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思考未来的方式,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预判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写总结时要注意把握重点,突出核心内容,避免罗列和堆砌无关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一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评价标准较之以前有什么区别?评价一节课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成为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说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与时俱进的看待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也就有了新的意义。我们说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应该是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而不是为了简单的区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更不是为了管理意义上的需要。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要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献言献策,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过程、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评课者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我们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以下是我通过学习得到的认识:
一、 教师心中的“好课”
1.扎扎实实的,学生能够学会的课是一节好课。
2.课堂中有亮点,能看到学生进步的课是一节好课。
3.情景创设的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的课是一节好课。
4.教师的教学环节清晰,教学重点突出的课是一节好课。
5.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师生之间交流充分的课是一节好课。
6.教师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并予以适时引导、点拨,形成动态生成的课是一节好课。
二 、专家的认识
(1) 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2) 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3) 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4) 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5) 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所谓的 " 扎实 " 指的是 " 好课 " 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性体现在 " 好课 " 是符合当前课程标准要求的,符合相应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的,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所谓的 " 充实 " 指的是有效率的,即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可以充分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 丰实 " 指的是教学是富有成果的,这种成果是生成性的,教学相长可以说是它的具体表现; " 平实 " 则强调了 " 好课 " 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不是修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 " 好课 " 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 " 真实性 " 则主要是提醒我们必须关注 " 好课 " 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 " 好课 " ,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者歪曲。由此可以看出,叶澜视 " 好课 " 为常态下的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使课堂教学评价得以从 " 公开课 " 或 " 表演课 " 中摆脱出来。当然, " 好课 " 与 " 真实、平实的课 " 之间并不能简单划等号, " 好课 " 应该是 " 真实的课 " ,但 " 真实的课 " 不一定就是 " 好课 "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二
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教研活动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乎段,具有导向作用。它把理想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进行比较,其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注重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教师进一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发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评价观念的束缚,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有许多教师仍然深陷“泥潭”不能自拔,他们未能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为引领他们走出“泥潭”,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效性,本人就此现象的存在及对策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关注“师”多,关注“生”少。
有的评课者,往往有这样的要求:一节课必须要“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提问恰当、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法指导到位、重视能力培养、板书恰当美观、教态自然”等,这些评课的内容,更多关注了教师的因素,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过程。但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训练,获得了什么,却被忽视了,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这样的课往往是为了迎合评课者的口味而设计的,只不过是在做表面文章而已。
2、教师“设计”,学生“配合”
有的教师把达成教学目标视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由此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情感与态度、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课,好比教师预先设计好一个“口袋”(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接着设法让学生钻进“口袋”进行课堂教学引导,目的是使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走,始终与教师保持一致,最后扎“口袋”(完成教学在务,达到预期教学日的)。你会发现有的教师上完课之后会很满意地总结:这节课效果不错,学生配合得也很好。如果教学效果不那么妙,则会埋怨学生配合不好。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教师的一种角色意识。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希望能按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学生的任务就是处处揣摩教师的意图,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在务。而学生自己在哪、处于什么状态、需要什么都被教师忽略了。
3、追求形式,缺乏实效。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由于许多教师盲目效仿,缺乏对其实质的认识与思考,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合作实质。看似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在小组内讨论起来,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只有少数人在动手动脑,多数人在等结论中度过合作的时间,合作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或是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我行我素,做自己的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
(一)树立生本观。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着重观察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课堂表现,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要想走出“泥潭”,要树立生本观,确定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新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注重学生学习情绪情感的变化。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评价过程中,应突出以下关注重点,以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数学学习活动环境的创设,是否符合本课堂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是否营造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否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交流。活动中,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是否敢于大胆质疑、积极尝试、勇于探索、乐于交流和团结协作。
在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否时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顽强的学习意志,使其形成持久的学习热情;能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是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有限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能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
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3、注重实效,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足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富有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生充分的思考、交流,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教学效果的达成。笔者认为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使全体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活动中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育理念,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通过知情交融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和社会性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现代媒体的使用是否自然合理,能否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乐趣,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学数学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由传统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教师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过度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课堂教学评价真正回归到“学”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便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变教师的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三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文章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2.50与2.5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2.50与2.5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四
新课改要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主动去营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氛围与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放开”。首先要主动关爱学生,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其思想和生活。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另外,教师也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做好课堂上的随机应变,以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教授“角的分类和画角”这节课时,用多媒体展示画角的步骤,让学生操作试画,画好后分小组交流画法,再进行课堂交流总结。通过展示、合作、总结等活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使其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情境创设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恰当地在教学中设立情境,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激发学生探索事物规律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授“圆的认识”时,提出“车轮为什么是圆形,而不是椭圆或方形”的问题。巧妙的疑问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长方形不稳,有的说因为圆形好看等等,而在此时教师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谁能够在学习了新课后正确解释这个现象。通过这样的创设生活情景“激疑”,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索欲,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注重实践,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动手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因为只有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能切身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授“观察物体”单元里镜面对称的课时,让学生自带小镜子,通过照一照身边的物体、同学等在镜子里的成像,让学生去发现“镜子里的事物倒了”。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观察镜子中的“物体是怎么样倒了?是上下颠倒,还是左右颠倒”,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了解掌握镜面对称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五
思维动机是良好的学习动机。当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能运用多种思想方法解决各种问题,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并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兴趣。(三)提高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思维能力包括基本的学习品质,如勤于思考,有解决问题的坚强意志等。在我们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问题的思考方式,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二、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数学是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学生理解起数学符号、数学概念必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有必要借助具体的事物,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思维。如教学“9加几”,让学生掌握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算式。如果脱离了实物单纯的教学“凑十法”学生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借助直观的物体。如数饮料:箱子里装有9瓶,箱子外面放有4瓶。让学生想想共有几瓶?怎么数就能很快又能很清楚的知道?接着再借助小棒摆一摆。最后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说9+4可以怎么算,从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结论,使其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凑十法”,并能灵活的应用。
(二)加强问题的解说,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它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解题的思路及解题步骤,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人的解题思路,要求表达清楚、合理。
(三)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练习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为打破思维定势,练习的形式也必须丰富多样,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下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设计探究性练习,提升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要求在符合常规逻辑思维的条件下,又要打破常规;要求在问题解决中选择求变、求异的思维,进而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在一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性练习:出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发生碰撞,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各种方式的探究,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创造性的探索出计算面积的方法,提升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一定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循序渐进的完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六
学生的思维如果跟不上就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不能顺利开展数学教学,更谈不上培养其它方面的能力,启发智力。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对于某些环节的把握,解答过程复杂化或者书面化都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并且依赖于答案,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照本宣科,懒于使用灵活的结合实际的教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谈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了。要改变这一弊端和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应当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多方面寻找和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对于数学老师来说,能在数学课堂上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若是能做到生动趣味教学,掌握下文所阐述的方法措施,在同一时间实现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也不是难事。
二、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加强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强化教学深度。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前提条件是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解答题目时能够自觉应用一些数学独有的思维手段。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一些直观而形象的图形,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指导他们解答。例如,我们都知道有三种方法能够用来求得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这三个公式都是周长公式。但具体题目需要具体分析,老师可以一边画图一边讲题,让学生也学会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深化教学深度,更能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知道使用哪一个公式更适合。第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锻炼他们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问题的选择上要注意突出目的性。结合实际提出问题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讲解“比较对照、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综合以及分析”这些逻辑思维方法时,才能够事半功倍。例如提出“逛商场时商品打折,哪个更便宜”的题目,学生大都喜欢逛超市,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必然更有体会。教师还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选取一些鲜活的例子来培养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提高他们解答数学题目的水平。例如,提出一道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题:水果店老板分三次把苹果卖给你,第一次卖出的苹果是第二次卖出苹果数量的一半,第二次卖出的苹果比第三次卖出的苹果要多三分之一,第三次卖出的苹果是六个苹果。那么这三次卖出的苹果一共的数量是多少?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解答,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导学生使用多种解题思路。
2.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主动思维。
其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不放试一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的方法。一旦学生愿意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就能让他们一直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中。例如:在黑板上贴各种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这些数学题组成了一道常见的应用题,期待学生们来解答。这一生动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主动解答,踊跃参与,让学生体会道开动脑筋的乐趣,自然会更加自觉自愿地思考问题。其二,丰富教学语言,让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有趣的数学语言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师也可以幽默起来,多在平时记住一些有关数学课题的笑话或者故事,多用数学语言描述解题思路,在上课开始用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通过这个方法还能提高学生与自己的互动,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鼓励他们阐述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口算,叙述口算过程,口头阐述解题步骤等。坚持一段时间,定然能够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更顺畅,也更准确和严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双赢目标。
三、结束语。
以上的内容足以说明在信息量飞速增长的时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应当走在素质教育、启智教育的前列。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建立强大的思维模式,如此可以使他们更加聪明睿智,而不是读死书,死记硬背计算公式,更具备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纬度》专题讲座心得体会听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纬度》专题讲座后收获不少,特别是专家的认识的教师心中的“好课”的评价。对课例分析,追寻我们心目中的好课感受特别深。
小学数学课堂是我们每位是教师的主阵地,在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评价标准较之以前有什么区别?评价一节课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成为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说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与时俱进的看待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也就有了新的意义。我们说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应该是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而不是为了简单的区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更不是为了管理意义上的需要。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要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献言献策,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过程、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评课者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我们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做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早已不陌生,然而能够深入进去地去对新课程新教材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思考、挖掘似乎却不多,而这样的学习似乎正好为我们去挖掘去思考新课程新教材中更深入的内容提供了机会。经过这次研修,我深深的感觉到: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通过对六个专题的学习,收获的确不小,同时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很多新思考:
一、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 。 解决问题教学如何创设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合作学习如何做到恰当的时间利用等。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数学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团队和同行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以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通过这次研修,在我的头脑中进一步确立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使自己坚信只要坚持搞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实现学生的素养发展和教学成绩的双赢。
四、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反思。
加强教学反思,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听课教师的评课建议,及时修改、补充、调整、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教学反思,几年以后很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要坚持写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学期后反思和学年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总之,回顾这次研修学习,可谓收获颇丰,收获的是一名专业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对于这样的学习来说,也许我们付出的是忙碌,但我们收获的却是提高,是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它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资本。并且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从传统的培训模式中走向网络平台时,产生了极大新鲜感和神奇感,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给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交流空间,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困惑、思考、收获很难有机会倾情表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八
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评价这个话题,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常常被提起。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多重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多方位、多角度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主题地位,提高教学效率,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现就评价在教师教学中的实施方法,谈谈自己的想法。
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评价。
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和谐、快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这样的情景下教学,能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尊重学生,并进行鼓励、表扬,倾听学生的心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开展生动的自评、互评,营造宽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相信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评价。
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问题时,教师总是下意识地给予学生对与错、好与坏的评价。这样一来,教师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失去了自我评价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失去了学习的个性化。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心理、肯定学生的价值、呵护学生的自信心,以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展其主观能动性。
创设情境,让学生善于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基本理念就是强调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材施教,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他们探索知识的信心,较好地解决了教材中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矛盾,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命题时,教师尽量选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注重开发性。同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评价积极性。正因为此,才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吸引力,学生解答时的热情空前高涨,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更加积极主动。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评价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依托。
借助多个目标,让学生参与并乐于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从过去的日常生活中更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状况到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潜力发挥的程度上不一样。只一把尺子抛在学生中,孩子们得到的概率很小,很轻易地就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言而喻,这对大部分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弊大于利的。假如多抛几把尺子,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学生就会努力向前走,就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
总之,实践充分证明:教学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学目的为中心的评价,它能有效的促进教与学双方的互动相长,对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具有发展性,充满生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九
1、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确定位置(二)。
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能根据平面图确定图中任意两地的相对位臵(以其中一地为观察点,度量另一地所在方向以及两地的距离)。
1、数对:一般由两个数组成。作用: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2、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例如: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位置在同一列上。
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位置在同一行上。
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图形平移变化规律:
(1)图形向左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平移的格数。图形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加上平移的格数。
(2)图形向上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平移的格数。图形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减去平移的格数。
条形统计图。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数学小数的性质。
(1)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数不变.
数学整数乘法法则儿歌。
1.一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一位数乘法一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乘法口诀是根据。
2.两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两位数乘法两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两次乘积加一起。
3.多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几位数乘法几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百位数乘得若干百,积的末位对百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几次乘积加一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十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文章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2.50与2.5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2.50与2.5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十一
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呈蓬勃发展的势态,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在教改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和研究体会,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并探讨走出误区的方法.。
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误区之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误区之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误区之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误区之五: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2.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十二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小学数学老师面对的是小学生,不但要了解自身的教法特点,还要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盘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点击率比较高的关键词有这四个:生活、兴趣、直观、创新。
关键词一:生活。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到数学问题,并且会分析和挖掘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应用于生活。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要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
例如百分数练习中,先读一读,说说下面百分数的意义,你还联想到了什么?
吸烟引发的肺癌是不吸烟者的500%。这样一个数据,学生马上联想到叫家里人不要吸烟,吸烟危害太大了!
通过数学的再次回归生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要学数学。
关键词二:兴趣。
关键词三:直观。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加强直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抽象直观、语言直观和现代化手段。
实物直观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具体实物来感知,包括教师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的实物演示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教师是操作者,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观察者,相对是被动的;而学生实践操作,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随之展开,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很经典的三句话:对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就记住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例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让学生通过撕下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准备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空心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沙实验,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得出公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往往理解得透、记得牢。
语言直观是指教师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举例。很多几何概念都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如射线、线段、直线、角、平行线等。再比如1吨重量观念的建立,不可能像体验千克重量那样去掂一掂、称一称,这时必须借助语言直观,描述每袋500克的盐,袋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了1吨的重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幻灯、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声色俱全,动静搭配,能大能小,灵活方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显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四: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改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想到的问题往往不敢大胆地提出来,有的担心自己想法不够成熟,担心自己的见解不被老师和同学接受,这样无疑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勇气,努力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百分数课结束时,有学生问:生活中既然有百分数,那么有没有千分数呢?这是多么大胆的一个问题啊,虽然这位同学也不知自己问得对不对,声音还不是很响,这个时候我觉得老师应该对这种大胆的想法给予表扬、欣赏,而不是否定学生:不要瞎想!然后让学生设计想象中的千分号。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老师再展示生活中找到的千分数,同学们该是多么的兴奋和惊讶啊!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永远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吸取传统教学的成功做法,创新教学设计,讲究方法策略,精心设计,用心调控教学过程,精讲导学、巧问诱思,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你会发现,学生比预想的聪明多了,你的课堂也会变得活力四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析篇十三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