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和组织安排。教案的编写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我们来看看一些教案的精华部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改进的思路。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一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尝试进行简单的记录。
2、萌发对周围事物观察和操作的兴趣。
1、苹果、梨、猕猴桃、香蕉、葡萄。
2、大水箱2个;
3、幼儿人手一个记录卡,各种水果的图片若干。
一、看看讲讲。
1、这里有好多的水果宝宝,看看都有些什么呀?
二、操作探索。
1、让我们轻轻地把这些水果放倒水里去,让它们泡一泡吧。
2、你发现这些水果在水里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水果宝宝在水里,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在水底下。
三、简单记录:
1、到底哪些东西是浮在水面上,那些东西是沉载在水底下的,让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好吗?
2、出示记录卡,介绍记录方法。
3、幼儿进行简单记录。
四、交流纠错。
1、交流。
谁愿意先告诉大家,你记录的哪些东西是浮在上面的,哪些东西是沉在水底下的?(幼儿交流,教师在大教具上粘贴。)。
2、集体纠错:
仔细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五、延伸活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二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三
活动背景:
在一次日常的班级积木消毒时,孩子们发现了浸泡在水里的许多积木有的是浮在水面上的,有的是沉在水池下的。孩子们对这个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样的积木为什么有的是浮起来的?有的却是沉下去的?围绕着孩子们的热点话题我们在科探区投放了《沉与浮》的探索材料。
活动描述。
片段一:沉浮实验开始了。
我先让孩子一起猜测什么东西可能会浮起来、哪些可能会沉下去。孩子们信心满满的表示,大的重的会沉下去,小的轻的会浮起来。我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猜测收集实验材料。同时我也提供了一些材料,如回形针等,期望在孩子原有经验上造成认知冲突,引导幼儿从关注物体的外形到关注物体的材质。我提供了几个不同功用的脸盆(一个放浮起来的物品、一个放沉下去的物品、一个放水)和记录表,就这样,我们的沉浮实验就开始了。活动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很多人来参加,欣怡是第一个做实验的人,她把物品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仔细地观察着物品到底是浮起来的还是沉下去的,有时分不清楚时还会把手伸入水中摸一摸,等她做完之后她拿着记录表高兴地和同伴们分享她的实验结果。孩子们在认真地实验着,当实验结果和自己的猜测一致时特别有成功感,而当不一致的时候会留下小小遗憾。在孩子充分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孩子们的问题,如为什么回形针又轻又小,也会沉下去呢?我组织孩子展开了讨论。
分析:
我们班级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触“沉与浮”的活动,对于相关的一些沉浮的经验认知还是比较少的。孩子们对于沉浮的基本经验就是大的东西、重的东西会沉下去,小的东西、轻的东西会浮起来。然而孩子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却和他们原有的经验产生了冲突。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小的、轻的东西也可能是沉下去的,而大的重的东西也可能是浮起来的,他们不再单纯从物品的外形大小和轻重来猜测它到底是沉还是浮了。另外,孩子们收集的材料中很多是塑料制品,而这些塑料制品都是浮起来了,于是孩子们也了解到从物品的属性上看,形成了“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并将这个关键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片段二:都是金属做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会浮有的会沉?
在孩子们初步形成“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之后,我又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材料,验证已获得的经验。我重点投放了不同的金属类物品,以对孩子的已有经验造成进一步的认知冲突。孩子们实验后惊奇地发现,不管什么塑料的物品确实都是浮起来的,但同样是金属类的物品也却有不同的沉浮表现,还会像魔术一样发生变化。在一次实验中,菲菲完成实验后摆弄这些材料,当她把碗充满水之后发现碗开始沉下去了,这与之前的实验结果又产生了不同,碗在没装水之前是浮起来的,而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原来,物品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本来沉的东西还可以让它变得浮起来。那么怎么样才能使物品的沉浮发生改变又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问题。
分析:
通过对不同物品简单的沉浮探索之后,孩子们对沉与浮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和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了矛盾点,于是我们围绕着这个矛盾点继续探索。从孩子们产生矛盾的地方入手,选择单一的、比较有特殊性的物品——金属类。由于金属类的物品在孩子们的概念中都是属于比较有重量的物品,因此对于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实际操作结果又一定的矛盾存在。这个矛盾点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探索的内容。虽然碗、盘子、易拉罐等都是金属物品,可是它们的形状都是空心的,空心的物品从重量来看就比较轻了,因此呈现的都是浮起来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又认识到了空心与实心所产生的不同的沉浮状态。
片段三:怎么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在发现碗装满水时所改变的沉浮状态后,孩子们的兴趣不单单在于观察不同物品的沉浮了,许多的孩子在操作中开始寻找让物体沉浮改变的方法了。在一次活动中,昊昊一边操作一边询问我是否能给他一根绳子,原来他想利用捆绑的方法将重的物品绑在轻的物品上增加重量以达到将物品从浮着的状态变成沉下去。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操作中将之前积累的经验进行运用,能从重量、大小、形状等多方位来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分析:
在前两个阶段的活动中我们围绕着不同物品的沉与浮展开。有了这两个阶段的探索实验,孩子们发现有的物品有时会沉下去有时会浮起来,也就是说物品的沉与浮不但与它本身的质量有关,也与外界的影响有关,如碗在不装满水的情况下是浮上去的,但是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不单单是实验观察物品的沉浮情况,而是想办法改变物体的重量或体积大小等来实现改变物品本身沉浮状态的一种探索。在这阶段孩子们的探索机会会更加多,能够选择不同物品的组合方式,增强了实验前的思考性和实验中的趣味性。通过尝试不同物品的达成来实现自己的实验结果。
片段四:有趣的沉浮游戏。
纸船、鸡蛋、纸盘、泡沫板……各种不同的沉浮小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在纸船上、纸盘上和泡沫板上不断地增加雪花片的数量,比比看谁的浮力大、谁的浮力小。原来,不同的材质,它们的浮力也是不同的。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盐,看看,原本沉着的鸡蛋浮起来了,加入不同份量的盐,鸡蛋浮着的高度也会不同呢!
分析:
孩子们从一开始的观察物体的沉浮、感知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到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过程中,了解到了物体沉浮不仅受本身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各种沉浮的小游戏,通过增加物体重量、改变液体密度等方法来帮助幼儿感受不同物体所承载的不同放入浮力。如,通过在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用盐的方法改变清水的密度来达到鸡蛋沉浮的效果,这与之前通过物品捆绑、增加物体重量等方法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物品本身没有任何的改变,而改变的只是媒介物——水。通过这次的探索引导孩子去发现,改变媒介物也能改变物品的沉浮。这也开阔了孩子们的思维,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四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石子、雪花插片、橡皮泥、空盒子、泡沫板、塑料吸管、旧报纸、玻璃球、积木块、大水盆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操作活动中有争议的物体现象,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清楚地了解物体的正确现象,减少了幼儿概念模糊的可能性。
3、勇于质疑法:当幼儿有了重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的概念后,适时引导,抛出问题——轮船那么重,怎么能在水上航行?让幼儿有不断探索的积极欲望。从而体现了人类探索科学永无止境的教育理念。
延伸拓展法:当幼儿活动结束时,为了保护他们的兴趣点,把活动巧妙的延伸到课外,真正落实幼儿建构学习的特点。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巩固运用法:在幼儿活动即将结束时,让幼儿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沉浮?真正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认识活动(指导语:物体放入水中怎么样了?)。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理解了“上浮”、“下沉”的科学概念,为接下来分类活动做好准备。
4、分类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分类,并放进不同的小筐内。)。
通过分类,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一步巩固,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请介绍方法让我们分享。)。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尽情表达自己探索成果,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为幼儿相互学习架起了桥梁,拓展了思维。
6、设疑活动(指导语:沉的东西能变浮吗?浮的东西能变沉吗你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通过老师设下的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这个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6、延伸活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游戏时继续探索。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幼儿对这次探究活动自始至终有着浓厚的兴趣,都能大胆尝试,但有些细节还需要今后在活动中处理好,比如:活动前材料的投放,不应直接放在幼儿的桌子上,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尝试活动中,教师怎样有效指导才能让幼儿做到有效尝试,避免活动时间过长收效甚微,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活动中进一步完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五
1、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
2、知道鸡、鸭、鸟全都会生蛋,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
1、ppt-各种各样的蛋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幼儿园课件
一、认识各种蛋
1、出示蛋,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蛋吗?
你们还认识什么蛋?
2、ppt课件:各种各样的蛋
引导幼儿将动物图片与蛋一一对应。
3、你还知道什么动物也会生蛋?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蛋。
1、教师:这些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从蛋的大小、重量、颜色来比较。
2、教师小结: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轻。
有的蛋是深黄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还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带斑点的。
三、由表及里观察,产生探索的兴趣。
1、教师: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并将鸡蛋打开观察。
2、观察:是不是每种蛋都有蛋白、蛋清呢?
每种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样吗?
(逐一打开蛋。)
3、教师小结:每种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壳,敲碎蛋壳,里面都有蛋黄、蛋清。
四、活动结束
教师讲述有关蛋的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有关蛋的话题。
如:蛋黄怎么会变成动物宝宝的?为什么蛋有大有小?
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六
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认识了它,可以说孩子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一次田想小朋友把小橘子放进了鱼缸,引来了许多小朋友的围观和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桔子伏在水面上,而小石子却沉在水底,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这一活动。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能力。
(2)、在了解物体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来改变。
(1)、各种操作材料:水槽、石子、塑料、钥匙、树叶、铅笔、螺丝、小西红柿、盐、饭勺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记录卡、记号笔。
(一)、猜想活动。
通过猜想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认识活动。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四)、记录活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
(五)、寻找活动。
寻找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六)、变魔术:小西红柿游泳。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幼儿自己猜想,为什么自己的小西红柿不会游泳?幼儿可以尽情表达、实验,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一)、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西红柿浮在水面上呢……。
(二)、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
尊重每个幼儿,因人施教。
活动后,我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认为是自己恰恰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真正的需要,没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小孩子,也许我应该将幼儿进行帮带式分组,把年龄大的与小的分在一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大带小,这样也许能带动小孩子一起参与探究活动。又或许可以把小孩子分为一组,对他们提出"跳一跳能够的着"的要求,这样就会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于大孩子活动中出现的"双胞胎"现象,也许是各组材料相同的原因.所以,今后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一定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幼儿就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七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八
一、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石子、雪花插片、橡皮泥、空盒子、泡沫板、塑料吸管、旧报纸、玻璃球、积木块、大水盆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二、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操作活动中有争议的物体现象,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清楚地了解物体的正确现象,减少了幼儿概念模糊的可能性。
3、勇于质疑法:当幼儿有了重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的概念后,适时引导,抛出问题——轮船那么重,怎么能在水上航行?让幼儿有不断探索的积极欲望。从而体现了人类探索科学永无止境的教育理念。
延伸拓展法:当幼儿活动结束时,为了保护他们的兴趣点,把活动巧妙的延伸到课外,真正落实幼儿建构学习的特点。
三、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巩固运用法:在幼儿活动即将结束时,让幼儿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沉浮?真正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活动过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认识活动(指导语:物体放入水中怎么样了?)。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理解了“上浮”、“下沉”的科学概念,为接下来分类活动做好准备。
4、分类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分类,并放进不同的小筐内。)。
通过分类,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一步巩固,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请介绍方法让我们分享。)。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尽情表达自己探索成果,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为幼儿相互学习架起了桥梁,拓展了思维。
6、设疑活动(指导语:沉的东西能变浮吗?浮的东西能变沉吗你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通过老师设下的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这个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6、延伸活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游戏时继续探索。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五、活动效果:
幼儿对这次探究活动自始至终有着浓厚的兴趣,都能大胆尝试,但有些细节还需要今后在活动中处理好,比如:活动前材料的投放,不应直接放在幼儿的桌子上,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尝试活动中,教师怎样有效指导才能让幼儿做到有效尝试,避免活动时间过长收效甚微,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活动中进一步完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九
1、使幼儿发现肥皂的外形和用途,(肥皂的颜色、形状、气球,肥皂可以去污。)。
2、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样的肥皂。
3、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
1、为每组幼儿准备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等等。吹肥皂泡瓶若干,盛水脸盆几只作洗手用。
操作卡片“请你涂颜色”。
1、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特征,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桌上有许多肥皂,请你们看看、摸摸、闻闻,然后告诉大家你的以现。看完一块后可以拿另一块肥皂观察。”“请你说说肥皂是什么样的?”(这是肥皂,要求幼儿说出名称。肥皂有圆、长方、椭圆等各种形状;有香味、药味、肥皂味、……有红、绿、黄、白等颜色。)。
2、引导幼儿发现肥皂的用途。
“现在你们用肥皂洗手。”(启发幼儿洗手前后看看自己的手和盆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幼儿洗完手后,教师问:“你们发现有什么变化?”(手洗干净了,水脏了。肥皂能帮你把手上的脏东西洗掉。)“肥皂还有什么用处呢?”(可以洗衣服、洗澡,药皂还能消毒……)“想一想,你们还可以用肥皂干什么?”(吹泡泡)“现在我们请几位小朋友来吹泡泡,大家看谁吹得大,吹得多!”(使小朋友在欢乐中结束活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十
1、通过看看、说说、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1、课件:图片-雨中红色玫瑰,山茶花2,菊花5
2、彩色笔,画纸等。
1、课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儿观看。
2、教师:你们看到了些什么花?漂亮吗?
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1、观察: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有什么用?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花的礼物可以用来做什么。
2、教师小结花的用途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1、观察花朵头箍
提问:这个头箍是用什么做的?好看吗?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
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你想做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讨论: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十一
在一次日常的班级积木消毒时,孩子们发现了浸泡在水里的许多积木有的是浮在水面上的,有的是沉在水池下的。孩子们对这个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样的积木为什么有的是浮起来的?有的却是沉下去的?围绕着孩子们的热点话题我们在科探区投放了《沉与浮》的探索材料。
活动描述
我先让孩子一起猜测什么东西可能会浮起来、哪些可能会沉下去。孩子们信心满满的表示,大的重的会沉下去,小的轻的会浮起来。我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猜测收集实验材料。同时我也提供了一些材料,如回形针等,期望在孩子原有经验上造成认知冲突,引导幼儿从关注物体的外形到关注物体的材质。我提供了几个不同功用的脸盆(一个放浮起来的物品、一个放沉下去的物品、一个放水)和记录表,就这样,我们的沉浮实验就开始了。活动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很多人来参加,欣怡是第一个做实验的人,她把物品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仔细地观察着物品到底是浮起来的还是沉下去的,有时分不清楚时还会把手伸入水中摸一摸,等她做完之后她拿着记录表高兴地和同伴们分享她的实验结果。孩子们在认真地实验着,当实验结果和自己的猜测一致时特别有成功感,而当不一致的时候会留下小小遗憾。在孩子充分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孩子们的问题,如为什么回形针又轻又小,也会沉下去呢?我组织孩子展开了讨论。
分析:
我们班级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触“沉与浮”的活动,对于相关的一些沉浮的经验认知还是比较少的。孩子们对于沉浮的基本经验就是大的东西、重的东西会沉下去,小的东西、轻的东西会浮起来。然而孩子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却和他们原有的经验产生了冲突。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小的、轻的东西也可能是沉下去的,而大的重的东西也可能是浮起来的,他们不再单纯从物品的外形大小和轻重来猜测它到底是沉还是浮了。另外,孩子们收集的材料中很多是塑料制品,而这些塑料制品都是浮起来了,于是孩子们也了解到从物品的属性上看,形成了“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并将这个关键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在孩子们初步形成“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之后,我又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材料,验证已获得的经验。我重点投放了不同的金属类物品,以对孩子的已有经验造成进一步的认知冲突。孩子们实验后惊奇地发现,不管什么塑料的物品确实都是浮起来的,但同样是金属类的物品也却有不同的沉浮表现,还会像魔术一样发生变化。在一次实验中,菲菲完成实验后摆弄这些材料,当她把碗充满水之后发现碗开始沉下去了,这与之前的实验结果又产生了不同,碗在没装水之前是浮起来的,而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原来,物品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本来沉的东西还可以让它变得浮起来。那么怎么样才能使物品的沉浮发生改变又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问题。
分析:
通过对不同物品简单的沉浮探索之后,孩子们对沉与浮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和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了矛盾点,于是我们围绕着这个矛盾点继续探索。从孩子们产生矛盾的地方入手,选择单一的、比较有特殊性的物品——金属类。由于金属类的物品在孩子们的概念中都是属于比较有重量的物品,因此对于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实际操作结果又一定的矛盾存在。这个矛盾点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探索的内容。虽然碗、盘子、易拉罐等都是金属物品,可是它们的形状都是空心的,空心的物品从重量来看就比较轻了,因此呈现的都是浮起来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又认识到了空心与实心所产生的不同的沉浮状态。
在发现碗装满水时所改变的沉浮状态后,孩子们的兴趣不单单在于观察不同物品的沉浮了,许多的孩子在操作中开始寻找让物体沉浮改变的方法了。在一次活动中,昊昊一边操作一边询问我是否能给他一根绳子,原来他想利用捆绑的方法将重的物品绑在轻的物品上增加重量以达到将物品从浮着的状态变成沉下去。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操作中将之前积累的经验进行运用,能从重量、大小、形状等多方位来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分析:
在前两个阶段的活动中我们围绕着不同物品的沉与浮展开。有了这两个阶段的探索实验,孩子们发现有的物品有时会沉下去有时会浮起来,也就是说物品的沉与浮不但与它本身的质量有关,也与外界的影响有关,如碗在不装满水的情况下是浮上去的,但是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不单单是实验观察物品的沉浮情况,而是想办法改变物体的重量或体积大小等来实现改变物品本身沉浮状态的一种探索。在这阶段孩子们的探索机会会更加多,能够选择不同物品的组合方式,增强了实验前的思考性和实验中的趣味性。通过尝试不同物品的达成来实现自己的实验结果。
纸船、鸡蛋、纸盘、泡沫板……各种不同的沉浮小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在纸船上、纸盘上和泡沫板上不断地增加雪花片的数量,比比看谁的浮力大、谁的浮力小。原来,不同的材质,它们的浮力也是不同的。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盐,看看,原本沉着的鸡蛋浮起来了,加入不同份量的盐,鸡蛋浮着的高度也会不同呢!
分析:
孩子们从一开始的观察物体的沉浮、感知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到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过程中,了解到了物体沉浮不仅受本身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各种沉浮的小游戏,通过增加物体重量、改变液体密度等方法来帮助幼儿感受不同物体所承载的不同放入浮力。如,通过在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用盐的方法改变清水的密度来达到鸡蛋沉浮的效果,这与之前通过物品捆绑、增加物体重量等方法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物品本身没有任何的改变,而改变的只是媒介物——水。通过这次的探索引导孩子去发现,改变媒介物也能改变物品的沉浮。这也开阔了孩子们的思维,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十二
1、感受用颜料作画的乐趣。
2、运用点、线、面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桉。
3、尝试用颜料经过转印,设计美丽的地毯。
选择各种喜欢的颜料来堆积。
颜色的搭配和利用。
各种颜料若干;油画笔每种颜料2支;
制作蛋糕的录象片段等。
1、由生日蛋糕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2、讲解绘画的方法,激活幼儿的思维。
(教师出示生日蛋糕)。
(1)教师:你们喜欢这个礼物吗?大家一起看这个蛋糕漂亮吗?
(教师播放录象)。
(2)你们看到蛋糕店叔叔是怎样做生日蛋糕的?
(3)教师演示制作奶油蛋糕表花的基本方法几效果展示。
(点、线、面)。
(4)教师:如果老师告诉大家,可以用这个做蛋糕的方法来画画,你们相信吗?
3、教师讲解绘画要求。
(1)教师:今天我们的课题是:“生日蛋糕的联想”,老师希望小朋友尝试用做蛋糕的方法来进行绘画。
(2)讲解作画过程:
a)将整张纸对折,在纸上画出半只蝴蝶外形。
b)在纸上用颜料进行点、线、面的绘画。(颜色可以自己选择,色彩搭配要和谐)。
c)小心把纸张对折,进行颜料转印。(等待颜料自然凉干,这一步要一次完成,出现的颜料肌理效果最好)。
4、幼儿作品展示。
(1)幼儿互相评比,谁制作的蝴蝶最好看?为什么?
(2)教师总评。
(3)你还能用这个方法来做其他的动物吗?大家一起试一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十三
1、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陀螺,并想办法让自己的陀螺转动起来。
2、通过制作其它形状的陀螺,让幼儿从中体会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勇于科学探索的科研精神。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1、幼儿自己的各式陀螺。
2、操作材料:牙签、一次性筷子、塑料管、一头带塑料的钉子、铆钉、茶杯、茶叶盖子、有抓手的盖子、彩色纸片、卡纸、泡沫片、铅笔、剪刀、水彩笔若干。材料要丰富。
师:老师发现你们最近总是在玩一样玩具,是什么啊?
幼:(陀螺)。
师:你们为什么喜欢玩呢?
(因为它会转、会变色、会比赛、有很多中款式、有的还会翻身……)。
1、通过玩,观察陀螺的特征。
幼:(幼儿四散开来,选择一样陀螺进行探索性玩耍)。
师:请你们说说看,你们是怎样比赛的?
幼:(我们把陀螺放在一起,然后一起听口令开始转动,谁的陀螺最后停下来,谁就赢了。)。
师:你们的陀螺是怎样变色的呢?
幼:(陀螺的颜色本来是一块一块的,发现一转起来,颜色就混在一起变成彩色的了。)。
2、师生共同讨论陀螺的做法,鼓励幼儿不怕失败。
师:其实,这些陀螺都是老师自己做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呢?
幼:(想)。
师:那么你们说说看,你会准备怎么做陀螺?
幼:(先把纸片剪成圆形,再用牙签从中间戳过去就行了;我要做一个方的陀螺;我要做一个三角形的陀螺……)。
师:好!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做。可是,我在一开始做陀螺的时候也会不成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把能转的和不能转的进行了比较,后来我成功了!怎么会成功呢?这是个秘密,我不能告诉你们,你们自己去发现。有问题没关系,自己动脑筋解决。如果实在不能解决,就把问题留下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1、幼儿第一次动手制作阶段,教师巡回指导。
2、在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不要给予帮助,引导幼儿试着玩一玩自己做好的陀螺。
3、共同解决留下来的问题。
师:好,现在请有问题的小朋友,说说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a:幼:(我的`圆片总是画不圆,怎么办?)。
b:幼:牙签戳在厚纸板上转不稳,太细了?
c:幼:我做的三角形的可就是不能转?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陀螺试试看!
4、幼儿第二次动手制作阶段,教师巡回指导。
5、再次玩一玩自己做好的玩具。
师:现在,我们要来进行一个陀螺比赛。
(幼儿操作自己的陀螺进行比赛。)。
师:请你把自己做好的陀螺放在我们的科学区角里,大家再进行研究。
幼儿已经做好的陀螺放在区角中,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陀螺玩具貌似普通,颜色不算漂亮,外表没有电动玩具有吸引力。可是他凭什么能流传至今呢?一直是小朋友心爱的伙伴。到底陀螺玩具藏着什么秘密,让孩子们越玩越留恋?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不停地变换角度实践与思考,挖掘着陀螺玩具丰富的内涵。我们也一同分享着我们共同拥有的快乐与幸福。当我第一次出示陀螺,孩子们不以为然,我请他们说说第一眼看见陀螺的感觉。“很小、普通、平凡、不漂亮”是陀螺的代名词。“对,普通的陀螺也有他的用途。就是……”我捏紧了陀螺的把柄,用力一转,放手,陀螺自己一个人在桌子上旋转起来,转呀转呀,速度减慢,最后停了下来。“陀螺有什么用?”“能转起来。”“陀螺旋转的秘密有很多,需要小朋友仔细看。这回,看谁的眼睛跟孙悟空一样?”孩子们的情绪逐渐高涨,此刻兴致勃勃地观看起来。我请了几个小朋友来玩陀螺,陀螺在小朋友的手中千变万化。有的转速较快,有的转速较慢,快速飞转的片刻就摔倒在地,慢性子的不急不慢忽忽悠悠的,仿佛玩的心满意足才罢手……小朋友的心情也随着陀螺的变化而变化着,平静的引子,跌宕起伏的高潮,余犹未尽的曲终人和……“老师,陀螺转起来没有颜色了?”“老师,陀螺有的转的快有的转的慢?”“老师,xx转的时间很长,xx转的时间很短。”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想想这究竟为什么呢?自己讨论商量,能否找到答案?于是孩子们小鸟蜜蜂似的喳喳喳喳起来。
此刻,孩子们都成了研究专家,有的拿着陀螺转呀转,有的边商量边玩……望着这一切,我感触颇深:别小瞧一件普通的东西,往往深藏着许许多多的可贵之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十四
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一粒石子、一片树叶等投进水里,百玩不厌。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结合大班《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一书设计了此活动――《沉浮》。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十五
幼儿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情感的感染作用大,可塑性较强。我们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不失时机地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关爱情感的培养就会使幼儿形成比较稳定的良好的情感品质。而我身边的孩子们,从小都是在别人的关爱下成长,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关爱、同情别人。通过“我为老人解解闷”的社会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同情别人的痛苦,并知道怎样帮助和关爱他人。
能用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去关心、照顾老人。
椅等。
2.情境剧:我为老人解解闷。
3.问候曲(用于情境剧的背景音乐);捶背曲(用于幼儿表演的背景音乐)。
一、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知道敬老院是什么地方吗?(专门收养一些无人照顾的老人的地方)你们有没有见过或听爸爸妈妈说过敬老院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吗?(敬老院的`老人过得很寂寞、很孤独)。
有两位老人他们也住在敬老院里,你们看看他们在那里过得怎么样?
二、幼儿观看情境剧:敬老院的老人们。
情景内容:有两个老人住在同一个屋子里,一个老人家人经常来看望,日子过得很幸福,精神状态也很好;另一个老人则相反,无人照顾,相对来讲少言寡语,精神状态就差很多。
讨论:小朋友看看这两位老人过得怎么样?为什么?(一个很幸福、快乐,因为有家人来照顾;一个不幸福、很孤单、很可怜,因为没人照顾他)。
谁有好主意好办法能让这位孤独的老人,像另一位老人一样过的幸福快乐呢?(我们可以去照顾、关心她)。
三、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心愿讨论如何关心和照顾老人。
谁想去关心和照顾刚才的这位老奶奶,想一想可以为她做些什么事?
四、引导幼儿主动关心、照顾和帮助老人。
第一组: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帮老人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师:小朋友,想想你们平时是怎样照顾爷爷奶奶的,今天也来像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那样照顾这位孤独的老人好吗?谁来试一试?(室内活动:洗水果、倒水、聊天等)。
第二组:在生活上帮助老人。
师:这次请上来的小朋友要仔细看看老人的屋子是否干净整齐,如果不干净整齐你会怎样做呢?(室内活动:整理床铺、清扫地板、整理衣物等)。
第三组:在生理上帮助老人。
师:有时候老人年纪大了,做起很多事情来不太方便,小朋友该做些什么事情呢?(室内活动:帮老人梳头、洗脸、润肤、捶背、按摩及喂药等)。
第四组:在心理上关心老人。
师:老人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小朋友平时在幼儿园学了很多本领,你们也可以把这些本领表演给爷爷奶奶看,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谁愿意去?(情感交流:讲笑话、跳舞、唱歌、说儿歌等)。
第五组:请老人到户外散心、锻炼身体。
师:刚才的小朋友在屋子里帮老人做了很多事,如果老人在屋子里呆太久会很闷的,想一想还可以带老人去哪里?做些什么呢?(室外活动:到小花园散步、锻炼身体等)。
五、结束活动:集体舞“快乐的啰嗦”
师:今天小朋友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做了很多事,都是很有爱心的好孩子,还有这么多小朋友想照顾这位老奶奶,这样吧!你们还记得以前我们跳的舞蹈“快乐的啰唆”吗?我们表演给老人看,以此表达我们的心意吧!请一个小朋友把老人请过来!
这次活动真切地体现了敬老院老人的生活状况,能让幼儿在观看情境剧的过程中直接调动其愿意帮助和照顾老人的想法和情感。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兴致较高,参与率也很高。根据大班幼儿愿意与同伴合作及愿意帮助和照顾年弱者的特点,让幼儿在情境中大胆运用已有经验去照顾敬老院的老人,充分展现了幼儿的爱心和情感。并运用了两种形成鲜明对比的音乐,让幼儿在比较舒缓、悲伤的音乐声中,感受到敬老院的老人孤独的一面;在欢快、积极的音乐声中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以及老人在小朋友的照顾下的情绪变化。
情感教育最忌平铺直叙,直白的灌输往往会造成幼儿认识上的粗糙,知行的不统一。本次活动中,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多方面的自行感知,引起幼儿内心的共鸣。马晓萍老师充分考虑幼儿的活动心理和活动特点,给幼儿提供了多种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能自然地与幼儿一起讨论敬老院老人的生活状况,并就如何帮助、关爱老人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同时快乐地实践了假想情境中的感情表达,贯彻了愉快教学的理念,直接问题导入流畅,并有效地激发儿童的独立思考。此外,在幼儿分组表演的过程中,活动安排紧凑有序,幼儿参与表演和讨论的热情很高。不过,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可以再丰富一些。例如,限制幼儿行动,让其扮演行动不便的老人,切实感受作力弱势群体需要人们给予方方面面的照顾和关爱。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十六
“水娃娃漫游记"的主题正在进行中,孩子在玩“水娃娃漫游记"的游戏时,积累着关于水的经验,也生成了更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孩子针对“铁在水里会沉下去的”经验,提出了“为什么铁做的船会浮在水面上呢”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次集体探索活动。
探索在水中沉和浮的物品,并知道一些改变其原来状态的方法。
一个大玻璃缸和若干个大水桶。’
——孩子在教室里、花园中、操场上寻找,并努力做到与别人不同。如看见别人在花园里捡鹅卵石,自己就去捡树枝,所以,孩子塑料袋里的东西,丰富多样。
老师:前一阵子,我们一起玩了许多水的游戏,昨天,我们每个人又在幼儿园里找了5样东西,现在我们来告诉大家,你手上的5样东西哪些是沉下去,哪些是浮上来的?幼儿讲述,老师记在白纸上,记录方式是幼儿认同的。
——其中,同样的物品不再重复。有不同意见的在旁边打个问号“你们同意吗?"“有人反对吗?’’引发孩子的思维冲撞。
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把这些问号去掉。
(孩子在大玻璃缸前尝试有问号的物品的沉与浮)
幼儿:(塑料吸管)用力往下扔,(浮上来)你让它灌满水,它就沉下去了,(依然浮上来)啊,它是浮上来的。(擦掉问号)
幼儿:(积木)啊,是浮起来的。用手揿到水底……啊,还是浮上来的。是的呀,木头积木就是浮上来的。(擦掉问号)
——传达相对的观念和思想。
1、老师:你有没有办法将你手中的1件东西在水里改变它原来的样子吗?想办法改变它在水里原来的样子(重复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思维的空隙)。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也可以一个人去试试,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告诉大家。
——老师指导和提示幼儿记录,可以用“你怎么做的"等,让孩子认识自己无意识的行为。
小鱼儿:我的塑料袋本来是浮起来的,我加了鹅卵石,又加了积木,它就沉下去了。
老师:塑料袋积木会沉下去吗?我们试试。
众幼儿:没有用的。为什么?
幼儿1:那是因为,帮忙的东西和它是一个样子的……对,就是浮的东西一定要请沉的东西帮忙。
老师(小结):是啊,要改变一件东西在水里的样子,一定要请一件和它不一样的东西帮忙。
——在得出一个结论的基础上,再引发一个更深而正确的认识。
幼儿:再多放一些……放上去的东西,一定要比盘子重……
幼儿:放上去的东西的重量一定要比(盘子)浮上来的力量大,它就沉下去了。
老师:同意吗?很好。
——了解沉与浮的另类现象中,认识更广阔沉与浮的现象。
老师:你们刚才让一样东西改变它原来的样子,都请别的东西帮忙的,我现在……
幼儿:(抢先)我没有请别的东西帮忙,我在牙膏盒上戳了几个洞。
老师:哦,她没有请别的东西帮忙吗?
幼儿:不是,牙膏盒上有洞,水进去了,水很重,水帮了忙了。
老师:啊,你还是请水帮忙了。我现在不请东西帮忙。这是一同事互动
很喜欢应老师将“邮票”作为一种文化,来传递给幼儿知识。的确“邮票”的功能是明显的,其内涵则更丰厚,所以将其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来开发,从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可以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邮票上的图案、邮票上的数字、邮票的使用过程、邮票中的人和事等等,因此,以“邮票"为线索,将引出的众多问题,设计成教学活动,并以主题系列形式展开,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多途径地培养幼儿综合学习的能力。
看了应老师的活动背景分析,了解到本次活动也是主题系列活动中的一个,所以有了一些想法,借此机会与之切磋。
由于本活动的目标定位在欣赏邮票、尝试制作模拟纪念邮票,我们就将活动分成四个步骤来完成:
1.收集邮票以及相关物品一观赏邮票及相关物品一寻找我们的问题一展开讨论、征集答案(通过生生互动,解决一些争议小的问题)
2.欣赏集邮本一集体讨论一共享经验
这里教师预设的问题有:.
我们看到的邮票和平时信封上的邮票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从邮票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图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图案?
孩子们补充提问可能有:
这些邮票为什么都放在本子里?
为什么有的邮票是四张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没有把它贴在信封上?
为什么爸爸让我小心地看,不能用手拿?
(在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小结:很多邮票是将一些有意义的人和事作为图案,把它设计在邮票上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它。人们把前阶段域学习中,幼儿个别探索实践,有了较多的感性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幼儿产生了强烈的与同伴交流分享的欲望。在此前,教师组织了集体活动。
首先,教师让幼儿自选材料、自带问题开展“假设沉沉浮浮"的活动。教师采用集体交流的方式,“从孩子中来,回孩子中去",创设积极互动的好时机。时而幼儿接纳同伴的想法;时而不同的答案,引幼儿争执,思维的碰撞在此萌发;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敢于向他人提出质疑等能力在此得以培养;一个互动学习的契机也在此产生,向同伴学习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最后,面对争论不休的问题,采用集体验证的方法,这为后面个别试验起到了示范演示作用。
“探索改变物体原状"这一环节,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幼儿带着新任务,有的幼儿迁移运用了前面的实践方法、记录方式;有的幼儿则自己创造;也有的幼儿观察模仿同伴,幼儿个个积极思考、操作、记录,忙得不亦乐乎。
再次交流分享时,教师娴熟的教育技能,良好的组织策略,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时地调整与应对,较好解决点面问题,一个幼儿介绍,教师及时把问题抛给其他幼儿,再次创设生生互动,有效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接近尾声,教师预设“熟鸡蛋的沉浮”,是教师再次寻求突破,引发幼儿更多创意的又一举措。
应该说“沉沉浮浮"是一节传统常识课,但此次活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活动自始至终都呈现出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的素质、教育艺术让观摩者赞叹,幼儿身上洋溢出的良好科学素养同样让观摩者感到欣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教案篇十七
目标1.基础性目标:引导幼儿利用报纸条进行各种变形,尝试运用连接来进行空间造型。
2.发展性目标: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空间游戏的乐趣。
教学难点利用报纸条进行各种变形,尝试运用连接来进行空间造型。
活动材料1、长方形的架子(扭扭屋),投影仪,背景音乐。
2、报纸条,双面胶,夹子,毛根。
活动1:一、出示报纸条,引起幼儿兴趣。
1、横着变:教师边扭动报纸条边说:扭一扭、变变变。
t: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2、竖着变:教师边扭动报纸条边说:扭一扭、变变变。
t: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活动2:二、利用报纸条尝试进行各种变形,并大胆表述。
1、幼儿进行第一次纸条变形。
t: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也来自己变一变?
(1)幼儿尝试玩报纸条,进行各种变形。
(2)交流变成什么。
t:你把它变成了什么?
2、幼儿进行第二次纸条变形。
t:一根纸条能变,那再加一根呢?你能把两根合起来变成什么?你来试试看!
(1)幼儿尝试玩两根报纸条,进行各种变形。
(2)交流变成什么。
t:你把它变成了什么?
活动3:三、尝试运用连接来变报纸条,进行"扭扭屋"的空间造型。
1、幼儿合作进行报纸条变形。
t:如果用许多的报纸条能变好玩的东西吗?
但我们每人只有两根,那怎么办呢?(合作)。
教师出示双面胶、夹子。
t:那老师准备了一些将报纸条连接的双面胶和夹子,请小朋友和你一组的两个或三个一起来合作变报纸条。
鼓励幼儿造型夸张,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进行连接,提醒幼儿感受平面和空间造型的变化。
2、介绍扭扭屋,展示作品。
t:看!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座"扭扭屋",现在我们要把小朋友合作完成的作品挂到扭扭屋上。
教师帮助幼儿一起将作品挂到扭扭屋上。
活动4:四、作品展示,感受空间游戏的乐趣。
1、观赏扭扭屋的作品。
t:扭扭屋被小朋友们一装饰现在变的更漂亮了,我们赶快一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光影游戏。
活动5:五、延伸活动。
t:要是把扭扭屋放到太阳底下,它会不会有其它更好玩的造型呢?走,我们一起把扭扭屋送到太阳下去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