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例教案进行借鉴和参考。以下教案范例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实际的教学需求。
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一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芦花、祈求、编织、遗憾”等词语。
3.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青铜的吃苦耐劳,以及全家人对葵花的疼爱。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芦花、祈求、编织、遗憾”等词语。
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青铜的吃苦耐劳,以及全家人对葵花的疼爱。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多媒体课件等。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曹文轩吗?说说你的.认识(预设:看过他写的小说,草房子······)嗯,同学们对这个作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他还写过一篇感人的文章《青铜葵花》,谁看过?来说一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青铜和葵花之间发生了什么样感人的故事吧。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青铜是什么样子的。
(4)课文围绕芦花鞋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芦花、祈求、编织、遗憾”等词语的读音。
(3)课文写了编织芦花鞋、卖芦花鞋、买鞋、送鞋等方面的内容。
(4)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4.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编芦花鞋。这里出产一种······青铜也应该有一双新的芦花鞋。
*出示芦花以及芦花鞋的图片,感受青铜一家的心灵手巧。
*芦花鞋是青铜一家一笔重要的收入,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编织芦花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从句子“青铜一家······芦花鞋的编织上”,你看出了什么?
*指导朗读,感受芦花鞋的美丽、暖和,以及一家人的重视。
预设二:下大学,坚持卖鞋。接下来的日子······一时竟有点反应不过来。
*你能看出青铜怎样的品质?
*这样的雪,街上是怎样的情景?
*你能从哪些词语中发现这雪特别的大?
*你有置身大雪中的经历吗?有怎样的感受?青铜又是怎么做的?
*从哪里你看出这芦花鞋非常精美?(预设:路人对话中,能看出青铜一家手艺高)。
预设三:送芦花鞋。天晴了······溅起了一蓬蓬雪屑······。
*边读边想象画面,青铜为什么脱掉了脚上的鞋?
*面对刺骨的寒冷,青铜又是怎么做的?青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视频,感受寒冷,体会青铜的美好品质。
5.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芦花鞋》这篇课文,知道了卖芦花鞋是青铜一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全家都非常重视。青铜为了卖鞋,在大雪天出门,甚至为了不让顾客失望,脱掉脚上的鞋。青铜给大家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他乖巧、懂事、能吃苦、有担当,希望同学们像青铜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负担。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有兴趣看全版《青铜葵花》。
六.板书。
芦花鞋。
织鞋,卖鞋,买鞋,送鞋。
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有一个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xx)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二、研读讨论: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1)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2)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
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
(1).“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2).“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
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
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
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2、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
3、提问: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4、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6、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
垂头丧气,自责,内疚。
7、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
8、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
学生朗读,揣摩。
10、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11、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
1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机智,勇敢,自信,对工作极端负责,富有爱心。
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中心思想: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继续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精妙,可与《荷花淀》比较阅读,用心体味其中那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孙犁及“荷花淀”派文学风格。
2重点字词读音及解释。
3理解小说这种文学题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芦花荡语文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人物学会概括;体味函咏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感受小说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爱国热情。
(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
二、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孙犁小说的风格。
四、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传奇人物吧,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板书:芦花荡(小说)。
孙犁。
(学生读课题,注意“犁”与“梨”的区别)。
(学生读课文提示;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芦花荡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2)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摆头),边读边划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标上段号。(5分钟。
四、知识回顾及迁移:小说三要素及在本文的体现。
1、环境(时代背景+具体地点)。
2、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点)。(独立探究)。
3、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四字词语概括)(分组合作探究)。
提示词语:
(1-9)第一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深夜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
第二组:将近六十岁、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第三组:奔、飘、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一切保险。
第四组:一个没事人、不带一枝枪、
第五组:紧紧封锁、、歌声还是那么响、呆望、敌人发了愁。
()的一腔热血。
()的英雄气概。
指导:一腔热血(满腔热情)是说某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全部的精力去做某事。
英雄气概是指某人在某个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气魄。
第一组:安心睡一觉、不怕、多么俊的一个孩子。
第二组:不怕、它照不见我们、飞快、跳进水里。
第三组: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第四组:谁、蹿、仄歪、昏花、射穿老头子的心。
第五组:我没脸见人、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的思想感情。
()的性格特点。
指导:思想感情是一个人对其他人或者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情。
性格特点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态度特征,如诚实或虚伪;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本文从意志特征去思考。
第二组: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张皇失措、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
第三组:鬼子们痛得鬼叫、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第四组:向着苇塘望了一眼、鲜嫩的芦花、迎风飘撒。
()的传奇行为。
指导:传奇行为是指一个人通过离奇或者违反常规的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小结:老头子是一个具有爱国抗日(保家卫国、抗击日寇)的一腔热血;老当益壮、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特点;智勇双全的传奇行为的人。我们的老英雄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从大菱、二菱身上,我们看到了全民皆兵。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本文使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品味: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白描手法: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外,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了了数笔,便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这是他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信。
行动描写: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品味:
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写老艄公剥莲蓬,船围着鬼子转圈,假装溜,张皇失措,其用意都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传奇英雄。
景物描写:(一)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品味: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五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是第一单元(战争单元)的第3篇课文。体裁是小说,为著名的“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叙述的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进白洋淀的过程中,由于大意,导致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于是设计痛打鬼子,讨还了血债。通过此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孙犁小说那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并能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体裁特点,按照小说三要素的要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深入品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呵,真没想到,同学们的小脑袋瓜里这样的“货”还不少,大部分都是从电影和电视上看的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一个故事。在美丽的白洋淀上,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课本第11页。
(教师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结合注释简介作家孙犁及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思考片刻):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师:不错。学过的知识基本能掌握。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学习这篇文章要完成哪些任务。
(投影显示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的意义,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2、学会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梗概;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师:这篇文章篇幅相对来说比较长,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尽可能提高速度,读完后按照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
(学生读课文,老师投影出示问题:1、边读边勾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和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3、本文的主人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能表现出来?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10分钟后)。
师:我们首先撇开问题,自由地发表一下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可以整体谈,也可以结合自己刚才勾画的要点来谈。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里面的景物描写,比如这一句:“月明风清的晚上……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生2:“引”行吗?
师:好!就用“引”。再者,你说他“很有心眼儿”,是坏心眼吗?(学生笑)。
生2:不是。
师:那用个什么词来形容比较适合些?
生2:机智吧。
师:不错,很准确。其他同学继续发表意见。
生3:我认为结尾写得不错,很像一个电视的镜头。
……。
……。
师: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可见刚才读得很认真。读书就是要这样,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教辅资料上说的再好,那是人家的,只有自己思考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下面我们按照屏幕上的顺序,从第2题开始,展示一下刚才阅读的成果。
生:我说第2题。本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驻扎在白洋淀的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师:很好。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交代得都很清楚。
师:哪位同学还能补充一下?
生:还应该有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
师:这些描写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吗?
生:外貌描写在第4段,“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师:通过这些描写,概括一下老头子给你的印象。
生1:很精神。
生2:很有气势。
生3:老当益壮。
师:好。“老当益壮”这个词概括得好。恰当地形容出了老头子的精神风貌。
生:语言描写有……。
生:行动描写有……。
生:心理描写有……。
生:神态描写有……。
(老师根据学生所找出的内容,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引导并概括)。
生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请具体谈一谈。
生1:他有高超的水上本领,而且老当益壮,所以很自信;当大女孩子挂了花后,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表现他很“自尊”。
师:那么,“过于”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呢?仅仅是“很”或者“非常”的意思吗?
生2:我觉得应该还包含有“过了头”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2:他自信得过了头,才导致大女孩子受了伤。
生:对。
(学生讨论)。
生1:老头子的爱国抗日的热情高涨。他工作范围很广,但他什么要求也不提。
生2:他爱憎分明。对自己人,比如说两个女孩子,他无限疼爱,但对敌人,他则满腔仇恨,文中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生3:我觉得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他智勇双全。他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然后痛打了鬼子。
生1:我觉得主要是反映我们的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
生2:连六十多岁的老头子都这么厉害,日本鬼子迟早要完蛋的。(学生笑)。
师:是啊,作者不说老头子姓氏名谁,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在当时的白洋淀上,像老头子这样的“无名英雄”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青壮年了,他用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三、再读,品味语言。
师:《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勾画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
生1:“敌人”和“炮楼”两个词,写出了白洋淀的环境和严峻的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水的清澈和自然环境的优美。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却有“敌人”的监视和阴森森的“炮楼”,给人的感觉特别不好。
师:那么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色彩吗?
生1:作者虽然没说,但他肯定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非常愤恨日本鬼子。
师:对,就是这样。哪位同学继续谈。
生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写出了白洋淀人民不屈服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决心。
生3:文章的倒数第2段,作者写到“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段景物描写,我觉得它烘托了老头子在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和自豪的心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小说的三要素中,有时候“环境”描写虽然不如人物和情节着墨多,但它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这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一样,它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学习。课下,请同学们动笔仿写几句,写写我们这儿的美景。
师:其实,文章值得品味的地方决不仅仅是这些,下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中找出几处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品味一下语言。
生1:我要分析的是第一段的“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深夜里水鸟才敢出来,白天都藏到窝里躲避炮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正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生2:“敌人监视着芦花荡”这句话值得品味。他们自己进不了芦花荡,但是想用这种方法困死抗日的军民。
生3:“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说明敌人的阴谋并没有得逞,里面的人有吃有喝,根本困不死。这说明了我们的智慧。
……。
……。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可见学得很认真。这篇文章作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孙犁先生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课外,同学们可以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更全面地了解孙犁的作品。
四、总结反馈,收束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学习了孙犁先生的名篇《芦花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有不少收获,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所得。
生1: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作者也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生2:老头子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智勇双全,有强烈的抗日的爱国热情,是白洋淀人民的优秀代表。
生3: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起到了渲染故事的气氛的作用。
生4:还起到了烘托人物精神的作用。对了,刚才老师还讲到它能加强抒情的韵味。
生5:学习课文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反复读,细细品味语言,并要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
……。
师:不错,收获挺多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仅仅是一篇文章,远不是作家的全貌。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一些这样的优秀作品,以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要知道,读书,是要占领制高点的。
好,下课!
芦花荡语文教案篇六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二、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三、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四、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五、作业: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七
1.赏析老头子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欣赏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了解“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初二上学期,学生可能在文本内容的分析上占优势,对于小说又比较感兴趣;人物形象的分析感性很强,利于学生分析和掌握;对于小说中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的分析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鉴于初一学生的分析能力,又考虑到是在暑假中,学生不便于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而大多数学生可能还是习惯于小说人物和情节的探究,所以确定采用第三种教学方案。
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1、处理生字词
2、概述小说内容
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
思考:
“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抗日热情高涨的人(二、五段);
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
自尊自信的'人:
“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
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
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从两题中选一题:
(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欣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第二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欣赏。
1、自主学习;
2、展示;
3、指导朗读,读出情境和趣味。
语言美的分析穿插在二、三环节中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老头子”的形象塑造趣味横生、丰满有加,这与当时残酷的抗日战争形势协调吗?难道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抒写风云变幻的人生,从而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以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芦花荡语文教案篇八
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1、处理生字词。
2、概述小说内容。
三、走近“老头子”
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
思考:
“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抗日热情高涨的人(二、五段);。
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
自尊自信的人:。
“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
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
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从两题中选一题:
(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走进“芦花荡”
欣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第二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欣赏。
1、自主学习;。
2、展示;。
3、指导朗读,读出情境和趣味。
语言美的分析穿插在二、三环节中。
五、“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老头子”的形象塑造趣味横生、丰满有加,这与当时残酷的抗日战争形势协调吗?难道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抒写风云变幻的人生,从而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以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六、几分钟自由质疑时间。
七、课堂小结,推荐阅读《荷花淀》。
芦花荡语文教案篇九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学习运用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一导入由《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谈起,他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白洋淀一带,皆取材于此,都是革命战争题材,也都是小人物英雄故事。走进《芦花荡》去领略白洋淀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先有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作者情况,教师最后补充,放映图片,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强调几个重点知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荷花淀派”、诗体小说。
2介绍背景以教师补充为主,(放映“背景介绍”)。
3检查字词1)给汉字注音。
竹篙疟子寒噤蹿泅着仄歪飒飒白洋淀莲蓬提防转弯抹角张皇失措。
趴下竹篙浸透荷花淀。
扒手蒿草侵略绽开。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
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1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包括小说的定义、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环境。(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可以让自己的赏析有理有据)。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故事梗概。
文中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作者用哪些方法刻画人物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情节: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让学生结合课文谈对“惊心动魄”和“酣畅淋漓”的理解。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
3分析人物。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主要人物——老头子的各种描写,标明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发言后总结: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2)你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吗?(先找到他的主要性格特点)。
明确: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让学生解释“过于”的语境意,并且在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发言后总结:“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过于自信: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第19段“不怕,洗一洗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第38、39段: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追问学生:老头子还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后总结:高涨的爱国热情:年近六十,仍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
爱憎分明:对小女孩等同胞充满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
智勇双全: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痛打鬼子。
3)欣赏精彩的心理描写。
请在文中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并细细体味。然后发挥想象,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学生赏析时教师可以提醒:体味这个比喻句的作用: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
明确:形象贴切地突出了老英雄内心的后悔程度非常深。
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鬼子!)。
4)让学生概括两个女孩的性格特点。
明确:爱国、舍己为人、勇敢、不畏艰险。
5)探究这些小人物成为英雄的力量源泉,他们都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文章有没有正面描写到这支抗日队伍?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怎么样的一支队伍?
明确: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在敌后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歌声是对敌人最有力的打击。
过渡《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
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
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4赏析环境描写。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优美的环境描写,
2)齐读这些句子,感受它们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进而思考:怎样让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总结后发言。
教师归纳明确:选择富有美感的物象。
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写出动感。
写出声音。
锤炼语言:叠音词、对句等。
3)以开头和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为例赏析,并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教师引导着集体参与,共同赏析,掌握方法)。
的幻觉。
第二句:写出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第三句:写出苇子长势旺盛。也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结尾处的: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看到的美景,(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卢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
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4)学生自由赏析自己喜欢的其他景物描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组内推荐班内展示。
5)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5回顾全文,总结写法,概括主旨。
写法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主旨: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情,切忌无根据地写景。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五练笔:你能把家乡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吗?请尝试一下。
六课外阅读:课后也可以找《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来读一下,可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芦花荡语文教案篇十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收集相应的背景资料,理解文章内容。
2、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3、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4、体会作品的散文化的语言。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收集相应的背景资料,理解文章内容。
2、速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在理解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引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速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在理解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引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速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在理解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引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导入新课。
可以由孙犁的《荷花淀》在文坛上的影响导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对作者的介绍和对背景介绍。
附(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36年暑假后,在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集《海燕之歌》。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学院任教。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教员。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和学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土地革命,从事写作。解放后,他在《天津日报》工作,1956年后,因病长期搁笔,但以《天津日报》副刊为阵地,发现并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
在延安时,孙犁有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在冀中区时,写有《钟》《碑》《嘱咐》等作品,建国后,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散文集《津门小集》,他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年),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
白洋淀位于冀是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二、速读课文。
要求:
1、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第一题中的两个问题。
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四、再读课文,讨论。
老头子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请说明理由。
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性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他的爱国热情、抗日热情与老当益壮的气慨上。老头子年近六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了老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是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更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英雄气慨。
老头子的英雄气慨,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的深情,对日寇则是满怀仇恨。老头子是那么喜欢那两个孩子,对敌人又是那般恨。爱得热烈深切,恨得咬牙切齿,他坚持血债血还,这也是他英雄性格的一种体现。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因自信也失手,至使大菱挂彩,他便觉得有负嘱托,开始严厉地自责,自愧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他用竹篙痛砸敌人的脑袋,足以表现他的智退勇双全。
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
这篇小说刻画了老头子这样一个老英雄形象,由这个形象还引出了少年抗日英雄形象,还让我们读者联想到苇塘里的坚持抗日的革命队伍。从苇塘里的歌声可以想像出他们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一支队伍。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里,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进一步突出中国人民中不可战胜的这一主旨。
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之嫌。大菱的受伤,跟老头子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分不开的。小女孩洗脸,大女孩还警惕一些,而老头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敌人的、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到他们,可事实上却把两个女孩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而导致的一种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与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均有此生发出来的。
五、小结本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3、体会作品的散文化的语言。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
二、围绕专题,研读课文。
思考题: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三、讨论明确。
1、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
3、语言描写。
4、心理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一谈,在这基础上,说出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追问:在肖像描写中,着重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四、提问激疑。
小说中有许多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辅助作用与推动故事情节方面的作用。
五、赏读课文,品味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
六、小结课文教学,补充推荐读物为《荷花淀》与《躲在书后的孙犁》。
附(躲在书后的孙犁):
躲在书后面的孙犁。
舒乙。
作家不必像演员,尤其不必像明星。作家的名字可以很响亮;但是读者不认识他们,没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他们有名,是他们的作品频繁地在杂志上、报纸上、书上出现。
作家是躲在书后面的人。最典型的要数孙犁先生。
孙犁先生从来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甚至害怕照相。他是真正的深居简出。没有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孙犁的名字,因为他拒不出席各类活动。整天整天地躲在家里写东西,频频地发表作品。这才是孙犁。
晚年,到了实在不能写的时候,孙犁甚至不说话了。在病床上,他头脑清晰但极少说话。偶尔,他说一句话,会让家人和朋友们高兴好半天。记得新年伊始,我和文学馆的同事们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去看望孙犁先生。接待我们的是他的儿子孙晓达。儿子向他介绍:“这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他说:“我知道。”特别麻利。又介绍:“这是舒乙。”他说:“我知道。”又特别干脆。令孙晓达大为高兴,说:“好几天不说话了,今天真棒!”
在住院之前,差不多有20年时间里,孙犁连续写了本新书!为这10本新书,我参加过一次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的研讨会。与会者都他的复出与高产而感到惊叹。
晚年,他的文章越写越短,却居然写了10本。
中国优秀的老作家有一个特点,晚年复出后掀起一个写作高潮,巴老如此,冰心如此,萧乾如此,孙犁也如此。因为写得好,这次高潮构成了他们第二个写作高峰,一点也弱于《家》、《寄小读者》或者《荷花淀》。
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和《铁木前传》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大师级的作家地位。
但是,他晚年这10本书,却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伟人级的作家。
躲在这10本书后面的孙犁是一个心地善良、目光犀利、襟怀坦荡、敢说敢为、嫉恶如仇的真君子。
他很像一座浮出海面的冰山,不显山,不显水,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可哪能里知道,海面之下是那么庞大,那么威严,那么厚重,也那么厉害。
这种厉害,是一种痛快,一种淋漓尽致,一种不隐讳,一种一针见血。
念孙犁的文章就有了一种难得的对他的崇敬感,因为他敢讲真话,敢抒己见,敢一语道破。
于是躲在书山后面的孙犁一下子就成了一座大山,巍峨的大山。
你也因此而明白,他为什么不爱出头露面,不爱上镜,不爱出席公众场合。
只因为他不爱掩饰自己的观点。
孙犁,应该说,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作家之一。他拥有大量的书,念过大量的书。
孙犁爱书如命。他爱书,爱寻书,爱买书,爱藏书,爱念书,爱谈书。
更有甚者,他爱给书包书皮,打扮书,包装书,是亲手做。
他还爱在书上题辞,写好多话,信手写来,皆成文章。这机关报书,是他的宝,也是他的象征,大众多作家中,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冠军。
中国现代文学馆多次派人去拜访孙犁先生,去看他这些可爱的书,后来又去各孙家子女谈这些书的归宿和《孙犁文库》的未来。这些书上有孙犁的手艺,有孙犁的笔迹,有孙犁的思想,有孙犁的感情。它们是孙犁,孙犁是它们。必须善待这些书。
未来的《孙犁文库》就是“孙犁博物馆”,是一个最有特色的中国现代文人的纪念馆。一旦成立起来,肯定,它最有中国文人味儿,既有文献性,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有一次,孙犁在他的藏书《西游记》上做了以下的书箴:
“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缺,以安以宁。惟对于,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此。
“勿作收蠹,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风遇雨;物有聚散,时损时赠。不以为累,是高水平。”
这些话,是孙犁先生的人生观。
是一个大儒的人生观。
是一个大作家的人生观。
躲在书后的,竟是这么一个伟大的现代人。
他去世了,可是他的遗产够后人受用很久很久。想着想着,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慢慢地,渐渐地。
芦花荡语文教案篇十一
教材分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是第一单元(战争单元)的第3篇课文。体裁是小说,为著名的“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叙述的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进白洋淀的过程中,由于大意,导致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于是设计痛打鬼子,讨还了血债。通过此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孙犁小说那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并能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体裁特点,按照小说三要素的要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深入品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呵,真没想到,同学们的小脑袋瓜里这样的“货”还不少,大部分都是从电影和电视上看的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一个故事。在美丽的白洋淀上,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课本第11页。
(教师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结合注释简介作家孙犁及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思考片刻):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师:不错。学过的知识基本能掌握。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学习这篇文章要完成哪些任务。
(投影显示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的意义,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2、学会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梗概;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师:这篇文章篇幅相对来说比较长,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尽可能提高速度,读完后按照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
(学生读课文,老师投影出示问题:1、边读边勾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和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3、本文的主人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能表现出来?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10分钟后)。
师:我们首先撇开问题,自由地发表一下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可以整体谈,也可以结合自己刚才勾画的要点来谈。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里面的景物描写,比如这一句:“月明风清的晚上……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生2:“引”行吗?
师:好!就用“引”。再者,你说他“很有心眼儿”,是坏心眼吗?(学生笑)。
生2:不是。
师:那用个什么词来形容比较适合些?
生2:机智吧。
师:不错,很准确。其他同学继续发表意见。
生3:我认为结尾写得不错,很像一个电视的镜头。
……。
……。
师: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可见刚才读得很认真。读书就是要这样,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教辅资料上说的再好,那是人家的,只有自己思考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下面我们按照屏幕上的顺序,从第2题开始,展示一下刚才阅读的成果。
生:我说第2题。本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驻扎在白洋淀的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师:很好。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交代得都很清楚。
师:哪位同学还能补充一下?
生:还应该有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
师:这些描写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吗?
生:外貌描写在第4段,“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师:通过这些描写,概括一下老头子给你的印象。
生1:很精神。
生2:很有气势。
生3:老当益壮。
师:好。“老当益壮”这个词概括得好。恰当地形容出了老头子的精神风貌。
生:语言描写有……。
生:行动描写有……。
生:心理描写有……。
生:神态描写有……。
(老师根据学生所找出的内容,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引导并概括)。
生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请具体谈一谈。
生1:他有高超的水上本领,而且老当益壮,所以很自信;当大女孩子挂了花后,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表现他很“自尊”。
师:那么,“过于”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呢?仅仅是“很”或者“非常”的意思吗?
生2:我觉得应该还包含有“过了头”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2:他自信得过了头,才导致大女孩子受了伤。
生:对。
(学生讨论)。
生1:老头子的爱国抗日的热情高涨。他工作范围很广,但他什么要求也不提。
生2:他爱憎分明。对自己人,比如说两个女孩子,他无限疼爱,但对敌人,他则满腔仇恨,文中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生3:我觉得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他智勇双全。他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然后痛打了鬼子。
生1:我觉得主要是反映我们的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
生2:连六十多岁的老头子都这么厉害,日本鬼子迟早要完蛋的。(学生笑)。
师:是啊,作者不说老头子姓氏名谁,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在当时的白洋淀上,像老头子这样的“无名英雄”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青壮年了,他用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三、再读,品味语言。
师:《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勾画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
生1:“敌人”和“炮楼”两个词,写出了白洋淀的环境和严峻的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水的清澈和自然环境的优美。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却有“敌人”的监视和阴森森的“炮楼”,给人的感觉特别不好。
师:那么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色彩吗?
生1:作者虽然没说,但他肯定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非常愤恨日本鬼子。
师:对,就是这样。哪位同学继续谈。
生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写出了白洋淀人民不屈服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决心。
生3:文章的倒数第2段,作者写到“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段景物描写,我觉得它烘托了老头子在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和自豪的心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小说的三要素中,有时候“环境”描写虽然不如人物和情节着墨多,但它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这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一样,它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学习。课下,请同学们动笔仿写几句,写写我们这儿的美景。
师:其实,文章值得品味的地方决不仅仅是这些,下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中找出几处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品味一下语言。
生1:我要分析的是第一段的“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深夜里水鸟才敢出来,白天都藏到窝里躲避炮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正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生2:“敌人监视着芦花荡”这句话值得品味。他们自己进不了芦花荡,但是想用这种方法困死抗日的军民。
生3:“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说明敌人的阴谋并没有得逞,里面的人有吃有喝,根本困不死。这说明了我们的智慧。
……。
……。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可见学得很认真。这篇文章作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孙犁先生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课外,同学们可以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更全面地了解孙犁的作品。
四、总结反馈,收束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学习了孙犁先生的名篇《芦花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有不少收获,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所得。
生1: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作者也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生2:老头子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智勇双全,有强烈的抗日的爱国热情,是白洋淀人民的优秀代表。
生3: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起到了渲染故事的气氛的作用。
生4:还起到了烘托人物精神的作用。对了,刚才老师还讲到它能加强抒情的韵味。
生5:学习课文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反复读,细细品味语言,并要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
……。
师:不错,收获挺多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仅仅是一篇文章,远不是作家的全貌。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一些这样的优秀作品,以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要知道,读书,是要占领制高点的。
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