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知体验,会因个人差异而有所不同。如何运用科技创新改善医疗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医学界的目标。总结范文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总结写作的机会。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着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法。
一、质疑是创新学习的基础。
一是注重示范,教给质疑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节课时,我为学生示范质疑:角的度数应怎样量?用什么量?用什么做单位?通过示范质疑,为学生的主动质疑打好基础。
二是创设条件,提供质疑机会。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他们有疑即问,不懂就问,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和讽刺。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如何计算;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抓住这一时机,围绕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利用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投入讨论研究之中,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可见,教师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它不但使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还增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主动参与是创新的保证。
主体的发展必然要有主体思维的参与,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发展的程度影响很大。如果。
教师提供了思考问题时的每一个台阶,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被动地前进,那就谈不上主动发展;如果我们把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尽量扫除,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引下顺利获得知识,但其创造空间必然缩小。长期以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教师常常.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如何教,至于学生如何学,教师则考虑得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实际上教师应给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问题的空间,主动完成知识的迁移、组合的过程,以达到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的做法是:
1.大胆地“放”
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学习知识、探索规律,是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的保证。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小练习:分别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你是如何求最小公倍数的?仔细观察练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总结出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以及两个连续自然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发现两个连续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他们乘积的二分之一,如[68]:6x8÷2。”我肯定了他的判断,并把这种算法以他的名字命名。全班学生为他热烈鼓掌,从而在全班形成了认真思考、求异思维的风气。可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2.精巧地“扶”
50/100、89/10化成带分数,并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从而使学生总结出了分母是整十、整百数的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
三、求异是创新的核心。
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女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在计算中找不同的算法,以及从不同角度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等。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多思、敢问、主动创新,使他们成为学习。
延伸阅读: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所以,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和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培养孩子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学习,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首要的是要有创新的头脑,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新兴趣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鼓励孩子动手动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益处。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孩子在动脑筋思考,好提问题说明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要予以鼓励。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也不必每问必答,有些问题应启发孩子动脑思考,让他自己寻找答案。
积极引导孩子探究。当有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创造时,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罢了。”积极探究是创新意识的先导,所以要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望,积极引导、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以孩子的探究行为为起点,萌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能力。由于孩子的`自身特点,他们的探究行为常有明显的兴趣性,甚至表现为破坏性“。除了一些让人感到好笑的行为外,孩子们还经常为了弄明白钟表会走、收音机里有人说话等问题,而大胆地拆卸,摆弄所有的零件。面对孩子类似的探究行为,家长不能简单的训斥,而要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实现他们的探究活动,满足他们强烈的探究愿望。
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对于孩子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对孩子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发想象。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
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美丽的大自然给人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它也是诱发孩子智力开发的外部刺激。这种画境式的环境刺激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因此,家长应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孩子观察花鸟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大自然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基础。
总之,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和培养孩子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每一位家长都要承担这一历史责任,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二
一个世界著名大学教授曾经说过:一名学生他有没有创造的本领,他们的区别是将来成为一级才华和三级才华的社会人主要标准。那么,在职教的机械专业学习与教学时怎样才能培养出他们的这种本领呢?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机械专业要实行启发性教学。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既是我们教学的目标,又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实施者。他们的创新思维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教育者要重视对他们的开发引导以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主体性、敏感性、逻辑性。在学习中唯一方法就是经过老师在教学时的启发,才能调动他们的自己主体性、积极性、自我批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因此达到在学习时新的发现性思维和思维的创新。从而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启发性,教学行为要具有探索精神。
不管怎样的思考它都来源于对问题的思索,创新思维只是所有思维中的一种它同样从对问题的思索开始,它是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方法更新的思维追求。所以,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让他们主动寻找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主动探索时,区别真假,吸收精华。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是我们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心理表现。老师在平时教学时,应该对学生耐心诱导,启发他们进行归纳比较,为他们设计寻找问题、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处理问题的机会和平台,深入寻找教科书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训练方面的素材,精心设计具有创新思维恰当的实例,让他们渐渐形成独立获得知识和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讲授拉伸实验时,利用电教设备,演示色彩鲜明的图片,对学生提出观察拉伸实验呈现实际现象的应该注意具体方面的细节,要给他们提供宽裕思维时间,让学生自己经历、亲自得到探索结论的创新过程,在实行创新经历中发展自己的行为能力。
二、机械专业要实行多样性教学。
世界著名创新专家托马斯说过:创新能力的养成只有在思想自由和各方面安全的氛围中才可以完成。在机械专业的学校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构建民主、快乐的课堂环境,为学生创设创新环境,让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心理环境符合最佳时机,才能保证他们心情舒畅,思路开阔,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创新思维都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此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大量创造心理研究表明:在学习中相互讨论、遇到问题相互争论、不同意见相互辩论的教学方法,对养成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很有利。所以,专业教师在机械专业课堂教学中,要能够科学处理教科书的重要部分、困难部分和教材知识的关键理论,正确引导学生采用、三论$方式开展教学运动,努力创设出师生、生生间快乐、公平的气氛,为他们构建创新氛围,如在机械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有学生能够提出和我们教者截然相反的意见,老师应该引导他和自己一起讨论,审查他的观点和我们教师的'观念,在共同探索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如此这样能够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确立起自己形成独立思维及创新的自信心,让他们创新思考力一直得到活跃。
在机械专业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具有其共同的规律,但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有时具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学生在各自创新活动中他们的思维同时反映了自己个性特点,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老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励和引导这部分学生培养自身的主动思维,提问时要寻找新颖、奇特的思想,寻求符合这部分学生的思维方法,在问答中寻找创新思维的感悟点或灵感的接触点,引导他们开展联想,同时应用发散性思维从多维度、各个层面,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维,让他们从问题的多样性方面进行思考,对问题进行跨越性思考,提高思维速度,这是提高他们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促进学习主动性,养成创新习惯。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的作用是能够促进人们主动地仔细观察和分析事物。世界计算机专家比尔盖茨的成功就来自于他对信息学科长久的爱好对计算机网络的不断追求;陈景润青少年时从老师那里知道上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懂得了、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1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个故事促使陈景润对数学有了很大的爱好,在零件历经自己大半身的艰苦奋斗后,最终获得了成功,夺取了这棵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所有老师中最好的一个,它比其它任何的东西都具有吸引力。这些都证明了兴趣在我们的一切活动中的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它是我们成功的来源,成功的动力。
在机械专业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自身就要注意学习和积累素材,构建民主、公平、快乐活泼的课堂氛围,列举他们所经历的身边熟悉的事情,精心设问,应用文字技巧,把有趣的寓言故事、学生喜爱的音乐、充满智慧的谜语,发人深思的漫画等引入课堂教学中。在他们的学习欲望被调动后,老师要注意保护、维持并在此基础上千方百计进行提高,此时可应用一些成功的实例进行鼓励。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实习环节能够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老师在实习厂家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成功完成一道实习题目时,他们会非常高兴,我们要把实验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机械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努力构建机械专业学科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育。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三
摘要:新课程理念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科学课更不例外,肩负着引导学生从小学科学、用科学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为此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一种民主氛围、质疑情景和质疑环境来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神奇而又重要的东西,它是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重要推力,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而要使我国具有创新力,就得让教育得到创新。尤其是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批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死板教条,将书本上的知识硬塞给学生以应付考试,这样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处在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对科学的认知还比较少,思维正是处在还未定式,极度发散的时期,而这正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时间段。我们科学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去“唤醒”学生的创新潜力。
一、创设民主氛围、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力,首要环节便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才,这话不假,人是环境型的,处在不同环境下,就会激发出不同的潜力。就算是爱因斯坦,如果从小把他放在一个必须要死读书,读死书的环境下,那相对而言,他的“相对论”可能就要提不出了。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要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让学生融入进来,使学生乐于参与,愿意思考,积极动手。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恰当地放低一些老师的架子,在科学的道路上,无论你成就多么的高,知识储备有多么的充足,你永远都只是个探索者。所以面对学生,更需要把自己当成个引路人,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提高对科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教学语言要有亲和力,最好是能够达到幽默风趣的效果,让学生放下担子,畅所欲言,务必要能够让班上即使是最胆小的学生也能站出来说出自己奇怪的想法。在讲解时,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自问自答地唱独角戏。更不要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即使是面对最简单的问题,也要耐心听取学生哪怕是在你看来是错误的想法,对他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赞扬并拿出来和大家进行讨论。千万不能嗤之以鼻地一棒子打死,因为这一“棒”下去很可能就把学生们刚刚朝探索创新道路上小心迈出的腿给“敲断”了。在营造了良好的师生氛围的同时,也要营造好学生之间热烈的探讨氛围。因为无论老师表现的有多么的亲和,学生表现的有多么的大胆,师生间总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会让学生忌惮自己的一些想法会不会太幼稚,会不会出错招老师讨厌,因此学生在和老师交流时总是会有所保留。所以这就需要一个平台,能让学生彻底地倾诉自己心中所想,这就是学生间的交流起作用的时候了。学生间如果能够形成良好地讨论氛围,在小小的攀比心理作用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能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此时更是可以顺水推舟,提出一些命题或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将他们讨论出的结果进行点评,点评的依据当然不是看它们的'准确与否或实际与否,而是要以创新性为主,对那些好的奇思妙想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鼓励和赞扬。
二、创设质疑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源于疑,只有对一个事物提出“为什么要这样认为,这样做”这样的疑问,才会思考到“能不能那样认为,那样做”的创新。当然对于学生而言,可能由于知识储备的有限,提出的疑问可能仅限于是对于一些事物现象的不解,并不能像科学家那样对人类的常识或固有的生存方式发起挑战,从而创造出颠覆性的理论或影响世界的发明。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道路上,这个开头不仅难,而且十分重要。在过去应试教育盛行的年代,许多学生的创新力在不仅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还被不断的压制,那些偶尔在脑海中浮现的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有多少是被家长或老师冠以“胡思乱想”给扼杀在摇篮中,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只会去解决一些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无法回答开放性的问题甚至无法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只有让学生养成即使在课下,也能够对身边的事物提出疑问和想法,让他们养成这个良好的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学上就要以多提问的方式推动教学进程,这样做的同时也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时,先让一个学生吹气球?当气球鼓起来后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生答:“空气。”于是我说:“同学们对空气都非常熟悉,你们还想研究空气的什么?”学生们纷纷提出许多见解:空气我们用眼看不到、手抓不到,但能感觉到。我又问谁还有办法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许多创新性问题,如用手捂住口、鼻很难受,说明我们离不开身体外的空气;还有的提出把很多空气压缩后会怎样?甚至还有的学生提出把一只老鼠关在封闭的瓶子里会怎样?学生提的问题非常有意义,这样就为学生开启了思维之门,开启了创新之门。
三、创设开放课堂、培养学生挑战能力。
很多伟大的创新理论或发明,都是源于那些科学家具有敢于挑战的冒险精神。这个世界很多事没有绝对的正确,有的只是认知的局限。比如,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用一个斜塔实验,挑战了同样伟大的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当时几乎全世界的人的认知,结果证明他对了,全世界错了。何为创新,那便是颠覆旧理念,创造新理念。如果一个人连“旧”是错的都不敢去想,何来“新”?所以为了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他们敢于对“旧”提出挑战,而不是一味地只对一些自己从未涉及过的知识感兴趣。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来挑战自己,因为在学生看来老师代表了一定的“权威”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去挑战更大的权威,才能更好地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实验是最好的认证途径,要多引导学生做实验去印证自己的想法,去挑战权威。例如,教学《神奇的水》一课时,学生之前通过实验认识了“毛细现象”,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我每组有意放了两块长方形玻璃片并讲道:“我想大家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俗语,我觉得很对,水不往低处流难道还能还能倒着流,流到天上?现在我给大家一个机会,告诉我我错了,你们来用两个小小的玻璃片看看能不能让水往高处流?”学生听后都积极投入到动手实验中,实验时学生往往会用一块玻璃片试一下,水不往上爬,没有“毛细现象”,有些小组在多次实验后发现用两块玻璃片夹在一起,在一端用小纸片隔开,水就往上爬了,实验成功的学生很激动,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非常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我再提“有孔隙”,这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两块玻璃片与一块玻璃片的区别是中间有“孔隙”,所以发生了“毛细现象”。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挑战权威的勇气,同时学生还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总之,我们科学教师要遵循创新教育的规律,或启发引导、或营造氛围来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的兴趣,更要采取各种策略让学生在发现中进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小学科学实验在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我们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建,多互动,多提问,多实验,尽最大努力去培育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作者:张国强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再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做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伴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自已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不仅教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引发学生的创见,而且一些说明文也可如此。因为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而事物和事理是不断发燕尾服的,其局限性对华贸易。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伴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杨润清。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五
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以学生创新能力为重心,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讨论.
作者:杨礼云作者单位:贵州省普安县江西坡镇民族中学刊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过程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六
[摘要]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大学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等方面,同探讨大学物理教学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创新理念实验。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大学生是社会的佼佼者,大学时代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下面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等方面,共同探讨大学物理教学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教师应具有教学创新理念。
创新行为必须有创新的理念作支持。创新理念来自于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了解,对职业的热爱以及对新思想的接受和旧有观念的转变。理念是高层次心理需求的反映,教育理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每一位教师全身心投入,去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灌输知识上,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问题的决策能力,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二)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中,以教师授课演示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不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多媒体环境下的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教师可以收集大量有关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学习资料和一些模拟实验以网络共享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在网上完成部分实验操作,这样,把学习扩展到课堂以外,学生可以在网上预习、复习甚至进行实验设计,促进学生主动获取学习资源,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展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最终获得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研究性学习”重视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应用,而不只关注于掌握知识的数量。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具有科技和社会意义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还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四)增加开放设计性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坚实基础。物理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可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开放实验室,丰富第二课堂学习,以形成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开展学生科研训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设计性实验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好的设计性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和检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掌握应用原理、仪器选择与操作、测量条件确定等方面的能力,也给学生一个较宽阔的思考空间和选择余地,可以发挥各自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受到启发与锻炼。所以在教学中应采取不同形式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大学物理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使学生建立起既能满足客观实践需要,又能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技能、智力的有机结合,使他们具有合理的知识储备与创新意识。希望以上所探讨的方法能激发大学物理教学的创新性,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彦茹.终身学习与教师培训[j].比较教育研究,,(7):25~28.。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七
创新,是写作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刘禹锡有句经世名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那么,学生写作文如何才能不奏“前朝曲”,而多翻“杨柳枝”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新的发现,跳出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径。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这种“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的“命意”,必然得力于他的创新意识。
学生作文如何才具有创新意识呢?
融入时代新意识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他的意思是,文章应该写时代的人,叙时代的事,论时代的理,描绘时代的`风貌,传播时代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表现、新要求和新趋向等捕捉入篇,融于意象之中,使文章立意与时代脉搏合拍跳动。
这种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文章的命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用一些传统题目去指导学生写作,如古代笑话《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以此作为写作材料,往往以《〈滥竽充数〉读后感》、《我读〈滥竽充数〉》等等作为作文题目,姑且不说这类题目大而空,削弱学生的写作兴趣,淡化学生的写作激情,束缚学生写作的思维活动,就是以时代感来衡量这类题目,也会发现其中的不足,没有今天的生活气息,没有鲜活的时代意识。如果换成下面的一些题目:《南郭处士下岗以后》(记叙文题)、《吹竽也要竞争》、《选用人才、重在考核》、《从“滥竽充数”谈用人制度》、《优胜劣汰话“吹竽”》(议论文题)等等。这些文题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见闻、思想合拍,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行文,作文必然有一定的分量。可见,一篇好作文如果再有一个新颖的好题目,那么,不但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之一读为快,而且读后给人一种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教师拟出有创新意识的题目,首先内容要新。如反映中学生零花钱问题的议论文不少,像《小议“零花钱”》、《给孩子零花钱是爱还是害》,俯拾即是,毫无新鲜感。但像《十五岁,没有零花钱》就不同凡响,“十五岁”,表示中学生特定的年龄,“没有零花钱”,又构成一个特异的思考环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2]。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八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作文内容缺乏时代的生活气息,无鲜明的个性,老生常谈;二是不敢写真人真事,不敢写“真我”,不说心里话,作文无真情实感。问题的出现与以下几个方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是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场作文的评分有一定的细则。严格的作文评判标准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无意中被扼杀了。其次,长期以来的作文封闭式教学压制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失去了源头活水。再次,教师作文批改的方式单一化。学校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事实上,学生对老师的全批全改并没有太大的关注,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作用不大。总的来说,传统作文教学只重视课堂写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观察、思维、语言等方面的训练,以至于学生难以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新课标不断推进,语文教师有必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以开放式作文教学推进新课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一.放宽作文评判标准,培养学生作文自主性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是作文的主体。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选材千差万别,写法也千变万化,要找一个客观的作文评判标准很难。而评判标准又是作文教学的`导向,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文评判标准还是宽一点、模糊一点好。放宽标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一方面有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从而轻松作文;另一方面,宽松的作文评判标准更符合作文教学的目的,其作用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加强,从而真正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尤其是考场作文,阅卷人将作文评判标准放宽一点,鼓励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对学生而言显得更客观、更公正。二.创设开放性的作文情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冲动是关键。学生在动笔之前,总觉得头脑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好。即使是命题作文,有了写的对象,也不知如何下笔,从而失去了作文的兴趣。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美”缺少发现,另外原因是教师没有创设作文情境。那么,要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老师就必须精心创设作文情境,给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在方法上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教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如何欣赏,如何表达。现在的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老师不应将学生捆得过死,应给他们写作的自由。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老师可通过组织野炊、春游、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劳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作文才有真情实感。三.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语文能力?过去把它总结为听、说、读、写四个字,我以为听、说、读、写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进行思维的能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以训练语言、训练思维为核心。只有训练思维,才会才思敏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训练语言,才会妙笔生花,字字珠玑,篇篇锦绣。语言、思维训练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始终。学生应该学一点辩证法。对同一事物可以多角度看待,用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多想一想,那么作文的思路就活了。四.仿中求新,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考场作文命题尽量灵活一点,宽松一点。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文学名著,模仿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进行仿写,让学生在仿中求“新”,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在“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名篇《春》、《夏感》等;还可选读报刊上的优秀文章,让学生悉心研读学习,体会散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作文。这样学生便能学以致用,作文写得较生动,立意新颖,语言优美,很有散文的味道。教师在作文评讲课中范读、评价、表扬优秀的作文,也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李军平,教师,现居甘肃渭源。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九
罗田县胜利中学:徐海翔“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火的发明使人类走出了寒冷和黑暗,医药的发明使人类逐渐与疾病远离,工具的制造使人类走上了征服自然的坦途。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国家发展对教育的强烈要求。
21世纪的通行证是终身学习。结合学科教学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适用21世纪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学校作为“十五”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与实验”基地,必须从初中阶段就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培养,必须从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上下功夫,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想象,是作文的翅膀。陆机曾说,创作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一旦失去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想象也是创新的翅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1.命题激活。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学生一见会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我曾经拟过一些假设、推测、幻想等想象性作文题目让学生写。如《妈妈年轻的时候》、《的中国奥运》、《假若我有了钱》等,这类作文题,时代感强,有生活气息,学生兴趣大,最有话说,天马行空,驰骋想象,思路新颖。另外,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办法。
2.情景激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既可以激趣,又可以激发想象。如对班里的一台开动时发出“吱吱呀呀”杂声的风扇,如何看?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些宽容”,对“不和谐的声音”,要理解和谅解甚至容忍;有的同学认为“应多一点关爱”,主张对有过缺点、犯过错误的同学,不能嫌弃;有的同学认为“应呼唤责任心”,风扇所以会噪声依旧,是因为同学缺乏责任心;有的同学以“风扇的哭诉”命题,说是由于使用过度而又缺乏养护造成的;还有的同学以“风扇与奉献”命题,认为风扇的精神其实是奉献的精神,风扇带“病”工作岂不是忘我的奉献?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再比如观舞蹈、听音乐作文,要求学生把动作、姿态、节奏、旋律等主观感受转换成语言文字来表达。通过情境作文,想象就成了跳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语言激活。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窗的钥匙。当然,作文指导课,教师讲究语言的感情色彩,是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有一次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美景”为话题,写一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学生面有难色。我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到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是一道多姿多彩的美景……试一试,你的语言也许稚嫩,但那是你心灵的放飞,大胆的拿起你的笔来吧!”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此次作文涌现出了许多文情并茂的好文章,着实让我感动。可见,用语言激活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
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我们一些学生,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亦步亦趋,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引导他们的思维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辐射,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陈出新,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崭新途径和方法。
如组织学生赏雪时,布置思考:“雪除了洁白无瑕,还有哪些特点?”学生陆续说出了雪的软弱与怯懦(任人践踏),雪的无奈与沉重(无力无助),雪的虚伪与狡猾(表面白却掩盖着脏东西),雪的无私无畏(捐躯杀死病虫害),雪的轻浮与浅薄(飘逸的形态),雪的不实在,如昙花一现,无坚持精神,不能持之以恒等。如此求异思维,不能不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比如“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何必苦口”、“马无夜草也肥,人无横财也富”、“严父未必出孝子,严师不一定出高徒”、“江山能移,本性不难改”、“走,并非上策”等俗语的求异思维训练,让人耳目一新,受到了石破天惊、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培养感性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在写作方面,感性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
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需要培养,更需要诱发。我们老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虚”,少些限制,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从而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其作文灵感,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心骛八极,神与物游”。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否则有可能稍纵即逝。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们语文老师要抓住“随”的特征,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随时”摘抄下来,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了“随”字,随笔本中就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佳作。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十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竟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十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于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是小学数学教育,我们全县中小学全面实行新课程教育,具有新思想,新目标,新的理念。都要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不爱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如何把创新意识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一、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气氛。
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是课堂气氛。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其次,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为每个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气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还是异想天开的创举,都应该给与鼓励,保护每个学生创造精神。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坐错,同时允许每个学生随时改变自己说发作和做法,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二、引导启发,培养创新。
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意识,教师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自我创造激情。因而,教学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而且抓着时机,以启迪思维,开发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
如应用题:“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小华从甲地出发起自行车行乐4小时,行乐总路程的2/3,照这样计算到达乙地还需几小时?”用常规解法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可以这样想:由条件已知四小行乐总路程的2/3,那么余下的路程1/3,而1/3又是已知行使路程的一半,所以还需的时间也是一行使时间的一半,所以到达乙地还需的'时间可用一步计算得出4/2=2(小时),很显然,这样的解法比常规方法简捷的多。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良好思维品质是从教师教学方法直观性,教学方式多样性及教学组织严密性培养,“思维活动是从人动作开始”,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选择不同学具进行教学,能是从学生的看动中学到知识,从中培养学习兴趣,有兴趣,就能更好的去发展学生创新。
四、数学情感是创新的法宝。
创新意识当然要看一定知识和智慧,数学情感主要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天赋外,情感的运用和控制很重要。在学习时一定要吃苦耐劳,克服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要低头,大胆挑战,必须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开辟思路,创造力才能得以更好培养。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十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教学以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定模式,具有超时空限定的特点。网络教学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有利于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黄山奇松》教学时,书中描绘的奇松、云海、怪石、温泉等景物,学生大多根本就没有见过,只靠简单、空白的文字描述及教师口头说一说,学生在脑海中是很难形成印象的。于是,笔者就收集这些内容的图片或视频风光片,将它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黄山奇松”之美。教师只需在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了解文章的内容即可。这样一来,教师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始终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又一关键。网络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应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绎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我设计3个教学环节:诵读环节、研读环节和鉴赏阅读环节。
第一个环节诵读,欣赏笔者制作的《黄鹤楼送别》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诗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黄鹤楼送别》课件欣赏、诵读。
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可以从文学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黄鹤楼送别》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分析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3.延伸课堂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网络资源为语文课程教学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资料、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从而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1、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了解当时情况,思考并讨论写作思路,再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讨论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2、学科整合方面,借助网络上生物学科中有关生命形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珍视生命、热爱生命。3、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他知识信息的意识,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创设良好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巧妙地渗透网络教学资源,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使语文课教学发生质的飞跃。它可以将丰富的形象、艳丽的色彩、自然风光、事件场面等主动展现出来,还能对运动的声音、制作流程加以记录和重放。同时这些信息提取与筛选的超文本方式,使教师演示、讲授融为一体,重难点迎刃而解。另一方面,现代的语文课教学也从单纯语文知识讲授进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信息素养的广阔境界,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采取“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结构。
1、创设情境: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播放红军长征时的艰苦画面,从而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当时环境、条件的艰苦,从而更能够体会彭德怀作为党的领导人,那种心急如焚的感觉。使孩子们身临其境,感悟生活。让学生自主探究彭德怀为什么会杀了自己心爱的骡子,从而更好的了解彭德怀当时的心境,将心比心。
2、合作探究。教师启发:思考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最爱,但是他又为什么会命令杀掉大黑骡子呢?再次播放红军长征时的艰苦画面,组内成员讨论请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3、自主探究。教师试问:“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当时长征队伍中的一员,你就在现场,你觉得彭德怀面对大黑骡子会说些什么呢?作为战士的你面对彭德怀的这样一个举动,你会怎样去想,怎样去做呢?这样的创设争取使孩子们尽情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他的情感随之升华,感受彭德怀那种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网络资源给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它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把语文课堂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但同时,网络资源走进课堂,也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何真正驾驭好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还需要继续去探究,而不能拘泥于一时之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5月。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十三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我们要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有了参与意识,才会有强烈的投入欲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依靠教师的诱导。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以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来有法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活思维兴奋点,培养情感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进行认知方面的学习,同时也进行情感的学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智力训练和情感的`协同动能,在学生的学习氛围中,把认知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兴趣和快感,引向热情而张扬的思索和探索中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肯定,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快乐,坚持这样做,使他们获得重重有益的情感体验,从而高效率,高质量的掌握所学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时,设计了一个师生对出题的训练形式。教师说:“我们利用刚才的知识对出题,得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两个乘法算式加起来要能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一位学生出:12x36教师出加12x66,教师接着出:62x660,学生立即出加上62x120…….于是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学生纷纷要求参加对出题,这种练习形式既能练习师生情感,有抓出了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经过反复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情感激励,主要是借助于面部表情和语言评价来实现,其中语言评价是在学生解题中应用最广泛的激励机制。
当确定题目之后,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解题欲望。例如‘‘这道题看上去倒是不难,可是却容易出错’’,这道题有些难度,那些同学不要别人帮助自己能独立解答出来。,对学生来说,这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废话”,而是对解题活力激励作用的“妙语”。
当学生解题时,教师也应不失时机旁敲侧击或正面指导,如“xxx已经想出三条解题思路了”“你是要多想一步你有新的成果”,“噢,你的想法挺好,只是有些毛病”等,以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
二、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思维参与。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教学艺术来诱发学生思维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加入教学活动中来。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只是要善于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就会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思维能力的发展,消弱主体的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勤于提问,善于动口的习惯。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只是敢问和善问,学生才会勤思,才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可以用质疑问难的形式,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难”,尽管学生的提问有时显得肤浅简单,但可以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思维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学习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设疑,质疑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心里趋同参与。
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只有心里想通,才能情感相通,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儿童心理全面了解学生,把握其共性,这样才能多一些主力,引发学生的心理趋同及参与意识,比如,全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怎样?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哪些学生课堂上有情绪变化,需要怎样的声调,表情,眼神。手势给以暗示和提醒?哪些学生回答哪些问题能获的成功而产生的愉快体验?哪些学生自己会有困难需要个别辅导等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恰当安排,适时调整。这样,学生就会赶到老师最了解自己,从而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趋同心理和参与意识,就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参与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真正实践高效课堂,以有效的教,促进学生高效的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篇十四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
作者:陶芳作者单位:永清县第一中学,河北,廊坊,0656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