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工作的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和归纳工作中的要点和成果。注意总结的时间范围和事件选择。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一
(1)认知目标:熟悉国画工具材料,感知水墨画独特的美。
(2)操作目标:学习用水墨的点、线、面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进行鸟的动态造型,体验笔墨的趣味。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传统国画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浓淡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自己喜欢的鸟。
教学难点:水分、墨色的掌握以及破墨法的应用与要表现的形象相结合。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认识中国画工具及其相应作用,为本节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游戏与导人:。
教师拿出一张宣纸,请两位学生上来随意点两点,教师在学生点的基础上略加修饰,添加上鸟的眼晴、嘴巴、爪子,即成了两只有趣的小鸟。一只正面,一只侧面。
教师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水墨画鸟。
(3)欣赏与感受:。
欣赏一些知名画家的水墨画鸟作品,找一找他们的用墨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了解水墨画中点、线、面的合理应用。
欣赏同龄人的水墨画鸟,体会鸟的不同的形态特征,感受水墨的不同韵味。
教师示范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尝试,在尝试中教师简单介绍、示范破墨法:浓破淡,淡破浓。
(4)实践与体验:。
学生根据自己写生的鸟或根据资料、照片,大胆用水墨进行表现。
教师巡视,让学生注意笔墨的轻重,用墨的干湿、浓淡,最后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水墨表现方法。
(5)展评与拓展:。
学生将作业贴于教师设计的展板“鸟的世界”中,让学生自己评析·小组评析、集体评析。对于水墨表现较好的学生作品,教师要给予肯定。适时指出某些作品的不足。
布置课外作业:。
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仔细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家禽或家禽图片,尝试用水墨进行表现。
(6)收拾与整理:。
学生动手收拾整理作画工具及课桌,保持良好的教室环境。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二
1、认识7个生字“拳、调、羹、邦、献、憋、制”,会写6个生字“粒、睡、拳、调、献、制”,积累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与童年的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积累6个词语。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课件。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哪些好朋友。引导学生不仅说出陪伴自己玩耍的伙伴,还要说说无生命的玩具朋友。
2、出示学生喜爱的玩具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玩具朋友的回忆。
3、过渡:很多玩具朋友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今天,我们跟着一位外国作家走进他的童年,看一看他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学习生字。
认读字学习字音,理解字义;会写的生字让学生从音、形、义几方面讲一讲。
音的重点:“拳”:三拼音节;“调”:多音字;“制”:整体认读音节。
形的重点:“拳、制、睡”。第一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后两个是左右结构的字,指导书写。
2、学习词语:拳击家、代替、形影不离、硬邦邦、沉默、克制。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2、指名回答: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板书:玩具小熊。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完成下面填空。
(出示幻灯片):“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但是“我”后来想到(小熊曾经带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改变主意,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
板书:要当不想当。
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听边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回答,概括本段内容。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熊的?(颜色、眼睛、双手)。
2、具体说一说它的颜色、眼睛、双手分别是什么样的。
3、教师引读: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大的是(原来的,玻璃做的);小的是(用一粒纽扣代替的)。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1、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我”和小熊以前的关系怎样?(非常亲密)。
3、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4、再读这一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具体写了“我”和小熊的形影不离,用直线画出来。
5、指名回答。(出示幻灯片):那时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调羹喂它;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悄地给它讲故事。)齐读,读出“我”和小熊关系亲密的语气。
6、小组讨论: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了“我”和小熊之间的亲密关系。
学生汇报。板书:一心一意真正的朋友。
7、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些语句的体会。
教师总结:我和小熊就是这样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甚至为了他,把命献出来都舍得。带着这份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齐读第4、5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流泪了。
童年是最美好的,童心是最可贵的,让我们善待自己童年的朋友,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出示幻灯片):比较句子,哪一句的效果好?好在哪里?
(1)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
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2)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
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联想句能让句子中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起来。)。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三
让学生用传统的水墨工具画自己喜欢的鸟,体验水墨的独特性、丰富性以及晕画化偶然性。指导学生学会用水墨的点、线、面表现鸟。
二、教学目标。
熟悉国画工具材料,感知水墨画的独特之美。学习用水墨的点、线、面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进行鸟的动态造型,体验笔墨的趣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浓淡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自己喜欢的鸟。
难点:水分,墨色的掌握以及破墨法的应用与要表现的形象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师: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盒、国画颜料、水杯、水墨画鸟的图片。
生: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盒、国画颜料、水杯。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导入师生共同欣赏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鸟的vcd片段。
师:“现在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有关鸟的录象,来看看鸟的神态以及动作。”
师:“谁能告诉我鸟有几部分组成?”
师:“谁来学学小鸟觅食的样子?”
师:“谁来学学小鸟展翅飞翔的样子?”
师:“谁来学学小鸟休息的样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墨小鸟。”新授。
板书课题——水墨画鸟。
(二)展示鸟的图片。
师:“如何用水墨的方法来表现小鸟?”
师:“如果把这幅画中的小鸟表现出来要画出几个部分呢?”
教师边与学生讨论边示范。
(用两张纸同时作画,一张是效果好的范作,一张是学生意见不同的范作最后通过对比不同的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哪个部分用水少些效果好,哪些部分墨色浓些效果会更好,教师在示范的同时穿插讲授破墨法:浓破淡,淡破浓。)。
4、学生尝试练习笔墨的浓淡,干湿画法,简单练习破墨法以及点、线、墨块在破墨时的交替使用。
5、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的感受。
师:“请哪位同学谈谈你在练习的过程中的感受?”
6、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上节美术课画的鸟或收集的鸟的图片,用水墨的方法来表现出来。
(三)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并讲评学生走下位置找出自己喜欢的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把它贴在展示板上进行互评和展评。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四
1.有感情地朗读《江上》和《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地模仿创编。
理解《江上》《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制作教学相关课件。(教师)。
1.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垂柳梳妆染绿钓竿蜻蜓。
碎了蹦跳翅膀浪花葫芦。
松针蘑菇斗笠抖落。
水墨画清清爽爽明明亮亮。
2.出示任务一:学习《江上》。
2.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
我喜欢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画面,我能把它读出来。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比喻小孩的胳膊,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这句话中的水葫芦为什么要加引号?
句中的“水葫芦”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这句诗写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牙。
仿写。
a.“笑哈哈”是abb式的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
静悄悄、慢吞吞、亮晶晶。
b.表示“笑”的四字词语还有。
眉开眼笑、哄堂大笑、喜笑颜开。
3.出示任务二:任务一:学习《林中》。
2.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我喜欢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画面,我能把它读出来。
林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叫唤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一阵大雨过后,松树像刚刚洗过澡一样干净、清爽,地上钻出了许多各种颜色的蘑菇,一群戴着斗笠的孩子们笑着、闹着采蘑菇,他们的欢呼声震落了树上的雨滴,他们都全然不觉。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清清爽爽”是指整洁干净,这里指松树被大雨淋过以后显得格外清新凉爽。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为什么说蘑菇戴着斗笠像一朵朵山花?
这句话既是比喻句又是拟人句。句子把蘑菇当作人来写,“戴着斗笠”写出了蘑菇的形状。“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这是个比喻句,把蘑菇比作山花,写出了蘑菇的形状。
积累。
“清清爽爽、明明亮亮”是“aabb”类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勤勤恳恳、平平淡淡、形形色色。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a.“抖落”意思是抖动使其落下,这里指孩子们在林中的呼唤声和欢笑声响彻整个林中。“斗笠”在这里指戴着斗笠的孩子们。
b.诗中的两个“斗笠”一样吗?
这部分诗中的两个“斗笠”代表的意思不一样。前一个斗笠指的是蘑菇,诗人把蘑菇比作斗笠,后一个斗笠指的是孩子,诗人把戴斗笠的孩子比作蘑菇。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溪边:儿童钓鱼。
江上:儿童戏水。
林中:斗笠——蘑菇、孩子。
动静交织,纯真美好。
你的童年有哪些好玩儿的事情呢?说出来跟朋友们分享一下。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五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用笔用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2、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中国画工具特性。
3、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
教具、学具:几张小动物的照片、笔墨宣纸等国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二)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
讲述调墨调色。
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
修改调整完成。
三、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课后拓展: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进行水墨画临摹、写生、创作。
教学随笔:通过水墨画的练习,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了解中国画的精髓。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六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诗《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播放《童年》,让学生谈自己对童年的认识,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2.注意以下词语的字音和字形。
肃然起敬万象更新诞生孤苦伶仃。
教谕龙肝凤髓溺爱蹿房越脊。
浑浑噩噩习以为常光大门楣椽子。
做选择题和写话进行检测。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文意。
2.在文中找出重要词句,写出感悟或提出问题。
3.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明确:1.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童年的苦难与享受;我最早的学习生涯:老师与同学;伤感中离开故乡,踏上新生之路。
2.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物质生活好些了,但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经常在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3.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在苦难之中饱含着深沉的亲情、淳朴的乡情、诚挚的友情。叔父对我家生活的关照和接我去他家;我童年的享受吃到半个白面馒头;和同学玩。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赏析。从用词、修辞、情感等角度进行。可能会出现的句子:
(1)4、5段中那些语句写出了“我”父辈生活的艰难?写父辈生活的艰难有什么作用?“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在地上的干枣充饥”。
父辈生活的艰难,是他们去济南谋生的直接原因,也为后文“我”离开故乡去了济南做铺垫。
(2)6—8段中“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我”三四岁时,奶奶每天给“我”的半个馒头。说明了当时物质条件的缺乏和家境的困苦。
这些琐事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写这些琐事,一方面是为了激励自己前进,鼓舞自己振作;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后辈,让现在的孩子了解旧社会的苦难生活,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走进了季羡林先生的童年,展现了童年了生活的苦难,同时也包含了深沉的亲情、淳朴的乡情、诚挚的友情,揭示了童年生活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何其幸福,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溪边》。
3.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18: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首儿童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课件19: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字词,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
出示课件20: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首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预设1:《溪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溪边钓鱼的情景。
预设2:《江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江上游泳的情景。
预设3:《林中》主要写了儿童在林间采蘑菇的情景。
师:是的,这三首诗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深入学习第一首《溪边》。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并回答课件里提出的问题。
出示课件21.22:
(1)预设: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追问:如果溪边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呢?
(2)预设: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预设: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预设: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教师板书:(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2.过渡:同学们的想象真美呀!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第一首是怎么描写的这美丽的画面的吧!
指名读第一句话。
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水很清澈,很平静。
出示课件23:
过渡:这里的溪水真是太神奇了,像梳妆的镜子,像漂亮的绿玉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默读后两句,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
出示课件24: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同学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预设2: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一个小孩在钓鱼。
预设3:我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有“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过渡: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学生默读、思考。
预设5:老师,我从第一句话“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倒映着垂柳的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预设6:“染”字用的好。这样把溪水当作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预设7:这样写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评价: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来给大家读出这美丽神奇的景色吧!(生读)。
过渡:读得真不错,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8: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4.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大家自己读一读这首小诗,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抓住诗句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感悟能力。)。
5.师范读: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出示课件25:
预设1: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有绿色的柳树、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做点缀,真是美极了!
预设2: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在等待鱼儿上钩。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6.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参照老师黑板上的词语,试着一起来背一背!(自由背诵、指生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首小诗吧!
(1)自读第二首,提出自读要求。
出示课件26:。
(2)学生回答,想象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预设: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水中鸭子拍着翅膀玩耍,孩子们也用双手拨动着浪花,快乐地在水中嬉戏。
老师板书:(鸭子、孩子戏水)。
(3)我们一起走进江上去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27:
读一读这句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了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在水里快活的游动。
预设2:孩子们在水中互相你拨我溅的嬉戏,真是太快乐了!
过渡: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们啊!男同学我们一起读一读,把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吧!
(4)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读一读,你知道水葫芦指什么吗?
出示课件28:
预设1:我觉得水葫芦应该是一种植物,在这首诗里指的是戏水的孩子们。
预设2:把孩子们比作水葫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儿童游泳的本领很高。
通过“两排银牙”你体会到什么呢?
预设3:“两排银牙”应该是儿童钻出水面,张开嘴露出的白色牙齿。
预设4:我体会到儿童钻出水面激起的浪花伴着孩子们的笑声,真是太快乐、有趣了。
出示课件29:
预设1: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水中嬉戏的快乐。
预设2:读了这首小诗,我感受到这些孩子的游泳本领可真高啊!
师:是啊!孩子们的游泳水平真高,可以在水里像小鸭子一样自由快活地游来游去。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三)自学第三首《林中》。
1.总结学法: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首小诗呢?
预设1:先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
预设2: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面读懂不理解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2.学生根据读书要求,小组内自主完成第三首小诗的学习。
出示课件30:
3.小组汇报,班内交流。
预设1:这首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景。
预设2:林中有许多刚长出来的小蘑菇,还有一群孩子们。
预设3:我知道了第一句话“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多么漂亮啊!
预设4:第二句话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下长出来,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所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小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棒!“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的呢?
出示课件31:
预设5:我觉得是在雨后嬉戏的孩子们。
预设6:孩子们的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快乐啊!
诗的最后一行写到了“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和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意思一样吗?
预设7:不一样。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指的是小蘑菇,最后一行的斗笠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师总结:这真是一场快乐的《采蘑菇》图,雨后的山林中,蘑菇多多,人影绰绰。女同学们,一起把这首小诗来读一读。
师板书:(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四)这真的是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充满快乐的水墨画啊!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我们再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注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
四、鉴赏写法,仿写诗歌。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段,我们一起来总结本课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1: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预设2: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的场景,有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性。
出示课件32:
2.模仿这三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吧。
出示课件33: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设计意图:分析诗歌的表达特点,模仿诗歌特点,练习写话,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课后作业、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六、板书设计。
溪边钓鱼: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朗读训练。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为了强化学生语言实践,我在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借鉴诗歌写法,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八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3.能认识本课的6个认读字,能正确在田格中书写“染”“爽”等11个生字。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3.认识本课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染”“爽”,指导“爽”的笔顺。
联系诗句理解难懂词句的含义。
1.浏览单元导读页,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内容为一组儿童诗。
3.初读三首小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范读课文。
3.读词语。
水墨画染绿碎了钓竿扑腾拨动。
葫芦蘑菇溅起浪花清清爽爽。
1.分别阅读三首小诗,读懂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结合上下诗句,理解难懂的词句。
——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中的“给”是“被”的意思。
——理解是上钩的鱼儿把人影打碎了。
——结合诗句的关联,理解蘑菇像斗笠,戴斗笠的孩子像蘑菇。
(2)结合插图和画面,理解难懂的词句。
——结合图片认识水葫芦、斗笠。
——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理解孩子们像鸭群一样欢乐。
1.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组诗的题目是“童年的水墨画”。
——学习“墨”字,了解什么是水墨画。
2.品读诗歌语言,感受语言美。
——学习“碎”字,感受这个动词的运用,能感受到当时孩子们垂钓时的欢乐场面。
——关联《小儿垂钓》,理解溪边孩子垂钓的画面。
——从“水葫芦”的特点,联想到在水中钻上钻下的孩子。
——通过“抖落”一词,关联《所见》,通过想象感受孩子们在林中的欢乐场景。
3.小结诗歌中的欢乐画面。
溪边——垂钓之乐。
江上——戏水之乐。
林中——雨后之乐。
4.体会自然中童年生活。
——朗读并想象画面。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品味“染”字。
——通过理解“爽”字的字形、字义,感受松树在雨后的“清清爽爽”。
5.朗读课文。
1.指导认读生字,观察生字的书写特点。
2.指导书写“染”“爽”。
1.正确书写生字。
2.积累词语。
3.背诵《溪边》,抄写喜欢的诗句。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九
本课教材为苏少版美术第六册第十二课内容,在此之前,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水墨有关知识,如《水墨游戏》,《拉根线条去散步》等等。本课选取了两位著名画家陈子庄、朱聋的作品各一幅,引导学生欣赏画家们用不同的水墨风格表现的鸟,学会用水墨的点、线、面表现鸟。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中国画的乐趣为主,不要过分强调用笔、用墨的技巧。
二、学情分析。
鸟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熟悉而喜欢的动物。本课是让学生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来表现这个主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中国画材料,也从第9、10课中了解了鸟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用传统的水墨工具画自己喜欢的鸟,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水墨画的美感,体验水墨的独特性、丰富性以及晕化的偶然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国画工具材料,感知水墨画独特的美。
2.技能目标:学习用水墨的点线面及墨色的浓淡来进行鸟的动态造型,体验笔墨的趣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传统国画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重难点。
重点:熟悉水墨的运用,感受水墨画的趣味。
难点:尝试破墨法以及运用浓淡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鸟。
五、教学准备。
师:ppt课件,水墨工具。
生:水墨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与导入。
1.放《淅沥沥的小雨》音频,让学生感受。
师:小朋友们,你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汇报。
师:这些飞舞的小精灵飘落到了我们的宣纸上,一滴、两滴、三四滴,你看出了什么?
(师边说边在宣纸上画出大小不一,浓淡各异的墨点。引导学生发现墨色的浓淡变化及点的大小变化)。
老师是用什么工具表现的呢?
(画的时候注意颜色有浓有淡)。
生汇报。
揭示并板书《水墨》。
2.水墨游戏一:
(1)你能用曾学到的水墨技法来表现出这些活泼的点吗?看谁的画面表现的水墨层次最丰富。
(2)学生练习并进行展示交流。
师巡视并选择学生作品随意进行添画变成鸟,并完整揭示课题《水墨画鸟》。
(二)新授。
1.介绍破墨法。
师:你想让自己的画面更具有水墨的韵味吗?老师这里有两个法宝。
(预设:情况一:如第一次练习就出现了破墨法,可直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画面进行小结。
情况二:若第一次未出现破墨法,师分别示范浓破淡,淡破浓。)。
a浓破淡:第一遍水墨尚未干时在上面画第二遍,使水墨产生反复渗化交融的效果。
b淡破浓:先画浓墨,未干时用淡墨画第二遍。
2.水墨游戏二:
(1)你能运用老师教你的这两样法宝,尝试着画只鸟吗?
(2)学生练习,师巡视并选择准确把握住的鸟类作品及存在问题的作品。
(3)展示成功作品,让学生说说成功的原因。(形的特征的把握)。
水墨画鸟不仅要注意水墨技法,同时还要注意观察鸟的外形特征。
3.引导学生欣赏各种鸟类的图片资料并让学生说说这种鸟有什么形体特征。(从身体有几部分组成,外部特征,姿态和动作方面来讲)。
4.师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用水墨示范学生喜欢的一只鸟。
(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哪些部位用水少些效果好,哪些地方墨色浓些效果会更好)。
师:细小的地方,如嘴,眼,笔要竖起来,用浓墨画,蓬松的羽毛用淡墨来表现。
(三)学生作业。
1.欣赏激趣。
(课件展示陈子庄的小鸭子和八大山人的《鸟石图》等图)。
2.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受水墨画鸟的韵味。
3.作业要求:
(1)可以参考自己带的鸟的图片,画一幅水墨画鸟。
如觉得有难度,可照书上的图片画。
(2)小挑战:巧妙运用水墨技法,灵活的运用点、线、面来画出自己喜欢的鸟。
注意抓住鸟类的特征,有能力的同学可添画背景或情节,使画面更加。
生动。
(四)展评。
学生将作业贴于展板中,让学生自己评析、小组评析、集体评析。教师对笔墨表现好的学生给与充分肯定,适时指出某些作品的不足。
(五)课外延伸。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用水墨表现自己喜欢的各种家禽。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十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
2课时。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播放歌曲《童年》。
老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老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呢?(指三名同学说)。
过渡: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猫、小狗或者陪伴你长大的布娃娃。著名作家—维·德拉贡斯基就有这么一个童年的朋友,你想知道他童年的朋友是谁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找回他童年的朋友。(出示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它和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总结:课文主要写了“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小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给我带来的快乐,我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的故事。
你过去的理想是什么?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呢?(指三名同学回答)。
学生汇报:有时,我幻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到老远的新加坡去,为自己买一只逗人的小猴儿。有时,我觉得当个勇敢的旅行家也不坏,像阿连·蓬巴尔那样,光靠吃生鱼,横渡大洋。这个蓬巴尔旅行结束后,体重减了二十五公斤;我呢,体重才二十六公斤!要是我也像他那样去横渡大洋的话,天哪,旅行完了我的体重只剩下一公斤了!万一有一两天我捉不到鱼呢,那会瘦得更厉害呢!把这笔帐算完后,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只是为了买一只逗人的猴儿,放弃当旅行家的念头的理由却十分幽默,那你就带着幽默的语气再读一读。(指名读)。
过渡:作者的理想善变还表现在:
学生汇报:第二天,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了。因为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场欧洲拳击冠军赛。拳击手们你来我往打得真来劲!接着电视又播放了他们的训练片段。训练时候他们用的是皮制的“梨”,那是个椭圆形的有分量的沙袋。拳击家们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击打这个“梨”,为的是锻炼自己的攻击力。我看上了瘾,也想成为我们院里最有力气的人。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迫不及待,渴望)。
那你就读出作者迫不及待渴望的心情。
过渡:课文除了直接告诉我们作者理想是善变的,还通过什么描写来烘托作者理想的善变?(如果学生找不出,可引导)。
“没有‘梨’,你就随便玩儿点儿别的吧。你反正什么也干不成。”通过父亲的谈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汇报:体会到了“我”的理想善变,也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不屑一顾,请你读出来)。
这是通过父亲的语言描写,从侧面烘托描写,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应用这种写作方法,会突出人物特点。
过渡:是啊,童年就是这样色彩斑斓的,曾经的理想是那么的强烈,但真正把旧时的朋友当作练拳的“梨”时,却又放弃了,为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我”放弃当拳击家的原因。
过渡:作者把小熊举手的动作想像成投降,对这样一个缴械不杀的可爱的朋友,我怎么能忍心锻练自己提臂力呢。
过渡:是啊,美好的回忆后,我对小熊的态度截然不同了,是哪个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和小熊的深厚感情。
(学生汇报):形影不离。
你怎么理解?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你能体会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汇报):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对自己的想法的自责。
过渡:是啊,回忆往事,心情是甜蜜的,想想现在的想法,又是自责的,那你就把这种不平静的心理读出来吧。(指一名学生读)。
过渡:回想起过去形影不离的画面,作者犹豫了,流泪了,由原来的迫不及待的想当拳击家到现在再也不想当拳击家了,故事的结尾是不曾预料的,但也在情理之中,谁会把曾与自己形影不离的朋友当作“出气筒”呢,我们应该珍惜带给我们快乐的一切事物。
1、朗读课文,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汇报):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珍惜带给我们快乐的一切事物。
(学生畅所欲言)。
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一些可爱的玩具,也许是一本精彩的故事书。
同学们,你童年的朋友是谁?写一写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吧,展开恰当的想象,把你们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来。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魔、染、碎”等6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染绿、钓竿”等词语。
3.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4.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5.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6.读懂课文内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7.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读懂课文内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1.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童年》。
2.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检查自学情况。
(4)出示认读生字(课件出示)。
3.理解词意(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碎:指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或零块。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溅:液体受冲激向四处飞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1.作者简介。
张继楼,男,籍贯江苏宜兴,中共党员,汉族,大专学历,文学创作一级。重庆市作家协会退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作协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重庆市第八届人大代表。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4.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童年的水墨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填空。
《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小标题,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静、动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墨染竿腾碎拨浪葫爽蘑菇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1)找一找:
左右结构:腾碎拨浪上下结构:墨染竿葫蘑菇独体字结构:爽(2)换一换:
“碎”换掉“石”加上“艹”,是“萃”。“葫”换掉“艹”加上“氵”,是“湖”。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墨、染、竿、腾、碎、拨、浪、葫、爽、蘑、菇”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
出示生字:墨:四点底要把上面托住,下面的“土”不要写太大。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染:上下结构,上下均等,注意下面的“木”写得稍扁,并把上半部分托住。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竿:上小下大,注意下半部分的两横中上短下长。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腾: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的结构要匀称。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碎: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拨: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半部分为“发”。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浪: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最后一笔为捺,不要写成点。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葫:上下结构,上小下大,上面的“艹”要把下面的“胡”盖住。组词、造句出示生字:爽:注意笔顺,各部分之间写紧凑,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菇:上小下大,注意下半部分的“姑”各部分写紧凑,不要少笔画。组词、造句。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四)课堂练习三、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2.继续预习课文。四、课堂小结。
《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小标题,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静、动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五、板书设计。
溪边江上林中。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3.这三首小诗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学习《溪边》。
1.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2.出示: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蜒。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3.出示句子: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1)比喻的修辞手法,溪水比作镜子。(2)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说明溪水很绿。4.出示句子:溪水给人影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1)“染”字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2)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3)前面写的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色彩美)。
5.交流: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点拨: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
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6.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7.拓展:出示古诗《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8.借助古诗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从而体会到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儿童钓上鱼后的欢乐。
9.指导朗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和儿童的欢乐。(二)学习《江上》。
1.自由读《江上》,边读边思考:《江上》是写什么呢?2.出示:
江上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1.自由读《林中》,边读边思考:文中有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2.出示:
林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3.词语拓展:清清爽爽、明明亮亮(aabb类词语)日日夜夜、生生世世、朝朝暮暮、郁郁葱葱、浩浩荡荡、轰轰烈烈、马马虎虎、沸沸扬扬、虚虚实实、家家户户、风风火火、隐隐约约、4.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5.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可爱。
6.“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7.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8.指导朗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街头。
1.课件出示:
河边。
森林是一片绿洲,凉爽的风不断向我吹来。可爱的鸟儿在歌唱,有趣的树叶一边伴奏,一边伴舞。我们在森林里呼吸着新鲜空气,唱着献给大自然的歌。
课堂。
图书馆四周一片静悄悄,只有偶尔的翻书声。在这安静的环境下,每个人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书的有趣,让人废寝忘食。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对内容的理解。四、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水葫芦一(朵)山花一(只)红蜻蜓一(个)斗笠一(串)雨珠一(双)小手2.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中国画的一种。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水墨画)(2)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斗笠)。
(3)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玉带)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属于自己的童年水墨画,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六、课堂总结。
林中:斗笠——蘑菇、孩子动静交织,纯真美好。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最美的风景,藏在家乡,藏在那幅水墨画里。
——题记。
宕开一笔,墨气渗进画;激起一片,涟漪翻开波;游走一步,和谐入眼帘。这景,就隐在其中。清晨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消散,笼罩着小镇的宁静。时不时几声公鸡打鸣的声音,唤着早起的人儿去耕耘。稀稀两两的炊烟随着雾气一起飘向远方,买稀粥的小店里三三两两的人群正在享用着“佳肴”。
朴素勤劳的人儿互相寒暄,大家都放低了说话声,怕扰了这晨间的静谧。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便在晨雾中浑然形成,不加任何华丽的修饰,像出水芙蓉的洁净,家乡也就静静地立在哪儿,构成一幅宁静的画。
当太阳公公悠闲地游走于浮云之中时,归来的农人在蔚蓝的一澈如洗地蓝天的天空下走过,他们扛着农具,顶着骄阳,挂着笑脸,喜滋滋地回家去。
主妇们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一排列在们外的老石桌上,吆喝着邻居共享,慷慨地倒下满满一杯自家酿的桂花酒,氤氲了空气的干燥。一饭过后,满口余香于唇齿中,满声欢笑于小巷空地里,好不热闹。
一幅生动鲜活的水墨画又被淳朴的人儿随意改动,似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享受这一方的热闹。
夕阳西下,余晖依依不舍地挂在天边,不愿落下。归巢的鸟儿早已栖息,田间地蛙鸣开始响起,人们又出来感受凉夜的轻抚。老人围观而坐下棋者,中午谈其家事和丰收者,小孩捡着石子游戏者,聚在一起,颇有“世外桃源”之幻境。
在月影婆婆中,一幅闲适的水墨画悄然收工,在静夜中,绽放着点点光辉。像是夜晚地萤火虫,闪烁这属于自己的美丽。
水墨画里的美好景物变了又变,换了又换,但那隐在画卷中的那个纯洁的故乡啊,才是最美的风景。她的美丽,不曾改变。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学习目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正音:丫。
三,交流读后的感受。
第一首《我想》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
1,特点:。
·押韵:ang。
·"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
·"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2,内容:。
·幻想美妙,丰富.3,主题:。
·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4,适时指导朗读:。
第二首《童年的水墨画》组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1,内容:。
·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鱼上钩的一刹那,先前的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2,特点:。
3,主题: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3,适时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小强的爸爸妈妈来了,走,看好戏去。”紧接着一群人围在语文老师办公室门口。可小强的爸爸妈妈为何会来哪?那就得从两个小时前说起了。
上课铃已经响了,可座位上却空无一人,一大群人围在墙边,时不时窃窃私语几句。这时,顾老师捧着一大袋子的书,慢慢走进来。一看我们围在墙边,喊了一句:“回座位。”又仔细看了看大半墙的“水墨画”。脸色顿时变得铁青,如狮子般大吼道:“谁弄得!自己站出来。”又轻轻冷笑一声,又说:“要是被我查出来的话,今天的课文抄十遍!”
“老师,你看这不是一件艺术品吗,不是挺好的吗?”小杨从门外进来笑着说道,但看到顾老师的神情后灰溜溜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了。
全班同学却被他的话逗笑了,尤其是小东,夸张的很,笑得直拍桌子,还说:“嘻嘻嘻,这下可有好戏看了。”这时,小强站了起来,说:“一定是小东弄的,你们看他笑得那么开心,肯定是因为小杨帮他背了黑锅,才那么高兴。”
同学们窃窃私语了一会,还有一些同学微微点头,貌似认同他的想法。小东急了,收起了刚刚的笑脸,委屈地说:“没有啊!下课张班长一直在教我数学题,她可以为我作证。”
“是这样吗?”老师问张班长。张班长肯定地点点头,大声地说:“有可能是小强,我之前看到他拿着一瓶墨水,鬼鬼祟祟地在这面墙的前面走来走去。”小强显得十分激动,骂道:“你以为你学习好,就可以空口白牙诬陷别人吗?我下课明明在看课外书!”
“小强,你抽屉里的毛笔好像还是湿的,今天有没有写字课!”小强的同桌挥舞着他的毛笔大声说道。终于小强低下了头。
在老师的口水洗礼和家长的语言轰炸下,小强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只听见妈妈大喊一声“起床”。
我仍悠然地闭着眼睛,
享受着难得的被窝时光。
鸟儿叽喳地唤我起床,
而我则伸个懒腰,继续睡觉。
花市。
清香,清香-------。
拥抱着我---------。
妖艳、清纯、含蓄---------。
所有的美,在这里得到升华。
或百花齐放;
或独领风骚。
我最钟爱群芳妒——。
梅------------。
池塘。
“蛐蛐、知了知了、嗡嗡、呱呱-------”
池塘正举行一场音乐会。
鱼网在水中游着,
诱饵吸引着鱼儿。
柳树摇晃着脑袋;
池塘泛着微波。
“哗啦--------”
鱼儿散去,
只剩四五尾正在网中蹦跳。
海岛。
不管海风多么刺骨,
不管海浪多么汹涌。
海,吸引着,
我投入海的拥抱,
倾听海的声音;
嗅着海的味道。
夕阳洒在我身上,
也投入海的环抱。
幼儿园。
听不见一丝啼哭声, 。
耳边充满铃儿般的笑。
绳子在地板上欢唱,
快乐在心中荡漾。
太阳已经西下,
快乐却依然存在。
家
厨房中响起了欢快的交响乐,
客厅传来了宝宝快乐的笑声。 。
爸爸正教宝宝学说话,
脸上是幸福的微笑。
永远没有吵闹声,
快乐幸福的三口之家。
过年。
鞭炮唱透了蓝天,
烟花绽开了笑脸。
爷爷奶奶舒展了眉头,
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孩子望着天空的烟花,
许下了隐瞒已久的心愿。
嵊州市长乐镇中心小学 五(3)班 姚甜恬 。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只听见妈妈大喊一声“起床”。
我仍悠然地闭着眼睛,
享受着难得的被窝时光。
鸟儿叽喳地唤我起床,
而我则伸个懒腰,继续睡觉。
花市。
清香,清香-------。
拥抱着我---------。
妖艳、清纯、含蓄---------。
所有的美,在这里得到升华。
或百花齐放;
或独领风骚。
我最钟爱群芳妒——。
梅------------。
池塘。
“蛐蛐、知了知了、嗡嗡、呱呱-------”
池塘正举行一场音乐会。
鱼网在水中游着,
诱饵吸引着鱼儿。
柳树摇晃着脑袋;
池塘泛着微波。
“哗啦--------”
鱼儿散去,
只剩四五尾正在网中蹦跳。
海岛。
不管海风多么刺骨,
不管海浪多么汹涌。
海,吸引着,
我投入海的拥抱,
倾听海的声音;
嗅着海的味道。
夕阳洒在我身上,
也投入海的环抱。
幼儿园。
听不见一丝啼哭声,
耳边充满铃儿般的笑。
绳子在地板上欢唱,
快乐在心中荡漾。
太阳已经西下,
快乐却依然存在。
家
厨房中响起了欢快的交响乐,
客厅传来了宝宝快乐的笑声。
爸爸正教宝宝学说话,
脸上是幸福的微笑。
永远没有吵闹声,
快乐幸福的三口之家。
过年。
鞭炮唱透了蓝天,
烟花绽开了笑脸。
爷爷奶奶舒展了眉头,
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孩子望着天空的烟花,
许下了隐瞒已久的心愿。
嵊州市长乐镇中心小学五(3)班姚甜恬。
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