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追求,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一切。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感悟的内涵。以下是一些名人名言中的感悟,希望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启示。
感悟生命教学篇一
暴风雨突然间倾盆而下,万物都垂下了它们高傲的头颅,失去了以往的生机,但唯有一种小生命——草,它们倔强地昂着头,用蔑视的目光看着暴风雨,以柔弱娇小的身躯奋力抗争着。没有人为它们遮风,也没有人为它们挡雨,尽管雨很大,但它们屈服了吗?向暴风雨求情了吗?没有!它们以一种最顽强的毅力拼搏着;用各自的体温与热情感染着整个集体,仿佛在呐喊:“加油啊,伙伴们,只有在风雨之后才能见到绚烂的彩虹!”终于,它们坚持到最后,它们胜利了,它们凭借最坚强的精神驱走风雨,迎接彩虹。你看!小草们在雨后仿佛换了一身新装,脸上得意地微笑着,欢呼着,庆祝它们的胜利。从小草身上,我第一次那么深地感悟到坚强这一伟大的生命价值。如果说小草是坚强的,那它更是默默无闻的。在花坛中,在苗圃里,你一眼都能看见那绿油油、散发着它独特气味的小草。小草不与花儿争鲜艳,不与树木争高大,它甘愿做陪衬,甘愿用自己的身躯装扮出花儿的艳丽,显示出树木的高大。它们是一位幕后使者,心甘情愿让自己当陪衬供人们欣赏,虽然人们很少夸赞它们,但它们已经满足了,因为它们已经默默奉献过,不留一点遗憾。我又一次被它们震憾了,不求多美丽,不求多高大,不求人们的夸耀,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生命的价值又在它们身上闪烁着光芒。
我们应该像小草一样,坚强地过好每一天。如果是因为一条道路坎坷而不敢选择的话,不要惧怕,铭记小草的精神。面对永远都不够平坦的人行道,我选择坚强,我选择微笑。和命运说:“你好!”之后,微笑着踏上另一条道路,寻找下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可以一路上感受天地灵气,草露清香,云霓浅浅,碎风点点……让生命简简单单地延续。而那些莺莺燕燕,已不再只是一种繁茂美丽。活了,我没有理由找借口逃避暂时亮起红灯的十字路口,面对坎坷不平的人行道,我坦然。
时间像一片片落在掌心里的雪花,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一点点地融化了,不留下一丝痕迹,永远地消失。于是,我开始细心地品味这大自然的清新,努力让自己在每时每刻都留下一个印记,不让时间像落入掌心的雪花,瞬息即逝,让生命无悔!
初二:叶如汝。
上一篇:十三岁的第一刻。
下一篇:风雨时,为你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感悟生命教学篇二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生命价值。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一生潦倒,半生漂泊,流浪在世界的边缘。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胸有一腔抱负却只能郁郁终始。难道是上天在嫉妒你的才能吗?你把国家、命运、民生当作是你的责任,你羸弱的肩膀上载着的是你沉重的忧伤,它如风随影,倒映在你的瞳孔中,消不散,离不去。可曾对自己失望?不,没有,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人的一生价值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此时此刻的你,比所有人更加想要理解这句话。拜武侯诸葛,哀出师未捷,梦千古名臣,恨生无明君。你在政坛上是如此失意,在诗坛上就如此得意!你已经实现了你的价值!你的诗歌已麾下浓重一笔,你的忧愁你的哀伤在后人的心底蔓延,千年之前的你,仿若在昨日重逢。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你的超然“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你的豁达。读你的词,看你的人。在人生的大道上,谁没有被雨淋过?谁没有被山阻挡过?河水隔绝道路,那便涉水而行。你的一生都在阐释着生命的价值。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一切都是由自己决定的。看到如此豪放不拘的你,心也似乎渐渐平静下来;看到如此欢怀的你,那阻挡前进的磨难在眼中也不过是一座比较难跨越的山,你的情感延续千年之后,感染了我们,感染了世界。
也许,经历风雨后不一定有彩虹,也不一定有阳光,毕竟生命是一个短暂而又漫长的过程,这当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曾经失落过,曾经痛哭过,但谁没有被否定过呢?人一生都在成长,也许在最后一刻,我们才懂得释然去面对沉浮。请不要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价值。只因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片天。
感悟生命教学篇三
壮丽的青春一课讲述了欧阳海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奋不顾身救列车而壮烈牺牲的事,赞颂了欧阳海壮丽的青春。本课叙述顺序清晰,但是要生活在物质丰富时代的“娇娇儿”去深入体会学习欧阳海舍死忘生的大无谓精神,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懂得生命,进而深切体会生命的价值,是本课文教学的要点、重点。
本课语言表现力很强,充满强烈的震撼感和感染力。教学中,在我的感情朗读指导下,同学们非常投入,朗读抑扬顿挫、有力,把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当我带领着同学们读到“欧阳海箭步飞身,抢上路心,水淋淋的雨衣呼啦啦地飘起,他脸不变色,心不跳,拼出性命把战马腿离了轨道……”时,很多同学被欧阳海奋不顾身排险,把青春献给别人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了,并纷纷议论起来。我不失时机地问道:“你们从欧阳海的举动中体会到什么?是不是被欧阳海的精神所感动,你们对他的所做有什么看法?”
这时候,素有主见的文聪站起来了,说:“老师,我也被欧阳海的精神所感动,但要我牺牲自己的生命,我做不到”他的见解引起了大部分同学的反对,纷纷提出不同文聪的见解,其中唐家乐站起来发表他的见解:“你太自私了,要不是这样做,那么全车的人就要死掉的!”“对,一个人死总比全车人死好!”智超也附和,文聪质问道:“真的要你送上自己的命,你会吗?”唐家乐说:“死就死,能救活整车人,值!”想不到平时调皮、喜欢欺负同学的他也有这份侠义,我趁机表扬了他,我又转过头来问文聪:“你为什么不同意欧阳海舍生去救列车的行为呢?”他理直气壮地答道:“那我要死掉的,我才不干,我还有我的人生要过,还有理想要实现呢!”旁边一位男同学笑着起哄,大家都笑作一团。润静也插话了:“你以为是以前毛主席的年代吗?捡到一分钱都要交给警察常常叔叔,现在做出这样的事情准会被别人当作笑柄呢!时代又不同,我也不会做出赔自己的性命的傻事!”
这该是我们出手的时候了,我清清嗓门,说:“时代是不一样,那时候的人思想比较单纯,但他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父母、妻儿,也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可以选择的话,我相信他们谁也不愿意去死,但在那危急关头,不容你另有选择,况且从另一个层面看,整个班当中,就是欧阳海一个人站出来,这足以证明欧阳海的崇高之处!”。
你一个人的性命固然重要,整列火车上的人呢!
感悟生命教学篇四
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中专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要着力认清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讲阅”和“写作”的关系。从教改教学实验经验看,即是“讲阅”和“写作”的秩序问题。
表面看来,秩序问题是一个先后,左右或上下的时间方位问题,而实质上秩序问题也同样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方向性问题。
所谓的“讲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学生结合老师的“讲授”在课堂或课后的“阅读”。
传统的写作教学是“讲阅为了写作”,即上课时(一般而言)教师在黑板前讲授一般的写作基础理论,诸如文章的主题、题材、结构等等。很少联系实际写作范例,很少联系学生本人的作文实际和写作心理,而大多举例的都是课文中的文章和其他名人的文章--给学生造成一种遥远不可近、伟名不可比的“隔世感”。剩下的就是在教师的布置提示下,学生自己写作作文,(可能的话)并经常读一些课外读物。逐渐地,学生在这种写作教学学习环境下,“讲阅为了写作”常此而往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师和学生也习惯而安逸地在这种人为的模式中进行教学和训练。
现在,似乎有一种写作教学的新路子:这就是我校通过教学改革的教学实验而产生和发现的--“为了写作而讲阅”。
这里所谓的“为了写作”是特指学生的某篇具体的作文的构思形成的过程。“讲阅”的“讲”是特指教师针对学生的“某篇作文”而“讲”,讲所涉及的所有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及写作心理。“讲阅”的“阅”是特指学生在进行“某篇作文”的构思过程中(未形成笔墨之前),带着所有的问题和疑问,进行有目的性的“阅读”。(同样是未形成笔墨之前,且必须是必要的一环)。
如果学生在这种写作教学学习环境下,其写作水平的提高与否,或者较之前者模式的优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不妨将两种写作教学方法(前一种实际上巳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不是方法)作一简单的剖析。
从秩序看--如前所说,这两种写作教学方法是一个先后、左右或上下的时间方位问题,而实际的问题远不只如此。
传统的“讲阅为写作”,其实质就是把教师“讲理论”和学生的“阅读”放在了首位。“为了写作”只是“抽象而笼统地为了写作”,仿佛那个“写作”还是很遥远的事。只有先掌握了全部的“写作知识”,才能最后掌握写作规律而有了“写作能力”。因而把“写作训练”放在了很次要的位置。这实际上是脱离写作实践去空洞地讲写作。学生的“阅读”自然就是从老师那里“拿来”写作基础知识来分析文章,企图从“分析”当中找出写作规律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吸收了写作理论,用来欣赏他人的文章,甚至当个“批评家”对他人的文章“品头论足”,谈出个“眉目”来,大有可能。可是“拿来”教师讲授的“写作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写作实际,是万万写不出“东西”的。原因是“讲授”归“讲授”,“阅读”归“阅读”,而具体的写作又是另一码事。“讲阅”和“写作”如果不具体、明确的联系起来,就必然是两者的脱节。这样,学生的大脑很可能是一个塞满东西的“仓库”,(充其量)是一个小理论家而决不会有一个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思想开阔的大脑,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会提高,写作能力难以“训练”得道。结果,写作的提高似乎永远也不能企及,最终是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阅读”,而没有“写作能力”。
再思考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从“作文讲评”中能够发现什么?很明显,学生最喜欢听“作文讲评”课。因为这才涉及到写作的实际问题,是针对你我他的作文,进行具体、明确、形象而逼真的讲授,是真正地把“讲授”和“写作”联系起来。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如果将“作文讲评”课的性质和功能加强而放大,作必要的改进,有系统胡控制有计划地应用在课堂和课后,把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当作讲解的目标和对象,并把涉及到的所有的写作知识和理论形象生动地为目标和对象服务;而学生又带着所有的问题去有选择有目的地“阅读”,那情形又如何呢?--这就是新的写作教学方法“为了写作而讲阅”。
首先,这种新方法是把“写作”放在首位,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课堂和课后的“阅读”都是为了“写作”,为“写作”(每一篇作文的写作)而服务。传统的“讲阅为了写作”也谈写作,而不是指某一篇的“写作”。而这里所谈的“讲授”是特指为每一篇作文的“讲授”,“阅读”也是特指为每一篇作文的形成而“阅读”,“写作”同样特指每一篇作文的“写作”,是有目标性的,而不是“泛泛而论的写作”。因而,它们都是形象、具体而逼真的,而不是抽象而遥远的;是眼前要完成的一篇作文,而不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慢慢来的写作能力”。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反复酝酿,怎样开头,从哪里下手,采用什么体裁,结构的安排等等,会有一系列的设想和疑问充斥大脑,先不忙诉诸笔墨(教师要求学生事前有个明晰的构思)可以向教师提出这些构思,在这个时候,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创作性的讲授,学生接着诉诸笔墨,形成文字。如果初稿完成觉得不行,可以再带着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设想,去有选择有目的地阅读一些作品,且必须是为了这篇的写作而阅读,去寻找他们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分析的过程中问,在问的过程中写,或边写边改,直到教师和自己满意为止。这才是“为了写作而讲阅”的整个写作系统工程的完整过程。
十分明显,“为了写作而讲阅”是把每一次布置的作文当成一项有教师参加指导的写作实践系统工程,具体作法是以每篇作文的写作为线索为单元,边写边讲边阅,即是写作又是讲评又是有目的性的阅读。而传统的“讲阅为了写作”的做法是,以若干篇课文为单元,一单元文章讲完即布置一篇作文,学生一次性完成,教师再一次性讲评。然后再开始讲、写、讲评与此篇无干的课文和作文--这就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写作环节:从构思开始到最后形成的过程。这一写作中间(心理)的完成过程恰恰是教师没有给学生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所忽略的环节。故,“讲阅为了写作”不但没有“围绕着写作”,而是脱离了“写作过程”的所谓写作。
综上所述,“讲阅”和“写作”必须统一,必须有机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请注意,“为了写作而讲阅”和“讲阅为了写作”的含义是根本不同的。
“为了写作而讲阅”是把“写作”放在第一位,把某篇具体的作文构思放在第一位。在这种前提下的“讲授”,带着这种构思去“阅读”,比阅读时只分析而没有具体的写作目的的效果要好得多,更能训练学生的动笔能力,而“讲阅为了写作”实际上是把“讲授”和“阅读”放在第一位,只注重分析课文和作品,而一般很难去探讨写作规律和写作心理,更难以针对学生本人的作文去探讨优劣,学生也就没有逼近、形象而身临其境的亲切感。所以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
概言之,要更好更快地提高中专生的写作水平,在语文写作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理顺“讲阅”和“写作”的关系,必然是“为了写作而讲阅”而不是“讲阅为了写作”。
--选自1992年第2期《中专语文教学》。
感悟生命教学篇五
早晨,我在树林里散步,偶然发现了一只甲虫正在追赶一群蚂蚁,试图想把它们统统吃掉。我在想,蚂蚁只有六条细小的腿,要是稍微放慢脚步,就一定会成为甲虫的美餐了。但是,我看到的却是这群不知疲倦地摆动着细腿,结队拼命地往前挣扎、奔跑,终于从甲虫的“魔爪”下成功逃脱。蚂蚁这种强烈的奋力求生的欲望,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清明时节,我跟着外公外婆到山里掏笋。不经意间,我竟然在一处悬崖边上发现了一株很大的毛笋,它的身体将近有一大半悬挂在空中,可它的根却像一只大手牢牢地抓住了悬崖边的一点点土地,并且长得十分茂盛。春笋这种永不言弃的顽强生命力,让我倍感惊讶。
海轮•凯勒,一个盲聋哑人,在她17个月时,由于一次急性脑充血居然夺去了她的视力、听力和语言能力,但她自强不息,乐观地面对生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读完大学,并且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撰写了几十篇巨作,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成功和欢乐。海轮•凯勒这种热爱生活的崇高品质,让我深深感动。
蚂蚁强烈的求生欲望、毛笋顽强的生命力量以及残疾人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无穷力量。我一定要珍爱生命,学习他们顽强的拼搏精神,努力发挥出自己生命的最大价值,让生命成为永恒!
顽强的生命。
我想,它的生命力那么顽强,我把它插进泥土中,它会不会生根发芽呢?我把着试一试的心情把它插进一个装满泥土的花盆中,并浇水。第三天,阳光很明媚,心想:它一定会枯死的。但我去看它的时候却一点也没变化。第五天,它上面的花开始凋谢,我有点失望,想它可能不会活了。第六天,我去看它,它枝上的叶子有点枯黄了……就这样,枝上的叶子全掉光了。我也不再对它抱有任何幻想了,就再也没去理它。再加上这些天总是下雨,我不再走到阳台去。
半个月后,我又再一次走进阳台,看见那一根干枯的枝干上,长出了一颗小小的嫩芽,我心里很高兴,于是,我马上给它浇水,小苗也很争气,今天长高了一截,明天长出了一片叶子……几乎每天我都会在惊喜中度过。又过了一天,裹着的新叶缓缓展开,最后变成了现在的叶片儿。
这一株小小的茉莉花给我的触动很大,它那渺小的生命却展现出坚韧无比的生命力。
敬畏生命。
生命无处不在,任何活着的东西都有生命,可是,生命到底是什么呢?我一直弄不明白。
以前,我在家里养好了几条蚕,我非常喜欢它们,天天盼望它们快快长大,产下卵来。过了几天,我的桑叶已经不够了,可它们都还没有结茧,到了星期五下午,我便索性把它们扔在爷爷家里不管了。过了两天,我来到爷爷家,本以为它们都死了,可真正的情况令我大吃一惊——它们都还活得好好的,只不过瘦了一点罢了。看到它们这样顽强,我忍不住给它们放了许多桑叶。
公园里的草坪上有许多株小草,一到春天,都从地上探出小脑袋,绿油油的一大片,就像一块天然的绿地毯。可是一到夏天,它就变成了许多孩子的乐园,他们在上面踢足球、做游戏等。随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可爱的小草一簇一簇地倒下了。我原以为它们再也不能像卫士一样站起来了,可是过了十几分钟,奇迹出现了!这些可爱的小草竟然一歪一歪地站了起来,它们倔强地挺起胸膛手挽手,而且站得更稳了,更牢固了。
草丛中经常有一些蚂蚁匆匆忙忙地爬来爬去。有一次,我在草丛中挖了一个几毫米深的坑,又抓了几只来去匆匆的蚂蚁,把它们放进坑中,不等它们有任何逃出的时间,便用泥土把这个坑填得满满的,还用手把这个坑使劲按了几下,就喜滋滋地等起来了。心想:哼!看你怎么逃出来!过了一会儿,那几只蚂蚁竟奇迹般地从土中爬出来,依旧像往常那样匆匆忙忙地离去了,我吃惊地张大了嘴巴。
哦!我明白了:原来生命就是顽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感悟生命教学篇六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宠物吗?
喜欢!假如你们心爱的小宠物死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伤心、难过。
是呀,我们都曾被世间那渺小的生命触动过心弦,宗璞看到紫藤萝花,感悟到人和花都会遭遇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小思听到那聒噪了整个夏天的蝉鸣引发了“为了生命的延续要好好活过”的思考。郑振铎的《猫》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生命震撼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家庭生活,了解他养猫的经历,体会他懊悔的心情。
过渡语: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郑振铎先生。
二、作者简介。
幻灯片展示,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
请快速地默读课文,圈画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并完成屏幕上的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文中重点写的是第几只猫?第三只猫。可见,这篇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过渡语: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三只猫分别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以猫的口吻作自我介绍。(把学生分成三大部分,一部分介绍一只猫的。)。
四、自我介绍。
1.第一只猫。
这位同学说的是一只活泼的猫,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我”对这只活泼的猫又是什么态度呢?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猫的态度。
这只猫的结局怎样?
猫死了,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文中用了哪个词表达了我的。
心情?
板书:辛酸。
好,让我们怀着心酸的心情齐读这一段。
2.第二只猫。
可是这么有趣、活泼的猫,它的结局似乎也并不怎么好,这只猫最后怎样了?
对于这只猫的丢失,“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文中找出来。
板书:怅然、愤恨。
让我们怀着这份怅然和愤恨齐读这一段。
3.第三只猫。
这是一只来得可怜、活得可怜也去得可怜的猫。对这只可怜的猫家里人是什么态度呢?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若有若无。
这个词给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
对于喜欢猫的三妹来说,她对这只猫是什么态度呢?
好,分析完这三只猫,同学们觉得作者重点写的是第几只猫?
为何作者要详写第三只猫?在长相上,它没有前两只猫那么可爱。性情上又懒惰,他人对它也不在意,这在写作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更加突出第三只猫的可怜。
这只可怜的没人爱的猫最后是什么结局?
死亡。
说是死亡也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被冤死的。
过渡语:这被冤死的第三只猫听说狄仁杰断案如神,于是它就将“芙蓉鸟事件”上告狄仁杰,狄仁杰听说此事大怒,派咱同学们去现场侦察情况。请同学们研读17~29段,完成侦察报告。好,开始行动吧!
五、狄仁杰断案。
好,谁能将当时案发现场情况报告给狄仁杰?得知这一情况,狄仁杰就将这犯罪嫌疑人锁定在第三只猫身上,觉得它最有作案的可能性。这只猫案发前和案发后的什么表现让人怀疑呢?这种种证据都指向了第三只猫,而且猫的主人当场处罚了这只猫。
听到这里,狄仁杰刚要断案,李嫂的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是哪些句子让狄仁杰找出了真凶呢?好,请同学们告诉老师。
到此,狄仁杰终于可以断案了,于是他做出了以下判决:案件的真凶是黑猫,案件定性为冤案。
六、感悟真情。
1.朗读文中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并分析。
文中说,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引导学生感悟针刺的感觉,体会到心灵的痛才是刻骨铭心的。
2.探讨问题。
作者想过要补救他的过失吗?他补救了吗?
3.情感升华。
两个月后,这只猫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一条弱小的生命震动了他的心灵,他再也没有补救的机会了。
此时作者用了哪些句子表现自己的感情呢?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这篇文章30~34段表现了作者的感情由难过深化为内疚和悔恨。老师为同学们范读这几段,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生满怀深情再次齐读这几段。
读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作者为何永不养猫”?
小组讨论得出:怕养了猫之后,猫会再死了。
引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情心、善良、有仁爱之心。
七、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还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学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示呢?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存偏见之心,要宽容、仁爱、同情弱小者。
热爱生命、同情弱小者。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免对弱小者有所忽视,这是人性中的弱点,我们践踏过柔弱的小草,赏玩过可爱的小鱼,采摘过飘香的花朵。但相信从今天开始,我们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几句话和同学们共勉,请同学们一齐读屏幕上的字。
幻灯片展示:对那些弱小的生灵,我们要以一颗敬畏的、博爱的心去善待它们;对社会中那些弱小的人,我们要以一种尊重的、平等的心去关爱他们。只有这样,阳光才能洒满大地,真情才能流溢人间,世界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九中学)。
感悟生命教学篇七
当医生从我的鼻孔里把止血纱布夹出来后,护理室消毒药水的气味差点让我落泪。回到病房,柜上橘子苹果的香味激起我痛彻心扉的感动,十二年了,终于又让我闻见了世间的芳香!回望那十几年充鼻不闻的日子,我过得是怎样非人的生活呀!
关心我的人总爱追问这病的起因,世间百病,还真无从探究其源。印象中,一开始是每天早晚鼻塞,后就发展为全年性每一天鼻子都塞得满满的,塞得头昏脑涨,有时恨不能把鼻子切掉,更可恶的是,经常有清鼻涕不受控制地流出,一低头,一侧身,鼻涕像开着的水龙头似的不由自主地落下来。
剧烈运动可以减缓一会,于是我鼻塞得实在受不了时就蹦跳,可是,运动的时候通了,一停下来又喷嚏不断,恢复原样了。特别是睡觉时,只能用嘴呼吸,早上起来喉咙总是干的,嘴唇脱皮,在睡的过程中,总会被喷嚏惊醒,清鼻涕不由自主地流出来,一个晚上要用掉一卷纸巾,鼻子擦得红肿……我常常诧异我的身体里是不是藏着个鼻涕速产机。长年的鼻炎折磨,让我美丽的鼻子都变形了。非人的日子,我一直在寻求医治良方。
我以为我这辈子就要在这种非人的折磨中度过,很多时候我都产生对生的绝望……。
或许是我对生命的挚爱感动了上天,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让我涅槃重生,让我找回了做人的自信。,我在一家专业医院接受了专业的治疗,做了鼻腔手术。
公众号:一瓣书香。
感悟生命教学篇八
生1:《巾帼不让须眉》(略)。
师:该同学的观点鲜明正确,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写作技巧也用得熟练;语言通俗但不简洁。
生2:《木兰形象是可信的》(略)。
确的。听了她的口头作文,我们完全接受了她的观点。
生3:《如今处处有木兰》(略)。
师:与前几位同学不同的是,这位同学的作文材料全部来自社会调查,一个个铁一般的事实,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感动。请同学们课外完成作文,下周一上交。
七、板书设计。
写作训练:我读《木兰诗》。
创造性阅读--研究性课外活动--真实性写作。
引申、推测查资料好的语言形式。
联想、比较作调查好的表达技巧。
(三)学生习作。
木屑香菇的栽培。
道太中学二(2)班李路遥。
朋友,你吃过香菇吗?香菇又名“香蕈”,味鲜而香,营养丰富。它的栽培已有800余年的历史,现多为人工栽培,全年可生产。现在,我就向你介绍道太等地菇民普遍使用的木屑香菇栽培法。
备料:将杂木屑(枫、栲、栗、栎等最好)按一定比例加入水、红糖等拌匀后,装入塑料筒袋。
杀菌:把袋料放入专用蒸柜进行高温杀菌。
接种:在专用接种箱内,将菌种放入菌棒。
培养:把接入菌种的菌棒放入培养室培养,室内要保持已经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以利于菌丝的发育。
入棚:约20-30天后,整个菌棒已长满菌丝。这时,可将菌棒移入塑料大棚进行管理。大棚要建在有阳光处,在棚顶铺上稀梳的杂草,培育:把已接种的菌棒置入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的培养室内,以利让一部分阳光射入。大棚内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约两个月后开始出菇了。这时,要刮开菌棒外面的塑料袋并每天喷水。
采菇:将大的香菇采下,剪去“菇脚”,可上市,也可放入烘干箱。
中脱水制成干菇大批量入市。
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香菇栽培技术将会更快地改进。
有国才有家。
养真中学初二(2)班翁静。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祖国落后了。国如弱,家无着。那时,我们的人民曾是侵略者实弹射击和练习刺杀的靶子。可见,国家的强弱决定着小家兴衰,有国才有家。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处理好“家”与“国”关系的动人故事。大禹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周文雍、陈铁军为国捐躯,在刑场是举行婚礼。这些佳话,为“国”与“家”的关系作了最好的注解。
城北乡的一位老农,前年种香菇,由于菇价大跌亏了本。可他还是主动交了农业特产税,他说:“宁愿亏自己,也不亏国家。”
下岗女工王某,在城东市场开了一家服装店,第一个月生意不怎么好。她也主动交了国税和地税,她说:“为国纳税是天经地义的。”普通的话语,蕴涵着多深的哲理啊!
爱国与爱家本质上是一致的,“水涨船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3624.1亿元,达74772.4元;1978年农村家庭人均收入133.6元,城镇家庭人均收入343.4元,19农村家庭人均收入1090.1元,城镇家庭人均收入5160.3元。这就是说:国家富强,小家富裕。
“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朋友,请牢记:有国才有家!
木兰形象可信吗。
养真中学初二(2)班吴超君。
读了《木兰诗》,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木兰形象可信吗?经过课外的研究和社会调查,我认为:木兰形象是可信的。
从《木兰诗》中可发现,木兰是个勤劳、孝顺的农家女。这个品质是她成为一个女英雄的基础。勤劳铸就了她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作风;孝顺促成了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举动。
《目标与检测》上的一段文言文也印证了我的观点:“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妈,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弛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范文澜曾在《中国通史》中说:“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洁道德。中国妇女是有这样的气概和道德的,因之这首诗的内容也是真实的,倒不必考证木兰是否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木兰式的女英雄比比皆是:秋瑾、刘玲英、赵一曼------,举不胜举。
木兰形象不仅可信,而且木兰式的人物会越来越多。
(作者单位:龙泉市养真中学)。
感悟生命教学篇九
这让我想起了经常要面对的语文公开课教学。
时下很反感公开课。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作假、表演、缺乏日常课的朴素真实等。我想,使公开课陷入窘境的,是出了差错的评判标准,而非公开课本身。
就我来说,因为很多时候,我的公开课会以同一教学设计教授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学生。不管教学对象差异多大,课堂设计的流程基本是一成不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你来不及了解学生——这种严重背离教学规律的、机械死板的课堂,多么荒谬而令人生厌。长此以往,这样的公开课会让我们越发远离学生,远离教学的本真。
但另一个事实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这样的公开课形式仍将继续存在。因此,如何上好公开课或许是我们这些特级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没有相同的相遇。
记得第一次教学《圆明园》时,我设计了“走近文本(走近圆明园)—走进文本(走进圆明园)—走出文本(走出圆明园)”三个不断深入的层面。在理解文中英法联军的“任意毁坏”时,我想当然,以为学生没有亲眼所见,理解会有困难,于是出示一段资料,让其理解,接着再让学生把感受带到句子里,朗读体会。我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起到拓展课外资料的作用。
于是,第三次再教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思维的翅膀展开了——
生:那些历史名画,他们给撕毁了,真是可惜。
生:还用炮轰击大烛台。
生:用枪射击还不算,还用榔头捶青铜器。
生:那些珍贵的瓷器,都让他们给砸碎了,太心疼了。
生:拿不走的就用斧子砍,比如上好的家具。
生:还有,会把那些字画摔在地上,然后再用脚踩。
生:最后,用大火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你看,一个“任意毁坏”,被学生用“砸、摔、扔、踩,捶、砍、踢”这样鲜活的动词,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再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说教师预设的成功,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到学生的“修改意见”并一次次完成改进的结果、是的,同一节课,只要你用心,把每一次当作第一次,认真对待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资源转化为教学现场的智慧——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揣摩,那么“作品”也必将一次次臻于完美。
再看“走出圆明园”这一环节——
“现在我们来一个小小的体验。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5年前,面对圆明园的毁灭,假如你是一位主宰国家前途与命运的皇帝,假如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政的大臣,假如你是保卫圆明园或者保卫祖国疆域的一位普通的士兵,假如你就是生活在圆明园附近或者生活在北京城的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冷静地琢磨琢磨。这样的体验是属于你自己的。”
每次,学生的答案都异彩纷呈,尽管大多数作为士兵的学生都会选择和敌人血战到底,作为皇帝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反抗,作为大臣和圆明园同归于尽……但是,学生也如千差万别的叶子,每一片的颤动都是个性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总能带给人阵阵欣喜与震撼。
比如在张家港沙洲小学:
生:虽然我是百姓,但假如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一定会去那边守卫圆明园。
师:你为什么那么去做?
生:因为圆明园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心血、智慧的结晶。
师:你怎么没有这样想:这是皇家园林,烧不烧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生:因为它属于祖国。不管怎样的结局,正如雨果所说,经过岁月的沉淀,它始终是属于人类的。
师:你这位老百姓意识已经上升到一份历史的责任感和民族的尊严上去了。
生:我是一位昔普通通的士兵,我会想,你们销毁了罪证,不过罪恶是铁证如山的,我会去学习武功向他们讨回尊严。因为他们抢去的东西,是我国人民自己用心血创造出来的。
生:我是皇帝必须总结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必须强大。
生:为什么?为什么?火药是我们中国发明的,而它却被帝国主义用来当作轰击我们祖国大门的工具。为什么?为什么?那些侵略者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我要守住这一片废墟,给人们一份沉甸甸的思考。(学生说时满脸激动,上气不接下气,全场掌声。)
师:我要为今天的同学们喝彩,看来圆明园那样的悲剧再也不会发生了,因为有了你们的存在。
“是失望。悲痛的失望,对当时国人行为的失望。”
“我认为‘圆明园’这字眼成了一个警钟,都说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富国强民,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才能对付外来侵略者。”
“那耻辱的柱,成了压在我心头上的大石头。”
“圆明园今天已经作为遗址留在了我们的面前,而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竟然被3000个英法联军把圆明园这样的`中华文化的标志毁成废墟。仇恨放在上面,就会压着我们只顾愤怒;仇恨放在后背,就会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大手。”
有人说,这个地方的设计是神来之笔;有人说,老师的语言总是那么精彩到位;也有人说,这一环节的成功,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跳出文本的结果——其实,关键是你的设计是不是能够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柔软之处。
因此,我要说,教师的精彩来自每一次的教学经历。正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的“第一印象”,才造就我们每一次的全情投入、每一次的期待、每一次的突破和精彩。其实,我们所经历的课堂正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暗示的那样——从来没有相同的,相同的只是时间的定数,变化的却永远是内容。课堂上,师生如土壤里的种子遇上了光合作用,长出这一片片叶子,而每一片叶子都闪耀生命最亮丽的色彩,组成为师从教令人激动的人生。
这便是冰心先生所谓“生命的初念”的感觉。
感悟生命教学篇十
2.1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2.2 知道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1、生命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可爱、可敬和可贵,了解到生命是一种权利,珍爱生命更是一种义务,引导学生不但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同时,还要珍惜时间,勇于创造,乐于奉献,创造出生命的价值。
2、本单元围绕“生命”展开,由三个课题“感悟生命”、“珍爱我们的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组成,从认知规律角度看是按照“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来组织编排教材的。第一节“感悟生命”——本节重在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命的可爱;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因而,生命是可敬的;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生命是可贵的;让学生在欣赏生命之美好、领略生命之敬畏的过程中享受生命的快乐,并认识人与自然生命的共在,珍重生命世界。第二节“珍爱我们的生命”——本节由对普通生命的感悟集中到对人的生命的感悟,让学生认识到,人是世界上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权利,珍爱自己的生命就是一种义务,从而学会关注、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权;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学生还要学会关注和尊重他人的生命,悦纳他人的生命。第三节“创造生命的价值”——本节是对第二节的提升和拓展。生命意义与内涵的创造要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做起,从今天做起,珍爱生命就是珍爱生命的分分秒秒,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我们选取对于提升生命价值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珍惜时间、勇于创造、乐于奉献。珍惜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我生命的潜力;勇于创造可以展现生命的价值,尽显生命的魅力;乐于奉献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3、实现分类目标分析及课时安排第一节:感悟生命 (2课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鉴赏自然、热爱生命、善待生命,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热情。能力:关注周围生命成长,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命差异的方法和能力。知识:知道生命是可贵的.、独特的,人类是最具智慧与思维的生命。第二节:珍爱我们的生命 (2课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尊重他人,激发奋发向上的人生观。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把握生命权利、义务的能力。知识:知道生命是一种权利,珍爱生命是一种义务。第三节:创造生命的价值 (1课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充实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创造生命价值的热情。能力:学会从身边做起,从本职做起,提升生命价值的方法与能力。知识:认识创造生命的价值应从珍惜时间,勇于创造,乐于奉献做起。第四:单元活动设计 (1课时)
一、教材分析:重点:通过参与与体验活动,使学生领悟生命的可爱、可贵及生命的独特性,体会世界因生命而精彩。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的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并由衷地珍惜生命。
二、学生分析:现在的中学生对周围生命缺少关爱,不懂珍惜,甚至还有摧残其他生命的行为,因此要让学生在活动与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关爱周围生命。
一、教材分析:重点:使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生物链中的一环,要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善待其他生命。难点:使学生自觉制止破坏生命的行为,学会与各种生命和谐相处。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周围生命关爱不多,对破坏、践踏生命的行为有时熟视无睹,对由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够,因此,通过体验与感悟,使学生学会善待其他生命,并自觉地制止破坏生命的行为。
三、教学设计:导入:播放《狮子王》片段。学生感受、体会:世界因生命而精彩2、活动一:编织生命网选取学生若干名,扮演大自然中的各种动物:青蛙、蛇、老鼠、昆虫等,构筑“生物链”,各种生物构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师:假设生物链中的某端断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演练,启示:生物链将遭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生命网最终将消失。教师启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友善对待其他生命——各种生命体相映成趣,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世界因各种生命的存在而丰富多彩。我们应学会欣赏生命。3、活动二:“启思园”我们校园内的学生或我们周围的人有没有破坏生命的行为呢?(如践踏草坪、破坏植被、捕杀青蛙等等)4、活动三:典型案例剖析——刘海洋伤熊事件教师引导:生命是脆弱的,人类破坏生命的行为必将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后果。 人类不友好地对待其他生命与生态危机有什么关系吗?(1998年洪涝灾害、“非典”疫情、西北“沙尘暴”现象等)。教师启示:人类和其他生命共同分享着地球,彼此是朋友,每种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应在学会欣赏生命的过程中,享受生命的快乐。5、故事链接:“一个真实的故事”(珍爱其他生命的典型事件)讲述故事,同时播放音乐,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与大自然为善。6、课外延伸实践:组成小分队,开展一次“保护自然,拯救人类”义务宣传活动。教学中存在的疑问:学生可能提出“害虫也要关爱吗”之类的问题,对此可以让学生作一个课外实践探讨研究。
一、教材分析:重点:使学生理解生命是一种权力,珍爱生命是一种义务。无论面对幸运还是困难挫折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悦纳自己的生命。难点:激发学生由衷地热爱珍惜自己生命的情怀,引导学生笑对生命中遗憾、不幸。二、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法律知识还较肤浅,权利义务观念不强,对珍爱生命是一种权利、义务认识不够,生命观念淡薄。因而遇到困难、挫折、矛盾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极端思想行为,甚至以践踏生命相要挟。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丰富多彩,用感激之心看待生命,树立积极、奋进的生命观。
三、教学设计:1、导入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辆驾驶人在与行人和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时,在后者负有全责的情况下,可以免予承担民事责任赔偿,这一规定俗称“撞了白撞”,曾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感悟生命教学篇十一
姑娘买嫁衣,一定要选择。不符合自己风格的不买。时尚、新潮、古典;职业、宴会、便装各得其宜,要穿什么象什么。我们写作时,也应选择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各尽其妙。现在有的学生写的文章文体不明,还美其名曰“杂文”。这有如穿着睡衣参加宴会---不伦不类。
二、主题与婚纱照。
姑娘经过恋爱之后准备出嫁,出嫁之前先要拍婚纱照。拍照事先谋划,拍夏日主题还是拍冬日系列,想表现春日的.浪漫还是秋日的温情。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摄影师。这就是在确定主题,如同写作。我们在读别人的作品时,无论他写的是记叙类文章还是说理类文章,只要我们读了,就会明白他要告诉我们什么,或者情感如何。不能自己写了许多别人却懂。
是不是在学习生活中写作时先要考虑主题?我认为不是这样。如果这样做,那就叫做“主题先行”。当我们旅游是看到美的山水,写了一篇文章,你说那考虑什么主题?完全是出自真情。不过谁也能明白你的感情。“在作文前,学生便把先前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常见的例子:一写游记,便立即与赞美祖国、热爱祖国挂钩;一写好人好事,就会得出社会主义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慨;一写学习、训练,就是为国争光或做事要勤奋有毅力等等,自己的思想呢?没了。”这话道出了当前学生写作的弊端。但如果想想,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不是主题惹的祸,而是写作者个人无真情。
其实,作文强调主题,只有在课堂教学、考试(命题作文、命意作文),如果是随笔之类是不是把道理说清楚、把感受告诉给人就可以。
三、语言与嫁姑娘。
姑娘出嫁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为了自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给别人看。于是头发、眉毛、鼻子……一处一处细打量,深怕有什么地方不得体。这就如同我们写文章。写好之后,应该仔细斟酌语言,认真考虑修辞,看看是否得体,然后再交出去。少了这一翻工夫,恐怕就会面目可憎。
总之,写作要从主题、选材(关注现实)、语言的锤炼、文体,几个方面下工夫!
石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