听林老师的课后我才知道,原来林老师所在的学校叫龙门中学,龙拳就是林老师自己创编的龙拳操,并且的中国台湾火的很!(欣赏有关林老师的龙拳操的视频)龙拳操,也经历了几个阶段,青涩期-蜕变期-成熟期。大家欣赏林老师的龙拳一步一步的改变,(视频播放)整堂课林老师灌输的知识并不多,只学习了龙拳的第一节动作,着重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凝聚力和体育精神。
外出学习的这几天,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晚上回到宾馆,我也会用一句话来记录一天的所感所想,这是我三天所整理的三句话。一、传统文化不是走回头路,它是一个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过程,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二、让我们用童心对待童心、用童心回答童心;三、教师的最大成就感来自学生,而体育老师的心愿是看到孩子们运动后的笑脸。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十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xx年,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提高全镇村民文化素养,推动我镇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组织开展有效活动,取得一定成效。现就我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课堂在学校。我镇中小学自xx年下学期起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要求每周不少于一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并倡导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例如,各小学在国学经典诵读,主要诵记内容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同时,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弟子规》或《百家姓》。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三字经》《论语》1篇。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xx首、《千字文》《论语》4篇。四年级:优秀古诗文20首、《论语》、寓言故事十则、神话故事。五年级:《大学》《中庸》、现代诗文10篇。六年级:《孟子》、现代诗文10篇。在确定内容后,提出多项落实的措施:保证诵读时间、保护诵读兴趣、积极创新诵读形式、做好检测工作、阅读篇目的保证。在初中学校,我镇设立了选修科目:内容有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们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即可。
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我镇能够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现代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培养村民的兴趣特长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为此,我镇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拓宽文化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充分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1。开展“感恩共产党”。xx年底,我镇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举办“感党恩。党员固定活动日”文艺晚会,激发党员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热情,创先争优争当一名新时代合格党员。
2。开展“感恩祖国”。xx年国庆节,中小学通过组织开展“建设幸福中国”主题读书活动,提升学生感恩祖国、保卫祖国、回报祖国的朴素情感。
3。开展“感恩父母”。xx年端午节,通过组织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的“感恩心语”活动,引导青少年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鼓励青少年跟父母真诚交流、坦露心声。
4。开展“感恩自然”。通过开展“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为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倡导低碳理念,宣传“善用资源,服务公益”精神,教育学生及其家长参与环保、关爱自然。
我镇形成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采取了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小学,“辉煌共和国”“历史的选择”“魅力汉语”丰富多彩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在全校师生的踊跃参与下,校园诵读氛围愈发浓厚。
近年来,我镇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坚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体验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目前,全镇已建立10多个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有效保障了村民和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实践质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十七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文化有传承,教化,凝聚,调控的功能。也许很抽象,我举个例子:当一个古老的东西被大家接受而流传使用下来,就可以说这个东西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四大发明、朝廷礼仪、古代结婚礼仪、儒家、道家等的文化、太极、气功等等;我们学的中医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去传承的中国古代精髓文化。
“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 in 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它以自然界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观察人体,讲究运气,集自然之精华来保持身体健康,这是世界所独有的,更体现了人文精神与人来自于自然的那种规则特别是中医养生更体现了那种天人合一;中药是那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的药,它毒副作用小,是中国传用了几千年的治病药物,这个更是中国古人才能发明创造的东西;太极,讲究天人一体,以柔克刚,那种奇妙的武术效果与养生效果更是不可比拟的;气功,通过运气,导引等的运动达到一种全身气机畅达有治病,消除疲劳的效果;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来治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先进仪器都无法测显现出形态的穴位,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所发现,并付诸于实践,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达到不可比拟的神奇效果(据说外国人正是通过它来了解中医的),也是令我们所骄傲的。身为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首先的认真努力地学习中医,并将它发扬光大,再将西医作为工具,让我们更好为中医服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向我们学习中医,就像我们学院的那么多的留学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被全球化给冲洗涤了。
既然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就得学习,国家教育体制值得我们深思。曾有这么个例子,1979年6月,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的报告,结论是美国初级教育病入膏肓,可以寓言,在过20年,中国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看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学校后,也写了报告,结论是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20年后,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所以两份预言都错了。
究其原因,令人深思,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大部分学生上学都是为了应试,他们不是考试,便是做题,我也是被高考这场风暴所洗礼了一遍的人,对其感受很深,培养的都是只会学无文化创造力的人,各种先进的科学思想、文化都能背的滚瓜烂熟、运用自如,但是自己创造的就相当少了,几乎没有。
有的东西也不乏创造,如时下最流行的《超级女声》、《阳光伙伴》,但其中《超级女声》是模仿美国好莱坞选秀活动《美国偶像》、《阳光伙伴》则是模仿日本的裹腿跑,当这些节目一火,众多的电台都争相模仿,令人发指。难怪许多人抱怨为什么现在的电视越来越难看了!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太少,冠军没有了传统中国女性的柔美,而更像一个野性的男孩子,更让人想不通。
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体现了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网上用搜索引擎一搜,便可链接到世界任意一个角落,网络世界精彩缤纷,诱惑力也十分大,黄色信息蔓延,各种各样似乎是好处的利益引你上钩,没有多少人能够潜下心来静静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不知道要传承一种文化是要靠心灵传递而不是网上传递,我始终坚信“心诚则灵”。
还有中国人缺乏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像许多古迹,文化街、镇都濒临灭绝,现在的商业楼几千元每平方米,如果靠这个赚钱则将会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许多人不惜一切,妄想毁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北京的“胡同”、“长城”、“故宫”等都遭到国人的践踏。
还有很多,如京剧、昆曲等越来越无人问津,取而代之则是摇滚r&b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当然我并不否认国人学习,学习是必要的,如果对该事物根本不了解,就不能说创造了,所以要将功底打扎实,考核不一定靠考试、作题,现在有许多给中小学生“研究性课题”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是很好的例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可以创新,可以说双管齐下。
当然前文提到的诺贝尔奖是不知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奖,搞了许久的外国科技研究若无法突破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也许不失为一条好路。
曾看过一份调查大概是关于为何人们越来越不愿研究中国文化,提到了一点说研究中国文化累且特别低。我觉得研究什么工作不累啊,待遇低我们可以建议国家多拨一些资金奖励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而像日本、韩国等学习我们的东西现在不知道发展多么快。
形如如今吵得火热的中国“三国、水浒、西游”被日本公司抢注成为商标,而国内的动漫业无动于衷时,令人感到寒心啊!当我们的孩子被别人抚养长大以后,还谈什么传承文化,发扬光大?!!后来国内几家公司提出申述之后,让我们欣许得到一些安慰。
“胡同”、“长城”等建筑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将其保护起来这时就应学习外国那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依照这样,当然需要资金,但是泱泱中华大国不会被这点小事所难倒。
网络技术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可以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多国语言版),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熟悉自我。
电视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再创新,更会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国的艺术要从娃娃抓起,爱好自己的文化,而不会让他成为赚钱的工具,当街上的摇滚、r&b换成了优美的美声音乐,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北京2008奥运会外国人不想看我们如何rap而是看更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啊!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面临了一些困难与障碍,他丝毫阻碍不了传统文化前进的脚步,但中国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不能一味地排挤它们,而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也许前面的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我、他,我们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一定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新话题作文分类手册》 薛金星主编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21世纪大学生论文写作要议》 林晨主编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贾成详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心得篇十八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作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还可分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等;也可从文化的历史演变,将其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具有多民族内向凝聚力,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诗经·小雅·北山》中就写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清史稿·陶彝传》中:“普天率土,欢欣鼓舞。”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朝总是以大国自居,并不重视在海洋的发展,在清朝时更是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何以被称为“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就是说“儒”是旧时对学者、读书人的称呼。《后汉书·杜林传》也曾说道:“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理学系统。首先是“理本气末”的理本体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其次,是“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必要通过具体的物。他在知行关系上主张力行致知,“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还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起来以尊德性,然后就里面讨得新意,乃为道问学。”朱熹特别强调“天理人欲之辨”,认为人性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即孟子所谓性善;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这是人欲,即荀子所谓性恶。二者是对立冲突的,主张“革欲复理”。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抽象思辨的奇葩,逍遥洒脱人生的精神资源。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启白代之学,中国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例如,它的天地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魏晋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理学;它的无为观,应用于西汉政治,成为历代之;它的玄德观,经孔子发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它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吴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它的柔雌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成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甚至中华武术、内家武功以及历代气功家,也无不从中受益。
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关于老子的姓氏与生活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老聃即是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是按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的。老子还有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关于对立统一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于量变质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于否定之否定方面,“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以“静观”、“玄鉴”为特征的直觉认识论。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平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佛教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佛教的一套心性修养途径也为唐以来儒家学者所吸取,并熔铸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佛教从出世的角度论述了孝的极端重要性,从人生解脱角度阐发了禁欲主义思想,还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相联系的角度提出了知、智慧是人心之体、人的本性以及一整套的修行方法。佛教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种道德训条和儒家的“恻隐之心”、性善论相通,和我国的国家本位与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在历史上影响颇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马敏《中国文化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骆自强《传统文化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