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详细规划的产物。教案的编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教案的编写风格简练明确,逻辑清晰,值得我们学习。
数物结合教案篇一
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的运算规律中的一个难点,容易和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混淆,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紧扣课本中的例题,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课本上例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横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横式能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学生很快的发现,能用等号,接着顺势总结乘法结合律。
本节课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接下来的习题我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个环节习题很丰富,但后来发现有孩子在做题时,能把(a+b)×c=a×c+b×c横式类型的题从前往后做,而不会从后往前做,这使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举一反三的看问题。
数物结合教案篇二
1、了解数字8、9的实际意义,在生活中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2、能从多个物体中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课件、“数、点、物对应板”。
2、学具准备:“数、点、物对应板”。
一、预备活动《小手拍拍》。
小手准备,准备准备!
拍拍小手眨眨眼,拍拍小手叉叉腰,拍拍小手动动肩,拍拍小手小手放膝盖。
二、集体活动。
课件:
1、“熊妈妈为熊宝宝买了一些皮球,请小朋友帮它数一数买了多少个皮球?”(出示数字8)8还可以表示什么?(课件:8个梨,8个圆点)。
2、“熊爸爸想给熊宝宝买9个皮球,请小朋友想一想,再买几个,就是9个皮球?”它又给小熊买了1个皮球,请小朋友现在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出示数字9)9可以表示什么?(9只蜜蜂,9个圆点)。
3、操作活动。
今天小熊都收到了爸爸妈妈送来的皮球,付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可以操作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玩“数、点、物对应板”点卡、数卡、实物三者结合,进一步提高幼儿口手一致按物点数的'能力。)。
物点和数卡要交朋友,数字宝宝要来介绍它们认识,我们来帮它们3个好朋友到小房子里休息一下吧!
四、游戏活动《我来说,你来做》。
1、根据数字做动作,教师任意出示数字8、9,幼儿根据数字做动作。(如拍手、跺脚、拍肩、捻指)。
2、教师做动作,幼儿根据教师所做动作的次数找出相应的数字。
3、教师拍铃鼓,幼儿听到声音后,做出相应数量的动作。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数物结合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了解数字8、9的实际意义,在生活中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2、能从多个物体中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数、点、物对应板”。
2、学具准备:“数、点、物对应板”。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小手拍拍》。
小手准备,准备准备!
拍拍小手眨眨眼,拍拍小手叉叉腰,拍拍小手动动肩,拍拍小手小手放膝盖。
二、集体活动。
课件:1、“熊妈妈为熊宝宝买了一些皮球,请小朋友帮它数一数买了多少个皮球?”(出示数字8)8还可以表示什么?(课件:8个梨,8个圆点)。
2、“熊爸爸想给熊宝宝买9个皮球,请小朋友想一想,再买几个,就是9个皮球?”它又给小熊买了1个皮球,请小朋友现在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出示数字9)9可以表示什么?(9只蜜蜂,9个圆点)。
3、操作活动。
今天小熊都收到了爸爸妈妈送来的皮球,付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可以操作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玩“数、点、物对应板”点卡、数卡、实物三者结合,进一步提高幼儿口手一致按物点数的能力。)。
物点和数卡要交朋友,数字宝宝要来介绍它们认识,我们来帮它们3个好朋友到小房子里休息一下吧!
三、游戏活动《我来说,你来做》。
1、根据数字做动作,教师任意出示数字8、9,幼儿根据数字做动作。(如拍手、跺脚、拍肩、捻指)。
2、教师做动作,幼儿根据教师所做动作的次数找出相应的数字。
3、教师拍铃鼓,幼儿听到声音后,做出相应数量的'动作。
四、、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今天我们学习了数物结合:8、9,回家之后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作业纸》29—32页的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体。
3、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二、活动准备:
1、课件长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介绍自己的录音。
2、长方形两张(其中一张边画有四种颜色,一张对边画同一种颜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幼儿每人一张(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一样长)。
3、“小客人”两个:一个嘴巴是长方形的,一个嘴巴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饼干每人一张。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导入: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条边、有4个角,而且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小朋友猜猜它是谁?(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放课件,出示正方形,加深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正方形)原来是正方形,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
正方形娃娃: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我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咱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2、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和正方形娃娃一样的正方形,让幼儿通过用和它边一样长的纸条进行量一量,从而感知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引导幼儿讲述正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3、出示长方形娃娃,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
师:正方形娃娃还请来了它的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它是谁?(长方形)大家看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讲述)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引导幼儿讲述长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
4、幼儿操作,加深认识。
5、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引导幼儿先说,后师小结:相同点:都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都有4条边。不同点: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
6、游戏巩固:给小客人送食物。(长方形嘴巴的客人吃长方形的饼干,正方形嘴巴的客人吃正方形的饼干)。
7、联想寻找: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哪些物品像长方形。
(三)结束部分:请幼儿到室外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像长方形。
数物结合教案篇四
引导幼儿正确感知4以内的数量。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植物花(樱桃花,油菜花,桃花,梨花,小凳子)挂图;音乐磁带。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油菜花开了,樱桃花也开了!瞧,小蜜蜂嗡嗡嗡地飞来采花粉了,你们也想当小蜜蜂采花粉吗?”
二、游戏;学做蜜蜂采花粉。
1、出示蜜蜂图片,让小朋友学做小蜜蜂。要求;两只小蜜蜂就是两个朋友手拉手,三只、四只分别是三个、四个手拉手。练习1至4数与量的关系。口令;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三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四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
2、师:“小蜜蜂采了许多花蜜,要飞回家中酿花蜜了,我们来帮帮他们找找自己的家吧?”
3、讲述游戏规则;操场上分别摆放的有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小凳。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小蜜蜂要分别找到相对应的凳子上坐下,不能找错,否则就找不到家了。
4、放音乐,幼儿找相对应的`小凳子。
5、音乐停,检查小朋友找家的情况,从而巩固数物对应的知识。并对小朋友给予肯定与鼓励。
三、活动小结。
引导幼儿知道小蜜蜂又爱劳动又聪明,他们不仅采了很多花粉,还能准确地找回自己的家,我们要向小蜜蜂学习。
数物结合教案篇五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数物结合教案篇六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探索与发现(二)》。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四、教具准备。
一些小长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2×55×1425×4125×836×25。
2、谈话引入。
师:他们怎么计算那么快呀?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发现吧!
3、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动手操作。
师生共同用小长方体搭一个和教材上一样的大长方体。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长方体搭成的?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汇报,师板书:(3×5)×4=603×(5×4)=60。
5、比一比。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三)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提出假设。
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学生举例。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生:…。
(四)概括规律。
学生同桌交流后反馈。
师:这样的例子多不多?(多)能举完吗?(不能)。
生:…。
生说师板书:(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3×(5×4)=60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哪个更简便?
师: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出示38×25×4。
学生试做,教师指导。
3、独立计算:42×125×8。
(六)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一组数据。
4×5=5×412×10=10×126×7=7×6。
师: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2、学生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3、用字母来表示,生说师板书:a×b=b×a。
(七)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展示评比。
(八)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数物结合教案篇七
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3例5,练习十一的第510题。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小黑板。
一、复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5+()=65+()()+147=()+274。
56+74=()+()a+200=()+()。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30+50+70=30+70+50。
a+800=800+a。
3.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计算完后,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新课。
1.教学例3。
给上面的复习题3加上一个已知条件三班有49人,问题改为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引出例2。
让学生读题后,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一班48人二班50人三班49人。
共?人。
提问:
指名说第一种解法:先把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三班的人数。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明先算一班与二班人数的和,可以在48和50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指名说出第二种解法:先把二班和三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一班的人数。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示先算二班与三班人数的和,要在50和49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提问:
这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
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板书:(48+50)+49=48+(50+49))。
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都是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同。)。
有什么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等号右边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48、50和49这三个数相加,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或者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它们的得数一样,也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1)教师:我们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2+13)+1412+(13+14)。
先让学生算一算,看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12、13和14这三个数相加,先把12和13相加,再同14相加;或者先把13和14相加,再同12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320+150+230320+(150+230)。
让学生说一说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三个等式,突出下面三点:
(2)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3)再看右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据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提问:
每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相同吗?但它们的和怎么样?
谁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让几个学生试说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再看一看教科书第49页的结语。
提问: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中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板书:(a+b)+c=a+(b+c)。
等号左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5.练习。
完成第5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让学生把数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1)教学例4。
出示:480+325+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共同讨论。
教师板书:480+325+75。
=480+400计算时方框里的这一步。
=880可以省略不写。
(2)教学例5。
出示:325+480+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学生试算后,讨论订正。
教师板书:325+480+75。
=325+75+480指出应用加法交换律。
=400+480。
=880。
(3)比较例4、例5。
让学生说一说例4、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例4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只应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就可以使计算简便。而例5,要使325和75相加,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把75调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例5也可以应用加法交换律把325调到480的后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使计算简便。
提问:
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哪些计算中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如果学生想不出,再指出:
如9+8怎么想?9+8=9+(1+7)=(9+1)+7=17。
36+48怎么想?36+(40+8)=(36+40)+8=76+8=84。
应用加法结合律不仅可以做口算加法,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4)做第50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一的第5、6、7题,做完后共同订正。
(1)第5题,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
(2)第6题,要注意a+(20+9)=(a+20)+9这道题,看学生是否能判断出,这道题虽然有字母又有数目,但它仍符合结合律。
(3)第7题,要求学生先两道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的。如37+8,先把37分成30+7,应用结合律可以先把7+8相加,再和30相加。
四、布置作业。
数物结合教案篇八
通过本节课教学,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提供主动参与的条件,促进教学资源动态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依据教材给的例子,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再进行模仿练习,课堂沉闷乏味。首先,通过教材重组,呈现教学内容结构,学生在感性认识上获得了基础,从而为发现、概括乘法结合律奠定了基础。其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启发学生用抽象的算式来举例验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人人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第三,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课堂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和辨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因此,课堂上体现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拓性,出现了许多令我意外而惊喜的资源。如有的学生提出:乘法结合律不仅是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是四个数相乘。另一个学生提出:两个数相乘也能运用乘法结合律的例子等。
2、捕捉和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过程动态生成。
相乘”,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相当拓展,已经不惟书、不惟师,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风貌。我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归纳乘法结合律,你能说说吗?”及时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进行思维的聚合。当学生提出“125×16也能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已经成功了。学生学会迁移,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把课堂教学再次推上新的“高潮”。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预设的,而是一个师生等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场所。
数物结合教案篇九
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学习运算定律的第二阶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因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基本相同,通过知识的正迁移学生完全能够自己学会。因此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并能用字母表示规律。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达到简便计算;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渗透规律的发现,验证的科学方法。培养自觉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并从中体验到成功感。
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与交换之前,已经会简便运算了。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师之前或多或少有渗透;
二是学生课外学习所得;
三是来自学生自身的计算经验。他们根据自己经验,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变乘数的位置、改变运算顺序,结果是不变的,出于需要有时就会对算式进行转换,他们很显然不是通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看来,会不会学生是对定律的意义现有模糊认识,然后我们给他们提炼一个本质、简洁的模型的,而这个模型的作用是为他以前的简便算法找到一个数学上的依据。
探索数学的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并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地进行梳理,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最后,当学生已经概括出乘法的.结合律后,如果能进一步追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呢?”通过学生对方方面面的反思,引出最后的概括。这样可能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会更深刻一些。虽然,学生要真正理解概括还需要大量地体验,但相信经历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就能体会到探索的基本步骤。
反思整节课,本课中因为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定律,所以应该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态势。但在课前对学生学情关注还是不够,做为代班四年的教师应该为此感到愧疚,应该想到有一部分孩子看不见屏幕上的字,课前就应该给孩子们将学案打印出来,那样能节省更多时间,效率会更高一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物结合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第6-10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具学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解方程:
27x+31x=145x-0.8x=104x+x=3.15。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2)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及时纠正。
二、根据下列条件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苹果和梨一共214千克。
2、苹果比梨多卖31.5元。
3、苹果的千克数比梨的3倍少4.8千克。
4、甲车和乙车从相距125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
二、练习巩固:
1、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说出等量关系。
2、第7、8、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说出等量关系。
(3)提问:将这三题与第6题相比,两题的分析和解题过程有什么不同之处?
3、第9题。
(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然后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三、指导完成思考题: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实物在操作中思考,也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辅助思考。
2、评讲时重点使学生理解:“取了若干次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说明取出的红球总数多10个。
列出方程:6x-4x=10。
拓展练习:
数物结合教案篇十一
认知:
1、知道人应该追求上进,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目标,并未实现目标而努力。
2、懂得积极进取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是时代的要求。
情感:
1、愿意向积极进取的人学习。
2、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
行为:
1、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分析,并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努力向上。
2、在班里学习、工作和各项活动中争先上进,不甘落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按“积极进取,不甘落后”德目和相关教学要求编写的。积极进取是人才素质重要内容。一个人只有具备进取心才能不安于现状和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断朝着新的目标前进;一个社会拥有积极向上、朝气蓬勃、不断进取的一代人才,社会才会蒸蒸日上,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很重要。
本课主要通过课文教学,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积极进取的重要性。
1.积极进取是人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
2.积极进取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3.积极进取是时代的要求。
本课共有五个栏目。
栏目一“思考”通过电影导演谢晋、足球明星贝利的话,引导学生思考“下一部”、“下一个”的含义。这里不是具体指某一部片子或是某一个进球。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他们对事业那种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
栏目二“述说”第一小题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巩固所学观点;第二小题是培养学生看到身边小伙伴的优点的意识,懂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应当学习的长处,激发学生不断向上的愿望。
栏目三“评议”在成绩面前两种表现,分别说明是安于现状,还是树立更高的目标,不断进步。
栏目四“讨论”学生通过帮助别人,对那些思想上愿意进步,行动上缺乏毅力和自信心的人,通过讲述道理,既教育了别人,又提高了自己的认识。
栏目五“自查”是本课内容的拓展,旨在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地按照道德行为规范要求自己。
教法建议。
1.根据教材各个栏目的教育意图,把相关的内容进行组合。如:“评议”与“讨论”两个栏目目都采用了讨论的形式,可以在教学中安排在一起,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又可以指导学生行为。
2.充分联系学生实际,并努力使本课的教育得到延伸。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制作行动目标、计划的卡片,并将这些卡片张贴在班里的板报上,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我想很多人都喜欢看足球比赛,球王贝利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那灵巧的过人技术,精准的射门脚法,曾经使全世界球迷如醉如痴。他的神奇无人敢可比播放足球比赛实况。可是当有人问贝利:你踢进了那么多球,最使你难忘的是哪一个?贝利回答:下一个。
提问:谁知道贝利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贝利对成绩不满足的上进心理。)。
这些是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导演的几部片子的片断,大家请看。
他拍过这么多优秀的影片,他本人喜欢哪一部呢?请大家猜一猜。
他说过:我自己最喜欢自己导演的下一部电影。
像这种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不断前进的精神,就是积极进取。
(板书课题:二积极进取)。
二、学习课文,初步明理。
1、谈到这个话题,我想首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
2、听录音故事《排球队的铁榔头》。
3、提问:你认为郎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印象?
(引导学生理解郎平是一个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
4、小组讨论:郎平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各小组自由选择一部分感受深的内容,合作学习,一会儿汇报。
投影:汇报提纲:
首先,说明郎平是怎样做的;其次,想一想郎平会遇到什么困难,她会怎样想;再次,郎平的做法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最后,你们小组有什么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别选择进入北京队、进入国家队、成为著名扣球手、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带领女排走出低谷等内容)。
5、各小组汇报,并把本小组讨论结果写在黑板相关的位置上。
(使学生认识郎平在五个阶段表现中,由于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郎平是一个不满足已有的成绩的人。)。
(使学生认识,由于郎平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并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才不断取得了成功。)。
板书图:
毅然挑重担,迎接新挑战。
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质。
苦练加苦练,成为著名扣球手。
加大训练,进入国家队。
克服弱点,进入北京队。
6、提问:积极进取的精神对郎平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板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7、他们这样做,对社会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认识积极进取不但对个人有益,同时对社会有益。)。
板书:时代的要求。
小结:郎平、贝利、谢晋,他们正是有了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努力拼搏,不断奋进,最终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俗话讲: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说,积极进取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同时对社会也是有益的。
三、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引言:同学们在课前通过读书、访问、查询,收集了许多关于名人经过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请你在小组里讲给同学们听。最后推选出一个讲得好的在全班讲。
(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表现的机会,通过讲故事,既教育别人,同时也锻炼学生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
2、用简练的语言,说出自己收集到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想。
(引导学生联系观点,深化认识。)。
3、提问: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认识积极进取不但对个人,而且对社会都有益。)。
4、导语:其实像这样积极进取的人在我们身边就有。他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兴趣爱好中,不怕困难,不断奋进,因此取得可喜的成绩。
请你说出自己了解的一个这样的人。
(结合课后述说一题,学生指出自己的同学、亲友中这样的人,使他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自己学习的榜样。)。
教师:请班上被提到的学生站出来。你能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吗?大家鼓励一下。
(通过展示,既鼓励成功的学生本人,同时又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情感。)。
在大家鼓励参加展示的学生时,请这些学生谈一谈自己取得成功的简要过程。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只有不怕困难,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才会取得成功。)。
5、你自己在这方面有这样的体会吗?
(学生结合自己点滴体会,在自我教育中加深对观点的理解。)。
小结:大家的认识说明,一个人只有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同时战胜前进路上的困难,才能在积极进取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成绩。
四、辨析联系,运用观点。
1、今天大家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下边请你看两段录像,选择自己感受深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录像一:(课后评议1)。
录像二:(课后评议2)。
(使学生运用观点,懂得在成绩面前是安于现状,还是树立更高的目标,不断进步。是有没有积极进取精神的表现。)。
2、请大家看小品表演。
小品1:(课后讨论题1)。
小品2:(课后讨论题2)。
提问:你会对他说一些什么?
(学生通过帮助别人,对那些思想上愿意进步,行动上缺乏毅力和自信心的人,通过讲述道理,既教育了别人,又提高了自己的认识。)。
小结:通过今天你的学习,大家对积极进取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懂得了积极进取精神对于一个人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
五、全课总结,提出希望。
积极进取,既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体现了人乐观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也是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少年,应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做一个有所作为的接班人。
板书设计:
二积极进取。
成功的条件新的目标。
时代的要求奋力拼搏。
探究活动。
1、搜集有关积极进取的人的事迹实际,讲给大家听。
2、在班集体中找一找积极进取的同学,与他交朋友共同交流体会。
3、访问自己熟悉的人,收集有关积极进取精神使人取得成功的实例。
4、搜集有关积极进取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数物结合教案篇十二
老师通过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乘法结合侓的探索过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扯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表明达到了教学目标。以下是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8×12540×25。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25×17×4(25×125)×(8×4)。
数物结合教案篇十三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
教学本文时,教师先要求学生从文中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说演结合理解动词。学生圈出以下动词:掰、扛、扔、摘、捧、抱、追。教师再要求学生各自做做这些动作,重点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说演结合理解动词》。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另一位学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看到小兔追小兔,以及小猴子空手而归的扫兴样子。最后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如由“摘挑子”一词让学生联系实际说出“摘茄子”“摘苹果”等词语。
[评析]。
低年级小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教者据此设计小猴动作的表演、积累词语的练说,掀起了课堂教学小高潮。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动词。表演的学生把“扛、捧、抱”等动作演得准确而传神,活灵活现。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同时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数物结合教案篇十四
1、通过操作游戏,理解掌握20以内的数物对应。
2、理解数量的意义,提高幼儿点数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洞洞板学具、画有不同数量物品的图片(20以内)、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一、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超市里新进了一批货物,但还没来得及整理,超市管理员想请小朋友帮忙整理货物)。
二、集体活动。(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习20以内数物对应。)。
1、依次出示20以内的物品,幼儿点数后,说出总数,然后对应相对应的数字。
2、出示20以内的任意一个数字,幼儿说出相对应的物品的数量。
三、操作活动。(继续帮超市管理员整理货物)。
1、出示数字,幼儿插棋子。
(超市里表示每种物品数量的数字标签管理员已经做好了,但是每个数字标签相对应的'物品还没摆好,请小朋友根据数字标签帮助管理员放入相应数量的物品。)。
2、游戏“猜猜这是数字几”。
(请小朋友猜出数字标签上的数字,然后插入相应数量的棋子。例:1---10中,最大的单数。)。
四、游戏:找朋友。
(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第1组每人发1张画有20以内不同数量物品的图片1张。第2组每人发数字1―20中任意一个数字。然后请小朋友观察,拿图片的幼儿迅速数出自己所拿图片物品的数量,然后找到拿与自己物品数量相对应的数字的小朋友,站在他的旁边,拿数字的小朋友检验他们是不是好朋友,如不是迅速改正。)。
数物结合教案篇十五
游戏玩法建议:
1、游戏:“点豆豆”。在初步熟悉歌曲内容之后,带幼儿完整跟唱歌曲时,教师可以和小朋友一起伸出食指,从第一个幼儿开始随着音乐节拍边唱歌边一个一个点小朋友,歌曲唱到最后一句,“装进我的小裤兜”,老师张开手臂“装”小朋友,大家一起数一数“装了几个豆豆”。再以此请个别小朋友“点豆豆”。
2、游戏:“豆豆钻兜兜”
请两名配班教师手拉手搭成小桥的样子变一个“大兜兜”,老师也变成“豆豆”和所有‘‘小豆豆们”拉着衣服变成“一长串豆豆”,大家一起边唱歌边用小脚―下―下踏着节拍从“大兜兜”下面钻过,唱玩歌曲最后一句,两名配班老师放下手“装豆豆”,数数一共装了几个“豆豆”。
演唱部分动作建议:
1--2小节,伸出右手食指,随音乐节奏做“数”的动作。
3-4小节,两手相对做“圆”的动作。
5-6小节,第五小节做“数”的动作,第六小节双手摊开。
7-8小节,两手随音乐节奏做“装进裤兜”的动作。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掌握乐曲节拍,能够边用手打节拍边学习演唱歌曲。
2、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尝试变游戏边学唱和巩固歌曲,通过观察玩游戏的方法,分辨游戏所蕴含的规则。
3、在游戏过程中尝试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合怍游戏,初步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数豆豆。
(l)教师出示一个浅浅的盘子,里面有若干颜色鲜亮,大小适中的豆豆,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豆豆,描述豆豆的样子(教师可提示:“圆溜溜”的),教师事先告诉幼儿,这些豆豆是和小朋友玩游戏的,不是吃的,做完游戏了老师再给小朋友一些干净的'豆豆吃。
(2)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和豆豆玩游戏的,教师伸出食指,―下―下“点豆豆”,同时完整地清唱歌曲一遍:“一、二、三、四,数豆豆,豆儿豆儿圆溜溜,五、六、七、八,哎呦呦,装进我的小裤兜。”唱完歌曲,教师将几个豆豆放进裤兜,问小朋友:“豆豆装到哪里了?…‘装了几个豆豆?”小朋友猜一猜。教师从裤兜里拿出豆豆,放在透明袋子里,和小朋友一起数一数,装了几个豆豆。
2、学唱歌曲。
(1)教师提问:“老师刚才是怎么数豆豆的?”和幼儿一起回忆、熟悉歌词。教师用动作带幼儿说一遍歌词,然后鼓励幼儿伸出食指,和老师一起边唱歌曲边“点豆豆”,“猜豆豆”
(2)请个别小朋友到前面来“和豆豆玩游戏”,大家一起唱歌,唱完歌曲这名小朋友装几个豆豆放进自己的裤兜,其他小朋友猜一猜他装了几个豆豆。再请他从裤兜里拿出豆豆放在透明袋子里,小朋友一起数数他装了几个豆豆。
3、跟钢琴伴奏唱歌、玩一占、豆豆”游戏。
(1)小朋友们变变变,变成各种各样的豆豆,做出不同的豆豆造型,说说自己是什么样的豆豆,老师变成一个大兜兜,大家来玩一个“点豆豆”的游戏。教师走到幼儿面前,和小朋友一起伸出食指,从第一个幼儿开始随着音乐节拍边唱歌边一个一个点小朋友,歌曲唱到最后一句,“装进我的小裤兜”,老师张开手臂“装”小朋友,大家一起数一数“装了几个豆豆”。
(2)接下来请一名幼儿在圈内一下一下“点豆豆”(点小朋友),“装豆豆”(双臂张开抱小朋友),“数豆豆”(数一数“装”了几个小朋友),接下来再由这名小朋友请下一个小朋友继续游戏,依次进行3-4名幼儿。
4、游戏:“豆豆钻兜兜”
(1)请两名配班教师手拉手搭成小桥的样子变一个“大兜兜”,老师也变成“豆豆”和所有“小豆豆们”拉着衣服变成“一长串豆豆”,大家一起边唱歇边用小脚―下―下踏着节拍从“大兜兜”下面钻过,唱玩歌曲最后一句,两名配班老师放下手“装豆豆”,数数一共装了几个“豆豆”。
(2)请客人老师当“大兜兜”,所有小朋友和客人老师一起唱歌玩游戏。
5、结束活动:跳个“豆豆舞”
播放歌曲音乐,客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跟着音乐边唱歌边跳“豆豆舞”,结束活动。
播放歌曲原唱,小朋友在跟唱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加入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在间奏部份教师可通过“豆豆拉拉手”“豆豆转个圈”等提示,让幼儿互相配合拉拉手、转个圈等,最后一句可互相抱一抱,进一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表现歌曲。
数物结合教案篇十六
2.理解数量的意义,提高幼儿点数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洞洞板学具、画有不同数量物品的图片(20以内)、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点:
完成数物对应的操作。
活动难点:
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一、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超市里新进了一批货物,但还没来得及整理,超市管理员想请小朋友帮忙整理货物)。
二、集体活动。(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习20以内数物对应。)。
1、依次出示20以内的物品,幼儿点数后,说出总数,然后对应相对应的数字。
2、出示20以内的任意一个数字,幼儿说出相对应的物品的数量。
三、操作活动。(继续帮超市管理员整理货物)。
1、出示数字,幼儿插棋子。
(超市里表示每种物品数量的数字标签管理员已经做好了,但是每个数字标签相对应的物品还没摆好,请小朋友根据数字标签帮助管理员放入相应数量的物品。)。
2、游戏“猜猜这是数字几”。
(请小朋友猜出数字标签上的数字,然后插入相应数量的棋子。例:1---10中,最大的单数。)。
四、游戏:找朋友。
(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第1组每人发1张画有20以内不同数量物品的图片1张。第2组每人发数字1―20中任意一个数字。然后请小朋友观察,拿图片的幼儿迅速数出自己所拿图片物品的数量,然后找到拿与自己物品数量相对应的数字的小朋友,站在他的旁边,拿数字的'小朋友检验他们是不是好朋友,如不是迅速改正。)。
数物结合教案篇十七
王彦庆唐山市开滦赵各庄矿第一小学河北唐山0631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说话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手段。为此,小语教学大纲把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几年的教学使我认识到说、演结合是进行低年级说话训练的有效途径。我是从以下几点进行这方面训练的。
一、兴趣引路,创设说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即使有较高的智力,但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其学习效果,仍然不高;反之,学生的智力虽属平常,但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也能取得卓越的成绩,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创设说的情境。
1、借助故事,吸引学生听。
听是说的基础,学生只有愿意听,才能在听中学到知识,学到说的方法。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传统的说教只会增强学生的厌烦情绪。为提高学生的兴趣,结合他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把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转化成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学到知识。低年级的教材是图文并茂,叙述的内容适合儿童心理,但单纯的讲解仍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期保持。为此,针对教材故事性强的特点,我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把一些课文改编成童话故事,借助于给同学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小语四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开篇没有直接引入,而是借助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借助于惟妙惟肖的`讲解,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使学生爱听。
2、教给方法、引导学生说。
儿童都有表达的欲望,学前儿童常常会口不闲地小声叨叨,但由于对事物认识的少,了解得有限,只能借助自己的理解来说明事物,所以常出现简短的电报语言。为巩固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由想说到会说,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说。为此,我除在讲故事吸引学生听时,借助于加重语调,让学生了解说明要领。如在学生刚入学之时,教给学生基本句式“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说一句话时必须包括这几部分才算完整。并在教学中加大这一方面训练,如在教汉语拼音“a”时,让学生说出“拿手电那人是谁”“他在干什么”“小女孩又在干什么”。就这样每教一个新知识,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都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具体。由于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扎实的训练,才使所教班学生入学后不到一个月就能在回答问题时全都说完整话。
3、创设情境,使学生要说。
小学生有说的欲望,但由于怕羞,怕说不好别人取笑会出现想说而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为锻炼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把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要说。比如在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我就利用每天晨读时间让学生练说。由用简短的一句话介绍自己,到用完整的一句话说出自己的爱好,引申到用一、二句话介绍自己家里的情况,一天的见闻,高兴或伤心的事。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锻炼,都能在练习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以好的带动差的,促使学生都参与其中。为克服学生畏难情绪。有个良好开端,我不是强迫同学说而是自己先为同学做示范,再由说话素质高的、胆大的打头,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进教室之时刻意做一些动作,学生来校之前改变一下教室的布局,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的说有了一定的内容。
二、表演搭桥,巩固说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常常把动画片和电视上看到的内容在生活中加以模仿。可他们注重的只是表面现象,为把学生的表象和说话联系起来,把喜爱的比比划划同说话能力结合起来,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训练:
1、借助表演,让学生置身具体的环境之中,有话可说。
[1][2]。
数物结合教案篇十八
认知:
1.知道讲信用是美德,做人应该讲信用。
2.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情感:
1.钦佩讲信用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2.对不守信用的行为感到不满、气愤。
3.为自己能守信感到坦然,对自己的失信行为感到内疚。
行为:
1.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尽力做到。
2.因某种原因没能履行诺言,能及时说明原因,表示歉意。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与《当好朋友犯了错误后》同属于诚实守信的教育,同为一个单元。本课侧重于守信用的教育,《当好朋友犯了错误后》侧重于诚实教育。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诚实守信”德目中,有关讲信用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编写的。
讲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人们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讲信用的道德品质,对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年幼无知,加之受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小学生中也存在着对自己的承诺不负责任,随便许诺等现象。因此,及时有效地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守信用的良好品质,很有必要。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讲信用意义的认识,使学生知道做人应该讲信用,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们的表现,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办好事情。
本课的难点是:由于年龄所限,学生对自己的承诺还缺乏责任感,还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失信行为会对别人和自己产生什么不利影响。
课文导入部分设计了“说一说”栏目,通过启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出本课要讲的主题。
课文选用了我国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两件讲信用的事。这两件事都很典型,也很生动,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易于理解。
教法建议。
1.宋庆龄的两件事是讲信用的典型事例,很有说服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挖掘故事中的教育因素。
通过第一个事例的讲解,应让学生看到,宋庆龄虽年事已高,又身居高位,但对看望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样一件小事,也信守诺言,由此说明宋庆龄的高尚品格。
讲解第二个事例,应让学生懂得,宋庆龄之所以有讲信用的好品德,是从小培养的,由此说明,从小养成讲信用的习惯,对一生都起作用。
第二个事例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在讲解时,可抓住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l)宋庆龄那么想去李伯伯家,为什么没有去?(2)小珍失约给别人造成了什么损失?(3)宋庆龄没有等到小珍,为什么不后悔,反而很坦然?通过讨论,加深对本课所讲观点的理解。
2.本课练习部分是对课文的补充,重点是指导学生怎么做到讲信用。用好练习部分,对完成教学目标有很重要的作用。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讲信用方面的问题,从对个人、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等多种角度,让学生认识不守信用的害处、同时注意树立班上讲信用的好榜样,鼓励学生向这些同学学习。
4.为了加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例,也可以让学生事先搜集故事,丰富讲课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
四言而有信。
认知:
1.知道讲信用是美德,做人应该讲信用。
2.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情感:
1.钦佩讲信用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2.对不守信用的行为感到不满、气愤。
3.为自己能守信感到坦然,对自己的失信行为感到内疚。
行为:
1.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尽力做到。
2.因某种原因没能履行诺言,能及时说明原因,表示歉意。
教学重点:知道讲信用是美德,做人应该讲信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钦佩讲信用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录音故事《诺言》下载(见扩展资料)。
有人说,这个小男孩真傻,你们觉得他傻吗?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小男孩并不傻,而是一个特别守信用的人,他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结:象这个小男孩这样,说话、做事表里一致,做事讲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认真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就是言而有信的表现。
二、学习新课引出观点。
1、请同学们听一个真实的故事《五毛钱丢掉的信誉》下载(见扩展资料)。
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一个人不言而有信是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的。言而有信是立人之本。)。
对!如果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表里一致,诚实待人,说话办事讲信用,就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出示投影片:课文第一小节。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
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例子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
板书:讲信用是为人之本。
小结:看来一个人,只有能做到言而有信,才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是这样吗?
2、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宋庆龄去幼儿园》下载。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宋庆龄即使在风沙弥漫的风天,也来探望孩子们,是因为她已经答应过孩子们,不能失信。即使她不来,老师和孩子也会理解她,她来了,大家会更加敬重她遵守诺言。相信她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阅读课文第7-10节,说一说宋庆龄小时是怎样做的?
学生回答。
老师讲:录音故事《飞机送面团》下载。
提问:用一架飞机送一些不值钱的面团值得吗?(学生讨论)。
小结:的确送货物的价值还不及飞机运输费的十分之一。弗尔塞克总裁说:“我们宁可赔偿高额的运输费,也不可中断小供销点的供货,飞机给我们送去的不仅是几百公斤的生面团,而是多米诺皮公司的信誉!信誉!
该公司视信誉为生命,世界公认,有一年,多米诺皮公司的一家商店偶尔发生了一次中止供货事件,公司买回了1000多个只在悼念死者时才佩戴的黑袖章,命令全体员工都佩戴了好长一段时间,以此表示对这类不幸事件的哀悼。
投影课文第11小节,请大家齐读这句话。
小结:在我们现代社会,对于小到一个人也好,大到一个企业也好,言而有信是立足根本。言而有信既是做人应当具有的基本品质,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稳步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
板书:现代社会的需要。
2、小组活动,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只有言而有信,才能赢得市场;反之就会失去信誉,最终砸了自己的牌子”的事例。
各小组汇报。(在学生汇报过程中追问:谁都知道应当言而有信,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使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认识。)。
3、其实在我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故事。
下边请听历史故事《范式守信赴约》下载。
小结:这个故事说明,言而有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把讲信用作为一个人起码的道德品质。
板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联系实际深化观点。
1、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方面的体会吗?
(学生结合自己个人实际,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对观点的体会。)。
2、夸一夸我们班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同学。
(为同学们树立身边学习的榜样)。
四、运用观点指导行为。
1、学习这课后,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说一说真实的心里话,谈谈自己在这方面有什么真实的想法。)。
2、学习这课后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总结全课。
言而有信的好品质,是为人之本,需要从小培养。市场竞争信誉第一,无往不胜。希望大家在平时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表里如一,言而有信。
板书设计:。
四言而有信。
为人之本从小时候培养。
传统美德。
社会需要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