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旅行经历,留下宝贵的回忆和经验。如何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发展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一起解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一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识记文章情节、内容。
1、重点字词、句式。
2、夯实考点,借助书后习题优质处理知识。
(一)导入。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在古代社会,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君主的重用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邹忌劝谏精彩场面。
(二)回顾文意,梳理知识。
1、首先请同学速度课文,回顾一下本篇文章围绕这对君臣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邹忌是如何想到要向齐王进谏的?
由与徐公比美一事悟出的道理。
3、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问了哪些人?回答如何?邹忌自己怎样认为的?
翻译句子(组一):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e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f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三人回答有和不同,邹忌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6、邹忌悟出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自己受到了蒙蔽,怎样进谏给当时歌舞升平、疏于朝政的齐王呢?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同来回顾第二段的内容。
7、邹忌的进谏分为几个步骤?邹忌对秦王说什么道理?
翻译句子(组二)。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分两个步骤。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想说明王之弊甚矣。这种以自身经历来劝说别人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一种暗喻。即可理解为运用了比喻论证。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8、进谏得到采纳了吗?是怎样实行的?
翻译句子(组三)。
a王曰:善。b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c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e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将赏赐分为三个等级,也写出了邹忌讽谏的阶段性成功。
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9、纵观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三)人物赏析。
复习过本篇文章同学们认为邹忌和齐王格式什么样的人?
邹忌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进谏中讲求技巧的臣子;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实事求是;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齐王上算一个明君,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四、习题。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形貌b、衣冠,c、窥d、弗如远甚。
2、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3、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2、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b、群臣进谏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令初下d、门庭若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2分)。
a、门庭若市b、犹不失下曹从事c、毕礼而归之d、忌不自信。
4、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吾妻之美我者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5、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虽欲言,无可进者。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7、《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三)13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4)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指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五、板书。
(比美徐公)(讽谏)(行动)(结果)。
妻私宫妇左右上等国内。
妾畏朝廷之臣中等国外。
客有求四境之内下等。
受蔽受蔽(甚矣)。
六、附明。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二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3、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4、根据文章层次,背诵全文。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
熟读课文,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2节课
一、导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明的琴师,他就用不逆耳的忠言来规劝齐王,齐王不但虚心接受了他的批评,还任用他做了国相,来辅佐自己。同学们知道,这位琴师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拜访这位奇人吧。
二、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那位同学能简单解释一下?
明确: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评价:回答的很到位,预习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
三、本文选自《战国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谁来接介绍一下。
评价:很全面,除此之外,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惊弓之鸟都出自《战国策》。
四、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读,只有读好才能学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检查一下大家读的情况,全班齐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评价:同学们读的很整齐,流畅,声音洪亮,很激情,有一点细节问题。“有、燕”的读音不准确,两个句子的节奏连读的有写模糊。“忌/不自信,今齐地/方千里。”划分节奏重要根据意思。
六、文言文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文同学们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又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老是想考考大家。
(1)、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编两组“词义辨析”习题。
评价: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要继续保持,做好预习工作。
七、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小故事,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味,趣味性。该怎么去读呢?——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多,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他们说话的语气。
我们来看第一段,邹忌问了三个人,每次问的心理和语气一样吗?
三问:
妻:自信,骄傲。
妾:疑惑。
客:试探,客气。
三个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三答:
妻:读出爱意,赞美。
妾:畏惧,顺从。
客:逢迎,奉承。
(分角色朗读,五位同学自己挑角色)评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思——由家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进而就入朝向威王进谏。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反思自己,有责任心,说话有技巧,很有胆识,敢于进谏。
有智慧——智者(板书)
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齐国政治严明,日益强大,进谏的目的也达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心胸开阔。
善于纳谏——明君(板书)
十、学习了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以“由邹忌(齐威王)的,我学会了、懂得了的道理”的句式,谈体会。
十一、小结:两位人物的确留给大家许多启示。“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将收获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邹忌虽是古人,但身处现代的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讽谏技巧的。假如我们的一位好友沉溺于网络,整天以电脑为友,无所事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劝导他?如何使他走上正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十三、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思善
智者明君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一);通过思度、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了目标(二)和(三)。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理念:
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则由学生自学完成。
2、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刻之美。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例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品读、思考研读。既关注“言”也增加对“文”的感悟。
3、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
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思考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这节课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谈自己的感悟都体现出了民主和有效。
4、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自己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还有指导学生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这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环节衔接顺畅,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照顾了大多同学的认识水平,我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有些环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探究的还不够深刻。比如在读邹忌的“三问”的语气上时间太短。
2、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3、时间地安排不够紧凑,还有一个感悟的环节没有实施。
4、对学生预习地情况把握地不够。
以上就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三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本文语言不太艰深,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
(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1、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3、采用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1、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美的话语。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说读课。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师三言两语析题(根据职业高中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定):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
邹忌——齐国国相;
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
齐王——指齐威王;
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告。
二、整体把握(10分钟)。
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三、讨论交流(26分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在文言文诵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这是职高学生。
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六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采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间进、期年、数目。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落实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倒装句,如“皆朝于齐”。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根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
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格?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b、从进谏的三种情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齐王。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3、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
(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
教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教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以下内容: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类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钟)。
(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好,感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适合于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你有那些感悟?
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集思广益,畅谈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开放的,即使有错误的感悟也不要紧。在讨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教师在备课时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且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其它争议。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分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课后互相讨论,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试译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 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1、课前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你们来读一遍题目,老师把题目写到黑板上,这篇课文是你们预习过的,我来问一下,谁知道题目中的“讽”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讽”指讽谏,下对上用暗示、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非常好,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动词?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讽”,一个是:“纳”。好,那么我们根据题目来推测一下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邹忌劝谏,一个是:齐王纳谏。好,非常好,补齐主谓宾,再来一次。邹忌劝谏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我们再来试一下,看文章哪几段是劝谏的内容,哪几段是纳谏的内容。学生答:1、2段是劝谏的内容,第3段是纳谏的内容。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劝谏的内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品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及老师点拨等方式,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问了三个人分别是妻、妾、客,同样的问题“吾与徐公孰美?”,三个人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邹忌提问之前还自信满满,得到肯定答案以后,反而认为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借助朗读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
有了这种描述,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不用批评与指责,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四)课堂训练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五)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习题,积累本课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 : —— 三问、三答 —— 三思
邹忌讽谏 :
自己(受蔽)——王(蔽甚)
委婉劝谏 (类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五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识记文章情节、内容。
1、重点字词、句式
2、夯实考点,借助书后习题优质处理知识。
(一)导入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在古代社会,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君主的重用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邹忌劝谏精彩场面。
(二)回顾文意,梳理知识
1、首先请同学速度课文,回顾一下本篇文章围绕这对君臣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邹忌是如何想到要向齐王进谏的?
由与徐公比美一事悟出的道理。
3、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问了哪些人?回答如何?邹忌自己怎样认为的?
翻译句子(组一):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e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f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三人回答有和不同,邹忌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6、邹忌悟出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自己受到了蒙蔽,怎样进谏给当时歌舞升平、疏于朝政的齐王呢?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同来回顾第二段的内容。
7、邹忌的进谏分为几个步骤?邹忌对秦王说什么道理?
翻译句子(组二)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分两个步骤。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想说明王之弊甚矣。这种以自身经历来劝说别人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一种暗喻。即可理解为运用了比喻论证。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8、进谏得到采纳了吗?是怎样实行的?
翻译句子(组三)
a王曰:善。b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c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e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将赏赐分为三个等级,也写出了邹忌讽谏的阶段性成功。
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9、纵观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三)人物赏析
复习过本篇文章同学们认为邹忌和齐王格式什么样的人?
邹忌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进谏中讲求技巧的臣子;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实事求是;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齐王上算一个明君,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四、习题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形貌b、衣冠,c、窥d、弗如远甚
2、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3、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2、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b、群臣进谏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令初下d、门庭若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2分)
a、门庭若市b、犹不失下曹从事c、毕礼而归之d、忌不自信
4、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5、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虽欲言,无可进者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7、《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三)13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4)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指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五、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美徐公)(讽谏)(行动)(结果)
妻私宫妇左右上等国内
妾畏朝廷之臣中等国外
客有求四境之内下等
受蔽受蔽(甚矣)
六、附明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六
《战国策。齐策》。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习本文中出现的特殊字、词、句,掌握重点实词。
学习邹忌巧于进谏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加学生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初读课文,准备复述原文大意。
第一课时。
导如课文:
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导入。
请学生复述原文大意:
《战国策》简介:
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才定名为《战国策》。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它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朗读课文后,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
形貌i丽熟视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朝服衣冠皆朝于齐燕、赵、韩、魏闻之。
2、解释下列隶体字:
教师通译全文:
请学生再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有特殊用法的字词,并指出其用法:
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皆以美于徐公。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闻寡人之过者。
2、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种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君美甚。忌不自信。吾孰与徐公美?
与坐谈。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皆以美与徐公。
八、文章的结构: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分部分,写大意:
第一部分(1):进谏的.缘起、依据。
第二部分(2):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3、4):进谏的结果。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3、有什么意义?
a、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b、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法。
c、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九、小结:
十、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题、《达标手册》。
2、背诵全文。
十一、教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七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1、课前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你们来读一遍题目,老师把题目写到黑板上,这篇课文是你们预习过的,我来问一下,谁知道题目中的“讽”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讽”指讽谏,下对上用暗示、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非常好,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动词?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讽”,一个是:“纳”。好,那么我们根据题目来推测一下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邹忌劝谏,一个是:齐王纳谏。好,非常好,补齐主谓宾,再来一次。邹忌劝谏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我们再来试一下,看文章哪几段是劝谏的内容,哪几段是纳谏的内容。学生答:1、2段是劝谏的内容,第3段是纳谏的内容。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劝谏的内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品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及老师点拨等方式,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问了三个人分别是妻、妾、客,同样的问题“吾与徐公孰美?”,三个人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邹忌提问之前还自信满满,得到肯定答案以后,反而认为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借助朗读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
有了这种描述,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不用批评与指责,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四)课堂训练。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五)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习题,积累本课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六)板书设计:
《战国策)。
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三思。
自己(受蔽)——王(蔽甚)。
委婉劝谏(类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八
要求全体同学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基础较好同学要求能够翻译词类活用、特殊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老师的“教”来疏通文言词意;通过学生的各种阅读练习,要求全体同学能够正确朗读;基础较好同学掌握诵读要领,读出文言特点及韵味,逐步形成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重难点分析:
在文言学习上,已经有了初中学习的基础,因此学习本文存在的知识方面的障碍不大,但是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单元要求,我们确定文言诵读为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文言实词的学习和各种朗诵突出重点,同时对文言实词的学习也是对难点的突破。
综合上述各项因素,为了尽量落实“为了每位学生的有效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前提供学案,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材料基础上自行通过课文注解、翻阅有关资料等方法,对课文重要实词进行初步的学习,扫除生字障碍,要求达到基本会读。
2、任务驱动教学法
第一教学模块: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学习,组长充当小教师的角色,按照学案步骤,进行小组内讨论教学。如有学习疑惑,让先学会的学生教学习困难生,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学后教”针对教的同学事后记忆率高达90%以上,大大增强施教同学的学习效益,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施教。
3、朗读法
第二教学模块:用以读带讲的方式,既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修正学生对知识把握的偏颇之处,以及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通过朗读(小组内体验式朗读、指明朗读,师生点评指导朗读,录音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展示第一学习模块的成果,同时加深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故而本课时的学生学法重点着重放在讨论、合作、学生教、朗读体验上。
课前准备:学生对照《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详见附件)事先预习
正式铃声响后,我以任务驱动法导入新课,通过幻灯片明确了本课时学习目的:
a、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b、通过学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自主合作探究阶段
简单的导入新课后,就直接进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阶段:分小组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按照我们课前的分组,全班同学分为6个学习小组,先由各组组长带领大家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解决其中问题1——6。
此时他们的讨论,或坐、或站。结果,学习情况因各组组长和具体搭配成员不同而呈现差异:有的小组成员水平差异不大,他们就能积极开展讨论,甚至出现争论;而课代表那组因为小组内成员语文成绩普遍较差,结果就出现组长在教大家做题目的现象。这时候的我只是巡视各小组学习,时而指导他们开展讨论,充其量是个“剧务”“导演”,有时纯粹就是个“观众”。
在这一阶段,因为考虑学习进度的问题,我曾在12分钟、15分钟两次想打断学生的学习,结果都因大部分同学的反对而只能任其继续。
(二)、互助“释疑”阶段
眼看着时间过半,亦有部分小组渐渐地停了下来,于是我让大家进入“释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当小组的力量确实无法解决问题时,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或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在这一环节,为了激发各小组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提问质量,我们引入比赛机制,设立“最佳学习提问奖”和“最佳释疑奖”,分别奖给提最有价值问题的小组和回答问题最完美的小组。
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而我还是始终抱着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多说,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说。
最终我们共用了8分钟来解决大家学习中的困难。
(三)、“检测”反馈阶段
结束了释疑阶段,我大声说:“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当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说“没有”时,我们共同进入了这节课的第三阶段“检测”阶段。
为了了解大家学习掌握情况,我课前围绕导学案出了一份《学案学习检测》来检查学习效果,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幻灯机显示。
这一检测结果真如我所期望的,远远好于平时我教文言文时,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时的效果。除了个别虚词还有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掌握外,课文内的重要实词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脱离课文注释来解答。此时,一节课已经过去了35分钟。
第二学习模块:
1、自由朗读: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每位成员在小组内体验式朗读一个自然段,大家互评。
2、指名朗读:
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同时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朗读的要求必须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
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教师指明第一位学生读完第一段,发现该同学误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想当然地读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断句出现偏差,这时我以读带讲,以讲促读。此时下课的铃声想起。
于是我布置了这节课中没有完成的朗读任务——熟读课文,以及预设的作业
——改编本文为课本剧,下一课时进行表演展示。
很显然,这节课的教学计划没有全部完成,按照我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还有听录音示范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两个环节。
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
美(蔽)
畏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九
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
1课时
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利于病往往苦口,忠言利于行往往逆耳。然而现在有一种药“糖衣片”,能治病但不苦。看来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就一定逆耳吗?有没有既利于行又不逆耳的忠言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
讽,不是讽刺,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私我”;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 “畏我”;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是因为“有求于我”。比美反思后邹忌认为自己受到了蒙蔽,于是想到了国家的大事。
(二)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段的知识点:
1、固定句式:孰与:译为“与……相比,谁……”
2、宾语前置句式:忌不自信(“不”是标志,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重要实词:明日(古今异义);吾妻之美我者:美是意动;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一)师设疑:邹忌入朝是如何分析“王之蔽”的?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宫妇左右私王”如“妻私我”;“朝廷之臣畏王”如“妾畏我”;“四境之内求王”如“客求我”。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二)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地方:地方方圆;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
(一)同学齐读第三、四段。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齐威王闻邹忌的谏言大喜,果断下令:“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他悬赏求谏,广开言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纳谏强国,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二)归纳知识点:
重要实词:谤讥(古今异义);成语(门庭若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
介宾后置: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何在?学生各抒己见,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作总结:
第一:得益于邹忌的讽谏艺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切入角度好,运用设喻,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使齐王心悦诚服,因为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是批龙鳞,逆圣听。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足智多谋、大智大勇、娴于辞令 、忠于职守的良臣。
第二:得益于君臣双方:双方应该是贤君良臣,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若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自古就有屈原放逐,比干被挖心的惨例。从这里我们亦看到了一个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兴利除弊的贤君。
通过讨论,发表意见,可引导同学总结出以下体会: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旦有可行性建议,就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摒弃个人的诸多考虑,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十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教学手段:引导式。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1、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
2、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3、采用设喻说理方法规劝别人。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十一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黑板左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
齐王纳谏
(黑板中间)《战国策》:西汉 刘向 整理
成语: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黑板右侧)列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十二
广东深圳荔香中学萧明光。
教学主导。
1.基础性阅读,即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2.理解性阅读,即能感知人物特点和结构特点,能初步领会自知和民主的积极意义;
3.期待性阅读,即能扬弃文中不可避免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内容;
4.拓展性阅读,即提供相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内容,扩大阅读视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重点。
背诵和三个排比层叠套裹的结构艺术。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用一面镜子做道具。教师登上讲台,顾盼照镜,然后再略带夸张地做净面去污之状。接着提示:我手中一面镜子,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说得对极了!我的镜子就是我的意见书,当面暴露我的缺陷,当面指出我的毛病,接受它的忠告,就是光洁我的面容,就是干净我的肌肤。可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得失,一个国君的统管治理又该以什么作为它的镜子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第一步:基础性阅读。
文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年代的阻隔、言语表述方式的`差异和文字阅读兴趣低下等等而造成的局限与影响,虽然学生在这个学段里已学过长短三十余篇文言文,但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依然不强,要让他们感知文意,领悟精华,获得审美享受,首先还得从肃清道路上的“绊脚石”开始。
1.粗读课文,辨清字音。先老师或录音范读,提请学生注意;再学生齐读,找出容易误读的字加以正音,并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内容。示例于下:
2.再读课文,解说词义。提请学生全文默读,并对照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的基本意义,教师找出学生容易忽略、多义或古今意义有差异的词予以查问。示例于下:
朝:早上;朝廷;朝拜善:善事;好的;擅长;好孰:谁;仔细;什么(《隆中对》有)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口技》有)。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私:偏爱(《出师表》有今:自私)。
3.还读课文,复述大意。先散读,要求学生放声无碍。再自由组合或教师挑选,分角色演读故事大意。某些特殊句式,予以点拨归纳。示例于下: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满井游记》中有“城居者未之知也”。《岳阳楼记》中有“吾谁与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者。(定语后置,《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
4.追读课文,完成背诵。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十三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二、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1、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延伸。
你所知道的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忠臣有哪些?他们的结果一样吗?
四、小结。
五、作业。
1、简介《战国策》。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十四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3.讨论除蔽、兼听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阅读、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秀才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位官员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却惟独忘了给秀才盛饭,这时秀才说:-------,主人马上给他盛上了。请问秀才说了什么?(同学们讨论)
由此可见,在一些场合中,说话是要讲艺术的。那么如何规劝一个有错误的人,并让他认识、欣然改正就有难度了,更何况那人是高高在上的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邹忌是如何做到的。(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二、了解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
鼓励学生讲解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五、精读课文,分析内涵
研读第一段
1.文章中首先出场的是哪些人物?(板书:邹忌、妻、妾、客)
2.邹忌想知道自己与徐公谁美,就分别向妻、妾、客提问,由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揣摩三问三答过程中各人的心态。
点拨:
邹忌问妻——亲切自然妻的回答——由衷喜爱(私语气重)
邹忌问妾——居高临下妾的回答——模仿敷衍(畏语气稍轻)
邹忌问客——急于了解情况客的回答——应酬奉承(求语气更轻)
3.讨论总结:邹忌见到徐公后自认为不如徐公美,这说明邹忌并没有被蒙蔽,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板书:私畏求)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并根据情节试背诵。
研读第二段
1.自读课文,思考:写邹忌家中闺房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为了向齐威王设喻讽谏,把妻、妾、客与宫妇、朝臣、四境之内进行类比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板书)
提示:设喻——用一种富有机智和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哲理的虚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用一种道理来说明另外一种道理,设喻贵在用事理打比方。本文就是用家事说国事,两件事在道理上的相同之处就是“受蒙蔽”。运用设喻的方法来阐明齐威王受蒙蔽的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使齐威王易于接受。
2.学生齐读一二段,边体会设喻的手法边试着背诵。
研读第三段
学生自读后,点拨:“王曰:‘善’。”齐威王不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随之颁布了一系列命令,来鼓励进谏。
明确:臣子进谏帝王是批龙鳞、逆圣听,尽管邹忌进谏艺术高超,但是必须有善于纳谏的君王才可以。(板书:纳谏明君善谏良臣)
六、总结概括
1.分组再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要求背诵。
2.学生讨论学习完本文之后的感受。(从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言知识卡片;
2.熟读、背诵全文;
3.写一篇读后感。
八、成型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美甚)妻——私——宫妇
(何及)妾——畏——朝臣王之蔽甚矣
(不若)客——求——四境
邹忌齐威王
战胜于朝廷
善谏良臣纳谏明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的:
1、弄清全文结构。
2、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3、弄清全文的中心(道理)。
重点难点:
1、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说话技巧。
2、教学手段: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复述文章大意(邹忌比美齐王纳谏皆朝于齐)。
二、课文分析。
1、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实际上徐公比邹忌美,那么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都说邹忌美呢?
妻私我也,妾畏我也,客有求于我也。
2、徐公美于邹忌,那么他的妻妾客的回答便与事实不相符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了?
被蒙蔽了。
3、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王同邹忌情况一样即: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结论:齐王受蔽更甚。
5、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劝谏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并收到什么效果?
课文第三、四段。
6、邹忌劝谏非常成功,那么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设喻说理。
7、从文中看,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设喻说理,以小见大,以家事喻国事。
齐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虚怀纳谏,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三、小结。
四、作业。
以“朋友,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今天所学说理方法,说服朋友改正缺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