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对自己经历的一种梳理和归纳。写心得体会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写作方式和结构,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感动中国2014颁奖典礼”如期在2014年2月1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和往年一样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乎泪水伴随始终,感动人物的事迹,让人感动、震撼。他们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其实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
一个捡破烂为生的古稀老人,能省吃俭用数年来捐出十几万元钱,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将军夫人,放弃安逸,回到艰苦的农村生活,用他一生的付出实现了自己的崇高理想!一个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的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一员!还有身患绝症的母亲用几年的时间绣出清明上河图,用生命诠释伟大的母爱!还有义字当先为牺牲的战友守墓三十年的守墓人等等!他们的事迹从个体看大都是那么的普通,人物出身平凡,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
“感动中国”的人物带给国家、社会多么大的正能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加上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定是希望大道。我们需要这样的人物,来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辉煌,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我一定会就像他们讲的那样去做:“永不停息为社会做事,力所能及就好。”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有人记得。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陈陆就是这样一个会被永远记得的人。
7月18日至21日,安徽省合肥市普降暴雨,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多条河流水位超过历史峰值。陈陆带领大队消防指战员辗转5个乡镇,奋战96小时,成功转移和救出群众2665人,他自己却永远留在了抗洪一线。
亲爱的兄弟:
你我从此阴阳相隔两重天,若有愿,梦相托!家里的事儿,你别担心,我们兄弟必定记在心头!
听到你落水的噩耗,我连夜赶了过来,跟你的战友一起在水面上寻找你,多希望能在某一处的树岔上、电线杆旁或是洪水中的房顶上看到你冲我挥手。直到24日下午,终于找到你了,却不想,你已离我们而去。
那一刻,我呆住了。我不知该怎样面对你的离开,也不知该怎么跟你的至亲们开口。
当我再次走进你的办公室,里面空空荡荡,桌上还有一堆治疗皮肤伤痛的药,你走得匆忙,还没来得及收拾,正如你的离开,也来得如此猝不及防。
从7月18日到22日,你在抗洪一线连续奋战了4天,你也真是傻,那水里有化肥、粪便、动物尸体等有害物,有严重腐蚀性,你还一次次蹚着水,接送被困群众,结果自己的膝盖又红又肿,几乎不能正常弯曲和行走,连湿透的裤子都只能请队友帮忙脱下。当时,他们都不让你再出去了,可是当接到电话听说有人被困,你又咬着牙,冲了出去。
你说这片水域情况你熟悉,你的水性好,让别人去,你放心不下!是呀,你在市里拿过游泳比赛的名次,当时又刚往返一趟解救了几位被困村民,对路况熟悉,救援艇增加至5条,需要有人带头,所以当你提出要再去一趟时,大家虽心疼你的身体,还是让你去了。
万万没想到,此去,竟是永别!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
最近,我与女儿又一次观看了《20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尽管是重温,但我还是再次被它震撼,为之动容,几度眼眶湿润,内心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
在这些获奖者当中,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还有身患绝症的母亲,用几年的时间绣出清明上河图,用生命诠释伟大的母爱;有为了救人落下终身残疾,笑对人生无怨无悔的见义勇为的英雄;有捡破烂为生的古稀老人,省吃俭用数年来捐出十几万元钱,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有一个身患绝症的村官,把自己的百万家产,都用到了村里的公益事业;还有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航天英雄们!......
他们的事迹让我感动,让大家感动,让所有华夏儿女感动。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更是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有诗人曾经说过:看一眼鸟儿的飞翔,就可以减轻心灵的重压,能激活潜藏在内心的某种渴望。感动,是我们内心被打开时的那一道优美的弧线。
当然,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不止这些人物,其他候选人同样感动着我们,甚至那些没有进入候选的人物,他们不为人知、平凡,甚至有些卑微,却默默地书写着人间的真、善、美。他们用无声的行动坚守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传播着正能量,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和致敬。
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如果说学雷锋离我们太过遥远,那不妨学学他们。放下内心的浮沉与躁动,去感受这些和你我一样的平凡人却不平凡的事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变得不再冰冷。
感动之余,我们更要向他们学习。当然,我们无需伟大,我们只需付出一点点关爱之心、一点点感恩之心,一点点正义之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就足够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
1964年,在湖北襄阳的一个小村庄,聂海胜出生了,他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老六,是老幺,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生活很穷困,母亲生下他的时候,乳汁不够,四处向同村的哺乳妇女要乳汁,才把他养大。
到了上学的年纪,家里面的负担一下子变得大了起来,父母常常因为几块钱的学费发愁的睡不着,有时候,没有学费,只能交几只兔子上去。在伙食上,家中常吃的只有黑面馍馍和大酱,那种味道,直到现在提起,都让他记忆犹新。
聂海胜从小就成绩很好,后来考上重点高中,又考上空军学院,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998年,国家招收第一批航天员,聂海胜凭借突出的表现被选中,加入了航天大队。
此后,他一直不敢松懈。2003年、2008年、2012年,聂海胜分别入选神舟5号、神舟7号、神舟9号备份宇航员,2005年、2013年、2019年,入选神舟6号、神舟10号和神舟12号正式宇航员。聂海胜成为了第一个从小村庄飞向太空的农民的儿子!
2016年,聂海胜被当选航天大队大队长一职,对于这个职位,很多人都很陌生,通俗点来讲,这就是我国所有宇航员的管理者,全国只有这唯一一个。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尊敬的毛警官:我还是喜欢在看守所里那样称呼你为领导或者像暗地里那样喊你老毛。.。.。”
“毛领导,您是个好人,是个好领导。.。.。.让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尊重您,不感谢您!”
“这里有一位会发光的警官——毛卓云。”
这些话,摘录自宁波市看守所艾滋病监区收押人员写给管教毛卓云的信件,厚厚一打书信里写满了在押人员对毛卓云的感激之情。
一位普通的看守所管教怎么就成了收押人员眼中“会发光的警官”?“老毛”、“毛领导”、“毛校长”,毛卓云的这么多称呼又是如何得来的?这还得从20__年10月说起。.。.。.
总有人要干的,要干就要把事情干好!
20__年10月,宁波市看守所特别搭建了三间艾滋病监室,开启了艾滋病在押犯的收押工作。
“从来没有收押过艾滋病人,大家都没有经验。”宁波市看守所副所长袁锦到现在还回忆得起12年前,接手这项工作时大家面临的压力,“看管艾滋病在押人员需要准备些什么呢?起码要先挑选一个合适的管教吧!”
“给我六个月时间,管好了我继续,否则另请高明。”毛卓云第一个跟所领导举手,拍着胸脯立下了军令状,主动要求把活交给他。
该不是一时兴起吧,老毛究竟考虑清楚没有?当所有人都在心里暗自替老毛捏把汗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老毛说这话的底气究竟有多足。“没有一个同志像他这样把岗位业务钻研得那么深那么细,自学了心理学,病理学。.。.。.”宁波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支队长裘敏华知道,老毛已经准备好了。
毛卓云,1981年入伍,1997年从武警宁波支队转业后进入公安系统,20__年调入看守所从事管教工作。同事都爱叫他“老毛”,不光是因为他年纪比其他人大,还因为军人出身的他,身上总带着“老战士”的韧性和坚定。
老毛常说:“作为一名管教,文凭不一定要很高,但要有一颗不断学习的心,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这次老毛的学习热情很高,他先是上网查阅了大量有关艾滋病的资料,又到市疾控中心向专家请教相关常识。把艾滋病在押人员收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全部了解清楚后,老毛第一次打开了艾滋病监室的门。
“当第一次开监室门进去时,心里发憷。”透过厚厚的钢化玻璃防护罩,老毛看到艾滋病在押人员无精打采地坐着,眼里写满对老毛的鄙夷。不管老毛怎么打招呼,里面的人就是一声不吭,监室气氛沉闷而压抑。和其他在押人员相比,艾滋病患者的对抗情绪更重,管教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来自在押人员的人身攻击,以及护理中面临的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他们用打湿的毛巾甩监室顶上的灯泡,用身体不停撞击防弹钢化玻璃门,我不敢进去,但又不得不去做工作,于是我想到写信,我把信贴在玻璃上让他们自己看,内容很简单,几句话,就是把自己要说的内容写给里面的人看。”就这样,老毛开始跟在押人员用书信交流。
“我告诉他们,你们有什么要求可以跟我讲,但看守所的纪律规定我也告诉他们,要他们必须遵守。”老毛用心写下一字一句,把嘘寒问暖的话语贴在玻璃上,虔诚地等待着回应。慢慢地,在押艾滋病人开始给老毛“回信”了,一开始只有几个字,后来是几句话,再后来就是一整张纸。直到有人主动跟老毛袒露心事表达愿望,书信的交流才逐渐被对话取代。曾经闹事不服管的在押病患纷纷认准老毛是自己无话不谈的伙伴,曾有人感动地对老毛说:“毛警官,自从我得艾滋病以来,亲朋好友都拿我当瘟神,而你却敢这样和我面对面交谈!”
打破与艾滋病在押人员的交流阻碍,这只是老毛接手这项工作的一个开始,看管艾滋病患除了要用真心和耐心,还需要勇气。20__年,暴力袭警的艾滋病患者王某到看守所时,拒不配合民警收押,大吵大闹还不停吞食异物。老毛果断放弃休假,钻进监室里没日没夜陪伴他,真心的交谈使王某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但不久后,王某因得到最终判决情绪再次失控,开始疯狂攻击管教和狱医。老毛二话没说叫同事打开监室大门径自走向近乎癫狂的王某,张开双臂把他紧紧抱住。突如其来的拥抱,让王某顿时愣住了,泪水夺眶而出。老毛用手轻拍他的背,尤如在安抚一个婴儿,王某在老毛的臂膀里哭得像一个孩子。.。.。.
事后回想起来,老毛坦陈自己真是有些后怕,“要是被他突然咬一口呢?真的是害怕的!”每日与在押的艾滋病患打交道,犹如把自己长期暴露在高危的风险之中,老毛会定期去给自己自费做hiv检测,做完后却常常害怕去领检测结果。“目前为止都没有检出病毒。”检测结果总是令老毛一身轻松,可老毛的家人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
最初的两年,看管艾滋病在押人员的事,老毛跟家里人只字未提。一次偶然的机会,妻子翻看报纸时,一篇关于老毛的专访突然映入眼帘,“新闻里写的毛警官不就是他吗?”妻子这才明白了老毛这两年究竟在做些什么。“我骂他是傻子!”尽管老毛的妻子在宁波望春监狱工作,某种程度上讲她更能理解丈夫作出的抉择,可事情真落到自己家,她还是努力调整了很久的情绪,“我告诉他,两点必须做到,一是回家前要做好清洁工作,二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如今,带着一面钢化玻璃墙的艾滋病监室空空如也,老毛把手头接管的在押病患全都移到了普通监室。所里给他配备的防护服,老毛也一次都没穿过,“我如果穿了这身衣服(防护服)跟在押人员沟通我自己都接受不了,我曾经戴过一到两次口罩,也很别扭,无形之中跟他们产生很远的距离,所以我就直接不穿防护服,也不戴口罩。内心产生距离,他要想跟我交流就不可能了。”老毛喜欢面对面地给在押人员传递艾滋病的最新治疗消息,让他们树立生存的信心。他还爱把自修的法学知识讲解给大家听,让大家了解量刑的依据。运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老毛研究出好多套排解压抑情绪的方法,用心教大家合理地释放压力。“毛警官要是哪天晚一点过来,我们都会着急地互相问,‘今天毛领导怎么还不来看我们啊?’”每日两次的谈心机会,成了在押病患们一天中最大的期待。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认真做,你就是赢家。
“我最开心的事,就是把他们安安全全地送到监狱,我这颗心就放下来了,担子也卸下来了。尤其是(送监)回来的路上,在车子上还可以打个瞌睡,睡个安稳觉。”看守所里,在押人员来了一波又一波,不管对象怎么变,老毛都在不断重复做着一项工作——谈话教育,矛盾处理,保证安全。
他常说:“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认真做,你就是赢家。”在这十二年里,老毛管教了500多名艾滋病在押人员,积攒了5大本十几万字的工作日记,还总结出了“五心工作法”——近心法(积极主动、想方设法接近在押人员,走进在押人员的内心)、正心法(用法律、法规,监规、监纪规范在押人员的行为,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感化在押人员的思想,用管教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净化在押人员的心灵,树立和传播正能量)、劳心法(用锻炼身体的方法让精力旺盛的在押人员释放多余精力,用精神转移的方法让其达到心理平衡)、破心法(寻找如何与在押人员沟通交流的平台)、宁心法(当你非常愤怒的时候,当你受到他人欺侮的时候,当你看到不公平的事情的时候,冷静十秒钟)。
“您的工作法恐怕不止‘五心’吧?”面对宁聚记者的提问,老毛笑了:“那是不止,因人而异的,给每个人做工作都不一样。”老毛的工作日记里有很多用红笔标注的内容,这是他工作内容的提炼和总结。
“作为一名管教,不一定要有什么新招、奇招、怪招,有多大的发明创新,但一定要有经常总结的习惯。”老毛把对在押人员谈话教育的内容,日常事务的处理,违规、违纪的处罚,以及在押人员的思想变化、教育成果等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经常翻阅对照比较。“有效的方法总结,进一步提高,完善。失败的工作方法,及时剔除,改正。”
他的谈话室门口挂着“毛卓云工作室”的牌匾,办公桌对面的墙上贴着一块kt版,上面印着八个字:“微笑面对启迪心灵”。这是老毛的设计,为了提醒自己先要启迪自己才能启迪他人。“这间谈话室,我专门是给年龄比较小一点或精神压力比较大一点的人准备的,我需要给他们创造温馨一点的环境,要开导他们的时候,就在这里谈话。”老毛指着办公桌斜对面的两个带着铐扣的谈话凳对宁聚记者说。老毛这间谈话室的凳子是整个看守所里独一无二的,每个凳子上都铺了紫色的毛绒坐垫,坐垫很小,看得出来是依照着凳子的尺寸定制的。这又是老毛的设计,“冬天比较冷,特地配的。”
20__年5月,市看守所前后共收押十几名凉山籍人员,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低,最高的读到初中二年级,有五名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纯文盲。为更好地与他们沟通交流,老毛专门购置了纸笔,自制了识字卡片,他把监室变成了教室。开班一段时间后,班里不识字的“付同学”学会了写文章:“毛警官的话犹如清风一样,驱走了我心中的阴霾,像雨露一样滋润着我干枯的心田。.。.。.”于是,老毛又有了一个称呼——“毛校长”。
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全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宁波市优秀人民警察、宁波市监管能手、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两次,毛卓云的荣誉数不胜数。正如宁波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支队长裘敏华评价老毛的:“虽然看起来他是在做平凡的工作,但在我看来,他是平凡中的伟大,平凡工作中的英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1925年,彭士禄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桥东社。
新中国成立后,彭士禄(后左一)和弟弟彭洪首次重逢合影。
1928年,彭士禄3岁时,母亲蔡素屏遭反动军阀杀害。
1929年,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父亲彭湃也在上海牺牲,彭士禄受到贫苦老百姓的照顾和掩护,乡亲们和地下党组织把彭士禄东掩西藏。
1931年,彭士禄6岁时,被转移到了潮安,送到革命群众家里寄养,准备寻找机会转送中央苏区瑞金。在潮安,彭士禄先后被20多户人家收养过。最后,他被送到红军队长陈永俊(后牺牲)家,由其母亲潘舜贞抚养。
1933年农历7月15日,时任中国共产党潮安县委书记陈醒光叛变并出卖了彭士禄等人的居住信息,8岁的彭士禄和潘舜贞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获,送至潮安县监狱,接着被押送到汕头石炮台监狱。
1934年,彭士禄又与一批少年及红军家属被转送到广州感化院。
1935年夏,彭士禄从广州感化院被释放,回到潮安当乞丐,后又住到革命群众家里,并帮助绣花、打柴、放鹅等以维持生计。
1936年夏,彭士禄又被捕并再次押送到潮安监狱。1936年,祖母周凤费尽周折找到彭士禄,并通过陈卓凡设法将他营救出狱。之后祖母先将他带到澳门,住在柯麟家。七婶杨华当时正住在柯麟家,公开身份是做佣人,同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来祖母又将他带回香港,部分生活费用由地下党组织供应,彭士禄在圣约瑟英文院读了两年小学。
1939年夏,祖母回海丰时,将彭士禄送到彭泽民家里。这时,彭士禄从大人谈话中听说有平山游击队,就偷偷地离开彭泽民家,与堂弟彭科一起逃离香港,到惠州的平山参加了东江纵队。后来香港中共地下党组织把他找到,又送回香港,住在地下党负责人连贯家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
当《感动中国》这个震惊人心灵的节目播放时,不知是带给我心灵的洗礼,还只是那单纯的《感动中国》。
它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看的,讲述了那一年里令人为之感动的人和事。就在我们默默观看的时候,我听到了老师轻轻的抽泣声。我不知道是否令人“感动”,只是觉得它所讲述人物的伟大。那些“感动之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他们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不断坚持所创造的伟大壮举。我感谢这个节目!因为它没有让那些英雄人物和事迹因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而是让他们走上自己的舞台,亮出自己的壮举,它让他们成为当之无愧的“感动中国人”。
感动是什么?我并不太明确。可我知道对那个所谓的“感动中国”而言,包含的是那些人让我们这些人为之流泪的一切。他们的伟大,是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付出了一切。上个世纪,为了制造核潜艇,黄旭华爷爷付出了他的青春和家庭。令人震惊的是,当他的父亲离他而去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干什么的。但这一切,换来的却是新中国科技向前进的一大步。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吗?一个名叫刘盛兰的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力量去帮助那些上不了学的穷孩子。尽管自己无儿无女,连用的,吃的都是随便捡来的。但他要是没钱寄给孩子们了,就从自己的“嘴巴”里抠出来。令人没想到的是,他本该自己的所用所花大部分都用在了资助上,甚至连自己帮助过的学生都不知道他是谁,他是否荣华富贵,还是家境贫寒。而当那些被帮助的孩子知道老人的一切后,他们无法想象他是如何坚强地度过这漫长的几十年的。一个为修路而牺牲的战友守墓的老军人,一对为培育优良油菜的父子,一个处处为村民着想的疾病村支书......无数个英雄人物所打造的一切,成为人们美谈的“感动中国人”。
《感动中国》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是人们的反思和心灵的洗礼!为什么刘盛兰老人资助的孩子没有政府的帮助?为什么那个处处为村民着想的村支书所做的好事都是自掏腰包?这个节目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感动,也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的关心还不够!人们应该充分地看出这些故事背后的真相,让我们一起因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而改变吧!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
王亚平和叶光富以及翟志刚三位航天员老师,向孩子们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人体运动、细胞学试验以及液体表面的张力等神奇现象。这是我国空间站首次展开授课,而未来神舟十三号乘组包括后续抵达的航天员们,也将继续在太空授课向大众科普航天知识。
而在太空授课进行时,神舟十二号的乘组人员也在返回后首次在大众和媒体前亮相,但网友却发现了他们不同之处。从刘伯明、聂海胜以及汤洪波身穿的航天服装看,发现他们每人胸前都多出1颗“星”,这让广大网友十分好奇。目前聂海胜已经拥有2颗,但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却至今只有1颗,未来王亚平也有望再获1颗,这颗星到底代表什么?对航天员们来说,这代表着骄傲。
神十二乘组全部“加星”,对于自己的3颗星聂海胜表示,这代表他执行了3次航天任务,每次进入太空都会多1颗星,执行任务的次数越多胸前的星星就越多。目前刘伯明已经拥有2颗,汤洪波虽然目前仍然是1颗,但未来的“星星”数量一定会再增加。而除了胸前的“星”之外,航天员们胸前还佩戴徽章,这是他们飞行过的任务标,有的是神舟六号,有的是神舟十号,当然也包括不久前的神舟十二号。
这些徽章不仅见证了航天员们的付出,同时也是我国太空事业的最佳见证,无论他们胸前有几枚徽章、几颗星星,都是我国航天的功勋者。而这时候就不得不提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虽然他胸前只有1颗星,但在国人眼中他却是最了不起的太空人。作为我国首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和如今的航天员们不同,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太空,可以说赌上了自己的性命。
但最终他成功完成任务并顺利返航,为我国开启了载人航天历史,堪称中国航天的里程碑,但后期因为身体原因加上需要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航天员,所以他不再执行航天任务。而在大众眼中,他永远是那个不会被忘记的航天员,即便他胸前只有1颗星,但这颗星却是中国第1颗,分量不言而喻,当然不仅是杨利伟,每位航天员都值得被铭记,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的中国航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九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木拉提西日甫江:大漠“猎鹰”
西日甫江,男,38岁,维吾尔族,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5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
师昌绪:光耀人间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5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朱敏才、孙丽娜:老骥伏枥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5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朱晓晖:最孝女儿
朱晓晖,女,黑龙江绥芬河市民。
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
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父亲生病前,她喜爱读诗、写诗;而现在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12年都没有得过褥疮。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1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的更舒适些。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张纪清:大爱深沉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2015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5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陇海大院:爱意满园
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
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1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15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谁着急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要去医院看病,高新海闻讯会立马赶到。
陇海大院的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强烈,2015年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荣获2015年河南“十大爱心集体”、2011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5年该事迹被翻拍成电影《好好的活着》。
肖卿福:不惧麻风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
肖卿福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肖卿福却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正是一个麻风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将救治麻风病人之责时时记在心上,从没有过任何埋怨。
“当好麻风病医生,比当好其他医生确实更难。麻风病人也都是人,既然我选择了当医生,不管怎么样就是要为病人服务。”肖卿福这样说过。现如今66岁的肖卿福,仍然还在麻风病防治一线奋斗着。2015,肖卿福是全省麻防专业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麻风战线突出贡献奖——“马海德奖”“全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
赵久富:心有清泉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
2015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5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5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5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对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
2015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陶艳波:同桌妈妈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
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十
“我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一是建核电站。”彭士禄表示。
核潜艇被认为是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杀手锏。上世纪50年代,美国、苏联等先后拥有了核潜艇。
1958年,中国研制核潜艇工程启动。曾经,人们寄希望苏联给予核潜艇研制技术援助,但苏联没有答应。毛泽东同志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彭士禄受命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当时,只有几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加上一个玩具模型——我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彭士禄被人们称为“彭拍板”“彭大胆”。他说,凡事有七分把握就“拍”了,余下三分通过实践去解决。
“科技人员最珍惜时间,时间是生命,是效益,是财富。有些问题只有赶快定下来,通过实践再看看,错了就改,改得越快越好,这比无休止的争论要高效得多。”他说。
采用什么堆型?建不建陆上模式堆?面对一系列的尖锐争论,彭士禄力主建设陆上模式堆,进行核动力装置的各种性能试验。虽然这比直接建核潜艇要额外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但这样能进行科学验证,充分释放风险,确保核潜艇研制一次成功。这一思路最终被采纳,并成为确保我国核潜艇顺利研制的关键一环。
中国人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让核能服务于社会、实现和平运用核能,是彭士禄等核动力专家的心愿。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决定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建造内地大型商用核电站项目。彭士禄担任总指挥,又全身心地扑到核电站的筹备和建设中去。
他提出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秦山二期核电站筹建时,彭士禄提出光靠外国不是办法,向中央领导建议“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建设核电站”。
“后来就确定搞60万千瓦,自力更生、以我为主来设计建设秦山二期核电站。”彭士禄说,“一定要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一
学习完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楷模。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黄大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以自己的行为给了百姓完整的答卷,没有愧对上级领导干部的期许,他牢记了党的宗旨、做到了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一位合格的领导干部。黄大发虽没有读过书,虽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可是他却做到了要把利益让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发展起来了,大家才有发展。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
通过对他的先进事迹的学习,我认为黄大发不愧为当代的愚公、他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的所作所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对党忠诚,对群众热心、负责,有能力、敢担当的好干部、好党员,他是新时期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楷模,是时代的丰碑。
学习黄大发,我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真心实意服务于党、百姓,尽其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立足岗位模范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要时刻心系人民,凡事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他们的孩子,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人民把他们的孩子交到了我们的手里,我们要让他们放心。
学习黄大发,我要学习他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黄大发同志始终怀着对党的感激和感恩之情,严守党的纪律,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作风朴实,模范践行责任心、公正心、关爱心、淡泊心,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人情所困,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严格自律、克己奉公的优良品行。作为一教师,我们要时刻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带头弘扬清风正气,始终保持清清白白的共产党人本色做到不去收费补课,廉洁从教。
学习黄大发,我要学习他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黄大发同志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始终积极主动、忘我投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视工作如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燃烧自己,81岁了他还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作为一名教师,我更要时刻做好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准备,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在教学工作中做到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守得住生活清贫,耐得住工作艰苦,以一颗安贫乐道之心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黄大发是在“两学一做”中的一个先进典型事例,通过对他的事迹的学习,有利于在党员干部中形成“立足岗位做奉献”的浓厚氛围,我要以黄大发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不忘初心忠诚为民的政治品格,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善于学习他的那种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公道正派的克已奉公的清廉品德,自觉践行“两学一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以负责的态度,高昂的精神,饱满的激情,自强不息,自加压力,精准发力,强化担当,忠实履行职责,努力在本职岗位上拼搏奉献,努力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教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我县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二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彭士禄这个名字,和他从事的工作一样,一度都是国家的最高机密。
直到几十年后,隐姓埋名30年的彭士禄,才作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走进人们的视野。
有人称彭士禄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坚决不同意。“对我来说这是贪天之功,我不接受!”彭士禄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颗螺丝钉。”
彭士禄获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却毅然将全部奖金捐献出来作为人才奖励基金奖励在核动力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就的年轻人。
女儿彭洁跟父亲开玩笑:“你获奖得了这么多的奖金,给我点多好。”彭士禄跟孩子说,这个钱也不是自己的,而是国家的。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一生都要尽全力回馈祖国。
晚年的彭士禄说,他有三个心愿——。
一是盼望祖国早日拥有更加强大的核潜艇力量;。
二是盼望祖国早日成为核电强国;。
三是盼望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圆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梦!
这三个心愿中,“祖国”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词。
从自主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到建设秦山、大亚湾等一批先进核电站,再到自主研发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几十年来,我国核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背后是以彭士禄为代表的一大批核工业人的无私奉献。
2022年1月15日,中国核工业创建67周年。已经97岁的彭士禄念念不忘的还是国家的核事业。“我们核工业必须做大做强,新一代的核工业人,要努力加油干,你们是最棒的。”
后辈应继传星火,不负先贤望白头。
在老一辈核工业人耕耘、开荒的大路上,中国核事业正继续澎湃前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三
廖俊波同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心系百姓,锐意进取,务实担当,廉洁自律,树立起了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党员干部要以廖俊波同志为榜样,学习廖俊波精神,基层党员更要以身作则,在为民实干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11年6月,廖俊波走马上任福建省政和县县委书记。当时的政和县人均综合实力全省倒数第一,长期是福建省长挂点的帮扶县,被形容为“全省之尾”,县委书记也被戏称为“省尾书记”。廖俊波却认为:“政和相对落后,反倒是个干一番大事业的平台。想想,咱们一起努力,在全国率先蹚出一条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路子,打它个翻身仗,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他喊出了一句十分响亮的口号: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有了这样的志向,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党员干部无论身处何职何位,都要立下为党、国家和人民作出突出贡献的志向,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学习廖俊波精神,实干担当出实绩。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下,有些地方出现了“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的不作为现象。有的党员干部觉得自己不贪不占腰杆硬,乐做太平官;有的党员干部热衷于摆官架子、打官腔,而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亟待解决的问题能拖就拖,甚至置若罔闻。这样的党员干部需要好好学习一下廖俊波的实干担当精神。廖俊波上任政和县县委书记后苦干实干,4年后,政和从“省末位”跨入增长速度“省十佳”,城市建成区扩容近一倍,3万多贫困人口摘掉帽子。在廖俊波的推动下,南平航天体验馆从签订协议到建成,仅仅用了80天;计划总投资2亿元的闽铝轻量化车厢和物流车项目,从签约到建成投产只用了69天。党员干部要像廖俊波一样,敢于接“烫手山芋”,不搞“击鼓传花”,挑重担,啃硬骨头,不断提高自己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实实在在的骄人成绩。
学习廖俊波精神,廉洁自律有敬畏。从各种腐败案例中可以看到一个“能人腐败”现象。这些腐败掉的“能人”一般有这样一个补偿心理:自己贡献大,捞点儿算啥?习近平总书记早就告诫党员干部: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党员干部要像廖俊波一样,平时清正廉洁,取得了成绩和荣誉,依然廉洁自律,保持谦虚谨慎态度,保持对纪律规矩的敬畏。
2015年6月,廖俊波光荣当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面对同志的祝贺,廖俊波极其认真地说:“优秀县委书记这个称号太重了,我生怕辜负了党,辜负了老百姓。今后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保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共产党人本色,用更加自律的态度和更加突出的成绩,回报党和人民赋予的荣誉。
真正为人民干了好事、实事的党员干部,人民不会忘记他,而会敬重他、爱戴他。廖俊波同志今年3月不幸离去,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迹留下了来,廖俊波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党员干部。致敬的最好方式是继承和发扬,让“廖俊波精神”星火燎原、落地生根,在实践中成长起无数个为民务实、廉洁担当的“廖俊波”。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四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是一个深入了解和展示平凡人的伟大之处的活动。这些人物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的事迹不仅让人感动,更是激励了无数人奉献和努力。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是一次让人重新审视社会价值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只看重名利和权力,忽略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然而,正是这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他们的事迹提醒着我们,伟大不一定要出众,而是可以通过平凡岗位上的努力和奉献实现。
通过了解感动十大人物的事迹,我深刻地认识到伟大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需要付出和努力的结果。很多从事平凡职业的人都在默默地为社会做贡献,他们的精神和坚持不仅在工作中得到体现,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让自己的生活有了意义,也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给予了我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看到那些平凡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取得成就,让我相信,只要有执着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他们的事迹告诉我,成功不是靠天赋和机遇,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去争取的。
感动十大人物事迹让我深感自己还有很大的不足和进步空间。与那些伟大的人物相比,我觉得自己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感动十大人物事迹让我反思了平凡职业和伟大的关系,感悟到伟大是需要付出和努力的,给予了我勇气和动力去追求梦想和目标。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能够成为感动十大人物中的一员,让世界因我而更美好。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五
。
万佐成和熊庚香是一对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妇。他们年过六旬,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一间露天厨房。从2003年起,这里也是一间共享“抗癌厨房”。万熊夫妇的初心十分简单:“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能让病人吃的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他们还经常开导、帮助病人,让大伙感受到家的温暖。
颁奖辞。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适用话题。
乐观向上,助人济世,对抗病魔,人情温暖,陪伴相守。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六
彭士禄的父亲是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
3岁母亲牺牲,4岁父亲就义,童年两次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先后辗转被送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14岁参加革命,成为一名抗日小战士;1940年被送抵延安,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刻苦学习。
如此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彭士禄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情无比深厚。彭士禄说:“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1956年,在苏联学习化工机械即将毕业时,彭士禄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中央决定选派一批优秀的留学生改行学习原子能专业。面对愿不愿意改行的问题,年轻的彭士禄坚定地回答:“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
从此,他的人生就与祖国的核动力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祖国需要”,成为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从第一代核潜艇,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无不倾注了他的汗水和心血。
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提升功率试验期间,他把被子搬进厂房,24小时连轴转,以便随时发现、分析试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当场解决问题。
核潜艇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时,他随艇出海,临行前,对妻子说:“放心,这次一定能成功,我有信心。万一喂了王八,你也别哭。”
49岁那年,他在工作中突发急性胃穿孔,胃部切除了四分之三,但他不到一个月就出了院,又开始超负荷工作起来。
不居功、不求名、不逐利,彭士禄将毕生智慧都倾注于科技报国上;奋斗不息、躬耕不止的精神,无时无刻不澎湃着信仰的力量。
“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彭士禄这样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七
对于很多人来说,童年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可对于彭士禄来说,却是个例外。彭士禄的父亲彭湃,是我党早期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彭士禄3岁时,母亲蔡素屏牺牲,一年以后,父亲彭湃又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33岁。
为了躲避国民党政府的“斩草除根”,彭士禄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牢狱之灾,甚至一度沦为乞丐。直到1940年,周恩来托人辗转找到彭士禄,并送他到延安,这才结束流浪的生活。
在延安中学,彭士禄的同班同学都爱称呼他“老班长”。彭士禄常常对同学们说:“我们的父母经过残酷的斗争,流血牺牲了,要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怎么对得起党?”
1951年,品学兼优的彭士禄被选派留学苏联。就在彭士禄刻苦学习的时候,美国发生了一件大事:1952年,人类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在美国东海岸成功下水。
1956年,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到苏联访问,密召彭士禄,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从那时起,彭士禄与核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