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自己过去努力和付出的一种肯定和回顾。写总结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和清晰,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在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在歌唱活动《春天》中,幼儿学唱积极,兴趣浓厚。整个活动的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第一个环节的春景欣赏是基于幼儿对春天的了解还不多的基础上加入的,让幼儿在看看、说说中发现春天的美丽,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歌唱活动做了有效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在这个环节中,图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句一幅的形象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记忆了歌词。同时教师还利用图谱,有效激发了幼儿倾听歌曲的兴趣。
第三个环节是学唱歌曲,教师在幼儿学唱过程中,层层递进,能逐步提高演唱的要求,从轻轻跟唱到引导幼儿听伴奏,唱清楚歌词再到引导幼儿有表情地演唱最后到逐步去除图谱演唱,使整个学唱的过程富有挑战和乐趣。幼儿在学唱过程中,也是积极投入,兴趣浓厚。
第四个环节是创编演唱,幼儿能结合生活经验,想出一些其他颜色的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再次有效利用了图谱,让幼儿借助图谱来尝试演唱创编的歌曲,让幼儿体验到了自主创编演唱的快乐。
当然,在活动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姐妹们多多指教啊!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小青蛙找家》一课,选自湘版教材小学一年级音乐教科书第八课。它包括聆听、歌曲和创编与活动几部分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贴近学生的生活,童趣盎然。
这一课我拟订的目标是聆听二胡齐奏曲《小青蛙》,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并能理解音乐;学会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并能创编动作,从中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我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以“动物”作为本课的主题情境和主线,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看、听、想、说、做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种理念,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说“欢迎大家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今天啊,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愉快的动物王国里参观一下。”这样导入,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他人活动,他们十分乐意。我设计了动物动画卡通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形象,在模仿活动中来抒发自己的快乐。突破以前沉闷老套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爱聆听音乐时,让学生模仿小青蛙的各种形象,并且分小组合作用自制的沙筒和形体语言来模拟夏天的狂风暴雨。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来表现音乐形象,引导他们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样无形中就让学生理解了音乐,体会了音乐形象,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切的学习方式都应该用符合儿童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交流合作,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在歌曲教学这一部分,我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的聆听歌曲,然后根据歌曲的节奏特点,用鼓声来敲击节奏,让学生通过听音来排击节奏。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歌曲的难点。虽然这种方法对一年级的学生有点困难,但由于平时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所以还是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激发创新求异思维,在本课中也有体现。我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进行探究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教学中想让孩子们用沙筒来模仿雨声,但是教具有限。于是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看身边有没有什么物件可以充当沙筒来代替雨声。于是就有了在塑料瓶子里装上沙子或者小石子的“沙筒”,这不但满足了全体学生想动、好动的欲望,也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自己为歌曲创编动作打破了以前“照葫芦画瓢”的方法,给孩子们营造了乐学,想学的教学氛围。
《小青蛙找家》有它的光彩之处,但也存在不少遗憾。比如,在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并且随着音乐表现音乐形象时,学生更多是专注于手上的动作,而忽略了耳边的音乐,造成了课堂的紊乱。
另外,学生在模仿音乐形象时,发生了争执,这些都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并且调节。
总之,“感受音乐,体验快乐”是本课的宗旨。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努力!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这是一首美国的圣诞歌曲,同学在学这课之前就已经基本会唱了。学习这首歌曲,同学是非常期待的,既然大家都非常的熟悉,那么本课的主要目的就不单单是唱会歌曲,而是如何运用我们的声音来完美的,创新的表示这首歌曲了。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我将发声练习和歌曲的情景设置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在创设情景的同时对歌曲中的难点局部进行解析,让同学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不只进行了比较充沛的发声练习,而且体会到了音乐带给大家的审美愉悦,回避了在以前音乐唱歌教学中死板、枯燥的发声练习。另外,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将难点局部融入其中,让同学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克服难点,防止了在学唱过程中的一味机械重复,并克服了局部同学的畏难情绪。对于“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的情景的创设,不只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同学对于歌曲的音乐形象的理解。
在发声练习中,我运用了音乐线条的方式来对同学的声音进行训练与规范。用起伏的粗细不一的线条来表示强弱不一的连音,用粗细不一的线段来表示强弱不一的顿音。让同学形象的体会,掌握不同音的不同唱法,并且体会不同唱法气息运用的不同。防止用一些笼统的概念来讲解,使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先让同学聆听老师的单簧管演奏,对比a局部与b局部在音乐线条上的区别,从而掌握a局部与b局部的'演唱方法。另外,在聆听的过程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尤其是a局部低声部的旋律,为解决a局部二声部打下基础。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段,由难到简的教学模式。在一般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往往在进行到最后,也就是最难的地方时,同学就开始感觉困难,老师也没有很好的方法,于是枯燥的反复……整堂课就成了“虎头蛇尾”。而对于本课,由于一些难点在最开始就已经解决,因此到这时已经变得相对的简单。加上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已经充沛的予以调动,这时老师加以适当的鼓励与引导,让同学发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这么一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当课程往后进行时,课程的难度在不时降低,同学的自主学习的信心越发增强,在40分钟内体验到了胜利的愉悦,这对于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协助。
课程的最后,让同学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音乐素材进行二度创作,鼓励同学课后开展研究性自主学习,变由老师引导的被动学习为由自身兴趣为引导的主动学习。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在我教了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五册《草原上》一课之后,我更深地理解了音乐课堂中的“有效”二字,虽然是短短的四十分钟,却使我受益匪浅。
这堂课中我有两点收获:
首先,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而是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吹、奏来感受音的时间长短,在无形中接受了这个感知后,然后再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知道长短音的基本概念。
再是做到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在情境提示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记歌词,并不是让学生去硬背歌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长短音。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因为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因此学生们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同时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本周二的行政听课日,今天的听课日活动中,我展示了一节大班音乐活动《加油干》。结合教学现场及各位听课老师的指导意见,现将本节课作如下反思:
在设计教案时,我考虑到幼儿打击乐的水平有限,选择让孩子在充分欣赏音乐以后,采用我的指定配器方案进行练习演奏,旨在让孩子在尝试演奏中,喜欢上打击乐,体验合作的快乐。
在课堂呈现时,我用音乐欣赏直接导入,通过多次欣赏,幼儿更加熟悉并学唱歌曲,接着通过出示图谱以及简单的徒手练习动作来表现音乐,最后让孩子在看懂图谱的基础上尝试用打击乐器合作表演。孩子对本次活动十分感兴趣,基本能感受出歌曲的节奏特点,并用小乐器根据图谱进行相互合作演奏,活动目标基本达成。
在图谱制作上,我们进行了预设,还对乐器事先做了遮挡,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小手小脚图谱未遮挡,影响了孩子的看图,导致孩子在看图谱时发生了混乱,下次在课前再想得充分一些,这种差错完全可以避免。
《加油干》这首歌曲简短有力,能体现劳动人民的精气神,我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这一点,让他们唱出这种感觉,但没能抓住最重要的“嗬嘿”,这是气势的最大化体现,如果这个词孩子意识到了,那整首歌的感觉就出来了。
活动从始至终都在我的掌控下进行的,孩子没有讨论,没有自主选择乐器,包括表演的次数我都事先规定好了,课前的考虑是觉得孩子接触“打击乐”很少,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尝试着演奏就可以了,但活动过后发现,其实孩子的能力完全超出我的预设,可以说本次活动孩子基本上都能“伸手够到果子”,而无需“跳一跳”。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小看了孩子,他们有着大大的能量,哪怕随机降低难度,但不要让孩子觉得活动过于简单、容易。
(1)乐器的选择方面还要斟酌,碰铃、圆舞板还不能够体现音乐的气势,可以尝试加入大鼓等节奏性强的乐器。
(2)打击乐活动最好是u形座位,乐器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把孩子推在前面。
(3)要加强学习打击乐器的氛围和气势,教师应尝试运用指挥家的手势、姿态,在指挥环节,教师要提前预示,让孩子有所准备。
(4)课前要先理解透教材分析以及目标,导入活动不适合本节活动,可以用打夯的、纤夫的视频或者图片,孩子的感受会更强烈。
(5)唱之后,可以尝试让孩子来创编动作,感受歌曲。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六
这个活动,我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来乐曲的结构,由于第一课时,幼儿通过玩游戏对于乐曲的结构已经掌握得较好,所这个活动我把重点放在用各种线条、颜色来表现对乐曲的情绪、内容的理解。这个活动,幼儿带给我很多惊喜:
幼儿能自如地运用各种线条来表示这个乐曲欢快的情绪。有的用了曲线、有的画了像电话线,一弯一绕,很有跳跃感,有的用了各种小三角来表示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因为这个乐曲的每一个小乐句的结尾都有一个明显的结束的音,幼儿能自己设计的各种标记来表示一个乐句的结束。有的画了一朵小花,有的画了一个正方形,有的是一个圆圈,他们能在清晰记录乐句的同时还注意到了画面的美观,让我感到很高兴。
幼儿对颜色的运用。幼儿通过这两次的欣赏已经能准确把握这个乐曲的情绪特征是欢快、活泼。我的设计初衷只是想让幼儿能运用暖色来表示这种情绪特征。没想到在活动中,有幼儿提出了要用绿色。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小草是绿色的,小草在风中总是在上下的动。幼儿的话,让我觉得自己的思维还是很狭窄,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来阐述颜色,其实也未尝不可,还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和创新。于是在活动中,又有幼儿想到了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间隔着涂,很有一种节奏感。我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的想法被拓宽了,想到用一根根发散出去的彩色线条,来表示;用左右对称的方法装饰背景等等,幼儿学会了迁移自己已有的经验,来不断丰富现在所学的知识。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七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森林音乐会》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想象空间并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的活动。上完这个音乐活动,我总体感觉比较满意。通过活动我也有许多感受,回想课堂,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记下。
第三段则描述了狮王走后小动物们又汇集到一起,跳起了快乐的圆舞曲,情绪转为活泼欢快。音乐内容的浅显生动和音乐不同情绪的表达,使这个活动成为孩子们学习表演的好教材。
2、道具的准备。这个活动之所以能比较成功,还有一个原因是道具的准备。在活动前,我发了一个通知,请爸爸妈妈协助孩子每人制作了一个动物头饰,并让孩子模仿该动物的动作。
所以在活动中,他们的角色意识非常明确,都能按自己的角色表演,孩子们的积极性也特别高,气氛特别活跃。
刚播放第一段乐曲时,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亮的,那是快乐的光芒,是孩子们在告诉我:他们喜欢这首曲子。在倾听的时候,许多孩子脸上的表情显得很丰富。于是,我在想:何不推波助澜一下,让我的孩子们尽情表演这首曲子呢?于是第一段音乐欣赏一遍后我就让孩子们表演了,不过我很快发现孩子们的表演有许多类同,所以我放慢了活动的进度。我请孩子们静下来,带着问题仔细地又欣赏了一遍音乐,请孩子们想象森林中的动物会做些什么?可以用些什么动作来表演。通过提问,孩子们的思路开阔了许多,再一次表演时动作就丰富了。有了第一段的模式,欣赏表演第二段、第三段时孩子们更有把握。这个音乐活动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让他们积极思维,充分想象,感受音乐旋律,积累和丰富新经验。
活动在快乐中结束了,但是我觉得,我们幼儿的每一节课,都有我们企盼孩子得到快乐、得到成长的美好愿望。成功的课很重要,但是觉得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快乐,我开心。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八
《小鸟小鸟》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10册第一单元“春意”里的第一课时,曲调欢悦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歌曲为6/8拍,二段体结构。第一段(8小节)为齐唱,第二乐段为合唱。每段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音乐素材十分精炼而集中。
本堂课将二声部合唱定为教学重点,并采取了“借班教学”的形式,在一课时内完成。总体来说,有一些成功的尝试,但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对其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由于《小鸟小鸟》这首歌曲的二部合唱占了较大的篇幅,涵盖了歌曲整个b部分,再加上班级合唱教学是我几乎不曾接触的领域,在看到这个课题时,歌曲中的合唱部分就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我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时,一切都以“合唱部分”的教学为主,将其视为本堂课的“重中之重”!我甚至认为要节省一切的时间来解决二部合唱的问题,而歌曲齐唱部分的学习、情境的引导都应该以最简略的方式及最短的时间来完成。然而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思路是有所偏差的。首先,一节音乐课应该是完整地呈现一首音乐作品,而不是“去头掐尾”的某一部份内容的学习,这样会使教学失去平衡,也缺乏完整性。第二,忽略作品音乐形象、情绪的引导,过分的`强调技能、技巧,既没有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我将“二声部合唱”的教学设为重点时,更是将目标细化到“班级合唱”。因为普通合唱团的训练与班级合唱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普通教学班的孩子不像合唱团的孩子那样大都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能受到长期、系统的训练,所以他们的起点不一样,接受能力也无法相比。因此,我在设定教学环节时,一直紧紧围绕“班级合唱”来进行,避免过于专业化的训练手法。在进入合唱之前,我设计了很多让学生逐渐适应多声部旋律的环节,如先以比较形象的方式解释两条声部间的关系、抗干扰聆听练习、与乐器配合唱、分别在两个不同的乐器引导下唱等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二声部合作的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确实能够逐步适应多声部旋律的加入,有所成效。
在备《小鸟小鸟》这一课时,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挖掘,如歌曲的情感内涵、结构、创作手法、旋律走向、二声部旋律间的关系等等,然后以图谱、画旋律线、比喻等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理性分析音乐的能力,也提高了课的深度。
在进入这一堂课的二声部合作之前,我设计了一个“抗干扰聆听”的训练,即将高、低两个声部的旋律分别用电子琴中两种差异性较大的乐器音色进行录制,先让学生分别熟悉自己的引导乐器,然后再同时播放两段旋律让学生听辨,培养学生多声部的听觉能力,在能从两条旋律中听辨出自己声部的基础上,再逐步尝试二声部的合作,效果较好。
在借班上课时,对学生的嗓音条件不了解,且由于时间的关系,高、低声部都只能是临时按组分配。但这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有些音准不好的学生被分配到了低声部,而个别音域较低的学生又被分在了高声部,难以达成较好的演唱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本节课进行了一个在分声部前,根据学生的演唱现场调配位置的尝试,尽量将学生安排在其适合的声部,效果较好。
前面提到过,在设定《小鸟小鸟》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将合唱教学设为“重中之重”,以致于一堂课下来,除了合唱这一部分,其它所有内容都被弱化,包括对歌曲音乐形象的分析及情绪的引导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对歌曲学习的投入度非常不够,而且由于对音乐形象的体会也不够,难以通过歌声准确表达歌谱的要求,最后反而影响了歌唱技能的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这节课中,不管是歌曲齐唱部分还是合唱部分的教唱,都显得不够扎实。由于担心学生的识谱能力有限,不敢在唱谱的这个环节进行细扣,只是带学生唱两遍感受音高,便直接套入歌词演唱,且每次演唱都只是一带而过,缺乏层次感,没有落实好重、难点的解决;另外,教唱过程中,一个声部练两次后,又轮换另一个声部进行练习,原本对旋律的掌握就不够扎实,再加上声部的交替学习过于频繁,学生容易混淆,不利于其唱稳自己的声部。
回顾这一节课,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好每一个环节,过于“走教案”。如歌曲齐唱部分的学习,在学生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继续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后面完整演唱歌曲时,齐唱部分出现较大的音准问题。以上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后面的教学中,虽然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有其相应的作用,但没有落到实处,切实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最后只是流于形式。
在进行这堂课的教学时,我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语音语调过于平淡,缺乏抑扬顿挫的变化,不够生动,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自己抛出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1、始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合理平衡技能与情感的关系。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一堂课的完整性。
3、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用心关注学生的“学”,将“型教案”转化为“心教案”。
4、丰富自身语言及语音语调的变化。
5、始终保证对学生音准、音质等质量的要求。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九
《小手拉小手》是新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唱《小手拉小手》,本课的教育目标是自然活泼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手拉小手》。这一课时主要通过学习歌曲来达到学生相互认识,建立友谊的目的,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重点创设了3个重要环节。
一年级刚从幼儿园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最大的一个难点就是他们歌谱和生字,所以我在教读歌词这一个环节中用了很长的时间,通过让学生跟我分句读歌词,指名个别读,分男女生读,再按节奏朗读等方法让学生熟记歌词,并在学唱歌曲过程中通过按歌曲内容创编动作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歌曲歌词。
在教学中,我通过听唱法学习歌曲,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跟着歌曲旋律学会歌曲。在活动中,我还让学生创编歌曲,在第二段歌词中加入好朋友的名字,用歌词来进行朋友介绍。
第一次上课,我发现有些学生怕难为情,不敢大声介绍自己的.名字,我让学生面对面拍手相互介绍自己的名字,加深朋友之间的认识,从而活跃氛围。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不足之处,我发现学生在朗读歌词及学唱歌曲时,声音都比较大声,有的学生的声音是喊出来的,对此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的提醒学生要轻声朗读以及轻声歌唱,才能使歌曲听起来更加优美动听!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学生懂得音乐艺术一直都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现在的学生都缺乏爱心教育,很少关心别人。
我在导入中加上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小男孩的爱心。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心教育。教授新课的时候我先用自学的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了歌曲创作的背景,从中让学生知道歌星们是怎么为世界、为大家献出爱心的。并进一步教育学生要学会用你的行动及各种方式向世界献出爱心。然后进行的是歌曲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歌曲的主题与内涵。
音乐艺术一直都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人都要为世界付出一份爱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心教育。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一
对京剧的陌生感,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2.本微课程是以学生借助视频来进行人音版第十册第六课《京韵》的前期学习,为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京剧唱腔的听辨,四个行当的听辨、感受和体验上,从而为以后京剧的'学习奠定基础。内容选择的是学生相对比较陌生而缺乏兴趣的京剧中的唱腔和四大行当、艺术特征。在媒体的选择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剧照和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采用了看中听,听中学,学中思,思中辨中加强学生对京剧的了解。,教师在课堂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京剧唱腔的听辨,四个行当的听辨、感受和体验,了解京剧的艺术特征。
3.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段脍炙人口的唱腔运用京音字调,旋律比较新颖,突破了传统[西皮流水]的音调模式。在节奏方面具有个性化、新鲜感,显得活泼清新。尤其是唱腔中节奏形式与唱词内在节奏规律的吻合,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情感。唱腔中,对“妙”、“能”、“猜”等字的精心处理,都生动地表现了《红灯记》中饰演女儿的李铁梅揣测、观察时活泼、得意的神态。这个唱段具有清新、明朗又略带单纯、幼稚的趣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通过已有知识,结合视频内容,能够听辨唱腔和分辨四大行当及表演形式。
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演唱形式。
2、了解劳动号子的歌曲体裁。
3、模拟体验“一领众合”的演唱特点。
4、创编活动在谈话导入了解划龙船的来历后,我主要是采用了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每次都带着问题有目的聆听音乐,在聆听、思考、想象中掌握学习的目标。
初听的问题是:“划龙船的场面非常热闹,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似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划龙船时独特的.演唱方式;
第2次聆听前我又提出了“为什么划龙船时要用一种一领众合的方式来演唱?”让学生主动思考劳动号子的特点。
第3次又是通过提出“你知道在划船时怎样能统一节奏,动作划一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分组模拟体验中去思考一领众合的演唱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继续根据“一领众合”的特点为一些生活中的劳动现象编创号子,进一步巩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整个的教学环节开展得较顺利。通过这节欣赏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问题的设计很重要,问得好即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反之则耗费时间或偏离教学内容。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三
《春雨沙沙》是一首非常好听、活泼、欢快,富有动感的歌曲。它描写了春雨中迷人景色。歌曲节奏较简单,歌词结构工整,语言具有韵律感,适合中班孩子学习。
这首歌曲主要是让他们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能较清楚的演唱歌曲。活动中既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将教师作为孩子发展的引导者,支持自主发展,在支持中进行有效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回应他们,不仅能梳理提升幼儿的经验,还能肯定鼓励幼儿激发幼儿思维学习的积极性,本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非常好,幼儿兴趣高,能感受歌曲的优美,用不同的力度来演唱歌曲。而且幼儿是以角色的身份来演唱。演唱的时候非常有感情,很投入。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十四
04月24日下午,上了一节欣赏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25分钟的欣赏课中,我用了录音机和cd机作为教具,给学生欣赏了《梁祝》呈示部分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听赏体验为主,设计与课堂目标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先是提出思考问题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通过自己的感受再用语言表达出来。
整节课下来,发现内容容量大了,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得不够恰当,上起来很仓促。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能熟悉“爱情主题”的旋律。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够委婉,没有作到深入浅出。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是表面的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在这学段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一、在内容上,容量大了。
呈示部: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25分钟的时间要上完这些内容,容量大了。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有被追着跑的感觉。时间安排得也不够恰当,很多地方该细讲的都没有花时间。因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复听的过程能随乐哼唱“爱情主题”的旋律,如只选择呈示部中的引子——主部(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在时间上会从容很多,着重欣赏主部主题,也更能深化《梁祝》的音乐主题。
二、在教学过程中。
1、导入。
这一环节引用了歌曲《梁祝》,提出设问:“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提示学生从歌词中找出故事的情节。而在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时,略显仓促,含糊其词。
展的每个环节。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写景“引子”)。
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抒情“爱的主题”)。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2、讲解概念。
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把协奏曲的概念直接摆出来,感觉有点突然。
这一环节,可调整为:把协奏曲的概念放到全曲欣赏完后总结时再概括,直接讲述“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在讲解“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时,可抓住“协”字做文章,“协”即“协助、合作”之意,更贴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3、开始欣赏音乐。
在欣赏每个音乐主题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且目标明确。
如在听赏引子(写景)部分时,提问“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听觉感受并结合导入部分的歌词,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联想到的画面。
在听赏“爱情主题”时,也是先给出问题“这一主题跟我们前面听过的歌曲《梁祝》的旋律有什么相同之处?重复了几次?是连续重复还是穿插重复?表现了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没能把《梁祝》的“爱情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中,故有误导的倾向。如能委婉的把“爱情的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可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建立起对周围的亲朋好友、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挚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在听赏连接部和副部时,先把问题摆出“这一部分的速度、节奏、旋律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表达《梁祝》什么样的情绪?”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感受运用语言表达出来。
了解到听课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故在最后设置了3分钟的互动。
从头欣赏完整的呈示部音乐,“请同学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根据音乐来即兴创作一段舞蹈。”但因时间已到,临时把这一环节改为:让学生听歌曲《梁祝》并跟着哼唱。使学生更深刻记忆《梁祝》“爱的主题”,起到深化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作用。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五
新课程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探讨新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在近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心得,现总结下:。
1.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允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独立学习活动;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想说就说;可尝试取消举手点名发言的做法,学生随时可以站起来。一年级音乐教材中有一课是学唱《跳绳》这首歌,我有一个环节是安排让个别学生上台来跳绳的,但是学生一听可以上来跳绳都非常激动,结果有半个班的学生都跑上来了,顿时没了该有的课堂秩序,这种情况在以往是不被允许的,正想叫他们全部回到座位上坐好,却忽然接触到学生们那一双双溢着光彩的大眼睛,我的心顿时软了下来,就让大家边唱歌曲边来跳绳,结果竟然还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反对“自由化”的前提下多给学生一些行为和言论的“自由”吧!
2.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创造、敢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怀疑书本、教师、他人的观点,回答问题有新思路、新观点、说真话、说实话,能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新问题。我听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欣赏《鸭子拌嘴》,我们知道《鸭子拌嘴》是一曲由民族打击乐器演奏的乐曲,没有固定的音高。这个老师在给学生听完后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乐曲好听吗?”结果有几个胆子大的同学却回答“不—好—听!”我觉得这首乐曲如果没有经过正确的引导,学生是不太容易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的,那他们说不好听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是这位老师显然没有想到会是这种回答,一下子连词都接不上了,接着恼羞成怒地用生硬的语气说了句:“这么好听的乐曲,怎么会不好听,你们有没有认真在听?”那些回答不好听的同学顿时没了精神。在后面的教学中,虽然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但是课堂气氛却一直调动不起来。很显然这位老师的回答是欠考虑的,学生也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有新思路、新观点、说真话、说实话。如果当时老师没有急着否定学生而是用启发性的语言对乐曲进行生动的说明,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口服心服的说《鸭子拌嘴》是一首好听、有趣的乐曲的。还有,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把自己为歌曲编配的动作教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现在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或是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来为歌曲编排动作,最后来比比看谁的动作编的好看、编的新颖。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是一举两得。
3.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教学要求遵循教学大纲,但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联系社会、生活科技选取素材,学科知识渗透,针对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我就把这两首歌曲搬进了课堂,“猴哥,猴歌,你真了不得……”“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
4.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成立自学讨论学习小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学习责任依存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自学讨论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讨论经常化;自学讨论活动有充足的时间,使讨论得到深入;教师和学生都能容忍他人的不同看法,形成民主化讨论氛围。这里要强调的是,讨论必须是有效果、有意义且目的性强的。必须要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像一些简单的问题就不需要花上大把时间拿来讨论了。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十六
本月完成一、二课。《蜗牛与黄鹂鸟》,这是一首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儿童歌曲。孩子们听到音乐脸上马上就洋溢着活泼的神情……这首歌的教学相对比较容易,孩子们接受的很快。
这首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像讲故事一样,把歌曲生动的唱出来。所以我用讲故事来作为本课的导入,先让学生听蜗牛与黄鹂鸟之间发生什么故事,再由一个学生生动的`把故事讲出来,以此来激发其他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唱的部分,唱会不难,就是有几个字“萄、鹂”,最后一句的“要、我”偶尔唱不准,还有第二段的歌词不容易记牢,其他就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在情绪的把握上,学生表现力部够,歌曲演唱的有些呆板,我就采用了,师生互动分别扮演蜗牛与黄鹂鸟的角色,一遍一遍的表演唱,效果很好。后来在学生单独上台表演的部分,学生也能发自内心的加上动作表演,非常生动、形象。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七
过去,音乐课堂采用的“教导式”,“灌输式”的方法,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把学生作为载知识的容器,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当教师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发音做出贬斥性评价的时候,学生的创造火花就被不经意间磨灭了,或者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按“标准答案”这样做,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冲动性和参与性,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音乐本性,而是束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学生在活动中猎取知识,在听赏中激发想象,在思辨中发展智力,在创作中培养能力,在表现中愉悦身心、体验美感、享受成功,在音乐课中渗透对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节奏、和声、音色、调式调性的听辩活动等,通过艺术节及课外各类文艺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器乐、歌舞、曲艺等活动的训练与表演中进行锻炼,使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做好知识上的积累。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从孩子发展的需要出发,给孩子更大的自主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创造许多学习活动,锻炼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孩子,广泛地参与,帮助学习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新思维教育得到发展。在节奏创作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节奏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时值的音符组成的,是组成乐曲旋律的要素之一。还可以合学生直接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通过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编歌词是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设计开放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往的音乐教学,在进行欣赏教学时,更多的教师进行强制灌输式的教学,老师怎样做,学生怎样学,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新课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后,学生的'学习也应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要有创造性的,更应具有合作性和团队精神。为此,在音乐课堂中,用小组讨论,自己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氛围与环境。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共同参与,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共同探索解决问题。
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教学中,运用音乐的审美规律,采用图画和游戏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多种方法展开创编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熏染学生的创编心境,提高学生对音乐创编的热情。
在发声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声练习即练声,常使用于音乐课的开始阶段。音乐课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编不同情绪的曲子,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自编词曲,强化创新情感。歌词是歌曲的内容和情绪,是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歌曲学会以后,让学生自己深入理解歌曲,去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因此,歌词创编过程也就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中还应注意表扬和肯定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从敢于表现内容到善于表现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过去,音乐教育被学校摆在不重视的位置上,对学生音乐成绩的评价,教师往往通过学生唱一首歌或吹奏一首乐曲来给学生评分,而这样的弊端显而易见:使学生对音乐课有偏差,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歌,音乐学习原来不必那么认真;不能客观地反应特长生的状况;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不能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带来了新时期教学评价的新气息,引导我们怎样从多角度去审视学生,正确地评价学生,让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在课堂教学中,我较注重捕捉学生的思想,言行,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时机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心理学家威廉、瞻姆斯说过: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渴望受到别人的认同的情绪。而小学生的这种渴望无疑比成年人显得更为突出,因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经常会出乎意料,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按照老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或“标准答案”去回答,因此教师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来评价学生,要随机而行,正确作出判断。每次我都持表扬和鼓励的态度,肯定他们爱动脑筋,肯定他具有敢于表现自我有勇气。这样,学生则会丢掉回答错误要受批评的思想包袱,树立自信。如果音乐评价的手段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尝试构建开发的音乐评价方法,积极探索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面向全体同学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每位同学都能从不同的侧面、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喜悦和乐趣,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
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努力传播音乐文化,而且要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创新能力。改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十八
。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九
《我的中国心》是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一首歌曲,歌曲描绘的是远离祖国的炎黄子孙牵挂祖国,思念祖国,渴望与祖国亲近,永远不忘记祖国的一种爱国主义民族情感。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要唱好这首歌,难度不大,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也不难。但有些学生缺乏长期远离家乡的情感体验,不知道思念,牵挂渴望亲近是何种滋味。要学生深刻理解海外游子的对祖国的思念,牵挂,渴望与祖国亲近的复杂感情有点难度。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思考该如何让学生通过演唱、学习了解体会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对中国的深厚情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于是,我设计了几个上课环节,期望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这首歌是台湾著名歌星张明敏的成名作。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成功地演唱了这首歌,打动了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有人说,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生活的地方,人们都熟悉《我的中国心》这首动人肺腑的歌曲。在激情导入后,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就提高了,接下来的`聆听过程也完成得很好。
我先来导读: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在导读后,学生反复通过朗读再次深深感受到这首歌词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爱国情感。
《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红了大江南北和华人世界,歌曲旋律优美,易于传唱。学生较为熟悉,很快能进入角色唱好这首歌。我把这一环节重点放在多次聆听模唱,歌曲感情处理上,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习歌曲同时去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
上好一节课要经过精心准备,课后有所感触,一节课的好坏,离不开老师对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和把握,离不开老师对该课的精心设计,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配合。对于老师来说,更需要有一种掌控课堂,把握各个环节教学的智慧。如何把常规课上得更好,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二十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乐于参与演唱活动,已基本学会了歌曲,同时也能用一些音乐技巧来简单地处理表现歌曲。在学唱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正确的演唱姿势,在演唱高音时能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同时还能对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地评价。在识谱过程中能够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运用一些简单地常用记号来表现歌曲。
本节课中我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就是大胆尝试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和技巧来处理表现歌曲。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欣赏家乡冬天美丽的景色,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由于是第一课时,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形式来表现歌曲学生刚刚学会歌曲,但还有小部分同学的表现还不够完美。相信在第二课时中多给他们一些时间练习,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他们也能把这首歌曲演绎得很好。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二十一
《爱唱什么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歌曲。歌曲旋律优美,采用五声宫调式写成,曲调多用重复手法,音域只在六度以内,简单易学。歌词中的象声词生动地刻画出相关小动物的形象,表达了小动物们愉快的心情。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动物狂欢节》的背景音乐,和学生一起进行了边听音乐边表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律动,把学生的思绪牢牢地抓住了。学生们兴奋地跳着、笑着。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我又以猜谜的形式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地走进了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为了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充分地培养,我还让学生自学了第二段歌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细节部分出现了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歌曲的强弱规律的体现,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点得不够到位,所以在表现歌曲的环节略显欠缺……这些都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慢慢完善的。学生的一个小小的思维,有时可能被我忽略,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这或许会扼杀一个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当然,我一直在努力,努力地发现学生的任何一个闪光点,使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充分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继而创造音乐,努力使我的课堂更加完美。
音乐的教学反思总结篇二十二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由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显示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平等的融入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策略,尽可能的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全身心的感知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