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方法的思考和规划。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教案示范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以内的加法教案篇一
1.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体会高矮的相对性。
2.掌握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
3.渗透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一、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三、拓展性学习。
四、小结。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同桌交流。
全班反馈。
集体汇报数数的方法。
学生独立观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
生思考,得出结论不能。
小组交流。
同桌之间开始交流。出示“帮助盲人过马路”情景图。
师:从这副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老师有问题问你们,图中哪些物体高?哪些物体矮?
1、讨论图中什么物体高?什么物体矮?
2、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
师:谁愿意上来比较高矮?
请一名小朋友上来,大家能看出他的高矮吗?
请各组同学讨论比较高矮的方法。
3、比较高矮游戏。
请一名学生上台和老师比高矮,然后学生自己选择高矮的对象。
小结:注意比高矮,比大小都是相对的,我们比高矮和比大小要用同一标准来衡量。
选用哪个钉子好?
(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哪跟绳子最长,哪根最短?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物体有、有短,有人高有人矮,通过小组同学的讨论,发现了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各种方法,真的很了不起。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独立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高矮。
注意比高矮,比大小都是相对的,我们比高矮和比大小要用同一标准来衡量。
备注: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以内的加法教案篇二
1、从活动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数感。
2、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能看图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3、能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法。
4、利用各种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二、探索新知。
三、课堂练习。
做了。
1、我买了2件衣服,妹妹买了1件衣服,我们一共买了几件衣服。
1+2=5。
2、树上原来有2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2+2=4。
3、我家有3多花,妈妈又买回来2朵,一共有多少多花。
3+2=5。
有小孩,有车。
书中有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小女孩这边停了3辆车,小男孩这边停了2辆车。
一共有多少辆车?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成果。
小女孩这边停了3辆车,小男孩这边停了2辆车,一共停了几辆车?
3+2=5。
2+3=5。
一个同学先看的前面2辆车,再看的后面3辆车。
另外一个同学先看的后面3辆车,再看的前面2辆车,所以列出的式子不同。
1、两个算式中相加的数相同,得数相同。
2、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3、两个算式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但得数不同。
左边有1多花,右边有2多花,一共有多少多花?
加法。
1+2=3。
拔萝卜。
孩子们上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做了吗?
那我找几个同学起来说一说,在你的生活中,你都发现了哪些加法问题。
注:对于孩子们所提出的有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应该给与鼓励。
5以内的加法(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翻到24页,看着书上这幅图,看一看你观察到了些什么?
你能说的更具体一些吗?
孩子们真棒,观察的非常仔细。
那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小组合作讨论。
注:在此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巡视,可以对个别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
指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先提出问题,在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最后的结果。
有不同的意见吗?
问什么同样一幅图,同学们列出的式子不一样呢?
同学们真棒,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可能会列出不同的式子。
但是不管你是先看的前面还是先看的后面,车的总数是不变的,停车场一共有5辆车。
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看着摆一摆。
根据第一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完整的话进行叙述。
用什么方法计算?
请同学们自己列出式子。
接着看第二幅图,按照刚刚的方法来做。
看着试一试。
图中的小兔子们在干什么呀?
检查作业,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训练孩子看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让学生经历观察、计算、对比的过程,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
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一共有几只兔子?
一共有几个萝卜?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
那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自己列出式子,请同学起来回答。
按照上面的要求做第二幅图。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加法交换律、带0的加法计算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通过总结,加深对本堂课知识的理解。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5以内的加法。
3+2=52+3=5。
3+2=2+3。
备注: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以内的加法教案篇三
1、能熟练确定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2、培养初步的比较、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认识位置的相对性。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性。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位置与顺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具)准备说一说、练一练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二、师生互动,巩固知识。
1、配合老师进行谈话。
2、看图,先以小女孩为标准,再以小男孩为标准,分别说说他们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1、先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有序地说。
2、多名学生发言,说一说自己家中物品的位置关系。
3、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1、同学们,大家到过游乐园吗?游乐园里好玩吗?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到游乐园去玩一玩!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前后左右说点儿什么吗?
1、出示教师图,或根据教室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说说教室里有什么。
2、让学生结合自己家里的情况,自由说说家中物品的位置关系。
3、组织学生做以下游戏。
排队游戏,明确前后关系。
听要求拿放物品,明确上下关系。
正说反做:教师说口令,学生做相反的动作。
让学生拿出文具盒,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它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自由发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多种游戏训练学生对位置和方位反应的灵敏性。
三、拓展训练。
四、课堂小结。
4、独立思考,全班汇报。
5、看图,全班交流。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答案:淘气的前面有1个人,后面有2个人。
学生积极发言。
4、出示练一练第2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
答案不唯一,学生说出的路线正确即可。
5、出示学校所在地的地图,让学生用前、后、左、右、上、下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建筑物。
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路线图,发展空间观念。
拓展训练,给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训练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教室。
教室的前面有:
教室的后面有:
教室的左边有:
教室的右边有:
备注: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以内的加法教案篇四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积木玩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意思。
2、分一分,帮助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
3、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4、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5、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6、感知认识:(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2、“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再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
三、总结拓展。
四、能力检验:练习与测试。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以内的加法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巩固5、6、7以内的加、减法,有关0的加、减法;
2、一方面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更深一些,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逐步培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圆片、挂图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第1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口算。指导学生做数字卡片,在小组活动中练习。
2、第2题从几号房子里抽出的卡片,算式的得数都是几。根据得数说出其他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
3、第3题要注意计算的正确,不宜提速要求。计算后,要了解学生都算对没有,及时帮助他们改错。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列出算式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对自己的算式作简单的解释,并交流算法。
2、第5题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要求比前面的高了些,可以先让学生说图意,再列出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两题的算法为什么不一样,感知实际问题与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3、第6题先启发学生提出(1)、(2)两个问题并解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找规律。
第7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第一行各种形体排列的规律:即按“长方体、球、正方体、圆柱”这种次序重复,再看图说出3个箱子里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第二行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回答。
五、课堂小结。
六、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3+4=7–1=2+2=4–3=。
7–2=6–0=6–3=0+4=。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以内的加法教案篇六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加法的含义。
2、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3、能根据提供的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加法的意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二、探索新知,认识加法。
学生一起回答:铅笔。
学生可能提出:左手和右手拿的铅笔,哪边多,哪边少?
右手拿的铅笔比左手拿的多。
学生回答:对。
学生回答:能。
上黑板表示。
仔细思考提出一共有多少枝铅笔。
小组内交流、谈论,并汇报本小组的学生成果。
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用加法来进行计算。
学生回答:同意。
3枝。
学生写出。
1+2=3。
“=”和“+”
没有。
知道,表示合在一起的意思。
学生一起数。
3枝。
是
等号。
会
加法。
书中的小朋友左手拿了2枝铅笔右手拿了3枝铅笔。
一共有多少枝铅笔。
加法。
2+3=5。
3+2=5。
可以。
三加二等于五。
二加三等于五。
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我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花丛中有2只蝴蝶,又飞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教师拿出一些铅笔问:孩子们,看看老师手中都拿了些什么?(左手1枝,右手2枝)。
看到老师手中的铅笔,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注:及时肯定并鼓励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孩子们真聪明,那谁来说说,哪只手拿的铅笔更多呢?
换句话说,也就是左手拿的铅笔比右手少,对不对?
那根据咱们前边所学的知识,你们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找学生上黑板表示,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还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吗?
认识加法(板书课题)。
新课标第一网。
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表示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在一起是多少枝铅笔呢?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老师巡视,可作一些小提示。
刚刚这位同学提出,可以用加法来进行计算,孩子们,你们同意吗?
那1枝铅笔和2枝铅笔和在一起到底有多少枝铅笔呢?
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用一个式子将它表示出来吗?
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个式子,你从这个式子中发现了哪些符号?
孩子们真会观察,“+”咱们学过没有?
那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
这个算式,咱们就称之为加法。
咱们再一起来数一数,老师手中是不是有三枝铅笔。
有多少枝?
那1+2是不是和3相等?
所以它们之间用什么符号连接?
在这个式子中1和2都是加数,3是得数。
非常棒,那以后咱们再看到合在一起的问题,咱们会解决了吗?
用什么方法计算?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翻到第22页,看看书中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那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注:对于孩子们提出的其他对的问题,要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
用什么方法计算?
那请小朋友们拿出你们的练习本,在上面写出式子吧。
注: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谁把你的式子写到黑板上去。
有不同的式子吗?
可以吗?
一起读一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用3+2=5来表示?
对于孩子们所说出的例子一定要给与鼓励。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复习前边所有的知识。
引出本课课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合在一起”
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对前面所有等号的概念引出复习。
根据算式找对应的情景,加深对加法的理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叙述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加深理解。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妈妈给了我一个桃子,爸爸又给我了三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加法。
学会了加法。
看着书中的摆一摆,第一幅图,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它吗?
用什么方法计算?
自己列出式子。
用刚刚的方法解决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中的问题。
孩子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加法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同过此环节深化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巩固本堂课所学。
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认识加法。
1+2=32+3=5。
3+2=5。
备注: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以内的加法教案篇七
1、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理解其空间位置的向对性。
2、在具体活动中,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初步培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在活动中知道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懂得要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理解前后的位置概念,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由于参照对象不同,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二、探索新知。
三、练一练。
1、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起来大声的讲给大家听。
2、大胆想象,说出不同的情形。
3、初步认识前和后。
1、看图,在小组内交流看法,全班汇报,用前和后介绍比赛情况。
3、交流、汇报:
小兔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小乌龟的前面是小兔,后面是蜗牛。
4、积极参加赛车比赛。
踊跃报名参加。
做游戏,说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配合指令全部向后转,再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5、看图,独自完成填一填,不会早的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6、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
3号车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4号车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1、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全班说。
2、看图回答,小红的前面还有3个人。
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1、同学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4、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现在我们来进行赛车比赛。
让5名学生沿教室过道进行赛车比赛。
在某一时刻停下,让其中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再让其余同学说出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说得越多越好。
如果发家全部向右转,前后顺序有什么变化呢?是怎样的情况呢?
5、小动物们也在进行赛车比赛,咱们快去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怎么样?
6、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回答这些数学问题吗?
指多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
1、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又是谁?
2、第2题。
小红的前面还有几个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又怎么解答呢?
按照以上的方式做剩下的练习。
通过讲故事、续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看图获取信息,用前和后进行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始终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新知,体会前后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前后的认识和理解。
四、数学故事。
出示数学故事主题图,引导学生根据这两幅图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要求:讲故事时,要用到前和后。
讲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新知。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前后。
森林运动会:
小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小松鼠跑第几?小兔跑第几?小兔的前面是谁?
后面是谁?小乌龟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备注: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以内的加法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
1、能正确地计算6、7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图片、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1、通过生活情境和直观图、让学生认识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1+6=76+1=7。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一共几个同学,都是把1个同学和6个同学合起来,体会两个算式结果相同的合理性。
2、教学例2。有括号和问号的题这里是第一次出现。理解后,要让学生讨论能列出哪些算式,计算后讨论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还要交流不同的算法,如果能从3+4=7想到4+3也得7,应该表扬。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然后遍题。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6题。先通过摆一摆的操作和直观图,让学生学习其余的一些得数是6、7的加法,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巩固和是6、7的加法计算,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2+5=4+3=3+3=2+4=。
5+1=5+2=1+6=6+1=。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以内的加法教案篇九
1、经历整理书包的过程,明白分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大量的时间活动,体会分类这一数学思想存在于我们身边。
3、初步培养有条理、有序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按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不同匪类结果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学会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红、黄蜡笔和水彩笔。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二、整理书包,学习别人的整理方法。
三、练一练。
1、与老师对话,看图片。
2、根据老师的问题提示,自由对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
3、汇报分类结果。
按退的多少分。
按生活习性分。
按拿花的颜色分……。
大声回答老师:有信心。
1、整理书包。
把书包里的物品都放在桌面上,想想它们的用途,再想想如何方便平时取用。
2、积极汇报。
我的书有大、小两种,我就把它们分成两类,文具盒、水彩笔、学具核分为一类。
我分了五类,课内书是一类,作业本是一类,练习册是一类,课外书是一类,文具盒、学具盒、水彩笔为一类..
3、小组讨论交流:这两位小朋友的分类标准分别是什么?他们这样分各自有什么好处?
4、踊跃上台进行操作。
两名学生按颜色分类。
三名学生按长短分类。
1、独立观察,汇报分类标准和结果。
2、独立完成,自由分类,全班汇报交流。
2、图上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条腿?生活习性怎样?分别拿着什么颜色的花。
3、组织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
巡视,适时个别点拨。
2、组织多名学生汇报整理方法及结果。
3、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你能看出图上的两位小朋友是怎样整理书包的吗?
1、出示第1题图,提问:有几种分类标准?可以怎样分?
课对学生进行必要指示。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让学生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整理自己的书包,经历不同标准下的分类过程,体会统一标准下的确。
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巩固新知,进一步体会不同分类标准下结果的多样性。
四、全课小结。
自由谈这两节课的收获,全班交流。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形成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整理书包。
给动物分类:根据腿的多少分;根据生活习性分;根据拿花的颜色分。
给红、黄色的蜡笔和水彩笔、粉笔分类:根据颜色分;根据长短分。
备注: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以内的加法教案篇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1+2=3。
加号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三、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1+1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相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