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以确保教学活动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良好的教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希望大家能够善于借鉴和创新,打造出更加符合自己教学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一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五篇课文为我们描绘自然山水之美。《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这堂课的三维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八年级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加以引导。
1、教法: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法要为学法服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习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它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设计两课时,我这里是第一课时,只学习三峡的山和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外国学者问过余秋雨,:“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同学们猜猜余秋雨说的是哪个地方?(三峡)。
2、播放《浪漫三峡》短片(多媒体播放视频)。
3、三峡的确魅力魅力无穷,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去走进壮丽的三峡,一起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注意画面和音乐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2、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和语句的通顺,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
3、学生试译短文。
4、多媒体展示重难点的字、词、句。
5、学生试着背诵。此环节设计: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读课文,品析领略。
1、品读课文:三峡美在哪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及时鼓励。
2、郦道元如何写山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幻灯板书)注意激励。
3、他又是如何写水的?特点是什么?(小组讨论回答)回答的同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的水随季节变化而呈现的不同景象。
4、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峡的美。(学生独立归纳回答)。
5、从语言、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来品析这篇文章。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一题教师可以出示一个说话的句式,来降低学生的回答的难度。
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精彩的段落,领会优美的词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表达,突破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师生齐背《早发白帝城》。
2、一首是诗,一篇是游记,二者有哪些内容对应、写景相同的。句子?
此环节设计: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五)背诵课文,丰富积累。
(六)走出课文,激发情感。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美好画卷,今天的三峡正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三峡电站正造就着一个世界奇观。三峡,我们唯一的三峡!三峡,我们永远的三峡!
(七)学生谈收获。
(八)作业布置。
1、小结三峡的壮丽。
2、收集有关三峡的诗句。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二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可是,光讲授,学生无法理解。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程资源,展示三峡图片,让学生一下子明白其文的内容。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读是基础,于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程资源的图片和朗读带,让学生听看,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听看的基础,学生说,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二、利用资源,理解句子,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比如: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中的有关的诗句,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中“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资源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中,有这样的画面,学生一看,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总之,本节课,气氛和悦,学生既参与了课堂,又学到了知识;既懂得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程资源,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三
一、掌握重点、难点、疏通文意。
二、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熟读成诵
:诵读、讨论、分析归纳。
播放一段三峡的风光片,联系学生平时对三峡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畅谈三峡这一景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的简介。三峡具体指什么?
(二)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结合课文注解,是以课文,然后作汇报。)
阙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绿潭漱属引
补充解释:
重岩叠嶂:即“重岩叠嶂”。嶂:治理向屏障的山峰
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按照“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结构理解。
绝:断。
或:“有”,不能做“有时”。“或``````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可理解为“(如)有``````(则)有时``````”。
其:这
虽:在这里表假设,应译为即使。
奔:在这里作名词用,指奔驰的骏马
不以:不如
时:季节
则: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意思,可不译。
于:从。
其:它们,指怪柏。
漱:冲荡
“清,荣,峻,茂”前皆省主语。
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肃:寂静。
故:所以。
两句诗的意思是: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得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三声:几声;三步是确数。
(三)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之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分段朗读,多让学生自己体会,如何把握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熟读成诵。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情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归纳:
山:“七百里”(长)
“相连无缺”“略”(多)
“重”、“叠”“隐蔽”(陡,高峻)
“自非“江面狭窄(高峻-——夏水的迅猛)
夏水:“襄陵,阻绝”(凶险)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迅急)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对比
春冬景色:俯视:“素湍绿毯,回清倒影”
仰视:“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白浪,绿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
秋:三峡秋景:“晴初霜旦之时”林、涧、猿啸、回声。
渔民的悲惨生活:情景:悲寂,凄凉(与前面对比)
联想:当地渔歌
激发学生联想:
1、“泪沾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合理联想)
2、从文中两句渔歌,你还可以联想到那些诗句?他们的意境相同吗?
(一)抓住特点写景
1、文章主要描写三峡中的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二)语言特点:
1、动静结合。找出一两处动景和静景
2、有张有驰。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那些地方平静舒缓,那些地方激烈紧张?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四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见曦月(2)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2分)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2分)。
答案:
11.(1)太阳(2)萎缩(3)连续(4)即使(4分,每小题1分)。
12.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确实是有许多趣味(2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3.侧面(或间接)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每题2分,共4分)。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五
通过《马说》一文的教学,并结合自己平时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一下几点反思: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2、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鉴于此在设计导学案时,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中以小组为平台,能组织有效的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踊跃讨论。讨论到高潮,各学习小组围绕“谁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展开深究,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的资料进行智慧碰撞,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为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争论、探究,达到让学生深层次感悟作品主题。
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经过三个回合的朗读后,让学生在积累文言词语时,大部分同学还很生疏,错误率比较高,课前的预习指导很不够;课堂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导,也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字词方面的比较;还有在“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当堂背诵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与消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3、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4、赏析本文动静穿插、清新优美等特色。
一、新课导入。
在以通信卫星为代表的电子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同步看到比赛现场瞬间的景象,那么,文字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呢?下面这篇文章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使用形象的语言精心构筑的现场目击式新闻报道,发挥了文字报道的长处,在当今同电视、摄影记者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二、了解新闻特写。
结合课文后材料《什么是新闻特写》,让学生阅读,教师补充以下内容:
新闻特写的创作方法。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准确把握其“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工夫,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是新闻记者和广大业余新闻报道员应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闻特写的写法,也是原则。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应体现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件,不是旧闻和陈年老账。
闻,就是故事、事件、事情,就是内容。没有故事,新闻特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有事件的特色。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新闻特写要有生动的故事性。讲故事,已经成为当下新闻写作的常用技巧之一。因为受篇幅简短所限,一篇新闻特写往往精选一两个典型故事,用十分精当的语言叙述出来,辅以设置悬念、制造矛盾冲突和抖包袱等故事表现手法,在增加报道趣味性的同时,不断深化或衬托新闻主题并强化了新闻传播效果。
特,写好新闻特写,首先要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特写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记者让受众“走进”新闻现场,在强化了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从时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对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包孕性的片断,动中取静,以静写动,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部分。从空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选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写,新闻特写由于借鉴了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所以能产生很强的可视性,人们常把它称为“视觉新闻”。通过描绘,让读者将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画面。新闻特写,一定来自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形诸于笔,再现大喜大悲的新闻场景,使受众如临其境,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冲击和心灵感应,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写的现场感,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一般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访问得到的,而特写的采访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所以,在不少的特写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记者观察活动的存在。
三、整体感知。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特写的内容。
交流,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1.7秒,赞美了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
交流,明确:作者将吕伟跳水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镜头,将这三个瞬间逐一回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交流,明确: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但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而是全靠记者现场观察,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短语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形态。
四、研读探究。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美文,文章运用了很多手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尝”。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动静穿插。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典。以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丰富的比喻。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这些比喻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侧面烘托。结尾中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以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从侧面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五、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七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2分钟。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2分钟。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涵咏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学生齐读这三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拓展阅读。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五、课堂小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六、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奇险。
夏湍急。
三峡--(美)。
(水)--春、冬清幽。
秋凄清。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九
。
《三峡》一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入情入境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情境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并通过朗读进行文意疏通,重点引导学生疏通“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因为这些是学生翻译中初次遇到的句式,虽然互文和并提的修辞不要求学生掌握,但稍加提示会便于学生掌握句式。
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思路,明确本文的构思之妙。
然后让学生“找寻景物的特点,领悟自然的魅力”,并进行交流,从中感受体验三峡独特的美。运用“读”、“写”、“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启发学生拓展延伸,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锻炼了言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略三峡景物的独特之美。接着通过“找寻写作的美点,感受艺术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写景方法,并为随后的写作打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体现着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由此迸发了些许火花。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去感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思考、评价及审美追求,让学生学会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说,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见解,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求得新的发现。
当然,本课教学也留下很多遗憾。比如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何可以更好的落实文言的字词句,还有容量与时间的更好处理,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十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丙。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十一
教材分析: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篇目,该单元都在所说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本文就是刻画了一个农民父亲的形象,吃苦耐劳、坚强、倔强而又谦卑。他是我们那一代农民父亲的缩影,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去体会普通父亲身上的情感,了解他们的生活,更要让学生感悟到农民艰辛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做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本单元主要学习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就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学习之外,还要体会叙事中细节描写的精彩。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2.品味细节描写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咀嚼语言,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一代农民父亲的特点上正确而全面的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迟志强演唱的《父亲》创设情境,老师作为中年人由衷的演绎歌词内容。
二.词语积累。
易错字和一词多音的词语积累。
三.以“台阶”为切入点,整体感知。
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梳理文章故事情节。(梳理思路围绕“台阶”来展开)。
明确: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原因),父亲不辞劳苦花了大半辈子造成一栋九级台阶的新屋(经过),父亲却走向了衰老(结果)。
故事情节:想建台阶——准备建台阶——建造台阶——建成台阶。
四.踏上台阶,看农民父亲。
1.要求学生抛开资料书,通过与文本的亲密接触说说你所读到的父亲。
2.根据学生的解读分类梳理学生所读到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
3.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商讨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补充同学们的解读,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学会如何扣住文本进行人物鉴赏。
b.部分同学对“父亲”的个性化解读一:“有点虚荣”与“自尊心强”这两点的争鸣。预设:
这个点上引导同学们抓住第22段:“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
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还有第28段:“他却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个生气的父亲,不愿接受老了的事实。他的自尊与倔强的个性。
这个争论的点,是作者同情农民父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位农民父亲的特有的谦卑;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
c.部分同学对“父亲”的个性化解读三:怀念旧时光?
绝大多数同学所认为的“怀念以前的三块青石板的日子”;三块青石板铺成的台阶上见证着很多“快乐的时光”。
预设:
这个点的商讨也是人物解读的一个难点和有深度的思考,学生年龄尚小,与老牛拉破车的时代距离较远,老师要助力学生。方法可补充一些助读资料,引导学生去发现。设计问题如下:
1.“怀念”?九级台阶造好了,为什么父亲的快乐没有来到?
扣住第28——31段的内容精读,带动学生对前文劳动所产生的“快乐”的理解。
明确:父亲是一代农民的代表,劳动就是生命,在劳动中获得尊严!不能劳动的现实击垮父亲,并不是恋旧。对父亲的杀伤力之大足可以完全击倒父亲,作者表现出无限的同情和怜惜。
d.部分同学的个性解读四:为目标而不懈坚持努力。
父亲在台阶上寻找人生的高度,是一种追求和愿景,目标实现后,人也老了。人生往往会为一个并不确定的目标去奋不顾身。当愿望似乎已经实现了的时候,我们却突然觉得无所事事或者说目标达成的一刻就是美好结束的一刻。这篇小说刻画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就是这样丰富和立体。
五.从“台阶”走下来,看“命若琴弦”
拓展到史铁生《命若琴弦》主人公老瞎子的命运,丰富对人生目标、对生命的认识。
主人公老瞎子弹断了120根琴弦,理想实现了,复明的药方就落空了,他才明白:“过程就是好好活着”。史铁生,失去双腿,患尿毒症,靠透析活下来,生命与他而言就是苦难,但他从不说勇敢和坚强,从叫嚣战胜病魔,顺其自然地活下去,“专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命若琴弦,绷紧了弦,把该弹的静静地弹下去——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我们的生活。
是鸟儿就要在空中飞翔,是__不能飞翔也照样在空中结网。
这是生命之苦,换一个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
板书设计:
台阶李森祥。
台阶三级九级。
父亲谦卑、劳动者需求的尊严。
作者的情感:敬仰与怜惜。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十二
。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习,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赏析,扣住景物特征。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描写的景、事、物,体会昆明雨季的特点。
2、品味鉴赏平淡自然的语言。
3、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关键词,逐步提高赏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难点:作者借助景、事、物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品味赏析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点点滴滴的雨,淅淅沥沥的雨,飘飘洒洒的雨,充盈着诗人的内心,也撩拨着我们的情愫。请说出写雨的古诗句。学生自由发言。
春夜喜雨,天街小雨,杏花春雨,巴山夜雨,连江寒雨,渭城朝雨,当然,还有昆明的绵绵细雨。
出示文后的诗句,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二、读一读。
朗读诗句,说说诗中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象。
引导学生抓住“行人”“苔痕”“浊酒”“沉沉”,归纳出“雨中景”“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
三、画一画。
(一)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情?分小组完成,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1、雨中景: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棉。
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如何鲜活、立体地描写景物的,赏析景物美,滋味美。
这些特有的景物装点着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清新,自然,美好,和谐,让我们产生一种“我想去昆明”的冲动。想不想去,想去,那就随着汪曾祺文字畅游一番吧。
2、雨中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我和德熙。
分析作者如何进行人物描写的,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征。
3、雨中事:卖杨梅、送缅桂花、酒店小酌。
赏析人情美,氛围美。
四、想一想。
这些景、这些人、这些事,让这个温婉的季节充满温情。跳读课文,锁定最能概括雨季特点的句子。
引导学生找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五、议一议。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十四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短文两篇中。预习提示提示了两个重点:
1、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概括的说,就是景,情和语言。就两篇文章而言,《答谢中书书》理解起来比《记承天寺夜游》要容易一些。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就一句话,而且就写了一种景__月亮,空明,似乎还带着凄清。明月千里,情思万种,谁解其中滋味?千年之前的那个灵魂在这个有月的夜晚到底思想了什么?这是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那怎样才能十几岁的让孩子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呢?经再三思考,我决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教学。
通过对比,也许能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比较阅读,感受景物描写和语言节奏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感知文本。
1、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个读小组赛读。
2、读讲结合,同桌互讲,借助课下注释,梳理文章内容。
3、小组讨论,解决疑问。
文言积累。
念,想到。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变读理清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反复朗读,说说这样变的理由。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
(四)、比读体会情感。
比较两段写景的文字: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1、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什么不同?
2、两段文字句式有何不同?
(五)、背景知人论世。
出示背景资料,体会景中所寓的情感。
作者:氤氲兰香。
链接: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教案篇十五
顾辉。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2、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七年级我们学了郦道元的《三峡》,已初步了解了三峡的壮美。今天,请让我们随作家刘大杰一起走进《巴东三峡》,去领略那雄奇与秀丽,感受那惊险与激动。
二、整体感知。
1、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领略山水之美。
2、学生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3、把握作者游踪,并体会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老师要求:各峡的特点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
景物。
特点。
诗、谚、典故。
感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