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目标要求。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还可以参考一些教学教辅资料和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案质量和教学效果。
数学公约数教案篇一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
数学公约数教案篇二
师:有的时候也需要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出示课题: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1:我觉得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差不多。
生1和生2同时板演。
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的是:2×3×4×6=144。2×2×3×2=24。
师:这是两种不同的结果,下面的同学们还有不同的结果吗?(学生没有举手)。
师:现在大家已经见到了2种不同的结果,到底哪一种的结果是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呢?下面请大家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怎样可以使得到的数是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学习,同时参与到小组研究学习中去。)。
生1:我们组把它们的倍数写出来,发现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24。生2是对的。
生2:我们通过分解质因数发现它们三个数只有一个公有质因数2。
生3:我们发现6和12也有一个公有质因数3。
生4:我们也发现:8和12也有一个公有质因数2。
生5:我们觉得生2对的,于是我们发现不止要用2去除。
生6:我们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要除到互质为止,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三个数的商一定要除到两两互质为止。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教师只有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才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因此,我们应该把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互动发生式的课堂教学,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如果说过去教师备课主要着眼于如何教,那么今天教师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必须是引导学生如何学。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要充分地研究学生的特点及其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从而真正地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这样,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会成为师生共同创造课程的过程,课程实施才会从“执行教案”走向师生“互动发生”,如此课堂才会真正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数学公约数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学公约数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写出12、30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教学新课。
2、把12、30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60,分别分解质因数。
212230260。
26315230。
3515。
5
12=2×2×3。
30=2××3×5。
60=2×2×3×5。
观察上面各数分解质因数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最小公倍数60的质因数里,包含了12和30公有的`质因数2、3,还有12独有的质因数2,30独有的质因数5。)。
3、利用上面的情况,用简便方法求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
21230………用公约数2除。
3615……….用公约数3除。
25……..只有公约数1,不必再除。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得到:
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2×5=60,也可以这样表示:
[12。,30]=2×3×2×5=60。
4、总结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的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然后把所有的()和()连乘起来。
5、尝试练习。
12和16,33和22,16和20,36和54,30和45,10和15。
三、教学求倍数关系,互质关系的最小公倍数。
在下面各组数中找出倍数关系,互质关系。
1、倍数关系。
2、互质关系。
3、想一想。
(1)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关系,那么()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四、巩固练习。
书本第56页1至4题。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作业。
反思:让学生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要把两个数的公约数还要各自独有的约数。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数学公约数教案篇五
微课的内容由5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读程序写结果―分析程序的功能。
第四个环节,剖析各要素,展示用“辗转相除法”编程的过程。
下面我们首先进入:
第一环节,读程序写结果。请你通读一下程序,然后根据输入,看输出应该是多少?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程序:可以看出本程序就是要求出m,n的最大公约数。
本程序的题目表述是:
第一种,辗转相减法,用实例来讲解这种方法是如何求出最大公约数的。
第二种,辗转相除法,思路相近,但更高效。还是用实例来演示。
对于这两种方法,我们本次微课选择用辗转相除法来实现。下面我们一起来剖析题目要素。找一下刚才的讲解中我们反复要去做的事情,也就是循环体的内容。那么这个循环何时结束,是r=0这个是结束条件,具体多少次我们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选择用while循环或者是repeat循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替代的。我们选择用while循环来编写,那么条件是r0去循环,r是多少,因此r的值在循环前要先算出来,其它就是输入与输出,程序就算完成了。你看一下完整的程序同你想的是否一致。
最后一个环节,你的任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建议首先是用概念来穷举。然后思考是否能利用刚才的高效的算法来求出最小公倍数。
本部分内容就到这,谢谢你的观看。
数学公约数教案篇六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8和2418和3624和36。
二、新授。
1、教学例4。
(2)引导学生仿照例3的做法去做。(用短除法)。
(3)归纳出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先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公约数连乘。
2、试一试。
6、12和244、7和9。
(1)学生用短除法计算。
(2)观察讨论得出:第1题由于其中小数6是另外两个数(12和24)的约数,所以6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第2题中三个数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三、巩固练习。
p.53练一练。
五、作业:《作业本》。
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方法相同,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最后总结出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数学公约数教案篇七
使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准备。
6和712和3656和14。
4和915和457和13。
提问:互质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各有是什么特点?倍数关系呢?
2、已知10=2×515=3×5,那么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是。
谁能说一说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有何特点?
3、求12和18,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
(1)全体笔练,两个做在投影片上。
(2)反馈(投影片)失声共同评价。
二、教学新知。
(1)学生尝试练习(两人板演,有困难可以看书)。
(2)师生共同讨论(并纠正)板演:
a、为什么当商是6,8和9时,还要用两个数的公约数2继续除?
(因为每个数独有的质因数也是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
b、除到什么时候可以不必再除?
c、最后这个最小公倍数怎么求?为什么?
(3)小结:因为最小公倍数既含有几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又含有每个数独有的质因数,所以一直要除到每两个数都互质(简称“两两互质”)为止,并把除数和商全部连乘起来。
16、8和1215、30和408、9和12。
a、学生练习。
b、投影反馈。
教学过程。
备注。
公约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只要除到三个数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只要把除数乘起来,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把除数和商都连乘起来。
4、12和169、18和2712、15和18。
(学生练习后反馈,并互相检查)。
2、探求规律。
出示:(1)15、30和60(2)3、4和7。
8、10和402、5和9。
9、7和631、和15。
(2)反馈练习结果(生报教师板书)。
[15、30、60]=60[3、4、7]=84。
[8、10、40]=40[2、5、9]=90。
[9、7、63]=63[1、8、15]=20。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4)讨论后小结:
若三个数中较大数上另外两个数的倍数,则较大数既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若三个数两两互质,则它们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加“.”内容的强调)。
(5)练习:课本p62练一练2(先略做思考,再口答,并说出为什么。)。
(6)综合练习课本p62练一练3(当堂反馈,矫正错误)。
三、课堂总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并还知道了什么?
3、在练习时要注意分析清楚每组数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再解答。
四、作业《作业本》。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本小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短除法式子中最后的结果(商)必须要两两互质。
数学公约数教案篇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举出一组互质数。
二、教学新课。
2、教学例3。
观察、比较、议论:
(1)36和60的公有约数是几,全部公有质因数的连乘的积是多少?
(2)36和60的公有质因数与他们最大公约数12的质因数相比,有什么发现?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议论。
3、巩固练习。
5、教学例4。
(2)引导学生探求观察思考。
6、教学例5。
(3)教师学生共同小结。
(4)练一练。
三、总结布置作业。
反思:我认为这几点我做的不好:
1、没有让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两个数全部共有质因数连乘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所以在下面的练习中学生知识照搬照抄。缺乏灵活性。
2、对于有特点的两组数:互质数和约数关系时的教学缺乏举例,与学生的自我思考。
数学公约数教案篇九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的概念,并能比较正确地说出两个数的公约数。
(2)进一步掌握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的概念,并能比较正确地说出两个数的公约数。
(2)进一步掌握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课本上第1题)。
让学生先填在课本上再交流。
2、下面每一组数有没有公约数2、5或3?
12和3624和3272和8460和45。
27和10857和8475和10518和24。
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再全班交流,提高学生运用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两个数的公约数的能力。
6和109和1210和和26。
50和2516和2122和3318和24。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道题,再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注意小结成倍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的两个数判断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4、下面各组哪些是互质数。
5和79和108和2190和15。
24和131和3552和1317和34。
学生先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让学生说说判断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是互质数或不是互质数?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引导他们正确思维。
二、综合练习。
28和63135和45。
40和3917和51。
42和5660和48。
学生先独立计算,三名同学板演,再全班汇报交流,讨论一下有没有特殊方法,可以怎么思考。
12、30和4215、40和6030、20和50。
三、发展练习。
1、让学生通过计算,思考找出可以用的地砖的边长分别是什么,应该怎么铺(几行,每行几块),发现答案有多种,边长分别可以是1、2、3、6。
2、再问学生,如果想铺起来快一点,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3、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其实1、2、3、6都是36、30的公约数,6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作业《作业本》。
练习中第4题判定互质数是个难点,练习时让学生说说判断时是怎样想的,暴露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组成互质数的几种不同形式。
课后反思:
数学公约数教案篇十
小大。
这样,经过学生们的分组讨论,轻而易举的就得出了结论:如果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两个数中的较小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两个数中的较大数。
同时,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完书上的结论后进行比较,看与自己总结的是否一样,进而分享由自己的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
四、反馈练习:
9和367和1329和3013和5236和725和17。
五、总结:
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六、作业:(略)。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课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测、推理、交流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被理解,也最容易被掌握。因此,整堂课我始终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我只是适当点拨、引导而已。显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反思本课教学,最大的启示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收获。
教学需改进之处———进一步处理好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彻底改变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观念,为培养出数量多、素质高、能力强的跨世纪人才拼搏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