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深秋季节,大自然的变幻之美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一个故事。在总结中可以适当引用统计数据、案例和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总结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是一些不同领域的总结范例供大家参考。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一
纸灯笼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民俗手工艺品。用纸制作成的灯笼,有名字可以看出制主要的作原料是纸。纸灯笼的装饰效果比它的照明效果好。我们一般都是将纸灯笼用来观赏或装饰,来增添节日气氛。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俗手工艺品。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二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元宵怎能闲着?走,看灯去!
来到公园,映入眼帘的就是湖上的莲花灯,粉红的花,翠绿的叶,远远看去,简直栩栩如生,旁边的小鸟仿佛看呆了,站在树上一动不动。还有山上亭子上的灯,金黄金黄的,把旁边的树木都照亮了,仿佛是那夜空中最亮的星。桥两旁的灯穿梭闪烁,红的,黄的,绿的追逐闪耀,让人眼花缭乱,连连夸赞。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站在一起,拿着自拍杆,在桥上边做着各种动作边拍照,真担心手机掉下去了呢。站在小岛上,往大门的方向望去,树枝上的小红灯笼随风飘荡,像小娃娃的红脸蛋,正笑眯眯的看着我,也像对我说:“嗨!你好啊!我漂亮吗?”一个奶奶双手举着个丝巾,正巧这时刮着微风,丝巾自然而然的飘了起来,配合着奶奶的笑,漂亮极了。哈哈,老年人也爱美呢。
走着走着,来到了街道旁。哇!这里简直是一片灯海,灯的王国。向前望去,一望无际,公园里的灯和这里比起来,那就是小水滴与大海的差别。我吃着烤串,走到一只大公鸡的下面。嗬!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公鸡赫然屹立在那儿,身上红黄交错,挺着头,一双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张开着,似乎下一秒就要叫出声来。一个小孩子爬到了公鸡站的台子上,伸出双手,想搂着公鸡的脖子来和它“亲密接触”一下。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接着,我来到了阿凡提和小毛驴的旁边。阿凡提笑着坐在小毛驴身上,头戴白帽子,黑色的小眼睛,两撇胡子,嘴巴弯起,双腿放在小毛驴的一侧,手中拿着一个二胡。小毛驴则是悠闲地抬着腿,两只耳朵竖得直直的,一双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身边的人,看的我想去摸摸它的头。几个小孩争先恐后面的爬到小毛驴身上,又使劲推了推阿凡提,想让自己也骑着小毛驴到处转悠。这样呆萌的组合,不招人喜欢才怪了呢。
最壮观的非属有许多红灯笼组成的大门。一进去,就觉得浑身沾满了喜气,放眼望去,除了喜庆的红就没有别的颜色了。我站在灯笼旁,不知为何身上暖洋洋的,像春天的阳光洒在身上,又像一杯暖茶,滋润着我心房,仿佛有什么好事要降临在我身上。我摸着灯笼,甜甜地笑了。
除了供人观赏的,还要戴在头上的灯呢。瞧!闪着红光的牛角,有着白点的蝴蝶结……等等,都各具姿态,禁不住诱惑的我也买了一个。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在这烟火同样灿烂的星空下,一起赏灯吧!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三
红灯笼,中国传统节日用品。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然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最突出的例子有两个:20xx年,胡锦涛同志访问英国,通向白金汉宫的皇家御道悬挂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皇家艺术学院所在的柏林顿宫红灯笼高挂,庭院中的喷泉也划出红色的幻彩;伦敦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如高135米的“英航伦敦眼”和历史悠久的萨默塞特郡议院也被红色的灯光笼罩;伦敦几条主要购物大道,如牛津街、丽晶街和邦街等,也挂上了大红灯笼。整个伦敦,似乎笼罩在流光异彩的红色灯笼的海洋中。
英国是香港原居民移民最多的国家,伦敦更拥有全欧洲最大的华人社区,每年的新年和春节,华人社区都要悬挂各式各样的大红灯笼,一盏盏,一排排,艳丽夺目,吸引着许多外国人前来观看。
法国首都巴黎,近几年多次举办中国文化活动,巴黎市政厅大门口,香榭里舍大街,塞纳河两岸,甚至高高的埃菲尔铁塔,都被红色的灯光装饰一新,挂上了数不清的大红灯笼和中国结。中国红灯笼在异国他乡绽放出了灿烂的光彩。
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原始雏形。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衔、字号、身份的门灯(风灯)。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兴盛起来的,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四
远处的楼房都挂上了清一色的孔明灯,巷子里回荡起《兰花草》的旋律,那是小朋友在中秋玩耍的灯笼发出来的。为了讨小孩子开心,街道上卖着各式各样的灯笼,五彩缤纷。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中秋灯笼。
那时的灯笼样式不多,都是一个卡通片的人物造型,却也很值钱,一个就要二十来块。那次我们去妈妈的朋友家过中秋,我和弟弟看上附近的小卖铺里的灯笼。它会发光,会唱歌,还是可爱的卡通造型,这都让我们很兴奋。爸爸妈妈嫌贵舍不得买那么多,只买了一个给我玩,所以便有了两个小孩争着要玩灯笼的场面。但最终他们还是受不了我们的吵闹又买了一个灯笼让我们一起玩。结果可想而知,没多久便玩腻了,和其他玩具一样被丢弃在角落。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五
红灯笼,中国传统节日用品。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然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最突出的例子有两个:20xx年,胡锦涛同志访问英国,通向白金汉宫的皇家御道悬挂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皇家艺术学院所在的柏林顿宫红灯笼高挂,庭院中的喷泉也划出红色的幻彩;伦敦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如高135米的“英航伦敦眼”和历史悠久的萨默塞特郡议院也被红色的灯光笼罩;伦敦几条主要购物大道,如牛津街、丽晶街和邦街等,也挂上了大红灯笼。整个伦敦,似乎笼罩在流光异彩的红色灯笼的海洋中。
英国是香港原居民移民最多的国家,伦敦更拥有全欧洲最大的华人社区,每年的新年和春节,华人社区都要悬挂各式各样的大红灯笼,一盏盏,一排排,艳丽夺目,吸引着许多外国人前来观看。
法国首都巴黎,近几年多次举办中国文化活动,巴黎市政厅大门口,香榭里舍大街,塞纳河两岸,甚至高高的埃菲尔铁塔,都被红色的灯光装饰一新,挂上了数不清的大红灯笼和中国结。中国红灯笼在异国他乡绽放出了灿烂的光彩。
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原始雏形。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衔、字号、身份的门灯(风灯)。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兴盛起来的,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六
今天,我准备做灯笼,我先准备彩色卡纸、剪刀、红色的毛线、固体胶。
我先用一张红色卡纸,红色卡纸上画一个圆形,我认认真真地把圆剪了出来,按照同样的办法我又剪了一个圆,这就是灯笼的底部和顶部了。接着,我用红色卡纸剪了很多同样大小的纸条条,然后,我先把一根纸条条两端用固体胶抹一下,把一端固定在一个圆上,另一端固定在另一个圆上,然后,用同样的办法把所有的纸条条都粘在两个圆上,看起来,有一点儿像灯笼的模样了。
灯笼底部我还想做一个垂坠,我把准备好的毛线剪成很多同样的长度,把剪好的毛线一起对折后捆在一起,用同样的办法做了另一个,系了两个线坠,然后用线把两个线坠都给系上,用那两根毛线打个结,然后用固体胶把做好的线坠固定在灯笼下面,这样灯笼的垂坠就完成了。总觉得还欠着什么呢?哦,要给灯笼做一个手柄,一边想着我就拿了一张卡纸卷成一根棒棒把它粘合好,就当作手柄吧。现在就剩下把手柄联到灯笼上了,我用毛线系在手柄,另一头穿过灯笼顶部挽了个结。手柄也固定好了,我的灯笼就大功告成了!
看着我做好的灯笼,虽然不是很漂亮,也没有做到我心里期待的那样,但是我心里开心极了。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七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灯笼与中国人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虌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平尚有「灯市口」街道。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幸亏如今因著中国热,灯笼又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八
中国有很多代表传统文化的物品,比如灯笼、象棋、剪纸、中国结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灯笼,下面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灯笼全身红彤彤的,像一根粗大的红蜡烛。灯笼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提手、身子和尾巴。
灯笼的提手很特别,是用铁丝做成的,弯弯的像一座拱桥,主要是方便人们携带或挂在墙上。灯笼的身子胖乎乎的很可爱,左边写着“招财进宝”四个字,右边写着一个“福”字。灯笼可伸可缩,像个弹簧似的。当它缩起来扁扁的像个烧饼,当它竖着展开就像一根红柱子,当它横着展开则像个手风琴,不断地伸缩,仿佛还能听到它美妙的歌声呢!别看它的尾巴又短又小,上面还挂着一个正方形的小卡片,写着一个“福”字,一阵风吹来,它还会翩翩起舞呢!
据说古时候,孩子第一天上学,父母不像现在这样送他们文具,而是送他们一个灯笼,让孩子带着去学校,让老师给他们点亮灯笼,预示着孩子前途一片光明,所以灯笼代表着美好和祝福。
这就是我喜欢的灯笼,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吗?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九
灯笼这两个词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题记。
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仿佛是天性。我从小就喜欢明亮的东西,喜欢拿着小电灯、荧光棒类似的东西耍着玩,喜欢在太阳底下荡秋千,喜欢在夏夜里扑抓萤火虫。
我没读小学之前是住在姥姥家的,姥姥家在乡下,那里有绿油油的麦田、漫山遍野的小野花儿和小野果、热情朴实的小伙伴、更重要的还有我最爱的灯笼!
【旧俗】。
乡下还存在许多旧俗,比如重阳节要插艾草、端午节邻里之间互相馈赠粽子、为了避邪元宵节或除夕长辈要给孩子买灯笼等等。
元宵节当天姥爷总会笑眯眯的递给我个灯笼,灯笼的种类很多,有动物的、有建筑的、有植物的、有人样的。我比较喜欢兔子形状的灯笼,因为夏夜里姥爷总会戴着眼镜摇着蒲扇,绘声绘色的给我讲玉兔捣药的故事。我那时总会坐在马扎上望着明月静静地听,直到姥爷讲完故事,我总会问一大串稀奇古怪的问题:“玉兔为什么要捣药?它为什么不跑掉。”姥爷:“做错了事受罚是不能跑的。”我说:“那我要乖乖的听话不做错事,我可不想去捣药。”姥爷轻笑不语。
【星星点灯】。
那时候我很贪玩,一会儿跑去村头找王婶家的彤彤玩,一会儿跑去北路拉小雨去挑灯笼……远远望去黑黑的夜里好像星星点灯,孩子的玩耍声夹杂着犬吠声响彻了云霄。
当我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回家的路,蹑着脚步轻轻地推开门但还是惊动了姥姥,姥姥轻轻地斥责过后,就端来了热热的饭菜,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离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乡俗也在渐渐消失,我也被爸妈接回了城市,尽管我鬼哭狼嚎闹着回乡下,也没有让爸妈同意我回乡下,他们的理由总是:“乡下的教育太差,我们是为了你好。”
我喜欢乡下,因为乡下有蓝蓝的天、青青的草、热情的小伙伴、还有温暖亲切的灯笼。
【没变还是变了?】。
那年我上小学六年级,成绩达到了爸妈的要求,爸妈和我就连夜坐车回乡下陪姥爷,那天刚好是元宵节,我开心的给姥爷回了一个电话。
乡下没变,姥爷家还是那两扇大铁门,院里还是栽着那两棵石榴树,进了门我在堂屋桌子上发现了一盏灯笼,兴奋地刚想去提,一个响亮的哭声惊着了我,姥爷:“妞妞不哭,你姐姐只是觉得你的灯笼好看,想摸一摸不是要你的灯笼哦。”我好像是和那个小女孩换了一下角色,走了一个过场。妈妈拍了拍我的肩说:“怎么这么幼稚跟个小孩儿抢灯笼。”我木讷地笑了笑:“逗她玩呢,灯笼这么幼稚我才不玩呢。”
我也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想去改变却改变不了,这种事情是常态。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十
有的人喜欢高大挺拔、青翠欲滴的竹子,有的人喜欢百花之王牡丹,还有的人喜欢能治百病的芦苇,而我却喜欢像个台灯一样的灯笼花。
灯笼花又叫倒挂金钟、吊钟海棠。它的颜色众多:红的像火、白的似云。它们虽然长得娇艳,但是非常害怕太阳。如果长期在阳光底下暴晒,灯笼花是会被晒死的。
从远处望去,灯笼花就像一个个粉红粉红的小灯笼,可爱极了。如果你不仔细看的话,就会被吓一跳,还以为灯笼长在植物上了呢!
灯笼花不仅长得亭亭玉立,而且还能治病呢!它能帮助经常腰酸背痛、四肢痉挛的老年人治病,用处可大了!
灯笼花这么神奇,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叫灯笼花。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答案:传说有一个小精灵没有事干,于是女神赫拉叫小精灵去看守金苹果树,黄金苹果树本来是怪兽拉盾看管的,现在由小精灵来接管。小精灵只要敲响苹果树旁边的铃铛,拉盾就会来帮助小精灵赶走偷黄金苹果的坏蛋。有一天,来了两个坏人,小精灵赶紧去敲铃,可谁知拉盾在睡觉,没听见。两个坏人把小精灵打到在地上,小精灵临死前流下了两滴眼泪,铃自己响了起来,拉盾赶紧过来打跑了坏人。为了纪念小精灵,赫拉把小精灵变成了灯笼花,这就是灯笼花的由来。
没有想到灯笼花有这般神奇的传说,真是太有趣了!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十一
今年三八妇女节我送给妈妈一盆灯笼花。平时都是由姥姥来照顾,可是姥姥要出去泡温泉,养花的任务就交给了我和妈妈。
有一天早晨起来,我跑到窗台看灯笼花长的怎么样了,我惊讶地大叫起来:“妈妈,快来呀,灯笼花死了!”妈妈急忙跑过来看,原来因为我们俩粗心没给花浇水,花已经“渴死了”。一片片叶子像一张纸干巴巴的绿纸,开的花好像一碰就药掉下来似的。花盆里的土由黑的发亮到干巴巴的棕色。于是我和妈妈抢救灯笼花。妈妈把姥姥困好的桔子皮水倒到花盆里,但灯笼花的胃口好像没那么大,一次喝不下那么多的水,水从花盆底部溢了出来,我心想:“完了,一盆好好的灯笼花,因为我们的大意,死掉了!
第二天早晨,我抱着希望去看灯笼花,灯笼花没有什么变化,我很失落,又让妈妈交了点水。心想:明天再看看会不会有奇迹出现吧。
第三天,我放学回家,写作业写累了,从房间出来放松一下。无意间看了一眼灯笼花,奇迹真的发生了,灯笼花的叶子已经不那么干巴了,有的枝头上结着粉红色的花骨朵,有的枝头上还有含苞欲放的花,还有的枝头上已经开放了美丽的灯笼花。我兴奋地大叫:妈妈,快来看呀,我们救活了灯笼花,它的生命力可真顽强啊!妈妈看了,也觉得不可思议!
接下来的每天我都要仔细地观察这盆灯笼花。发现它的花骨朵由绿豆大小变成樱桃大小时,它便开始绽放了。当她开放时,花骨朵展开会变成花瓣,是粉红色的,一般是由四个花瓣组成。这时露出中间一层花瓣,是白色的,花蕊细长,像灯笼垂下来的灯穗。花朵会往下垂,犹如小灯笼。
灯笼花在我和妈妈的照顾下每天都会绽放很多花。在枝头上开放的灯笼花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枝头,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弃,通过自身的努力,坚持到底会有奇迹产生!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十二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灯笼与中国人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虌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平尚有「灯市口」街道。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幸亏如今因著中国热,灯笼又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十三
纱灯又称灯笼,传统特色手工艺品,即用薄纱糊成的灯笼。古时大都用竹制灯架,蜡烛照明;现多钢丝制作灯架,电灯泡照明。纱灯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大红灯笼高高挂,挂的是热烈和吉祥,但能画善诗的.文人雅士觉得灯笼的制作简单,灯面单调,没有遐想和品味的余地。相传宋代著名画家米芾为官时,曾于绢纱上作画,创造了不是圆形而且能通过光线映射灯内花鸟人物神态的纱灯。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指用纱罩笼住的灯。
唐韦应物《寄璨师》诗:“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唐刘禹锡《和牛相公雨后》:“晓看纨扇恩情薄,夜觉纱灯刻数长。”宋贺铸《罗敷歌》词:“半掩兰堂,惟有纱灯伴绣牀。”元张可久《清江引·秋思》曲:“孤眠夜寒魂梦怯,月暗纱灯灭。”纱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用楠木制作的"纱灯",这种纱灯成正方形,四面绷上纱绢,在纱绢上绘以各种人物图画。这种纱灯可装可拆,保存方便,能反复使用。另一种是仿北京的宫灯,这是一种用紫檀木制作的六角形雕花"彩灯";还有一种是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木制"方框灯"。这种灯年年使用,年年裱糊,在灯面上题诗作画。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十四
今年,窗外红亮亮一片,喜气洋洋,玫瑰和山茶比也比不上。这花红通通,亮晶晶,一片红红火火,绿叶衬红花,红花耀绿叶。
我放下笔,哀愁的看着灯笼花;忧愁的抚着灯笼花。我叹了口气,多么像以前的我啊,那么乐观,开朗,活泼,阳光,天真。过一会儿,我抬头,又下起了雨,灯笼花模糊了,一团耀眼的红在雨中摇曳。
这几天风突然大了,我一个人在家,风像一匹猛虎直扑过来。虽说已经打桩,但灯笼花可能也承受不住。树枝被吹得乱舞,树叶在风中摇摆,而花则矜持地抓住叶柄,护住帽子,任凭风如何狂吹,她死不松口,就是要跟狂风斗一斗拼一拼。狂风吹了半天才消停,她才得以休息,只见她病恹恹地趴在那儿,让人担心。
雨中灯笼是一番景色,阳光下灯笼花表面闪着光,这是太阳对她坚强的表现的馈赠,嘉奖和鼓励,她笑了,笑得很甜。
古人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实,我们抱着满腔愁忿去看世界,世界给我们的,也是愁忿。如果我们学学灯笼花,学她的乐观、豁达、开朗、向上、阳光,也许,世界也会变得美好。
我久立窗前,望着阳光下的灯笼花,沉默不语……。
灯笼说明文400字篇十五
快要过年了,大街小巷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灯笼,充满了喜庆的氛围。在这红红火火、团团圆圆、阖家欢乐的日子里,我们参加了画室举办的民俗亲子活动——做灯笼。
中国的灯笼融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等工艺。我们准备好材料:两根红色的绳子、一个中国结、四张紫红色的宣纸、还有做灯框的木头架子和一个小彩灯。妈妈负责拼架子,我负责画画。
第一张纸上,我一笔一划地画出了一个小金鱼,在光的照射下射出五彩缤纷的光。第二张我画了一个大户人家,那户人家窗子上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活像一个小娃娃,正开心地笑呢。后两幅我是用夸张的手法画的。一副我画了一天大鲨鱼,嘴里叼着一个倒着的“福”,告诉大家连鲨鱼都知道福到了。另一幅我学着一位大画家画得抽象画,画了四个旋转的圆圈,旁边还有一个奇怪的“福”字。仿佛灯笼上不画“福”,衬托不了节日的气氛。画完了四幅画交给妈妈,贴在她已经做好的灯框上。
我们一起再把灯和中国结安上,四方形的灯笼就大功告成了。我特别开心,问妈妈:“能发出彩光吗?”“能呀。”妈妈骄傲地说。只见她把灯笼翻了个底朝天,找到灯笼底部的开关,往右一扭,灯笼顿时五光十色,一会儿发蓝光、一会儿发绿光,一会儿发紫光……漂亮极了!
我听妈妈说,古代每年正月学校开学时,爸爸妈妈会为孩子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今天妈妈替我“开灯”了。