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排版应当整齐、美观,使用合适的字体、字号和标题。在撰写报告之前,应该明确报告的目标和受众,以确定内容和风格。范文中的图表和数据展示的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合适的参考和借鉴,以使报告更加直观清晰。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一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1、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1)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2)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
(3)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1、分层教学。
(1)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2、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1)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互助学习对子”,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习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习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形成“小组联盟――组内(间)竞争”的学习机制。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二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其目的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本质。
1.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数学知识的难点、重点主要靠教师讲解、启发、分析,学生不但学得被动,而且理解一些特别抽象的数学概念或情境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则能大大减少这种困难。例如椭圆第一定义的教学,教材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要从一次实验发现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就很困难。利用计算机上的“几何画板”来展示这一实验,保持椭圆的长轴不变,在焦距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学生立刻能感知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2.改革学习方式。
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对动态图形中某些不变量的探索等,利用数学软件展示问题情境,观察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鼠标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进行研究,容易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线性规划中的整点问题,在计算机上作出可行域,并显现出坐标网格点,将目标函数的图像(通常是直线)进行平移,能方便地得到最优解,从中得到启发,学生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体验着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带来的新奇和喜悦。但是,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经常使用的是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是:
(1)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偏低。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基本操作和一些软件使用的基础知识,但应用水平不高。
(2)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明确。多数教师仅仅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没有在改革数学事实的呈现方式、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上下功夫。
《课标》把“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列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认识到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优点。正如《课标》所说:“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信息技术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了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势,但我们不能用“直观化、具体化”取代抽象的数学思维,直观演示不能取代空间想象,实验探索得到的结论或由实验启发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课标》告诉我们要克服“双基异化”倾向的同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认真研究数学教学的自身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哪些活动适宜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哪些活动必须离开计算机,哪些运算可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哪些运算必须安排笔算训练。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中的每个步骤,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制作课件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三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随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制定了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必须合格,才能参加高考的政策,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学生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校中学生大都家中没有电脑,平时对电脑接触的也比较少,那么如何在一周短短的两节课中,让各个学生充分地有效地掌握本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发学习。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固定思维地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去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该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习。就比如在用《金山打字》练打字时,打字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往往会乱打或者偷偷地玩打字游戏,()那我就利用他们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选定同一篇文章,各个小组进行打字接力比赛。让学生从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觉得认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练打字。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的很吃力,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得摸不清头脑。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而了解各个部件在电脑里功能。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素养。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我就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中必然存在不足之处。往往会顾此失彼,教学实际与想象产生偏差,同年级各个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又各不同,每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又参差不齐,教学时很难针对各个班进行各个设计,从而造成教学的偏差。但是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已让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改进其他不足,把课堂教学做的更好。并继续注重教学前、中、后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大纲指出:“信息技术学科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作为一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会使用材教”而不是“会教教材”,也不是“照教材教”。目前,很多老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觉得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该博众之长,多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然后根据学生基础和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得到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同时还应该考虑把信息技术作为其它学科的平台。
例如,在《网上冲浪》一节中,我事先要求把学生把各学科中的疑难问题收集起来,然后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找到问题的答案。再例如,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完全脱离教材,要注意教材的整体框架的科学性。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pho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以学生们平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同学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非常积极地学习,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我更是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接受学习。例如在学习“无所不在的信息”一课时,我采用了“世界各大洲灯光图片”展现信息的发展水平,从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之后的教学中又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示信息的各个特征,中间又应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中接受学习,对比以前采用的强制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二是实时进行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负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实际的了解,为教学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1.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不是老师或学生独自的舞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舞台。这就要求老师综合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例如我在讲解《动画制作》一课时,我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还采用了主题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我还有巡视辅导,有总结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这样的师生互动,比传统的讲练效果更优。所以,我们应立足教学实际,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及时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以及教师本人的学习态度、耐心的辅导、对学生的信任及期望等都是对学生默默的激励,是一种对学生无声的、向上的评价。同时,老师也要对学习成果及时做出中肯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奋发上进。
(2)学生的自评、互评: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就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好方法,无论是对被树立为榜样的被展示者,还是对受同伴鼓舞的其他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当中,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这种来自自身的激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五
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门课,掌握这门课。我们知道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知识,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上网现象普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意认真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亮点。
信息技术教学时,我觉得自己易忽略了该课程自身独有的特点,虽然也能把教学目标完成,但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只有很少量时间来上机实践,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搭配。这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作法,导致学生的学习偏离教学目标,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
因此高中信息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既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容易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而对于学生们,他们是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由于初中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并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的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同时,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学优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学优生,教师作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学困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课堂教学模式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
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最后谈谈亮点: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一般能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同时师生关系也很和谐,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感觉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及时交流。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六
笔者在交流时发现,信息技术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认为: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教材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与学生学习、生活结合密切,许多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可是当课程进行了一半时,就我的见闻,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个课更难把握。
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么办?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在新课程开始前,我曾研读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学习指导纲要,并撰写了《试论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定位》一文,对新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就以两个结论开始本文。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技术在新课标八个学习领域中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而信息技术是其中最能反映先进科学技术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定位。
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
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反思。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pointpower、visual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如vb过去是用一个学年的2/3时间来学习的,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
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
举例: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
这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是技术的课程,但是怎么理解这个技术?不是雕虫小技的技术。所以有中科院的秦伯益院士说新课改要“文理交融,多元并举”,是大技术,大思想的培养。不站那么高,就我们学科而言,简单说就是要用技术思想去引领具体的技术实践。
举例图像数字化加工。图像加工,有许多概念,如图层、蒙板、颜色曲线等。如果仅仅通过一个个实例,手把手教,要学生学会用选择区域,用图层,用蒙板等都不难。但是一旦有新的问题学生就会茫然。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技术去做。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处理?这里面的思想学生会不会把握?这些其实才是技术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领域,其实主要不是会不会做,而是知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问题。就图像加工而言,学会分析,比较,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图片信息的加工表达,这是图像数字化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技术思想问题,他是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提高的原动力。
基本的技术中,当然也有很多是熟悉鼠标左键、右键、拖拉,键盘的组合键、软件的界面、软件的功能等低层次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学习,一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复合到其它综合任务去学习把握。教学中要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在作品制作阶段去拼凑技术、机械的叠加效果,引导学生制作一些没有思想作品的现象出现。
时间分配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按照课标要求是30%上机、70%上课,尽量多上机。教学中觉得这个要求真要落实很难。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学校的硬件配置,就全国而言,不可能全部的计算机课都在机房上。其二是教学实际情况,一些理论性强的问题需要讨论和讲授,机房环境较难控制,不适合讲授和组织讨论。个人认为“尽量多上机”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要注意矫枉过正的倾向,因为实践是要理论基础的,有些内容还是适合讲授的。特别要防止课堂都在机房,控制不了学生,完全放任自由的现象出现。
实践中我做了这样的分配,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基本按照这样的比率来上课。一个学期下来,发现效果比较好。在理论课上,注意讲课时间控制在1/2,组织看书,引导讨论,请学生小组上讲台完成任务等实践控制在1/2。在上机实践课上,教师讲授时间1/3左右,包括引入、布置任务、小节。1/3时间让上机学生完成任务。1/3时间组织讨论,评价,完善任务。这样总的算下来,课堂上作为教师讲课的时间大约是40%,学生活动和上机的时间大约是60%,大致黄金分割律,个人认为还是要力求减少讲授时间,争取做到61.8%的时间给学生活动。这个比率可能比课标要求美些吧。
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它的节奏感要强,而且这种节奏最好是在学习中与学生一起配合,逐步建立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习惯。具体表现就是,听课时,学生配合老师认真听讲,了解任务,明确技术关键点;作品制作时候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带着技术思想,去完成任务。制作过程遇到困难,学生能够根据帮助系统获得快速有效的技术支持,准确、快速的完成任务;在评价交流阶段,欣赏时能够借鉴别人成功之处,指出他人作品中可待提高之处。介绍自己作品时能够大胆、大方、自信的把自己制作时的问题和创新点与同学交流。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一定是技术信息、技术思想,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做到高效的学习、有效的表达和充分交流的课。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改这一阶段教学的反思,也是自己对新教材,新课程的初步体验。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七
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本学期的反思。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visual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比如: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这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是技术的课程,但是怎么理解这个技术?不是雕虫小技的技术。所以有中科院的秦伯益院士说新课改要“文理交融,多元并举”,是大技术,大思想的培养。不站那么高,就我们学科而言,简单说就是要用技术思想去引领具体的技术实践。比如图像数字化加工。图像加工,有许多概念,如图层、蒙板、颜色曲线等。如果仅仅通过一个个实例,手把手教,要学生学会用选择区域,用图层,用蒙板等都不难。但是一旦有新的问题学生就会茫然。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技术去做。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处理?这里面的思想学生会不会把握?这些其实才是技术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领域,其实主要不是会不会做,而是知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问题。就图像加工而言,学会分析,比较,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图片信息的加工表达,这是图像数字化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技术思想问题,他是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提高的原动力。
以上是本学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反思,希望在新的一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八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能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和平时的操作实践中得到的体会。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然而,高一的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学校,又由于不同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开设情况不一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也就参次不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充分考虑新课标之外,更重要的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习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太难了学生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取信心,太简单了又有点浪费时间。
(三)微机房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课要想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微机房必须每一节都要做充分的准备,高一年级是信息技术基础,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发布,比如在信息的获取、交流、发布部分就要求微机房必须要有畅通稳定的网络平台,信息的加工时学生可能用的软件会很多,比如文本信息的加工工具word、wps等都必须安装上。这样才能保证每一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发挥学生主体性关键是教师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要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教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来实现。
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异质分组,分层优化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九
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里提出,与大家共同分享。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十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方法应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综合权衡,从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有变化。目的不在于要教师照搬照做,而在于希望他们能够参照这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创新。
教学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课内容,然后通过上机预习各知识点所设的“学着做”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听教师系统讲解新课以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分类布置作业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受年级或年龄的限制,只于平时学习和实践有关,选出几位比较熟悉word的同学参与辅导,以照顾到更多的初学者,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若能选出特别优秀的同学代替老师讲解更好,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以后适用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籍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习惯性地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操作菜单的水平。事实上工具软件功能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的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的地学习所有或大部风功能。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本质,促进学习迁移,并有利于实际应用。比如,在windows操作对象上淡季鼠标右键一般都回弹出菜单,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命令或进行各种设置,在推广到word等其他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体会人们常说的”右键无处不在”,从而知道其他软件的学习与使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着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掌握知识,影响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相反,学生的学习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也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十一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实践、充满探究、充满创造的过程。
高中第一节讲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直接从概念讲解入手,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枯燥,很难接受,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因此必须采取例举法来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认识普遍存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1.重点。
(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2.难点。
(1)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理解计算机中表示数据的方法。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首先一起观察老师,说出老师的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通过观察老师获得很多关于老师的信息。
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每个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有哪些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信息。
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通过观看以上图片能得到什么信息,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并发言)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除了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还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1.1信息的含义。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1.2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
(3)依附性。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经过人的思考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这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历史记录。
(6)真伪性。
5.板书设计。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2、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二、开展活动。
三、思考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多,那么信息还可以从哪些载体中获取呢?
采用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信息特征。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身边的例子谈起,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这个概念,效果比较好。在讨论活动中,学生反应热烈,发表了很多意见。课后大部分同学在完成作业时都比较认真,虽然讲得不全面,但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了信息意见!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十二
认真分析教材,课前我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整理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大致设计出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为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此外,我还对教材做出了合理的延伸:将知识技能充分与实际结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联系学会实用不同的公式与函数,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能运用地恰到好处。
从学生出发。课程设计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首先,我通过计算一个班成绩表的总分和平均分的计算,培养学生对使用excel公式与函数的兴趣。然后再由最基本操作方法出发,让学生很快地掌握知识,使学生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对后面的重难点内容更加感兴趣。水电费表格的计算进一步加强了基本公式与函数的训练。
有趣的加强练习。为了促进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我搜集和学生相关的各种数据作为题目的.素材,并设计出和教材结合、题目新颖的练习题目。这样,学生能在练习中找到乐趣,从而能主动去探究、去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十三
1.教材分析。
高中第一节讲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直接从概念讲解入手,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枯燥,很难接受,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因此必须采取例举法来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认识普遍存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1.重点。
(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2.难点。
(1)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理解计算机中表示数据的方法。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首先一起观察老师,说出老师的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通过观察老师获得很多关于老师的信息。
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每个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
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有哪些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信息。
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通过观看以上图片能得到什么信息,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并发言)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除了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还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1.1信息的含义。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1.2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
(3)依附性。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经过人的思考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这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历史记录。
(6)真伪性。
5.板书设计。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2、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二、开展活动。
三、思考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多,那么信息还可以从哪些载体中获取呢?
采用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信息特征。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身边的例子谈起,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这个概念,效果比较好。在讨论活动中,学生反应热烈,发表了很多意见。课后大部分同学在完成作业时都比较认真,虽然讲得不全面,但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了信息意见!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十四
个性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培养健全个性的教育。学生是我们教育活动的中心,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他们每一个人由于受家庭、性格、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优化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发展成为有其独特个性的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动态的充满灵气、表现个性的创作活动。使学生好学、乐学,自主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全程中突出个性化教育,一定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得到、吃的饱,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本人认为在实施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爱每个孩子,为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作铺垫。
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信息技术理解、运用程度的不同。作为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个性化,使每个学生能够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个性教育,实现有差异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发展机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和独特性。在课堂教学中,要用慈母之心来对待学生,对待学生的表现,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
这种分层是隐性的、动态的、可变的,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确定个性化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化的练习内容,张扬个性,感受快乐。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学设计个性化,切实实施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材内容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自主式、参与实践式等教学结构模式,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进一步优化个性化课堂教学程序,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不同的要求、提不同的问题,设计不同层级的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中张驰有度,学练结合,有收获乐展现,有疑惑勇质疑,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张扬个性,完成学习任务。
1、分层目标,发展个性。
字、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2)中级:除掌握初级目标外,熟练掌握文字修饰、更改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图文版式,并鼓励学生达到精益求精。(3)高级:在初级中级目标都达到的情况下,我要求学生修改色彩搭配、位置协调、文字的动态效果、文本框的插入等。通过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落实,使得各层次的学生掌握的都相当不错,整个课堂效果很好。
2、分层练习,提高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最佳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程度,认真分析揣度每个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和练习任务,在提问时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考虑,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抽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来回答,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一般的问题,可由中等生讨论解决,而有难度的问题则让优等生来回答,这样就使不同成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满足。
轨迹飞行动画”练习时,后进生练习插入飞机图片、插入引导层、绘制引导线、插入补间动画;中等生练习插入飞机图片、插入引导层、绘制引导线、插入补间动画、声音;优秀生练习插入飞机图片、插入引导层、绘制引导线、插入补间动画、声音、显示飞机运动轨迹。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练习设计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分组合作,促优带差。
根据之前学生的分层情况科学分组,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中、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优秀生可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后进生也可以尽其所能,这样优秀生可以“吃好、吃饱”,而后进生可以“吃得了”。优差互助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常用手段,也是最有效手段,是一种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在操作某一任务时,优秀生动作快,完成任务早,老师可以及时采用多种方式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帮助后进生,协助他们。这种做法能够调动优差生两头的积极性,也不会造成信息技术课堂中优秀生在玩,后进生也在玩的窘境。在优秀学生的带动下,班里就形成了互助学习氛围,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尊重学生学习成果,个性化评价赏识激励,作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的持久动力。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和激励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保护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其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每个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在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评估,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不足,明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更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及合作精神,提高了知识的能力,并激发强化了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恰当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评价手段,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一个手势,一个微笑的表情,一句鼓励学生的话:例如,“老师最佩服的就是这样勇敢的同学。敢第一个上来跟老师挑战!”、“分析得太有道理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你准行!”等。这种带感情色彩的微型评语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对学习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才会活起来。
四、尊重学生个性色彩,布置个性作业,为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作延伸。
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在我任教十余年以来,在教学。
过程中,每节课对学生都有明确具体的实践内容,并且都必须在下课后以邮件方式提交实践结果(作业),我再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批作业),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我深切体会到,这是学生重视我的信息技术课,对我的课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我在教学《制作动画片》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信息技术能力。a组作业:制作四张具有背景色、文本,制作简单的动画效果;b组作业:制作五张具有背景个性化设置、文本字体艺术化处理,每个幻灯片元素添加动画效果;c组作业:制作六张具有背景个性化设置且风格统一、文本字体艺术化处理且图文贴切;具有独特审美效果,每个幻灯片元素添加动画效果且顺序得当,插入优美和谐的音乐背景。
学生任选一组完成作业,这样不同层次的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等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有余力的学生既巩固了课堂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又提高和拓展了他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过程中梳理、完善自己的思路,发展、开拓自己的思维。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辅差”,有利于全面提高作业质量。
也越来越高涨,这种评价起到了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利于学生发展个性的方法,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因材施教;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实施个性化有效课堂教学,努力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吴文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邓志伟.《个性化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十五
姓名:
石增磊职务:
中学二级教师单位:
汤头沟镇中学。
068155。
隆化县汤头沟镇中学。
石增磊。
摘要: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引导上,面对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喜恶,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握有效教学策略,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课在当今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地位,虽然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途径很多,但都不完整、不系统,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主要还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获得,所以课堂还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所有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与学的这种互动关系告诉我们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进行创新性活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互动效果,激励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让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共享特点,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积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材料,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其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
二、精心管理,因材施教,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精神愉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会学得更有效。学生智力因素、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于是我在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法,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克服现代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编排,每节课制定不同的主题,再将主题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任命这些学生为教师的小助手,采取分组教学法,使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中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分组和互助式的方法,使平时很难完成的教学任务变得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运用这种技术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清晰化,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有效地位教学服务,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合理优化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叙事潜能,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重师生的互动关系,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运用的媒体技术授课,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现代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它改变了原有教师讲和教师操作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的模式,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打破原有多媒体课件由教师制作并控制的常规,学生参与制作和演示,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课上或课余时间与教师一起制作相关的课件资源,然后由学生讲解,这样既体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更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尝试使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长期以来教学手段单一,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的课堂要求。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思维导图的使用能丰富教学手段,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思维导图的个性化创作,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教给学生使用,学生在预习或者复习时,借助这种工具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同样思维导图的制作也可以运用在合作学习上,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思维导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思维导图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来进行协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基础教育的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创新,对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也不会停止,为此提供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把握有效教学策略,勇于探索和实践,就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十六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信息素养的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在这十来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过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我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个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也使他们获益不少。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使信息技术课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摆脱封闭式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示、讲解模式。
某些知识,借助于电教设备演示,教师在其中做适当的讲解,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将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适当讲解,使学生观看到了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不仅易于传授所学内容,还能有效控制课堂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了配合演示模式的教学,我还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练习模式。
学生要想熟练使用计算机,仅靠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运用操作技能和技巧。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上机操作,课内外作业等。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由教师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讲完网络浏览软件的使用后,我要求学生课下去上网,课上再体会一下,讲完frontpage20xx后我要求学生自已制作个人档案、个人主页等。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十七
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目标要有效。
教学目标的高效应包括:一是教学目标要正确。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二是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2.教学策略要有效。
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应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这种环节就是无效的,就不能让它占用我们的课堂时间。因此,每一节课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切入点,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要精心设计合适的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使课堂更有效。
3.教学手段要有效。
针对不同的内容,应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手段,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实验等辅助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注重课堂反馈和课后反思。
课堂上及时反馈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教学中我们要用心设计合理的课堂反馈题目,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老师课下要不断总结,多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课堂要求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十八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为了在高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水平,信息技术已成为高中单独开设的一门必修学科。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入手,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
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日益重要,开设课目顺理成章,培养熟练掌握新兴科技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尚未形成成熟固定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此间利弊众说纷纭,虽然课程教授不必循规蹈矩,但是在未知道路摸索前进难免会出现偏差。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优势作用发挥得当,就会使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会考学科。但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教师教学设立了重重难关,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是否能学以致用的关键。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早已成型的传统学科,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学科,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尤其在我国,信息技术学科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光芒内敛,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光芒万丈。
2.1教学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这一新兴学科在教研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能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完整教学体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也过于单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的现象十分普遍。旧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其过快的发展速度,种种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2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这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导致学生获得得教学信息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家中有电脑,兜中有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当代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多年的科技产品,但由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没有正规的理念和系统的学习,学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学生认知的时间短、普及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特点,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最快,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兴趣油然而增。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却会令老师大失所望,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娱乐上,真正去学习系统的信息知识和规范化操作时,新鲜感过后便兴趣大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会考科目,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教师教研,提高教学水平。
3.1教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担任教师,尽管他们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教学经验很少的年轻教师,且没有固定成型的教学模式供他们借鉴,所以他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感悟,其难度可想而知。新课程培训在新课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活动。教师应借此机会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学校方面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条件许可的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校本课程、组织优质课等多种教研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各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
3.2联系理论知识,重视生活实践: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单向的、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辅相成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和协作性。课程的目的不止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一门技术,而且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利用这门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趣味、多样等许多特点,对沿袭多年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是一次重大突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转变教育思想,尝试创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篇十九
省编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下第五课《报刊说明也美化》是本学期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的是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并对其美化。《报刊说明也美化》一课主要学习在word2003插入文本框,让学生掌握文本框的相关。文本框是利用word等office办公软件制作电子报刊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恰当巧妙地使用,能使电子报刊的布局更合理,页面更生动,版面编辑更容易操作。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在制作电子报刊的制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学习了报头画的插入(图片插入的方法)因此,我让学生首先观察教材中的报头样画,告诉同学们一个报头的组成包括三部分,然后,引入刊头说明文字如何输入才能和报头字、报头画更好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文本框。对于文本框的使用,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觉能力,我先让学生看书利用文本框写出自己的报刊说明,并对其编好的文本框进行美化。在学生编好报刊说明,并或多或少地使用文本框进行美化的同时,我再根据学生中文本框使用的情况进行演示点拔,并适时用教学演示软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报刊说明。在修饰文本框环节,我及时进行引导,填充效果的四个选择“过渡、纹理、图案、图片”都可以尝试尝试,每种效果的分项要大胆尝试,力求文本框更美。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生们操作困难的是文本框美化后与报头字、报头画的巧妙组合上。在这里,我利用教学演示软件进行演示讲解,图片的环绕与叠放方式,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完善如本节课的报头样画一样的自己的报头部分。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我要求学生可参照样画,不具一格,文本框可选横排,也可选竖排,竖排文本框的使用见本节课最后部分。在完善作品中,我为了打开学生思路,并展示了两个样报报头,(横排竖排各一)给学生的创作打开思路。这节课整体的教学效果不错,也基本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