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反思的结果,更是迎接新起点的砥砺向前。如何通过总结突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和亮点?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7<60()×4<10。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二
二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
谈话:这儿有10枝铅笔,如果要把这些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摆法:
(1)每份2根,分成5根;每份5枝,分成2份;每份1根,分成10份……。
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
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
谈话:把10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每人分2枝,分给5个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5枝,分给2个小朋友……可为什么不每人分3枝呢?(因为每人分3枝,还有剩余的,分不完。)。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动手分一分,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分法,分别进行如下引导:
第一种: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枝。)。
第二种:
提问:你是这样分的?
再问:其他小朋友对这种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4枝还可以再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出3根的1份。
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
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
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难点:
掌握乘除两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一、教学建议。
1、第1-3题。先复习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再做练习。
2、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互查。
3、第2题,可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练。
4、第4题。可以采用同桌轮流回答的方式进行。
5、第5题。应该先列式计算第一个问题,再列式计算第二个问题,而不能用一个算式去解答两个问题。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
一、教学建议。
1、第6、7题。要先复习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和乘法两步计算式题。
的运算顺序,概括得出:加减是同一级运算,乘除是同一级运。
算。
2、第8题。也可以采用1人提问、全班抢答的方式进行。
3、第9题。先出示第一问的两个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然后提出“如果每行种8棵”,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第八、九、十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3个课时的重点分别是:乘法计算;倍数关系的三类简单。
应用题;。
乘除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一、教学建议。
1、第1题,可先对口令,再计算。
2、第2题,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3、第4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算式和意义之间的联。
系。
4、第5、6题,要注意比较。
5、第7题,首先要理解图意。编完后,可让学生把一道乘法应用。
题和除法应用题进行比较。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
一、教学建议。
1、第8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问题的数量关系。
2、第9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
解答方法。
4、第13题,可以补的问题有两种补法,分析比较两种补法。
5、第14题,可以补的条件有四种,先让学生说说,再进行补充。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三)。
一、教学建议。
1、第15、16题。前两课时中已经复习过,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
成。
2、第17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8。
3、第18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个9是多少。
4、第19题的两个小题,都是把63平均分成7份,求1份是多少。
5、第20题,集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于一题。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而且还要让学生总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条规律。
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不能根据乘法口诀直接找到商,因而试商是关键,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准备题第1题,问:填5行不行?添3行不行?
2、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
二、教学例1。
1、把6只苹果分给2人。分得怎么样了?(每人3只,
分完了。)。
2、把7只苹果平均分给2人,分得怎么样了?(每人3。
只,但没分完,还有余。)。
3、平均分后的余下的1,我们把这个数叫做余数。
三、教学例2。
1、写出算式。
2、这个算式不能正好用乘法求商,我们想:5*38,()。
里最大能填的数就是商。所以商是7,余数是38-7*5=3。
3、“试一试”让学生字动手做,并说出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第1题,可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加深对余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建议。
1、第4题,把被6除没有余数的数、被8除没有余数的`数分别挑。
出来,写进指定的集合圈里。
2、第5题,把被5除余1的数、被7除余3的数分别挑出来,写。
进指定的集合圈里。
3、第6题。要帮助学生弄清楚“除以9呢”的具体要求。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
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能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难点是正确使用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准备题。通过摆圈,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加深理解。
二、教学例3。
1、先审题,说说算式的意义。
2、用竖式算出得商6余1。
3、联系算式说说6是什么意思,在它后面要注上什么单位名称;
说说余数1的意思,它的单位名称是什么;被除数19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三、教学例4。
1、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
2、用竖式计算得商7余1。
3、然后针对结果说说7的意思是什么?它后面应注上什么单位名。
称?1的意思是什么?它后面应注上什么单位名称?
4、“试一试”重点是单位名称的处理,要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思。
考过程,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习。
1、第1、2题加强单位名称的处理。
2、第3-6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包括有余数除法)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用以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用以解答应用题。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建议。
1、第1题,要求竖式计算。
2、第2题,让学生口算判别类属,填入适当的集合圈。
3、第3题,可以允许学生用口算求结果。
4、第6题,要帮助学生明确第二问里借出的故事书仍旧是48本。
5、第7题。编好应用题可以口头列式解答。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和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难点:
第二步计算,关键是抓好第一步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准备题。计算后由教师指出:加和减是同一级运算,所以加减混。
合式题要从左到右进行计算。
二、教学例1。
1、先研究运算顺序。
2、这是道连乘题,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3、读一读这个算式:2乘3,再乘9。
4、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还可以读做:2乘3的积再乘9。
三、教学例2。
1、加减混合式题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
2、例2是一个乘除混合式题,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3、读法为:“54除以9,再乘7”或“54除以9的商,乘7”,
但第一步不能读做“54与9的商”因为这样分不清哪个为被。
除数。
4、“试一试”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3题,应根据课本要求,逐步地从扶到放。第。
4、5题,可以根据习题形式做适当指导。
五、板书设计:
第六、七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难点:
掌握乘除两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一、教学建议。
1、第1-3题。先复习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再做练习。
2、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互查。
3、第2题,可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练。
4、第4题。可以采用同桌轮流回答的方式进行。
5、第5题。应该先列式计算第一个问题,再列式计算第二个问题,而不能用一个算式去解答两个问题。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
一、教学建议。
1、第6、7题。要先复习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和乘法两步计算式题。
的运算顺序,概括得出:加减是同一级运算,乘除是同一级运。
算。
2、第8题。也可以采用1人提问、全班抢答的方式进行。
3、第9题。先出示第一问的两个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然后提出“如果每行种8棵”,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第八、九、十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3个课时的重点分别是:乘法计算;倍数关系的三类简单。
应用题;
乘除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一、教学建议。
1、第1题,可先对口令,再计算。
2、第2题,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3、第4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算式和意义之间的联。
系。
4、第5、6题,要注意比较。
5、第7题,首先要理解图意。编完后,可让学生把一道乘法应用。
题和除法应用题进行比较。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
一、教学建议。
1、第8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问题的数量关系。
2、第9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
解答方法。
4、第13题,可以补的问题有两种补法,分析比较两种补法。
5、第14题,可以补的条件有四种,先让学生说说,再进行补充。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三)。
一、教学建议。
1、第15、16题。前两课时中已经复习过,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
成。
2、第17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8。
3、第18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个9是多少。
4、第19题的两个小题,都是把63平均分成7份,求1份是多少。
5、第20题,集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于一题。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五
1、通过分小棒、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操作和有趣的习题,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并喜欢数学。
二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运用表内乘除法进行计算,并且能够熟练地解决有关乘除法问题。本节课课前已经让学生准备学具和预习,已经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继续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还要让学生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
1、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小棒、卡片。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口算。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表内除法了,并且学的非常棒,老师这里有几道没有写得数的除法口算题,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一下,读算式并直接说出它的得数。(鼓励)。
2、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喜欢吃草莓吗?儿童节到了,有一个班的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个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个草莓,可以摆几盘呢?同学们可以用小棒代替,摆一摆。6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像屏幕上这样分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请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黑板示范)。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强调单位的书写、算式每个部分的名称)。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同学们在摆果盘的时候发现原来有7个草莓,现在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呢,请同学们再次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7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呢?(巡视指导)。
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不能摆到盘子里?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师:我们把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再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示范)。
生:学生写出除法算式。7÷2=3(盘)……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学生汇报。(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师:那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剩余一个”
(3)通过习题巩固认知。
p60。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观察课件,找出规律。
有的同学用小棒摆出了这样的规律图,请你接着写出13根,14根,15根的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除数都是多少?
余数都是多少?
余数可能是4吗?余数可能比4大吗?
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3)拓展———摆五边形,三角形。
2、通过习题巩固认知(课件)。
(四)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六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七
我选择“教学问题的设计”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现将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问题设计时考虑到了学生兴趣。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呈现情境图后,教师提问:你会不会把9个面包分给4个小朋友?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问题设计层层递进。
问题设计有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设计一系列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三、问题的提问掌握时机。
教师在提问设计时,能视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问方式纵横交织,多种多样,采用了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能把握提问时机,掌握火候,启发引导,循循善诱,本课的教学重点得到了落实。
四、问题的提问注意了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提问时注意了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教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后,待学生略作思考后,指名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答题后,教师又恰当地指名其他学生,引导他们对这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评价。这样做有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
在问题设计上,胡老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在学生分完面包列完算式后,老师提问:同学分完了面包,还有很多的东西分一分,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能不能把算式写到草稿纸上?这个问题要求不明确,不具体。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整除的概念和有余数的除法,完成第7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六的第1—5题,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整除,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6÷2=3(盘)。
7÷2=3(盘)……1(个)。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十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60页、62页的例1、例2的知识。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重要。在深度解读教材之后,进行改编、重组、整合,把有余数的除法知识有机融合入探究美食节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情境中,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体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例。学生经历余数产生的过程中,理解余数的含义,在探索过程中感悟余数的特点——余数总比除数小的道理。
一、把握好学情,选好教法和学法,突破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之后的基础,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学生应用这些经验时往往生出很多混淆。如列算式时,有的用除法,有的用减法,有的用加法或乘法。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除法经验,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顺势迁移引出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余数的'除法表示。在对比中,引出有余数的除法。
本课需要学生经历余数产生的过程,以及探究余数比除数小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大量的动手操作,加上学生年龄小,又好动,有序组织课堂教学,调控课堂纪律和气氛,上出数学味的课堂是很有挑战,顺利开展教学,突破重难点,选好教法和学法,尤为重要。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趣味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本课创设美食节的趣味情境贯穿整节课,利用美食街和娱乐街把例1和例2,以及练习有机整合在一起。在美食街,精选美食图片,顺势教学例1,在传授知识时,又给学生美的感受:创设学生和老师用电脑摆正方形的比赛,激发兴趣,又提高教学效率。在巩固练习中,既要重视练习难点的梯度,又要兼顾练习的趣味性,设置了猜灯谜,抛绣球等人机互动游戏,以及学生组队参加板鞋比赛等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有喜有悲,深度的感受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把握教学的收放尺度,提高教学艺术。
教学中,教师引导的过程比较多,教师说的话比较多,学生跟着老师的预设环节一步一步的学,教师收得紧,学生放不开。教学中,课堂前半部分学生很拘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互动较少;课堂后半部分学生放得开一点,互动多一点,课堂更加生动。在探究余数比除数小的过程,可能两人为小组摆正方形,填写研究报告单,给学生更多空间和时间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得学生经历探究余数比除数小的过程更加丰富,扎实。
纵观这节课,教师预设功底足,备课很充分,课堂生成处理也比较适当,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是一节优秀的数学课。(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塘小学苏纯才)。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一)复习旧知,游戏导入
口算擂台比赛,教师出示口算题目,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教师随机提问: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通过提问揭示课题《表内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问题1:观察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计算出小旗的总数吗?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
生: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问题3:这56面小旗,每列挂8面,可以挂几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两种方法,教师作出评价。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问题1:你能列出除法算式么?
生:56÷8=;56÷7=()。
问题2:要用哪句口诀求商?
生:口诀七八五十六。
观察发现:仔细看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两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多媒体出示儿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请学生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如何计算的,集体讲解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点评和提升。
(五)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身边见到的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的一些日常实际问题,以待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
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七)八五十六。
56÷7=(8)七(八)五十六。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十二
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1、设置悬念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原本很抽象枯燥的,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悬念,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里,激发学习的热情。接着本节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在新课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了一幅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创设联欢会上同学们布置会场的情境,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动眼睛“看”数学、动双手“做”数学。
这样,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运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思做高度统一。拓展练习,体现了数学学习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挑战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整节课前后呼应,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深入地掌握新知,巩固新知。
1、没有重视过程教学。
在除法列竖式环节,由自己板演,缺少探索,应让学生尝试板演,共同探讨,定出写法,这样才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才是教师过程的教学,对于竖式的认识,过分注重名称的认识,忽略了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商的写法应重点强调对齐数位,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在学生的作业反映中有部分同学出现错误。
2、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
对于学生的练习讲解过分重视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应该把学生练习错误处集中拿出来,请全体学生一起纠正,避免学生在以后犯同样错误,达到书写与答案的准确性。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数学语言方面要精炼,时间安排上要合理。课堂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找准每节课的目标与重难点,理清思路,在教学环节中加以达成与突破,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少讲,学生多说,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要学生认识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的写法,正确表达商和余数,并学会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余数规律,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摆一摆,在平均分若干物体还有剩余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尝试中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例如在教学17除以5的时候,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商几的过程分析,使学生明白: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17而且小于17就商几,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这节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象、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学的还不错,但在“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时,我是指名学生板书连续的算式,原先是想这样会缩短时间,由于学生在板书过程中没有把各数对齐,使学生没能很快的观察出这个规律,反而花的时间更多,如果由老帅自己来板书可能效果会更好,学生可以很快地发现余数1、2、3、1、2、3、。。。。。。都是比4小的,没有超过4的,从而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当然,有余数的除法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难点,学生的试商,竖式的写法,余数不能不写等等这些都要靠以后反复的练习,从而加以巩固。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
填:()根小棒,每()根一堆,分成了()堆,还剩()根。
列式:
2、摆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
填:()根小棒,平均分成()堆,每堆是()根,还剩()根。
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1、教学例4。
课件:43÷7=……。
(2)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这样写竖式,被除数写43,再写除号,然后写除数。(边解说边板书)商写几?43除以7就是把43每7个一分,求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43,而且小于43呢?(六七四十二)7和6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
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6个7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
师强调: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关键在于试商,灵活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试商,可以提高试商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试商时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2、做一做。
出示:26÷4=……。
引导学生试商,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近26,而且小于26。
(四七二十八,大于26不符合,四六二十四接近26又小于26,商写6。)。
学生再独立思考另外一个竖式的计算,然后指名板演。
(2)出示第2题,生读题。
这是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就是求39里面最多有几个7,用除法计算,所得的商就是所求的结果,余数是还剩下的米数。
小组内讨论后反馈,集体订正。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这其实是一道有余数除法算式计算的文字表述题,本质上就是求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做出评价。
3、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完成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题,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完成“练习十四”第11题。
判断对错,指明回答,并说明理由。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对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有哪些认识?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十四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