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报告不仅要对所要讲述的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和了解,还需要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报告需要注意客观和客观分析,而不是主观臆断或无稽之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这些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报告,包括市场调研报告、项目进展报告、科研成果报告等。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相信这些范文会对我们的报告写作有所帮助。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一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xx]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二
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已耕耘十载,对我国上百万教师21世纪的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总结十年教师培训丰富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提出“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战略。结合这一发展战略,策划并设计了“应用型课题研究促进英特尔r未来教育基础课程理念向教师教学能力迁移研究”项目,并经过国际专家的论证后获准在中国实施。项目通过自愿申请的方式选定包括吉林、湖南等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31所基础课程项目学校的358位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参与项目的实施。
二、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一般的社会建构主义都认为,人的认知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与他人及社会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的。知识来源于社会的建构,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是:个体建构的新知识通过媒介表征(印刷、手写、口头或电子方式)发表,经他人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进行审视、评判而重新形成并为人们所接受即社会性接受,由此成为客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客观知识被个体内化和再建构,在获得意义的基础上成为个人的主观知识;个体依据这一主观知识进一步创造并发表新的知识,由此完成知识建构的一个循环。
与知识来源于社会的建构的观点相适应,认知过程被看作首先是公开的、社会性的,其次才是私有的和个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知并不存在于个体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际之间。
学习理论的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成长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这种变化是一个互惠的过程,注重个体、环境及文化制品的'交互。它从个体的智能开始,通过个体间相互学习和指导以及通过熟练使用工具而达到目的。该理论旨在向人们解释人类行为中的认知过程是如何突破个体的局限而分布到环境中的。因此,分布式认知理论特别强调个体、技术工具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而发生的交互,是网络协作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的重要理论方法。
学习理论中的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cognition)同样非常关注社会性交互作用,其“实践共同体(communitiesofpractice)”的概念表明,在实践共同体中的学习者,起初只是一个“新手”,处于共同体的边缘,在向共同体中心移动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多地接触共同体中的文化,并开始扮演专家或熟手的角色15.因此,学习不仅是情境性的,知识需要通过活动产生,而且学习还是共享某一情境的社会单元的构建过程,知识是合作的产物,人们通过不断的交互增强了参与特定情境共同活动的能力。
语言构筑了社会互动的物质基础。符号和工具的中介在知识的建构中起了关键作用。语言更被维果茨基推为“工具之首”.语言的获得可以促进认知的发展。语言可作为一种中介物,帮助学生建构自己有关世界的知识,并随后对这一知识进行检验、精制和反思;语言也是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文化与思想交流的中介,而社会性互动是文化共享与传递的主要途径,是认知和掌握语言的基础。
总的来看,学习的社会建构理论为协同知识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直接推动了协作学习在近期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技术领域中的迅速发展。因此有关学习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人的社会性互动,关注审视问题的多重视角、多元价值以及视界的交融,关注以各种符号体系为载体的人类文化对个体发展、个体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意义,关注个体智力与集体智力的有效互动。协作成为学习的中介,而协作学习也成为社会建构主义应用和深入研究的典型范式。
三、参考文献。
2黄红梅。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湖北教育报,,(10):104.
3fullford,c.p.&zhang,tionsofinteraction:thecriticalpredictorindistanceeducation[j].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1993,7(3):8-12.
5黄伟。教师网络学习[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06.
6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叶新东。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网络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
8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
四、论文提纲。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网络教研与网络交互研究的发展。
1.1.2项目背景。
1.2研究内容与思路。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4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解释。
2.1.1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2.1.2社会网络分析。
2.1.3协同知识建构。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学习的社会建构视角。
2.2.2群体动力学理论。
2.3相关研究现状。
2.3.1网络教研的研究现状。
2.3.2协同知识建构的研究综述。
2.3.3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3qq群环境下教学研讨中协同知识建构交互分析体系的构建。
3.1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维度。
3.2话题维度分析。
3.3社会关系维度分析。
3.4补充分析。
4qq群环境下教学研讨中的交互实证分析与策略研究。
4.1第一次网络研讨分析。
4.1.1第一次网络研讨会背景介绍。
4.1.2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分析。
4.1.3话题分析。
4.1.4社会网络分析。
4.1.5第一次网络研讨分析结论与策略。
4.2第二次网络研讨分析。
4.2.1第二次网络研讨会背景介绍。
4.2.2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分析。
4.2.3话题分析。
4.2.4社会网络分析。
4.2.5第二次网络研讨分析结论与策略。
4.3第三次网络研讨分析。
4.3.1第三次网络研讨会背景介绍。
4.3.2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分析。
4.3.3话题分析。
4.3.4社会网络分析。
4.3.5第三次网络研讨分析结论与策略。
5结论。
5.1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结论。
5.2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五、论文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是找出影响协同知识建构的因素,并提出促进网络教学研讨中协同知识建构的策略。实践意义在于运用笔者提出的促进网络研讨的策略,指导教师进行网络教学研讨,使网络研讨中的协同知识建构效果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改善网络教研的效果。
六、研究方法。
随着信息化设备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教研日益受到各级教师的欢迎,它克服了传统教研的不足,具有灵活的时空优势,方便教师参与研讨。在虚拟的空间里,大家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能使资源的共享交流更加便捷,有更多的机会跟全国各地的专家、名师进行交流探讨。当前教师进行网络教研活动主要包括:一是网络听评课,二是网络备课,三是网络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四是网络学习。主要方式有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参加网上教研论坛活动(bbs)、利用qq群、uc聊天室等在线聊天工具、利用电子邮件(e-mail)、利用网站的博客(blog)、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等。qq群环境下的同步教学研讨就是其中的一种网络教研活动。依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教师进行网络同步教学研讨的基本模式是:确定主题--理论学习--网络研讨。qq群环境下教师进行网络研讨的过程就是一个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
七、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关于网络学习交互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学习与网络教研的现状,设计qq群中基于协同知识建构的tsp交互分析体系,并对吉林省东丰县第四中学课题组教师qq群中的三次网络研讨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教师网络研讨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阻碍网络研讨交互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促进交互质量与协同知识建构效果的策略。具体过程是首先分析第一次网络研讨记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应用策略组织实施第二次网络研讨,再次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问题、补充完善策略,然后应用新策略组织实施第三次教学研讨,重复进行数据分析与实证研究,最终证明笔者提出的策略有效可行,可提高教师网络交互学习的质量。
八、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案例为吉林省东丰县第四中学课题组,该校承担的课题名称是《初中语文叙事类现代文教学中提问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目标是:促进教师将“英特尔r未来教育基础课程”中学到的提问策略熟练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形成较为成熟有效的提问策略,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研究内容是对提问的类型、内涵与特征、策略以及提问的评价研究。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三轮迭代研究,不断总结归纳初中语文叙事类现代文教学中提问的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每轮实验研究采取的方式是课前研讨设计教学方案与观察方案--课堂观察--课后研讨、数据分析--发现问题。课题组在每轮实验教学前都会就教学方案与观察方案的设计展开网络研讨会,在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堂观察后对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网络研讨,总结问题并安排下一步实验教学方案。在网络教研会中,交互是激发和产生共同知识的基本活动单元,交流会话是协作的基础。本研究主要是对交流会话过程中的交互特征进行分析,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网络教研中协同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
九、预期的结果。
研究结论表明,笔者提出的qq群环境下促进教学研讨中协同知识建构的策略有效可行,能够有提升教师网络教研交互质量和交互深度,帮助课题研究更好地进行。
十、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xx-x-x~20xx-x-x:确定论文方向,写出开题报告。
20xx-x-x~20xx-x-x:实习准备工作,搜集相关资料。
20xx-x-x~20xx-x-x:完成论文第一章。
20xx-x-x~20xx-x-x:完成论文第二章。
20xx-x-x~20xx-x-x:完成论文第三章。
20xx-x-x~20xx-x-x:完成论文第四、五章。
20xx-x-x~20xx-x-x:检查修改完成一次论文初稿。
20xx-x-x~20xx-x-x:整理打印论文、装订论文。
20xx-x-x~20xx-x-x:准备参加答辩。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三
新授课在思想品德学科常规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学生们从中接触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通过课堂的教学,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前,教师提供配套的学习资源(微课),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任务。在课堂内则要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师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解决疑难问题,并对知识进行深化运用,从而实现了“翻转课堂”。在我国,教师的指导是基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的,这种模式,被亚伦和伯格曼称为“课堂翻转的掌握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可以表现为:“微课+翻转课堂”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它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操作流程可以归纳为:“课前:设计任务单、自学微课;课内:知识梳理、释疑解惑、巩固内化、落实行动。”
1.什么是微课。通俗地说,它是微小的课程、精细的课程、微妙的授课,是微型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任务配套教学资源。它的技术特点是微视频,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微课可以用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提供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本文探讨的微课的设计运用是与翻转课堂的理念联系在一起的。下面将结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珍爱生命》做具体的介绍。
2.选取微课的知识点。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知识与技能”目标中,“为什么要珍爱生命?”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要多角度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以七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通过当堂阅读讲授的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八年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有种摆脱束缚的強烈愿望,所以,相对而言缺少与人合作的精神,部分学生只关心自己,缺乏谦让,对人缺少包容之心。要达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宽容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为什么要宽容?”也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微课只讲述一堂课中的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要老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或易错点,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所以,本课的微视频知识点,确定为“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
3.构建微课的结构。微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指导自主学习任务单;
(2)情景设计和核心概念(内容)的引入;
(3)阐述和解释;
(4)归纳与小结;
(5)提出问题,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可以是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先学的知识去感悟,辩证地看待问题。设置疑问力求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先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互动交流充满了期待。
只有上体育课时,我离开过教室,钱可能是那会儿丢的。当时,留在班上的只有小亮,我去问问他。他发誓说,没看见,一定不是他拿的。
两天后,班主任请来了小亮的父亲,他父亲说,在他的书包里发现了来历不明的一百元钱。在事实面前,小亮终于承认偷了我的钱。受到了处分。
这个人品德实在不行,太不诚实了,没救了。我要告诉全年段的老师和同学,小亮是贼,会偷东西,要防着他。
焦点问题:乐乐做得对吗?他需要宽容小亮吗?
(1)为什么东西财物会遗失,自己有没有责任?
(3)宽容对方无意的伤害,不宽容对方有意的伤害?
(4)宽容是懦弱的表现?
(5)不宽容他人有什么危害?
(6)同学的玩笑(或其他的行为)伤害到我了,我怎么办?
课堂是什么?它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学生的个体和群体,教师个体和教学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实践证明,这种新鲜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模式能改进初中思想品德新授课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四
题目:课堂教学中对地方资源的引用、开发与方法。
研究内容:大力挖掘亳州本地的地方特色和具有明显的民间美术特征的美术资源素材,以便更好的把这些素材整合到美术课堂教学当中去,运用教师的美术基础教育因地制宜的把地域文化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和开发地方美术资源中,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历史文化。亳州侨城地区的丰厚的历史文化,上至先秦,下至民国,亳州的历史文化沿革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历史文化名人辈出,老子,庄子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奠基人;亳地英雄曹操,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三曹”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空前。
(2)古代建筑。亳州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主要还是以牌坊的型式体现,如明清老街南头的牌坊;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薛阁塔以及蒙城万佛塔等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在美学上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文化内涵,因而古建筑艺术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是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
(3)地方风光。涡河穿城而过,万顷丰腴良田,三国览胜宫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的仿汉建筑群旅游项目,华祖庵夕照,地下运兵道探秘等等,这些具有亳州特有的'地方风光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起学生的家乡情怀和创作热情。
(4)民间美术。亳州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多样,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浩若星海。如亳州剪纸、竹编、年画印刷等。这些民间美术有着粗犷的艺术风格和原生态的艺术美感,既具有较强烈的传统风味,又融进了一定的绘画因素,同时也是强调了丰富的主题思想表现的美术形式。
方法:搜集到上述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的素材以后,我们组织专业美术教师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编撰,把这些地方美术资源与校园文化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美术课程:如建筑、木雕、年画、剪纸、泥塑等等。
组织:组织专业美术教师根据所搜集到的本地美术资源按照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来选定制定课程,美术课程的内容可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几大类来分别制定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教学内容的设置,既符合国家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时又兼顾到了本地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的利用本地资源与美术课堂有机的结合,做到了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相一致。
建立美术课程开发小组,进行需求评估;美术课程资源调查,问题反思等现状分析;编写校本美术课程方案;实施与评价本组编写的校本美术课程。在制定和实施美术课堂与本地资源相结合的过程中,要详细论证,去伪存真,认真选编,制定校本课程的优劣势分析,力求在教育部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四大美术学习领域里基本上都要涉及到亳州本地的地方美术资源,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美术形式中去进一步感知艺术表现的文化内涵。
分工:
组长:李林,负责撰写本课题的活动计划和研究报告。
成员:李新战,负责资料的采集、整理、归纳,并设计与开发课程资源的校本课程的编写与实施。
进度:
经费分配:实地考察经费1000元照片经费1000元编辑校本资料2000元。
预期成果:制定出详细的地方课程的设计和利用方案。从教学题材、相关资料、活动形式以及学习的课时等几方面来进行编排教材、授课论证。
三、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因此研究计划将缩小范围,原来对亳州及其三县的研究改为以亳州谯城区作为研究范围。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五
音乐欣赏活动,是敏锐感受音乐活动和理性认识音乐意义的心理历程。而音乐欣赏教学,则是为实现这一历程而提供适宜的环境,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聆听和体悟音乐的过程。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明确小学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吸引学生了解音乐,熟悉音乐,进而演绎音乐,创造音乐。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感受较深的几种教学方式:
一、故事形式教学,拉近与音乐的距离。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行审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
以《抗敌歌》为例,在欣赏歌曲前先放一段抗日战争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让学生更加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再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作曲家黄自的生平,使学生理解他的创作目的。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表演形式体验教学,演绎音乐作品。
音乐表演是将作曲家的创作真正成为音乐,是将音乐作品从音乐符号变为音乐的过程,学生将在二度创作中提高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器乐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
在《动物狂欢节》的欣赏教学中,先由学生聆听音乐,对作品较为熟悉后,可以由学生。
自由选择扮演各种动物,如“狮王”、“大象”、“公鸡”、“母鸡”等等,或歌或舞,尽情发挥。学生在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后,进而学会演绎音乐。
三、游戏形式教学,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底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四、图谱结合教学,进行音乐的再创作。
曲式结构对音乐作品而言,就像是人身上的骨架一样,了解了曲式结构就知道了音乐作品的构成。小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往往是一理半解,借助图像可以将音乐理论浅显化、直观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掌握了曲式结构以后,再根据曲式结构进行音乐创作就会容易多了。
《春天来了》是很简单带反复的三段体,aba结构。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看歌谱,他们很容易就能总结出歌曲的曲式结构来,教师可以将曲式结构用图形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种曲式结构进行旋律的再创作。学生从单纯的音乐欣赏中走了出来,提升到了音乐创作上来了。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的艺术,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对音律、节奏来感受于人们的心理,使人们在感知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音乐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良好的习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还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中,把“创造”作为专门一项予以阐述。可见,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氛围开放自由;
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直接影响欣赏的效果与质量。要让听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首先从听入手,“听”包括“精听“和“泛听”。精听:指学生反复听,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去进行分析、感受、鉴赏,直到从中听出“味”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灌输性的讲述,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开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提出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培养孩子们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有人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是富于想象的时段。用音乐的闸门,培养孩子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教学欣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设计让学生聆听音乐后,思考音乐的感受,音乐中用了哪些乐器?分别表现了自然界的什么声音?让学生自己创造自制乐器来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学生乐学。在欣赏《鳟鱼》时,我也是将两种不同形式的《鳟鱼》音乐让学生欣赏,一种是乐曲,一种是合唱。目的是丰富听觉、引发思考、激活课堂,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设计提问:这两首音乐表现同一内容,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这一提问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接着,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乐曲是由多种乐器演奏的,气势恢弘,具有立体感;而合唱声音优美,具有感染力。这样使音乐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三、创设创造性课堂,组织创造性活动;
创作音乐旋律对学生来说是一件较为困难的环节。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和挖掘创造思维的手段。课堂上我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创作兴趣与自信。在认识唱名do、re、mi、三个音后,我让孩子们玩“找朋友”的游戏,增进学生合作意识。请几位同学分别戴着画有do、re、sol的头饰找朋友,如两个“do”音在一起便是“do、do”,如两个do在一起而re站住一边,便是“do、do、er”。通过找朋友的方式创造出旋律,整理好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自己唱出自己编写的旋律。同时还选择一些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学生熟悉、喜欢的儿歌,辅导学生编配上旋律,让学生唱出来,选出编得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全班同学学唱,这样不仅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而且挖掘了学生即兴创作的潜能。
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图形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情绪的音乐也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在欣赏《杜鹃圆舞曲》时,我启发学生:“从音乐中你想到什么情景?”鼓励学生把想象的情景说一说。接着再听,请学生用不同的图形来区分两段音乐主题,让孩子们在音乐中用图形和颜色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有的同学用了蓝色、红色。我问他们选择的原因时,他们说因为这些颜色都很明亮和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很相符。音乐、色彩、图形的结合给了学生很深刻的刺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欲望。在一种自由而富有感情的氛围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其思维也活跃起来,他们的色彩感觉、音乐感觉都得到发掘与提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在“聆听”中感悟秋韵。
一
在一次区级教学研讨活动中,老师们一起听了一堂音乐欣赏课《秋收》,执教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优美细腻的教学语言,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在华老师循循善诱的点拨与引领下,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沿着老师设计的轨道顺利地完成。这里撷取了其中几个小小的课堂片段:
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学生的动作很到位,只是注意力全集中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感受。
片断三:学生欣赏《秋收》第二部分b主旋律,思考两个问题:“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感觉农民伯伯仿佛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今年是个丰收年,丰衣足食,相信明年会更好。”有的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师接着问:“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是舒展明朗的;接下来,学生分别欣赏了用笛子、双簧管、弦乐合奏的b旋律,再分别说说笛子(清脆明亮)和双簧管(柔和圆润)的不同音色,以及弦乐合奏(澎湃激昂)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接着老师又进一步追问:“音乐从独奏到合奏的演奏形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开始浮想联翩,师最后总结说:“笛子的音色清脆明亮,仿佛是孩子们在开心玩耍;双簧管的音色较圆润,仿佛描绘了老人们丰收后内心的喜悦;而弦乐合奏把这欢快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二
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执教老师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以“听”作为本课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聆听音乐为主,在聆听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上老师的点拨,通过音乐要素的渗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经研究,对三个片断内容分别作了以下修改。
片断一:老师一开始就直接用话语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乐曲,请大家欣赏一下,欣赏时请思考两个问题。”老师点击鼠标,课件出示:
一、你认为乐曲可分成几部分?
二、你能听出各部分旋律分别用那些乐器演奏吗?接着,老师便播放《秋收》中第一、第二部分旋律,即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并和学生一起静静地聆听音乐。学生欣赏完后,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有的说可分两部分,因为乐曲中有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有的说可分成四部分,因为两部分的旋律分别又重复了一次。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学生都能说出琵琶和竹笛两种乐器,而板胡却说成是二胡,弦乐的演奏说成是很多乐器在演奏,于是,老师便简单介绍板胡与弦乐的知识。片断二:学生分别听赏一遍板胡和琵琶演奏的旋律,感受对比两种不同的音色后,老师出示a段旋律的歌谱,让学生跟着钢琴哼唱,熟悉旋律的进行,接着男生听到板胡演奏时便用“噔”哼唱,女生听到琵琶演奏时便用“嗒”哼唱,“噔”的发音较有力,而“嗒”的发音较柔和,通过哼唱,学生既熟悉了a段旋律,又领悟到了两种乐器演奏的不同效果。
律是在a旋律的基础上加音装饰和节奏拉宽,他们是母与子的关系。”接着又出示a与b旋律线,a旋律线较跳跃,而b旋律线较平稳。b旋律舒展明朗,第一次出现时用笛子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第二次出现时用双簧管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学生依次欣赏后,师问:“b旋律分别采用了那些演奏形式?效果如何?”学生分析后觉得:“独奏的音色个性鲜明,而合奏的音色较丰富,情绪更饱满。”在熟悉了a、b主旋律后,老师便要求学生完整地欣赏全曲,可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或颜色表示乐曲的结构,多媒体课件上随着音乐出示了《秋收》的曲式结构:“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a(板胡)-a(琵琶)-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琵琶)。
通过调整,老师们都感到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更顺畅清晰,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也比前一堂课扎实,华老师自己也感觉上得得心应手。后来,在大家的一致推选下,《秋收》代表区参加了市音乐会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听课教师都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
重要。
1、别让画面冲击了对音乐的聆听。
要想感知音乐的美,其主体必须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敏感度及审美素养等能力,例如:对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要素的感知,对主题、主题的发展、曲式结构等方面的把握。片断一中,如果老师一开始便用秋景图片呈现,学生关注的是美丽的画面,音乐在此时只是起了个辅助与陪衬作用,老师的本意是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其实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因为音乐具有不确定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不同,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感受与见解。而老师直接以音乐导入,同时结合问题的思考,从曲式结构及音色上入手,既可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又能充分发挥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会逐渐加强。
因此,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要通过一些音乐技能的渗透,帮助学生逐步增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别因肢体语言削弱了对音乐的聆听。
主题是一部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主题的掌握在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居基础地位。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方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文章提要: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的学习,我把欣赏教学作为主要的改进之处,进行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的学习,我把欣赏教学作为主要的改进之处,进行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改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二、改进对策。
1、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聆听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根据欣赏重点,制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以音乐来教音乐。
4、欣赏教学应与其他教学内容相联系,且应反复多次聆听:音乐感受与鉴赏在课程标准上虽是单独列项,但是它与音乐的其他各个教学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欣赏时可作一些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演唱或演奏主题有助于音准和操作乐器的技能;乐曲中的乐理,若学生已学过,正好用来加强复习;若是与识谱(乐理)教学的进度一致,就是最好的现成教材;创作的理念也可运用在欣赏的过程当中,随时让学生发表自我的想法。每一个重要的主题,乐句或段落应多次反复欣赏,从感觉、反应、知觉等多反面来欣赏。
5、视听器材应多加运用且注意品质:丰富的软、硬件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录音带、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网络是基本的设备,配合教学所用的乐器图片、幻灯片、或实物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6、应事先录制欣赏的音乐: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7、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本身就是最佳的表演者。老师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做让学生学习研究的好对象。
8、欣赏的曲目应广泛:欣赏的曲目应尽量涉及到各种不同形式(如童谣、儿歌、民歌、进行曲、音乐故事、标题音乐等)、时期、民族、国家、作曲家,让学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多听、多比较就有更宽广的视野,能培养敏锐的鉴赏力。
三、具体措施。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1、随音乐做身体律动、画图。
(内容摘要: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得法的欣赏,能有效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质量,正确的聆听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效地实践听的艺术,达到音乐审美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欣赏有效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努力开发学生的听觉,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培养出一批爱听音乐会听音乐的人。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听”这一环节是极难把握的事情,由于欣赏效果的难以把握性和学生表现的难以控制性,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比方,学生不爱听音乐,我们不知道也看不出来,很多学生在别人参与音乐的时候做些小动作,或者思想游离于音乐外,我们也无法全面把握。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既不可能强按着学生好好地坐在凳子上,让他们竖起耳朵静静地聆听;也不可能把音乐强行让学生记下来,唱出来,或者把乐谱让学生抄出来;更不可能希望每一首欣赏旋律优美到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事实上,还是有很多的学生并不爱上音乐欣赏课,一些老师对于音乐欣赏也是放几遍音乐就草草了事,完全失去了音乐欣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个现象,结合自己平时在教学中的观察,我发现了音乐欣赏课中存在着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问题。
很多时候,一个好的音乐作品,由于教师本身对音乐作品理解不够,所以无法开展欣赏教学,收不到好的欣赏效果。
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热情,更与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理念相差甚远,也就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的需要了。
2、学生的问题。
新课程的教学中安排了许多优秀的欣赏作品,有中国各地民歌,有世界民歌名曲,也有很优秀的器乐曲等等,这些作品是在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但往往学生对这些音乐不感兴趣,觉得音乐作品听不懂,很难理解其中所表现的意境,不明白作曲家想要表达什么。也不明白教师想要让学生做什么,更不明白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能做什么。这样就比较被动了,好像欣赏就是为了老师而听,为了听而听,没有主动学习的劲头。
3、设备的问题。
优美的音乐需要与好的音响设备相匹配,而很多学校还是一台录音机和几盒教学用带,实在很难开展欣赏教学,即使是要重新听一遍,光是倒带子也要花上不少工夫,小学生的注意力实在有限,老师倒带的时间是他们最好的休闲的机会,等你整顿好纪律再开始上课,学生的兴趣也早就烟消云散了。在课堂上,录音机卡带了,录音机出问题了,坏了,声音太轻了听不到等小插曲也常常上演,明明老师刚刚营造好欣赏的氛围,由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足以使学生听赏的兴致全没。另外,由于一些小乐器的缺乏,导致学生多不能全面参与到音乐欣赏当中,各做各事的现象也存在。
4、教学目的不明确。
欣赏课到底是在欣赏什么?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有的教师不知道欣赏课该从哪方面着手教,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要达到哪些教学目的。有的教师只是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一下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然后一遍一遍地让学生反复听,直到下课,这样的音乐欣赏课,怎么能够吸引学生,更不用说陶冶他们的情操了。
活中得以回味?这颗音乐的种子能撒到多广的土地呢?本人经过这几年的课堂实践的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欣赏教学的现状有了一点改善。
一、营造氛围,做好“引”线。
有句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意思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入了门,那么学生就可以自由学习,自由把握了。但是关键还是在于有个领进门的前提。欣赏教学也一样,如果没有音乐教师领孩子们入欣赏这个门槛,学生是无法很深入地去发现音乐欣赏园地的众多奇葩的。那么多优秀的国内外作品,就等着我们带他们去好好地听,细细地听,深刻地听。所以说,教师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领也是很重要的一样本事,是艺术。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如果教师不做很好的铺垫,下面的过程将会很痛苦,学生痛苦,教师也痛苦。怎么铺呢?教师自已除了对作品本身有很好的理解,还要了解它的背景,年代,时代特点,甚至于作曲者当时的状态。在课堂上表达的时候,就不能这样了,可以根据讲相关的趣味故事导入,也可以猜谜导入、古诗导入,更可以用小小的律动引发学生的活动愿望。例如:在小学老教材六年级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我用了诗画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虚若的古诗《春江花月夜》,边介绍边讲解唐代的文化氛围,古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审美等。然后根据诗来画画,让生画江,画春,画月,画夜;接下来了解一点中华民族乐器的基本知识。经过这样一场文化熏陶,学生自然而然会静下来,去注意聆听音乐的旋律,作品的意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低段,这样的做法就行不通,必须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抓住“趣”字进行欣赏。在一年级欣赏《玩具兵进行曲》的时候,我以游戏“听鼓走路”作引子进行欣赏前的准备训练,接着以故事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听的兴趣,后面的欣赏过程就没什么问题了。
二、养成习惯,做到“静”与“思”
和方法。心静才能投入聆听,心静才能投入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感受,有思考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在每次音乐欣赏课前,我都会想办法让学生静下心来。在欣赏的时候,我会用问题或者是动作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作品相关的常识、曲式结构,旋律、节奏和力度会对作品的表达有什么影响等。教师的讲解力求精简、生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的讲解应注意时机,应采用教师讲解为辅,学生聆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既给了学生聆听的时间,又留足了思考的空间。在欣赏任何作品时,我都不会把作品框死在一个框子里。如作品《草原放牧》,聆听时,我让学生感受草原骑马的感觉,但并不是根据曲作者的意图,简单地介绍这段写了什么,那段写了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变化、器乐变化等,感受这一段音乐好像是在做什么,那段音乐表达了什么,这样的想象,留了空间,学生自由发挥,自由编创。思考,使得学生不是只对某部作品有了很好的把握,而是对类似的作品都有了分析的能力和想象的依据。
三、形式多样,全面参与。
小学低段的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
如欣赏《暴风雨》一课中,我让学生来聆听第一主题音乐,问:你觉得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你听到的“雨滴”的声音了吗?谁能来模仿一下。于是,学生们有的用铅笔盒,有的用嘴巴,有的用脚尖轻踩地板??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接着我又准备了一些小的打击乐器,让学生上来找一找,哪些打击乐器可以来模仿雨滴的声音。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乐器为第一主题音乐伴奏,没有乐器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模仿,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参与下,课堂气氛退向了高潮。通过几遍的伴奏也让学生熟悉了主题音乐,了解了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第二主题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跟着老师的钢琴来哼唱旋律,熟练以后再跟着音乐用“lu”来摸唱,边唱边感受暴风雨的场面。
熟悉并理解两个主题音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注意发挥。
“通感”的作用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欣赏中来,从而让他们进一。
步地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大胆想象,激发创造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打开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想象的能力,通过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所有的欣赏曲中,我一般很少使用多媒体,多用语言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一年级欣赏《三只小猪》时,我仅用语言启发学生想象“小猪是怎么样的?谁能学一学它的动作和神态?”孩子们就有很多有趣的动作和表演。在欣赏《小青蛙》的时候,一听到二胡模拟的下雨声,学生们赶紧躲到了课桌底下,装作避雨的样子。这样生动有趣的例子还有不少。在对待音乐的时候,经过训练的学生们,已经会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及身边的一切“道具”,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他们快乐地学习,他们快乐地享受着听音乐的过程,他们也快乐地配合着教师的教学,达到最终的领悟与掌握。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五、提升业务,充分准备。
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及相关音乐设备的跟进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的老师一起提升业务水平,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由于录音机等设备的不足,我们常常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的打击乐器,如啤酒瓶盖做的铃鼓等,让学生用小乐器参与音乐创作与音乐活动,以便加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同时,我也常常在课前做好工作,事先截取音乐的某个片段,如《彼得与狼》的前面部分,让学生通过故事情节的表演达到用最短时间理解音乐的目的。然后全面欣赏全曲。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以让生完全听懂音乐。效果非常之好。
。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六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七
如何才能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主动权在教师的手里,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课堂凝聚力更强,如何让现代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自然迅速的融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使得课堂某个环节主题突出,层层剖析,这些都是我们选题前认真思考的问题。
自起,微博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目标明确的特点,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于是,微课也应运而生。微课在美国又称为短期课程、课程组件。微课程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学生因而易于掌握。微课程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学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形成的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活动,具有内容广、容量小、目标明确的特点。具体的说微课程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它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教师或学生可以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一集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可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学习。
为了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选题为《微课辅助与高效课堂》,以便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也给他人一些分享.
二、研究假设。
微课的出现,将会打破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在高一实施“微课辅助于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
2、在高二实施“微课辅助于课堂教学”
选取合适的课题,设计创新教学环节(如:介绍课题数学史部分,加入课题与其他学科、与生活的联系等),制作相应微课。安排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翻转课堂――进行微课教学,教师辅助答疑。对照班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后,在两班发放相同的小测题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教师综合分析两班的答题情况。并在实验班发放问卷,调查学生是否接受、喜欢这种课堂,甚至访谈部分学生。最后,结合成绩、问卷、访谈,听课教师之间评课、反思、研讨。
四、研究内容。
本文希望就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探索中,具体地,主要通过上面两个项目(“微课辅助于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与“微课辅助于课堂教学”),能较好地回答和解决几下问题:
1、进一步探索微课辅助教学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学效果是否较好?
2、微课所带来的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究竟是好是坏,有待进一步地实践检验。
3、进一步探索微课的使用价值(如:弥补学生初高中数学知识断层)。
4、微课如何更好地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互相交流学习,使教师能够关注学生,践行“生本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五、特色和创新点。
现在的微课热,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过去录制的大量“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而全,冗长,难以直接加以使用。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展开的,主要的特色和创新点有几下几个方面:
1、很多学校、文章已经在关注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了,大多数数学老师边教边补,小部分编写专门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在高中的前1-2个周实行先补后教的策略,目前两种方法的优劣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将近年新生事物――微课辅助于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这是目前几乎没有的,所以我们拟针对这种数学知识衔接方式对数学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
4、形成微课库,大问题小视角,小问题深追问,返朴归真,积累真正资源库;。
5、微课程音乐美,画面精,放松中陶冶情操,融入课堂中后,让学生在休闲中快乐学习,让学生在放松中思考,拓展课本内容,调动积极性,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形成。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八
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环境关系的日益密切。特别是随着20xx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逐步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20xx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而我国也由此陷入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的最低谷。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以及出口拉动,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得我国的出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欧美地区的弱增长对我国出口的带动明显变弱,长期支持我国高增长的对外贸易,今后对经济拉动作用将减弱,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之内,我国经济的增长最终必然要靠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而居民的消费与投资必须依赖充足的资金支持。在我国,居民对于消费及投资普遍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其在处理资金时往往选择储蓄这一保守的方式,因此,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其还包括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高储蓄就是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失衡的根源之一。
针对这一现状,如何通过增加投资,拉动需求来维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健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特别是对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投资水平低下的现状,研究如何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中国居民储蓄与投资行为分析这一研究主题,通过系统研究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以及居民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进而理顺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渠道,这样一方面对于正确引导居民进行储蓄与投资,增加居民收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合理配置储蓄资金流向,优化储蓄结构,提高储蓄资金使用效率,对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储蓄、低投资问题受到大量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出现了大量这方面的研究文献。
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经济增长率和高人口增长率是导致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kraay,modegliani和cao(20xx)等人的研究也认为,高经济增长率是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之一;modigliani和cao(20xx)的研究认为中国家庭的高储蓄是高经济增长和人口格局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内学者也很早就对储蓄、投资问题展开研究。武剑(1999)阐述了导致我国高储蓄形成的诸多因素,如预期不稳定性,收入增长,通货紧缩率上升,经济货币化程度等。他认为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下是投资压抑造成的,投资压抑形成的原因包括政府对投资规模的过度压缩,银行的大量坏账,信贷偏向等;肖红叶、周国富(20xx)则从储蓄缺口大小,投资内部构成,以及储蓄资源在区域配置情况等角度分析,指出我国的储蓄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包群等(20xx)通过对储蓄与投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储蓄与投资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稳定关系,但是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对投资的影响是不同的。政府储蓄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投资,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过程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时滞意味着我国居民储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资金闲置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我国高储蓄、低投资问题时,其出发点往往是从国家的角度进行相应的理论或实证研究,而没有从居民的角度通过分析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以及居民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而本文正是基于居民的视角来分析目前我国高储蓄、低投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居民储蓄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居民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从而为理顺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渠道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我国居民储蓄的特点。
2.1我国居民储蓄的目的。
2.2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
本章小结。
第三章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
3.1国内生产总值(gdp)。
3.2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
3.3居民消费水平。
3.4通货膨胀。
本章小结。
第四章我国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及其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分析。
4.1银行投资。
4.2证券投资。
4.3保险投资。
4.4实物投资。
本章小结。
第五章对我国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渠道的建议。
结论。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我们曾经对自己学校的初三和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窄、时间短、量少、不得法,每天阅读时间少得可怜,4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小时以上,2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1-2小时,甚至还有15%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我们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寻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举足轻重。
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呈现单一性和简单性问题。对文本的阅读,处于浅阅读阶段,一如大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追求故事情节的波澜、跌宕起伏,让自己知道的故事比较多,从而多些生活谈资;再者获得些心中有却不甚明朗的理性认识,殊不知这些理性认识是很廉价的。而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构思技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比较专业的阅读要求,学生们表示没有想过。显然学生的阅读需求是较低层次的,没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阅读目的、需求亟待提高。
课外阅读的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既训练思维,增长心智又接受美的熏陶和浸染,养成自己的文学素养。在阅读中关注作者对某一现象是怎样思考的,即作者是怎样想的,把握他的思维脉搏,学习别人的思维。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从而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我们要感受作者所刻画的美,品味美,沐浴美,形成美感。最终用思想养成思想,用美生成美。
针对以上情况,我、周秀华、曾岚岚三位教师确立本课题并在所任班级实施,期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如何提中学生名著阅读质量的新难题,因此,加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策略研究势在必行。据了解,我校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低于这一要求,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方法有待提高,为此,在学校教研室指导下,与学生讨论后开展此项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名著积极性。对初中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外研究性学习呈多样化趋势,其特点或围绕着问题等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或使研究性课程呈现出多层面的开放性,或更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在我国从教育文化积淀和现实条件来看,实施研究性学习既是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又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教师对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使学生能望其门而入,领略名著的无限风光,读出滋味、培养兴趣、领悟内涵,最终就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而如今的中国,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中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这种阅读方法的益处。
2、关于名著阅读方法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喜欢的有效的读书方式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3、对《名人传》《格列弗游记》《傅雷家书》等中外著名小说以及鲁迅冰心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名家散文名著进行研究性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行动研究法:从研究之日起,针对参加试验班级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阅读水平进行调查分析。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动态,不断提升教师认知能力,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挖掘、整理、分析,探索学生名著阅读方面及阅读方法上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及时矫正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针对各阶段的分期工作,适时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还可以采用对比研究法、谈话法、抽样调查法、统计法,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检测、研究。
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并能取得实际效果,我们初步设想,本课题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以《名人传》为例来说明各部名著阅读的实施步骤)
(一)导读阶段(安排1-2课时)本阶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补充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积累性阅读阶段(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十回左右的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
1、摘抄语段:摘抄本周阅读到的精彩语段,并做简单点评;
2、内容概括:概括本周阅读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写读后感: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0字。(考虑到学生差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以上作业中任选其二来完成。)本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为中心目标,每周抽查学生作业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逐回阅读完全书后,安排1课时,由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三)探究性阅读阶段(安排2周左右)
1、分析人物形象(2周):本阶段安排学生精读有关情节,指导学生重点分析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的形象,并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按学生作文所分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组交流,最后推荐出优秀作品展评。
2、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安排2课时)由教师开设一次“名著欣赏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讲座指导,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尝试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四)总结阶段(安排1周左右):本阶段准备开展《名人传》影视欣赏、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继续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
活动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活动评价,包含参照学生读书笔记等材料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和通过设计名著阅读试卷对学生进行的总结性评价。
课题负责人:
钱明霞:中教一级,语文组组织,负责本次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撰写开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曾岚岚:星村中学高级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主要负责课题组研究的理论指导工作。主要负责活动课摄影安排和总结整理工作。
周秀华:星村中学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深深地爱着学生。有着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都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主要负责材料的收集,组织相关实践活动。
1.学生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手抄报等相关材料。
2.研究课题组 “活动课”“研究课”相关资料。
3.课题研究反思、阶段性总结及结题报告等。
4.撰写相关论文等。
1、埃明达. 美法韩日《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 j ]. 内蒙古教育,20xx (8)
3、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 (4) .
4、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 [ j ]. 教育探索, 20xx
5、黄朝兵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xx
6、李汉雄 《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及方法》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20xx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十
1.《研究手册》是考核研究人员是否认真参加研究的依据,是结题鉴定、评定研究成果的主要依据,请认真对待,妥善保管。
2.《研究手册》为尤溪县教师小课题研究人员专用,必须由课题负责人本人填写,内容由合作伙伴提供的,课题负责人必须严把材料质量关。
3.课题研究人员要按照每个部分的具体要求及时记载、如实填写,如填写内容较多可加页。
4.《研究手册》规格为a4纸,双面打印;结题鉴定时需提供电子及纸质文本各一份。
5.《研究手册》是对教师小课题研究人员参与研究的真实记录,如果发现任何抄袭行为,将取消其研究资格,不予结题。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十一
为了进一步明确纳税服务方向,深入推进纳税服务工作制度和措施改革,充分发挥纳税服务在改善和协调税收征纳关系,*市国税局专门组织人员对近年来纳税服务工作的成效、存在不足进行了专题调研,摸清了当前纳税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强纳税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
一、近年来纳税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市国税局始终把支持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治税之本,以纳税人的需求为中心,以税收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提高纳税服务质效为根本,以提高纳税遵从度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最终目标,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服务举措,形成了内容全面、载体丰富、管理精细、质量高效、全程监督的纳税服务工作机制,树立了国税部门良好的服务形象。被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为纳税服务考评试点单位,纳税服务工作的有关举措,被省局在全省推广,并得到了总局、省局局长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
(一)树立了现代化纳税服务理念。改变了过去一味强调纳税人的义务,“以我为主”的服务意识,全系统在思想上树立了“以纳税人为中心,满足纳税人各类办税需求”的服务理念,初步达成了以纳税人满意不满意和追求税收征管效能的最大化作为评判纳税服务质量的共识。
(二)形成了专业化纳税服务工作体系。专业化纳税服务工作体系主要涵盖了三个内容:理清服务范畴和职责,明确服务标准和要求,建立保障落实措施。20xx年形成《纳税服务体系资料汇编》,建立了*市国税局比较完整和规范的纳税服务制度体系。之后,随着税收管理理念的更新、税收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税收环境的逐步改善,不断拓展服务内涵。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制定了《税收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建立了服务纳税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三大系列”税收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将整个征收、管理、稽查,12366纳税服务热线、国税网站管理等纳税服务工作全面纳入考核评议的范畴,促进服务落实。
(三)构建了信息化服务的格局。充分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税收信息化成果,建立了以纳税人需求为方向,以纳税人满意为目标的综合服务、持续改进机制。建立了集网上申报、网上缴税、网上管理、网上认证、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网上税务局”-*国税网站,并对电子纳税申报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税库银联网征收税款,为纳税人在网络、储蓄、税款划转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与地税局联合搭建社会化税收管理信息平台-国地税联办登记系统,推行“一家登记、两家认可”的联办税务登记服务,只收一份工本费,给纳税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针对纳税服务质量效率考核评价工作量大,考评随意性等问题,研发了纳税服务评价考核系统,采取计算机和人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自动抽取、引用综合征管软件、税收执法系统、税务网站、12366管理系统、办税服务厅触摸屏系统、办税服务厅窗口评价等系统和人工考核录入的相关数据,客观、公正地对各级税务机关、部门及个人的纳税服务质效进行评价和考核。目前信息化服务渗入了从税务登记业务开始至各项服务质效考评监督结束的方方面面。
(四)打造了便捷化办税服务平台。分别以“一厅、一员、一线、一机”为载体,落实为纳税人减负的各项要求,切实减少纳税人的办税负担和成本。清理简并各类涉税报表、资料,取消了要求纳税人报送的53个业务环节中196项涉税资料;简化16项办税程序,压缩税务登记等30多项办税时限,比法定要求缩短了84%;推行“车购税纳税申报”和“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免填单业务。在办税服务厅配置了触摸屏、排队叫号机、电子大屏幕,自助办税机、身份证识别复印系统、液晶电视、服务满意度评价器等服务设施,开展“一窗通办”、科学均衡征期,提高服务效率。重点发挥税收管理员贴近式、个性化服务的优势和特点,帮助纳税人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发生的税收违法行为,防范税收风险。建立了“12366纳税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及协作制度,提供邮件、在线、网上咨询三种方式,及时回答纳税人提出的问题,使12366成为纳税人的“连心桥”和“智多星”。积极引进最新信息科技成果—arm自助办税机,在市区国税局各配备了3台自助办税终端,纳税人可按操作提示,24小时自助办理税控ic卡报税、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增值税专用发票及普通发票验旧、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各类型、各税种纳税申报等项业务,打破了办税的时空限制。arm自助办税机自10月1日在市区投放以来,共有2370多户纳税人办理了自助办税卡,已有20000多余人次使用期完成各项办税业务,极大地缓解了大厅人员的工作压力,又避免了纳税人重复排队。
(五)建立了公开化服务监督机制。多渠道搜集纳税人的意见,并将其纳入各级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及时改进和不断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9月1日在全市办税服务厅全面启用纳税服务评价系统,即时搜集纳税人的满意意见。目前全市窗口服务评价器共接收56579人次纳税人作出评价,评价次数达92645次,全市综合满意率达99.73%,非常满意率为97.02%。在国税网站长期设立纳税人问卷调查,利用信息化的方式集成纳税人满意度,并将结果直接纳入考核。每半年开展一次纳税人问卷调查,了解纳税人对服务工作的评价和意见;引入第三方评价服务质量,分别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选聘了纳税服务监督员238名,特邀行风监察员124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纳税服务监督检查,直接激励了所有工作人员自觉优化服务,使用文明用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
二、当前纳税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纳税服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人员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观念还有所偏差。有的单位对纳税服务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总是强调硬件、强调投入、强调人员等客观因素,忽视主观努力;重视办税大厅服务忽视税收管理员服务;有的工作人员服务观念落后,对纳税人角色仍停留于单一的被管理者角度,态度冷横硬、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有些具体工作上尚存在管理与服务脱节的现象。当前基于加强税源管理的需要,在业务流程、审批程序等方面的设计较为繁琐,与纳税服务便捷和高效的要求不相符合,没有把管理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三)服务制度落实还不够。市局在贯彻总局、省局有关服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税收服务办法,但有的单位没有认真落实,部分办法还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如纳税服务评价考核系统,信息化考核指标,每月由系统自动生成,但是还有部分指标是需要人工录入考核结果,现在不少单位都还没有真正行动起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工考核。再如,大厅安装窗口服务评价器既是开展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评议工作的需要,也是我们掌握纳税人意见的第一手资料,有些单位未引起重视,没有督促工作人员引导纳税人进行评价,至今纳税人评价次数太少,还有少数单位弄虚作假,自己给自己评价。
(四)纳税服务资源配置和收入规模、纳税人的需求还不匹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税务部门机构改革和审批权力下放,收入规模和工作量大幅增加,纳税服务呈现人员和硬件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办税服务厅人员配置相对较少,基本是由新分配的大学生和老同志组成,业务素质整体偏弱。其次,工作热情不高,大部分办税服务厅人员“不喜欢在大厅工作”,70%以上的人员感觉工作压力太大,80%的人员要求岗位轮换。
三、进一步加强纳税服务的措施
当前进一步加强纳税服务工作,解决现存问题和不足,必须以纳税人为中心,以依法治税为根本,创新纳税服务理念、机制和手段,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效率,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
(一)创新纳税服务理念,统一思想认识。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建现代税收征管新格局的基础环节,尤其是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大环境下,纳税服务在税收工作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必须统一思想,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纳税服务的重要意义,以“尊重、规范、效率、简便、沟通、发展”的原则,树立正确的纳税服务理念。树立“执法为民”的崇高理念,培育整个队伍的职业荣誉感,促使纳税服务工作者爱岗敬业;在征纳关系的处理上,树立“平等和尊重”的理念,积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纳税人着想,不断改善服务态度,理解和尊重纳税人,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xx作风;在涉税事项的办理上,突出便捷、优质、高效的原则,在合法的前提下,满足纳税人一切合理的要求,使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切实体验到国税机关的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提高征纳双方的理解度和信任度,形成和谐健康的税收征纳关系。
(二)创新服务机制,保障纳税服务工作有效进行。一是建立健全规范执法和纳税人权益保障制度。规范公正的税收执法,科学严谨的税收管理,是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创造公平公正税收秩序的根本保证,也是对纳税人最根本的服务。首先,纳税服务始终要以依法治税为前提,实施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必须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纳税人,不得xx;尽量缩小“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和执法弹性,实现执法公平公正。其次,制定纳税人权益保障工作制度,从机制上保障纳税人知悉权、要求保密权、申请减税权、申请免税权、陈述、拒绝检查权、委托税务代理权等十八项权利的落实。二是健全培训和岗位轮换机制。兼顾当前人力资源构成,通过加强培训,内部消化人员素质问题。本着“层层培训、分类培训、管什么培训什么、急用先学”的指导思想,通过集中开展公共知识、技能及服务岗位知识的培训、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等活动,有效提高办税服务厅人员和税收管理员的基本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建立一支业务熟练、服务规范、文明高效的纳税服务干部队伍。同时,在全系统建立岗位轮换制度,经常性进行岗位、职责之间的轮换,尤其是办税服务厅人员和税收管理员岗位之间,要加大交流的力度,避免因岗位职责的不同潜在的不公平。三是完善能级管理与星级管理相结合的激励鞭策机制。把业绩评价与干部选拔使用、星级能级评定、选优评先、岗位人员配置等方面结合起来。对业务素质要求高的工作、工作总量较大的岗位项目的要确定奖励系数,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健全服务落实机制。充分应用纳税服务评价考核系统,既要抓好信息化考核结果的监控落实,又要结合实地检查、召开现场会、组织明察暗访、社会评议、窗口实时评价等形式,对纳税服务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并要按照考评指标的时限要求,及时将人工考核结果录入系统。同时对服务考核评议、行风评议、窗口评价器等渠道反映的问题,要实行问责制,一竿子到底抓好责任落实和结果跟踪,及时兑现考核,责成相关单位和个人制定整改措施,并在下个考核期限中作为重点对象列入考核必抽项目。对纳税服务考核评议连续三次位居倒数的,对纳税人连续多次反映问题、没有及时整改的,对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要进行责任追究和诫勉谈话,屡教不改的待岗学习。
(三)创新服务手段,满足纳税人多元化需求。目前纳税人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有三个方面:一是执法要公平、公正;二是办税要简便快捷;三是知情权要得到保障,即及时准确获取纳税相关信息,包括税收政策知识和办税事项、认定结果等。纳税服务手段的创新必须紧密结合纳税人的共性需求和其他个性化需求,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一是结合税源分类管理的要求,开展分类服务。根据企业级别不同、信用等级不同,行业不同、税种不同等个性化要求,分别明确分类服务的对象、范围,细化服务内容、项目、措施和要求,为纳税人量身打造管理措施和服务方式。二是推进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营造便捷温馨的办税环境。按照环境整洁优美、功能实用齐全、办税简便快捷、服务优质高效、管理统一规范的要求,开展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对办税环境、工作要求、服务标准等进行细化和量化。按照“一窗受理、后台复核、内部传递、限时办理、窗口出件”的程序的要求,推行“一窗通办”和“一站式”服务。严格执行限时服务制度,哪个环节出问题,要及时追究哪个环节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广泛开展税企共建活动,帮助企业发展壮大。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以涵养税源,支持企业发展为己任,对符合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打折扣,及时兑现;积极开展税企共建和座谈会活动,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对企业财务核算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大企业、重点税源企业,因其组织结构和财务核算体制较为复杂,其服务需求相对较高,要经常性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研、召开税企座谈交流会等方式,开展税法宣传,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具体情况和涉税需求,减少和预防其不遵从税法的风险,促进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十二
目的: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所以我课题的方向是服装设计中色彩心理学的应用,也希望此论文了解造就服装设计中心理学的应用。
意义:日常生活中观察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即形成心理颜色视觉。如今社会进入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讲究快,而服装也顺应时代的潮流,在色彩方面更要注重这一点,色彩是最能冲击人们视野的东西,所以研究色彩更能直接快速的研究人们的心理。服装设计注重色彩更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反过来辅助设计的发展。
研究现状:色彩在服装设计中十分重要,它是人类视觉中最响亮的符号,但如今在服装设计中色彩的心理的研究还是有待发展,人们对它们的认识还不足,而人们如今对服装设计的款式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可是色彩方面就比较欠缺一些,人们总是以自己的直觉来选择自己的服装的色彩,而没有觉得这能够代表什么,更不会更深入的了解心理的变化,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点欠缺的。
发展趋势:虽然色彩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可是发展的趋势还是很大的,因为人们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所以在发展方面是很大的。
以服装流行色彩现象为研究对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服装流行色彩发生的趋势和动机,指出服装流行色彩是个人机能和社会机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色彩学是研究色彩产生、接受及其应用规律的科学。因形、色为物象与美术形象的两大要素,故色彩学为美术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课题。它以光学为基础,并涉及心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等学科。色彩应用史上,装饰功能先于再现功能而出现。人类制作颜料是从炙烤动物流出的油与某些泥土的偶然混合开始的,后逐渐以蛋清、蜡、亚麻油、树胶、酪素和丙烯聚合剂等作颜料结合剂。在古代中国、印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颜料多用在家具、建筑内部、服装、雕像等装饰上。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新的色彩不断出现,油画的产生使色彩越发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手段。
色彩学的研究在近代才开始,它以光学的发展为基础,牛顿的日光—棱镜折射实验和开普勒奠定的近代实验光学为色彩学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心理物理学解决了视觉机制对光的反映问题。印象主义出现后,色彩并置对比、互补色等问题,促使理论家、艺术家运用科学方法探讨色彩产生、接受及应用的规律。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许多色彩学研究的专门著作。
所以说在色彩学和服装设计上面的研究要针对光学物理学和色彩学。
完成期限:
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写完论文,反复通篇阅读论文,对于文章中出现的细节问题进行仔细推敲和修改,其间将论文提交导师,听取导师意见,在此基础上作最后的润色及定稿,并且开始为论文答辩做相关的准备工作。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苗莉、王文革:《服装心理学》1998。
[2]李当岐:《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史悠鹏《服装色彩设计》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4]贾京生《服装色彩设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课的开题报告篇十三
在中小企业创建、经营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大问题,为此,探索可行有效的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中小企业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重点。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根本性变化,从完全依靠国有和集体企业发展到民营中小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混合性经济,由于大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人员分流和产品结构调整,国有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而此时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生力军。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活跃市场,吸纳就业,促进技术创新与出 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意义
在我国,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4%的工业增加值,63%的gdp,但是其占有的金融资源却不足20%。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杭州的企业体制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也导致了杭州的中小企业也存在严重的融资难问题,虽然各个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杭州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因为中小企业地位的重要性,所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参考文献综述的主体与总结部分)
(一)国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在中小企业创建、经营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大问题,为此,探索可行有效的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中小企业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重点。西方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都制定了相关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
此外,(xx)运用 1999至xx年间尼日利亚中小型企业的相关数据测试了4个运行现状不佳的企业。认为对中小企业来说,持续的增长,充足的资金流动性和必要的盈利能力是与他们的投资和融资决策密切相关的。尽管财务总监竭尽全力协调流动性和营利性这两个矛盾的目标,但观察结果仍然暴露出了其财务管理的困境。
alastair metcalf(xx)认为一家新兴公司需要有足够的资本运用于所有的支出,当然还包括用于资金的增长和周转。在公司资金不断增长的同时,这一家公司可能需要更加多的股本或者项目融资,从而用来支持合并和收购。当它成熟时,公司可能需要资本重组或证券。如果该公司发生困难,它可能需要企业重组或计划重组融资。找到一个贷款人可以配合你的融资需要,从而让您专注于您的业务运行。
(二)国内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1、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资金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必不可少的,自xx年9月份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已席卷全球,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中小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出口订单骤减、应收账款回收期加长、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资金支付压力空前加大,众多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融资难成为当前全国各地区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首先要面临的难题。
尹丹莉(xx)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课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但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现有的融资环境与企业的希望仍有较大差距,中小企业信贷满足率仍待提高。
的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或者倒闭,全国有超过30 万家企业停产、半停产,约有2500 万农民工因此返乡。由于中小企业是吸纳城镇就业的主要载体,中小企业生存状况恶化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要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关键靠中小企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仅对保增长,而且对保稳定、保民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基础较差、银行结构不均衡、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和中小企业政府扶持体系还未真正建立等诸多原因,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纪杰(xx)指出企业外部融资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融资,即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二是间接融资,即主要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资金。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通过这两种途径筹资都十分困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其根本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和素质的限制。这一因素是对其融资造成不利影响的内部原因;现行体制和政策的影响。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外部原因。
谢小梅(xx)分析认为:目前融资难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因素,又有社会的、历史的因素;既有宏观层面的原因,又有微观层面的原因;既有观念上的原因,又有政策上的原因。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归结到一点,便是体制和制度的缺陷,尤其是产权制度和金融制度缺陷。
杨加陆(xx) 指出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生存先于成功,要生存下来,就必须拥有一定量的资金。但在现实中,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融资相对比较困难。这主要因为银行的利息很高,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即使中小企业能够承担,但由于信誉等原因银行一般也只愿意向大企业贷款。
喻占元(xx)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中小企业自身有关 ,也与我国的金融体制有关 ,还与政府政策有关。具体有如下方面。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偏低;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风险、成本和收益不对称;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增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少,实力弱;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人;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3、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从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有金融机构定位偏差、贷款权上收等不匹配因素。同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差等因素也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因此,相关的研究也主要从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各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筹资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活动的先决条件,总结上述研究成果,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国各地区,综述根据国内外各位学者对于各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描述,转述对融资难的原因的看法,使大家对于目前国内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及其成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文献进行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基本上都是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研究,针对某一省或某一区域的则比较少,即研究的地域范围太广。(2)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中,涉及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研究比较少,即结合当下背景不深。正因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还存在上述问题,所以,就有了该篇论文。本文结合国际金融危机背景,在全面分析时下中小企业更加严峻的融资问题的基础上,以杭州为例,提出了一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建议。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及其特征
2、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各个方面
3、杭州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现状和案例的分析
4、杭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各种原因的研究和探讨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对如何解决杭州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出自己的建议。
2、导致杭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从中找出突破口。
3、以小见大,由杭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剖析中国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首先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分析并找出相应的结论。
4. 讨论法:与老师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 (需具体说明研究方法用在什么内容中) (二)技术路线:(需画图说明)
五、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xx.10.14xx.11.14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六、主要参考文献:(同文献综述)
[2] 王悦.浅谈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集团经济研究,xx年第9期
[3] 刘向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xx年第11期
[4]王莎,江辉.探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商业研究,xx年4月
[5] 程剑鸣,孙晓玲.中小企业融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
[6] 熊云生,程国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对策.财贸研究,xx
[7] 周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南方金融, xx
[8] 林毅夫.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xx年1月
[9] 关彬洪,关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企业经济,xx年1月
[10]企业融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xx
[11]杨令芝,周艳.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创新[j].特区经济,xx(4).
[12] 赵一静.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xx,(5).
[13] 刘瑛超,陈松紊.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对策[j].平顶山学院学报,xx,(5).
[14] 叶林.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xx,(1).
[17]杨超明.论出资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希望月报,xx年10月
[19]夏恩桑德.会计与控制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xx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