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不仅是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打造富有个性和魅力的文章。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总结的结构、语言和格式等方面的要求。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篇一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习):
这小屋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那边……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平。)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想说不爱,那也难。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语言美追求自由生活。
李乐薇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篇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位是学习中国戏剧和外国戏剧。《茶馆》是本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动性的人物语言,掌握文中的戏剧辩论,认识人物性格是怎样在辩论的生长、变革中得到显现的。
本单位第二篇,这个位置决定了它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既要引领本单元的讲授任务,又要牢固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既要负担教会学生观赏要领的事情,又要教会进步大的学生的现实本领。
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是《茶馆》写于1957年,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剧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茶馆》全剧共三幕,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最后一幕三个人的谈话点出了全剧的主题。
课文节选的是《茶馆》第二幕。这一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体是高二学生,对于戏剧,他们仅仅在初中接触了《威尼斯商人》选段和《白毛女》选段,客观地说对戏剧知识他们了解一些,但戏剧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教学实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馆》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
3、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和方法。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指出:学习中,学生的“心灵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学生应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应由“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根据这一理论和语文课标的核心理念,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认清那个时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现在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茶馆》电影vcd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的要求和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三步骤,确立了“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三步教学法。
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捷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和课程标准大纲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师生关系,创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多媒体激趣教学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和比较鉴赏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说预习。
1、观赏《茶馆》全剧,了解人物的命运。(使学生对《茶馆》有感性认识)。
2、上网查阅资料或翻阅书籍,了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写作背景,弄清“戊戌变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预习课文内容,清除语言障碍,准备复述。(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础)。
(二)说导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茶馆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解题。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客生活上的变迁可以反映社会的变迁。
(四)说步骤。
整个步骤分“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三个环节。
习得知识。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习得知识”分两个脉络进行。
1、解决教学重点、梳理情节,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a、指名同学简要复述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进行概括。在这个环节既检测了预习,使预习和新课紧密衔接,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b、筛选人物富于个性化、动作性的语言进行朗读、品读,教师进行范读。(这个过程既使学生从语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艺术成就,又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准备了充分的依据)。
c、分组讨论人物形象,重点讨论王利发,教师点拨、归纳。(“言为心声”上个环节的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家群策群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产生的原因,分析《茶馆》的矛盾冲突,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解决教学难点)。
a、王利发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态度,原因是什么?
b、常四爷是旗人,却也反对大清帝国,这说明了什么?
c、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吴祥子、宋恩子这类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时?
这三个问题的解答,结合李三、大兵、唐铁嘴等人的经典语言,就把全剧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本剧特殊的戏剧冲突,理解了《茶馆》的主题。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知识拓展。
比较《雷雨》与《茶馆》的戏剧结构,了解本文的平面结构。
迁移应用。
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选段,分析水手长的什么模样。
课堂小节中交代本文的重点、难点完成情况。
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分角色表演《茶馆》的一个片断,加深对本文中人物的认识。
四、板书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说学情。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差,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1、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一)激趣揭题。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体会情感。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独立、安静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总结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给学生一个课文的语段的语言形式进行仿写。仿写是语言运用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依据:
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
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篇四
一、教学目标。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在自己心中建立积极的“小屋”
二、教学重难点。
1.对文中优美语言的把握。
2.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三、课型。
鉴赏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李乐薇的小屋,看看他的小屋是怎样的。(板书: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生于1930年,是江苏南京市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感情。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有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光、有味、有形的物象幻景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绪”.
〈三〉教学过程。
1.解题。
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义,即没有根基的房屋,是不切实际的,是想象的。那这种精神、情思究竟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不急于作答,让我们看完课文后再说!
2.课文分析。
现在进入课文。同学们都熟读了课文,有什么感觉呢?(直觉:语言优美)像不像你在幽静的环境中,当早晨第一束阳光升起的时候,你坐在家门前品味着一杯淡淡的香铭,品味着它的色品味着它的味?刚才我听同学说,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很美。确实。这篇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可以说是俯拾皆是,看来同学们都很有鉴赏能力。那你们每一个人肯定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那你们都喜欢哪些语言呢?为什么呢?(请同学回答并点评,结果有如下板书:)。
小屋。
我山玲珑。
的树轻灵。
空花开阔。
中李光浪漫。
楼乐路幸福。
阁薇夜朦胧。
好了,还是以开场白作结吧,“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希望你们没一人都建好自己的小屋,一间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小屋,愿你们幸福!
附:板书。
小屋(物)志。
我山玲珑自生活方式。
的树轻灵然生活环境。
空花开阔独独立人格。
中李光浪漫立美好事物。
楼乐。
文档为doc格式。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篇五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说学情。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1.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学法。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研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教学程序。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一)激趣揭题。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
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体会情感。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独立、安静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总结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给学生一个课文的语段的语言形式进行仿写。仿写是语言运用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五、说板书。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篇六
1、课文地位:
《我的空中楼阁》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文章。此套教科书将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第一、二册)的阅读教材,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抒情散文为主,包括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本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相生、亦虚亦实,隐显相衬的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语言美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可以以此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从语言入手分析,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感知外在景观和作者内在的精神,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得到人生的启迪。
2、教学的重点和焦点。
高一学生已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初步具备对散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本文文辞兼美、意境深邃。教学时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焦点。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多媒体教室里,以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为引导学生学习交流的媒介,以“如何鉴赏品味作品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分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四人一组),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整体感知、朗读品味、交流互动等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领略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高洁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
(1)指导学生预习。
1、熟读全文,自查资料,疏通字词。
2、找出文中最优美的句子或文段。
3、思考文章寄托作者什么情怀。
(2)上课过程。
1、导入(1分半钟):
同学们,一篇好的散文是一幅画、一首诗。它那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因此散文也被称为“美文”或叫“艺术杂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它之所以叫“散”,是因为散文有什么特点呢?(问学生,学生回答)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那“形散”指什么呢?“神不散”又指什么呢?(学生回答),形散是指选材的自由广阔和结构行文上追求自然的节奏,有点象散步闲谈一样,如行云流水。“神”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一种人生的暗示,因此,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李乐薇的一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
2、录音朗读,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引语:请同学们闭目静听老师朗读全文,用心灵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怀(让学生们一边听朗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3、让学生自主讨论,进一步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共享品味成果。(15分钟)。
2)各组选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成员发言。比一比哪个组对本文的语言评析品味得最恰当、最精彩。
4、师生按文章的顺序,品味精彩文段(5分钟)(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
精彩文段一。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明确:用几组比喻句,写出了山和小屋的形态美,在山的衬托下,小屋显得十分玲珑)。
精彩文段二。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明确:在树的遮掩下,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写出小屋的形态美,使小屋显得十分轻灵。)。
精彩文段三。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明确:花园中的花与天上的云或霞即想象中的花相映成趣,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使花丛中的小屋显得很有情调。)。
精彩文段四。
“……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明确:奇特的想象和比喻,化静为动,使小屋有了一种神话般的浪漫的色彩。有形象美和动态美。)。
精彩文段五。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那些山坡。”
(明确:此文段写了山路,路使小屋成了我幸福的终点。美的语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如学生在上一步骤找出则随机点评:句式整齐的偶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内容上写出了小屋给作者的感受:小屋使我满怀希望的出外,投入现实的生活中,小屋让我从现实生活中归来时有了一种满足和幸福的感觉。在这里既有美的色彩和形态,更有美的情感。)。
精彩文段六。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失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明确:此文段写出了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上、山下的灯光以及天上的星点、月影互相辉映,清晰的小屋成了空中楼阁,使小屋有了一种朦胧的美。此段如学生在上一步骤找出则随机点评,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重音:“深垂”、“灿烂”、“疏落”、“照亮”、“照淡”。轻声读:“淡如烟、淡如雾”。语势加强:“山也虚无,树也飘渺。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指导学生明确空中楼阁的意思:本义:指海市蜃楼,多用于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贬义)本文是指白天清晰的小屋在夜晚灯光、星点、月影下变得朦胧,好象是建筑在空中的楼阁一般。)。
教师小结。
山使小屋显得很玲珑,树使小屋显得很轻灵,花使小屋有情调,光使小屋显得浪漫,路使小屋成了幸福的终点,夜使小屋有了朦胧的美。这些山、树、花等大自然的景物美衬托了小屋的美。(屏幕出现)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如画般的景。景美如画。(板书:景——如画)。
下面,我们就来分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哪些文段有所体现?”(屏幕出现)。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老师注意点拨“神”是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一种人生的暗示,总结,学生一点到点上,即收束)。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确实,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是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的情怀,这就是本文的“神”(屏幕打出情怀的内容)。本文虽写了多种景物,但都是围绕着小屋来描绘景物,寄托情感的,可见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所有的.神也都凝在“空中楼阁”中了。(屏幕打出《我的空中楼阁》)。
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将自己美好的情感融入一幅幅美妙的图景中,在如画般的美景中“情”也如诗般深邃动人。(板书:散文:情——如诗)一篇好的散文往往是景美如画,情美如诗,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情感和哲理的启迪。
6、让学生描绘自己心中的小屋,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4分钟)、
1)教师引语:作家李乐薇心中的小屋是如此的美丽,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心中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我心中的小屋是建在辽阔的大海边,它应该是木质结构的,不需要什么装饰,但整洁,里面有电脑、电话、书等物品,外面有大路,能让我与外界自由的交流,因为我既热爱现实的生活,又向往自由、开阔、独立、安静、整洁的生活。
相信同学们心中也有一座小屋,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小屋。
2)学生发言(给两位以上的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刚才两位同学已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小屋,都很美。我相信其他同学的心中也有一座很美的小屋,也许它们是在山上、在林间,或在海边。各人的小屋虽不同,但所有的小屋都寄托了你们美好的生活理想。
7、结束语(1分钟)。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同学们,只要我们如作家李乐薇一样,“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用艺术的审美的眼睛去审视品味现实生活,用一颗快乐纯净的心灵去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那么,只要我们拉开窗帘,我们的门外也有一幅巨画——名叫自然。
优点:本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突出,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鉴赏语言之美,领略意境之妙,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不足:录音朗读不够理想,仍需要完善。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篇七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
散文。
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1.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研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
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独立、安静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给学生一个课文的语段的语言形式进行仿写。仿写是。
语言运用。
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篇八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说学情。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1.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学法。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研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教学程序。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一)激趣揭题。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体会情感。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篇九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说学情。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1、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研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一)激趣揭题。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说学情。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差,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1、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学法: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教学程序: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一)激趣揭题。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体会情感。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独立、安静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总结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给学生一个课文的语段的语言形式进行仿写。仿写是语言运用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五、说板书。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篇十一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篇十二
本课是高中语文小说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看,都具有极高的欣赏性,堪称千古佳作。《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魅力。学习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依据。
1)那么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
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知识目标:1、分析小说的情节,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2、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3、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地评价玛蒂尔德的形象。
b、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
c、德育目标: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
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1、仿写:
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b、“啊!假的”
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b、多面人。
四、作业。
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著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情节————心理————形象。
羡项链——痛苦不堪爱慕。
项借项链——忐忑不安虚荣玛。
失项链——惊慌失措坚强蒂。
链赔项链——悲苦不堪诚实尔。
还项链——轻松欣慰善良德。
识项链——当头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