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能够系统地思考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控制,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通过参考这些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要点和教学技巧。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一
活动目标:
1、学习双脚立定跳远,距离不少于55cm。
2、丰富圈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3、提高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4、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
5、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只圈,自制害虫若干,青蛙头饰一只,橡皮筋,筐,录音机,磁带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幼儿人手一只圈斜背在身上,在操场一角呈四队站好。
师:今天啊,老师来做青蛙妈妈,你们呢做小青蛙。妈妈要带你们学本领,你们一定要仔细听,认真学。好,现在我们出发了。
(1)队列练习:一个大圆——走成一竖排——左右开花走——找朋友走成二竖排——走成二个小圆——走成五排。
(2)做圈操:盖圈,翻圈,套圈,转圈,跳圈。
2、基本部分:学习双脚立定跳远。
(1)师:小青蛙们,到妈妈这里来,妈妈带你们炼本领了。让圈呀来帮助我们练习跳的本领好吗?等一会,妈妈要看看哪只小青蛙最爱动脑筋,想出各种跳圈的方法来。好,找空的地方去练一练。
(教师以青蛙妈妈的身份注意观察新的跳圈方法,及时相互交流。)。
(2)集体练习:集合幼儿成一个大圆,请几只小青蛙示范跳法。
师:妈妈想请小青蛙到这里来,把刚才练的本领跳给大家看看,谁愿意来表演。一起跟着做。(向圈里、圈外跳,前后左右跳,并拢分开跳……)。
(3)师示范:妈妈也有一种跳圈方法,是从圈的一边跳到圈的另一边,跳的时候不能碰到圈。我们一起来练一练,跳。为了跳的远一点,跳前先要膝盖弯曲,用力摆臂,再跳一次。自己再练练。
(4)游戏“小青蛙捉害虫”(布置场景)。
师:我们有了许多本领,妈妈带你们到田里去捉害虫好吗?先把圈放到边上去,然后到妈妈这里来排好队。你们看,田里有那么多害虫等着我们去捉,这里有一条田沟,你们先要跳过田沟,然后跳到田里去捉害虫,每只青蛙捉一条害虫,放进筐子里,再跳过田沟回来,妈妈的话听明白了吗?跟着妈妈捉害虫了。(练习二遍)。
3、结束部分:小青蛙你们本领真大,看,捉了这么多害虫,高兴吗?天不早了,拿一个圈排好队,妈妈带你们回家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动作语言和有趣的场地布置来吸收幼儿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幼儿跳、跑的欲望。发展了幼儿双脚向前跳和连续跳的能力,既锻炼了腿部肌肉的力量,又增强了幼儿的跳跃力。不仅让孩子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了解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树立了敢于尝试不怕困难的精神,使幼儿能遵守游戏规则,互相合作,学习小青蛙消灭害虫、保护庄稼。在活动中,我抓住每一个能教育孩子的机会,不过,在活动中,我的参与性不够,没有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去。老师的动作不够夸张,青蛙捉害虫比赛时,老师的要求不够清晰,幼儿本身规则意识不够强,导致比赛时场面比较混乱,以致于活动时间延长,因此应吸取教训,在以后的教学活动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二
楼房在幼儿的生活中并不陌生,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里,每天面对高楼大厦,我们并没有刻意去观察过,本活动让幼儿来当小小的设计师,为我们的城市“建造”大高楼。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表现楼房,并能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重点)。
2.能注意画面安排上的高低错落以及颜色搭配上的和谐统一。(难点)。
3.培养幼儿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前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的建筑,ppt课件;。
2.油画棒、勾线笔、美术画册。
【活动过程】。
1.欣赏楼房照片。
我没见过的的城市楼房时什么样子?墙面时什么颜色?墙上有什么?
让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小区房。
集体交流,感知楼房形状的多样、色彩的丰富。如:楼房有很多层,房顶各不相同,有的时尖顶的,有的时圆顶,楼房的墙上有窗户,墙面的颜色各种各样。
2.欣赏ppt。
一边欣赏一边让幼儿感知不同高度的房子,及被遮挡的房子的画法。
3.教师示范讲解,师幼共同合作绘画。
引导幼儿感知楼房的高低错落。
4.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5.欣赏交流。
展示幼儿作品,布置成“城市楼房”组画。
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投放大小不同的纸盒、塑料和积木,供幼儿搭建楼房。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三
为保证电教场所内(计算机机房、语音室、多功能教室、课件制作室等)的设备和信息安全,有效的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感染、传播,确保安全,特作如下规定:
一、未经同意,严禁携带未经检查的软盘及光盘进出机房,上机操作和互相拷备,违者一律没收。
二、未经同意,严禁私自携带电教场所内的物品离开。
三、严禁任何人制作、复制、及试验病毒程序。严禁使用来历不明引发病毒传染或可能引起计算机病毒的软件。
四、发现带有病毒的软件及计算机,要立即通知电教处技术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五、严禁任何人浏览、复制、制作、传播黄色网站以及不健康内容。不得在校园网及其联网计算机上传送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反动资料等。
六、严禁任何人使用与业务无关的软件,重要的软件和数据要经常进行备份。
七、新安装软件时,要先检查是否带有病毒,确定无毒后再进行安装。
八、安装、复制、更换系统中相关软件时,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
九、操作人员下班时,应关闭电教场所内的设备电源、关好门窗。
十、管理人员有责任做好防晒、防火、防电、防尘、防盗工作。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四
1、看教师扮做爸爸。
(1)看教师跟着音乐模仿爸爸戴领带、穿大皮鞋走路等。
(2)猜猜爸爸在干什么?一起学一学。
(3)请全体男孩跟着音乐尝试学做爸爸的动作。
2、看教师扮做妈妈。
(1)看教师跟着音乐模仿妈妈梳头、抹口红、穿高跟鞋走路等。
(2)猜猜妈妈在干什么?一起学一学。
(3)请全体女孩跟着音乐尝试学做妈妈的动作。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五
1、教师:小朋友们,牙刷是什么样子的?牙刷的刷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牙刷)。
教师小结:牙刷毛短短的,直直的,排列得很整齐。
2、教师和小朋友一起讨论刷毛的画法。
(1)“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哭啊?”教师出示一张画好牙刷但是没有刷毛的画纸。
(2)讨论“我们来帮助小牙刷画上刷毛吧!谁有好办法?”(请幼儿上前把自己的想法在纸上画出来)。
(3)教师示范“牙刷的刷毛要排好队,一根一根靠得紧”
(4)再请小朋友上前来画,教师给予指导:刷毛不要画得太长。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六
一、把幼儿带到户外找冬天,并带到没有太阳的地方进行提问、谈话。
1、你站在这里感到怎么样?(很冷)。
2、冬天的风吹在身上,耳朵上,吹在脸上感觉怎么样?(幼儿自由谈论)。
3、请每个幼儿将自己的皱纹纸举起来让风吹,看看会怎么样(风会把皱纹纸吹得很高很高)。
4、请幼儿仔细听一听:冬天的风有什么声音?呼呼的声音象什么声音在叫?(老虎,听起来让人害怕)。
5、小结:冬天来到了,冬天的风可厉害了,吹在身上很冷。
二、让幼儿回到教室自由谈话。
1、冬天到了,北风呼呼的吹,吹得我们很冷,怎么办?
2、想什么办法,能使我们暖和起来?(要穿厚厚的衣服,外出时要外套,戴帽子、手套、围巾;还可以用取暖器、考火、开空调等;还要多运动,多锻炼身体)。
3、在幼儿园最好用哪种方法?(多运动、多锻炼身体,如跑步、跳舞、做操、游戏等)。
三、热身运动(跳跃、搓手、弯弯腰等活动)。
四、户外活动:发皮球、羊角球给幼儿在操场滚球、追球,跳球,并交代安全问题。
六、请幼儿与教师一起收拾好器材回教室。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七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知识方面:
1、幼儿对秋雨的了解和认识。
2、幼儿事先找我和积累一些丰富的词汇。
教具方面:
2、动物头饰若干。
3、教室布里添置一些森林背景,如大树等。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八
小动物玩的可高兴了,它们还要唱歌跳舞呢?我们也和小动物一起跳舞吧!
1、边唱歌边表演。
2、听数量做动作(如:小兔跳两次、小熊走4步、大肥猪3步、小鸡叫5声)。
3、看圆点做动作。(看娃娃身上的圆点做动作)(如:扭扭身子、踢踢腿、点点头)。
4、看动物群送相应数量的食物。(如:摘苹果、抱西瓜、捉虫子等)。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九
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老师做转手腕动作,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现象。
2、试一试、找一找,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
3、听音乐做各种不同的转动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在玩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和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2、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五、动手制作陀螺,结束活动。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十
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园明白冬天时,要多多锻炼,不要因为害怕寒冷,不锻炼自己的身体!在幼儿的观念,他们对冬天的意识不了解,不懂什么叫抵御寒冷。通过故事,只能够让幼儿基本理解冬天,要穿棉袄,不能随便脱衣服等!针对冬天的体育锻炼前后身体感受不一样意识,我还不够体现出让幼儿明白,我认为应该在晨间活动中,多多锻炼小身体,懂得抵御寒冷!
小百科: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十一
(1)老师指定一个表情,如生气,请小朋友们创编生气时的动作并编成歌词唱出来。
(2)全体小朋友围成一个圈,由老师或小朋友确定一种情绪,幼儿依次创编歌词和动作,用领唱、齐唱的方式演唱,轮流几个人后,再换一种情绪,请大家创编。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十二
1、幼儿在游戏中练习双手双膝着地爬。
2、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场地上画有迷宫。
2、垫子、圈、沙包、轮胎、塑料板、小动物家、筐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是乌龟妈妈,你们是谁呢?那宝宝们有什么本领呀?(爬)。
你们此刻就到大草地爬一爬,让乌龟妈妈看看谁的本领大,好不好?
二、展??
1、四散爬。
(1)小乌龟到场地上四散爬,教师观察。
(观察幼儿爬时的动作是否正确)。
(2)在爬的过程中敲击小铃(快、慢),
幼儿根据所听到的铃声的快慢节奏爬,以提高幼儿爬的兴趣。
(3)教师:小乌龟快回来休息一会儿,有一只小乌龟爬的可好了,我们请它来表演一下。
(个别幼儿演示)。
2、爬迷宫。
(1)教师:在草地上有个大迷宫,我们一齐到迷宫里去爬好吗?
迷宫有四扇门,你们要从这几扇小门里爬进去,还要从小门里爬出来。
(2)小乌龟爬迷宫,教师观察。
(幼儿是否会爬迷宫)。
(3)在迷宫四周逐一添加辅助材料。
小乌龟见到辅助物即可上去爬入迷宫,进一步增强幼儿爬的兴趣及难度。
3、送粮食。
(1)教师:小乌龟有好朋友找你们,快回来喽。
是谁在找你们呀?
(教师指向迷宫边上的小动物,逐一介绍)。
(2)在迷宫里住着小猫、大公鸡、小兔、小羊,他们想请小乌龟帮个忙。
在迷宫的外面有许多的粮食,因为它们的家里没有吃的东西了,它们想请你们把外面的粮食。
从这些小路上运进迷宫里,再送到它们的家里去。你们愿意吗?
(每次只能运一包粮食,运完后要继续从迷宫中爬出去)。
(3)给好朋友送粮食。
(观察幼儿每次运送粮食时爬&l小路&l及迷宫的情景。
三、结束。
教师:小乌龟你们今日做了这么多事情,也累了,大家去休息一下吧。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初步树立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心理过程、影响心理个体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导入: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和算命是一回事吗?(讨论法)。
新授:
第一节人的心理实质。
一、什么是心理学?
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
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
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
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归纳:
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
练习:举例说明,我们平时有哪些心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讲授法)。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实质是什么?(讲授法)。
(一)什么是心理实质?
(二)心理实质的内容是什么?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1、 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一)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
(二)有利于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
(三)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幼教工作开展幼教研究打好基础。
第二节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二、脑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三、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基础。
四、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五、教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教学目标:
1、了解注意的概念、功用、种类、外部表现。
2、领会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
3、掌握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策略。
重点: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
难点: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每天都经过公路上的交通灯,谁能告诉我交通灯红、黄、绿的排列顺序?(讨论)其实,除了红黄绿的排列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一个灯可以亮三种颜色。这涉及心理学的概念——注意。
新授: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举例:警察和司机的笑话(略)。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选择有意义的、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对象,避开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
举例:司机不关注刮雨器而注意前方的路况。
2、保持的功能---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保持,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举例:幼儿集中注意的时间5----10----15分钟。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
举例:打瞌睡时想到“我要努力”,立刻打起精神。
幼儿园里,老师请表现最好的小朋友先玩游戏,幼儿会调节注意力。
讨论:注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警灯、警笛、军事伪装、银行“一米线”、电梯黄线、玻璃门提示等等)。
三、注意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的和意志努力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努力的注意(对环境的应答性反应)。
引起无意注意的外部因素是刺激物的特点:
举例:(1)强烈刺激。强光、巨响、奇香、艳色。
(2)新异的刺激。新奇的事物。
(3)活动变化的刺激。活动的物体,声音的抑扬顿挫变化。
(4)对比的刺激。强度、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对比特别显著。
引起无意注意的内部因素是主体本身状态。
举例:(1)需要和兴趣。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易引起的注意。
(2)情绪状态(3)知识经验(4)期待的事物。
2、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有意注意,必须排除与学习任务无关的干扰,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注意分散作斗争。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的目的(2)间接的兴趣。
(3)坚强的意志和干扰作斗争(4)合理的组织活动。
(二)根据注意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或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强调内部注意和自我意识有关)。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呼吸运动变化。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由学生分组讨论)。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小中大班分别归纳)。
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时间的长短,与对象本身特点及教学方式有关。
3、注意的分配——指把自己的注意在同一时间内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指人们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四、注意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一)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无关刺激过多。
疲劳。
目的要求不明确。
注意不善于转移。
(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幼儿园见习讨论:教师如何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如何防止幼儿的注意分散现象?
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讨论:多动现象——多动症是不是一回事?
小结:
1、我们如何防止自己的注意分散的现象?
2、及时动手,指出并消除教师内的无关刺激!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教学目标:
1、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功用。
2、领会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3、能利用感知觉规律进行幼儿园的教学。
重点: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难点: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教学步骤:
导入:
新授: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带有主观性。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三、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知觉的种类:
(1)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
2、感受性变化规律。
(2)适应:连续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表现为感受性钝化和锐化。
(3)对比: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的现象。
(4)感受性与训练(敏感化):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成为对象,其他成为背景;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在幼儿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在提高。
(2)辨色能力:初期能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中期能辨认间色,晚期能调色。
(二)、听觉。
(1)纯音听觉:在幼儿期间,纯音听觉的感受性不断发展,这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游戏促进其发展。
(2)言语听觉:通过言语交际和语言教育,到了幼儿晚期基本能辨明本族言语的各种语音。“重听”现象是言语听觉的缺陷。
(三)触觉。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方位: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七、八岁能辨别相对左右。距离:对熟悉的物体可以分出远近,幼儿的透视原理掌握不好。形状:小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中班:半圆形、梯形;大班:菱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
(二)时间知觉:幼儿初期已有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但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还不了解。幼儿晚期,可以辨别“大前天”、“大后天”,但还不能准确运用一些时间词语。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持续性。
观察的细致性。
观察的概括性。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激发观察的兴趣。
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忆概念、种类、表象。
2、掌握记忆过程的分析。
3、掌握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重点: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转化;记忆过程的分析。
难点: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教学步骤:
导入:复习第一章的内容、心理实质。
新授: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1、在举例的基础上讲解记忆的概念、总结出定义、用课件展示概念: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2、记忆的作用:
3、“记”和“忆”的关系:
“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不会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也就是“记”得不好。
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 画家、建筑师 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 表演艺术家 逻辑记忆 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 数学家、思想家 运动记忆 以过去做过的动作为内容 运动员 种类 概念 适用人群 (课件展示特点:先出示种类,然后是讲到那种记忆时出示那种记忆的概念,这样避免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三种: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即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一分、识记后立即再现、再现后就不再加以保持。贮存信息的数量是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指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模式图。
课堂练习:
呈现词单:
狗——桌子——狼——楼房——椅子——茅舍——房子——猫。
被试如何回忆?
狗——狼——猫。
桌子——椅子。
房子——楼房——茅舍。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环节。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也称不随意识记。这类记忆是最大量的。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
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容易遗忘,但准确性高、使用面广,仍是识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种类。
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又往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了识记的效率和巩固性。
保持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回忆起来,就是保持住了,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就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暂时性遗忘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恢复永久性遗忘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就已消失。回记回记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这也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
再认。
再现是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头脑中重现。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记,如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记学过的内容。
(1)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
(2)言语的概括作用。
(3)言语的交流作用。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
书面言语。
(二)内部言语。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言语。
一、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先发展口头言语,后发展书面言语)。
1、语音的发展。
言语知觉精确化、发音能力迅速发展(3岁至4岁),但对于有些语音往往不能正确发出,如:g发成d,zh/ch/sh发成z/c/s等;语音发展受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
2、词汇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发展可以从词汇的数量、词类、词义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3—4岁儿童的词汇量为1200个,幼儿末期约为3000—4000个;词类掌握从实词到虚词,名词的抽象性、概括性逐步增加;能准确理解词义,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都增多。
幼儿的词汇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较之幼儿前期儿童都有了发展,但从整个儿童期的词汇发展来看,词汇还是贫乏的;词类的运用还偏重于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词义的概括性还较低;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常常发生错误,总之,词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3、语法的掌握。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句子从短到长。
二、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1、游戏言语(3—5岁)。
2、问题言语(5—7岁)。
三、学前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
1、书面言语的掌握比口头言语的掌握困难。
2、四岁是形象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是认字的最佳年龄。
四、学前儿童言语的培养。
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
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
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
第三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性。
间接性。
概括性。
社会性。
(三)思维的种类。
比较。
抽象概括。
具体化。
三、思维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四、创造性思维。
概念: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基本过程: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思维。
一、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学前早期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学前中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学前儿童的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学前儿童已能进行一些推理,但其水平比较低。
学前儿童理解力逐渐增强。
四、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断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知识。
帮助学前儿童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
开展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前儿童多想、多问,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其好奇心。
开展各种游戏,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情感的概念,明确情感的功能。
2、理解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懂得情感的种类及特点。
3、懂得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
重点:什么是情感,情感的种类。
难点: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由于电脑临时出现了故障,这节课请同学们回教室自习。”待学生反应完后,再解释什么是情感: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新授: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感。
1、提问:“当我们在进行‘庆三八’排球赛,比分落后于别人时,我们有什么样的需要?”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来举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规律,利于学生掌握:(1)情感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主观的、内在的,是在一定事物的影响下产生的。(2)情感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愿望、观点相联系。(3)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通过复习情感的概念,提问:什么是感知觉?什么是思维?什么是记忆?由此强调认识过程反映的都是客观事物。引出“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教师在学生发言完毕后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设问引出“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这样就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也显得连贯有序。
2、首先指出“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的活动而产生,并随着认识活动的深入而发展的”。举例:当我们听到一首乐曲时,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伴随着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当我们想到祖国现代化的远景时,能产生一种振奋的心情,这是伴随想象过程而产生的情感;当我们解决了百思不解的问题时,显出一种喜悦的心情,这是伴随着思维过程而产生的情感。
设计意图:首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运用举例来论证。这种做法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的演绎推理,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适应作用。
动机作用。
2、调节作用举例:当我们去参加文艺演出荣获名次后,大家会欣喜若狂,但这种状态维持到一定时候即开始冷静。分析不足之处,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4、信号功能,举例:请几位同学做几个随意的表情(可以是肢体表情、言语表情、面部表情),请其他同学判断表达了哪些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帮助学生把理论用于实践中,而且,以身边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情感的“调节功能”和“信号功能”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共鸣。
四、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形式——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情绪的基本状态——激情、心境、应激、挫折。
引导学生组成每组5---6人的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以及老师前面提供的例子,边学习,边思考,边讨论,找出各种情感状态的特点及当这些情感状态出现时自己怎样处理?并归纳成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代表来汇报该小组的学习结果,让每个小组之间进行评议,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并归纳总结,使学生理清脉络,掌握“激情”“心境”“应激”的发生强度、持续时间、情绪表现、产生原因及作用。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是反馈信息的最佳形式,它能集思广益,交流思想,最大限度地活跃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相互间可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而列表对比则便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记忆。
高级的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学生自学掌握)。
教师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进行举例提问或请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是美感吗?全部提问完毕后,再把三种情感的“反映内容”“表现方式”及“意义”以表格的方式显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1994年在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因此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自学辅导法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思考题:
当身边的亲人、朋友或者同学出现某种情感状态时,你该怎样处理呢?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一、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婴儿(3岁前)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和情感对婴儿生存发展的意义。
2、婴儿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社会性微笑。
母婴依恋。
陌生人焦虑——安思沃斯“陌生人情境实验”
分离焦虑。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对幼儿行为的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性格形成的作用。
情绪对幼儿生长发育的作用。
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情绪内容的丰富性。
情绪体验深刻化。
情绪变化具有情景性。
情绪容易受感染和暗示。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创设丰富的生活内容,让孩子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
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科学的教养态度造就婴幼儿良好情绪。
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孩子高级情感。
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行为,帮助孩子及时疏通和转移不良情绪。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意志。
教学目标:
一、意志1、意志的概念。
2、意志二、意志行动意志的品质。
1性。
2果断性。
3性。
4第节意志1、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行动的目的还没有清楚而明确的认识,受暗示性强是幼儿期的年龄特点。一般情况下,都由成人提出行动要求,用具体示范和语言指示,为幼儿确定行动目的,指导幼儿行动,并督促检查。
2、幼儿中期,儿童开始尝试在某些活动中独立预想行动结果,确定行动任务,但仍离不开成人的帮助。
3、幼儿晚期,儿童才能在比较熟悉的活动中对自己提出较明确的行动目的,从而产生了有意注意、有意识记、有意想象。但幼儿常不能按目的调整控制自己的行动,而是要依靠外力督促。成人的正确教育与指导对幼儿意志行动独立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不良的影响下,幼儿易形成任性、执拗或过分依赖成人的不良品质。
二、行动的计划性逐渐加强。
1、小班儿童不善于为达到目的事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2、中班儿童活动的计划性比小班儿童稍有进展。
3、大班儿童开始形成了计划个人活动和共同活动的技能。
三、活动的持久性逐渐增强(幼儿坚持性的发展——儿童意志发展的主要标志)。
随着幼儿自觉行动目的的形成和动机水平的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幼儿的坚持性的较明显的发展。
举例:马努依连柯在“哨兵站岗”实验。
幼儿有意保持特定姿势的时间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4岁平均保持时间仅18秒,4~5岁则提高到2分15秒。
由于游戏中的角色本身包含着行为准则,儿童为了游戏,实现角色职责,能抗拒各诱惑,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幼儿的活动多由兴趣引起,当兴趣转移或遇到困难时常常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
补充:幼儿自制力的发展。
自制力是意志行动的重要成分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大脑皮质抑制机能逐渐完善,兴奋抑制渐趋平衡,这是自制力发展的前提。幼儿在成人的教育指导下,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交往,从接受外部的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控制自己的行为,从不自觉的行动逐渐发展起自觉的行动,逐渐克服冲动性,自制力得到了发展。
幼儿自制力研究:
运用诱物观察法研究幼儿自制力,发现:
3岁幼儿自制力很差,行动中冲动性占主导地位,言语指导和诱因对自控无明显作用,常有语言与行为脱节现象。例如,一边说“等妈妈回来再吃”,一边却伸手去取食物。
4岁幼儿自制力有一定发展,诱因开始具有较明显的激励作用,但对行为的自控还很不稳定。
5~6岁幼儿自制力有明显提高,活动结果在行动中所占的分量不断增加,能比较正确地按成人要求行动。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和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2、掌握同伴交往的方式。
3、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重点:同伴交往的方式。
难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教学步骤:
导入:
新授:
第一节社会性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性。
自然人————心理社会化————社会人。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人际关系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
性别角色的形成。
社会性规范的形成。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一、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儿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儿童自信心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
良好的亲子交往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
亲子交往影响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亲自交往影响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亲子交往的途径。
哺乳。
日常生活。
保育活动中的亲子交往。
教养活动中的亲子交往。
三、亲子交往的引导。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土壤”
家长角色的合理定位,是提高亲子交往效能的关键。
克服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
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意义。
独生子女缺少同伴。
同龄同伴认知的同步性。
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二、同伴交往的方式。
游戏。
共同活动。
随机交往。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一、社会性行为的界定。
二、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物性因素。
家庭教育。
社会文化环境。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性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
第五节学前儿童的品德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品德的概述。
二、学前儿童的品德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
教学目标:
1、了解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的含义。
2、掌握幼儿气质与教育的关系。
3、掌握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以及幼儿能力与自信心的培养。
重点: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
难点:幼儿能力与自信心的培养。
教学步骤:
导入: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新授:
第一节个性心理特征概述。
一、气质概述。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俗称“脾气”、“性情”,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的类型及其表现。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与气质。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二)能力的种类。
1、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
2、一般和特殊能力。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特点。
(一)婴儿气质即表现出个别性。
(二)幼儿气质的变化。
二、根据幼儿的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一)成人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措施,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的气质特点。
(二)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不足之处。
(三)要巧妙的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四)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儿童的病态倾向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儿童的性格萌芽。
(一)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
合群性。
独立性。
自制力。
活动性。
(二)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
(一)好动。
(二)好奇、好问。
(三)好模仿。
(四)好冲动。
三、学前儿童性格的塑造。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四)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家长的作用。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能力。
一、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能力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二)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了解儿童能力的发展水平。
(二)指导儿童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三)激发兴趣。
(四)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第五节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认识。
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自尊感。
自信感。
成功感。
自我监控。
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
对自我教育。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十四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
师:这是什么动物?对,这是只奶牛。它的肚子里都有什么?
小结:它的肚子里有苹果、西瓜、木瓜、香蕉…原来它是一只爱吃水果的牛。
二、通过实物投影仪,师幼共同阅读,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
师:让我们一起看挂图《爱吃水果的牛》。
1)在一个长满各种果树的森林里。爱吃水果的牛就住在这里,它在哪里呢?(请幼儿上来手指)。
2)主人喂了它好多好吃的,都有什么?
有(西瓜)。有今天陈老师把这个水果朋友请过来了,我们一起把它变出来。变变变…大家一起来闻闻,这个又香又有营养的水果朋友叫木瓜,我们一起来说说看。
3)一天晚上,突然怎么样了?
4)主人被风吹了以后他怎么样了?你能看出来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邻居们也怎么样了?那么小牛看见主人和他的邻居们都生病了,心里会怎么想?(很难过,很着急……)。
6)爱吃水果的牛有没有生病呢?(没有)对,只有爱吃水果的牛没有生病。
7)主人生病了,爱吃水果的牛是怎么照顾主人的?小牛给主人喝什么?(真是只会关心人的小牛呀!)。
9)喝了水果牛奶,主人的病怎么样了?
10)生病的邻居们也学着吃水果了,大家都变的怎么样了?
三、师生阅读幼儿用书,引导幼儿从左到右,一页一页地翻。通过翻阅画面,再次感知故事的内容。
师:爱吃水果的牛为什么不会生病?让我们到图画书中来找答案吧!我们一起来边看边说吧!
师:故事讲完了,你们找到答案了吗?为什么爱吃水果的人不容易生病?使幼儿获知水果、牛奶是有营养的食品。(因为水果里面有很多的营养,维生素c能预防我们感冒)。
四、延伸活动: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表格,表格里呢有许多有营养的食品,请宝宝和爸爸妈妈在自己喜欢的食品上添上一个笑脸,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爱吃的东西最多,看看谁最不挑食。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十五
教师: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风车)。
教师风车,让风车转动起来。可以请幼儿玩一玩。
2、出示灯笼、
教师:新年到了,我们把这灯笼挂在教室里可真漂亮呀!小朋友喜欢吗?
你们知道风车和灯笼都是用什么制作的吗?
1、出示报纸、挂历纸、白纸、卡纸、水粉纸。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一看,这些纸是一样吗?它们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
2、请你们摸一摸,这些纸摸上去有什么不一样?感觉怎样?
(让幼儿感觉出光滑和粗糙,硬和软,厚薄等不一样。)。
三、了解纸的用途。
1、教师:你们知道这些纸有什么用吗?
(写字、印书、包装、折纸等)。
2.教师: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些纸和纸做的东西。
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是纸制品,幼儿自由讨论。
四、让幼儿懂得爱惜纸。
1、教师小结:小朋友,纸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用处,我们要爱惜纸和图书,节约用纸。
2、幼儿玩风车。
二、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1、出示报纸、挂历纸、白纸、卡纸、水粉纸。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一看,这些纸是一样吗?它们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
2、请你们摸一摸,这些纸摸上去有什么不一样?感觉怎样?
(让幼儿感觉出光滑和粗糙,硬和软,厚薄等不一样。)。
三、了解纸的用途。
1、教师:你们知道这些纸有什么用吗?
(写字、印书、包装、折纸等)。
2.教师: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些纸和纸做的东西。
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是纸制品,幼儿自由讨论。
四、让幼儿懂得爱惜纸。
1、教师小结:小朋友,纸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用处,我们要爱惜纸和图书,节约用纸。
2、幼儿玩风车。
幼儿火教案参考篇十六
你拍一,我拍一,生命安全数第一,你拍二,我拍二,学习消防在一块儿,你拍三,我拍三,消防站里去参观,你拍四,我拍四,安全通道莫堵死,你拍五,我拍五,弯腰行走口鼻捂,你拍六,我拍六,易燃物品勿乱丢,你拍七,我拍七,正确使用灭火器,你拍八,我拍八,电器起火拉电闸,你拍九,我拍九,着火快打119,你拍十,我拍十,消防教育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