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的重要方式。总结的结尾应总结全文,强调关键观点和意义,给读者以启发和反思。以下是关于总结的一些经典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总结写作上提供一些参考。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很久没有上过五年级的课,今年重新来一篇还是感觉挺有意思的,好多实验我自己也想重新做一篇。在进入《电与磁》单元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购置了新的电池,新的导线,新的小灯泡,自制了一块简单电路的演示板,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活动时间与动手机会,我将小组分为两人一组,以便为课堂提供最大的保障,有经验的科学老师可能都有一个体会,准备不充分的科学课堂,真正上起课来会让自己都感觉很别扭的。
本课虽名为《简单电路》,但对学生来说实则不简单。如其中一个环节需要学生用导线、电池、小灯泡组成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并尝试点亮小灯泡,然后画出电路图。就这样简单的过程对他们来也是不易的,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的学生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有经常去小商店买电池的经历,店主一般会用小灯泡与导线连好的简单电路来试灯泡,所以对如何点亮小灯泡是比较清楚的,但他们现在的生活中小灯泡基本不会用到了,也没有去买电池的经历,所以没有实际经验;二是小灯泡里面的结构学生们并不清楚,而且既便事先给他们讲清楚,因为没有通路的概念,他们也还是不能理解只有电流流过小灯泡才能点亮。记得前几年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我在提供材料时给学生准备了小灯座,孩子们很快点亮了小灯泡,但后来一研究教材我才发现,我多提供了一个材料却导致孩子们少了很多探索的步骤,少了思考的机会,于是在这次上课时,我重新整合了教材进行教学,并得到以下经验:
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但我清楚,能真正理解的学生不多。这个知识点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这个知识学生理解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
课后我想,如果下次能把各种方式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向都做成动画课件,那就更形象直观了,也许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会大有帮助。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1、由于之前已经讲过,本节课是新课和复习课的结合体。我没有完全像讲解新课一样去讲解,学生先看书,然后我再讲解。
具体操作是:
(1)学生利用电学器材按要求组装串联电路和并联。
来自 wWw.KaOYanmiJI.cOm
(2)首先体会电路结构特点,然后两灯互换位置,看是否亮度发生改变;然后让学生们利用器材扭松一颗灯泡(让其断路),体会用电器间是否相互影响。
(3)改变开关位置,体会开关在不同位置时,控制功能是否发生改变。
2、一些收获:
(1)本班学生刘奕含同学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并联电路灯泡比两灯串联时较亮。二是这个问题暂时忘记了,为什么两只灯泡亮度不一样(他们用了不同规格的灯泡)。
(2)在研究串联时,和学生们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把自己所连接电路其中一个灯泡连成接触不良,让另外一个同学找是哪个灯泡出现问题,锻炼孩子们寻找故障的能力。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1.能够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能够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两个班的孩子,都能尝试猜测电路出故障可能是哪里有问题,也记在活动手册上。在检测环节,我还是选择了先示范操作,学生检测出了电路故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老师还是要提前收集不太坏了的电池盒、坏了的灯泡、不要灵敏的导线以及没什么电的电池。我这边比较容易找到的是后面三种,这次也很有意思的让学生发现了故障。不过,示范检测操作时花了6-8分钟,时间太长了,尽管为得是让孩子操作规范,但是我写反思写到这里觉得,或许,示范操作该录个微课?让孩子反复看两遍。这里需要再思考一下。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进入电学学习后,连接实物图、画电路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读懂电路图,识别串并联是学好电学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两个教学的重点。
在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图这个地方,为了使学生能规范的作图,在课堂上也强调了如何画电路图,以及如何连实物图,并且也练习了不少,虽然在课堂上进行了强调如何规范的作图,但是学生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
(1)有的同学画电路图,不用尺子,画的电路图歪歪扭扭。
(2)有的同学画的电路元件很不规范。
(3)有的学生把电路元件画在了拐角处。
(4)有的学生把实物图和电路图嫁接在了一起。
对于电路图的画法,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
(1)、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规范化的画图示范,强调学生比较容易马虎的地方。
(2)、结合教材的练习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
(3)、对于演示的电路图让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且提出改进的方式。
(4)对学生多次出错的要进行个别指导,找出问题所在,及时纠正。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这是第一个电学分组实验,主要是为了巩固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特点的理解;练习电流表的使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同时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动手能力,它对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电路特点,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须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做这个实验,这将为今后进行电学分组实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要求学生课前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预习:
1、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什么?
2、为了防止接错和漏接,自己先拟定一个接线顺序,在接线过程中为什么开头应是断开的,并特别注意防止短路。
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有哪些?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把实验桌上的器材与所做实验的电路图中的器材对照,检查器材是否够用。
2、搞清使用的电源是什么电源,分清电源的正、负极,弄清如何接线。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接好电路后,在闭合开关前,要对照电路图认真检查,闭合开关后,如出现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然后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逐段检查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既要强调独立思考,又要强调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验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器材。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科学方法、态度、习惯的重要过程。
本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一堂课完整地按预定计划完成,也达到了预期目标。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操作没能按要求去操作,导致电路接触不良,影响了实验效果。
2、部分学生连接好电路后,急于观察实验现象,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就闭合了开关,导致有短路现象的发生。
但是,我相信只要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的操作会更完美更美好。同时,我也会应课改的要求,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使教学过程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完善我们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乐学、会学,在不断地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六
我执教的《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是四下《电》单元的结束课。课前,我采用谈话和题目测试的方式了解了学生的元认知。我了解到了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能力:
1、接线盒里面和外面不能很好得联系。
2、学生会把图和实物脱离。
3、学生难以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散到组合的思维跳级。
4、他们都会使用电路检测器。因此本堂课的活动需要让学生根据外在现象推测内部结构的方法,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从直观信息(检测)到抽象处理(推测)存在着困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本科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围绕着三个不同的连接方法的接线盒展开。
我这堂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哪几个接线头之间相连是通路?哪几个接线头之间没有相连接是断路?)。
进行猜测——设计方案(不打开盒子,你能知道里面是怎么接的?用什么方法?如何测?需要检测多少个接线头?)。
——观察检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记录检测结果)。
——分析推测(根据检测结果,推测接线盒里面是怎样接的,有几种可能?)。
——证实结论(打开接线盒看看是不是像我们推测的那样。)。
——后续延伸活动(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告诉学生检测结果,让学生推测接线盒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三个接线盒不仅激发了学生揭秘的兴趣,还体现了探究的层次性。让学生推测和解释能力得到了发展。
第一个接线盒的出现解决了前概念当中出现的实物与图的脱离问题,让学生明白接线盒通断路情况里外是不一样的,并且为学生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内连接做了铺垫。
第二接线盒的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工具(电路检测器)根据一定的方法收集暗箱信息,然后整理分析推测。这里的信息不像第一个接线盒那样简单。它需要学生把所获信息进行组合,才能得到正确的推测。
第三个接线盒是高难度的。可是在课堂上,由于自身的疏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导致学生无法推测和推测出一些不可能的连接。当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成事实。
最后用一个老师“忽悠”你们草草收场。事后想想,有很多方法可以给这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比如,我可以向学生说明老师提供的是错误的信息,让学生明白科学需要真实可靠的信息,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科学的结论。在此还可以熏陶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则,可以进行更深层的思维训练。提问:“老师提供信息是真实可靠的,那么按照这些连接点的通断情况,还有哪几个接线点之间也是通路的。”让学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促使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画图推理。这样不仅巩固了他们刚刚所学的知识,还进行了科学思维训练,最终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唉,只恨自己功力不够没能及时抓住教学契机。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七
最后一个月,小班化课题开始研究,把我推到了赛课的第一线。十天的磨课过程,让我对小班化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感悟,以下记录我的心路历程,留给我的回忆。
设计目标:完成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
教研员反馈:教学设计刚出炉,便被两位教研员全盘否定了,理由是,(:)虽然在课程标准中要求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但由于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过于简单,课堂容量不够,难点在并联电路上,这样的设计会为正常的教学造成前松后紧,不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因而设计必须从全局考虑,要完成两个电路电流的探究。
我的感受是:心中特别没底,一节公开课,还要参加比赛,原则上,课的完整呈现要比完不成任务好得多。但是静下心来想想,这不仅仅是呈现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为今后的教学服务,不可以只考虑到眼前的利害关系。下定决心——改!
设计目标:完成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全过程,并联部分的内容随课上时间而定,最底线是完成实验数据的得出,可以不分析。
课堂的问题:学生探究实验时,串联电路很顺利,但是全部分析结束已经花费(过去)大半时间。到了并联电路的探究时就较为混乱,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电路的连接,还不是很熟练,因而多数同学在连接并联电路时遇到困难,电流表不知测的是哪的电流,只有一个小组得到并联电路实验数据。学生手忙脚乱浪费了很多时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学生反馈:串联电路好连接,电流表连入电路中顺利,而且很好观察,所以很快就能测出各点电流来,并联电路线一下子增多了,不知哪根接哪根,好不容易接好了,电流表又不知怎么接在电路里,同一小组每个人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往往一个方法还没有实践完,就又有新的主意出现,结果到最后,越忙越乱。总之,一到实物连接全乱了,两套器材全部混到了一起,让人脑子中一片混乱,更不用说去测得电流值了。
教研员团队提出建议:本节课过于模式化,完全按照探究程序按部就班的操作,这对于部分智优的学生来说能出色完成,但前期电流表使用、掌握不牢固的同学来说就显得手忙脚乱以至于最终实验结果没有总结出来,明显能看出探究过程不完整。而作为一节比赛课,如果不能完整的呈现探究的整个过程是不科学的,让人总感觉少了什么,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再改!
解决方案:打破固有模式,调整探究环节,将串、并联电路同时进行,每个实验大组微调分成两个组内组,组内智优的同学探究有一定难度的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实验,稍微弱一些的同学探究相对简单的串联电路电流规律,如果串联实验完成的顺利,可以再参与到并联电流规律的探究中,并在整个设计中插入适当的小组竞赛。这样的设计既分出了层次,又照顾到了全体,达到小班化要求的百分百参与,而且能有利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老师层次分明的百分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设计目标:完成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全过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堂反馈:在组内分组是要完成两个实验探究的全过程给“逼“出来的想法,而在实践中,我发现,这是个非常有效的好方法,不仅有效地(的)分解了教学中并联电路连接的难点,而且让学生在组内分组完成不同的探究活动,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体验成功。
学生反馈:结合实际做自己有把握完成的实验,并且积极比赛,有获胜的希望,喜欢这样的实验模式,它使我们积极地(的)想办法,不甘落后,并且能有机会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交流,非常(特)有成就感,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小老师。
课后反思:因为针对性的实验难度是学生可以承受的,因而在实际参与过程中都有收获,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益。
对教师而言,仍然需要改变的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小班化关注百分百,并不是浅显地分小组,表面上学生全体都动手实验。我认为小班化教学是教师首先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就要思考如何体现个体差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教学,如何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什么环节可以师教生,什么环节可以教师放手,让生教生,这样教师在课上可以有目的的关注平时关注不到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有交流的任务,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八
电路对于初中生而言熟悉又神秘,本节课又是电学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电路的基础。所以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状态,以及学会画规范的简单电路图。在上课前我先用几张西湖的夜景图引入,使学生具有亲切感,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路连接活动,让学生感知、领略电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我从学生连接好的电路开始逐步认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的作用。再由学生连接的电路讲解电路的两种状态和通过视频讲解短路。再围绕学生连接好电路图,引出元件符号。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先自己画电路元件符号,并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估,使得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趁学生情绪还很高时马上又让学生学着画电路图,一气合成。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总而言之,我在本课中尽量采用小组合作、代表发言、相互评估等共同构建学习的主体,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知识和能力在探索中得到统一,并获得一定的研究科学的方法。
1、学生自己画元件符号然后小组评估时候,既有自评又有他评,充分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学生对生活中的用语和科学用语容易混淆,如:生活中的“开灯”和“关灯”,对应的科学用语却是:开关的“闭合”和“断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说法能及时纠正,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科学语言。
3、先让学生自己画电路图,充分暴露出学生画的错误,然后选取一些典型的错误来投影出来,同时让学生自己总结画电路图的注意点,增强学生记忆。
1、学生一开始连接好的电路没有及时评价和充分利用。
3、学生在画电路图时,还是有些学生不规范,不用作图工具。
4、在和学生比赛画电路图时最好先说明比赛规则,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大等。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九
1、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探究,体现科学学科特点,突出学生的地位。
如要研究串联电路的特点,课本上是直接给出一个电路图,是一种被动的实验方式。在设计中,没有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而是启发学生怎样去研究串联?可以研究哪些物理量?用什么仪表去测量这些量?应该怎样设计电路图来做实验?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探究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留下深刻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本节课的重点不在实验的操作,而是掌握实验的方法。为了增强可见性和节约时间,本人利用“电路实物图连接仿镇软件”,通过投影仪,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整个连接的过程。
3、重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提出研究串、并联电路总体思路,设计总体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活化重组,有机组合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向能力转化。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尝试用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概括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4、注重课堂的及时反馈,做到一个知识点一个小练习,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1、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关注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过程的顺畅而往往把回答和讨论问题的机会给成绩较好的同学,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没有完全参与到课堂中,导致他们知识上的漏洞。今后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个同学。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这样就能极大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真正做到全员发展,落实新课改精神。
2、课堂中,有一偶发事件处理不够恰当。在提问学生串联电路中的三处电流i1,i2,i3时,有一同学电流数据明显比别人偏大很多。当时我根据这个学生平时做事不够认真,便不假思索地断定他的实验数据有误。经课后反思,很不妥当。做实验时,数据出入问题是经常碰到的事,碰到这种情况应该分析其原因。像他的数据很可能是电源电压过大,又或电流表读数已经不准。
3、课堂时间仍显过紧,导致有些部分速度过快,不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掌握。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十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将尝试教学理论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有利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活动课的相互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知识领域、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有利于增强参与竞争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如何将此理论全面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将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这种教学过程特别强调尝试练习(尝试过程)也就是说物理教学不是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做”科学。这样,传统教学的“教材中心”让位于“尝试过程”,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尝试,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从提出问题、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直至获得结论的探索过程,像物理学家那样思考物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一
上课开始时,我先出示了一个连接正确的电路,让学生说说电路中的电流是怎样流动的,接着我又出示了一个有故障的电路,启发学生思考,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我先引导学生检查电路的连接是否有问题,再排除了连接上的问题后,让学生推测使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将原因一一列出来。接下来我们需要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是哪里发生了故障。电路检测器的制作比较简单,书上有指导也有图片,然后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检测时的注意点。
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应先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取出,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连接电路检测器两端的导线,观察小灯泡是否亮了;检测故障电路中的导线、小灯泡之类的电器元件应直接将它们与电路检测器两端接触。
在实验中我注意到学生在检测小灯泡的时候将电路检测器的两端与小灯泡的连接点接触时,由于不注意直接将导线的两端接触,检测结果发现电路检测器中的小灯泡亮了而被检测的小灯泡没有亮,学生就产生了疑问。我要求学生再认真检测,随之发现问题所在。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二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是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佳章节。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前复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作好探究前的准备。接着让学生连接并联电路,通过质疑引发学生思考和猜想,引发学生探究。在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讨论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尤其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数据的表格。实验探究由两个同学一组,分工合作完成。待实验完成后,老师利用实验投影仪展示交流学生成果,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通过随堂练习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三种“意识”强化,具体总结如下:
初中物理教材要求的分组探究实验不很多,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是一个很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在课堂教学应把握好这个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本节课堂教学中,两个学生为一组,配一套实验器,学生经讨论商讨探究方案,大胆尝试,在实验过程体现实验全过程,从而总结知识,掌握探究方法。整个一节课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采用提问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做实验,动脑思考问题,不仅掌握了知识,训练了技能。
学生课前不懂得预习,多数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没给足学习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会到课前预习和不预习一个样,所以课前学生不预习了。因此,学生自主能力和意识相对薄弱也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环节的训练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一旦被激活,学生便能自主地去学习知识,老师的教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学习中常会遇到疑难和困惑,一方面可以向老师求助,更多情况下需要几个同学商讨解决。在现代的学习和研究领域中,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同学间的互帮互学可以增进友谊,同时相互激励,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两名学生一组,一个学生动手实验,另一个学生负责记录数据,分工合作,遇到困难,共同商讨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让他们真正能自主钻研问题,甚至更好地落实“一帮一”,为教师省时省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如何保证学生探究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展开,教师的主导显得非常重要。为了突出学生自主,老师设计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实验学习,老师省了“可以不讲”的讲,一方面为“学生的学”提供充足时间,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收到好的效果。但这种教学,学生已明白教学整体思路,只是顺着老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走下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并联电路的教学中,将教学设计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以设置情景问题进行激励,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如:设计实验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在同学们设计好后,统一规划,确保学生探究不偏不移,同时又突出了学生自主。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三种意识”,就是认真落实课程改革理念,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在思中学,在做中学。为了落实这“三种意识”,老师在课前应充分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教学各个细节,让精心备课成就精彩的课堂。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三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是教科版四年科学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七课内容。很多生活电器其实外表眼花缭乱,但是不管多么复杂的用电器,其原理都是由一些简单的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连接简单电路并能够使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哪一部分出现了问题,这对于本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将继续使用电路检测器来探究接线盒内部的电路连接情况,并探究不同的电路连接对于小灯泡亮度的影响。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我从中收获了很多,总结如下: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弄明白接线盒内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必须让学生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时候,学生自然会想到以前用过的电路检测器。但是具体怎样检测,就要求实验小组的同学们事先做好分工合作,记录员、操作员、监督员、总结员各司其职,才能把实验完美完成。学生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记忆深刻,而且更能够应用于实践中去。教师一味的枯燥讲解,学生不但不容易弄懂,而且还会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在学习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时,要求实验小组的成员要认真观察这两种电路的不同连接方法。活动1是两节电池的不同连接方法。活动2是两个小灯泡的不同连接方法。发给学生足够的工具材料,让生动手去亲自连接,看看能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后展开充分的讨论,从而进一步了解了这两种电路连接的异同。
本课教学中也有缺憾,学生准备的电池并不是暂新的,这对实验的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学生课堂气氛太不活跃,整节课显得很沉闷,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十四
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
(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接受”、“适应”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们具有改造和发展现存社会及现存自我的能力。弘扬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民主,强调自我激励,强调学会学习,将使学生获益终身。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物理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物理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物理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物理题型灵活多变,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物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一、静态变动态,提高学习兴趣。
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是静止的,若用动态投影辅助教学,效果较好。如在讲杠杆的力臂概念时,老师在黑板上怎么画都是静止的,学生印象不深。用可动的投影片,力臂会随力的作用方向改变而改变,学生看起来十分鲜明,兴趣高涨。在较短的时间内绝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了力臂的概念。
二、师生共同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利用投影进行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处在主导地位,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在投影片上题目的展示下,教师让学生轮流在投影仪上将答案打出来,答对了的学生受到鼓舞,如果答错了,其他学生给予纠正。形成了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学生有误区时便于及时点拨。知识传输畅通,反馈及时。
三、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证明,学生在消化知识时,只有不断地向大脑中传输信息才能引起记忆和理解的连续发展,利用投仪教学,贮存信息多、传输信息快、直观连续,使学生得到不断练习、消化、理解知识的机会,提高了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做练习时采用手写题目或小黑板展示,也不过7~8道,用投影展示可达10~20道,教学效率提高明显。
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已不适应大面积、快速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用投影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而且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
1、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2、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把家庭电路的课堂参与定为学习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讨论、思考、观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策划者。一言堂变成百家鸣。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任务分配到小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此外,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的调查和参与,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如何认识、对待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的实施质量。综合实践活动并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是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五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相当于解暗箱。二是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联与串联电路在连接方法上的本质不同。鉴于我校四年级学生比较多动,上课时总需要一定的时间约束纪律,再加上这两部分内容在本质上没有较大的关联,因此安排两课时教学。
材料要求是每组有2个四接线柱的接线盒,由于材料限制,实验室只有12个四头接线盒和12个六头接线盒,因此为每组学生准备了1个四头接线盒和1个六头接线盒。活动分两块。第一块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观察1个六头接线盒,告诉学生其中两个接线头用导线连接在一起,是哪两个接线头连在一起呢?你们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准备怎么做?在学生确认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再让学生说出所有的检测可能,学生在数学中已学过基础的排列组合,因此能比较快的列出所有的检测路线。接着让学生小组检测,老师做记录,共同推断里面的怎么连接的。再打开盒子,让学生看看里面是怎么连接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盒子外面和内部的关系,为后面的检测活动做铺垫。第二块活动是出示一个四头接线盒,让学生小组进行检测和记录,然后小组讨论推测内部是如何连接的,将推测结果进行画一画。然后小组进行汇报,说出理由。这一活动充分放手给学生,教师只做引导。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推测依据充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确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效果从学生作业中看出,95%的学生掌握得较好。
由于第3课简单电路中学生已对两个灯泡的不同连接方式已有了解,因此在第一块活动中就是让学生用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进行连接,再现灯泡的两种连接方式,发现灯泡串联时暗,并联时亮。让学生分析原因。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原因。第二块活动是让学生用两节电池和一个灯泡进行连接,发现电池串联时灯泡亮,电池并联时灯泡暗。先让学生来分析原因,再通过教师讲解明白原因。第三块活动是进行应用,一是给2个小灯泡、2节电池、5根导线,让学生接亮最亮的电路,并分析原因;二是分析教室里的电灯、电风扇是通过哪种方式的。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十六
今天在大信学校进行试教,总体效果不错,不过有一点让我出乎意料:我上课用同样的一句话,中心小学和大信学校的学生的理解却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可真的是给我自己上了一节很好的语言教育课呀。
情况是这样的:在完成挑战一:“点亮1个灯泡”这个活动后,我紧接着向同学们强调挑战二的任务是:“在电路里同时点亮两个灯泡”。明确了相关要求后,学生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第二个挑战。
活动刚开展1分钟,在下面巡视的我一下傻了眼:所有同学都很认真在做实验,可是绝大对数的小组却没有按照我的意图来开展,而是好像4个人分成了2个小组,每2个人拿着1节电池2条导线和1个灯泡在重复着挑战一的实验。这种情况在之前的试教从来没有出现过。
情急之下,我只好逐个小组的和学生说应该是把2个灯泡连接在同一个电路里……。
最后,在我的补救措施下,学生们完成了实验,可是也因此,下课铃响了,而我还没有讲完内容。
课后,我把这个意外和科组老师说了,自己也静静地反思了一下。其实原因就出在我说的话还不够明确。“在电路里同时点亮两个灯泡”。按照我的意图更准确的表达是:“在同一个电路里同时点亮两个灯泡”。之前在中心小学的试教基本上没有出现这次的现象,只能归结为运气好了。而一节好课可不是靠运气的。
通过这件事情,我深深地总结出:科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
科学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洁。所谓准确,就是要达到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符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简洁,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睛,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知识一道带进去。
在教研的时候,苏老师也提到:教师应该用尽量少的语言,准确地说明所要表达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这也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他叫四年级时,发现:四年级学生对“闻气味”与“尝味道”容易混淆,有的学生说,“我闻到妈妈做菜的味道,好香啊!”他就向学生讲解二者的区别,并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和舌头,分别说明它们的功能,然后及时举例:“八月桂花香”,我们的鼻子能够闻到桂花的香味吗?舌头能够闻到吗?我们吃饭时,舌头能够尝到菜肴的味道吗?鼻子能够尝到吗?有学生发言说,“我在电视里听到有的主持人说‘闻到了味道’。今天,我知道他说错了。”他及时表扬他肯动脑筋,学得灵活。
一节好课是由无数严密的细节组成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有时候,一句话也会让一节好课大打折扣。这是我这次试教最大的收获。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七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十八
这一课是《电》单元的最后一课,内容很多,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就是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第二部分是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根据材料的不同,各可以连出2种电路。
第一部分检测接线盒内部连接,学生在检测方法上不存在困难,我从最简单的四个点只有两个点连在一起导入,让学生自己检测并记录,当接线盒内只有两个点相连时,推测的答案是唯一的。再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一个内部有3个点互连的接线盒,这个时候推测结果将出现4种情况,大部分班级一开始都只有想到3个点全部连上的那种情况,给予时间思考后,当有个别学生能够想到只连能亮的两个点就行时,剩下来的2种情况大部分学生也都能想到了。教师演示的这个实验目的是要学生了解检测后推测的情况有时是唯一的,有时也会出现多种情况。
第二部分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学生存在理解困难,首先是串联和并联的区分,我以糖葫芦做比喻,像糖葫芦这样两个小灯泡串在一起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两个小灯泡并列着连在电路中的称为并联电路。其次是哪一种连接方法小灯泡更亮的问题,由于教科书中安排的`先比较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两种连法以前都没有涉及过,因此我将教学顺序调换,先在黑板上画出学生熟悉的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的串联和并联电路,明确什么是串联什么是并联,然后请学生回忆下哪种连法小灯泡更亮,在这里的回忆,其实更像是猜测,因为学生大多都记不起来哪一种连法更亮,我的目的只是要引起学生的意见不统一,然后通过投影仪演示小灯泡的串联和并联电路,通过验证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到并联要亮很多,然后教师讲解,在串联电路中电压可以分开来也可以加起来,但在并联电路中不可以。接着要求学生分组用两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组装电路,有了前面的活动,大大降低了组装的难度,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当变成两节电池后又变成串联电路小灯泡亮,教师进一步要求思考原因,学生能回答出串联电路中小灯泡上电压可以由两节电池加起来所以更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学生最终可以只要记忆“串联电路电压既可以加也可以分”这一句话就可以推测出哪一种连法更亮,减少了记忆内容。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九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在903班上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一节。刚刚下课,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记录本节课的感悟及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探究课,主要为了巩固对串并联电路的电路特点的理解;练习使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板书的设计,到实验器材的选取,再到设计实验,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以及用磁吸式电学实验器材到黑板上演示,每一个环节都是有学生合作完成。我只是在旁边点拨巡视,学生们表现的非常棒。本节课增强了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本节课完整地按计划完成,预期目标达到。
通过本节动手实验课,我发现学生操作上的一些不足:
1.个别学生连接电路前开关没有断开;
2.连接电路时出现接触不良现象,不能自己及时解决;
3.并联电路电流测量部分学生感觉难度很大,电路连接花费时间过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我相信给学生多些动手实验的机会,学生会做的更完美,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二十
2、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3、分析连接情况,说说电流是怎样“走动”的。
4、加入开关,重新连接一个完整的电路。
5、学习电器元件符号,学习画电路图。
1、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后,我立即发现大多学生不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2、认识了电流实验盒中的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
1、为什么学生有了电池盒、小灯座就能正确连接电路呢?
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没有开启智慧的思维。
2、为什么学生不易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
首先,学生很少接触未连接好的电子玩具,没有实践经验。其次,学生对灯泡的内部结构不清楚。最后就是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
3、能否让学生先用电池盒和灯座进行实验呢?
我认为,虽然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思维中体验电路的意义。所以只要教师悉心指导,给予充分的时间,学生就能够摸索出其中的奥秘。
这是一节让学生动手实验较多的科学课。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让课堂充满活力,我本着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实验,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本课知识,并深刻体验到实验的乐趣。尽管课堂教学时间因放手让学生实验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能使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知识并感受到乐趣就值!
在实验刚开始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能将“电池、导线、灯泡”三种材料连接起来,当然,也就没能使灯泡亮起来。原来,学生平时很少进行实验,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是听老师说实验。现在一下子让学生亲自操作,很多学生是手忙脚乱,甚至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慌,而是与学生进行互动,一起动手操作。在我的指点下,学生很快就是使灯泡亮起来了。当时学生们激动得直喊:“我的灯亮了!我成功了!”
从学生们激动的情景可以看出,他们的探索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我顺势引导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将实验过程重新进行一次,再次体验成功的乐趣。
电路教学反思总结篇二十一
通过这次公开课,在教学方面,我成长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东西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后,在教学上,我会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每节课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在这次公开课中,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从这次课中,我有很大感触,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平时我们面对的'对象是职业中学的学生,他们基础较差,不管是理解领悟能力还是动手操作能力都较为薄弱。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将普通中学那种教学模式套用到我们的学生中去。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适的选择,做到在抓住重、难点知识点的同时,也要将知识的复杂简单化,以便学生容易理解。例外:在课堂上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在我的这次课中,我采用温故而知新以及从生活事例导入新课,学生一开始就提起注意,也很快参与到课堂中来;对旧知识的复习,既可以对旧知识的巩固,提高师生互动,增强了师生互动交流程度,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教学空间。
在课堂上,如果只是机械地将教材内容“填鸭”般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会感觉很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将教材深入领悟、在对有关资料全面的占有和筛选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加工制作,形成层次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达到教学内容设计最优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通常情况下,我在备课时,都会注意每个环节的分配时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时由于突发情况或学生对内容的接受程度、师生互动环节等都会影响到时间的分布,这就与备课思路矛盾起来。就好象这次上课中,本来事前安排好的练习,如果让学生全部完成,时间就刚好,当由于中间的一些突发情况,导致自己一时忘记,所以最后还多出三分钟左右的时间。从这次教学中,我总结出:平时我们在备课时,不但要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深入地了解,讲其重难点部分需细说,了解部分可以略带而过,从而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并根据实际课堂操作情况,及时对时间分配做出调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