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个人对自己阅读体验的记录和总结。在写读后感时,避免陈述作者内容,应该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感受,加以合理的支撑和论证。来看看下面这些读后感范文,或许有助于你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一
尽管是集体编写,但还是完美体现了吕不韦的政治理想和认知水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应天时,察人情,观地利,结合吕不韦及其门客丰富的从政经验和为官心得,博采诸子百家成一家之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和处世哲学。
推崇《吕氏春秋》的认为它集各家所长自成一派又青出于蓝。而反对的则认为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之言。
吕不韦是具有“立君建国”和以理一统天下的理想的伟大政治家;《吕氏春秋》也是以“理”为标准,兼容并蓄,融合各家学派之长的不朽著作,是先秦百家争鸣的完美收官之作。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习,不足以成也。
石之坚、丹之赤,本乎天然,“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并不是石和赤本身之选择。而人则不同,“豪士之自好者”,就看个人的志向和气节了。
韩非指出,君主不要显示自己的欲望,若君主显示出欲望,臣下将千方百计满足君主的欲望以献媚;君主不要暴露心意,若君主暴露心意,臣下将显示其异能以投其所好。所以君主能隐蔽好恶之情,臣下就能现出本质。君主要避免臣下伺察君主的欲望和好恶,投君主所好,设诱饵以钓君主。这样,君主才能根据臣下的秉性委任不同的官职。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
要物为人用,不能人为物役。江南愤青陈宇曾开北京吉普与开路虎的朋友去西藏,陈宇十几万的车怎么舒服怎么开,返程时在半路跟一个小卖店老板谈妥等老板方便出藏时帮他开到成都,陈宇自己则乘机乘火车轻松走了。而他开路虎的朋友因为车只能加高标号油,而一路能加这种油的地方很少,再加上心疼豪车,因而一路上几乎因为伺候车子而生出大量烦恼。
李嘉诚戴300美元的西铁城表也是类似原因。尽管李也有百达翡丽等豪表,但戴那些表时要经常注意防磕防撞防汤水腐蚀,反而让人被物给束缚住了。而戴西铁城在磕碰下水洗澡时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不用费心考虑表的要求,这才是物为人用。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
事从心出,心随欲来,如果不从心欲的细微处观察事物,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纵横古今中外,详细考察事情的成败得失。先知先觉,是因为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抓住了最关键的征兆表象,其实这并不是神奇也不是侥幸,而是体察出了事物必然的逻辑。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人之心隐匿难见,渊深难测,故圣人于事志焉。圣人之所以过人以先知,先知必审征表,无征表而欲先知,尧、舜与众人同等。征虽易,表虽难,圣人则不可以飘矣,众人则无道至焉。无道至则以为神,以为幸。非神非幸,其数不得不然。郈成子、吴起近之矣。郈成子为鲁聘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渫过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笑。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今去西门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古之善相马者:寒风是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月尻,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月贲月勿,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后。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其所以相者不同,见马之一征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这长短。非独相马然也,人亦有征,事与国皆有征。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非意之也,盖有自云也。绿图幡薄,从此生矣。
“不知而自以为知”,个人的困厄往往是弄不清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国家的乱局一般是由执政者自以为比市场比百姓比企业家更高明而随意指导决策的乱作为所致。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名不徙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富、贵者和贫、贱者谁更有底线、更讲信誉,是判断时代、制度好坏的精准试纸。所谓“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人类有勇猛精进、好大喜功的本能冲动,但又往往高估自己的见识智慧,不知道不承认自己的愚昧无知。人世间的大悲剧,一般是自大无知导致的,或少量别有用心的人裹挟愚昧无知的决策者造成的,例如乌托邦、计划生育、计划经济、大月进、火葬与殡改、住宅用地管制、难民移民问题等等。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万堇不杀。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为乾;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或湿而乾,或燔而淖,类固不必,可推知也?小方,大方之类也;小马,大马之类也;小智,非大智之类也。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二
《吕氏春秋》这本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本先秦著作,那么这本书到底有多大分量呢?书中又有怎样的智慧呢?这些古人的智慧能不能为我们今天所用?我们今天的人又该怎样去运用书中的智慧?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带着本有的好奇心和执着的求知欲开始对这本先秦时期的伟大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吧!但愿大家都能够各取所需,各得所欲。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吕氏春秋》当中的养生之学。《吕氏春秋》保存了很多古代卫生医学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今天的学者所共知的。但是知道归知道,能不能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能不能够做到使我们延年益寿,身心康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跟大多数人一样,起先我也想当然地认为《吕氏春秋》的内容应该没什么了不起,充其量是讲一些古代帝王的治世之学和如何修德之类的陈辞旧说,但当我真正看到了其中的内容之后,才知道事实绝非如此。《吕氏春秋》所记载的一些古人的养生之道,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叹服啊!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古人所说的话和古人所做的事,真的是让人觉得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思议。今天我就要把《吕氏春秋》所教给我们后人的一些养生之道,加上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奉献给大家,希望所有的读者都能够受益。
今天的人们喜欢居住在高大的房屋,在常人看来,这是十分合理的居住条件。但是《吕氏春秋》里面有一句话我们不能不重视,书中认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蹷,多阳则痿”。大概意思是说房屋过大则阴气就会过盛,因此容易得一种手足逆冷的病症;台过高,阳气就会过盛,因此容易得一种肢体萎弱无力的病症。这是古人认为居住条件和所处环境对我们身体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古人的风水观念,绝不等同于迷信。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穿上各种美丽的服饰,既好看又保暖,因此,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也不用担心被冻着。但是《吕氏春秋》上告诉我们,衣服如果穿的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从而导致气不通畅,可见着装需要厚薄合理,即便是在天凉的时候,穿着过厚的服饰也是不适宜的,但是大家也不能理解为冻得瑟瑟发抖就好,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再比如吃饭,每当我们得享丰盛的美餐,总是希望能够吃个饱,吃个够。但是《吕氏春秋》上面告诉我们,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不会通畅。在气不通畅的状态下,还想求得健康长生,那是办不到的。书中还告诉我们,凡吹食不要滋味过浓,不要吃厚味,不要饮烈酒,这些是导致疾病的开端。饮食能有节制,身体自然少灾少病。吃饭的时候要精神和谐,仪容端正,用精气将养,如此,周身就舒适愉快,都受到了精气的滋养。并且书中强调饮食一定要小口下咽,坐要端正,不要扭曲歪斜。从书中了解这些之后,觉得古人真如我们的父母一般,对后世子孙谆谆告诫,爱护之极。这是古人的一套养生理论,重点就在一个度字,是科学的,不是迷信的。
《吕氏春秋》所记载的养生之道,上面只是略说了一二,很平常,但是很实用。如果大家真能听而行之,相信一定会获益匪浅,多多少少有助于身心之健康。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三
这篇鸿篇巨著收录了各家思想精髓,并且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论述。可以说,这是一部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它还对农业、养生、音乐、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民本思想的《吕氏春秋》中较为突出的思想,吕不韦不仅涉及孔孟之道,还重点体现“民以食为天”的农业立国的根本思想,正是这种取长补短的思考方式,将思想全面而深入的结合在一起。这个治国之策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吕不韦的治国方式上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也正是他认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思想。对老子思想继承的同时,又对思想进行了创新发展。对于诸家思想,吕不韦也不是全盘都接受的,对于法家思想,吕不韦是认同其法治的观点,对法制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墨家思想,除了那些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很多理论都是批判的,如对于《墨子》中的鬼神之说的唯心论予以驳斥。
总的来说,《吕氏春秋》取长补短,取精华,去糟粕,辩证的看待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也是体现《吕氏春秋》的作者兼容并蓄的能力,所以这部著作的超凡的口碑是实至名归的。我们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都应该像作者一样,经过自己的思考,有选择的借鉴前人的经验,成就自己。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四
吕氏春秋读后感,吕氏春秋这本书中记录了许多的故事,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吕氏春秋读后感,欢迎阅读!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出现于先秦诸子晚期,针对当时的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儒家根本不讲科学不科学,完全是旧对新、老对少、君对臣、亲对子的一边倒,体现其腐朽、顽固的一面。
咱们再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吧。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有始览/第一》)
在总体上坚持臣对君的服从,子对父的服从的情况下,又提出了要有个是非曲直,要有原则。
什么原则呢?
“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
也就是说,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极端,你把鸟巢毁坏,把鸟蛋都拿走,那凤凰不会再来,你把动物全部杀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杀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来了,你竭泽而渔,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龟神龙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极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拥戴你了,甚至会走向反面。
所以,要坚持,“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这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矫正。
引申一下,对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样,臣民(国民)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政府虽强,以白为黑,民可以不服;官员虽尊,以黑为白,民有权不服从。
这就把群众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
当然,这也是始皇帝不喜欢吕不韦的原因啊。
其实吕不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大学问家,《吕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着作,目的是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读《吕氏春秋》这本书前查资料中对吕不韦这个人物很感兴趣,很想了解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组织编撰出《吕氏春秋》这本流传千古的书籍。
当然资料中有些事民间传闻,有些是史料记载,但对吕不韦还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认为吕不韦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商人,做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凡事不讲情面只计较利益,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如前期发现质于赵国的秦贵族子楚“奇货可居”。
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支持这位“秦诸庶孽孙”取得王位继承权。
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任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洛阳10万户,其政治投资获得回报。
3年后,秦庄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立为王,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虽然史书上的记载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我感觉可以根据吕不韦的出身、性格等因素想象出他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过程中的做法和所用的手段,不过尽管手段毒辣,但在当时吕不韦在秦国专权12年期间,对外采用了“远交近攻”策略,对内则大力发展商业,大大增强了秦国国力,使秦国的贸易繁荣,并使秦国军威大振,统一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
应当说,秦实现统一,在吕不韦专权时大势已定。
后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建立,吕不韦是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之一。
不过正是因为他的厉害,给自己埋下了祸患,他很清楚,新皇登基的时候就是他的'死期,所以他也不得不反。
当然他本人也有当皇帝的野心。
吕不韦相当皇帝的野心我觉得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出来,比如他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仆万人,这么大肆的招揽门客不是有异心么!还有民间关于秦始皇血统的传说,传闻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我觉得吕不韦就是想借此丑化秦始皇,还有就是提高他自己的地位,其心思昭然若揭。
《吕氏春秋》的编撰我觉得也并非是吕不韦在同一前就为统一后的秦国着想,而是他要提升他在民间的影响力,为了他当皇帝取得民间思想文化上的支持,就是为了他专政取得一个合理的说法。
如《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着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怀宠》),《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还有关于天子的,如《谨听》中“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执一》中“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就是为了给秦国天子一个合理的说法,从而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这些还可以说是吕不韦为了秦国着想,但是《吕氏春秋》中虚静无为的说法,却说为君之道的也要无为而治。
它说:“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事,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还有《吕氏春秋》中“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它说:“大圣无事而干官尽能。”“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事。”《吕氏春秋》认为这种表面的“无为”,才能达到“事省而国治”的目的。
这些却是吕不韦他自己专政而找的堂而皇之的借口!甚至可以说是架空皇帝的权利进一步讲为了他登上皇位而做的“媒体宣传”。
我给吕不韦的评价就是:为秦国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是英雄;专政12年甚至野心勃勃想为皇可谓枭雄;还有他的经商才能和远大的目光都是令人钦佩的。
《吕氏春秋》这部着作历史评价众说纷纭,而我看完后也对古人的智慧钦佩不已,感受和想法也很多,但是最大的感受和最想写出来的就是对吕不韦的一些个人看法。
写这些并非是否定《吕氏春秋》,而是对它的组织编撰者写出自己的看法。
《吕氏春秋》是一部经典,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是特别牛的一部经典。
据说当年“合十万余言,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名为《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这是何等的自信,是何等的气派,当然,没有人出来真的去增损一字,非不能也,而不敢也,根本的原因是这部书的真正老大也就是幕后推手太牛了,他就是吕不韦。
这部书,“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汇集诸子所论又超越其上。
通俗讲,《吕氏春秋》就像是一锅烩菜,但烩的很有味道,很值得品尝。
读《吕氏春秋》,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不应被忽视的,那就是谈“养生”。
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因为春多与生有关。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这段话简直就是对我们说的。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用来维持我们生命的东西,而不是要用我们的生命去滋养万物,也就是说,物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人不应为物所累,更不应被物奴役。
但是遗憾的是,现代社会有太多的人把这个至关重要的关系颠倒了,很多人因为物欲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真的是不知何为轻何为重。
一个充满物欲的社会,必然滋生堕落和腐bai,必然产生会乱和丑恶。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五
吕氏春秋是一本有著许多寓言故事的书,它是由战国时代后期,一个叫做吕不韦的人召集他门下的智士所写的。目的就是要使沉闷的说理变得较有趣味,好增加说服人的力量。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猎人与好狗」。这则故事叙述一个人很喜欢打猎,可是经常两手空空的回家,他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想买只好的猎狗。但是,一只好的猎狗并不便宜,后来他努力耕田赚钱,几年之后,买狗的梦想终於可以实现了。由於平常再耕田之外,猎人也不忘练习射箭技术,所以打猎不在令他苦恼,他总算尝到满载而归的美妙滋味了。
我觉得如果想让一件事非常成功的完成,当然要努力罗!所以努力愈大,成功的机会也愈大。努力是我们做事情的资本,付出了努力,才能的到成功的结果。努力是辛苦的,就像猎人一样,付出了努力,必定有好的结果;但是光靠努力,不一定会成功,必须知道要往那个方向努力。所以学习一种技术或完成某见事,是需要许多条件互相配合,千万不能毫无次序的一味蛮干,蛮干的结果当然是徒劳又无功。
如果故事中的猎人不懂努力,只知故步自封,那麼他可能永远都学不会打猎和拥有一只好猎犬吧!当然这本吕氏春秋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试试是非常值得一读的,而且令人不断省思玩味呢!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六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吕氏春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出现于先秦诸子晚期,针对当时的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儒家根本不讲科学不科学,完全是旧对新、老对少、君对臣、亲对子的一边倒,体现其腐朽、顽固的一面。
咱们再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吧。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有始览/第一》)
“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
也就是说,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极端,你把鸟巢毁坏,把鸟蛋都拿走,那凤凰不会再来,你把动物全部杀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杀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来了,你竭泽而渔,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龟神龙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极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拥戴你了,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要坚持,“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这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矫正。
引申一下,对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样,臣民(国民)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政府虽强,以白为黑,民可以不服;官员虽尊,以黑为白,民有权不服从。这就把群众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
当然,这也是始皇帝不喜欢吕不韦的原因啊。
其实吕不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大学问家,《吕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七
在假期中,我选购了一本古代传世名著《吕氏春秋》,读后颇为感慨!《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关于此书还有一段佳话:为使此书精益求精吕不韦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中间包括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寓言,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剑》告诉人们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类似的还有《循表夜涉》告诉人们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最著名的就要数《去私》了,它告诉我们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确地举荐人才;从被举荐的对象实际考虑,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做到大公无私。看完全书,觉得《吕氏春秋》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
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难怪司马迁称它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来它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富有教育意义,很值得我们去阅读一番。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八
《吕氏春秋》是一部经典,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是特别牛的一部经典。据说当年“合十万余言,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名为《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这是何等的自信,是何等的气派,当然,没有人出来真的去增损一字,非不能也,而不敢也,根本的原因是这部书的真正老大也就是幕后推手太牛了,他就是吕不韦。
这部书,“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汇集诸子所论又超越其上。通俗讲,《吕氏春秋》就像是一锅烩菜,但烩的很有味道,很值得品尝。
读《吕氏春秋》,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不应被忽视的,那就是谈“养生”。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因为春多与生有关。“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这段话简直就是对我们说的。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用来维持我们生命的东西,而不是要用我们的生命去滋养万物,也就是说,物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人不应为物所累,更不应被物奴役。但是遗憾的是,现代社会有太多的人把这个至关重要的关系颠倒了,很多人因为物欲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真的是不知何为轻何为重。一个充满物欲的社会,必然滋生堕落和腐败,必然产生会乱和丑恶。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九
“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经典的书籍更是令我震撼,无关别的原因,只因它传承下来的道理深深的刻在中华儿女的骨子里。
而我最喜爱也最有感触的当属经典《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很明显,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是吕不韦就算再厉害他也不是神,他不会料到后来执政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并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起初,我对它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在看到《爱情公寓》中吕子乔嘴里老是挂叨着“吕氏春秋有云”这几个字,这让我不禁好奇,这本书到底是啥?于是,我上网了解了这本书,而我对它的兴趣也源于这一刻。.。.。.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虽说在内容上颇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也许有人会问:“你说《吕氏春秋》有云,那它到底云啥?”想知道?我们一起往下看好了。
云一:尊师。
尊敬老师,是我们学生主要学习的第一件大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可以告诉我们,中国人对老师的位置是看的那么重。
《吕氏春秋》有云:“事师之犹事父也”“疾学在于尊师”“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如果你想要学的好,就要学会尊敬师长,不论他是贵贱贫富,你都要尊重他。以上三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劝学》,这三句话无一不告诉我们要尊重我们的老师,尊师是中华的传统,老师,就像长明的灯,点燃了自己,照亮了每一位学生。尊敬老师,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是对老师艰苦劳动的最大尊重,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做到尊师敬长了吗?在路上你看到老师你会微笑的和老师打招呼吗?课堂上你是在认真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在搞小动作吗?当老师批评你让你不满的时候你是否有想过是谁在挑灯改作业?而我只想说的是,尊重老师不是说说而已。
云二:行孝。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的一个同学总在我们面前说她的父母怎么怎么样,怎么唠叨她,其实我想说的是,父母唠叨是为了我们好,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到底为你付出了多少,别等到他们老了才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所以,孝顺父母,无需大作为,小事就好,我们要延续这个传统。
云三:廉洁。
廉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
《吕氏春秋》有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意思是面对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却始终不改变做人的准则,才可以称得上廉洁。也许你会认为反腐倡廉对我们来说似乎还过早,但我们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最容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及早进行廉洁教育,就如同提前为我们筑起一道“防腐墙”,让廉洁美德得以传承。
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教给我的道理很多,也让我看到了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所传承所弘扬的中华美德。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十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又名《吕览》。《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纪、览、论。总括起来《吕氏春秋》全书共160篇,二十余万字,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十一
《吕氏春秋》这篇鸿篇巨著收录了各家思想精髓,并且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论述。可以说,这是一部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它还对农业、养生、音乐、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民本思想的《吕氏春秋》中较为突出的思想,吕不韦不仅涉及孔孟之道,还重点体现“民以食为天”的农业立国的根本思想,正是这种取长补短的思考方式,将思想全面而深入的结合在一起。这个治国之策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吕不韦的治国方式上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也正是他认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思想。对老子思想继承的同时,又对思想进行了创新发展。对于诸家思想,吕不韦也不是全盘都接受的,对于法家思想,吕不韦是认同其法治的观点,对法制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墨家思想,除了那些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很多理论都是批判的,如对于《墨子》中的鬼神之说的唯心论予以驳斥。
总的来说,《吕氏春秋》取长补短,取精华,去糟粕,辩证的看待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也是体现《吕氏春秋》的作者兼容并蓄的能力,所以这部著作的超凡的口碑是实至名归的。我们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都应该像作者一样,经过自己的思考,有选择的借鉴前人的经验,成就自己。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十二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出现于先秦诸子晚期,针对当时的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儒家根本不讲科学不科学,完全是旧对新、老对少、君对臣、亲对子的一边倒,体现其腐朽、顽固的一面。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有始览/第一》)。
“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
也就是说,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极端,你把鸟巢毁坏,把鸟蛋都拿走,那凤凰不会再来,你把动物全部杀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杀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来了,你竭泽而渔,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龟神龙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极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拥戴你了,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要坚持,“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这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矫正。
引申一下,对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样,臣民(国民)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政府虽强,以白为黑,民可以不服;官员虽尊,以黑为白,民有权不服从。这就把群众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
当然,这也是始皇帝不喜欢吕不韦的原因啊。
其实吕不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大学问家,《吕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十三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下面是关于《吕氏春秋》的。
读后感。
欢迎阅读。
在假期中,我选购了一本古代传世名著《吕氏春秋》,读后颇为感慨!《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关于此书还有一段佳话:为使此书精益求精吕不韦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中间包括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寓言如《引婴投江》,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剑》告诉人们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类似的还有《循表夜涉》告诉人们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最著名的就要数《去私》了,它告诉我们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确地举荐人才;从被举荐的对象实际考虑,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做到大公无私。看完全书,觉得《吕氏春秋》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
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难怪司马迁称它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来它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富有教育意义,很值得我们去阅读一番。
近读《吕氏》,初行甚涩,殆渐入佳境,欲罢而不能。《吕氏春秋》为吕不韦及其门客所撰著,间杂百家,于百家之论取其养并为其所用。吕不韦何人也?作此书何意也?观不韦一生,商人而已。其以“奇货可居”,而贵为秦相,位及尊宠,功成名就,作此书当有所图。虑之再三,方有所悟,虽则揆度臆测、一家之言,姑妄述之。
所图无非在“利”,此“利”非彼利也,乃国家之大利。《吕氏》兼采百家,非一家之专论,非为留恋虚名之荣,探其旨,在于务实求用,以佐国君,以治平天下为利。试言之。
《孟春纪》之《孟春》,言礼,却非为论理,乃君王行礼教程,详尽君王行礼仪程之所在,行礼所在,命之时。又《大乐》、《侈乐》、《适音》、《制乐》多了些敬畏之言,兼听之明,身危国乱之论,而劝勉寓于论道,论道又成于正听,可谓谆谆善诱者也。此礼乐之论,非为孔孟之言,然睹之则警,闻者足戒,立足于实际,志在导君王之言、行,斯为善言良谋也。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此言之利,在于警策,得与失、取与舍、善与恶、仁与暴、义与毒,皆在一念之间,或为商纣,或为西周,言虽苦,却秉于实。其余《任数》、《察今》、《知度》、《用民》、《有度》、《分职》诸篇,一体而成治国之道。治国之道何在?务其任,揆其要,分其职,察古今之变,顺民为本,治吏为体,则国道可成,民道可存,上下一体,庶几国治矣。
再有《上农》《慎行》《当赏》等篇,无不以事说理,以理顺事,以事理干于治国,其言论明于时实之务,顺合时情时势。
故,读《吕氏》,要言不繁,真帝王之圭臬,人主之佐策:其旨一、其法一、其成一、其言一、而其质实、其用专、其能用。无虚夸之辞,贵在务实为用。此为国,亦”奇货可居“也,为其利大于言也。而其昭于世也奇,悬之咸阳城门,增减一字千金,盖言之有物,为论不避务实,故而自信如此。
不韦商人耶?相国耶?
战国时代,兵荒马乱,诸侯混战,万物苍凉;奇商吕氏,协王登基,高居丞相,调令诸军;辅秦渐强,大权独揽,放逐异地,被迫自杀:临终遗作,吕氏春秋,二十万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这就是说出千古一句”奇货可居“的战国奇人——吕不韦,令我们尊敬的,不仅仅是他一生的丰功伟业,更是他的绝笔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战国末年类似百科全书的一部震世之作,号称古今万物万事、明物揭理的书,故号”吕氏春秋“。书中分篇160,数目繁多,仅此取其一篇表达感悟: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动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给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给予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资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资是限量的。一万个人,共同向一个靶子射击,靶子肯定不会不被射中,这个例子就很好这证明了,寰宇之间,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损害一个物体,那个物体肯定会受到伤害,如果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资源,就不会不被耗尽了。
所以我们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个生命,不要因为他们是渺小的,而无顾忌的伤害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桀骜不驯的而放弃治理他,当他们的生命、天赋、性格、人品得到了爱护或者规范,那么天底下就不会有违背道义和理性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了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就会纯洁,我们的身体就会向好的地方发展。
如果让人人都熟知并且熟练的运用这个道理,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运用这个道理治理天下的圣人,不经过任何商量、动辄、思考,做出来的事都是恰当的,因为他们的仁义、灵性,已经可比天地,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会包容,顺随着道义,就不用愁人性的偏离了,这样的圣人,无论处于何种情况,或危险,或安全,都会做到于事不惊,从容解决,这才是德行完全啊!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十四
战国时代,兵荒马乱,诸侯混战,万物苍凉;奇商吕氏,协王登基,高居丞相,调令诸军;辅秦渐强,大权独揽,放逐异地,被迫自杀:临终遗作,吕氏春秋,二十万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这就是说出千古一句”奇货可居“的战国奇人——吕不韦,令我们尊敬的,不仅仅是他一生的丰功伟业,更是他的绝笔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战国末年类似百科全书的一部震世之作,号称古今万物万事、明物揭理的书,故号”吕氏春秋“。书中分篇160,数目繁多,仅此取其一篇表达感悟: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动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给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给予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资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资是限量的。一万个人,共同向一个靶子射击,靶子肯定不会不被射中,这个例子就很好这证明了,寰宇之间,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损害一个物体,那个物体肯定会受到伤害,如果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资源,就不会不被耗尽了。
所以我们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个生命,不要因为他们是渺小的,而无顾忌的伤害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桀骜不驯的而放弃治理他,当他们的生命、天赋、性格、人品得到了爱护或者规范,那么天底下就不会有违背道义和理性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了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就会纯洁,我们的身体就会向好的地方发展。
如果让人人都熟知并且熟练的运用这个道理,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运用这个道理治理天下的圣人,不经过任何商量、动辄、思考,做出来的事都是恰当的,因为他们的仁义、灵性,已经可比天地,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会包容,顺随着道义,就不用愁人性的偏离了,这样的圣人,无论处于何种情况,或危险,或安全,都会做到于事不惊,从容解决,这才是德行完全啊!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十五
《吕氏春秋》是一部兼容兼蓄的杂家经典,被当代语言文学家许维遹称为为“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是诸子百家思想保存的宝贵经典,是合百家思想于一体的经典著作。
这篇鸿篇巨著收录了各家思想精髓,并且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论述。可以说,这是一部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它还对农业、养生、音乐、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民本思想的《吕氏春秋》中较为突出的思想,吕不韦不仅涉及孔孟之道,还重点体现“民以食为天”的农业立国的根本思想,正是这种取长补短的思考方式,将思想全面而深入的结合在一起。这个治国之策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吕不韦的治国方式上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也正是他认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思想。对老子思想继承的同时,又对思想进行了创新发展。对于诸家思想,吕不韦也不是全盘都接受的,对于法家思想,吕不韦是认同其法治的观点,对法制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墨家思想,除了那些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很多理论都是批判的,如对于《墨子》中的鬼神之说的唯心论予以驳斥。
总的来说,《吕氏春秋》取长补短,取精华,去糟粕,辩证的看待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也是体现《吕氏春秋》的作者兼容并蓄的能力,所以这部著作的超凡的口碑是实至名归的。我们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都应该像作者一样,经过自己的思考,有选择的借鉴前人的经验,成就自己。
以上就是我读《吕氏春秋》个人的浅薄认识。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十六
读完了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它是我们古代智慧的结晶。这本书名为《吕氏春秋》,这本书的作者是吕不韦及他的三千门客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说道我的这本书,它还有一段来历呢,他可是我10岁时收到的礼物呢!刚刚收到着本书时,我心潮澎湃,因为这书是集三千多人,采百家九流的智慧而写成的书,这让我一时间不敢读。后来经爸爸的劝说,我才慢慢的拿起这本书开始细细地开始阅读。
《吕氏春秋》的文笔绵密细腻,犹如小桥流水。它集为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可谓集百家思想,成就一家之理。
此书中以文言文为主,在配上翻译及事例,让人一看就懂它的中心意义。
这本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纪——季冬纪——诚廉。
所谓的诚廉就是诚实和廉洁。这一章倡导人们要廉洁为人,千万别贪小便宜,而导致严重的后果;还要诚实待人,免得别人不相信你,落个骗子的‘‘美称’’。还用打比方,做比较,举例子的手法说明了诚信很可贵,千万不能丢失,一旦丢失的话,就很难补回来。
我读这段话深有感悟,就像那一次,我因为说谎骗了了妈妈,导致妈妈很长时间,都不相信我了!这种感觉让我不是滋味。不仅是我就那些官员而言,也应该深有感悟吧!你数一数全世界,那一个官员不是因为贪图小利,而丢了那顶乌纱帽。这正是应了那古语:‘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啊’,而且那芝麻还会连本带利的被一阵清廉之风,法律之风,正义之风给吹走。就算没有被吹走的话,也绝对不能长久。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十七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杂家学说的代表作,相传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编纂而成,含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采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同时保存了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及农业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当然《吕氏春秋》还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再详细的阐述了,我今天就我所读的其中一部分的感触来说一说。
《吕氏春秋·论人》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其实之弥远。意思是说为君之道要简约无为,君王的操守在自身,首要的是返回到对自己的要求,然后才要求别人。他对别人的所求越深远,别人就越疏远他;他对人的要求越强烈,他失去的就越多。修养自身首先应回到自身,修己身,而不强求别人,是作为君子的首要条件,推己及人,世上的君子会越来越多。同样的道理,放到飞速发展的今天,也非常有用,在开放的现代环境中,我们讲究求同存异,也同样要求我们作为新生代中坚力量,要修养自身操守,对自己有要求,有原则,对他人要少要求,少索取,要宽容他人。凡事少推卸责任,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做人要有严于律己的毅力,亦要有容人之量。
《吕氏春秋》读后感篇十八
近几日,读《吕氏春秋》略有偶得。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关于此书还有一段佳话:为使此书精益求精吕不韦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可见此书确实是字字珠玑啊!
看完全书,觉得《吕氏春秋》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墨翟贵仁,墨翟贵廉,冠伊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杨生贵己,孙膑贵势,王缪贵先,儿良贵后。“它认为,这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提出了中央集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等进步观点。难怪司马迁称它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来它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富有教育意义,很值得我们去阅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