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画人像教学反思篇一
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
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学生的认识实际,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产生学习创造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视课外诵读积淀,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古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三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三十多篇。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导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从教材、尤其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出一个连接着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知识储存库”,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学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就能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与文本发生“内在的对话”,这样,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会把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起来,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作业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新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追求生命的成长,让老师和孩子们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密交融。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如涌泉长流,让师生之间的情思互动碰撞,尽情张扬成长的快乐!
画人像教学反思篇二
在美术教学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影响着整个活动的效果。材料作为美术活动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单纯地让孩子们在纸上用水彩笔、油画棒涂色绘画,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而一些长时间反复使用的作画工具,常会使他们感到疲惫和枯燥,《指南》中也要求我们,要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因而选择一些特殊的美术操作材料是迫切需要的,它将会使幼儿产生浓烈的创作兴趣。
中华瓦片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新诞生出来的新品种、新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中国城乡旧时普遍使用的覆盖屋顶的瓦片作为绘画的载体。既可以在它的凹凸两面中的任何一面上作画,也可以两面都作画。此次活动就是利用我们家乡老街上特有的材料瓦片,结合具有民族特色的脸谱为主题,进行水粉画的创作活动,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美术创作活动的多样性,激发孩子们对美术创作活动的兴趣,同时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呢?在活动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以景促情,激发兴趣
活动开始,我便利用ppt,带领孩子们进入了我们美丽的古镇——新埭,有小桥、流水、矮矮的老房子,使孩子们感受到了与城市不同的古韵之美。随后我又让孩子们观察老房子顶上密密麻麻的铺着的是什么呢?瓦除了帮房子挡风遮雨以外,还能干什么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活动充满了兴趣。在看看、想想、说说中逐步把孩子们带到了瓦片画的创作中。
2、视听结合,提升绘画技能
在孩子们动手创作前,我利用ppt把绘画脸谱的几个关键步骤进行了展示与讲解实践证明,这种难点前置的方法,不但使孩子们有效的掌握了绘画步骤,了解了材料的运用方法,从而使孩子们在脸谱轮廓的绘制时更有把握,运用材料更得心应手。
3、全面评价,增强幼儿自信
美术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品呈现作全面的评价。活动中,我不仅会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而且对其参与的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还会采用幼儿自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对作品的全面评价。当然,不管是谁,不管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制作和学习的我就会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创作的自信心。
活动中发现:在评价作品时,最重要的是要用幼儿的眼光来评价作品,鼓励幼儿的创作水准,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创作的自信心,而且也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
1、在讲解脸谱的绘画步骤和工具时,是否可以让孩子们跟着老师进行握笔姿势的学习。孩子们毕竟是第一次画水粉,第一次握水粉笔,只是老师在前面展示握笔姿势,不让孩子们及时尝试,在绘画时,很多孩子还是非常紧张,握笔姿势不够正确。
2、活动中,我总是考虑到让孩子们感受创作瓦片画的乐趣,却忽视了孩子们的艺术要求,作品不够精美。以后在瓦片画的创作中,要逐渐提升作品的精美度。
瓦片画的创作,使孩子们又得到了一次传统艺术的熏陶。也唤醒了他们随时发现和感受生活中存在的“美”,激发了爱家乡的情感。让我们共同把孩子的目光引向自然,引向生活,让孩子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去发现、欣赏和创造美。
画人像教学反思篇三
20xx年上学期第七周,我以《画中画》一课参加学校教师素养大赛之教学比武。作为教龄临近十年的专职美术教师,理应呈现出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本次课也是我在怀孕生孩子之后的第一堂公开课。为了不让前来听课的老师失望,为了让自己实现又一次的教学成长,我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这节课。
首先,我想充分挖掘情境的教学功能。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富有情境性的教学更符合其认知特点。在思维启发的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组情境性较强的提问。例如:“小兔子除了开汽车去旅行外,还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还有谁和小兔子一起去旅行?”此问题旨在启发学生画出各种乘客被交通工具所“包围”的画中画。再例如:“先画好一棵小草,有可能是谁吃了小草呢?如果是你请客,你还想请小动物们吃什么?”此问题旨在启发学生画出各种吃与被吃关系的画中画。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较为充分的调动,为联想添画奠定了基础。在作业展示的环节,我将展板设计成一辆大卡车的造型,并告诉学生:“谁的画中画最有创意,就可以登上这辆大卡车,和兔子一起去旅行。”这样情境化的展示形式既美观独特,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其次,我想弱化教材的范画影响。通过试教发现,学生普遍习惯于模仿教材上的范画,而不能独立思考创作。这一方面源于教学过程中思维启发不充分,以至于学生不知画什么,从而选择模仿教材上的图片;另一方面是因为教材是学生随手可得的临摹范本,总是“无声胜有声”。如果在教学中仅运用教材上的图片并加以强调,学生的作业就极有可能出现完全被教材局限的情况。在教学中,提供教材以外的优质视觉形象,能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从而使学生的作业表现趋向于丰富。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除了选用猫和老鼠这幅教材主图进行导入外,自己设计或手绘了大量的画中画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从学生作业情况来看,这些教师原创的图片对学生的绘画表现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再次,我想充分展现教师的个人素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自唱儿歌导入,自编故事引路,以及现场根据学生的回答即兴演示画等环节。在许多公开课中,老师可能会利用课件来播放录音或出示范画。然而,在强化课件的教学功能时,老师本身的教学作用就被弱化了。尤其是在课件被频繁使用的今天,学生对课件已形成一定的感官疲劳。实践证明,老师现场的演唱、讲述、描绘不仅体现出一个老师自身的素质,同时也比课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上三个方面是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而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此课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且不说课件出现作业背景音乐播不出这样的突发状况,且不说整堂课在时间把握上超出了一两分钟,这些不完美并不涉及课堂本质。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学生的课堂状态——回答问题声音小,神情拘谨,内容贫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一定还是在老师身上。
首先,我没有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上课前一天,班主任和我都利用家校平台发送了短信,学生和家长都知道了第二天有美术公开课,要穿校服、好好表现等。上课当天,班主任老师坐在了教室前面。短信的强调一定引起了家长的重视,也就导致了孩子没有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这节课。班主任在课堂上不时的“眼色”提示让孩子更规矩了,但也更拘谨了。艺术活动是与情绪紧密关联的。当学生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时,又怎会敢想敢说呢?想到这一点,我十分后悔拜托班主任“坐镇”。班主任牺牲了休息时间给我帮忙,然而这种课前和课堂上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课堂应有的轻松氛围,让孩子们背上了思想包袱,背离了美术课堂的游戏本质。我对班主任的拜托实际上也暴露了自己对组织教学的不自信,这种心态好似乌云,把孩子们的阳光都遮住了。下次上课一定要告诉自己:我可以驾驭好课堂!不需要班主任的“帮忙”。而且,一定要在课前充分调节好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状态进入学习活动。
其次,我没有信任学生的思考能力。由于我潜意识中担心超时、冷场这种种消极的心态,当学生没有给出我理想的答案时,我急于用进一步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而不是耐心地等待和倾听。尤其是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为什么不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呢?如果我再耐心等待几秒,说不定就有学生想到了更加精彩的答案呢?我在乎的究竟是课堂表面的流畅性还是孩子思考问题的质量?我的急躁导致学生没有获得充分的思考,教学的阶段目标也就没有落实到位。如果一个问题抛出去,学生都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通常是没有多少教学意义的,需要避免。如果一个问题抛出去,等待片刻之后学生仍旧都回答不出来,那一定是这个问题太难或提问方式欠妥,需要改进。如果问题设计合理,那学生回答的质量就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提问的心态了。下次上课一定要告诫自己:耐心等待,相信学生!自己少说一点,让学生多说一点!
再次,我没有考虑学生的展示需求。学生也有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外向型性格的学生。由于是公开课,在备课和上课时,我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只想到怎样展示自己。我应该把问题倒过来:在这堂课上,我要怎样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呢?比如,怎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回答?怎样的课堂时间分配可以让学生画出相对完整的作业,并有时间进行充分的评价和分享?怎样的展示形式可以展示全班每一个学生的作业?(我设计的展板只能展示24幅作业,而这个班有56个学生。)下次上课一定要警告自己:公开课要展示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是好老师!
课上完了,而对于课堂的思考还在继续。其实造成这堂课许多遗憾的本质原因,是我不成熟的心态:我总想不断地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我太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在面对一堂课时,我的外部动机强于内部动机,我想获得他人认可的愿望强于实现自我成长的愿望。然而,外部因素是不可控制的,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内心。我应当努力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作为公开课,执教者都希望呈现出最好的课堂状态。这种“最好”可能包括既合理又新颖的教学设计,既实用又精美的教学课件,既精炼又优美的教学语言等等。这些固然重要,但教师的心态才是课堂状态的决定因素。这种良好的心态来自于豁达的人生态度,还有长久的课堂历练。
此刻,我想把《灌篮高手》里安西教练的一句话送给自己:“是时候相信你自己了,现在的你早已超越了过去。”这一次《画中画》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慢慢沉淀,终会破茧成蝶!
画人像教学反思篇四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方面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这不仅要求我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值得去研究与探索的。通过《绿色和紫色的画》一课的教学以及平时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深刻的感受:
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首先抓住学生的视线,让学生对美术学习充满浓浓的兴趣与好奇心,更自然地融入课堂,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绿色和紫色的画》一课教学中,我首先告诉学生老师要变魔术,便立刻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与观看欲望。魔术很简单:蓝色的水倒入五杯同量的黄色水中。学生目不转睛,兴趣浓厚。从魔术中很快便发现颜色产生了变化,并观察到由于加入蓝色水的量的不同,颜色还有了深浅的变化。一个小小的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就感受到了颜色的变化,水到渠成地接受了“绿色”这个概念。
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
小学美术学习在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给学生单纯地讲解几幅画,看几张图片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小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到成人世界眼里的那种对生活,对自然的美好感受。只有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通过他们感兴趣的世界,带领他们逐步感受到身边的美。
例如在课中,学生认识了绿色后,如果让学生直接说出对绿色的感受,他们是没有任何情感来源的。对绿色的感受最多停留在明亮上面。让学生先结合自己在学校里,家里,电视中,书中的所看所想。找找身边的绿色的东西及场景。学生才非常愿意去回忆,去寻找,去发现,很快地想到了自己的衣服,家里的各种东西,夏天的树林等等一系列的绿色东西及场景。然后再带领学生观看各种绿色图片,有他们喜爱的绿色玩具美丽的绿色树林等等。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了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绿色东西和场景就在自己的周围,感受多亲切啊!学生的这些体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己的所思所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3、采用合适的开放式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中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使学生感到学习美术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画人像教学反思篇五
口语交际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以前的听、说训练不同,“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根据三个维度和《课程改革标准》的相关精神,我制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三个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
3、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其中,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能说清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是本次口语交际的重难点。
为了这次“口语交际”真正能互动起来,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大教学环节: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他们更喜欢丰富有趣的活动,在接近生活的氛围中学习起来更容易主动参与,积极学习。所以,我充分运用语文书上的彩图,利用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画面很快吸引住学生,体现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采用激励式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即学习怎样进行口语交际。
要进行口语交际,首先就要明确要求。但一年级的孩子更多的是从模仿老师开始进行口语交际的。所以,我首先作为这次口语交际的参与者、合作者,大方地介绍了自己的画,并随机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这样就让孩子们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进一步引导台上台下的孩子进行互动式的口语交际,我紧接着就请了两位小画家再来介绍自己的画。因为有了老师的示范,他们开始有目的性地进行着口语交际。这时候,我主动站在台上的孩子旁边,有针对性地帮助全体学生继续围绕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有问有答,为下面四人小组内相互交流打下较好的基础。
老师的激励,孩子们强烈的表现欲望,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还想上台介绍。我顺势推出安排的小组内互相讲、互相评的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能互动起来,要求小朋友们先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小组内的伙伴们,同时,如果别人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了问题,小画家要一一解答。这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交际的环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从而达到本课“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这一教学目的。我还请每个小组自行选一名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在让每个孩子小组内充分说的基础上,请每组的代表上台来介绍自己的画,同时,他们还要解答班上其他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这样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极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后,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评比,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安排学生自由地看看别人的画、评评别人的画,就是鼓励孩子扩大口语交际范围,让他们的自主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