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过去了,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了。注意总结的时态,一般使用过去时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那么,下面请大家看看这些优秀的总结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上考研指导课心得篇一
今天有幸聆听了周老师的一节“心理活动描写”的作文指导课,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与大家交流。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大家往往用“课堂的是否有效”标准来衡量一堂课是否是好课。周老师的课,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关注学生,为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提供服务;学生参与热情较高,基本掌握了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每一位同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正是“有效课堂”的最好体现。
1、巧架桥梁,“有效”在悬念中起步。
作文是学生头疼的事情,“咬着笔杆愁眉苦脸”,“看着题目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这样的情形在作文课堂并不少见。但令人惊奇的是,周老师的作文课堂中不但没有这样的情形,相反我们看见学生的是他们愿意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我想,这一切“反常”的表现,应该是源于周老师巧妙地导入,为学生的学习架起了一座心灵桥梁。上课前,周老师特意创造情景“老师迟到了”,让学生结合自己当时的感受说起,很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的心理活动描写的重要性,自然导入本节课内容,教学无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2、巧设过程,“有效”在灵动演绎中铺展。
周老师用学生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给予多角度的范文,打开学生写作思路,让学生体会到心理描写的作用和方法。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但其实并不简单。我们不妨连起来看看问题的答案:写心理可以用内心独白的方法,写感受可以用想象的方法,写心情可以用语言、动作、神情、环境烘托的方法。看,周老师让学生思考回答的目的其实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心理活动用什么样的方法更恰当,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就有本可依。
纵观整个环节,我们可以这样说:方法是在学生的自主思考中、在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指点中不知不觉掌握的,既轻松又有效。
3、巧作点评,“有效”在肯定鼓励中升华。
教师好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还能引领学生、提升学生。,需要的是语言,所以周老师的评价,尤其注重对学生语言的提升。比如本堂课,周老师十分注重学生和自己语言中表现心理活动的一些关键词,“小心翼翼”、“愧疚心理”等,课堂上,学生的心是活跃的,情是真挚的,但由于平时的积累不够,或一时不能联想,尤其是中等偏下的学生,想说却无法说,说不明,此时,教师提供一些词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习作时运用语言,使描写更具体。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今后同类题材的写作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专家谭惟翰曾说过,“纳”是“吐”的前提,是基础,会“纳”才谈得上“吐”。”周老师的设计与引导,不正是在帮助学生“纳”吗?有了足够的“纳”,还怕学生“吐”不出吗?智慧的教师能创造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能培养智慧的学生。在周老师的作文课中,处处显示着教师的智慧: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关注了学生的起点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能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能看到生命成长的画面,是真正的有效课堂。当然,如果再加点时间,通过师生评点,生生点评,紧扣前面学到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在习作中得到落实,那么被评点的学生会更有信心,其他学生也能明白怎样的描写是好的,从哪些方面改进等,这样也许会更生本、更有效。
上考研指导课心得篇二
林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能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真实的佳课。下面,我就林老师引领的作文指导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发掘“材”源,独具匠心。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城市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及各种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陈老师根据低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把写作范围缩小到我的好朋友中。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写话,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二、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规范了语言。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以片断训练为重点。段,是介于“句”和“篇”之间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在四年级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扎扎实实地进行段的训练。段,在结构方式上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包括并列、总分、因果等。句,这一教学环节无不渗透着教师指导学生片断组合以及谋篇布局的良苦用心。
这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得益于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林老师这堂课先口语交际,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林老师的这节课无不体现着“从说到写”的这一科学规律。
三、多元评价,画龙点睛。
在这堂自由写话课上,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多元,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师生互评。在评点中,再次让学生揣摩写法,感悟本次习作的要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拓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林老师在每次学生交流之前,总不忘交代学生认真听,想想“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更精彩?”我们可以看到,课中,学生始终在专心地聆听同学的说话,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的发言。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提高。总之,林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四、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姜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老师和学生对话的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写,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姜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上课时,一开课就拿出翻得牌,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因为亲身经历过发言特别积极。又出现举牌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在介绍搜集的材料的时候,用的一些好词好句,老师能及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注意积累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而且老师语言朴素,自然得体,学生接受很快,这是一堂值得学习的写作课。
上考研指导课心得篇三
散文也许并不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文体,但学生似乎都能感觉到散文中的美,其实,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引导,散文中的美学生是可以用心去欣赏到的。散文的文笔清新不造作,形散神却不散,细细品味,会领悟出一番境界。
散文的拓展与研究都在“读”中完成,就一定要注意“读”什么,怎样“读”了。当然,我们一直也在“读”着,可是,我们有时候仅限于“朗读”。就像培训内容中的案例,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的泛读,课上的研读,都要落到实处。
我们必须让学生先读通,把握它们的整体结构以及思想倾向,主要的语言特色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进行鉴赏评价,才能有领悟和审美的深入,进而才有纵深挖掘的可能性。道理我们都明白,但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赶进度,到一定时间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要求学生完成我们要求的题目,因此,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也就成了形同虚设的要求。当然,时间不能无限期,这个度还要我们在教学中灵活把握。
教师的引导,往往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甚至可以雪中送炭,画龙点睛,也能锦上添花。除了在历史的天空中找到相应的云朵,也要在现实中指点迷津。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读,怎样读,读什么,引导学生参与,参与学习,参与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放眼未来。
散文的情蕴语言都独具特色,而学生的理解领悟有时是很难到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出学生的真“思”深“思”。
散文有思想有灵魂,又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美的外在展演,所以,它就构成了一种境界。正如司空图所言“思与境偕”,而王国维则推崇为:“有境界则成高格。”林纾把意境的理论运用到散文的创作和品评上,提出“后文采而先意境”的主张。培训内容有言,散文创造意境,多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即事明理等方法。物、景、事与志、情、理的关系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创造意境须找到客观与主观之间的精确而微妙的联系,抓住外物与心灵之间的相通点,用巧妙我觉得一定要让学生写,并把那些经典的散文作为范本,由仿写到独创,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很多学生都喜欢散文,但他们阅历知识思想深度都有限,写散文多数流于肤浅。可是如果坚持写作,应该可以促发学生思考和观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和力量。学以致“写”,让经典渗活起来。
我相信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对散文的学习会更容易,也会学得更快乐,能真正领悟到散文的实质。
上考研指导课心得篇四
16日上午,在尚璧总校吴唐营小学观摩了刘佳丽老师的《看图写话》和路晓辉老师的《抓特点,写静物》小学作文指导课。观摩后的的最大感触就是:在这样课堂学习写作的学生们是幸福的,上这样课的老师也是幸福的。这样的作文课,不再有绞尽脑汁、无从下笔的学生,也不再有满面愁容、无可奈何的老师。
今天的观摩不仅令我反思,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上好作文指导课的策略,如李孟周主任提出的“目的性”,即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的;王伟霞校长提出的激发兴趣,降低难度,注重口语表达的训练和读写结合的'方法等,这些好的策略对我今后的作文课都有很大指导意义。同时,我感觉作为语文教师,要上好作文课,更主要的是要具备责任心和自信心。所谓责任心就是我们有责任呈现给学生轻松快乐的作文课堂。就像今天刘、路两位老师一样,环环指导,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快乐幸福地学写作。为了这份责任,我们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所谓的自信心,就是我们要树立上好写作指导课的自信心。也许我们觉得自己不是作家,不能出口成章,甚至自己对写作还有抵触心理,担心自己上不好作文指导课,从而每次作文课总想“绕着走”,这就是我们缺乏信心的原因。我们要树立信心,一次上不好,咱就两次,只要我们不再“绕道走”,总会在作文教学上趟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们不是孤立无援,而是结伴而行,相辅相助的,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迎来春暖花开!
上考研指导课心得篇五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凝聚着作者生命情致的作品需要读者主体情感的积极投入才能映射出它璀璨的光芒。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亲历这个特殊的过程,引导学生诵读感悟。
以朗读为例。如《桂林山水》,这是一片写景的散文,语言生动优美。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然后大家讨论,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再读在讨论,然后再读……这样学生一遍一遍的读,一次一次的悟,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领悟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读出了韵味,尤其是学生在读漓江水的时候,读出了漓江水的秀美,让人如置身其中,仿佛丝丝凉风,沁人心脾。不仅如此,学生也能很好的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让自己的情感在朗读中也得到了升华。
再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是一篇儿童诗,语言简洁富有特色和规律,在阅读指导时,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读”贯穿始终,以读代讲,让学生立足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诗中出现了四次“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其中的内涵,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是什么使海鸥失去了他们的乐园?”起初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战舰和水雷,个别学生回答是战争,我让他们读,之后我又问“是什么让甲虫和蜥蜴失去了他们的天下?”回答是战争的学生多了,我让他们再读-,当我问“是什么把星星的家园搅得不得安宁?”,学生的回答统一了------是战争,还是引导他们读,问到最后一个“是什么阻挡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时,同学们异口同声且洪亮------是战争,这时他们的情绪是十分激动的,朗读也到了高潮。这样循序渐进,真实的体验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原来这一切都是战争破坏的,是战争打破了这个安宁而美丽的世界,同学们对战争充满了厌恶,自然而然的,同学们也就体会到了作者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
因此在教学中,应致力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中,不断提升阅读的情感,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我们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上考研指导课心得篇六
研究生考试初试过后,就是复试。复试一般分为笔试、面试、英语能力测试三部分。笔试主要测试大家的专业课知识,面试是报考学校的考官们对考生提一些专业问题,而英语能力测试一般包括听力或口语。
如何准备复试,如何在同样优秀的学子中脱颖而出?在同样激烈的复试竞争中,毋庸置疑,考生的专业实力需要经得起考验,但复试技巧也是不容忽视。
今日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复试指导经验,探讨复试技巧,旨在帮助大家有效准备复试。
首先为广大考生介绍一下复试考试的基本流程和考核内容。
一、复试的流程。
一般而言,复试第一天一般是资格审查,然后第二天体检,第三天专业笔试+英语测试,第四天进行面试,面试完一般第二天就能出结果。
二、复试考核内容。
复试主要内容包括英语口语、专业基础课,还有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及心理素质。其中影响考生比较大的是英语口语和专业方面的考核。
了解了复试考核内容,那么考生又该如何准备复试呢?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些复试准备应该注意的地方。
首先,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肯定是考查的重点,因此初试复习期间的知识不能忘。大家不能丢弃初试用的几本专业参考书,复试的准备需要建立在初试的基础之上。考生将初试时复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大家要看一些和目标院校、目标老师相关的论文以及参考教材,以及本专业的核心期刊等等。
另外,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跟学姐或学长了解报考学校复试的流程、考查内容、注意点等信息。复试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需要有充足的信息。考生也要了解一下导师的信息。
第三,英语口试锻炼。现在所有的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英语水平是直接关系到你以后接触学术前沿著作的'一个能力,所以需要大家在平时复习的时候,把英语口语的训练提到日程上来。大家要提前准备一段2分钟左右的英语自我介绍,并熟记一下相关专业的常用专业词汇以及英语表达。
第四,复试需要的硬件要准备齐全。针对于你的目标院校,对于复试的硬件要求一定要带好了。比如身份证、准考证、学生证等,而且这些证件至少要带两份复印件,以免到时候就手忙脚乱。
经过细致的复试准备,考生终于迎来的复试的日子。这里,还需要提醒广大考生复试时(主要是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着装和仪态。考生当日要穿着得体、整洁、干净、大方。提前到达面试考场,切勿迟到。自如地走进考场,并且一定要面带微笑。轻轻敲门,推门进去,一定要向在座的所有考官进行问好,比如“各位老师好”、“下午好”等等,进行行礼等等,然后开始面试。结束面试,走出考场时,也要向考官示意。良好的礼仪是成功的复试的开端。
第二,回答问题时要逻辑清晰,切勿自乱阵脚。考生在回答专业课老师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找到这个问题所回答的角度,比如一个问题拿过来以后,把这个问题拆成正面的,反面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论述。另外,在每个角度下大家应该分好层次,比如第一点是什么,第二点是什么,第三点又是什么,给大家一个逻辑清楚、思维清晰的印象,有层次,有角度地回答问题。
近年来,许多院校都增加了复试的权重,因此,考生千万不可小觑复试而造成在复试中功亏一篑。提前做好复试的充足准备才是助广大考生获取最后的胜利的秘诀。
上考研指导课心得篇七
伴随着纯净的曲调,陶老师仿佛带领我们穿越到了古代。陶老师的课堂就像吟诵一样,别有一番风味。
这堂课是一堂新颖的课,引入了我们所从未涉及的“吟诵”,让学生在接触母语文化魅力的同时,养成君子之风。陶老师是一个敢于尝试的老师,她敢于尝试一些新鲜的领域,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能丰富自己的个人素养外,还及时地与学生分享。她把自己的所学是那么迫不及待的教给学生,真是一位值得学习的老师。有这样爱学习的老师,所带出的学生也一定会更爱学习。
对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字、词来理解诗的感情,应该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
本堂课也是比较有梯度的。通过让学生自己标注另一首古诗《舟过安仁》的平声、仄声,来检测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生们的反应,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标注,掌握吟诵的基本规律,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总而言之,这堂课回归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令人肃然起敬,令我觉得收获颇多。
上考研指导课心得篇八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使自己的气质高雅、形象更出众,如何使自己充满自信地出现在同学老师、上级下属和客户面前;如何使自己得体而又自如的参加会议、出席社交活动?除了提高成绩锻炼智商外,还应该提高文化修养来培养自己的情商。这就是我选择学习王涛老师的礼仪课的原因。
有人说,大学是象牙塔,可是走出这片浮华,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有人说大学是智慧城,可是离开这个堡垒,直面着我们的是什么?现在的大学不再是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怎样做人。
在课程学习中我发觉,注意礼节仿佛是春雨润物,无声却意义重大;更让我深刻的体会了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业务的成功与否。同时,也是在学习了礼仪课之后我才真正的明白:良好的仪表也是礼仪的一部分,一个容忍自己仪表邋遢的人是不可能受人欢迎的,衣着妆容首饰等都要符合场合。单单一句“符合场合”就包含多少需要注意的细节,需要学习的知识,更遑论搭配的技巧、装饰的尺度…时代在发展,中国在富强,中国日益融入到世界的大环境中去,与世界接轨也在各个方面逐步实现。在这种环境下,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之时,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我们渴望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和谐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温馨空间。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这是一篇文章中对礼仪教育的一段评价。作为个人我更深感受到的.是礼仪作为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的重要作用,她在衡量一个人教养中的尺度价值。
礼仪这门课,王涛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从坐姿、站姿、握手、微笑、递名片、送礼物、赴宴等一系列在日常的交往中经常碰到的细节问题中向我们讲解正确规范的的做法,教我们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敬人之人,以达到“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效果。不仅在大学校园里也在以后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自我的周围空间塑造成一种团结友爱的环境,这将有利于我们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实现自我事业的顺利发展,生活的和谐美满。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人难做”的问题,在“人难做”的感慨中,其实我很多时候感受到的是来自外界的冷漠,也是在这时才学会频繁的说“谢谢”,也许是二十多年传统中国文化教育熏陶,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比较腼腆和内向,总是将感激放在心里,久而久之都忘了要去感谢。尤其是对我们熟悉的人我们更是难以开口说上一句“谢谢”,虽然他们为我们付出的是最多的。
在查资料时发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今晚我在回宾馆时,远远看见大堂里有六七个穿蓝色工作服的人,背着大大的工具包正在研究立在大厅里的告示牌。我以为是电信或是电力的工人要在晚上来加班。等我走进大堂时,这帮人已经簇拥着进了电梯。我快走几步,但还是看到电梯门正要合起来。但显然里面的人已经看到我正在赶过来,就有人摁住了电梯键所以门又重新打开了。我心想这些工人倒挺有礼貌的。我快步走进电梯之后扭头向摁键的人说了声“谢谢”,他向我点了下头但没吭声。随后我就听到这些人互相说话,原来是日本人。他们的蓝色工作服上佩着小工作牌:“三菱重工”,估计是来做工程安装的。六七个日本人聊天,小小的电梯间里却不吵闹。中间电梯停了一次,其中的两三个人先出去了,他们之间互相问候告别,感觉彼此很有亲情一般,当然我听不明白,只是从他们的表情和神态上猜测的。电梯再次停住了,是我的楼层到了,当我走出去时,另外的三四个人向我致意,也说了些话,发音和之前向他们的伙伴送别时一样。
上一篇:监理顶岗实习报告下一篇:顶岗实习与实习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