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教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下是一些教师编写的精品教案,供大家共享学习资源。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自读自评,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法。
竞赛方式:(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六到八人,各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组长组织全组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参与讨论与竞赛。发言精彩或积极的同学,可将红领巾放于桌面作为奖励。最终以桌面红领巾多的一组为获胜组。)。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2、复习几首咏春的.诗词。看谁积累的多。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朱自清的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学习本文除了体会这一特色外,还要注意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理解。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全体齐读。
2、本文抒发作者什么感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展示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
春草图。
春第二部分(3-7)绘春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四、学生自读自品课文。小组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交流品析所得。
(一)读一读。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深入意境,细细品味。
3、声情并茂,体会风格与美感。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反复诵读品味。
(二)品一品。
1、品用词之精。
2、品语言之美。
3、品写法之巧。
4、品构思之妙。
(三)说一说。
小组之间交流品评所得,互相问答,分组竞赛。
五、写作借鉴:
(一)从这篇课文来看,应该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
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模仿习作。
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描写一幅秋景图。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背诵课文1-3段。
官良生。
文档为doc格式。
。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用语的形象生动、准确有神。
2.学会抓住散文中的文眼品读文章的好习惯。
3.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据说还上了三四课时,在这个仲秋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再读本文也许你能读出问题、品出新意。
一听配乐朗读,检查一下自己以前读的或背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如字音、节奏、情感)键入且坐网站即可找到配乐录音。
二请同学听老师写春的文章,听完后请你谈谈听后体会。
三小组讨论:请小组同学一起从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并在笔记本上写一写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词句。
(出示板书)。
1.春天你看到了什么?
山:朗润。
太阳:红。
小草:嫩嫩、绿绿、青得逼眼。
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树叶:绿得发亮。
灯光:黄晕。
2.春天你听到了什么?
小草:偷偷钻。
风:轻悄悄。
果树:吵闹。
鸟儿:呼朋引伴、唱着婉转的歌曲。
牧童:短笛嘹亮。
3.春天你嗅到了什么?
花:带着甜味儿。
泥土:混着青草味儿。
4.作者除了写花鸟草虫之外,还写了什么?
小孩(第二自然段)大人(第七自然段)总写(8至于10自然段)。
小结:(人是最美的风景,因此不管是写景文章,除了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还要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这景、体悟这景中的情,也就是要求我们用心去写。
作业:仿写课文最后三段的写法,我们也来赞美这美好的秋天。
秋天像......
秋天像......
秋天像......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体会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6、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看来同学们都有理想、有目标啊!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
说实话,其实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还真没好好想过以后准备干什么。因为我们要走的路基本上都很清晰,那就是读完小学就考初中,读完初中考高中,读完高中考大学。我也没想过要是考不上要怎么办,幸好该考上的都考上了。
但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一篇报道,是一个记者问一个牧童:你为什么放牛?牧童说,攒钱。记者再问:攒钱干嘛?牧童说,娶老婆。那,娶老婆干嘛?牧童说,生娃!生娃干什么?牧童想了想,说:生娃,放牛!我那时候就感觉这牧童很可悲,我说不上自己以后要干嘛,真要问我有什么理想的话,那就是不要像那个牧童一样!
幸好,我发现真像那个牧童这么想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还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说的就是一个边远山区的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大家翻开课本第2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板书题目、作者)。这首诗呢,是作者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山的那一边是什么;一起来探讨,来自边远山区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们能从这当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检查预习。
1、之前已经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现在大家先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完了我找两位同学上来给加点字注音。理解词义。
痴想隐秘凝成诱惑海潮喧腾攀上一瞬间。
痴想——发呆的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找同学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读后感。
三、朗读训练。
1、老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用斜线划出停顿,用圆点标出该读重音的词语。
3、分别找两个同学朗读两大部分,大家点评。
4、集体朗读。
第2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关键词蕴涵的意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词句理解,问题探讨(学生提问为主,而后补充)。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7、“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8、为何隔着崇山峻岭,作者还能听到海的“喧腾”?——作者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9、如何理解“枯干”?——“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在体验失败或者挫折以后,要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所以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10、“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11、“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2、在第二节诗中,“一次次”变换着出现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写出了“我”对“追寻”的一种怎么样的精神?——执着。
(二)概括两节诗的内容:提问、总结。
1、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2、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3、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板书:
第一节:童年时——现实中的“山”,妈妈说的“海”——想望、困惑。
第二节:长大后——“山”象征困难,“海”象征信念——拼搏、奋斗。
(三)整体感知:揭示诗歌的象征意义,体现的哲理。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海。(板书:山——海)。
2、“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在诗歌中找答案。——“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板书:信念、全新)。
3、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全新的世界”?课文的导读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大家想想这个问题。(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举例子说明:大家到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没有?知道这些著名学府是怎么样的吗?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4、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山。(板书:山)。
5、“山”又有何特点呢?——“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板书:铁青、无数)。
6、“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揭示“山”的象征意义。
铁青: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实现理想,得克服长期性和艰巨性。人们起初往往对此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蕴涵哲理。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及蕴涵意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山的画面。
一、导语设计(1)。
山对于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他们就怀有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断的追求。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
1、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种,“五四”以来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点: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一般用于歌咏、朗诵。
2、作者简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刚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于是写下了自己当时对人生的感叹。
三、诵读感知:
1、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痴()想隐()秘()。
凝()成诱()惑。
喧()腾瞬()间。
几()乎。
痴想:入迷的想。
隐秘:隐藏,不外露。
凝成:凝结而成。
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差点。
2、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朗读要求:
1、读出感情。
2、注意语气、语调。
3、读准字音、不读错别字。
4、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语音适中、能让人听清楚。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1、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时间不同了,长大前与长大后。
——没找到海/找到了海。
2、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对人生的感悟。
3、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1)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3)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与信念。
(4)从方式看: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5)从写作角度上看: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是实写;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是虚写。
4、作者小时候有一个愿望:看到山那边的海,在当时,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哭着回来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请描述出来。
惊涛骇浪、风平浪静、碧水红花、水天一色。
6、作者说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五
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所以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案。
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了解安徒生及其作品。
2、理清文章结构与内容,从而找出线索。
3、体会丑小鸭的遭遇,理解文章主旨--经过自身的努力和追求,最终成为白天鹅,但白天鹅的成长更多是内心的变化,他的成功更多取决于一颗似白天鹅般高贵的心。
4、理解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5、了解自我。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结构线索。
2、理解文章主旨。
3、了解自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谈话法。
一、导入。
安徒生是哪里人?对,是丹麦人。那请问丹麦人是怎样纪念他的?对,塑雕像,但丹麦人在首都入海口塑了一座铜像,不是安徒生,是人鱼公主,海的女儿--她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
二、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全文,画出生字词并找出丑小鸭的遭遇。
1、生字词。
啄zhuo嫉妒jidu不禁bujin讪笑shanxiao沼泽zhaoze。
泥泞ning篱笆liba迸出beng。
2、丑小鸭经历了些什么事情?
养鸭场(被欺负)。
|被逼逃走,离开了原来的住所,那下一步该怎么办?
|“寻找”
沼泽地(被嘲笑、受同情、受歧视)。
|
老太婆家(不被理解、压抑)。
|角色扮演:母鸡、熊猫、小鸭--体会各个形象的性格特征。
|“寻找自我”
灌木丛(向往、有追求)。
|“寻找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打)。
|
花园里(发现白天鹅)。
“发现自我”
3、文章主旨: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
从原文中找相对应的句子。
三、精神启迪。
明确:让学生各抒己见,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并进一步了解文章主旨。
总结:丑小鸭的魅力蜕变其实是心灵的成长,不光是外形上的变化,心灵的成长,拥有像天鹅般高贵的灵魂,经历成长与磨难,才能最终变成白天鹅。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丑小鸭其实是安徒生一生的写照。
五、板书。
丑小鸭。
安徒生。
美与幸福--寻找--栖息地:养鸭场、沼泽地、老太婆家、
|灌木丛、老农家、花园里。
|
自我(发现自我)。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六
《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自读自评,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法。
竞赛方式:(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六到八人,各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组长组织全组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参与讨论与竞赛。发言精彩或积极的同学,可将红领巾放于桌面作为奖励。最终以桌面红领巾多的一组为获胜组。)。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2、复习几首咏春的.诗词。看谁积累的多。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朱自清的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学习本文除了体会这一特色外,还要注意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理解。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全体齐读。
2、本文抒发作者什么感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展示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
春草图。
春第二部分(3-7)绘春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四、学生自读自品课文。小组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交流品析所得。
(一)读一读。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深入意境,细细品味。
3、声情并茂,体会风格与美感。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反复诵读品味。
(二)品一品。
1、品用词之精。
2、品语言之美。
3、品写法之巧。
4、品构思之妙。
(三)说一说。
小组之间交流品评所得,互相问答,分组竞赛。
五、写作借鉴:
(一)从这篇课文来看,应该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
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模仿习作。
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描写一幅秋景图。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背诵课文1-3段。
官良生。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七
一、导入: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大约70秒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转瞬间销于无形。“挑战者号”爆炸后,美国全国上下悲痛万分,纷纷哀悼;全世界也为之震惊,各国元首纷纷发表讲话,对死难者家属和美国人民表示慰问。当时美国总统发表了全国性的电视讲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充满力量的演讲一真正的英雄。(里根,美国第49届、50届总统。)。
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总—分—总。
(1)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1一4自然段)。
(2)追忆七位英雄(5一13自然段)。
(3)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太空进军(14—2l自然段)。
全文蕴涵着两种思想感情:悲痛,英雄已死,对人类,对亲人,对朋友都是巨大的损失;力量,我们不能停留于悲痛,而应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主题概括:这篇演讲词哀悼了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三、概括七名宇航员的事迹或性格特征。
1迪克•司各比机长:探索太空不畏危险。2迈克•史密斯:为祖国屡建战。3朱蒂丝•莱恩尼科:笑对工作,乐对人生4埃里森•奥尼佐卡:充满梦想,建立了难忘业绩。5罗纳德•麦克耐尔:坚毅。6格里高利•杰维斯:不忘为母校争光。7科里斯塔•麦考利芙:以勇气和探索精神荣获全国人民的教师荣誉。
共同点:勇敢、坚强、勇于献身、有开拓精神。
四、问题探究:
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3.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答:此为例证明美国历就有这样的传统,不怕失败,开拓进取,也为下文号召大家“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做好铺垫。
[1、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因为是总统,所以他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因为是人民中的一员,所以他并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得比别人高,而是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代表人民,与大家一起共同仰视英雄们,讲出大家的心声。
五、“挑战者”号遇难背景材料补充。
爆炸发生40秒钟之后,内斯比特代表肯尼迪航天中心主任史密斯向人们悲痛地正式宣告:“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已经被炸毁。
航天中心发射基地笼罩在极度悲哀中,最初那些为“挑战者”号顺利升空欢呼的观礼台上的人们,其中有许多是宇航员的亲人。他们看到爆炸时从“不可能”的惊愕中醒悟过来后失声痛哭。宇航基地的工作人员们也悲痛欲绝地抱作一团,哭已经不能表达他们当时的心情。
观众席上最痛心的,要算是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的父母了。“天啊,这不是真的!”母亲格雷斯仰望蓝天,泪如泉涌。父亲科里根首先觉察到意外的不幸事件,把手臂紧紧地搂在妻子肩膀上,老泪纵横。曾为女儿感到高兴和自豪的心情顿时被失去女儿的揪心痛苦所替代,巨大的悲痛像电流一样袭击着这对年迈的夫妇,他们在寒风中战栗着、哭泣着。
在看台上的麦考利芙的丈夫和他九岁的儿子以及六岁的女儿,也都泪眼模糊,难以自持。刹那间,他们就失去了妻子和母亲……这天麦考利芙所在的康科德中学的所有学生都守在电视机旁,等待着他们的老师……他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着老师这次历史性的航行。当“挑战者”号发射时,学生们兴奋地欢呼起来,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老师鼓掌……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最初,他们几乎同时叫:“这决不是真的!”
曾和麦考利芙竞争宇航员的一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也从电视中看到了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场面。“太空课”没有了,师生们全都陷入了极度的难过悲痛之中。
当“挑战者”号的碎片正纷纷扬扬撒向大西洋时,美国总统里根正同他的高级助手们共进工作午餐。副总统布什和国家安全顾问波因德克斯特急匆匆地冲进来,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众人。
里根总统的第一反应是:“是女教师乘坐的那架航天飞机吗?”
布什表情严肃地说:“是的。”
所有人都中止了午餐站起来,随里根总统来到离那儿最近的总统书房,打开电视观看这次事故的录像新闻。
起初,这位总统被残酷的现实“震惊得一言不发”,脸上充满了忧虑、焦急不安和悲痛的表情。后来,里根对记者说:“我当时根本摆脱不掉遇难者家属的形象。”
而里根夫人南希则失声惊呼:“天哪!这不可能!”
在最初的惊愕过后,里根同国会领袖们商议了一下,决定把原定于当晚发表国情咨文讲话的时间推迟到下星期二,并派布什副总统马上乘飞机飞往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空中心,向死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并调查事故原因。正在开会的众议院中断了会议并宣布休会。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为死难者哀悼的钟声。
华盛顿沉浸在异乎寻常的肃穆气氛中,没有了喧闹和叫嚷,仿佛进入了白夜。洛杉矶纪念运动场上,重新点燃了奥林匹克火炬,以示哀悼。各地电台连续播放美国国歌。火车、轮船鸣响了汽笛,各大建筑物上的星条旗也徐徐降为半旗……致哀电,慰问电,雪片似的飞向这里。白宫似乎在哭泣,里根总统步履沉重地走到他的椭圆形办公室,在电视摄像机前发表了讲话。他神情忧郁,语调沉重,他用极其悲哀的声音向全国作了电视讲话:“我原计划今晚对你们发表的讲话是就国情咨文作一报告。但是,今天早上发生的事件使我改变了主意。南希和我对‘挑战者’号发生的悲剧深感哀痛。我知道我国全体人民和我一样悲痛。”
他对7名宇航员的不幸罹难表示哀悼,并盛赞他们“大胆勇敢,他们具有那种特殊的风度,那种特殊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向我挑战,我也将高兴地去迎接。”
他还向美国全国的中小学生提到了他们尊敬的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他知道这位献身的女教师牵动着全国儿童的心,他说:“我知道这难以理解,不过,像这种痛苦的事情有时是会发生的。”
他向美国和世界沉痛宣告:
“今天是哀悼和纪念之日……”
美国全国上下早已陷入悲哀的浪潮之中。临近中午,知道消息的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繁杂的街头骤然间就比平时冷清了许多,人们匆匆赶路一言不发。许多人守在电视机旁,等待着有关这场灾难的详细报道。伴随着志哀的钟声,无数人流下了热泪。
入夜,从来灯火辉煌的纽约帝国大厦熄灭了全部的灯火,以示哀悼。这个“全美的灾难”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美国原定在1986年将有15次航天飞机的发射,是“太空时代开始后的最重要一年”,现在全部化为泡影。建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花了美国纳税人12亿美元,轰然一声巨响使这笔巨资化为乌有。
美国三大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在1月28日当天用了5个多小时连续不断地报道“挑战者”号爆炸事件,损失的广告费用估计近千万美元。
在这样的灾难中,金钱的损失似乎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7名遇难的宇航员代表着一个相同的梦,这是人类探寻未知世界的一个千古大梦。
应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希望这个梦破碎。
所以这不只是一个美国梦,而是一个全人类的梦。
这也不只是一个美国的灾难,美国的悲哀,而是全世界的灾难,全人类的悲哀。
举世震惊。
1月28日当天,联合国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发表讲话或致电里根总统,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不幸失事表示同情和哀悼。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向里根总统发出言语切切的唁电:全世界都将为在开拓人类知识边疆中的这一悲剧的牺牲而万分悲痛。
联合国安理会获悉这一消息时正在开会,会议似乎是理所当然地就中止了。大会的全体成员默哀三分钟后,本届联大安理会主席李鹿野代表安理会发表讲话:“对美国航天努力中出现的这一机毁人亡事件感到十分悲痛。”
前苏联莫斯科的居民大多是通过电视台首先得到这一噩耗的,惊愕使他们久久地沉默,一月的寒风席卷着冰天雪地的城市。前苏联官方迅速发出慰问电,并迅速作出决定,把前苏联人在空间探索中发现的金星上的火山口中的两个以美国“挑战者”号的殉难者、女教师麦考利芙和另一名女宇航员雷恩尼科的名字命名,以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永恒的纪念。
细雨霏霏的英国伦敦,人们的心情晦暗得像恶劣的天气一样。撒切尔首相的致哀电发出后,广播电视都纷纷给予了报道。报馆的编辑室纷纷撤下原来的头条,换上最新消息。印刷厂机器飞转,“号外”“快报”飞速地被印制出来。
中国北京,1月29日晚7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首次破例打乱编排次序,把“挑战者”号失事的消息放在了头条位置。国家主席李先念当即打电报给里根总统,对宇航员不幸遇难表示哀悼。
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隆重举行了有15000人参加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和夫人南希同死难者家属坐在第一排。
乐队奏起了《美丽的阿美利加》乐曲,人们的心头像压着沉重的铅石……在麻省的弗雷明汉州立大学,升起了7个黑色气球。当年,克里斯塔•麦考利芙曾在这所大学取得学位。一千多教职员和学生为她举行了追悼会。弗雷明汉中学教员查尔斯•斯波萨托说:“麦考利芙将永垂不朽,因为她活在人们的心中。”
康科德中学的校园里,一株槭树上挂着一面崭新的美国国旗和7只圆球。一块黄色纸板上写着醒目的蓝色大字:“克里斯塔,我们爱你!”入夜,麦考利芙教过的60多名16岁左右的青少年,拿着60多支点燃的蜡烛,一动不动站在雪地里,向敬爱的老师表示深切的哀悼。
美国教育部部长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讲话,他希望学生们要为教师麦考利芙而自豪。里根总统也表示,今后的航天飞机将有“更多的志愿者,更多的平民,更多的教师”。
“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美国总统里根在追悼会上说:“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所失去的7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能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愿上帝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保佑大家并给你们安慰。”
人类在征服宇宙的伟大斗争中,从不畏惧艰难曲折,而总是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勇往直前。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注意积累重要字词;在课堂学习中学习能结合文意品味语言,解释词义。
2、通读课文,能把握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解读。(难点)。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
师:猫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动物。今天课前,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关于猫的视频材料,请大家欣赏。
生看视频“世界上最搞笑的猫”。
师:看了这段视频,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觉得猫是怎样的小动物?--生谈看法。
师: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先后养过三只小猫。从这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他又感受、领悟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猫》。
二、读。
1、请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读完文章后,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么?
2、生谈自己最想搞明白的问题。
三、议。
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在师生互动中追问如下问题: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关键语句。
以下为备用材料:
(1)关于第一只猫。
特点:活泼可爱。
关键语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词语滚来滚去等)。
(2)关于第二只猫。
特点:更活泼更有趣。
关键语句: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品味其中的动词)。
(3)关于第三只猫。
特点:忧郁懒惰。
关键句: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品味若有若无)。
2、师:然后,这三只猫的结局各不相同:他们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为什么?也许就是因为这只猫的忧郁懒惰,也许就是因为它的外表丑陋,让人既可怜又可厌,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你认为文中的“我”会更愿意再养哪一只猫?
1、对第一只猫。
“我”的态度:感觉到它的可爱,讨人喜欢,对它的病亡感到一缕酸辛、可怜,表示要再要一只。
2、对第二只猫。
对它的被捉感到怅然、愤恨并咒骂,对它的丢失很不高兴,心里牵挂;好久不养猫。
3、对第三只猫。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决定自此,永不养猫。
五、辩。
1、有人读了文章后得到了这样的启发: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让自己活泼些开朗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更应善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体中去。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师生互动中完成对文章主题的多元解读。以下为备用说法:
(1)从第三只猫的死,我们应该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2)从家里人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活泼开朗,有真才实学;应该适当地注意自己的外表,这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不好印象。
(3)从家里人对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对人时不能以外貌和性情来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
(4)三只猫都是社会中的弱小者,命运都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作为社会中的弱者,应该自立自强,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六、结。
1、师:正如刚才同学们多样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诉我们的那样,面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样的收获。但《猫》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有善于反思、勇于自责的精神,要学会从生活和经历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这一点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样,读了文章后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这么一首小诗表达我的感受:活泼可爱小猫咪,病死亡失人惋惜。
忧郁懒惰丑陋猫,受辱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诗填写并交流。
彭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会认“烘、卧、剩、裂”等9个生字,会写“欺负、讨厌”4个生字,理解“欺负、讨厌、孤单”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后习题,积累词语,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词语读正确、读连贯;课文读正确、流利。
难点:写好词语,积累词语,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字词。
1、板书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爷爷的童话世界,跟着丑小鸭一起读课文,认生字,学词语。来,跟老师一起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
读字字正腔圆,读词正确连贯。
初读课文,扫清字音障碍。
二、随文识字,读顺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描写他丑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那么你能把丑小鸭的丑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3、哪些词中最能让你感受到丑小鸭的丑呢?体会: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你发现了吗,这些词都有什么特点呢?叠词的运用。第二段中有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描写了丑小鸭的丑,你们找到了吗?真是“又大又丑”。(板书)抽同学说几个“又……又……”的词语。
4、语言训练:丑小鸭长得不好看,那其他的小鸭子呢?让我们也来学着课文的样子说几句话,形容一下其他的小鸭子吧。
其它鸭子的毛(),嘴巴(),身子()。
……可爱极了!
6、出示丑小鸭(图),和这么漂亮的鸭宝宝相比,也就难怪大家会不喜欢这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了,所以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从那一段可以看出大家不喜欢丑小鸭?自己练习朗读3自然段,尽量做到不加减字,正确、流利。
2、这一段有很多要求我们会认的生字宝宝,“欺负、讨厌、孤、笆”。
4、“讨厌”什么结构什么旁?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厌恶;不喜欢。近义词:厌恶,反义词:喜欢。造句:妈妈最讨厌我把房间弄得一团糟。
6、篱笆: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它?形声字:形旁表音,声旁表意的字。竹字头:用竹子编成的栅栏。
三、写好词语,工整匀称。
1、这一段要求会认的字比较多,其中有两个词语是要求我们要写的字,那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两个词语。
2、写好词语。
出示:田字格,“欺负”“讨厌”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十
教材分析《塞翁失马》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古代寓言,又是一篇浅显的文言文,这则寓言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文章比较短小,语言比较浅显,但情节一波三折,生动有趣,蕴含的道理发人深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篇文言文首先是文言文字的疏通,其次,在寓言故事情节中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文言文阅读具备一定的实词基础和断句能力,对寓言阅读有一定的渴求,对问题探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性。教学中虽然能够译读课文,但是由于生活体验限制,辩证思维能力较差,通过这篇寓言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辩证思维的意识,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寓言知识,文言停顿断句方法。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掌握文章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小组合作,依照文本,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依照课文,拓写寓言,提高学生速写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共享学生的独特体验。重点难点重点: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背诵《塞翁失马》。
难点:
学会把握情节,直译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创设情景,由《塞翁失马》动画导入课题观看影片,初步感知《塞翁失马》。
了解课文情节。
1.提出问题: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出读错的地方,(比比谁找的多找得准)学生朗读,查找工具书、课文注释。
学生小组翻译文言文正音、断句。通过点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累实词,翻译文言文。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理解课文大意并翻译文言文。
二、正课。
3.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的课文原文,先指名学生朗读,再让学生全读。
5.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告诉大家,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学生思考,小组发言。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价值观。
6.安排课堂游戏。
a按照课文情节排列图片顺序。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待、倒、模,理解22个新词。
2、能说出第5段排句成段的顺序,说出哪几句是围绕同一方面的内容写的。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课文的最后两段。
4、懂得自己遇到不幸境况,不要灰心;别人遭到不幸,不要嘲笑。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巩固本单元训练点,按要求读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段。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积极意义,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安徒生童话》、安徒生画像、磁带、录音机、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训练找反义词。
2、读通课文,了解大致意思。
3、学习第1、2段,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安徒生画像及《安徒生童话》,简介安徒生。
二、揭题,读题。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每句话。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借助课文插图,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
1、说说丑小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划出说明丑小鸭长得难看的句子。
3、朗读指导。
4、填空。
嘴()腿()样子()的。
5、丑小鸭的命运怎样呢?
(1)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你有什么想法?
(2)丑小鸭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心情怎样?
(3)填空:的丑小鸭。
孤独、可怜。
6、理解第三、四自然段品析词句:
重点理解:“除了……没有谁……连”体会丑小鸭的孤独和可怜。
7、丑小鸭离开家后遇到了什么困难?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丑小鸭独自在水面漂时,看见了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惊奇”“羡慕”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美丽小鸟的羡慕、对美好的渴望之情。)。
8、冬天来了,丑小鸭是怎么过冬的呢?读第六自然段。
体会“冻得发抖”“幸亏”,说明丑小鸭处境凄惨。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表现出对它的同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从小学会和善待人、互相尊重。
2、展开想像:可怜的丑小鸭被农夫收留后会怎样呢?
教后反思: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十二
体会大意,把握基调。
3、领会意境,诵读情感。
学习重点。
1、体会大意,把握基调。
2、领会意境,诵读情感。
学习重点。
理清诗歌大意。
体悟诗人情感。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望梅止渴”这个故事相必同学们都听说过,故事的主人公曹操同学们还记得吗?对,他就是曹操,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曹操或许是一代奸臣。但这只是书中的描述,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观沧海》,领略一下曹操的气度。
2、小试牛刀,自读字词(学生自读,教师抽读)。
3试读节奏,掌握韵律(学生自读,教师播放音频)。
4、试读情感(教师展示读,学生试读)。
5、合作释意。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
自己。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使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方法:
情景法、讲读法与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言。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只小鸭子独自在树林中流浪。它有家不愿意回,有哥哥、姐姐却得不到他们的关爱。他孤独寂寞,在外面流浪又常常遭到不幸。尽管这样它还是坚强地生活着。可谁又能想到,这只大家都不喜欢的小鸭子,却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你们喜欢读这个故事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28《丑小鸭》。
同学们,你在读这个故事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有这样一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同学们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爱因斯坦就是靠思考、思考、再思考这个方法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故事,边读边思考,想想读懂了什么,又发现了哪些问题?
下面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向小伙伴汇报汇报。
三、读中感悟,交流释疑。
你喜欢读哪一段,又读懂了什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
(以学定教)。
1、第一段:
帮助学生理解“暖烘烘”“出世”,了解小鸭子出世的`时间的?
2、第二段:
指导读出小鸭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才”
思考:大家为什么叫它丑小鸭?从哪些词句看出的?(看图说丑小鸭的样子)。
仿写训练:看这几只小鸭子长得怎样?(出示图片)。
3、第三段:
帮助学生理解丑小鸭在家里的处境。
他们为什么欺负他?你想对这些人说点什么?看图。
思考:小鸭子为什么要离开家呢?重点理解“欺负”“孤单”
板书:在家里孤单。
他是怎么想的?你替他担心吗?你真是有爱心的孩子。
你要是这只小鸭子你会怎么做?
你想对小鸭子说些什么?
丑小鸭出走了,妈妈、哥哥、姐姐发现了会怎样呢?
4、第四段读:
帮助学生理解丑小鸭在外流浪的遭遇。
理解“讥笑”用“讥笑”说话。
板书:在外面冻僵。
这时候小鸭子会想些什么呢?
你又想对小鸭子说些什么?
5、第五段:
看动画,想丑小鸭惊奇什么,羡慕什么呢?用“羡慕”说话。
6、第六段:帮助学生理解“幸亏”词义。
板书:冻僵得救。
你觉得农夫是怎样一个人?
讨论:丑小鸭在外边生活怎样?
7、第七段:
看画面:紫丁香开花的时候,小鸭子就成为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1)、从哪些语句看出来丑小鸭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你能画出来吗?指导学生读出高兴的心情。
此时,丑小鸭来到哪,看到了什么?仿说练习。
板书:美丽的天鹅。
(2)、是……不是……你是怎么理解的?
板书:美丽的天鹅。
(3)、你想对已经成为天鹅的丑小鸭说些什么?
四、激发想象。
长成天鹅的丑小鸭,回到了家里,哥哥、姐姐,还有欺负过丑小鸭的小姑娘会说些什么呢?
五、谈谈收获明白道理。
故事中的哪些语言你喜欢,说给大家听听。
读了这个故事请你谈谈感受?结合课文谈一谈。
生: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还要学会善待他人。
生:不能以貌取人“外表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才能经久不衰。”
生:、、、、、、
师悟:我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这也是我对故事的新感悟。真正的美在于才华、气质和品质。我们都做这样的人。
六、知识扩展。课外延伸。
你知道这个故事是谁写的吗?
我知道、、、、、、我还知道、、、、、、(看屏幕)。
七、结束语。
同学们都是善于读书的孩子。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同学们在读童话的时候,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启迪智慧,享受审美的乐趣,感悟其中的道理。
八、板书设计:
在家里孤单。
丑小鸭美丽的天鹅。
在外面冻僵。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十四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听读要求:
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生字词教学。
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1、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知错就改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说一说: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十五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部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设计篇十六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