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升文章的文采和艺术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读后感的范文,供大家参考与借鉴。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获得不同风格和思路的启示,对于我们写作读后感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或许其中就有你心仪的范文,或者会激发出你独特的创作灵感。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一
黄金时代是一个隐喻,读懂一个隐喻的关键,就在于你从哪个角色出发。
好比在《黄金时代》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位主角、周围角色和读者的身分,选择其一进入故事中。
这些角色最后交杂在一起,以致于我们发现当中传达的意义,爱情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超越了时空。当中的普世价值,使我们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玩味。
§活得明白,明白活著。
我们身处的这个年代,有无数的爱情小说。
有的爱情作品很纯情,每个人都能从那份作品中找到年少的自己。
有的爱情很激情,能够让人内在的情欲被唤醒。有的爱情很做作,是那些鸳鸯蝴蝶梦、霸道总裁的想象,是人生的补偿。
我第一次读到《黄金时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而这本书结合了纯情、激情与做作的爱情面向,变成一个荒.唐却又真实的故事。
主角王二,他是个渣一般的王八蛋,没有担当,极为自恋。但是他对爱情的想法很简单,对睡觉的想法也很简单,简单到无法隐藏。
在那个每个人都需要歌咏领袖的年代,他通过那些无法隐藏的欲望,卸下了对时代不满的假面。
这副假面不会让他死亡,因为没有人应该为自己的本性而死。
相反地,这反讽出一副可笑的社会图像,只要你不犯某种忌讳,其他狗屁倒灶的事情,你可以随便干,尽情干,自生自灭的干。
另一位主角是陈清扬,她接触王二,逐渐对他产生友谊,以及爱情。
有趣的是,明明意淫陈清扬的人很多,为什么他最终选择王二?
因为王二不隐藏,他不意淫,他开诚布公的说着孩子都能拆穿的谎,说为了「伟大友谊」要跟陈清扬上床。
这种粗糙的借口,或许反倒不像是借口,倒像是实话。
在一个非常痛苦的时刻,陈清扬失去了丈夫,又被队伍里的人说成出轨的破鞋,她活在一个没有真相的世界,而王二本身就是一个亮呼呼的真相,是那个会在星夜底下裸睡的汉子。
也许跟王二睡,就能让自己活在向往已久的真相。
所以王二满足了陈清扬最简单的渴望,就是活得明白。
整部小说就是在说一对男女,他们如何活得明白的历程。
这个历程,真实而残忍,因为我们都在经历这个历程。
分析这个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阶段组织出小说的整个架构,以及要传递的人生哲理。
§幻灭不是成长的开始,而是过程,因为幻灭永远不会结束。
起初。
陈清扬急于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她想要一个真相,一个被所有人承认的真相。
这就像孩子,孩子对真相的想法是天真的,天真到可笑。因为现实社会的人们总是戴着面具,好一点的面具是礼貌,差一点的面具是基于利益的欺骗。
少了面具,人们有时看不惯你,就像大家都疯了,就你没疯,那种被排挤的感受,反倒让人活得难受。
从字体心理学的角度说,每个人都有「自我」i,但自我不全然为我们所认识。在和自我,以及外在事物之间,有一个「自体」self,自体需要通过外在的「客体」object,建构自身的存在。
一个只有你清醒,别人都不清醒的环境,自体与客体某种程度上处于分离的状态。
你的给予,别人不需要别人的给予,你又不法真心接受。
譬如陈清扬,人们用「破鞋」代称她,她不喜欢破鞋这个称,或者说基本上没人会喜欢这个称,因为这个称象徵她是一个不忠的妻子,一个荡妇。
不只她个人的道德感无法接受,社会也谴责破鞋。
陈清扬反抗著,就像一个孩子听到父母对他说「我不爱你了。」。
她感觉自己很肮脏,感觉自己不被认可,连她的自我都开始产生了对自体的排斥。
在赫尔曼judithherman的著作《创伤与复原》中,我们能看见这样的例子,被强暴的女子,她从强暴的场面中抽离出来,彷佛那个被强暴的人是其他者,跟她无关。
当外在的客体世界强暴我们,我们的自我与自体、自体与客体就会分裂。
分裂使我们痛苦,因为渴望合而为一是我们的天性。
我们渴望能够认识自己,渴望在现实世界自我实现,渴望被接纳与接纳他人,喜欢我们的认知和真相一致。
陈清扬想要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却没有任何客体对象能够帮助她。这给她带我认同的混乱,她过去的自我认同,她建构的自体面貌被否定,彷佛不存在。
当然她还有另一条路,「选择盲从」。或是积极去探求真相,甚至与他人辩论,像苏格拉底,想要让所有人都清醒。
而苏格拉底的结局是死,而且是在众人以民主的方式投票下,决定他必须死。
一度,陈清扬也想死。
毕竟死亡能够让她像个烈女,直到她遇上王二。
中段。
陈清扬放下对于真相的执着,他干脆就跟王二搞破鞋,有种「既然你们说我是,那我就是吧!」呈现出自我放弃的面貌。
自体沦为客体的解释,某种程度来说,自体与客体就和谐了。
但如果这种和谐只是一种堕落,只是一种消极逃避,那么我们就会成为客体的奴隶。
这时候,世界的真相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情绪。
我们的情绪使我们忍不住堕落,忍不住用各种方式去伤害我们,而这些伤害只是为了掩盖我们内心的伤痛。
就像在身上刺青,或是开始学习抽烟,喝酒之后和某个不怎么熟的人上床。
这些事情都带来一点刺痛,甚至曾经让我们后悔,可是这反倒让我们更放心。
因为相比幻灭带来的痛,至少这些痛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所以有些选择让我们愤怒,让我们感觉不到做选择的快乐,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为自己做选择,我们是为了避免主客分裂带来的痛苦,委曲求全。
正如前面所说,自我不能完全被我们所认识,就像冰山,水面下方,那些潜意识的部分,无论我们怎么说服自己,那些潜藏的部分也不见得能顺著我们的说法。
好比「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很可能他就和陈清扬一样,他并不是生来跋扈,而是他人对他的恐惧、奉承造就了他内心的自体面貌。
可是他的自我,那些对他人的同情与同理,渴望被接纳的需要,被身边的人刻意的忽视了,因为没有人认为他会是一个懂得同情、同理,需要被接纳的人。
渐渐地,周处也以为自己就是一个恶霸,不该和常人拥有同样的感情。
可是这种认知并不是周处自我的全部,所以最后他选择去杀蛟龙、猛虎,改过迁善。
可以说,所谓的和谐,就是自体与客体的统一,也就是自体背后的自我通过自体与客体,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
这种实现超越了单方面的价值观与秩序,建构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与秩序。
回过头,王二是陈清扬在生活中唯一能够真诚对话,唯一感觉自体得到完全接纳的客体。
对于其他人,陈清扬怎么证明,他们还是会把她当破鞋。但王二有可能不把她当破鞋,还愿意跟她交朋友。
这也说明,为什么有些人会喜欢上跟自己背景差异很大的人。
因为当一个人让我们感觉被压抑的自体,能够通过这个人得到彰显,我们会更希望从他身上得到这种证明自己的感觉。
过分的压抑,会让我们对于自体与客体的融合更加饥渴,进而导致一些失控的表面。
譬如我见过一些大人眼中品学兼优的孩子,他们和学校的流氓混在一起。最后友谊终结于罢凌,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拿他们当朋友,他们不把自己当朋友。
因握力压力分布量测系统为他们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朋友,他需要从那些流氓身上,从父母严格的管束中获得自由,而他误以为那些人跷课、打架、想干啥就干啥就是自由。
所以跟他们在一起,他对自由的渴望得到满足。
可事实上,这个孩子和流氓之间格格不入,他对那些流氓毫无意义。
在校,你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背景硬的孩子离校,你过的是丰衣足食的生活,接触的是同样社经地位的人。
就像某些人以自己有同性恋朋友为傲,但他们不是真正接纳同性恋,而是通过自己有同性恋朋友,好彰显自己是个自由、开放的,跟那些迂腐、传统不同的「更好」的人。
那些流氓,他们内心其实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被那位孩子接纳,毋宁说是一种「附庸风雅」。
他们根本没有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更多是他们用以自我满足,甚至显摆的工具。
当我们把客体完全当成自体自恋的工具,我们就无法真正和客体整合。
譬如一对夫妻,先生每次经常纠正妻子言行举止,且说是「为你好」,实际上他从没有聆听妻子的需要,那么这种为别人好的想法和行为,客体只是一个附属品,一个满足自体自恋的对象。
真正和谐的夫妻关系,夫妻互为自体,他们彼此共情、互相理解与接纳,彼此尊重。两个人都在互动中,得到更多对自己、对彼此,以及对伴侣关系的升华。
直观的说,就是「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有了对方之后,活得更幸福。」。
所以自体与客体无法整合,有时是因为外来引发的恐惧,有时是我们处理不好自己的自恋。
陈清扬接近前者,王二接近后者。
结尾。
《黄金时代》的剧情,始于分裂,终于整合,就像一场心理咨询的历程。
陈清扬和王二睡,象徵自体与客体合而为一。
陈清扬要王二收回破鞋的话。
陈清扬乾脆就当起破鞋,跟王二睡。
陈清扬发现王二并没有真的当她是破鞋,他接纳她的一切。可是王二混帐,他没有意识到也许有陈清扬爱上了她,还拿陈清扬当睡觉的朋友。
陈清扬已能理解,别人说她是破鞋,不等于她就是。但她也无须跟所有的客体对象证明自己不是。当陈清扬被批斗的时候,她能够若无其事的随大家摆弄,就像配合媒体演出的明星。
王二和她多年后在宾馆重逢,他们把过去那些事情拿出来说。这里谈的早不是破鞋的事,而是陈清扬想知道王二究竟有没有爱过她。
这时的他们已经成熟了,成熟到可以面对这个世界的虚伪,但不会因为别人虚伪,我们就非得刻意展现我们的「不虚伪」,好像我们高人一等。
面对王二说不清爱,陈清扬心底有谱,此刻的她已经不是当年站队的她。她不会极力想要证明自己是或不是破鞋,就像她不再纠结要知道王二究竟爱不爱他。
他们分开之后,再也没见面。
其实多数人都想活得明白,只是太难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那经是属于私人的,属于亲密爱人的,不属于其他人。
真正的演员可以在镜头前面演戏,转身又找回真实的自己。这才是最舒适的状态,无入而不自得。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二
第一次看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给人感觉至少得再看两遍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挖掘到更多作者的思想。能让我产生研究心态的书十分少,一则我比较懒,二呢,之前看过的书表达比较直白。
以下是我第一遍阅读的一些感悟。
王二和陈清扬两人无论外形还内在,都十分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建立伟大友谊的重要原因—他们都是独特的人,与外界有些格格不入,不随波逐流。从一开始陈清扬找王二去证明她不是破鞋,王二语不惊人的回答,看似荒唐,实际却包含哲学道理—你永远不能证明别人心里的既定偏见,与其想方设法证明,不如自动过滤掉这些恶意眼光,别给自己添堵。
王二并不是一个绅士,甚至有些混蛋臭流氓的形象。但是他真干了混蛋事吗?跟清扬的关系都是你情我愿,他从来没有欺骗,没有强迫。就像他第一次跟陈清扬说伟大友谊,这是“半真不假”的。别人想伤害陈清扬,他会挺身而出。王二爱陈清扬吗?我觉得不爱,他是一个21岁的青年,处于不大要脸的黄金时代,陈清扬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伴侣,和他一起度过孤独的日子。
陈清扬身上有股文艺女青年的劲儿,有自己的世界。她不想爱任何人,因为她觉得没有人值得她爱,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她十分的孤独。当王二跟他说伟大友谊的时候,她有一丝感动的,在以为王二要瘫痪的时候,她哭着说要照顾他一辈子。她说王二是混蛋,因为王二不懂她的感性。她说为王二生孩子时,是想跟他在山上过一辈子吧,可是王二当时拒绝了这个提议,也就是把陈清扬难得产生的情感依赖推开了。所以以后王二提出生小孩的想法,都被陈清扬拒绝了。陈清扬爱王二吗?爱过。
二十年后老朋友相见,没有浪漫,又敦了一场伟大友谊。之后再无音讯,但是两人心里的黄金时代永不会忘。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三
前几个月,如何拥有有趣的灵魂,好像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马斯洛曾经在其需求层次理论里论证过:人们解决了有房住、穿得暖、吃得饱这些生存问题以后,就要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东西了。
王小波先生自称是活得有趣的人,所以最近看了他的《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黄金时代》、《红拂夜奔》和几部小说,不得不佩服,王先生确实是让人开心的一把好手。天马行空的文字,荒诞不经的情节,敢说他人不敢说的作风,以尊严至上的价值观,时刻吸引着涉世未深的一颗颗人心。
装傻,是一门无比高深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意识决定行为。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意识。我们内心高兴,脸上就会出现灿烂的笑容;反过来,我们脸上挂着微笑的时候,意识也会让我们觉得内心是灿烂的。假装高兴,会变成真高兴,所以装傻装多了,也有着变成真傻的高危风险。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难得糊涂,没有一颗金刚钻一样坚硬无比的心,就别轻易走上装傻这条道,因为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自己原本最瞧不起的那种人。
所以,傻不傻,有不有趣,都只是自己的事情,各人有各的有趣的标准,有些人觉得憨人有憨福,于是或真傻,或装傻,乐在其中。待城头变幻大王旗,真傻的人,总活在旧时代里,不可自拔。装傻的人,摇身一变,撕下伪装的面孔,继续尝着新时代的甜头。待我有了一颗金刚心,我也宁愿装装傻,但我很怕变成真傻。
有趣的另一含义是,不能把自己的有趣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之上。这关乎每个人的尊严,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所以为兽的标准。如果用别人的牺牲获取自己的有趣,甚至弱肉强食,那这种生活不可称之为有趣,应称之为残忍。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四
慢慢吞吞的,终于把王小波的三部曲给读完了!我这人好像记性并不是很好,经常读了前面的内容会忘之八九,只记一二。但是本书的主人公王二的形象却在我心底打下了一个烙印,他是黄金时代的缩影,谈着那个时代不敢谈的话题,哪怕现在的人,也没他那个勇气。一个出生于大跃进时代的人,上初中便开始经历文革,自己造投石机以红卫兵名义参加战斗遇到人生第一个情人小姐姐那是才十五六岁,后来又进豆腐场因为思想不端正殴打毡八被诬陷被改造,居然和帮她改造的女上司成为情人关系,再到后来文革结束考上大学,送去云南农场改造又遇扬清再造情愫,三十而立再任教某大学,结了婚,又离了婚。
四十出头常年窝在医院地下室,被人称为小神经。突然出现的小孙治好了他的阳痿,并且又结了婚还分到了一套房。最后死于心脏病!从王二的一生,看见了爷爷奶奶那辈人的缩影,中国的发展是令人震撼,同样它的历史也是使人不可想象的!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这个和平时代,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五
其实这不应该算是读书笔记或者叫读后感,把分析一件作品上升到理论角度来探讨的事还不会做。
国内当代作家的书我读得很少,突然想认真研究下自己孜孜以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了,自然就需要多读两本书,一位老师推荐了这本书,然后我就买下了它,很简单,如此而已。
一天才看完,这在我的阅读速度上不算快,尤其是仅三万多字的中篇。
才看两页,就觉得这本书超乎想象的好读,没有一般纯文学作品的沉重与凝重感,开篇看似无意的轻松切入,一件事写了好几大段,不由感叹,原来写作真的很简单,只要作者有思路,一切不过是顺流而下而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刚瞧时,很想有人帮着导读下,生怕自己理解错了。平时就有这个毛病:喜欢看有文章评论的书。当然得是朴实公正的评论,花花哨哨文艺感强的评论是做秀,哄小孩子的玩意。
王小波,一个独特立行的作家,40多岁开始写作,正在盛季便夭寿了。()他的简介我始终没从网上查,因为觉得够了,喜欢他的文字就够了。
文章内容许多地方写到性,任何一个作家不会回避,就看是拿来当成是个事来写,还是只是服务于文章本身,这也是与当下文字下等女人现象的区别。
从开始读时迫切想找人导读下,到没得逞后自己读完,期间越读越觉得要人导读的想法在消减,到最后掩卷竟是无语,没什么好和人说的了。在心里似有所悟,尽管不清晰,可那种映像就留在心灵的某一处,可能会在那里慢慢发酵吧,只管发酵好了。
有一点点感想:写作真的很容易!只要肯拿精神放在里面,每一个文字就是自己。用王小波在后记里的话说,就是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而不是去当说教者,低估国人的思维能力。再用一句流行话来说:不要侮辱别人的智商。
写作不难,只要肯写。
好咧,那我就放开手脚向前冲了哈!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六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我听别人讲过无数次,但我是第一次看。这个文章讲的是王二和陈清扬之间的故事,文章讲的是对文革时期的批判,以及对理性自由和个人生命的张扬。我读这本书,我从中我感受到了我的黄金时代,我的青春。
在我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的.云。可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原来是个慢慢受锤的过程。日子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就像一头受了锤的牛一样。可在我。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我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这是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我将它背了下来。
现在的我们也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现在我们大概也有好多好多的奢望,在我们的青春中,这些奢望其实和我们并不远。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只有努力去拼了,去争取了,你才会没有遗憾、没有悔过。你们的黄金时代,究竟会不会辜负黄金这个词?但我想我的黄金时代我一定不会让他辜负,我会让我的黄金时代比黄金还要更加的绚丽,更加的夺目光彩。
黄金时代这本书,当我看到它的标题时,我以为他讲的就是,在你人生中最好的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故事,而从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文革时期发生的现象,去感受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黄金时代并不是像金子一样的闪闪发光的。可是而现在的我们,我们的黄金时代,我们从小就有优美的环境去读书,去长大。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没有歧视,没有肆意谩骂的一个年代。我们应该更好的去生活,更好的去打造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
每个人的青春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无论大小我们都应该勇敢的去面对它。正如王小波书中所写的,我觉得什么都锤不了我,我会永远生猛下去。我希望在我们的青春中什么也锤不了我们,我们也会永远的生猛下去。
时间总是一点一点在消逝的,而我们的黄金时代就很可能在一点一点的消逝中而浪费,所以呀,趁现在,趁我们还年轻,抓住时间,抓住我们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七
在黄金时代里,我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个替身,那就是x海鹰。我就是那个帮教的团支书啊。在自我矛盾中成长。这让我很气,气自己。我和王二不是自己人,但我羡慕嫉妒他的勇气,我要教化他,我要改造他。我要用尽我毕生的全力,让他从一个后进青年变为一个有为男青年。作为中国人挺惨的一点是,要做到推己及人的次数多了去。病态的思想,在一丝顽固的地方要最终保留自己的贞操。虽然我这个海鹰并非处于革命时期,虽然是这样,但过度禁欲又过度自我矛盾带来的某种冲动之后的懊悔不已而祈求一丝象征性东西来示自我纯洁,我也是如此的病态。
喜欢小波的一切文字,因为真因为歹毒,不加掩饰,赤裸裸揭露哪怕你内心自己闪过都觉得羞耻的话,他也给你全部写出来。我喜欢这种坦诚,因为我做不到。正因为我做不到,所以更加喜欢别人能做到。你做到了,我自然要佩服你要赞赏你,必要的时候还要打赏你。
我明确了一个东西,在我的阴阳世界里,自由和平等是不能并存的。倘若我要求自由,那我就要无拘无束,才不要有人以平等对待为由,教我必须按时与会参与讨论,否则要给我戴歪帽子。
小说在我这从来就不是小说,那是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在那个世界真实存在的。我虽不向往能成为其中一员,但作为同样活着的不像你们的人,我也得说点什么。
小波很了不起,我们也都很了不起。我们不应是被交流电电坏的蜻蜓,也不应该惦记着啥,我们是我们这群人。我们是火,可以熔化金,可以铸造金。从悲观主义者身上学到不悲观,这也是了不起吧。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八
书里有一句话:一本书,你看它写得好不好,译得好不好就行了,害臊干什么。开始的时候被这样的写作风格震撼到了,后来读多了渐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借用一个词来评价这本书,厚重。表面上看起来是用了无数粗俗的故事,恶心的描述,然而论其中的道理,能看明白的可能不过百分之一,乃至更少,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底以及对问题的思考。
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红楼梦,故事是甄士隐讲的,顾名,真事隐。同样,本书是王二讲的,你觉得王二存在他就是存在的,你觉得这只是瞎编的故事,这也可以是瞎编的故事,所以里面的内容真真假假,反派不反派也是由你定。
书中的女性角色都不受现实社会压迫,敢爱敢恨,有着大胆,张扬的个性,并且勇于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真理,哪怕这个社会并不认可这样的真理。而王二也同样放浪不羁,敢于质疑。最后一部分说,只要你被大众认可了,你就是对的,如果不被认可你就是错的,不管你本身对与错。社会本来也就是这样的,只是我们习惯于把它美化了来看。
部分词句属剽窃他人,且才浅学疏,言不达意,见谅!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九
《黄金时代》的故事很简单,开篇便写陈清扬找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我在山下14队,她在山上15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但王二偏要说陈清扬是破鞋,“所谓破鞋,乃是一个指称,大家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大家说你偷了汉,你就是偷了汉,这也没什么道理可讲”。
然后,王二解释陈清扬被称为破鞋的原因:“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假如你不想当破鞋,就要把脸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后别人就不说你是破鞋。当然,这样很吃亏,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汉子来。这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
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后来陈清扬又下山找王二,因为传闻她和王二在搞破鞋,她要王二给出他们清白无辜的证明。而王二倒倾向于证明自己的不无辜。后来,王二以“伟大的友谊”之名和陈清扬搞起了“破鞋”,然后出逃,离开了农场,先是到后山,后来又驻扎在章风山。半年后,在陈清扬的建议下,他们又主动回到农场,“出斗争差”,写交代材料,如此,直到“”结束。
王二和陈清扬的交往发端于陈清扬希望王二证明她的无辜,而此时的童男子王二是个“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的下乡知青,他更倾向于证明陈清扬不无辜,证明的法子就是引诱陈清扬。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叫《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萧红的一生。
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她出生在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家庭里,她的父亲对她很不好,还逼着她成婚,而她受不了就逃了出来,过上了四处漂泊的日子。
在萧红漂泊的日子里遇到了很多朋友,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萧红进入了写作的“黄金时代”,在那战火纷飞时代里,影响萧红创作重要的人就是萧军。两人因文学走到了一起,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对于萧红来说是非常美好的,在那样的一段时间里,萧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天赋并获得了鲁迅先生的赞赏。最后,两个人因为感情出现了问题而分离。与萧军的分离就代表了萧红的人生由幸福到悲惨。
萧红非常爱萧军,在萧红的人生处于低谷时,萧军给予了萧红温暖,陪她一起度过了难关,两个人开开心心的。
萧红的一生是跌宕的,但萧红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渴望,仍然坚持创作,写出了好多有名的作品。例如《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作家,值得人们尊敬。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一
听过很多次王小波的大名,但是从来没有度过,这是第一次读他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在想这个人怎么这么粗俗,生殖器脏话天天挂在嘴上,读了一两章还是不太能够接受他的风格,但是读完之后对他的看法又突然是180度转变。
性似乎是王小波这本书的主旋律。不管是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还是我的阴阳两界,每一部分都是和一个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其实这很妙,抓住了大家的聚焦点,然后深入浅出地讲了一下他想讲不要求我们懂的东西。想懂他的把每个句子画下来慢慢分析,不想懂他的就当丑男的罗曼史看也无妨。
看的时候觉得王小波妙语连珠,还标记下不少句子写点批注,还想着最后写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提一下,但是对着一块空白的写字区,脑子里只能记起零星几句,算了,索性不说了。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小波对女性的尊重和喜爱,即使他在书里以一个名为王二的理工男为视点,但是从来没有任何贬低女性的观点,这一点我很佩服,调侃的也完全不朝着这方面。反而从他的对女性的描写里,看到一个个灵动丰满美好的女性,不管是性格还是外貌,让我第一次对女性这个群体感到的是崇敬和羡慕,当然我没有贬低自己或者其他女性的意思,因为一直以来的看法都是,女性有诸多禁忌,生冷不能吃等等,而且诸多不便,以及诸多危险,以至于经常会想自己是个男孩就好了,王小波第一次让我看到女性是这么一个美好的存在。
如果说写性是为了迎合读者,我觉得这不公平,因为王小波只是在描述事实,他或许根本不在意有没有人看他的书。很多人都说王小波是个很有趣的人,我也不否认,但是“有趣”这种现在已经用烂了的我都不好意思说它是褒义的词,再用在他身上,未免也太委屈他了。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二
《黄金时代》的故事很简单,没有偷汉的女知青陈清扬被人们称为“破鞋”,最后偷了一脸流氓相的下乡知青王二,成为了真正的“破鞋”,最后爱上了他。
陈清扬作为这篇故事的女主角,特立独行的性格似乎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这个时代对她的审判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来过,或者只想大哭一场脱离这个梦境,然而现实就是梦境。
陈清扬对这个时代的反抗也是作者对生活的呐喊,她的形象也给读者带来了思想解放。
一、打破传统枷锁。《黄金时代》对陈清扬的所有描写,从多方面出发,塑造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女性形象,而且这一形象打破了传统的枷锁,同时也使人获得了一种“精神的解放”,给予其他后来者很多启迪。《黄金时代》是对文革的一种批判,而其塑造的陈清扬形象在作品最后也有展现,即便是已经分开很久,在90年代二人相遇时候,虽然已经离婚,但是陈清扬依然保留着“结婚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进一步加深。
二、特立独行。陈清扬是特立独行的,《黄金时代》中对陈清扬的塑造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立独行”。无论是在作品最初主人公对“破鞋”的反抗,还是对后来“组织”的反抗,即上午结婚、下午离婚,均体现出了她的特立独行,她不为任何事折腰,只为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
三、至纯的友情。情感救赎,为了达到“救赎”的结果,陈清扬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第一种便是“至纯的友情”,是对王二的友情。具体来说,陈清扬是一个下放的女医生,其本身身世清白,但是被人无缘无故地说成是“破鞋”,这对陈清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尤其是情感上的,她需要一个人来做她的朋友,倾听她的诉说,但是很多人找陈清扬,特别是男人找她,并不是为了看病,不是因为她的医者身份来的,而是因为她的“破鞋”身份。这就导致陈清扬的心理要承担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王二出现在陈清扬的身边,而且是以一个“病人”的身份出现的,所以陈清扬对其好感增加,认为他们之间拥有“伟大的友谊”,为了这份伟大的友谊,陈清扬不惜以肉体交换,得到了暂时性的“情感救赎”。
四、至真的爱情。对于王二,陈清扬的态度一直在不断变化。在刚开始,陈清扬只是对王二有一定的好感,而且王二也能证明自己“不是破鞋”,所以陈清扬与王二接触较为频繁,但是随着与王二的交往,陈清扬的态度日渐转变,尤其是王二被打伤之时,陈清扬说“你别怕,要是你瘫了,我照顾你一辈子。”这句话可以说是陈清扬感情的一种真实表达,她已“为爱痴狂”,而这“至真的爱情”实际上也是陈清扬进行“情感救赎”的一种表现。
《黄金时代》里写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他描述了公牛受锤的过程,年轻的公牛精力旺盛,非常好斗,人们把它捆起来,用大锤在它的睾丸上使劲砸几下,从此之后,这公牛就只知道耕地拉车,再也没有其它想法了。
我想起小时候从邻居家抱回来一只小狗仔,肉乎乎的非常可爱,每天追鸡赶鸭的跑来跑去,慢慢的长大了,要给它套上脖圈。刚开始套上的时候,小狗还不明白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东西,后来才发现上了当,行动严重受限,因此哀号不断,听着让人心疼。有时我想给它解开,让它不再难过,邻居告诉我,千万不能解开,过几天就好了。果然,几天之后,这小狗不再叫唤,每天吃了食之后,老老实实的趴在窝里,再也不上窜下跳了。
如王小波所言,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年轻人不会理解这一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出名也大都在30岁以前,以后也有机会,不过难度大了许多。
钱钟书说: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这话似乎与王小波所言之理暗合。20岁之前还没有“受锤”,那时候不狂,只能说明才能不行;到了30岁之后还狂,这锤只会砸得越来越厉害,也撑不了多久。
而我却认为黄金时代不局限年纪,黄金时代不在于自己是否狂。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可能会出现在他的人生任何时候。在我们在为生活奋斗的就是处在自己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三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也是我看了已经忘了几十遍的书。
在整个故事里,心如明镜的是陈清扬,而王二始终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伙。陈清扬因为他那无心中的两巴掌而爱上他,却也因为这两巴掌的无心而离开了他,这就是为什么陈清扬为什么老说王二是“混蛋”的缘故。浑有浑的可爱之处,所以多年后还要来找王二,告诉他自己爱他。浑有浑的遗憾之处,所以陈情扬至爱王二,却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本质上来说,他和她前夫一样,根本不了解她,“她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在《黄金时代》里,最完整的人物是陈清扬而非王二,陈清扬有勇气、有担当,引领王二走过了那最艰难的一段,使他终于从一个男孩变成为一个男人。这也可以看出王小波对女性的态度,她们是灵魂之火,生命之光。没有哪个现代中国作家如王小波一样如此尊重女性,哪怕他的小说里有很多粗口和脏话。
网络上评论黄金时代的真正寓意在于:有两个人终于找到并确立了终身的伟大友谊,无论人世如何摧残也无法改变,而世界上无数的人一生却都活在寂寞或虚伪之中。而我个人很认同,比如书中那些要详细过程的军政人员,显然就是活在寂寞和虚伪中。
当今社会,早已成为败絮其中的快餐时代,到处充斥着快餐文化,而王小波,波哥的《黄金时代》给了我一片净土,那种纯洁的性所显露的伟大革命友谊是世间千万物无法比拟的,正如王二和陈清扬俩人与世间的格格不入,那是一种超脱,超脱于肮脏的灵魂世界。
这样的王小波,这样的黄金时代,我想拥有,我想你也是!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四
关于时代的故事,大部分分为两种:
第一个,是所谓的伤痕文学。应该是反思对社会的摧残和对那代人的伤害。不过讲道理,这种没看过,电视上也没放过。应该是哭哭啼啼式的。
这种描写和《白鹿原》中的明显不一样,其中细节描写确实很有意思,不是很露骨也不是很晦涩,绝对不是小黄书。
里面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具体记不清了。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但是生活就是一个慢慢受锤的过程。毋庸置疑,生活可能就是这样。所以希望大家至少是慢慢受锤,不能一下被锤废了,这就不好了,哈哈哈。这让我想起微博上的那句话,尚未配妥剑,出门便已是江湖。最后一句是:愿千帆过尽,内心仍是少年。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五
慢慢吞吞的,终于把王小波的三部曲给读完了!我这人好像记性并不是很好,经常读了前面的内容会忘之八九,只记一二。但是本书的主人公王二的形象却在我心底打下了一个烙印,他是黄金时代的缩影,谈着那个时代不敢谈的话题,哪怕现在的人,也没他那个勇气。一个出生于大跃进时代的人,上初中便开始经历文革,自己造投石机以红卫兵名义参加战斗遇到人生第一个情人小姐姐那是才十五六岁,后来又进豆腐场因为思想不端正殴打毡八被诬陷被改造,居然和帮她改造的女上司成为情人关系,再到后来文革结束考上大学,送去云南农场改造又遇扬清再造情愫,三十而立再任教某大学,结了婚,又离了婚。
四十出头常年窝在医院地下室,被人称为小神经。突然出现的小孙治好了他的阳痿,并且又结了婚还分到了一套房。最后死于心脏病!从王二的一生,看见了爷爷奶奶那辈人的缩影,中国的发展是令人震撼,同样它的历史也是使人不可想象的!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这个和平时代,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文档为doc格式。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十六
在釜山,用a4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极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讽刺那个糟糕荒谬的年代。文革这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总是给它定位成灰色的惨淡。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意识上的自由带来的鲜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时光命名为他的黄金时代。读毕,我确实赞同这种定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