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支撑,它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导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和反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一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15÷3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1)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4)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
(1)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2)请学生板演,说算法。
(3)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1)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2)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第二排。
2、33页第四题和五题。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二
教材分析:
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难点突破方案:
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
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1.名称: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双链结构。
2.组成元素:c、h、o、n、p。
3.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如下图)。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n碱基:a、t、g、c,碱基不同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
二、dna分子的结构(该部分主要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分子的结构。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
结构: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过程。
具体过程用ppt展示。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样性,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种类为4n.
2.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顺序。
3.稳定性: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后用氢键连接两条链,所以具有稳定性。
教学总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总结、概况!
课下作业。
完成学案上相应习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三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四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五
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情感目标:《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后,对于新中国初期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外交形势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这些内容跟他们现在所接触的国际形势有比较大的反差,往往会产生不理解。但是也正式这种反差能激起学生学习这部分历史的兴趣,从他们的疑问入手,结合现实,深入探讨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经过会谈,中美双方于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不但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非法窃据。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关于“亚太经合组织”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有关影视像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并认识到此次会议的重大意义。
2.教学难点:
(1)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
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然而到了七十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从美国讲,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认为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于是,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2)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美国接受了在台湾问题上“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为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五、教学方法。
本课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图片和问题并用导入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对重大事件配以图片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境--师生共同探究--结论与评价。
六.教学过程。
“导语”
介绍历任美国总统与中国的联系,组织学生评选“最有中国缘的美国总统”。既而展示史料让学生将当前中国外交发展状况与建国初相对比,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并自己提出问题“中美关系是如何正常化的?”、“中国是怎样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等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探讨本课知识。
(一)开创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1.“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国建立――70年代初。
出示《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中美关系的状况。
教师总结: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然而到了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出现转机。
(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观看视频“乒乓外交”(1971年4月)。教师讲述,展示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署的图片——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引导学生思考“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阻碍是什么?”得出结论,台湾问题。1979年,中美破戒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是什么?并用大屏幕投影:尼克松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摘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从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这种转机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小结:从美国讲,(1)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出示《截止到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总统就职以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图》。(2)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
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过渡: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除了与美国的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之外,另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展示图片,直观体验。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乔的笑》)。
引导学生思考“恢复”一词的由来。
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时,教师及时设计一些较小且容易回答的问题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是孤立无援的吗?
得到了哪些力量的支持?
他们的提案能被通过说明了什么?
联合国成立之初操控在哪个国家手中?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六
教材分析:人教20xx课标版是我校一直使用的数学教材,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宽阔,螺旋上升,发展合理。本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是在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是对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巩固复习。本课中表格式的归纳整理方法,在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复习中已经运用过,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合作探索。本单元结合上学期所学的“20以内进位加法”,充分体现了该教材以旧带新的编排特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探索与实践,加强观察、分析、整合、概括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我校位置地处珠海城北边缘,学生来自附近三个村子,还有超过6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学生能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他们倍加珍惜。我们的学生天真活泼,热情,好奇,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学习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学。他们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在浓厚的兴趣、好奇下,他们更容易产生较强的表现、获胜欲望和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持续的学习动机。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认识到一年级学生的特性,教学设计做到充分、有趣,面向全体学生,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七
知识与技能:通过归纳和整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分类整理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和总结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发展合作精神,体验探索的乐趣。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八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
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篇二。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十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探索性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思路及结果。
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总结并纠正学生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茎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观察茎中哪一部分被红墨水染红了。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茎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的。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出示有瘤状物的枝条,利用投影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总结:有机物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其他各个器官,当环割后,有机物就堆积在切口的上方,使此处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瘤状物。
(三)茎的其他功能:
提出问题:“茎除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哪些功能?请举例说明”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茎除了可以运输营养物质,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1、贮藏营养物质,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叶,有利于叶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书设计:
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茎的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二、茎的有机物的运输:
由茎的韧皮部运输有机物。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十一
1.谈话导入,梳理树木作用。
(1)观看ppt树木,提问|:“你喜欢树吗?说说你的理由?”
(2)倾听《美丽的树朋友》,观看ppt。
(3)整理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再次提问:“树木有什么作用?”
2.观看小路,初步凝练散文诗。
(2)感受植树后的小路变化,引导语言描述:小路旁种满了树,秋天来了,树叶变黄,风儿一吹,树叶一片一片飘落下来,树下铺满树叶地毯,我们用好听的话说出来。
(3)用优美语言朗诵:树真好,树叶飘呀飘,树下铺着树叶地毯,我们可以在上面休息,玩耍。
(4)引导幼儿变成小树,继续感受树木本领大。
教师:“树的本领真大呀,它可以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叮当,叮当,变变变,变成一棵树,你是什么树?”
3.分组操作,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1)观看四幅图,了解画面内容。
(2)引导幼儿想办法帮忙。
(3)分组操作,将小树贴在大图上,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内容。
(4)分别请四个组幼儿上来描述,教师分别用散文诗语言重复幼儿的描述。
4.欣赏散文诗,感受语言意境美。
(1)播放ppt,引导观察倾听散文诗。
(2)辨别有几句,每句有相同地方是什么?
5.拓展经验,创编提炼散文诗。
(1)树还有哪些作用呢?谁能用“树真好”做开头说出来?
(2)引导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绘画制作成好看的画册。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十二
教学反思。
09教育专二班。
组长:胡杰学号:09130711079。
优点:1、准备材料丰富,音乐很吸引幼儿。
2、老师教态很好,能够使幼儿集中注意力。
3、整堂课的内容很丰富,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
缺点:1、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2、备课不是很充分,导致因为紧张而说谜语时不够连贯。
3、与配班老师之前沟通不够,所以开始时音乐没有完全准备好。
建议:本节课更适合亲子班教学。
组员:董蕊学号:09130711080。
优点: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准备的十分丰富。
2、教学内容很有吸引力,能让幼儿融入到教学中。
3、在提问环节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内容,启发幼儿的思考,并且还能吸引幼儿对老师的注意力。
4、能够在课前带领幼儿做准备活动。
5、在课上以问好的形式进行幼儿的发声练习。
6、课后以同样形式向老师告别。
7、语言生动,语速也较适当。
不足及建议:1、可以多放松,语句可以更流畅。
2、建议可以多使用几样乐器进行重复练习,让幼儿能感受更多乐器的演奏。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十三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十四
(一)受精的过程:
出示多媒体动画或活动投影(示双受精过程)。
边讲解,边指导学生观察。
1、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受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而萌发;
2、萌发出的花粉管不断伸长,把花粉中的两个精子沿着花柱,通过珠孔送到胚囊中;
3、进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
(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出示多媒体动画或活动投影(示双受精后花各部分的变化)。
指导学生观察,讲解:完成双受精后,花的其他结构逐渐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发育成了果实。
提问:1、子房的结构是怎样的?
2、种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回答、总结种子的结构。
播放录像:介绍果实的结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三、反馈、巩固:
请举些日常食用的农产品的例子,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体的哪个部分?
组织学生回答,并纠正其中的错误。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十五
《俗世奇人》向我们展示了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为我们塑造了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刻画形神兼备。本文要点有二:一写“俗世”中的人,二写“奇人”,一“俗”一“奇”,便是小说的要领。泥人张、杨七、杨巴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本文的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
1.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能够抓住要点复述故事内容。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2.理解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及练习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采用单口相声、快板等形式对课文中感兴趣的情节进行复述,这一环节使学生自然地感受到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然后通过拜师学艺这一环节可使学生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满兴趣与激情地去表演。学生通过口头叙述身边的奇人奇事的练习学会写人物速写。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
2.讨论点拨法。本文文字浅显,情节简单,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自主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小组交流,口头评析,也可写短评。
1课时
设计(—)山东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奇人绝技榜中榜”,你在看电视的时候,一定有令你难忘的具有特殊本领的人,请你举一个例子。
如:骑车走钢丝,徒手撕铁盆,鼻子拉汽车等。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天津卫这个地方有什么奇人绝技。
设计(二)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在我们市并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两位俗世奇人。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奇人。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也可播放录音让学生仿读,标出难以认读的字词。
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老师可先范读几段,学生再读。
交流明确:
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谁也不得罪。
逢场作戏:碰到机会应酬一下,凑凑热闹,并不认真对待。
看风使舵:比喻看情势或别人眼色行事(含贬义)。也说见风使舵。
左右逢源:比喻事情随便怎么办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
2.再读课文,说奇人。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就你喜欢的情节用快板的形式、单口相声的形式,或者是说书的形式说出来。其他同学点评。
注意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突出人物性格,做到声情并茂。
1.语文活动设计:拜师学艺。
多媒体展示:通过听以上几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话说奇人,相信你对他们也产生了兴趣,如果文中的奇人现在要招徒弟,你最想跟哪一位奇人学艺?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会奇人之“奇”,并深入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拜“泥人张”为师,因为我想学他的一手绝活——捏泥人。他能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不声不响地就捏出了海张五。
我拜“泥人张”为师不但因为他有高超的技艺、无人能比,而且他行事沉稳,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他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令我佩服的奇人。
我拜杨七为师,因为他有绝活,能制出与众不同的茶汤。要不是他制的茶汤名声远播,中堂大人也不会来这里喝茶。
师:泥人张就撮了一个海张五,你为什么就认为他技艺高超无人能比呢?
讨论明确:这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我拜“好嘴杨巴”为师,因为他聪明机智、人情练达、机敏过人,被中唐大人误解后,巧妙辩解,既让对方明白其误把芝麻当脏土了,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从而化险为夷,又获奖巨银。他是一个机警聪明、巧于辞令的奇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讨论明确:从说话的难度看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可见形势紧急,千钧一发,需要“敢说”;再者,左右为难:说是芝麻,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掉脑袋,需要“巧说”;第三,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大人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从说话本身看,“不知道”“不爱吃”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中堂大人留足了面子。
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喜欢“赏银一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震”。
这也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4.教师小结:“泥人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捏出“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的泥人,一言不发而以奇招制敌实在令人佩服;杨巴危难之际显身手,话虽不多,但敏捷、巧妙、适时,也是高手!值得拜师。本文中的两位奇人,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简单,但又极富戏剧性,情节一波三折、曲折有致,这也正是作者谋篇布局之奇,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
:《俗世奇人》所塑造的奇人形象生动,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得益于作者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人说冯骥才的语言幽默风趣,酷似单口相声;也有人说他的语言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还有人说他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津味”十足,还有人说他用词准确凝练。请你再次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二例揣摩评析。
学生思考并交流。
活动成果展示:
幽默风趣,单口相声风味。如“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吹,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a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可见他俩对中堂大人的到来不是一般地重视f再如“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着实形象地写出了中堂大人当时的气愤,形势之危机,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杨巴要扭转局面作铺垫。
“津味一十足。如“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必须赶紧想辄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富有浓郁的天津味。
用词准确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叭”字可以看出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再如“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中两个“找”字用得实在是妙。这本是海张五在“找乐子”,找“泥人张”的乐子,而“泥人张”便把他找乐时的'丑态捏成了泥人,一个“找”字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换成其他的词语就看不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学生再读课文,自由质疑,可向同学、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问到的问题有:
现在天津还有“泥人张”那样的高人吗?还有那样的茶汤吗?他们的技艺是否流传下来了?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来探讨。作者冯骥才,近年来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现代社会进程中濒临灭绝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通过探讨使大家认识到我国民间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这些遗产如今正受到巨大的冲击,我们应当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
1.继续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目。
2.学习《俗世奇人》的写法及语言,发现身边的奇人奇事,以“身边奇人之……”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该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自选方式复述课文
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r解,同时,又能初步感受作者幽默、富有表现力及富有地方风味的语言。并为下一环节的“拜师学艺”作好铺垫。
二、结合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极富戏剧性、一波兰折的情节。学习作者独具匠心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自然引出“关注民俗”这一话题,引起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并深入了解作者为保护民俗、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所作出的贡献。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十六
一、受精的过程:
双受精:精子+卵细胞形成受精卵。
精子+极核形成受精极核。
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探究活动。
果实的发育。
1、选择不同成熟程度的几朵花,从正在含苞待放的花蕾到花瓣已经凋谢的花朵,分别切开每一个子房并注意观察子房发育过程中生长变化的情况。为获得好的观察效果,最好采用玫瑰花、苹果花或番茄花。
2、观察新摘下来的一些豌豆、蚕豆或其他豆科植物的豆荚,并挑出不十分饱满的豆荚。然后,打开这些豆荚并与饱满豆荚进行比较。发育不完全的种子,是未被花粉受精的胚珠。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十七
1、在游戏过后的讨论和小结中,要注意讲清游戏与生男生女之间的联系,如黑白子的意义,数量分别代表什么。
2、生男生女图解及统计数据时要注意强调男性的精子与女性卵细胞结合机率等。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十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2)学会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知道细菌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3)知道细菌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及细菌生命活动的特点。(重点)。
2、能力目标。
(1)增强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的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使其认识到讲究卫生、维护人体健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及结论,了解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探究方法,能阐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为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讨论交流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图片、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细菌的发现、发布、形态结构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及时间安。
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3分钟(课件展示情境图片)。
那么细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与我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细菌的世界,了解未知的奥秘。
出示课题:细菌生1:巴斯德的实验告诉我们,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生1:这些都与细菌有关系。
学生观看图片,通过教师的讲述对图片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快速直接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15分钟知识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阅读下面小资料来认识一下细菌:从小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人教版生物鱼教案参考篇十九
2、指定一名记录名,抽到两枚白子记录“女”,一白一黑记“男”
3、统计次数讨论这一游戏和生男生女的奥秘有何关系?
1、游戏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原理一样。
2、白子代表x染色体,黑子代表染色体。
3、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都只有一条性染色体。
4、男性精子可分别含有x、性染色体。
5、女性卵细胞只含有x性染色体。
6、遗传图解。
问:当男性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女性的卵细胞相遇时,受精卵中的性染色体应当是怎样的?述:这就好像大家抽到了两枚白子,这个受精卵将来发育成为男孩还是女孩?述:当男性带有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相遇,此时受精卵中的性染色体是怎样的?问:这就相当于抽到了一白一黑两枚棋子,这样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述:由此可见,生男还是生女是由男性的精子决定的。活动:在全班范围统计记录为女和记录为男的次数,并与其他班的统计数学相加,换算比例统计数学述:生男生女是随机的,比例应约为1:1(思考练习)练习述:我相信现在大家已经完全了解了生男生女的奥秘所在了,我们再来做一个角色扮演讨论交流述:在自然界中,鱼类、两栖类和所有的哺乳类与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相同。在课课练上还为大家介绍了其他的性别决定方式,请大家课后阅读。
观看小品回答23对。
阅读思考回答答:一样。
答:xx答:一样答x染色体。
答:x。
练习表达交流答xx答:女孩答:x答: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