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让我们明白,成功的背后往往有着无数的付出和努力。"完美的总结应该包含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收获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等方面。"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1、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
2、能复述故事。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初步的小说人物鉴赏意识与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相信同学们听说过这种说法吧——不读《红楼》《三国》者枉为中国人!那你们知道这种说法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谈。不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人白白做了一回中国人。也许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改写的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学完这篇课文后,也许你会同意这种说法的。
2、检查预习,使学生充分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学生谈。
3、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我要先请你们回答如何讲故事,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完整?
学生谈。
引导学生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板书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课文,弄明白这个故事的起因,故事是如何发生的,经过,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故事最后是怎样结局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起因——经过——结果”,巡视了解情况。
小组交流——班级汇报。
(2)讲故事,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现在可以讲这个故事给低年级的小弟小妹们听了吧?现在小组里试一试,一个说,另外三个就做低年纪的小弟小妹,听他(她)讲故事,讲完后,谈谈他(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的是否精彩。
小组内讲——班级讲(请一个同学)。
第二课时。
(学生可能会说人物,主人公。学生若不能说出,师启发:同学们,故事中必然有人物,有主人公吧?)。
周瑜。
鲁肃。
曹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同学们,我们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他(她)的什么?学生言“言,行”师板书之。
(1)周瑜。
周瑜是我们这篇课文中首先出现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来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周瑜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啊?我们说看一个人如何,主要看他的言行,课文中周瑜的对话哪几段最多啊?——2、3两段。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2、3两段,这两段除了周瑜的说的话外,还有谁的话?还有读白。四个小组分别读读白、周、诸、鲁之言。分角色齐读。——表扬朗读与纠正读音。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2、3两段,思考周瑜是什么样的人?估计学生会说很坏,毒辣,阴险。
启发:同学们,周瑜既然想杀掉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派人把诸葛亮抓起来,杀掉呢?——引导学生明白,周不直接杀诸葛亮,而是找借口杀,杀别人,还要杀得别人无话可说,说明周的狡猾。如果你就是周瑜,你决定用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来杀诸葛亮了,你如何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如何对诸葛亮说?请学生扮周瑜,师扮诸葛亮,演一演。
(2)诸葛亮。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之,师巡视。
给予启发、提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故事中的另一个人,诸葛亮的对手——周瑜已经给我们概括了。周瑜是怎样概括的?学生言“神机妙算”。(可能要再启发: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结束后,周瑜是这样说的?)好,你们再读读课文,看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再思考。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师板书“诸葛三算”
师:好,同学们!诸葛亮除了神机妙算外,还有什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回答)板书学生回答,提炼出“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等词语。
请数个学生回答,估计学生会说当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逃跑。
(3)鲁肃、曹操。
鲁:忠厚,守信。
这个故事中曹只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翻到第54页。
曹:谨慎多疑。
给你们一个思考题回家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着鲁肃一起去借箭。
3、课文拓展。
(1)周瑜三次要杀诸葛亮都失败了,课文说得是第二次,还有2次你们知道吗?读过吗?第一次想借刀杀人,失败了,第二次想借造箭杀人,又失败了,第三次亲自派大将去杀诸葛亮,还是失败了。(板书“三杀诸葛”),后来诸葛亮也回敬了个三气周瑜(板书“三气周瑜”),次次成功,最后将周瑜活活气死。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较量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同学们对这些有兴趣吗?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一读。
(2)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你们喜欢谁,讨厌谁啊?讨厌周瑜什么?
你们讨厌周瑜的嫉妒,心胸狭隘,气量太小。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写这篇课文的作者可能也讨厌周瑜的嫉妒,你们看我们这篇课文的第一句就是说周瑜心里嫉妒诸葛亮的才干高于他。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吴周瑜的同事、下级,以及孙权等几乎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他,有个叫程普的东吴老将还说“与公谨交,如饮醇酿,令人不觉自醉”,如果周瑜真是个气量很小的狡猾的小人,东吴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吗?你们还记得我们上堂课开始的时候讲过,周瑜在决定杀掉诸葛亮之前,曾经派诸葛亮的哥哥去劝说诸葛亮为孙权效力,劝说失败后才决定要杀诸葛亮的,如果真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高过自己,他愿意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同事吗?诸葛亮真来到东吴,大都督这个官可能就不是他周瑜的啊?——如果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话,他嫉妒的是诸葛亮的才华不能为东吴所用,周瑜千方百计要杀诸葛亮,是各位其主,是为了东吴的事业啊!
所以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的开头写得好吗?写得对吗?——我们说了这篇课文是编书的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可能作者就没有读懂《三国演义》,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要读《三国演义》原著。——今天这节课还是以陈毅的名言作结:不读《红楼》《三国》枉为中国人,希望同学们好好读《三国》,不要白白做一回中国人。
板书:
诸葛亮{学生板之。
周瑜:学生板之。
鲁肃。
曹操。
反思:本课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对原著《三国演义》的阅读冲动,学生也因此而在量上形成了一定的小说鉴赏意识。本文教学获得专家的认可,甚慰!不足之处在于对周瑜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中下生,个别教学环节和小学生的实际脱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第一课时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相机板书:周瑜逼箭诸葛亮借箭鲁肃助箭曹操防箭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区别是什么?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5)合作讨论: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请你回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陷害诸葛亮。)
2、文中哪句话点出了原因?齐读第一句。
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句。
4、请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板书:神机妙算:
5、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我们继续学习“借箭的经过”。
1、学习要求:
自由读第6-9段“借箭的经过”,想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试着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算准了什么?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他算到了什么?(大雾漫天)
板书:大雾漫天
2、这是一场怎样的雾?指导朗读
3、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
(什么都看不清,敌人不明真相,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
4、也许这大雾是碰巧呢?你从哪里知道不是碰巧?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祕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问:为什么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5、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会有一场大雾,所以他是那样 -----?
或者:所以他前两天才那样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指导朗读
6、第三天,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高兴、期待)指导朗读
识人心: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1、自由读读这句话。他算到了什么?(曹操一定不敢派兵)
2、诸葛亮算得对吗?
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3、曹操为什么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生性多疑)
4、小结:在这种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如果是别人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生性多疑。曹操曾经带剑睡觉,梦中杀人,甚至杀害了医术高明的华佗。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
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5、你再看看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好好揣摩。
小组讨论
6、学生汇报:(笑曹操。) 板书:曹操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
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这是嘲笑。指导朗读
7、还在笑谁?(笑周瑜。) 板书:周瑜
联系周瑜本想害诸葛亮,而现在将计就计,把轻易就把十万枝箭借回来了,周瑜
的阴谋落空。
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指导朗读
8、还在笑谁?(笑鲁肃) 板书:鲁肃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
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指导朗读
9、还在笑谁?(笑自己)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10、小结: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啊!
懂地理:
(4)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为什么把船连接起来?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
(5)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增大受箭面积。
为什么擂鼓、呐喊?虚张声势,为了制造进攻的假象,又让曹军明确射箭方向。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为什么掉转船身?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两面受箭,又可保持平衡,也为了撤退的方便,节省时间。
(7)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
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板书:船顺风顺水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板书: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2、过渡:这就是神机妙算啊!怪不得文章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佩服、赞叹----)指导朗读。
又如: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
苦肉计 借东风 火烧赤壁 刘备娶亲 三气周瑜 诸葛亮吊丧
5、你还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智慧超羣---)
6、草船借箭,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
后来人们写了一首诗歌,来赞美诸葛亮:
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理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扬。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留在学生心里。】
1、《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让人难忘的人物和故事------
2、同学们,希望你与书为友,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从文学中汲取力量,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草船借箭
知天文: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晓地理:顺风顺水
识人心:曹操、鲁肃、周瑜
点评:在这节课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认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诸葛亮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利创新精神。
4、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理清文章叙述顺序,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约二课时
1、师生课前收集草船借箭有关资料;
2、教学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可以跟着节奏齐唱,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师:会唱这首歌的同学还真不少,有谁能说说,这首歌哪部电视名著的主题曲?
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汇报。
师:关于《三国演义》,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重在强调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和方法。)
2、谈话。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多,说明大家都读过不少的课外书籍。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一学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而成的有关“草船借箭”的故事。
3、板书课题:11草船借箭
二、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来自于学生的每个契机,强化学生“读”的本质训练。)
(本环节在于把学生引入课文中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相机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写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或以“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的探究。)
4、根据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试着分析与概括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用关联词连起来说一说。
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知人物、识天文、巧安排。)
师相机板书:知人物
通天文、地理
巧安排
三、课堂回顾,体验文本,感情读文。
1、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作者匠心独运,着力刻画了四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大多数都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之中,请同学们把这些对话找出来,同桌或小组内试着分角色读一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读文,或者小组与小组之间挑战朗读。
四、实践天地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历史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2、将《草船借箭》改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外注意收集,讲给家人或朋友听一听。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的是有创新精神。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 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 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2课时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1.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 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 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学习第一段。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两课时。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区分:瑜。
寨
字音:都督。
翎毛。
擂鼓。
弓弩手。
理解:妒忌。
甘受惩罚。
委托。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曹操。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2、汇报交流。
周
瑜:心胸狭窄。
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
顾全大局。
智谋两全。
鲁
肃:忠厚守信。
曹
操:疑心太重。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2、汇报:(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妒才造箭)。
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
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文章、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文章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九、板书设计:
起因。
经过。
结果妒才造箭。
借箭准备、借箭。
如期交箭。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谁来说一说“草船借箭”的起因是(),相机板书——周妒忌诸;“草船借箭”的结果又是()相机板书——自叹不如。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认为重要的地方可以画下来,感受深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课件出示(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2、学生读书感悟。
3、小组交流,质疑问难。
(教师相机小组间巡回指导点拨,如: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全班汇报交流。
谁来说说从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
a、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引导朗读)设疑。
1、从哪些词体会到雾大呢?“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师范读,生练读。体会雾的大。)。
2、雾大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
引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课文的前边那句话也说明了这一点呢?(诸葛亮说:“只要三天。”------“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4、“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这样写突出了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第三天一定会有大雾,而这一切,周瑜不知,鲁肃不知,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当鲁肃回到东吴后向周瑜汇报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学生练读,指读,评价朗读。
教师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忌妒他的周瑜也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分角色朗读:“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体会人物心情:周瑜(心有不甘,自叹不如),曹操(一拍大腿,后悔莫及),鲁肃(十分敬佩,心悦诚服)。
3、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是神机妙算让鲁肃心悦诚服,是神机妙算让曹操追悔莫及,是神机妙算让周瑜也自叹不如,让我们发自心底地说一声:“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1、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经过这次失败,周瑜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第51到56回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3、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句、歇后语等和同学合办一期电子报刊。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1)能正确认读本课“瑜、督”等生字,会写“妒、忌”等生字。理解“妒忌、都督、委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过程与方法。
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领略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
3.情感与价值。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学习本课生字,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哪个人物?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三国里比较聪明的人物,他们就是周瑜和诸葛亮。(板书:周瑜、诸葛亮)识记生字“瑜”和“葛”。
2.在他们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快来看一下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发生的。
2.说说你了解的周瑜与诸葛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记住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师适时引导。
2.生字词学习。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多,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师:对于这些生字词,在意思上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朗读词语,巩固练习。
妒忌、都督、幔子、水寨、弓弩手、呐喊、神机妙算、擂鼓、丞相。
四、梳理脉络,全文把握。
1.预设。
起因(第1自然段):心生妒忌。
经过(第2~9自然段):巧妙借箭。
结果(第10自然段):自叹不如。
2.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设计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如期如数向周瑜交出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五、指导写字。
书写“妒、忌、曹、督、委、鲁”等生字。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给家长讲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2.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补充,师适时指导。)。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师:请同学们细读第2~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一)“诸葛亮知天文”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看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二)“诸葛亮识人心”
1.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生: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三)“诸葛亮懂地理”
1.师: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生: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2.问题探讨。(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他们为何“一字摆开”?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师:为什么“擂鼓呐喊”?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生: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四、分角色朗读,感受形象。
1.分角色朗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2.通过对话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诸葛亮胸有成竹,周瑜心胸狭窄。
五、拓展延伸。
1.积累本课中的好词佳句。
2.思考: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全书。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第一课时。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相机板书:周瑜逼箭诸葛亮借箭鲁肃助箭曹操防箭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区别是什么?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5)合作讨论: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板书设计。
曹操。
孙权____联吴抗曹____刘备。
周瑜———————诸葛亮。
(妒忌)(神机妙算)。
前因后果。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本文出自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而成。讲述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以造箭为由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神机妙算,巧用妙计向曹操成功借箭,有力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本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对话精彩纷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1.准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以研读故事起因为范例,初步学会用“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的方法讲故事。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以研读故事起因为范例,初步学会“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的方法讲故事。
一、板书课题,介绍故事出处;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故事出处: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是三国赤壁之战中很有名的一个桥段。
二、初读故事,把握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夯实字词;分类识字,重点理解“妒忌,军令状”。
2.理清脉络,把握大意。
(按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大意)。
三、试讲故事,示范渗透方法;
1.默读一二自然段,想一想:你怎么给大家讲清楚故事的起因?
2.交流展示,教师随机引导。
预设:(1)从语言表达的'流畅,故事情节的完整,主要因素的把握等方面评价引导。
(2)依据学生的展示随机引导概括讲故事的技巧: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
3.结合“技巧“,借助板书再讲故事。
四、学以致用,鼓励续编故事;
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创编故事。
读
抓重点。
讲巧串联。
换方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1、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习内容。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习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
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知己知彼。
(3)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阅读分析: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先向姜维传给他自己的兵书,又交代了军事安排。他吩咐杨仪,我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杨仪、姜维和费一按照诸葛亮的嘱托,暂时扣压丞相病故的消息,有次序地撤退人马。
诸葛亮的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一面大帅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与夏侯霸、夏侯惠向魏营走去。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司马懿十分感叹:“我不能料到诸葛亮的死啊!”
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司马懿再次引兵追赶蜀军,但已晚了。他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确实是一代奇才。司马懿无可奈何,只得带领队伍回营了。
此时,蜀营将士放声痛哭,为丞相诸葛亮举哀。
回答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认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诸葛亮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利创新精神。
4、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理清文章叙述顺序,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约二课时。
2、教学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可以跟着节奏齐唱,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师:会唱这首歌的同学还真不少,有谁能说说,这首歌哪部电视名著的主题曲?
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汇报。
师:关于《三国演义》,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重在强调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和方法。)。
2、谈话。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多,说明大家都读过不少的课外书籍。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一学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而成的有关“草船借箭”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来自于学生的每个契机,强化学生“读”的本质训练。)。
(本环节在于把学生引入课文中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相机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写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或以“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的探究。)。
4、根据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试着分析与概括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用关联词连起来说一说。
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知人物、识天文、巧安排。)。
师相机板书:知人物。
通天文、地理。
巧安排。
三、课堂回顾,体验文本,感情读文。
1、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作者匠心独运,着力刻画了四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大多数都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之中,请同学们把这些对话找出来,同桌或小组内试着分角色读一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读文,或者小组与小组之间挑战朗读。
四、实践天地。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历史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外注意收集,讲给家人或朋友听一听。
设计理念: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养;同时注重体现出“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主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设计特色:课内、课外结合,以读感悟,抓重点句进行突破性教学。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习后能较生动地复述课文。
1、教师、学生读《三国演义》第42————46回。
2、要求学生读后互相交流: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对阵形势怎样?
(2)周瑜因何要加害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这对于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4、布置学生了解一个“兵不厌诈”的故事或实际战例。
5、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交代背景,复习旧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曲终画面定格于“火烧赤壁”:
(1)简介魏、蜀、吴的局势(即:“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2)三言两语忆“火烧赤壁”。
(周瑜巧用火攻之计以少胜多,足见其善谋略,是个足智多谋之人。)。
2、谈话导入。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这样光彩不灭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发生在“火烧赤壁”之前的又一个为人民群众熟知的故事。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二、读题,破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题。
2、抓住学生朗读的重音点破题。
3、质疑。
(由破题入手,再由疑激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要求:通读课文试填空。
1、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之箭)来为难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请其帮忙,积极做着“草船借箭”的(准备)。
3、诸葛亮用(雾中曹营借箭)的妙计来对付周瑜的暗算,这是“草船借箭”的(经过)。
4、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周瑜的`阴谋被(挫败)了,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引导学生更好的整体感知全文。)。
四、再读课文,寻求突破点。
1、本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哪几位?本故事着力赞美谁?请划出文中直接赞美他的句子。
2、交流。
3、读句子: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解释“神机妙算”)。
(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把握本课的研究主题。)。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竟让周瑜这样一个自恃甚高、心高气傲的人自叹不如呢?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
a、识天时。
生:诸葛亮算到三天后江上会出现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指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表现出雾的大。)。
师:何以见得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事先算到的?(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句子体会,并指导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生:1、诸葛亮敢立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立下军令状后并不是急于造箭,而是悄悄向鲁肃借好20条草船,是因为他算到三天后有大雾,心中早已想好利用大雾去借箭。
2、诸葛亮在前两天按兵不动,偏等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行动,也是因为他早已事先预知到这场大雾。
(诸葛亮暗喜、得意:老天果然助我,公瑾你何以能加害于我?鲁肃害怕、吃惊:这么大的雾,若误入曹军水寨,如何能脱身?)。
师:同看这场大雾,俩人心情截然不同,试以俩人的口吻分别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一句。
师引导学生议:草船借箭发生于何季节?(冬季)这对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总结:
1、诸葛亮算到冬季雾在四更时最浓,以雾做掩护,曹操定会上当;
2、冬季刮西北风,使借箭后船能顺风顺水地离开。
b、懂地利。
生:诸葛亮借箭的过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因为他熟悉地形。
c、识人心。
(一)根据学生要求,让学生自愿组合成三个学习小组:
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
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
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
(二)依据各组的研究提纲汇报、交流,得出:
1、诸葛亮看透周瑜是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为顾全大局于是果断的决定将计就计;
3、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弱点,巧用天时、地利一举借箭成功。
(三)抓相关语句朗读;引导发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
1、深究“笑”的内涵,体会用词之准确。
诸葛亮在笑谁呢?
(1)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
(2)他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胜利的笑。
(3)他笑曹操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
(4)他想到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轻松击败周瑜的暗算,这是自负的笑。
2、练习添加提示语。
诸葛亮那一“笑”,让我们看到一个谈笑风生、充满自信的诸葛亮。可见提示语中描写说话人动作、神态的词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人物更鲜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周瑜、诸葛亮俩人的语言交锋,却缺少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请大家合作试添加。(学生合作探究,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围绕中心词“神机妙算”展开研究,并以此为点辐射全篇,摆脱传统的逐句、逐节讲解模式,尽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由感悟,合作探究。)。
六、总结,归纳。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诸葛亮全考虑到了。这“箭”借得好,这就叫“神机妙算”。而这一切,周瑜都没设想到,当他从鲁肃口中知道这一切,惟有“自叹不如”。指导读好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1、组织辩论:是“借”箭还是“骗”箭?
2、全班交流:“兵不厌诈”的故事。(如:空城计)。
(通过辩论和课外拓展,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观看经过精心“剪辑”的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深化理解。
九、复述课文。
(通过列提纲复述,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十、拓展谈话。
周瑜阴谋落空,没能杀掉诸葛亮,这成了周瑜的一块心病。此后,俩人还有过多次较量,周瑜均败于下风,以至临死前还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想知道更多故事,,课后大家可以去读原著。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十一、课外排演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